太極雜說
05-30
太極雜說128太極網羅
l 至於重心問題,這是太極的要點.講中定也好,內勁也好,推手也好,散手也好,根本點就是重心.以此類推,只要拳法都講重心穩定的.特別練太極的推手,首要破壞別人重心,爾後擊打,勁方能透入對方體內(謂之內傷),這是技擊原理,很多人不以為然的.我遇一個與形意的,練了20多年了,他每秒擊出5拳,很厲害,空著打還可以,但被我粘住雙手後,居然一拳沒能發出!所以太極推手決非不能散手啊。l 二道力的探討實際上涉及到太及拳究竟是什麼原理的問題,太極拳應該是在對手舊勁已失而新勁未生最弱的時侯攻擊對手,使對手喪失戰鬥力。練己和知人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兩個方面,練己即使練到兩胯倒陰陽倒得很好也不能隨時隨地各個方向很自由的化和發,因為此時力是分新舊的,仍有機可乘。如果是轉太極就不同了,不貪不欠連綿不斷,不管接不接手,只要對手勁出意出,身上就會有應對,就能接上勁借上勁借上意,對手的勁就會停在那兒進出都不方便,進也挨揍退也挨揍,分寸拿捏得好的話,對方一點知覺都沒有。此時,對手何時出力何時倒霉。如果能借到別人腿上的力而不是去破壞別人的根,真是另一種感覺。實際上二道力這種說法本身就有問題,似乎在討論不存在的問題 。
l 右鞭腿的鞭擊力來自腰胯的整勁,尤其是左腿的絞擊配合最為關鍵。因為右腿的絞擊配合要差些,所以左鞭腿的水平差很多。另外,在出重拳時,只要腰一松,腿和拳的勁就合在一起了。因此,我體悟到腰胯膝在發整勁中的核心作用。l 推手的接勁很重要,所謂"著到何處所處太極",指在自已完全放鬆,整體貫串一氣的前提下,與對手接勁的,這時幾乎可著到就發的,也可說是著到時做了個極小的立體圈(意識立體圈).另外,在著前的一瞬間,是很講究的,也是很關健的,這一瞬間就是定優劣的基礎。
l 技擊中的另一個問題,既是「斷點」問題,即勁之斷點,凡勁有斷點,易為人所趁。許多太極拳的書籍很著重於綿綿不斷的描述,或如水或如絲及至純意於虛無縹緲中,可見「不斷」在太極拳勁路中的重要性。我老師在推手中總在不斷地找對方的斷點和缺陷,一但找到,即刻如水般灌注進去填滿對方,給我很大的啟發。也正反映出「二道力(勁)」的危險性,即被控要害後,對方為了不傷你,將勁鬆開或斷掉了,此時對方有斷點,易為你所趁。不練太極拳或練太極拳感悟不深的人,對「斷點」還是較難理解和體會的。就算理解和體會過,推手時斷與不斷也只能是相對的,是功力和悟性的體現,要找對方的斷點,同時又要盡量使自己更不斷。在我的理解中,真太極的推手,不管時間多長,有多少個動作,卻只有一氣呵成的一道勁,沒有二道力。l 推手過程中自己感到對方的二道力(是否可講二道勁?),是你的聽勁不好的原因,是走化過程中意念感覺"丟"的表現.沾粘連隨,有沾粘在手,連隨在走之說.即是靠手法,身法,步法來完成沾粘連隨的過程的.但這種沾粘連隨是屬於低層次的,也容易產生"丟","頂"之類的毛病;高層次的沾粘連隨除了上述要領外,還含有意念的沾粘連隨,即靠內部氣機澎脹收縮形成的沾粘連隨,這樣的話,聽勁也就會有明顯的提高的.l 佛家與道家求的是慧,即對本體內在及外在的最高認知。道教與道家不同,有很多派別,通過不同的修鍊方法,以求達到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的目的。以上各家,包括儒家都有靜坐打坐等手段。所謂「功」是在此過程中自然產生的。較低層次時,只在打坐時有「功」,出離這個狀態則沒有;而到了較高層次時,精神氣質相貌都會發生變化,雖不求勝人而人亦不能勝之。武術的目的有三個,修身,健身,防身。最基本的是防身,即技擊。這是武術的根本屬性,舍此則起不到武術獨特的健身修身作用。技擊就是一種制約技術。要想制約別人,先求完善自我,當自我高度完善時,別人的缺陷自然就看清楚了。此時即「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矣!然而到了這個階段,爭勝負反倒在其次了,進一步的自我完善才是追求目的。這也就是許多前輩宗師說『技擊乃末技』的原因所在。