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這段歷史,能拍10部《權力的遊戲》。
有句古話眠眠很是認可——「無情最是帝王家」。
在中國歷史上,皇室成員之間的權力之爭從來都是毫不手軟的,甚至是很慘烈的。比如唐初的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取得皇位;明代燕王朱棣靖難之役,搶奪侄兒建文帝皇位後還要斬草除根。更不用說東晉以及南北朝那樣分裂動蕩的歷史時期了。
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代的王權之爭,也是十分激烈的。早在努爾哈赤建大金國稱汗之前,就經歷過王族成員之間的相互殘殺。今天,眠眠就來說一說這段殘酷的,中國版《權力的遊戲》。
01
遼寧省有一座地級市遼陽,眼下知名度不高甚至可以說默默無聞。可是它卻是一座有著2400多年歷史的古城。從公元前3世紀到17世紀前期,一直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政治中心和軍事重鎮。有「先有遼陽,後有瀋陽」的說法。
遼代時期,曾經設遼陽府為南京,作為遼代的陪都。後來又改稱東京。12世紀北方少數民族女真族興起,建立金國後,起兵攻克遼陽仍以這裡作為東京。
及至明代,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族各部落。1621年率女真軍隊攻佔了遼陽城,遷都遼陽後在城東太子河東岸修建了一座新的東京城。4年後才又遷都瀋陽。
眠眠在慕名前往遼陽古城旅遊時,不但看到了殘留的東京城,還去了當地一座「東京陵」。 那是清代第一座皇家陵寢,曾埋葬努爾哈赤的祖父、父親、妻子及伯父、兄弟、兒子等人。
如今只存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長子褚英、庶母弟穆爾哈齊等人的三座陵園,處於農舍包圍之中。舒爾哈齊的墓園,前後兩進院子,碑亭後的甬道通向墓冢。儘管左右開間狹窄,這座王爺墓也還算得上不凡。
與之相鄰還有一座 「太子墳」,那是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的墓。這個只有一進院落的墓園顯得更加簡陋與寒酸。
兩座皇室陵墓記載下的卻是清初皇族之間同室操戈的血雨腥風。
02
清太祖努爾哈赤有兄弟五人,其中一母同胞的只有三弟舒爾哈齊與早歿的四弟雅爾哈齊。在他們的祖父和父親死在了明朝的亂軍當中後,年輕的努爾哈赤承襲了建州左衛都指揮的職位。
年輕的努爾哈赤有勇有謀,他採取韜光養晦之策,表面接受明廷的敕封,暗地裡悄然積蓄實力,在其兄弟協助下,晝夜辛勤操練軍馬,伺機向明朝報仇。由於他行事機警,虛與委蛇,善於敷衍奉迎 ,駐守遼東的明軍將帥對他失去了警惕。
在統一滿洲女真諸部的戰爭中,舒爾哈齊成為兄長努爾哈赤的得力助手和重要戰將。兄弟兩人並肩作戰、所向披靡,打得周邊女真部族的首領們敬畏不已,明朝駐守遼東的封疆大吏和朝鮮國君臣都知道兄弟本事了得。兩兄弟分別被明朝封為左、右都督,建州女真人都稱舒爾哈齊為「二都督」。
1611年,兄弟二人終於統一了建州女真諸部,還乘勢消滅兼并了海西的女真部落。努爾哈赤部羽翼豐滿,頓時強盛起來。他手下聚集了驍勇善戰的數萬女真精兵強將,他將之整合後編為八旗,從此雄踞遼東,對中原大明江山虎視眈眈。
就在努爾哈赤漸成氣候,顯露出王者之氣的時候,當年8月,他的親弟弟、右都督舒爾哈齊卻突然詭異地死去,年僅48歲。
清史中對這件蹊蹺的事情諱莫如深,竟然隻字不提。
我們還是在明朝文獻中找到了答案:
「奴酋(指努爾哈赤)忌其弟舒爾哈齊兵強,計殺之。」
什麼原因使得原本親密無間、珠聯璧合的親兄弟陡然翻臉,直至痛下殺手呢?
