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師:萬德莊嚴菩薩道
如本法師:萬德莊嚴菩薩道
點擊:820
如本上人佛書著作——萬德莊嚴菩薩道
佛法講因緣,無因緣不成法。萬德莊嚴菩薩道這本書的問世,也是種種因緣的成熟,這本書的圓滿,是在很艱難的環境下完成的。
寫佛書期間,每天以十二個小時投入著作,日日如是,從未間斷,因此,精神疲憊不堪,六月十二日那天,身心無法支持,終於倒地了。由早上九點暈過去,到九點三十分才清醒過來,前後剛好暈過三十分鐘,不增不減,同時順著暈倒的時間也睡了一覺,真是功德無量!
相隔第二天,下午三點正在寫作之際,總覺得頭昏腦脹,臉部逐漸發冷,四肢無力,突然肚子又來了一陣絞痛,在身不由己之下,旁邊無人,這時後的我,雙手抱著陣痛的肚子,移動沉重的腳步,走進佛堂,雙腿長跪合掌,向佛法僧三寶祈禱而說: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弟子一心歸命三寶,平日身心健康,安然無恙;今日發心要完成萬德莊嚴菩薩道這本佛書,卻帶來一連串的魔障與病苦,早不來遲不來,就在這時刻業障現前,來破壞騷擾我的寫作,一切業障重重,唯願三寶加被,令弟子身心安康,肚子絞痛康復;讓這本萬德莊嚴菩薩道的佛書,能夠一帆風順寫作圓滿。
佛陀啊!弟子精神不振,東倒西歪,肚子絞痛,全身發冷,身心不得自主,懇請三寶加被,令此書早日圓滿成就,以利一切有情,破迷啟悟,離苦得樂,轉凡入聖,是為所求!』
如此禱告三分鐘,當下應驗,馬上頭部陣陣清涼,如飲甘露,由上而下,頃刻之間,渾身舒適,自在無比,實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於是,又拿起筆桿,馬不停蹄接著又開始寫作!
萬德莊嚴菩薩道這本佛書,就是在如此艱難重重中所完成的,重重艱難,關關突破,最後,終於問世了!
萬德莊嚴菩薩道這本書,以十個綱領賅攝菩薩道融入本書,有組織,有體系,引經據典,以萬德莊嚴為果地,以菩薩道修證次地為因,於是次第組合圓成。
拙衲如本業障深重,智慧淺薄,無能盡廣大之力供養三寶,無能奉獻給諸大善男子善女人法語,僅以『萬德莊嚴菩薩道』之書,以最懇切前成之心,奉獻供
--------------------------------------------------------------------------------
何謂萬德莊嚴?
諸佛皆已證悟一切諸法實相,德行具足圓滿,不偏不缺,故名萬德莊嚴。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欲證無上佛道,必須廣修萬行萬德,於此萬行萬德圓滿,方得成就佛道。
萬德是數量的比喻,佛的德行何只萬德?佛之德行由無量劫來,勤修一切法門,廣度無量眾生,所累積的德行無量無邊,不可稱計,所以說,萬德是一種比喻,古人以『萬』字代表數量極多之意,故稱之為萬德。
所謂莊嚴者,庄即端莊,嚴即嚴飾,謂智慧福德二種,皆能莊嚴法身也。
一、 智慧莊嚴:
謂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究竟,無明凈盡,佛性現前,所有智慧,能顯法身,是名智慧莊嚴。
二、 福德莊嚴:
謂諸菩薩廣修六度,萬行具足,所有福德,能顯法身,是名福德莊嚴。
又有二種莊嚴之說:
金剛經云:『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非莊嚴者,即形相莊嚴也。是名莊嚴者,即第一義莊嚴也,分別解釋如下:
一、 形相莊嚴:
謂人若是分別佛土,是有為形相,有生有滅故,若言我能成就者,是沾染色聲六塵等境,於緣影世界捉摸,非真莊嚴,是名形相莊嚴。
二、 第一義莊嚴:
所謂以無所住著清凈之心,依真實智慧,通達自性之土,唯心顯現,此是正智成就佛土,是名第一義莊嚴。
綜合萬德莊嚴而言,諸佛能以正法嚴飾自己,令自己身心清凈,得到智慧莊嚴與福德莊嚴,得到色相莊嚴與自性莊嚴。非但如此,更以大悲心所流露,以及正法嚴飾一切眾生,普令一切眾生皆得身心清凈,亦如自己一般,得到智慧莊嚴與福德莊嚴、色相莊嚴與自性莊嚴,正等無異。
萬德莊嚴是站在佛的果位而言,唯有佛方堪稱為萬德莊嚴,畢竟佛已圓滿三覺,所謂自覺、覺他、圓行圓滿,正如此意;菩薩是發菩提心之行者,尚未證成佛果,故不可堪稱萬德莊嚴。菩薩是遵循萬德莊嚴而邁進。
佛藏經云:『菩薩為因,佛為果。』
菩薩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廣修六度萬行,再經百劫修相好因,相好修滿,便成佛果。
萬德莊嚴是佛的果位,菩薩欲到達萬德莊嚴之果位,必須生生世世,發大菩提心,累生累劫不斷莊嚴智慧、莊嚴福德,最後因果圓滿,成就菩薩道,展現萬德莊嚴。
何謂菩薩道?
菩薩道之行者,必須具足發過菩提心,發過菩提心者,方可稱為菩薩道人。因為,菩提心是成就佛道之心,沒有成就佛道之心,終不得成佛,何以得知?因為菩提心總攝信願、慈悲、智慧故。
上自諸佛,下至凡夫眾生,乃至含靈蠢動有心者,欲成就佛道,皆不可忘失菩提心、捨棄菩提心、甚至不發菩提心。何以故?因為十方諸佛依菩提心而得成佛道,並護持菩提心如眼中珠,不可令異。
諸佛皆已如此,我輩眾生乃至一切含靈蠢動有心者,更無別法可循可依,豈可背棄菩提心而不顧?若棄菩提心而不顧,欲成就佛道,遙遙無期,終無是處。
菩薩道首要條件,就是要發菩提心,發過菩提心者,當下就是菩薩道的行者,更無有異,這如何而說呢?佛經明文所述,分別如下:
華嚴經云:『菩提心生出一切諸菩薩行,十方三世諸如來,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
華嚴經云:『菩提心是善中之王,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故。』
由經典的見證,我們欲當菩薩,當菩薩應該護持菩提心、發菩提心、依菩提心圓滿佛道。畢竟,十方三世諸佛,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一切諸菩薩行,皆依菩提心出生故。
成就諸佛的淵源,行菩薩道的原動力,其根本因素,就是在菩提心的有無關鍵,發與不發為分水嶺。如果要問是什麼原因呢?理由很簡單,因為,菩提心是佛魔之別,菩提心是世間與出世間之別,菩提心是染凈之別,菩提心是迷悟之別,菩提心是輪迴與不輪迴之別,菩提心是光明與黑暗之別,菩提心是生死與涅槃之別,菩提心是上升與墮落之別,菩提心是束縛與解脫之別,菩提心是究竟與不究竟之別,菩提心是偏圓之別,菩提心是大乘與小乘之別,菩提心是苦樂之別,菩提心是凡聖之別。
諸位同參道友們!菩提心有這麼重要,身為菩薩道之行者,要有如是正知正見;菩提心者,是佛道與魔道關鍵所在,我們豈可棄之而不顧!菩提心是世間與出世間樞紐之別,我們豈可疏忽輕視之!菩提心是染污與清凈之分水嶺,我們豈可忘失大意!菩提心是迷妄與覺悟之界碑,我們豈可等閑視之!
菩提心是輪迴與不輪迴的焦點,我們豈可置之不顧,令自己墮落五欲六塵!菩提心是光明與黑暗之摩尼珠,我們豈可黑白不分!菩提心是生死與涅槃一體兩面說,我們豈可籠統視之!菩提心是上升與墮落之跳板,我們豈可傲慢自己!菩提心是束縛與解脫之法葯,我們豈可不自治!菩提心是究竟與不究竟之智慧眼,我們豈可不普照覺察之!
菩提心是偏缺與圓滿之大圓鏡,我們豈可執著邊見乎!菩提心是大乘與小乘兩者發心差距處,我們豈可舍大取小乎!菩提心是痛苦與快樂之解縛大師,我們豈可隨波逐浪,循聲逐色!菩提心是凡夫與聖者之橋樑,我們豈可不攀登三寶,而令自己沉溺六道!
菩提心能讓人回小向大,菩提心能讓人回事向理,菩提心能讓人回因向果,菩提心是一切善法之母,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總原動力,因此,菩薩道的行者,不得舍離菩提心,忘失菩提心,疏忽菩提心;更應該加強發大菩提心,護持菩提心,實踐菩提心,圓滿菩提心,是故:
華嚴經云:『捨棄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眾生,不能成就諸佛功德。』
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皆為魔業。』
歷代祖師云:『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播種。』
守護菩提心,如護眼中珠,發菩提心就是發成佛之心;念念菩提心,就是念念成佛之心,菩提心對行菩薩道者而言,實在珍貴如命!
梵網經菩薩戒云:『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己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
因此得知,發菩提心的重要性,是何等的神聖!何等的尊嚴!何等的難遭難遇!何等的理念!
這話從何說起?理由很簡單,因為發心學佛的動機,其目的在於成就佛道,既然是為了成就佛道,就必須發心行菩薩道,行菩薩道的條件,就應該發菩提心,當下發菩提心,就具足當菩薩的條件,菩薩就是發過菩提心的人,發過菩提心的人,依菩薩道而實踐,人人皆可堪稱菩薩道人。
同樣的理由,若退失菩提心的人,就不能堪稱是菩薩,當下也就失去菩薩的身份,失去菩薩的條件。
總而言之,發心要成佛,心須要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必須發菩提心,發過菩提心者,當下即是菩薩。問他是否菩薩?是問他是否發過菩提心?以菩提心之有無,來決定他是否菩薩,也就是說,是菩薩或非菩薩,其分水嶺,肯定在是否發過菩提心!以此來論定也。
菩薩道之行者,要心懷大慈悲之心,觀看三界眾生之苦,如自己之苦,無盡的眾生在六道中輪迴,如自己在輪迴,悲心徹骨,憫懷人溺己溺,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胸襟,菩薩道的行者,若能如是發大心者,方不愧是菩薩摩訶薩,能兼善天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發起六道眾生的同胞愛,互相提攜,互相鼓勵,互相普勸,共同發菩提心,廣度無量眾生,是名為菩薩道。
菩薩有幾種分類?
當菩薩的條件,就是發過菩提心的人,發過菩提心的人,當下就是菩薩。
菩薩.原是印度梵文Bodhisattva的音譯,全部譯作『菩提薩埵』,意思是覺有情。覺是覺悟、覺了、覺知、覺見的意思;有情是眾生,眾生是眾緣和合的意思。
將『覺有情』三個字組合起來,含有兩層的意義:
一、發心上求佛道的有情眾生。
二、同時也發心啟化一切有情眾生,皆能發起上求佛道之心。合攏而說,覺有情.便是上求佛道以自覺,下化眾生以覺他,這就是『菩薩』的意思。
我們信佛學佛的目的,其宗旨在於成佛,佛的境界至高至上,至妙至中,至大至剛,至圓至明,至實至真,至寬至深,博大無礙,成佛之道的行程,乃非常艱巨而遙遠的,一個人從最初心開始信佛學佛,要經過三祇百劫的時間過程,才能達到成佛的目的,佛雖然是難成的,終究是能成的,須要付出努力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上求佛道與下化眾生的菩薩道。
菩薩.是由實踐成佛之道而得名。成佛.是由實踐菩薩道覺行圓滿而得名。菩薩道是成佛的正因,成佛是菩薩道的結果。要成佛,必先行菩薩道,欲行菩薩道,必須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便是菩薩,行了菩薩道,必定結果,成就佛道。
菩薩有初發心的菩薩、有二世的菩薩、有數百世的菩薩、有幾劫的菩薩、有凡夫未證悟的菩薩、有已證悟的大菩薩、層次高低不齊,但是總目標在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現在依佛經之大意,略分四種菩薩,分別敘述如左:
四種菩薩:
一、 名義菩薩。
二、 凡夫菩薩。
三、 登地菩薩。
四、 佛菩薩。
一、 名義菩薩
何謂名義菩薩?所謂名義菩薩者,就是已發菩提心者,一心一意為成就佛道而精進,但是尚未受過菩薩戒,此輩的菩薩行者,稱之為名義菩薩。
二、 凡夫菩薩
何謂凡夫菩薩?所謂凡夫菩薩者,即是發過菩提心,同時也受過菩薩戒,但是尚未證得果位,十信位的凡夫,是『名字菩薩』或『假名菩薩』。此輩菩薩稱之為凡夫菩薩。
三、 登地菩薩
何謂登地菩薩?所謂登地菩薩者,就是已發過菩提心,已受過菩薩戒,已證悟到法身者,又稱之為法身大士,又稱為登地菩薩。有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菩薩。地是能生能載的意思,能生無量功德,能載無量眾生至究竟佛地,地地能生,地地能載,一地比一地廣大,一地比一地高深,故名之為登地菩薩。
四、 佛菩薩
何謂佛菩薩?所謂佛菩薩者,就是已經到達佛地的諸佛,乘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心,倒駕慈航,為度化無量眾生,示現菩薩身份,以普濟一切苦難沉淪的眾生,諸佛以權宜方便所示現,如觀世音菩薩,就是正法明如來所示現,如此之菩薩,稱之為佛菩薩。
以上所舉出的四種菩薩,其果位不齊,境界有深淺。名義菩薩與凡夫菩薩,尚未證得果位,還屬於低級菩薩,於六道中生死輪轉,是由業力決定的,不得自主的;登地菩薩與佛菩薩,已證悟到清凈法身。所以,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於六道生死中,是由自己的願力決定,能夠自由作主的,屬於高級菩薩,神通自在,分身百界,無量化身,普度無量有情故。
菩薩在實踐菩薩道的歷程,乃至度化眾生的當中,其智慧與慈悲的運作,隨各人的根機深淺,利鈍偏圓,發心輕重有所差別,現在分別敘述三種菩薩,何等為三?恭錄如下:
三種菩薩:
一、 悲增菩薩。
二、 智增菩薩。
三、 悲智雙運菩薩。
一、 悲增菩薩
何謂悲增菩薩?所謂悲增菩薩者,就是重於悲心的菩薩,所謂: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餘生,菩薩於此初發心。
此悲增菩薩,於上求佛道與下化眾生,皆以大悲心為前提,往往缺乏智慧的開導,有時候不能與中道相配合,因此,不能把事理處斷很圓滿,顧此失彼,顧彼失此,美中不足,仍然有缺陷故,再嚴重者,佛門稱之為『敗壤菩薩』,就是憑著勇猛的發心,與悲心的流露,對於佛教之教義,似懂半懂,盲修瞎煉,沒有智慧引導,易於闖禍。
此輩發心菩薩,重於悲心的增上緣,多少存留感情之意,常為別人著想,忘了自己的境界尚不足,因此為了度化他人,反而自己有墮落的危機!如自己不能游泳,想要救沉溺的人,隨時皆有生命的威脅,所謂:泥菩薩過江。正如此意;菩薩行者,功夫不足,智慧淺薄,自度尚不能,焉能度人!