l 馮志強在〈陳式太極拳入門〉(人民體育出版社)第24頁講「三換掌」時也提到腰的虛實:「前進則後虛;後退則前虛;左顧則左實;右盼則右實;中定者,定在虛實之中也,非兩足站死,非八面撐煞,實神氣得於虛實之中,其消息即在左右兩腎的虛實中。如三換掌:兩腿站立,右腰腎實則右足實,左腰腎虛則左足虛,重心在右腿;換掌時,全憑左右腰腎虛實抽換,左腰腎向左抽換而為實,右腰腎由實而變虛,此時出右掌,重心不變仍在右足,即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右腰腎向右抽換而變實,左腰腎由實變虛,此時出左掌,重心仍不變,左掌前伸為實,右掌後引為虛,仍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馬虹在〈陳式太極拳拳理拳法〉中談到三換掌(第一換掌)時說:「身向左螺旋略下沉,右腿逆纏里合,沉右臀,突出右外胯」。我以為「沉右臀」是「泛右臀」之誤,一身既左螺旋略下沉,如果沉右臀則是左右皆沉,於理不合;二沉右臀就不能突出右外胯;三如果改成「泛右臀」,右腰腎必上抽,與馮先生的說法也吻合。創編過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的闞桂香女士在〈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教與學〉一書中也提到身法的提抽,不過她沒用腰腎這一古老的概念,而是用了腰側肌這一解剖術語:「右腰側肌向上伸長則右虛」。
推薦閱讀:
大家走勁時,照了三個面。第一面,左手背相搭,右手搭在對方左肘,成坳步,他用俗稱棚勁向我右邊壓迫我左手,練陳拳趙堡拳的都知道,要手給手,進肩進肘,先找檀中後找期門,先穿心肘,後回身肘,我身進肘過胸肋,中定一點反應也沒有,可能以為我重心已失吧,我只好笑笑。再來一個照面時,右手相搭左手搭肘,依然坳步。中定依然壓向左我右手,隅角強中門弱,(我想換一個明一點的勁,你總該有點感覺了,)左手過他右期門,手背接他右手腕內側,即內關,右肘領其左手至體側,進身進右步,右掌已然輕按在檀中,此時中定身體後仰腹部前挺腰已失雙手在體側,還說「再來」。(要打的話,早就倒了,還等到現在。)第三面,我也不進中也不掛手,對對勁吧,這總該有點數吧。順他左手壓我右肘的勁就把他連手帶肘領起來(白鶴亮翅以成,左右手與領勁一合就有了),沒打。他右肘向下一沉,又把我送到倒攆猴這種上去了,我右腿向左側後退右擰身,左腿過他右腳,還是沒打。領起的人,又放下了。我想,說不定他能放出勁呢?「那你在大衛身上,放放勁看看」,根本就無法放出多少勁來,大部分還留在自己身上。
l 松與緊,剛與柔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練拳中有松無緊是不可能的;和人站立一樣,只有一條腳緊了,另一條腿才能放鬆....這是顧留磬<<太極拳術>>里的到法,但顧沒有講到金雞獨立,分腳,擺蓮,二起腳,旋風腿等單腳著地時腿如何放鬆,其實單腿裡面也分陰陽的(鬆緊).看你何處做松何處做緊了,馬岳梁單腿抵禦數人推拉,必定是個中道理呀.這是高層次化解,也是掌握重心的絕好例子,值得太極拳者深悟的。l 正確的散打鞭腿技法,是正常人感到很彆扭的一種姿勢,很難控制平衡。鞭腿在姿態上的關鍵,是上身和腿部成一直線;要領上的關鍵是送髖。你如果在右鞭腿時身體向右轉,會因為易保持平衡而感到舒服,但卻是一種錯誤的姿勢,自己覺得有力,但力在內部自耗,送不出去,鞭擊力傳不到沙袋上。
l 散打和太極共通的地方,一是內部重腰胯勁,二是在姿式上的表現是三節從內向外動——出拳應該是胯先內合、肩再送出、最後是把拳甩出去;出腿在擊中時,胯和膝是在腳的前面的,時間上的主次先後分得很清楚。好的拳手也是意一動,腰腹(丹田)一哼一哈一扭一合即打人於無形,此點最重要,也最難。l 散打練意練勁,但不練氣不練極柔陰陽,這是和太極區別的地方。推薦閱讀:
※太極拳與腹腦
※太極拳研究(1,2)
※碾腳及其在太極拳中的運用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