原來,舒爾哈齊生性豪邁狂放,桀驁不馴。他自恃功高,企圖與其兄長分庭抗禮,明目張胆地建立個人的權勢,挑釁努爾哈赤的權威。
1607年,在收編一個部落的戰鬥中,因為舒爾哈齊心存私念,行動消極,事後努爾哈赤要嚴懲其部下。兄弟倆展開激烈的爭執,努爾哈赤剝奪了舒爾哈齊的軍事指揮權力,將他排除出最高領導層。
舒爾哈齊覺得自己與努爾哈赤勢難並存,便帶著幾個兒子和部下到鄰近明軍的地方意圖另立為王,並向明朝示好。努爾哈赤不能容忍兄弟的分裂圖謀,在權力與親情的抉擇中,努爾哈赤選擇了前者。
1609年,努爾哈赤以舒爾哈齊圖謀自立為由,將舒爾哈齊的長子阿爾通阿和三子扎薩克圖誅殺,次子阿敏在堂兄皇太極等人求情下才免於一死。
舒爾哈齊則被囚禁在暗室當中,用鐵鎖鎖住,僅留孔穴給他送食品。2年後,舒爾哈齊不明不白地死去。
「太子墳」埋葬的努爾哈赤長子褚英,其實也是被其父下令處死的。舒爾哈齊失勢後,努爾哈赤開始讓褚英帶兵並主持一些軍政事務。
褚英勇敢善戰多有戰功,又是嫡長子,1613年被立為汗位繼承人。後來卻因為人緣不好,與努爾哈赤的開國五大臣以及其他兄弟不和,被其父解除了兵權。褚英發泄不滿,又被廢除太子身份,並被軟禁。
不識時務的褚英仍然不消停,居然焚香詛咒並揚言等自己掌權後處死五大臣和那些兄弟。努爾哈赤只得又對自己的親兒子痛下殺手,1615年,年僅36歲的褚英被下令處死。
舒爾哈齊與褚英這對倒霉蛋叔侄死後相聚於此,可算是同病相憐了。
不過此後清代各朝,舒爾哈齊的後代子孫都得到善待和重用,鄭親王的爵位世襲罔替。清末咸豐遺詔的「顧命八大臣」中鄭親王端華與尚書肅順兄弟二人便都是舒爾哈齊的八世孫。
不知是否努爾哈赤留下遺詔,作為對被他除掉的親兄弟舒爾哈齊一脈的補償。
03
努爾哈赤之後,滿清皇室之爭依然慘烈,其中心人物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多爾袞。
努爾哈赤去世後,第八子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他逐步建立了將國家政權集中到自己手中的統治機構,以取代原先的八旗(以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藍、鑲藍、正紅、鑲紅八種旗幟為代表的8個軍政一體的國家分部)制度。
努爾哈赤時期實行的這種原始軍事民主制,由八大貝勒協同辦公,「同心謀國」,其中以軍功昭著的次子代善、侄子阿敏(就是舒爾哈齊那個倖免一死的次子)、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四大貝勒輪月執政,朝賀時也是兄弟四人並排而坐,以示集體領導。
皇太極繼承汗位後,打破了這個規矩。他吸取歷代專制統治的經驗,不斷地加強集權。時機成熟後,他改號稱帝,定國號「大清」,登上了皇帝的寶座,獨掌大權。
然而好景不長,1643年,52歲的皇太極猝死於盛京清寧宮,成為清初迷案之一。
死後歸葬盛京(瀋陽)城北的清昭陵(俗稱北陵),隨後自然暗中開始了皇位繼承人之爭。
候選人主要有兩位: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時年34歲,擁有其父親親將的正、鑲兩黃旗和伯父代善的鑲紅旗、堂叔濟爾哈朗的鑲藍旗擁護和支持。
第二位便是努爾哈赤的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時年32歲,擁護者是他的兩個如狼似虎的同母兄弟:英親王阿濟格(此人驍勇善戰,曾屢敗李自成,殺劉宗敏,俘宋獻策)和豫親王多鐸(清軍入關後指揮對揚州屠城十日的就是這傢伙),及其兩人統領的正、鑲兩白旗。
肅親王豪格
皇太極生前加強中央集權和滿族社會的封建化,自然使皇長子豪格呼聲漸高。從利害關係出發,兩黃旗大臣也都希望由皇子繼位,以繼續保持兩旗的優越地位。