大智度論云:『凡夫未斷惑,因而發願,歷歷生生,欲留娑婆度化眾生,如同一隻破漏之船,想運載一人過河,無有是處。』
悲增菩薩本身尚未證成果位,無明惑業未斷,智慧不足,信願不足,神通不足,三業大用不足,如此缺陷累累,將如何度眾生呢?自己未能自度,而先度人,如此發心,是不盡理想的,隨時隨地皆有墮落三塗的危機,縱然發揮慈悲的功用,此慈悲因無智慧參與運作,帶有感情意識成分,以感情意識度化眾生,就蘊藏有我執的作用,會帶來美中不足,不能與純粹的佛法相應共鳴,逐步流俗,不知不覺自陷陷人!
歷代祖師云:『凡夫發願,欲留此娑婆世界,歷歷生生,度化眾生,聖者所不容,何以故?猶如逼雞下水。』
由此可見,只憑慈悲之心,想要度眾生,自己又沒有具足相當的功力,種種條件又不足,自度已發生困難,度人豈不是紙上談兵,徒勞無功,欲升反墮!
是故,悲增菩薩往往因悲心所流露,不顧自己安危,勇往直前,欲度化眾生,具有濃厚宗教情操,依此而為,總是無法盡善盡美的,從中應該有智慧的融注,慈悲與智慧等持,只管齊下,有異曲同工之妙,與中道相應,豈不妙哉!
二、 智增菩薩
何謂智增菩薩?所謂智增菩薩者,就是著重智慧的修持,處處以智慧為引導,能以智慧透視人事物的真相,而心地明朗不迷;以大智慧觀照人生觀與宇宙觀,自性覺照五欲六塵,了知諸法空無自性,幻化了不可得,空幻不實,緣起性空,總顯內而身心,外而器界,一切法無自性空。
以此智慧覺照萬法,無非空性,無非幻有,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生命與諸法當體即空,不可得不可住,得亦得不住,住亦住不得,本質不堅牢,是故可壞性、無常性、幻化性、空性、無自性、非獨立性、不自在性故。
智增菩薩能洞徹一切諸法實相本體,了知萬法原來空幻不實,因此,不著迷一切諸法,對五欲六塵無心,永處覺照,不惑不動,不沾不染。如此一來,自性智慧倍增,解脫得快,超越得快,速證空性得快,與菩提相應快,與涅槃共鳴火速。這話如何而說呢?因為,不知無常者,則不知空性;不知空性者,則不知涅槃;若不知涅槃者,始終不得證涅槃。道理就在這個地方,若能如是知,如是見,是名正見,如是正見,諸佛讚歎,諸大菩薩歡喜,天龍八部拱手嘉許。
大般若經云:『一切法不空,無道無果。』
大般若經云:『諸佛出世,皆說本性空義,化導有情,要聞佛說本性空義,乃入聖道得聖道果,離本性空,無別方便。』
大般若經云:『觀一切法平等平等,皆以無性為性。』
大般若經云:『無盡無數無量無邊,若義若文,俱無差別,皆共顯了諸法空故。』
大般若經云:『一切法性皆畢竟空,無能宣說,畢竟空故。』
大般若經云:『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住十方界,為諸有情宣說正法,無不皆用此本性空,本性空即是佛眼。』
引經據典的節錄下來,經文明確啟示,三世諸佛示現人間,闡揚佛法之際,無非令一切眾生,悟明諸法本性空,與本性空相契應,因而證悟菩提;若不與本性空相應,此人不明佛所說義,若欲證成菩提,終無是處。
以智慧為增長進道的菩薩,就是著重智慧解脫,以速證涅槃,速證菩提為前提,此輩之智增培薩,假使沒有慈悲心的滋潤,或多或少,會踏入聲聞緣覺二乘的行者,往往會秉懷獨善其身的傾向,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急速想證入涅槃,不想於三界生死中度眾生,一切有緣就度,無緣就隨緣了。
智增菩薩於五欲六塵中打轉,覺得身心疲勞不堪,眾生個性剛強,難調難伏,眾生不好惹,一方面,於無量劫中,受生死輪迴之大苦難,一想起就心生恐怖,於是厭惡娑婆,欣慕涅槃,早登涅槃。
此輩之智增菩薩,也是美中不足的,以智慧觀照人生,與宇宙真相後,了知萬法空幻不實,隨即不沾染塵欲,心對境不生心,永寂如空,證入涅槃;因此,度眾生之心愿,也就不悲切了。一旦修行落入空智,失去大悲心,當下就失去了修行者本有的風範,顧此失彼,顧彼失此之缺陷油然而生,並失去了智慧與慈悲中道法,是故:
龍樹菩薩云:『悲願不足而空智生,必墮聲聞。』
正如此意,在修行的過程,著重智慧解脫的菩薩,應該有如此共識。智慧是解脫生死輪迴的一把無形利劍,能透視塵欲真相,能洞達人生觀與宇宙觀的本來面目,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依智慧而共證無上菩提,我們凡夫眾生也不能例外,也要依大智慧而共度生死無明根,這是無可或疑的;但是在修行的歷程,智慧與慈悲要運作得合乎中道,才不至於陷入偏重智慧失去慈悲,乃至墮入聲聞緣覺二乘,有關這點,豈可不慎哉!
三、悲智雙運菩薩
何謂悲智雙運菩薩?所謂悲智雙運菩薩者,就是此輩菩薩,在修行的過程,能夠運作智慧慈悲合乎中道而行,不偏不倚,智慧中有慈悲,慈悲中有智慧;當運作慈悲之際,智慧在慈悲中;當發揮智慧之時,慈悲在智慧中。
智慧就是慈悲之體,慈悲就是智慧之用。智慧就是慈悲,慈悲就是智慧。離開智慧別無慈悲之用,離開慈悲別無智慧之體;用不離體,離體別無用;體不離用,離用別無體;體即是用,用即是體,體用一如,無二無別。
智慧與慈悲,是一如的,這稱之為智慧與慈悲等持,是一體兩面說,正等無異,無二無別。
悲智雙運的菩薩,在修行進道的歷程,始終能悲智等持,不偏失一邊,所以在道業上能勇猛精進,如鳥雙翼,任鳥縱橫無礙,翔空自在;又如虎添翼,顯威自得。
運作智慧與悲恰當,如水乳交融,不一不二,菩薩在自己修行的當中,為上求佛道,能運作智慧破一切無明惑,無所障礙;在度化一切眾生之際,能普施慈悲心引度一切眾生,信佛學佛,從中無所障礙,何以故?因為悲智雙運菩薩行者,在度化眾生之時,能悲心中有智慧的運作,圓融無礙故;在上求佛道之際,自己念念不忘菩提心,菩提心中有慈悲故。
諸位同參道友們!我們有機緣信佛學佛,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動機,都是為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理想與歸宿,都是一致的,那麼,在菩薩道的歷程,悲智雙運的菩薩,顧名思義,別無選擇,當下就是我們的理想菩薩,是我們遵循的方針,是我們的導航!
悲智雙運的菩薩道,具足佛法的中道法、不二法門、實相法、第一義諦,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目標與歸宿。
菩薩與六度波羅蜜之關係
大乘佛法以六度萬行為修行大綱,菩薩修行在因地的時候,必須依六度波羅蜜為修行法則,一一進修入道,可由生死苦惱的此岸到達涅槃安樂的彼岸,由輪迴的此岸到達免受輪迴的彼岸,由黑暗的此岸到達光明的彼岸,由無常的此岸到達永恆不變的彼岸,由束縛的此岸到達解脫的彼岸,由污濁世界的此岸到達清涼無垢世界的彼岸,由迷妄的此岸到達覺悟的彼岸,由凡夫的此岸到達聖者的彼岸。
由此岸到達彼岸,必須依六度波羅蜜的修證作為橋樑,才能到達彼岸;菩薩修行為因,將後成就佛道是果,由因到果之間,尚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就有待菩薩廣修六度波羅蜜來圓滿成就。
六度波羅蜜的圓滿成就,就是菩薩道的圓滿成就,六度波羅蜜是菩薩實踐的法門,六度波羅蜜是成就佛道的階梯,是轉凡入聖的寶筏;此六度法門成就的時候,就是菩薩成就佛道的時候。由此可知,菩薩道與六度波羅蜜是一體的,是不可分離的;離六度無菩薩,離菩薩無六度;六度因菩薩而有,因有菩薩方有六度,菩薩與六度之關係,如形影不相離故。
現在分別將六度波羅蜜闡揚敘述如下:
六度:
一. 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度慳貪。
二. 持戒(律儀度、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度毀犯。
三. 忍辱(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度瞋恚。
四. 精進(斷精進、修精進、求化精進)度懈怠。
五. 禪定(身定、口定、意定)度散亂。
六. 般若(生空智、法空智、一切智智)度愚痴。
一、布施波羅蜜
何謂布施波羅蜜?所謂布施波羅蜜者,有三種布施:
一者財施:
謂以飲食、衣服卧具、醫藥田宅、珍寶及一切資身之具,悉能普施一切需求之人,是名為財施。
菩薩能正見布施的我是空性的,所布施的東西也是空性的,布施的對象也是空性的,三者皆為空性,幻化了不可得,諸法所成,緣起性空,性空不礙緣起。
三者雖然空性,但不壞假有,偉大的菩薩能洞徹諸法本空,是故,對布施的一切東西,心不生惋惜,亦不生後悔,心地如如不動,與空性相應,不隔毫端,當下解脫。
菩薩體證三輪體空,自性清凈心顯露,當下度脫慳貪之心,是名財施波羅蜜。
波羅蜜是梵語,譯成華語是『到彼岸』的意思,『度脫生死輪迴』的意思,『事情辦圓滿』的意思。
二者法施:
謂從諸佛及善知識,所聞的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以清凈心轉為他說,是名法施。
佛法的布施可令他人覺悟,因為,佛法是覺悟之法,能令一切眾生覺悟!眾生沉迷五欲六塵,深根蒂固,執迷不悟,剛強難化,實在很可憐,自己不知不覺,如是相續造業下去,終無止息,甚可憐愍!
假使能為眾生說一句一偈佛法,只要他能聽得下去,由迷妄中清醒過來,因而猛然覺悟,精進信佛學佛,解脫生死輪迴,如是說法之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稱計,十方諸佛所讚歎,天龍八部所擁護,是故:
維摩詰經云:『一切諸供養,法供養為最。』
三者無畏施:
就是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和痛苦,是名為無畏施。
眾生輪迴生死,受一切痛苦,苦不堪言,乃至怖畏生死之際,我們能發大慈悲心,為這些怖畏與痛苦的人,作獅子吼,廣說一切佛法,令這些怖畏者明了佛法真實義理,因而消除恐怖畏懼之心,令安住佛法中,得到安詳自在,是名無畏施。
菩薩行布施,就是要度盡自己的慳貪之心,吝嗇之心,一毛不拔之心,心胸狹小之心,沒有喜舍之心,沒有慈悲之心,不知足之心,多求不厭之心,使這些不清凈之心,一一的凈化掉,一一的消除掉;菩薩的布施,使自己的本性更光明、更富有、更充足、更圓滿。
心裡有所求,就是心裡有缺陷、不充足、未光明、未解脫。心裡能喜舍布施者,就是心裡充裕,光明圓滿,解脫自在,無欠缺故。所謂:古德云:『人到無求品自高。』
菩薩能正見如此,是故,累生累劫不斷做布施工作,為了能讓自性福慧圓滿,一方面也能與無量眾生廣結善緣,建立美好的法緣,也等於為自己鋪路一般!