況且豪格跟隨父親南征北戰,屢立軍功,才能也很高,天聰六年已晉陞為和碩貝勒,皇太極稱帝後他又晉陞為肅親王,掌管戶部,與幾位叔輩平起平坐。加上又有正藍旗在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實力遠遠強於其他各旗。
而多爾袞17歲即隨其兄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戰功卓著,成為正白旗旗主。又封和碩睿親王。在西征河套蒙古察哈爾林丹汗殘部、迫降朝鮮、贏得與明朝軍隊的松錦大戰中都顯示出其雄才大略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很得皇太極倚重和信賴,所以繼位的呼聲也很高。
多爾袞
當年皇太極即位時,多爾袞才15歲,少年得志的他本是最有可能繼承汗位的,卻被皇太極成功爭得繼位。其生母又被迫自盡為努爾哈赤殉葬,他早已種下仇恨種子。如今年富力強的多爾袞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何況還有兩個勇猛善戰的兄弟做強大後盾。
但是在兩黃、兩紅和兩藍六旗不支持的情勢下,多爾袞自立的條件還不成熟,阻力主要來自兩黃旗原來皇太極手下的親信大臣。
多爾袞和豪格兩人都清楚,強行繼位絕對不是正確的選擇,對方也絕非等閑之輩,武力解決誰也沒有絕對的把握。
04
爭奪皇位的大戰開始後,雙方一直互不相讓,宮廷內劍拔弩張。朝中所有的王爺和重臣,無一例外都捲入了多爾袞與豪格皇位鬥爭的旋渦里。群臣們開始尋求讓豪格和多爾袞都能接受的方案。
經過多日反覆磋商,皇太極生前親掌的武裝力量代表、兩黃旗大臣佩劍上殿稱:「先帝對我們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願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
在雙方相爭,委決不下的情況下,多爾袞不得已祭出緩兵之計:自己不當皇帝也不讓豪格得逞。經過十多天的較量,最後議定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6歲的福臨即帝位。
愛新覺羅·福臨
同時宣布以鄭親王濟爾哈朗(舒爾哈齊的六兒子)和睿親王多爾袞輔政,改元順治。是的,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帝。
就這樣,多爾袞妥善地處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爭奪問題,讓一個乳臭未乾的孩子繼位,不僅好過一個強勁對手,也便於自己掌握控制。多爾袞實際上向權力的頂峰邁進了一步。
順治元年四月,肅親王豪格因為「中傷多爾袞」被削爵。直至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後才重新封為肅親王。
後來豪格被授為靖遠大將軍出征四川,滅掉張獻忠。凱旋迴京後,卻再被多爾袞羅織罪名削去爵位,廢為庶人並遭幽禁。雖然小皇帝順治為兄求情也無濟於事,豪格最終冤死於獄中,年僅40歲。
順治時期的地圖
豪格死後,所領正藍旗轉給多爾袞的胞弟多鐸。後來,多爾袞與其兄阿濟格竟然還各納豪格的福晉一人,將豪格的正妃、自己的侄媳變成了自己的小老婆。這樣一來,多爾袞完全掃除了通往權力高峰道路上最強大的政敵。
05
說到多爾袞,自然還要說到孝庄文皇后,就是影視作品中小名「大玉兒」的那一位。
眠眠放錯圖片了,應該是這個……(黝黑莫言……)
野史中她有許多撲朔迷離的傳奇性故事。孝庄本是蒙古科爾沁草原一個貝勒的女兒,嫁給皇太極做側福晉,也就是偏房,她的姑母才是正房大福晉。