佛門有句名言:『未成佛之前,要廣結善緣。』
總而言之,菩薩道的行者,對布施波羅蜜應有正確的共識,布施的宗旨在於度脫慳貪之心,慳貪之心不布施出去,不凈化出去,真如本性始終不得彰顯;凡夫俱生我執成習,慳貪已無量劫,自性中的我執太深,障礙本性,致使清凈本性無法流露而出!如雲遮日,大地一片黑暗;若風吹雲散,太陽自顯,照耀大地,大地呈現一片光明;菩薩廣行布施,為度脫慳貪之心,令自性顯露光明,亦復如是。
布施乃破慳貪的前陣,入正道之初門,菩薩道的行者若依此而進修,則獲十種功德利益,出自月燈三昧經,何等為十?分別敘述如下:
布施十種功德利益:
一、 降伏慳吝
二、 舍心相續
三、 同其資產
四、 生豪富家
五、 生處施心現前
六、 四眾愛樂
七、 入眾不怯
八、 勝名流布
九、 手足柔軟
十、 不離知識
一、降伏慳吝
何謂降伏慳吝?所謂降伏慳吝者,就是菩薩道的行者,若能布施,則鄙慳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復萌動,是名降伏慳吝。
二、舍心相續
何謂舍心相續?所謂舍心相續者,就是菩薩道的行者,行於布施,財雖匱乏,而喜舍之心,無有間斷,是名舍心相續。
三、同其資產
何謂同其資產?所謂同其資產者,就是菩薩道的行者,施心無量,觀諸眾生,與己無異,所有財產,平等受用,無有彼此之別,是名同其資產。
四、生豪富家
何謂生豪富家?所謂生豪富家者,就是行菩薩者,於一切財施,常行惠施,心無吝惜,則當來果報,必生豪富之家,財寶具足,受用無窮,是名生豪富家。
五、生處施心現前
何謂生處施心現前?所謂生處施心現前者,就是行菩薩道者,此生既能行布施,則感後世隨其所生之處,而他人施與之者,皆無慳吝之心,是名生處施心現前。
六、四眾愛樂
何謂四眾愛樂?所謂四眾愛樂者,就是菩薩行者,既能常懷惠施,無所慳嫉,則四眾之心,常生愛樂,而無嫌恨,是名四眾愛樂。
七、入眾不怯
何謂入眾不怯?所謂入眾不怯者,就是菩薩道的行者,既能布施,而為四眾之所愛樂,故入大眾之中,自無畏怯之心,是名入眾不怯。
八、勝名流布
何謂勝名流布?所謂勝名流布者,就是菩薩道的行者,能無所求而行布施,無住相布施,則人多稱讚,勝妙名聞,流布遐邇,是名勝名流布。
九、手足柔軟
何謂手足柔軟?所謂手足柔軟者,就是行菩薩道者 ,好行布施,濟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軟,相好圓滿之報,是名手足柔軟。
十、不離知識
何謂不離知識?所謂不離知識者,就是行菩薩道者,自初發心行布施以來,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等,獲聞法要,未嘗遠離,是名不離知識。
二、持戒波羅蜜
何謂持戒?所謂持戒者,就是讓我們身口意三業攝伏,不令做出毀犯之事,以達到三業清凈為宗旨,是名為持戒之義。
戒律雖多,一切之戒無非調伏身口意三業;見眾寶珍琦,凡諸可意之物,身雖貧乏,不妄貪取,或見細妙之色,內觀朽爛,生厭離心,乃至不殺不盜不淫等,皆屬身戒也。或以惡言加己,乃以善言和語,至誠而答,乃至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皆屬口戒也。又能修習道品之要,深入無為之理,乃至不貪不瞋不痴等,皆屬意戒也。
菩薩道的行者於此三業之戒,自己既然能堅持不犯,又能輾轉化他,廣弘戒法,方不愧是菩薩摩訶薩。
這話如何而說呢?因為持戒不毀犯的當下,是本份之事,談不上利益眾生,做人總不能殺人吧!做人總不能盜取別人的財產吧!做人總不能強姦良家婦女吧!做人總不能說謊話吧!做人總不能飲酒鬧事吧!做人的根本條件應該守好五戒,若五戒守不好,就失去當人的條件,雖然為人,但內心已不構成為人的思想領域,外在的肉軀更不用談了!逐漸腐化不堪矣!
佛經處處呼籲,時時叮嚀:造作五逆十惡,是墮落三惡道的根本原因;守護五戒,是奠定當人的條件;守護十善,是上升天上,當天人的條件;勤修四聖諦法,是轉凡入聖,當聲聞的因素;證悟十二因緣,體證諸法空寂,是當緣覺的寶筏;廣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兼善天下,是當菩薩的根本泉源;體證法法平等,通達不二法門,中道法、第一義諦、因圓果滿、成等正覺、福慧圓滿,是當佛的標準。
由此可見,十法界有十法界的標準,不會有錯誤,種下何因,必定得成何果!菩薩能了知持戒是本份事,為度脫自性之毀犯心,能讓菩提心性顯露故;若能發心利益一切眾生,勸化一切眾生,能堅持戒律,廣弘戒法,輾轉化他,若能如是,是名持戒菩薩。
持戒能度脫毀犯之心,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門,菩薩道的行者,能堅守護持戒律,則可獲得十種功德利益,出自月燈三昧經,何等為十?
分別敘述如下:
持戒十種功德利益:
一、 滿足智願
二、 如佛所學
三、 智者不毀
四、 不退誓願
五、 安住正行
六、 棄捨生死
七、 慕樂涅槃
八、 得無纏心
九、 得勝三昧
十、 不乏信財
一、滿足智願
何謂滿足智願?就是行菩薩道者,能持禁戒,則身心清凈,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願,無不滿足,是名滿足智願。
二、如佛所學
何謂如佛所學?就是佛初修道時,以戒為本,而得證果;菩薩修行,若能堅持凈戒,是亦如佛之所學,是名如佛所學。
三、智者不毀
何謂智者不毀?就是菩薩道的行者,戒行清凈,身口意無過,凡是有智慧之人,喜樂讚歎,而不毀訾,是名智者不毀。
四、不退誓願
何謂不退誓願?就是修菩薩道的行者,堅持凈戒,求證菩提,誓願弘深,勇猛精進,而不退轉,是名不退誓願。
五、安住正行
何謂安住正行?就是修習菩薩道者,堅持戒律,則身口意業,悉皆清凈,而於正行安住而不舍,是名安住正行。
六、棄捨生死
何謂棄捨生死?就是修菩薩道者,受持凈戒,則無殺盜淫妄等業,而能出離生死,永脫輪迴之苦,是名棄捨生死。
七、慕樂涅槃
何謂慕樂涅槃?就是菩薩道的行者,堅持戒律,絕諸妄想,故能厭惡生死之苦,而欣慕涅槃之樂,是名慕樂涅槃。
八、得無纏心
何謂得無纏心?就是修菩薩道的行者,戒德圓明,心體光潔,一切煩惱業緣,悉皆解脫,而無纏縛之患,是名得無纏心。
九、得勝三味
何謂得勝三昧?就是修菩薩道者,持戒清凈,心不散亂,而得三昧成就,定性現前,而超諸有漏,是名得勝三昧。
十、不乏信財
何謂不乏信財?就是行菩薩道者,持守戒律,於諸佛法深具信心,則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財,而不匱乏,是名不乏信財。
三、忍辱波羅蜜
何謂忍辱波羅蜜?所謂忍辱波羅蜜者,即是忍受各種侮辱而不起瞋恚惱恨,心安住在如如不動的自性中,稱之為忍辱波羅蜜。
忍辱有三種,何等為三呢?
一者生忍:
所謂生忍者,就是受別人恭敬供養中,內心不生驕慢放逸,得意忘形,心地如如不動;乃至受別人痛罵瞋恨,挨打破害之時,心地保持如如不動,不生怨恨。
換句話說,就是受一切順境與逆境的考驗,了知萬法空性,是無常性,是如幻如化性,心地不被外境所惑動,本性當下安住在不生不滅的自性中,不動不搖,是故,稱之為生忍。
二者法忍:
所謂法忍者,就是受一切寒熱風雨,饑渴煎熬,如是等法的惱害,心地亦能安能忍,不生瞋恚憂愁之心。
也就是說,受一切客觀環境所逼惱,如值酷熱炎暑,苦痛無限;或氣候大寒流,無處可避寒,處處苦惱;或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不得吃喝,飢餓難堪,凡夫遇到這些逼惱之事,往往困惑本性,而菩薩的行者,則了知這一連串的事實,皆是因緣果報的展現,不怨天尤人,心中無絲毫不滿的怨言。
菩薩能了知這些環境的逼迫,完全是業報現前,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畢竟空幻不實,不堅牢故,因此,自然就不會對惡劣之環境產生頑抗,內心深處的不滿,不息也得息滅了,因為了知萬法真相,自自然然就不會對萬法共爭共辯,既然不會共爭共辯,本性的苦惱心也就安息下來,處於不生不滅的佛性中,如此一來,稱之為法忍。
三者無生法忍:
所謂無生法忍者,就是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而自性如如不動,是名為無生法忍。
換句話說,一切諸法,性相本空,畢竟無生,而於此法忍可印證也,是故,名之為無生法忍。
我們在修學菩薩道的過程,要有個共識,佛為什麼要說忍辱的真諦?其動機何在?我們可以開門見山的說,佛說忍辱的真義,在於度脫眾生之瞋恚心,眾生因為有憤憤不平的瞋恚,佛才說忍辱法門來對治;瞋恨之心毒死我們的法身,致使法身慧命不得顯露,是故,佛說忍辱對治瞋恚心。
華嚴經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有瞋心就無佛心,有佛心就無瞋心;瞋心凈化清凈,瞋心是佛心;佛心染垢不凈,佛心是瞋心;佛心與瞋心本來不二心,只是迷悟有別,染凈有別;在迷妄中,佛心是瞋心;覺悟後,瞋心是佛心。
佛說忍辱法們,其宗旨在令瞋心能平息下來,瞋心一旦平靜下來,就達到度脫的意義,度脫是度瞋心,令瞋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本性中,使之如如不動,瞋心平息如如不動,當下瞋心何嘗不是忍辱心,忍辱心又何嘗不是瞋心?離開瞋心何有忍辱心,離開忍辱心何有瞋心?何以故?忍辱者亦是瞋心者,瞋心者亦是忍辱者,無二無別,正等無異,迷悟有別,染凈有別故。
菩薩道之行者,若能了達如是真義,是名真佛弟子,是名真菩薩,不愧是菩薩。
我佛門弟子,若能如是正見忍辱度瞋心的真實義理,當下肯定,自性不動不搖,始終一如,此人則能入道,必定受十方諸佛授記,十方諸佛加持,十方諸佛憫護,永不退轉於忍辱波羅蜜,畢竟成就無上佛道。
巍巍菩薩道,難忍能忍,難行能行,艱難無比,菩薩道實在太偉大了,行菩薩道要無盡的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無盡的奉獻犧牲,令大地一切眾生,皆得安樂。
華嚴經云:『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這就顯示出菩薩道本懷風範,可歌可詠,已道盡菩薩道應持之動機與目的了。
安忍於大乘菩薩道,而保持道心永不退轉,是件不容易之事。
華嚴經云:『無量無邊眾生,發大菩提心,難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轉。』
這就是告訴我們說,有很多人發大乘心,欲成就佛道,往往遭受到種種逆境或順境,會因此喪失菩提道心,幾乎全部覆沒,要找到一二個不退道心者,實在很難得。
現在來談談舍利弗行菩薩道的一段經過:
舍利弗他在往昔因中,六十小劫以前,行菩薩道,發大勇猛心,精進用功,為成就佛道而努力,很刻苦耐勞的修忍辱行,他不但願意將自己所有房屋、田園、財產很歡喜的布施給別人,甚至連身體、性命,也毫不吝嗇的願意布施給人家。
他發下這麼真切的心愿,可說驚動天地,於是,就有天人想來試試他的忍辱道心如何!
有一位天人化現一個二十餘歲的青年人,在舍利弗必經的路上等候,遠遠見到了舍利弗的時候,就大聲嚎哭,舍利弗見了這種情況,很不忍心,就向前安慰一番:
舍利弗開口道:『請問這位青年人,為何如此傷心?傷心何事?』
青年人說:『師父啊!向你說也沒用,問也是多問的,當然內心很傷心!』
舍利弗說:『我是學道的出家人,發大心愿,要救度苦難眾生,只要你有困難,有所求,凡是我有的,都可以滿足你的心愿。』
青年人說:『師父你是幫不上忙的,我在這裡哭,並不是缺少世間上的寶物,而是我母親患了不治之病,根據醫生的說法,一定要修道人的眼珠與中藥,一同煎熬,我母親之病才能醫好,一般人的眼珠實在不易找得,更何況修道人的眼珠怎能布施給我呢?想到病床呻吟待救的母親,我內心就傷心而起,無奈痛哭!』
舍利弗說:『沒關係,我是修道人,我願意布施一個眼珠給你,來救你母親的病難。』
此時此刻的舍利弗,心中想著:我有兩個眼珠,布施一個給他,還有一個眼珠,仍然可以看東西,對自己並沒有多大妨礙,於是下大決心,毫無考慮的忍受一切痛苦,將左眼珠用手挖出,交給青年人:
舍利弗說:『很感謝你成就我的菩薩道,我的心愿已成,請拿去煎藥吧!謝謝!』
青年人說:『糟糕啦!我要的眼珠是右邊的眼珠,你太衝動啦!誰叫你把左邊的眼珠挖下來呢?醫生說一定要右邊的眼珠才可醫病,那怎麼辦呢?』
舍利聽了這些話,他都沒有怪罪別人,只怪自己沒有向別人問清楚,當下就把左眼珠挖下,是自己的錯,剛才把左眼珠挖下,還有右眼珠可以看東西,現在再把右眼珠也挖也來給他的話,那連走路都成問題了,舍利弗心裡想:反正既然發心了,發心就發到底,救人也要救到底。
於是,勇猛忍苦的把右邊的眼珠又挖下來,交給青年人,這時候的舍利弗,雙眼卻瞎了,青年人接過舍利弗的右眼珠,連一句感謝的話都沒有說,又將舍利弗的右眼珠在鼻子上嗅一嗅,當場往上一摔,態度很不高興。
青年人說:『你根本不像修道人,修道人的眼珠怎會這麼臭,又難聞,怎麼能煎藥給我母親醫病!』
青年人又罵又叫的,同時用腳踩著舍利弗的右眼珠。
正當此時此刻的舍利弗,雖然眼睛看不見了,但是他的耳朵並沒有聾,他聽到青年人罵他的每一句話,並且聽到他用腳踩踏眼珠的聲音,正當此時的舍利弗,終於嘆了一氣,心中想著:眾生個性調難伏,不易度化,菩薩道難行,我不想再進修大乘,我還是先重於自度自利的修行功夫才對!
舍利弗心裡想到這時,突然天空出現很多天人,對舍利弗說道:『修道者,你不要灰心,更不可退失菩薩道的意念,剛才的那位青年人,是我們天人故意來試探你的菩薩道心,你修行的境界很高深,忍辱功夫很堅定,你應該繼續,為證菩提心之願,勇猛向道,為發菩提心之願,勇往直前,實踐你的菩薩道,不久之後,即可證成聖果。』
道心將近退失的舍利弗,聽了天人的這一番話,內心覺得很慚愧,又再度發起利他的菩薩道心,就在那時候,舍利弗就已成就不退道心的菩薩行者。
六十小劫以來,舍利弗修行更加精進,在這一生遇到了釋迦牟尼佛,依佛出家,七天內即證成阿羅漢聖果。成為佛陀座下智慧第一的大弟子。
諸位同參們!由舍利弗在因地修行中看來,可見菩薩道實在難為難當,菩薩道的考驗實在太多了,考驗有深有淺,有些考驗,防也防不住,一關一關難,也難怪無量無邊的眾生,發大菩提心,無法住不退轉,幾乎都退墮下來。
菩薩六度當中的忍辱度,由此可見。行忍辱相當不容易,行忍辱的歷程,往往功力不深者,幾乎敗陣下來,乃至退墮不前,伏地向瞋恨心認輸,戰戰兢兢,恐懼不安,何以故?瞋恨心如惡王,瞋恨心如羅剎,瞋恨心如梟雄,瞋恨心如毒蛇,瞋恨心如魔王,瞋恨心如
瞋恨心有如此多的過失,是製造一切罪禍的根源,是令人墮落三惡道的因素,是障礙菩提自性的無明網,因此,我們在行菩薩道的途中,應該隨時隨地,自我警惕,自我凈化,為解脫瞋恨心而用功行,大聖佛陀在經典有如是開導,分別敘述如下:
佛遺教經云:『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防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令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忍辱是度脫瞋恚之心,菩薩道的行者,於順境與逆境中,皆能慈忍自在,可獲得十種功德利益,出自月燈三昧經,何等為十?分別敘述如下:
忍辱十種功德利益:
一、 火不能燒
二、 刀不能割
三、 毒不能中
四、 水不能漂
五、 為非人護
六、 身相莊嚴
七、 閉諸惡道
八、 隨樂梵天
九、 晝夜常安
十、 不離喜樂
一、火不能燒
何謂火不能燒?就是菩薩行者,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忍之心,於一切違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無所惱,是以瞋恚之火,所不能燒,是名火不能燒。
二、刀不能割
何謂刀不能割?就是修菩薩道的行者,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忍之心,於一切橫逆之境,了知自身體性空寂,悉無所畏,是以瞋恚利刀,所不能割,是名刀不能割。
三、毒不能中
何謂毒不能中?就是修菩薩道的行者,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忍之心,人或有所加害,了知身心本空,不以為意,是以瞋恨毒藥,所不能中,是名毒不能中。
四、水不能漂
何謂水不能漂?就是菩薩道的行者,但為利益一切眾生,常懷慈忍之心,於一切順情之境,了知諸法本空,悉無所染,是以貪愛之水,所不能漂,是名水不能漂。
五、為非人護
何謂為非人護?非人即是鬼神之類,就是菩薩道的行者,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忍之心,於一切時處,鬼神之類,悉皆護衛,是名為非人護。
六、身相莊嚴
何謂身相莊嚴?就是菩薩道的行者,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忍之心,愛念於人,是以能感色身相好莊嚴之報,是名身相莊嚴。
七、閉諸惡道
何謂閉諸惡道?就是行菩薩道者,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忍之心,成就善法,是以惡道之門,自然閉而不開,是名閉諸惡道。
八、隨樂梵天
何謂隨樂梵天?梵天即是色界初禪天也,就是行菩薩道者,慈行具足,梵行無虧,故報盡命終,隨其意樂而得生於梵天,是名隨樂梵天。
九、晝夜常安
何謂晝夜常安?就是行菩薩道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而不惱害,故得身心寂靜,晝夜常安,是名晝夜常安。
十、不離喜樂
何謂不離喜樂?就是修菩薩行者,常懷慈忍之心,利益眾生,令其各獲安穩,而自己身心,亦不離於喜樂,是名不離喜樂。
四、精進波羅蜜
何謂精進波羅蜜?所謂精進波羅蜜者,精者不雜,進者不退;精進就是純粹一心,心地不雜不亂,修行六度萬行,勇往進道,始終一心,絕無變異,是名精進。
菩薩道的行者,能夠節其飲食,除於睡卧,晝夜惺惺,莫令怠惰,乃至為人廣說法要,不以為煩,開導教化愚痴頑固者,不辭勞倦,菩薩道人,若能如此發心自利利他,自度度人,是名為精進。
精進有三種,何等為三?分別敘述如下:
三種精進:
一、 斷精進。
二、 修精進。
三、 求化精進。
一者斷精進
所謂斷精進者:就是眾惡莫作的意思,遵守五戒十善,不犯五逆十惡,攝伏身口意三業,不犯一切虧損別人利益之事,遵守一切善法,使本性不沾染五欲六塵,制止三業不造業,讓菩提自性彰顯,是名為斷精進。
二者修精進
所謂修精進者:就是眾善奉行的意思,修精進比斷精進更上一層樓,斷精進就是修行的本份事,當人本來就是應該要安份守己,不可做壞事的,本來就是不可犯五逆十惡的,人道的標準,應該遵守五戒十善的;若不遵守五戒十善的話,根本沒有資格為人,犯了五逆十惡者,那更加嚴重了!
修精進為什麼比斷精進要高一層境界呢?因為斷精進是自己修行斷惡的基本條件,是令自己上進菩提的本份事。
修精進的立場就不一樣了,修精進具有斷惡行善的雙重關係;狹義而言,應該斷一切惡;廣義而言,應該利益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亦能守五戒十善,不犯五逆十惡,若能如此進修,是名為修精進。
三者求化精進
所謂求化精者:就是完全發揮出菩薩道的精神,達到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宗旨;賅攝信願、慈悲、智慧的總集合,是名為求化精進。
發過菩提心者,皆具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意願;對自己而言,廣學一切佛法,精進六度波羅蜜,是為了成就自己的菩提道業,末了,因圓果滿,成等正覺,常寂常照,證成佛果。
對眾生而言,成佛做什麼?成佛是不是一切就沒事了呢!成佛之後,大慈悲心自然流露,興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救度眾生之願,累生累劫無盡利益眾生,喚醒一切有情,普令覺悟人生與宇宙真諦,共證共登佛道。
菩薩道的行者,若具足如是正見,依此正見而實踐,是名為求化精進。
總而言之,精進是對治懈怠而言,眾生易生懈怠,佛說精進之義,是為對治眾生懈怠之心而設的;因為,懈怠心會令人墮落,令人放逸,恍恍惚惚,得過且過,醉生夢死,麻木不仁,虛度光陰,了此殘生,把可貴的人生被懈怠心空度過,白走人生一趟,命終隨業所牽制,流浪六道,三界往返不休不止!
這一連串的因緣果報,無非懈怠之心,所引起的導火線,因此,帶來無止境的浪跡生死,動經塵劫,始終難與佛法相遇,無法得到三寶的光明,永守長夜黑暗,如此一來,就成為可憐憫的:三界苦命兒,六道流浪漢。
精進能使菩提道業早日成就,懈怠會導致修道者的放逸,因而墮落,精進與懈怠是強烈的對比,十方三世諸佛皆以精進之心,而證成佛道,我們欲成就佛道,亦須以精進之心,勇猛進修,廣修六度萬行,才能成就佛道。
菩薩道的行者,了知精進是對治懈怠而設,因此,發大勇猛心,於諸梵行,念念進修,精勤無怠,故可獲得十種功德利益,出自月燈三昧經,何等為十?分別敘述如下:
精進十種功德利益:
一、 他不折伏
二、 得佛所攝
三、 為非人護
四、 聞法不忘
五、 未聞能聞
六、 增長辯才
七、 得三昧性
八、 少病少惱
九、 得食能消
十、 優缽羅華
一、他不折伏
就是菩薩慧解精勤,行業成就,則不為一切邪論妄計所折伏,是名他不折伏。
二、得佛所攝
就是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則為諸佛之所攝受而不舍,是名得佛所攝。
三、為非人護
非人即是鬼神之類。就是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於一切時處,鬼神之類,悉加衛護,是名為非人護。
四、聞法不忘
就是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則於所聞之法,常能憶持而不忘失,是名聞法不忘。
五、未聞能聞
就是菩薩於諸梵行,勇猛精進,樂法之心,無有厭足,則昔所未聞,今皆得聞,是名未聞能聞。
六、增長辯才
就是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則法義皆通,辯才增長,隨問隨答,皆無疑礙,是名增長辯才。
七、得三昧性
三昧是梵語,翻譯中國話,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則身心寂靜定性現前,不為世間之相所變遷,是名得三昧性。
八、少病少惱
就是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雖晝夜不息,而善能調適身心,是以常得輕安,少病少惱。
九、得食能消
就是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而於飲食不節不恣,是以食已即消,而無停滯之患,是名得食能消。
十、優缽羅華
優缽羅華是梵語,翻譯華言叫做青蓮華,以其出於污泥,而不染污,世人見之,即生稀有之想。
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雖處生死,不為煩惱之所染著,猶如此華,見者亦生稀有之心,是名優缽羅華。
五、禪定波羅蜜
何謂禪定波羅蜜?所謂禪定波羅蜜者,就是以心安住於一境,而離盡一切散亂,是名為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禪內定,是名禪定。本性自凈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名為禪定也。
菩薩修行禪定之時,心不雜亂,一心寂靜,內外一如,無惑無動,是名為禪定。
禪定有二種:
一者世間禪:
所謂色界無色界的禪定,是凡夫所修的禪定,這種禪定未能出世解脫,僅於三界內的定境,定境若消散,亦然有墮落的危機!所以,稱之為『世間禪』,又稱之為『凡夫禪』。
二者出世間禪:
所謂聲聞緣覺菩薩所修的禪定 。
菩薩道的行者,了知時間與空間,是因為執著而存在的,心中若無執著時間與空間,那麼,時空是虛幻不實的錯覺作用;十方諸佛已證入甚深無上的禪定,在諸佛的解脫心境,絲毫無時空觀念,何以得知呢?因定破時空,三際如幻,執著而有,若無執著,錯覺時空無由存在!
比如一對戀愛情侶來說明,彼此約會,時間已超過了,由於他們內心一直執著時間,念念時間,拚命看手錶,心裡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等得內心非常火急,心神不得安寧,內心有許多問號,為什還沒來,是否忘啦!是否變心啦!是否移情別戀啦!是否父母知道阻擋啦!是否事忙延遲啦!
這時刻的情侶,眼看手錶,一秒一秒而過,一分一分而過,在時間的消逝中,心如刀割,痛苦得不得了,不得了又無奈,抱著沉痛的心情,兩腿走來又走去,等不到另一半……。
正在這時候,一秒如一分,一分如一時,一時如一日,內心對時間帶有強烈的執著,心與分秒不離,無有距離,這時候的心,分分秒秒皆是心,心即是分分秒秒,心與分秒正等無異。由事實如此的表現,內心強烈挂念情侶為何未來,拚命執著看手錶,分秒必爭,如此一來,時間觀念更分明,更注意,更重視了;時間本無,無中卻生有了,實在很可悲!眾生就是陷落於執著意識,無法自拔,身陷其境,不得自知,時間也就隨著無中生有了,眾生就如此沉迷於時間中過活,始終不得覺悟,有幾個人真正能夠明白呢?道理在此處已顯露無餘了。
由戀愛的一對情侶來說明,就很明顯的呈現一個事實,只要是世間的人事物,皆可依此類推,無過如此,若越軌而說,不如法而說,是世間迷妄之說,是外道說,是魔王魔女魔民所說。
同樣的理由,依此類推,普天之下,世間一切人事物,若有如此共識,能正見執著、罣礙是禪定的通病,依此共識而實踐修持,必定能證悟甚深無上禪定,因為,十方諸佛聲聞緣覺菩薩,皆依此循進而入涅槃故。
禪定破時空,時空是眾生因執著而有,因有才落入永有的意識觀念,根深柢固,難以糾正,若要糾正他,反而挨罵或挨打,甚至說我們的腦筋有問題,要剖開洗腦,要住精神醫院靜養一段時間。
我們說他們不識時間與禪定的真理,實在夠可憐,值得同情!但是他們也會說我們也蠻可憐的,值得同情,學佛學到最後,腦筋似乎有問題;如此看來彼此之間,到底是誰可憐誰!誰同情誰!誰是有問題者!
我想:悟者自悟,迷者自迷,體驗者自有體驗者,無體驗者自有無體驗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心行處滅,言語道斷,諸位同參道友們!你們說是嗎?