皇太極繼承汗位後又娶了她的姐姐為側福晉,於是姑侄三人同侍一夫。皇太極稱帝後她受封為庄妃,並不受寵。不過她卻是福臨(順治)的生母,母以子貴,順治即位後孝庄與其姑母孝端文皇后並尊為皇太后。
孝庄下嫁攝政王多爾袞的故事,是清初四大疑案之一。
儘管沒有可靠的史料佐證,但是順治七年張蒼水題為《建夷宮詞》的詩中寫道:
「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掖庭猶說冊閼氏,妙選孀閨作母儀。椒寢夢回雲雨散,錯將蝦子作龍兒。」
分明指出了這件事。而且因為是當世人的記述,有一定的可信度。
另外也有重重疑云:
從順治四年起,年剛10歲的幼帝福臨,對多爾袞的稱呼,忽然由「皇叔父攝政王」改為「皇父攝政王」。
康熙二十六年,75歲的孝庄太皇太后離開了人世。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孝庄並沒有與皇太極合葬於關外的瀋陽昭陵,而是葬在關內遵化清東陵大紅門外東側,稱為昭西陵。
而且康熙帝在長達35年的時間裡不給孝庄文皇后建陵。這些出乎情理之外的安排,引發世人關於這種變故可能是她曾下嫁多爾袞之故的揣測。
加上民間盛傳「庄妃勸降洪承疇」的故事,似乎這位聰明美麗的庄妃善施美人計。
對下嫁說持肯定意見的人認為,孝庄委身嫁給多爾袞是為了政治目的,是在籠絡多爾袞,避免多爾袞篡權,以保證自己兒子福臨能安穩地當皇帝。
06
多爾袞其實一直沒有放棄對權力的爭奪,他先是除去了曾經的政敵豪格,接著又巧立罪名,將當初在繼位問題上站在豪格一邊的攝政王濟爾哈朗排擠出權力中心,以自己的胞弟多鐸取代。同時他還一直在培植自己的勢力。
福臨即位後,多爾袞對小皇帝採取放任的態度,不為他選擇老師教導,其實是不希望他成才,減少對自己的威脅。
另一方面也不把福臨放在眼中,多爾袞以「順治皇帝信符收貯於皇宮之中,每次調兵遣將都要奏請鈐印,十分不便」為由,派人將皇帝璽印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備用。
順治七年,多爾袞以自己正妃去世為由,強行要求福臨到攝政王府向他請安,實際上是在向皇帝示威。
多爾袞
除去兩個主要政敵後,多爾袞不久就由原先的「叔皇父攝政王」改稱「皇父攝政王」,他不僅實權在握,而且在禮儀排場上也開始向皇帝看齊。凡一切政務,多爾袞不再有謙恭請示之舉,未奉皇帝旨意,卻一律稱詔下旨,儼然如同皇帝。多爾袞的野心昭然若揭了。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先是順治六年,得力幫手胞弟多鐸染天花死亡,年僅36歲。
禍不單行,順治七年冬天,多爾袞在塞北狩獵時不慎墜馬跌傷,不久便死於古北口外喀喇城,年僅39歲。
下葬時,他生前準備的黃袍等皇帝才能用的東西也被偷偷放入棺內。經過多爾袞的政敵和其親信兩派之間一番較量,兩個月後朝廷剝奪了多爾袞的封號,家產皆籍沒入官,並且毀墓掘屍。
愛新覺羅·多鐸
多爾袞的胞兄阿濟格在多爾袞病死之時,想乘亂奪權失敗。阿濟格被幽禁後卻並不收斂,反而益加狂暴。第二年順治令其自盡,並且除去宗籍。
多爾袞的一干餘黨也或遭到查辦清算,或紛紛倒戈。至此,多爾袞集團全軍覆沒,多爾袞終究沒有能實現稱帝的夢想。
就在這一年,順治親政之後隨即為其兄豪格昭雪,恢復其封爵。
100多年後,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也為多爾袞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對他的評價是「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一場清初皇室權力之爭,才算落下帷幕。而新的爭鬥,卻才剛剛開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