聲聞、緣覺、菩薩、佛稱之為四聖,四聖皆證悟菩提;佛菩薩入涅槃,於涅槃出入自在,不住涅槃,不住生死,無盡的度化無量眾生;了知諸法所成,無非因緣所生,因緣所生法,畢竟當體空性,無有實體可得;諸法的本性,當下就是空性,空性是諸法的本性,因此諸法之性,空幻不可得。
空性不礙緣起,緣起不礙空性;空性建立在緣起而說空性,空性不壞假有;緣起建立在空性而說緣起;離開緣起無空性,離開空性無緣起;緣起即空性,空性即緣起,當下緣起與空性就是一體的,是一體兩面之說,是空是色,色空不二,無二無別,正等無異。
菩薩的行者能體證到如此,心地自然對萬法萬境,不生取捨,不沾不染,無惑無動,光明自在,本性風光,大展流露,慈悲喜舍,智慧之光,普照大千,縱橫自在,無障無礙。
菩薩行者,在廣修禪定的當下,能透悟諸法本空之道,緣起性空之道,色空不二之道,是故,不隔毫端,自性戒,自性定,自性慧,同一時間,同一處所,無時無刻皆在禪定中,大千世界每一處所也都在禪定中。何以故?禪定破時空也。
禪定破時空,對四聖而言,是毫無疑惑的;對凡夫眾生而言,是不易正見其真相的,畢竟尚未證悟,更沒有經歷禪定的體驗,甚難突破禪定破時空的正見。
甚至有些愛好禪定者,當下能肯定禪定破時空的理論與實際,由於自己沒有親自體證過,心裡也就持著似懂非懂,似悟非悟,似禪定非禪定的心理意識,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態度。
要得到出世禪的解脫自在,必須要有佛經的印證,必須要有證悟者的指導與印證,必須要有善知識的啟發導航,才不會修錯了禪定,有許多人,心著境而修,心住相而修,有取有舍,愛好神通而修,講求感應而修,因而走火入魔,成為狂妄的禪病發生!有人發瘋,有人很狂妄,自稱是已成佛,自稱已證果,自稱是菩薩,自稱是阿羅漢,自稱是祖師降世,自稱是開悟者,這都是沒有人指導,已走火入魔的見證,甚為可憐!甚為可怖!
志公禪師云:『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葯。』
佛門弟子,中外古今,豈不是有很多狂妄禪者嗎?在這廣大的社會裡,斑斑可見可聞,自欺又欺人,自狂又狂人,自誤又誤人,正是佛門所謂:自作自受代替不得也。
若追究根本原因,就是在於修行不得其門而入,理論法則不懂,教理不通,又加上沒有善知識的開導,心著境修行,盲修瞎煉,橫衝直撞,闖出毛病來了。
參禪悟道,要具足道理的通達,善知識的教導,自己要精進參禪,以實際勵行悟道!
高僧大德云:『理雖頓悟,事須漸修。』
佛門中的這兩句名言,留傳中外古今,至精至義,始終無法更易;僧俗二眾,依此名言進修,開悟證果者,其數無量無邊,不可稱計,不勝枚舉。
總而言之,禪定的修持與證悟,必須透悟諸法空性,空性不礙諸法,諸法不礙空性;空性與諸法,本來不二法,不一不異,能正見認知此關,在修證禪定的過程,才能無所障礙的過關,因而證入禪定,深入大涅槃。
菩薩道的行者,深入禪定,證悟涅槃之際,當下禪定破時空,時空對已證得禪定的聖者而言,早已無時空之意識了,現在舉一個禪定破時空的實例:
聖僧虛雲老和尚.是中華民國現代史的開悟高僧,也是中外古今有目共睹的大德,虛雲老和尚享年一百二十歲,精通教典,修持嚴謹,待人寬厚,德高望重,人天欽敬尊仰,德被天下,化導無數有情。
有一天,虛雲老和尚,挑著道糧,走入深山,一心一意參禪悟道,精勤不休,就這樣維持下去;日月如梭,所有的道糧用盡了,這時候,虛雲老和尚就採取山上的野菜煮來充饑。
虛雲老和尚用功參禪的精神,令人心驚膽寒,自己隱居深山,深山有許多野狼猛虎,毒蛇怪獸,這一切的山中猛獸,對虛雲老和尚來說,是無關痛癢的,不能恐懼老和尚絲毫之心,老和尚早就把生死之心,置之度外了,始終一心的為參禪開悟本性而努力,一切恐怖心,妄想心,早就匿跡無蹤了。
有一天,有一次,虛雲老和尚撿取一些山中枯乾的樹枝,築灶開火,他把山中挖來的芋頭洗好後,放下鍋里,就開始燃火煮起芋頭來!
當時的虛雲老和尚,心裡想:『反正煮熟芋頭也要費半個小時的時間,我不可以浪費光陰,應該好好珍惜每分每秒才對,不可辜負我出家修行的動機與目標,應該利用煮芋頭的半小時,來繼續參禪悟道才對。』
於是,虛雲老和尚就把地上鋪平之後,雙腿一縮,結成了莊嚴的跏趺坐,手結彌陀印,身體自然挺直,雙眼微閉,呼吸自然調息,就這樣子,平坐於深山荊棘的地面上,慢慢的,一秒一秒過去,一分一分過去,一日一日過去,這麼一過去,就是兩個禮拜,這麼一坐禪,一入禪定,就是十四天之久,一下子驚動了整個佛教界,所有僧俗二眾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虛雲老和尚本想坐禪半小時的時間,卻因入禪定的原因,結果深入禪定,卻長達十四天的歲月,後來,虛雲老和尚出禪定之後,想到剛才煮了一鍋的芋頭,半小時應該煮好了。
於是,慢慢將雙腿放下,身體舒展一番,站了起了,移動腳步,走到灶邊,將鍋蓋掀開一看,不得了啦!所煮的芋頭不但煮熟了,而且燒焦了,不但燒焦了,而且發霉了,同時,鍋灶之下的煙火早就成了灰燼!
此時此刻,虛雲老和尚,心裡恍然明白了,原來他是入了大禪定,十四天的禪定功夫,也如一彈指的時間,老和尚信心更加堅定,禪定破時空的理念,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正如此意。
據說虛雲老和尚,在這次入了大定之後,以後也常常有入定的因緣,甚至在講經說法的時候,談到禪定的時候,就能馬上入定,談到涅槃的時候,就能馬上入涅槃;可見虛雲老和尚的禪定功夫是相當深的!悟道的聖僧不愧是聖僧。
菩薩道的行者,在修菩薩行之時,於修習禪定,則萬緣俱息,定性現前,智慧則彰顯,就能得到十種功德利益,出自月燈三昧經,何等為十?分別敘述如下:
禪定十種功德利益:
一、 安住儀式
二、 行慈境中
三、 無煩惱
四、 守護諸根
五、 無食喜樂
六、 遠離愛欲
七、 修習不空
八、 解脫魔眷
九、 安住佛境
十、 解脫成熟
一、安住儀式
何謂安住儀式?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禪定,必須整肅威儀,一一遵守修禪定之法,行之既久,則諸根寂靜,正定現前,自然安住,無所勉強,是名為安住儀式。
二、行慈境界
何謂行慈境界?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禪定,常存慈悲之心,而無傷殺之念,於諸眾生悉令安穩,是名為行慈境界。
三、無煩惱
何謂無煩惱?就是菩薩修習禪定,諸根(眼耳鼻舌身意)寂靜,則貪瞋痴一切煩惱,自然不生,是名為無煩惱。
四、守護諸根
何謂守護諸根?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禪定,常常防衛六根,不被六塵之境所惑動,是名為守護諸根。
五、無食喜樂
何謂無食喜樂?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禪定,既然得到禪悅之味以資道體,雖無飲食之奉,而自然欣豫,是名為無食喜樂。
六、遠離愛欲
何謂遠離愛欲?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禪定,寂默一心,不令散亂,則一切愛欲之境,悉無染著,是名為遠離愛欲。
七、修禪不空
何謂修禪不空?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禪定,而獲諸禪功德,雖證真空之理,而不墮於斷滅之空,是名為修禪不空。
八、解脫魔眷
何謂解脫魔眷?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禪定,則能遠離生死,五欲六塵無法束縛,一切魔網,悉皆不能纏縛,是名為解脫魔眷。
九、安住佛境
何謂安住佛境?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禪定,開發無量智慧,通達甚深法義,於佛知見,自然明了,心心寂滅,住持不動,是名為安住佛境。
十、解脫成熟
何謂解脫成熟?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禪定,一切業惑不能擾亂,行之既久,則無礙解脫,自然圓滿成就,是名為解脫成熟。
六、般若波羅蜜
般若是梵語,譯為華語是大智慧的意思。菩薩道的行者,發過了菩提心後,勇猛精進向著佛道,為了證成無上菩提,為了廣度無量有情,雙管齊下,菩薩就不斷的充實自己,廣學博覽世間出世間法,使自己成就大智慧。
菩薩道的行者,本身為了成就佛道,所以精進勤修,廣學一切諸法,自度生死,上求佛道;上求佛道不能離開眾生,離開眾生不得成就佛道,因為,菩薩道在利益一切眾生中而自利,又在自利中利益一切眾生;也就是說,沒有利他,就不能自利;不能自利,就不能利他;自利與利他,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的。
菩薩完全在奉獻當中,犧牲當中,燃燒自己當中,以求得自己最後的勝利;也就是在利益一切眾生當中而自利,更可以說是在教學相長鞭策之下,不斷的求進步,不斷增長智慧,因而圓成佛道。
一切眾生是菩薩的增上緣,沒有眾生的話,菩薩就難得成就佛道,何以得知?因為眾生有生老病死的苦難,菩薩見之,內心自然生起大悲心;眾生迷妄無知,邪知邪見,不得出離三界生死,菩薩見之,內心自然生起大悲之心,廣學一切法以救度之;眾生殺盜淫妄,犯五逆十惡,菩薩見之,內心不忍,自然生起大悲心,設法以救度之;眾生沉迷五欲六塵,菩薩見之,哀憫眾生無知,甚可憐憫,自然發露大悲心以救度之。
所以說,眾生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無知,一切的造業,自然引發菩薩的大慈悲心所流露。因此我們說,眾生是菩薩的增上緣,因為眾生有無量無邊的無知與造業,菩薩為了要救度一切苦難的眾生,就無止盡的廣學一切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來醫治一切眾生的無知與造業之病態,普讓一切眾生,能夠正知正見,能夠端莊不造一切惡業,踏上覺悟光明的佛道。
偉大的菩薩道行者,就在這種情況之下成就了大智慧,眾生有無明邪見,菩薩為了要解決無明邪見,菩薩不得不廣學對治法,來治療眾生的無明邪見;表面看起來,菩薩好象吃虧很多,比方菩薩為救度眾生,光陰犧牲了、青春犧牲了、體力犧牲了、財物犧牲了、名譽犧牲了、甚至生命犧牲了,樣樣都犧牲了……。
如此這般的犧牲,對菩薩道的行者來說,絲毫也未曾虧損一毛,更未曾有犧牲過如芝麻許,這道理如何而說呢?因為菩薩犧牲的當下,反彈回來的,就是大慈悲心的復活,就是大智慧的復活,就是覺悟的復活,就是邁向佛道的步伐,步步覺悟,步步法身慧命的覺醒。
菩薩道的行者,心裡很明白,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朴鼻香;出世解脫的神聖使命,至大至剛,至中至正,至寬至深。
菩薩道精深微妙,精深微妙的佛法,完全在經歷一切人事物當中,歷劫參與,所得到的真相體證,從中無迷無惑,如是信受與肯定,不動不搖,是名為般若波羅蜜。
我們發心來學佛,學佛就是學佛的大智慧,有智慧才能真正的覺悟,真正的解決我們人生與宇宙的無知與苦難;眾生愚痴魯鈍,心昧於真理,所以,大聖佛陀才說了智慧法門,來對治眾生的愚痴,眾生一切處一切時,都在愚痴中過活,不能自覺,迷迷糊糊,浪漫一生,醉生夢死,一天混過一天,不知天地有多厚!不知何時何處才能遇到佛法,縱然遇到佛法,亦未必聽得下去,佛法雖好,難度無緣眾生,同參道友們!不知你們是否有同感?
菩薩道的行者們!般若是梵語,翻譯成中國話是『大智慧』的意思:
大智慧是度生死登涅槃的寶筏,大智慧是轉煩惱成菩提的寶劍,大智慧是化黑暗為光明的燈塔,大智慧是解決輪迴免受輪迴的橋樑,大智慧是化痛苦成究竟快樂的一把鎖鑰,大智慧是破迷啟悟的火炬,大智慧是轉凡入聖的導航。
智慧法門,是成就佛道的眼目;失去了智慧之火,無法修行,無法破煩惱軍,無法證悟佛道。
智慧是六度之導航,布施無智慧引導,布施不得解脫,無法度慳貪之心,雖得人天福報,終不得菩提;智慧是六度之導航,持戒無智慧引導,持戒不得解脫,無法度毀犯之心,縱然得到人天福報,終不得菩提;智慧是六度之導航,忍辱無智慧引導,忍辱不能解脫,無法度瞋恚之心,雖獲人天福報,終不得菩提。
智慧之六度之導航,精進無智慧引導,精進不能抖擻精神,無法度懈怠之心,只有人天福報,終不得菩提;智慧是六度之導航,禪定無智慧引導,禪定不得解脫,無法度散亂之心,縱得人天福報,終不得菩提。
大智度論有兩句法語,分別敘述如下:
大智度論云:『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開門見山的兩句法語,道盡了六度波羅蜜的真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名為五度,五度的修持,若無般若的引導,如同瞎子不見方向,隨時皆有危機,往往會越修越遠,修錯了方法,歧路紛紛,與菩提大道不相應,如何度脫生死呢?所以說,五度如盲,般若為導,正如此意,顯露無餘。
現在將大般若經的經文,引錄一段,供養給諸位同參道友們!同沾法益,共參共證,分別敘述如下: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欲疾證得一切智智,應學般若波羅蜜。』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欲得佛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圓滿莊嚴,應學般若波羅蜜。』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欲得世世具諸相好端嚴如佛,一切有情見者歡喜,發起無上覺心,速能成辦諸佛功德,應學般若波羅蜜。』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欲得五眼,所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應學般若波羅蜜。』
大般若經云:『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觀,菩薩但有名,佛但有名,般若波羅蜜多但有名,五蘊六根六塵但有名,四大因緣但有名,以不可得空故,但隨世俗假立客名,諸法亦爾,不應執著。』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恆相應故,從此處沒,生余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
大般若經云:『諸法自性空,非聲聞作,非獨覺作,非菩薩作,非如來作,亦非余作,有佛無佛,其性常空,此即涅槃,無生無滅故。』
大般若經云:『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諸如來應正等覺,真生養母,是諸菩薩摩訶薩眾真軌範師,一切如來菩薩,咸共尊重恭敬讚歎。』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與空相應,最為第一、最尊最勝、最上最妙、最高最極、無能及者。』
大般若經云:『佛說一切法,皆以無性為其自性;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者,誰染誰凈?誰縛誰解?』
般若畢竟是般若,無上甚深微妙法,皆般若波羅蜜多所總攝,如來一代聖教,大小二乘,權實偏圓,禪凈律密,乃至宗門與教門,無不導歸般若波羅蜜多;而般若波羅蜜多又演化如來一代聖教,大小二乘,權實偏圓,禪凈律密,乃至宗門與教門。
般若就是十方諸佛,十方諸佛就是般若,何以故? 因為十方諸佛由般若證悟,由般若所生,般若所化;佛之所以成佛的條件因素,是般若之法成身,故稱之法身。因此,十方諸佛與般若平等平等,非一非異,正等無異。
諸位同參道友們!菩薩道的修行歷程,是以般若為導,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如雙眼,能透視人生觀與宇宙觀,而使心地光明自在;智慧如太陽,太陽能普照大地,四處光明;心地有智慧,覺照黑暗的本性,使心地永恆光明;智慧如燈塔,燈塔能引渡迷失的般只,安全入港;心地有智慧,能普照於五欲六塵,因而回光反照,不沾污塵埃,心地能解脫光明故;智慧如大海,大海能容一切大小河川,匯於一極,心地有智慧,萬法不離心,心能生萬法,自性妙用無窮故;智慧如虛空,虛空能含容無量的日月星,森羅萬象皆在虛空中,心中有智慧,智慧能含容十法界,覺照十法界,十法界不離智慧,心地大之無外,小之無內,不可思議故。
般若是成就佛道的眼目,菩薩道的行者,應該精進勤修般若,勤修般若能獲得十種功德利益,出自月燈三昧經,何等為十?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般若十種功德利益:
一、 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 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 住於忍力而不住眾生想
四、 行於精進而離身心
五、 修禪而無所住
六、 魔不能擾
七、 於他言論其心不動
八、 達生死海底
九、 起增上悲
十、 不樂二乘道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
何謂一切舍不取施想?就是菩薩行般若,照了萬法俱寂,是故,雖行布施,而無能施之想,不著所施之物,不見受施之人;也就是布施三輪體空,無住相布施,如此而實踐,是名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何謂持戒不缺而不依戒?就是菩薩行般若,雖堅持凈戒無所毀缺,然以空慧照了,則不見有能持能犯之相;能持與能犯之相,當體空性故,是名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住於忍力而不住眾生想
何謂住於忍力而不住眾生想?就是菩薩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諸眾生,然以空慧照之,而終不起眾生得度之想,是名住於忍力而不住眾生想。
四、行於精進而離身心
何謂行於精進而離身心?就是菩薩行般若,於諸梵行雖勇猛精進,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見有身心精進之相,是名行於精進而離身心。
五、修禪而無所住
何謂修禪而無所住?就是菩薩行般若,雖在禪定,然以空慧照之,而於一切諸禪功德,不生味著,是名修禪而無所住。
六、魔不能擾
何謂魔不能擾?就是菩薩行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諸法本性空寂,復知佛魔體原不異,魔雖發現,即無所怖,是名魔所不能擾。
七、於他言論其心不動
何謂於他言論其心不動?就是菩薩行般若,於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無不通達明了,故於他人言論,悉能辯其邪正是非,不為所惑,是名於他言論其心不動。
八、達生死海底
何謂達生死海底?就是菩薩行般若,照了諸法洞徹生死淵源,不為輪轉所溺,是名達生死海底。
九、起增上悲
何謂起增上悲?就是菩薩行般若,雖觀一切性空,常以廣大悲憫之心,誓拔一切眾生之苦,令得解脫,是名起增上悲。
十、不樂二乘道
何謂不樂二乘道?就是菩薩行般若,而能了知聲聞緣覺小乘之法,沉滯空寂,未為究竟,而不欣樂,唯求大乘無上之道,而得解脫,是名不樂二乘道。
菩薩正見生死涅槃等空花
菩薩的行者,以智慧透視諸法本體,了知諸法本體畢竟空性,諸法所成乃緣起,緣起諸法乃性空;緣起諸法不礙性空,性空不礙緣起諸法,緣起與性空是一體兩面的。
佛陀怕眾生執著一切法為實有,因此才說一切法是空性的,無常的,無實體的,幻化不可得的,大聖佛陀說一切法空,有二層意義:一則破眾生執著諸法實有。二則顯示諸法之性,畢竟空故。
菩薩道的行者,知道生死當體空性,涅槃也空性;涅槃在迷妄中,不知空性,那麼,涅槃即是生死;生死在覺悟中,已體證空性,那麼,生死即是涅槃;生死與涅槃只是迷悟差別,染凈差別,空與不空差別。
菩薩能正見生死與涅槃兩者皆空性,幻化不可得,只是迷悟染凈,空與不空之別,於是發起大乘慈悲度化眾生之心,於累生累劫中,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誓願度脫無量眾生,皆成佛道。
楞嚴經云:『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菩薩悲心徹骨,度脫一切眾生,艱難無比,眾生個性剛強,難調難伏,不易度化,菩薩受盡一切苦難,受盡一切誹謗,受盡一切委屈,受盡一切毒打挨罵,菩薩心裡頭亦然如如不動,對眾生始終慈悲不變,菩薩知一切的委屈,苦難、誹謗、打罵,皆是幻化不可得,當下,與諸法空性相應,心地平靜如水,安然無恙。
菩薩道的修證過程,除了自己上求佛道之外,還要度化眾生,眾生不是那麼好度的,有些眾生很頑劣,有些很兇暴,有些很有善根,有些很惡劣,有些很會誹謗三寶,有些很護持三寶,各種層次都有,甚至有些是冤親債主,菩薩都要設法一一救度,不能令一人逃了,只要因緣一成熟,該度的就應該一一度之,實在發大心還是度不了的,那就要等待因緣的成熟了,只是時間的遲早而已!
有時候因緣未成熟,拚命的猛度化,緊迫釘人,反而讓對方嚇壞了,帶來不可收拾的後遺症,讓眾生誹謗三寶,因而墮落三途,這種不合乎菩薩道的作風,是不可行的。
菩薩無盡的度化眾生,免不了會遭受一切冤親債主,或惡劣的眾生所誹謗,菩薩此時此刻,應該提起正念,安住在般若空慧中,不被外境所惑動,對冤親債主與惡劣的眾生,亦然平等以待,畢竟,遲早終可成就佛道哩!
華嚴經云:『菩薩忍受一切惡果,對眾生心平等,而不動搖,如大地。』
我們在歷劫中行菩薩道,無論有人非議或是褒獎,能夠不受他人毀譽褒貶的影響,而默默的完成自己該做的菩薩道,這才是我們所祈求的理想境界。
菩薩縱然做到了十全十美,也有可能因此遭人嫉,而受到苦難之災,所以,菩薩道的行者,大可不必為了受人讚揚,或避免非議,蓄意的做到八面玲瓏,面面俱到,若如此一來,你必會因而畏首畏尾的,無法放開雙手雙腳而行菩薩道,又如何能成就無上菩提,證大涅槃呢?諸位同參道友們!你們說是嗎?
菩薩道的實踐者,了知生死與涅槃是一體的、是中道的、是不二法門的、是實相的、只是迷悟染凈的差別而已!因此,堅定不拔的菩薩,隨即發起六道眾生的同胞愛,與眾生共生共死,共度一切患難;菩薩覺悟之後,他心裡明明朗朗,靈靈覺覺;我自己有生死,眾生也有生死;我有痛苦,眾生也有痛苦;我有情緒黑暗的時候,眾生也同樣有情緒黑暗的時候;我有輪迴,眾生亦有輪迴;我想轉凡入聖,眾生也想轉凡入聖;我想得到究竟快樂,眾生也想得到究竟快樂;我想證悟菩提,眾生也想證悟菩提;我想成佛,眾生也想成佛。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心平等,理理平等,偉大的菩薩道行者,能體悟到這層的境界,當下的菩薩,慈悲心大展流露,大悲心所驅使,於六道中,廣度眾生,往返不停,不罷不休!
菩薩能運作智慧與慈悲合乎中道而行,是故,道心永不退轉,業力擋不住菩薩的悲智,人我是非擋不住菩薩的悲智,誹謗破害不了菩薩的菩提道心,一切順道之境,難不倒菩薩的菩提道心;天災地變,考不倒菩薩的菩提道心,無常變遷,菩薩亦然如如不動,何以故?菩薩知世間萬法皆空,萬法無常,萬法空幻不實,一切無非因緣生,因緣滅,菩薩心境永遠與空性相應,永遠隨緣不變,永遠不變隨緣,菩薩的心境,就這樣的平靜、統一、自在、和諧、安詳,與世無爭!這就名之為菩薩,不愧是菩薩,畢竟是菩薩。
菩薩道以萬法空性為正見,以大慈悲心為根本動機,不受時空的約束,無量大千世界任菩薩遨遊,任意菩薩度化一切眾生,無所障礙,因為,菩薩心境已空去一切相,一切念,無所住,與法空性相應,來去自如,度化眾生,順心如意。
佛門所謂:『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盡,菩提影現中。』
巍巍菩薩道,既博大又精深,般若空性是無際的,大慈悲心是無邊的,大誓願是無終程的,菩薩依此進修,無止盡的廣度無量有情;菩薩道的行者,在空有無礙的大前提之下,菩薩心地始終不沾染眾生,菩薩心地始終不受名聞利養所誘惑,菩薩於五欲六塵能出入自在,菩薩心地已破時間的牽纏,菩薩心地不受人我是非的誹謗,菩薩心地不受順逆之境所動,菩薩心地始終動靜一如,菩薩心地永遠處於不二法門、中道法、實相法、歷久不衰,本末一致,直至成就佛道,終無變異。
修行者能依此法門而進道,末了,畢竟可圓滿菩薩道,因而證成無上菩提。何以得知?因為菩薩行者,於精進修道過程,其心地從未沾染一切塵欲,一切萬法無所取著,處處與中道相呼應,與般若空性一體故;大乘菩薩不住一切法,諸法住處不可得,大乘佛法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住無所住。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無所取著,能從此岸到彼岸故;若於諸法少有取著,不能從此岸到彼岸。』
佛經佷明顯的告訴我們,從此岸到彼岸的條件,必須心地對一切法無所取著,若能達到這種境界,才合乎從此岸到彼岸的關鍵所在;此岸就是染污的世間、生死的世間、輪迴的世間、煩惱叢生的世間、黑暗的世間、邪見的世間、無常的世間;彼岸就是清凈的世界、涅槃的世界、無輪迴的世界、解脫的世界、光明的世界、真理的世界、永恆不變的世界。
此岸到彼岸者,就是度脫眾生生死輪迴的意思,度脫眾生一切苦難不理想的意思,度脫眾生一切缺陷累累的意思;使之一切光明理想的意思,使之自由自在無有一切束縛的意思,使之永恆究竟大樂的意思,使之與萬法空性相應的意思。
菩薩道的行者,若能如是知、如是見、是名正見,諸佛讚歎,諸佛歡喜,諸佛護持。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以三世法性平等故,成道相智。』
這段經文說得更清楚,菩薩不但不會染污此岸,不留住於此岸;更不會染污彼岸,不留彼岸;甚至更不會染污彼此的中流,不留住於中流之處。
這說明菩薩在悲智雙運之下,無盡期的廣度無量眾生之際,心地始終不沾染一切眾生與世間萬法,心地光明,解脫自在故,稱之為不住此岸;菩薩縱然將一切眾生,普度到解脫涅槃的彼岸,而菩薩自己受大慈悲心使然,不欣慕涅槃,不住涅槃,又倒駕慈航,回娑婆苦難世界,又廣度無量眾生,稱之為不住彼岸;偉大的菩薩行者,於兩岸往返不休不止度眾生,從中無有怨言,不叫一聲疲勞厭倦之語,更不會忙裡偷閒,找個適中之處,好好休息一番,太辛苦,太勞累啦!巍巍的菩薩行者,毫無厭倦之意,稱之為不住中流。
菩薩道的行者,實踐六度萬行,功德無量無邊,莊嚴甚莊嚴,生生世世,讚歎莫能了,累生累劫,欲報答菩薩的恩惠,終無是處。菩薩真不愧是:人一流,法一流,人稱一流,由菩薩擔當此一流,最恰當不過。
諸位同參道友們!五欲六塵是無辜的,無好無壞的,任何時間,任何處所,五欲六塵皆是無爭的,所謂:『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五欲六塵,亦復如是。
修行者若能肯定自性,了知萬法本空,無自性可得,不為五欲六塵所惑動,那麼,自性的功力,久而久之,境界突飛猛進,必得證悟法身,成等正覺。何以得知?因為菩薩正見五欲六塵如幻如化,一切無非緣影世界,不沾染世間種種情慾,畢竟,萬法空幻不實故,自性與空性相應,不隔毫端,自性自如如,無動無惑,佛性彰顯。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慾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大聖佛陀比喻得非常恰當,不增不減,意思就是說,修道的人,心地的功夫,不可為外境所迷惑,不沾不染,本性要如如不動;猶如一塊木頭,置於河流,因此,隨波逐浪,急緩不停而漂流,木頭縱然觸兩岸,卻不停留兩岸,依然漂流而下;人類也沒有下水取此木頭,鬼神從中亦無遮阻障礙,漩渦之水亦無擋住,木頭的本身,也沒有腐爛敗壞的現象;這麼一來,保證這塊木頭決定可漂流入海,更無有疑。
同樣的理由,學道的人,不為一切情慾所迷惑,不為一切愛欲之見,眾邪所惑亂,因而正念諸法實相之道,不二法門,了達法性本無為,如此勇猛精進,如此修道之人必得菩提聖道。
總而言之,菩薩為了度脫生死,證入涅槃,必須通達一切法畢竟空,畢竟空中,都無有法可名能證,可名所證,可名證處,可名證時,何以故?諸法皆空,若增若減,都無所有,皆不可得。
一切法性皆不可說,一切法性皆畢竟空,無能宣說畢竟空者,諸法實相,不可宣說,如來甚奇方便善巧,而為有情方便顯示。
菩薩道的行者,能通達一切法都無實有,離我我所,以無性而為自性,本性空寂,自相空寂;唯有一切愚夫異生,迷謬顛倒。
這一系列的空性般若之法,菩薩了知無餘,所以能視生死與涅槃等空花,生死與涅槃如幻如化,佛亦不可得,涅槃不可得,菩薩不可得,菩提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畢竟空寂故。空幻不可得的一切法,是大聖佛陀隨順世間方便施設而有,為化導眾生成就覺悟故。
大般若經云:『如來覺一切法畢竟空寂,證大菩提,隨順世間假立名字,故稱為佛,非為實有,若有若無,不可得故。』
菩薩道的行者,已證悟到諸法畢竟空,一切皆為如來方便設,為化導一切有情,而有諸法名相名義名詞,畢竟空故;畢竟空中不礙一切諸法,當下,顯露無上微妙中道法,於是,菩薩便發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心,窮劫廣度十方無量眾生,於六道中出生入死,赴湯蹈火,與眾生共生共死,縱然拋頭顱灑熱血,在所不辭,徹底發揮出菩薩道無盡的智慧,無盡的慈悲,無盡的誓願!
菩薩道之精神與特色
菩薩道在修證的歷程,廣行六度萬行,要經過無邊無際艱辛與萬難,於三界六道歷盡滄桑,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因而廣學一切法,實踐一切法,證成一切法;菩薩道非六道眾生所能及,菩薩道非二乘聖者所能及,何以得知?因為菩薩道具有菩薩道之精神與特色,其精神與特色何在?現在總攝歸納,分別有五大精神與特色,何等為五?敘述如下:
菩薩五大精神與特色:
一、 慈悲無盡。
二、 智慧無盡。
三、 時空無礙。
四、 空有不二。
五、 中道亦不可得。
一、慈悲無盡
何謂慈悲無盡?慈就是給眾生快樂,悲就是拔眾生之苦;拔眾生之苦,普令眾生得究竟大樂,名之為慈悲。
菩薩之所以為菩薩,已證悟諸法畢竟空寂,於畢竟空寂起大悲心,因而廣度無量有情,莊嚴佛土。
大智度論云:『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
菩薩道的行者,一旦證入畢竟空,於諸萬法,絕無絲毫戲論與葛藤,此時,即從真如本性起大悲心,殷勤廣度一切有情,不斷莊嚴佛土。大乘菩薩道入世度化眾生的開展,空是最根本的道理,悲是最根本的動機。
菩薩覺悟空理越深,其慈悲之心也就越大,慈悲之心由空所演化而來;空理證悟得無邊無際,慈悲之心也就遍布得無邊無際。
偉哉菩薩道的行者,證悟甚深空理之際,往昔所發廣度眾生之願,由內心深處洶湧流露而出,這股無形的力量,就是普度眾生的大慈悲心!慈悲心就是佛心,佛心就是慈悲心,何以故?
觀無量壽經云:『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也。』
慈悲心是永恆拔眾生之苦而不變的,慈悲心是給與眾生之樂而無盡的,慈悲之心,完全超越時空的束縛,慈悲心是奉獻的,慈悲心是無我的,慈悲心是光明的,慈悲心是真理的大展流露,慈悲心是涅槃的展現,慈悲心是清凈無染著的,慈悲心是覺悟之心,慈悲心是自由自在的,慈悲心是永恆不變的。
菩薩道的行者,具有慈悲無盡的胸襟,動經塵劫,永無變異,慈悲之心,永遠與六道眾生在一起,不相分離,常相左右,眾生與慈悲心相處一久,受菩薩慈悲心所熏陶故,眾生逐漸也有了智慧,因而慈悲之心也隨著日益展現;菩薩因而成就無量眾生,菩薩究竟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因為菩薩處處與諸法空性相應,空性流露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歷劫永無變易,無惑無動,為成就無上佛道故。
聲聞與緣覺二乘,也有慈悲心,但度化眾生不會像菩薩那麼懇切熱誠,有時候,往往悲心不足,容易退縮不前,畢竟二乘行者,所熏習的空理,偏向小乘之法,悲心有限,度眾生隨機緣,是故,不能與菩薩相比倫,菩薩的悲心遠勝二乘行者的悲心,乃為菩薩道之精神與特色之一。
二、智慧無盡
何謂智慧無盡?能正見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的真相,乃至人生與宇宙的真諦,事與理的本來面目,如是知、如是見,是名智慧。
菩薩動經塵劫的修證,以大智慧正見諸法實相,心地無惑,智慧巍巍,光明赫赫,能洞徹世間法與出世間法,能體證人生觀與宇宙觀,能正見中道實相義,了知事與理的真相。
大般若經云:『菩薩還有一法未得解脫,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的智慧深廣無涯,這是最好的見證,還有一法未得解脫,不能成就無上佛道;既然要成就佛道,就必須廣學一切法門,博通一切法門,然後,才能圓滿無量法門,成就無量智慧。
菩薩的智慧深廣無際,乃由無量劫以來,勤修一切法門所得,是故,菩薩智慧遠勝二乘行者之智慧,難思難量!如論部所說:
大智度論云:『聲聞空如毛孔空,菩薩空如太虛空。』
這就顯示出聲聞的智慧太渺小,如同毛孔一般;菩薩的智慧,其大猶如太虛空;菩薩的智慧與二乘的智慧一比較,實在天淵之別,無可比倫,乃為菩薩道之精神與特色之二。
三、時空無礙
何謂時空無礙?菩薩道的行者,已證悟諸法自性空,因此,能深入解脫的禪定中,不被時間與空間所左右,所動搖,所迷惑,自性如如不動,是名時空無礙。
一切時,一切處,對菩薩道的行者而言,皆無所障礙,何以故?菩薩已證悟一切法本空,三世法性平等故。
證悟諸法空性,三世法性平等的菩薩行者,時空已無法束縛他的身心形影,是故,能夠遍游十方世界,廣度無量有情!菩薩已定破時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一如,菩薩心中已無時空的障礙。
菩薩了知動靜一如,動中不厭倦,靜中不貪著,是故,菩薩有如是自在無礙。
聲聞緣覺二乘的行者,只證悟空性之理,不能從空寂中出來廣度有情,在空寂中能自在,在時空中不能自在,二乘聖者欣慕涅槃,厭惡生死故。
菩薩道的行者,能於時空自在無礙,廣度眾生;聲聞緣覺二乘,於空寂中能自在,在時空中不能自在度化眾生,菩薩道與二乘行者兩者之間,有如此境界之差別,是為菩薩道之精神與特色之三。
四、空有不二
何謂空有不二?凡夫執著現象界的萬法,也就是執著有;聲聞緣覺卻執著諸法空性可得;凡夫執著有,二乘執著空。
執有執空都不對,執有是常見,執空的斷見;常見與斷見是二見,二見是邪見,邪見始終不得見中道,不得見中道,永遠無法入佛知見,就默守二邊之邊見,永遠直到永遠都不能成就佛道。
菩薩正見諸法空性中,不壞一切諸法;也就是空中有色,色中有空;離空無色,離色無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空不二,不二之法,是菩薩道所行之法,是名空有不二。
菩薩能證悟諸法無自性空,又能證悟空有不二之中道法,於是,能從假入空,成大智;從空出假,起大悲,於空假自在自如。
二乘的聖者,只能於諸法空性中自在,出於空寂示現五欲六塵中,不能自在自如,因為二乘聖者亦然有執著空寂可得可住的習氣觀念故。
因此,菩薩道的行者與二乘的行者,兩者之間有如此懸殊之別,是為菩薩道之精神與特色之四。
五、中道亦不可得
何謂中道?所謂中道者,就是不偏於空,也不偏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是名為中道。
菩薩道的行者,了知中道也不可得的,執著有,執著空,執著中,也都是證成甚深佛道的大障礙,中道之名,也是假名安立而有,若知道諸法本空,假立名相亦空,法法何有法!法性本空故,是故,名之為中道不可得。
龍樹菩薩云:『破二不著一。』
若依然有中道可得,豈非貪著諸法?佛法無有貪著法,貪著之法亦非法,非法何嘗法,何以故?
佛法究竟之義,諸法畢竟空,畢竟空中,一切法不可得故;若有所得,即非法,非法終不得證成無上菩提故。
大般若經云:『一切法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一切法中無名,名中無一切法,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一切法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一切法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為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
由此可見,一切法畢竟空,證大菩提,證入不二法門,證入空有不二,證入一切法,乃至證得中道法,非合非離,隨順世間假立名字,非虛非實,若有若無,不可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菩薩道(梵語bodhisattva-carya)的行者,深入法性,正見諸法畢竟空,於畢竟空中,一切法不可得,乃至中道不可得,聲聞緣覺二乘的行者;未能正見中道不可得的深義;是故,菩薩道的行者與二乘的行者,兩者之間,差距甚遠;是為菩薩道之精神與特色之五。
菩薩對不二法門所持之共識
&n, bsp;
不二法門者,是行菩薩道者所實踐的法門,是成就佛道的階梯,是出生諸佛之母。
何謂不二法門?所謂不二法門者,即是不偏兩邊而行中道之義。
菩薩道的行者,發大菩提心,行菩薩道,為了證成無上正等正覺(梵語anuttara-samyak-ambodhi)必須廣學不二法門,因為不二法門是成就佛道的階梯,是出生諸佛之母,是十方諸佛共證與歸宿;相反的,若不依不二法門而進修,欲證成無上佛道,遙遙無期,終無是處。
不二法門亦稱中道法,實相法;不二法門,是三藏十二部聖典的精髓所在,是轉凡入聖的關鍵,是行菩薩道入佛道的橋樑,是諸佛究竟理念之極。
更無別法可代替不二法門,何以故?因為不二法,正見諸法實相本體,不偏不倚,因而行此中道之法,中道之法亦假名施設,中道亦不可得,隨順世俗而施設,施設諸法與中道法,畢竟空故,佛法微妙,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乃不二法門也。
菩薩道的行者,應廣學勤修不二法門,是入道之要門,現在統攝聖典,將不二法門歸納為十二種類,分別敘述如左:
十二種不二法門:
一、空有不二法門。
二、色心不二法門。
三、性修不二法門。
四、因果不二法門。
五、染凈不二法門。
六、凡聖不二法門。
七、自他不二法門。
八、依正不二法門。
九、權實不二法門。
十、真妄不二法門。
十一、理事不二法門。
十二、煩惱菩提不二法門。
一、 空有不二法門
何謂空有不二法門呢?就是菩薩能正見諸法空無自性,一切法因緣所生,究竟無有實體,假合不實叫做空(梵語空sunya);雖然諸法性空,但是有因緣和合的假相,叫做有(梵語bhava)。
一切諸法的成就,要有因緣的和合,但是因緣和合的當下,又是無常性的,沒有實體可言,空與有之間是一體兩面的和合,是同一時間,同一空間的相聚,我們稱之為空有不二。
菩薩道的行者,依此空有不二之法而實踐,稱之空有不二法門。
凡夫往往執著諸法實有,慈悲的佛陀,為了要破眾生的執著諸法為實有,就廣說諸法是空性的;因此,聲聞(梵語sravaka)緣覺(梵語pratyeka –buddha )二乘的行者,了知諸法是空無自性的,是無實體的,於是又執著諸法是空性,便執著空性可得可住可依,慈悲的佛陀又大作獅子吼,廣說諸法是空性的,空性不礙諸法,諸法不礙空性;空性建立在諸法上,諸法不離空性;離開諸法無空性,離開空性無諸法;諸法即空性,空性即諸法;空性與諸法不一不二,正等無異。
能夠證入空有不二法門之理,是名菩薩道,菩薩道與空有不二法門,不可分不可離,無二無別。
菩薩道的行者,依此空有不二之法而修證,必得道果,是名空有不二法門。
二、 色心不二法門
何謂色心不二法門?菩薩能正見有形像質礙之法,而無知覺之用,既異於心,故稱為色(梵語rupa);雖有知覺之用,而無質礙可見,但是能夠思惟靜慮,名之為心(梵語citta);心不可見,但有其用,有其名,名即心也。這是色與心的釋疑。
大智度論云:『一切諸法中,但有名與色,更無有一法出於名色者。』
若站在凡夫的情見而言,色心二法有差異,色是色,心是心,心不同色,色不同心,兩者截然不同;若站在道理上而論,一切諸法,唯心本具,即是妙色妙心,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外無色,色外無心,互具互攝,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是故,稱之色心不二法門。
比喻生命而言,生命由精神與物質的因素所成,身體四大屬於物質,物質是色的別名:受想行識是屬於精神界,精神是心的別名;由此看來,整個完整的生命體,當下就是色心所組合而成的;生命體不可無色身,生命體不可無心的支柱;因有身體運作施為,才顯示出有心的存在,因有心的作為與支柱,身體得活命得壽,乃至施為運作。
萬法不離自性,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包含色法與心法;宇宙世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這一切色法,無非是大地一切界眾生,心性造作所顯現,這些色法由微細念頭,演變為粗的念頭,由粗之念頭產生強烈愛染執著;這些堅固意識,因執著產生虛幻的妄執,於是色法因而產生了;本性本空,因眾生妄執堅固,由虛妄之心,逐漸生起,由微細念到粗念,因強烈執著與堅固不化的意識,由心變現色法。
所以我們說,色不離心,心不離色;離心別無色,離色別無心;因心顯色,因色顯心;色即是心,心即是色,色心不二,畢竟,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故,菩薩的行者了知色心不二之法,依此不二之法而修證,必得道果,是名色心不二法門。
三、 性修不二法門
何謂性修不二法門?性者真如本性,體也,修者、修治造作、用也;當本性起修之時,全修在性中,當起修施為之時,全性在修中;性外無修,修外無性,互泯互融,性即是修,修即是性,不一不異,性與修是一體兩面,故稱性修不二。菩薩依此而修證,必得道果,是名為性修不二法門。
四、 因果不二法門
何謂因果(梵語hetu-phala)不二法門?因即從迷而言,果乃就悟而說;始從人天,終至等覺菩薩,皆名為因,唯妙覺佛,獨稱為果;良以九界眾生,無明惑覆,實相之理未顯,名因;唯妙覺佛,無明凈盡,實相之理究竟顯發,隨機應現,設化無方,乃名果;十界迷悟雖殊,實相始終理一,故名因果不二。菩薩的行者依因果不二之法而進修,必得道果,是名為因果不二法門。
五、 染凈不二法門
何謂染凈不二法門?無明之用為染,法性之用為凈;無明與法性,體本不二,用乃有殊異;迷則法性而為無明,全起無明之用,以在纏心變造諸法,念念住著,名之為染(梵語samklesa);悟則全無明而為法性,全起法性之用,以離障心應赴眾緣,念念舍離,名之為凈(梵語suddha.visuddha);然在纏染心,本具妙理,與凈不殊,故名染凈不二。
菩薩的行者,依此染凈不二之法而勤修,必得道果,是名為染凈不二法門。
六、 凡聖不一法門
何謂凡聖不二法門?未覺悟稱之凡(梵語prthag-jana),已覺悟稱之聖(梵語聖arya);佛性本平等,凡聖共具佛性,只是迷悟差別,凡夫眾生輪迴六道,染污五欲六塵,沉淪無量劫,受盡無量無邊之苦,佛性未曾虧損絲毫;十方諸佛已證悟無上菩提,具足無量性功德,佛性未曾增加一點。動經塵劫,凡聖之佛性,始終不增減,只是覺與未覺之差別,故名凡聖不二。菩薩依此凡聖不二之法而修道,必得道果,是名凡聖不二法門。
七、 自他不二法門
何謂自他不二法門?自就是自己,他就是別人;自己有生死輪迴,有無量苦痛,別人也同樣有生死輪迴,有無量苦痛:自己具有佛性,別人也具有佛性;自己知苦;欲離苦得樂,破迷啟悟,轉凡入聖,證悟佛道;別人善根成熟,也能覺悟苦,欲離苦得樂,破迷啟悟,轉凡入聖,證悟佛道;眾生造業是一樣的,平等平等!彼此無異,名之自他不二。菩薩的行者,能透視這關,依此自他不二之法而勤修,必得道果,是名為自他不二法門。
八、 依正不二法門
何謂依正不二法門?依者依止之處,所依之土也。就是客觀的器界(環境),稱為依報;正者正受其報,即能依之身,也就是正受的身體(主觀的四聖六凡),稱為正報。
客觀的依報是由主觀的正報所顯現的,依報的優劣與正報有密切不可分離的關係;正報莊嚴,依報也就莊嚴;正報不莊嚴依報也就不莊嚴,依報是隨著正報的轉變而轉變。
三惡道的眾生,造諸惡業,自然感召三惡道的世界;人道守五戒,自然感生人道世界;天道的眾生,守護十善,就感應生到天人的世界;聲聞緣覺二乘的聖者,勤修四聖諦與十二因緣,證悟聖果後,自然感生方便有餘土的涅槃世界。
菩薩的行者,勇猛精進六度萬行,廣修不二法門,中道之法,因而感生實報莊嚴土的世界;十方諸佛已萬德莊嚴,福慧圓滿,究竟菩提,自然安住常寂光凈土世界。
造作何因!就感應何果!因果是平等的,不會錯亂的,從因到果之間,是有條件的,沒有條件不能感應果報,果從因來,因能成就果。
依報與正報之間,亦復如是,依報由四聖六凡所造作,因而顯現依報,若無四聖六凡的造作,依報就不得存在了;是故,依報不離正報,正報不離依報;離正報別無依報可得,離依報無正報可造作;依報即正報,正報即依報,不一不異,故名依正不二。菩薩正見正依不二之法而修證,必得道果,是名依正二法門。
九、 權實不二法門
何謂權實不二法門?權就是權教之法,權宜方便,九法界之法;實就是真實之教,即是佛界圓乘之法;佛有大智慧,普令眾生成就覺悟,因而證成無上菩提,但是眾生根機有利鈍,層次參雜不齊,大聖佛陀就開顯九法界的方便之權教,令九法界諸有情,皆得悟佛知見,同登佛界真實圓乘之法。
這權教之法,是由實教之法所開顯,由此可知,離實教無權教,離權教別無實教;實即是權,權即是實,故云權實不二。菩薩依權實不二之法而參悟,必得道果,是名權實不二法門。
十、真妄不二法門
何謂真妄不二法門?真即是真如之心,清凈之心;妄即是妄想之心,分別染污之心。
菩薩正見真心是由妄心而得,離妄心別無真心可得;妄心覺悟了,妄心是真心,真心迷妄染污,真心是妄心;是故,真不離妄,妄不離真,真即是妄,妄即是真,只是迷悟有別;在法性上本平等,是一體兩面而己,故稱真妄不二。菩薩依此真妄不二之法而修道,必得道果,是名真妄不二法門。
十一、理事不二法門
何謂理事不二法門?理即是道理,理想、理念、理性的意思,事即是實踐的事項,人事物的意思。
有道理的存在,沒有實踐的襯托,道理不得彰顯;有實踐的事項,沒有道理的引導,事項不得成就,無法達到理想的終程;所以說,無理不成事,無事不成理,理由事而顯,因事透理;最後,理的成就即是事的成就,事的成就即是理的成就;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無礙,故名理事不二。菩薩道的行者,能透視理事不二之法而勤修,必得道果,是名理事不二法門。
十二、煩惱菩提不二法門
何謂煩惱菩提不二法門?煩惱就是纏垢之心,染污之心,三毒之心,一切痛苦的總稱,名為煩惱(梵語klesa)。菩提就是覺悟之心、清凈之心、戒定慧之心、成就佛道之心、名為菩提(梵語bodhi)。菩提是從煩惱中而得來的,由煩惱的覺悟、清醒、凈化,演變而得,所謂火焰出紅蓮,正如此意。
維摩詰經云:『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污泥,乃生此華。』
蓮花(學名Nelumbonucifera)也必須生長在卑濕污泥中,才能生出美麗的蓮,假使蓮花種在高原陸地,蓮花只有死路一條,無法生存下去,蓮花生存的條件,就是要在卑濕污泥中。
菩提的證悟,亦復如是,離煩惱無菩提,菩提由煩惱中得,離菩提無煩惱,煩惱成就菩提故;煩惱與菩提之間,息息相關,不相分離,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迷悟有別,染凈有別,故名煩惱菩提不二法門。
涅槃經云:『有智慧時無煩惱,有煩惱時則無智慧,譬如明時無暗,暗時無明。』
經文說得更清楚,當有智慧的時候,煩惱就匿跡無蹤了,即刻轉煩惱為菩提;有煩惱的時候,菩提就染污了,起無明了,即刻轉菩提為煩惱,畢竟,煩惱與菩提是一體兩面的。
是故,菩提在迷妄不覺中,菩提是煩惱;煩惱在覺悟清醒時,煩惱是菩提;離煩惱無菩提,離菩提無煩惱,染凈迷悟有別,故稱之為煩惱菩提不二。菩薩道的行者,能正見如是煩惱菩提不二之法而勤修,必得道果,是名為煩惱菩提不二法門。
菩薩道(梵語bodhisattva-carya)的行者,對不二法門所持之共識,能如是正見,因而發大誓願,勤修不二法門,必得十方諸佛授記,十方諸佛讚歎,十方諸佛護持,究竟成就佛道。
菩薩道修證次第歷程
大乘法在於菩薩道,菩薩道的法門,以上求佛道,下化無量眾生為宗旨,最高果位是佛果,大乘菩薩道從凡夫修行到成佛,要經歷五十二個階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
十信位是由十住的第一發心住內,分開另立的,若將其縮入發心住內,則只有四十二個階位。其中的十住、十行、十迴向、稱為三賢位,僅算是資糧位。十地稱為十聖,才是修習位。依時間而論,菩薩由凡夫修行到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現在分別列表說明如下:
菩薩對因緣果報肯定不動搖
菩薩道的行者,能夠正見三界六道一切的果報,無非是眾生自作自受的展現,如蠶作繭自困其身,眾生愚昧無知,對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相迷惑,因迷惑而造業,因造業而受盡一切之苦;三界六道都是眾生造業的大場所,同時也是眾生輪迴受苦的生活領域。
眾生(梵語bdhu-jana)的心地不清凈,三毒熾盛,廣造一切惡業,終無止息,自然就感召不清凈的三界六道,三界六道是眾生造作一切善惡之業,所感召的。
十地經云:『三界無別有,唯是一心作。』
造作什麼因!必然得什麼果!這是天經地義的,因果(梵語hetu-phala)的存在,我們相信了因果,因果宛然存在;我們不相信因果,因果亦然存在;因果的存在與不存在,不是信不信的問題,而是問我們有造作了因否,假使沒有造因,當然就沒有果的來臨;假使有造作了因種,那當然會感召果報的來臨,還有什麼可疑惑的呢?造作何因,就必定感召何等果報的。
比喻說:我用手打你的嘴,結果你的嘴巴痛起來了;那麼,問題來啦!當下打你的嘴巴,打就是因,你的嘴巴當下痛了,痛就是果;因果不是很顯然告訴我們了嗎?何苦來哉而固執不信呢?不信因果,就是不信嘴巴痛,痛而說不痛,是大妄語;不信因果,就是不信世間的生活點滴,不信自己的行為價值,一筆勾消善惡是非的存在;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
只可惜,是非善惡究竟勾消不掉,自己行為的價值亦然存在;因果永遠隨著我們的心,上升與墮落,失敗與成功,不離因果;美與丑,智與愚不離因果;善與惡,富與貧,不離因果;得與失,興與衰,不離因果;何以故?因為因果由心造,離心無因果;離因果無心,因果即是心,心即是因果,心與因果正等無異,
還在諍什麼?有什麼可諍呢!真相畢竟是真相,真理畢竟是真理,本來面目就是本來面目。佛法說到這裡,還有什麼可撒謊的呢?一切皆已道盡,寧使老僧下地獄,不將佛法賣人情,正如我意。
很簡單很簡單哩!可惜呀!世間有許許多多的人,天天生活在因果的每一個點滴當中,自己不知不覺,還說沒有因果,否認因果,抹煞因果,可憐甚可憐!
不信因果,否認因果,抹煞因果之輩,就如同用手打自己的嘴巴而說不痛,考試不及格而說心情很開朗,被車撞到而說沒撞到,吃飽而說未飽,凡此之輩,叫做瞪著眼睛說瞎話,也叫做社會黑暗,也叫做放羊的孩子,佛門叫做顛倒的眾生。
起心動念舉止動作,睡覺吃飯,走路說話,一點一滴都是因果的流露,天天生活在因果的點滴當中,而不自覺,或知而故意不信;或信了因果,怕別人說我迷信,因此,硬著頭皮而不信。此流之輩,可謂業障深重,智慧(梵語jnana)被種種業障蒙蔽,加上自己對真理不能當下肯定,人云亦云,隨風飄動,浪跡天涯,無有定處,是名六道流浪漢,三界苦命兒。
總而言之,明知生活即是因果,因果即是生活,而自己卻苦苦與因果唱反調,此人就是跟自己的生活唱反調,否認自己的生活一般,如同吃飽而不實說,卻說未吃飽;抹煞因果者,即是與世間的真相唱反調,如同白天說黑夜;不信因果者,即是善惡是非不分明的人,如同把惡人當作善人,行善者當做壞人。
把善當做惡,把惡當做善;戰爭就是無戰爭,無戰爭就是戰爭;把男人當女人,把女人當男人;有穿衣當無穿衣,無穿衣當有穿衣;把九當六,把六當九,如此顛顛倒倒,混淆事實,本末倒置,因果大亂,失去規則,這麼一來,還得了,天下不是亂七八糟了嗎?世間豈不是充滿了殺生、偷盜、姦淫、妄語、亂性了嗎?世間成何體統?所以說,因果是生活,因果是法則,因果是事理的真相,因果由心生,行為是因果故。
菩薩道的行者,對因果的展現能一清二楚,心中毫無疑惑,當下肯定,不隔毫端,不動不搖。
因果有兩大類,何等為二?一者世間因果。二者出世間因果,現在列表敘述如下:
世間有世間因果,出世間有出世間的因果;如上面所列的表格,至為詳細;世間的因果不外乎六凡,六凡即是六道,六凡就是尚未出離三界的凡夫,亦然受生死輪迴所束縛,不得自在,受苦無量,故名六凡。
六凡又分為三惡道與三善道之別,是屬於世間的因果,因果常分明,造作貪瞋痴三毒之因,必然墮落三惡道的果報;造作五戒十善之因,必定感召投生三善道的果報;三善道與三惡道合為六凡,六凡是世間的因果,是眾生造業所感召的果報,是生死輪迴的窠臼,學佛者應有如是共識,應速離解脫,早登菩提。
出世間因果又分為四聖,四聖為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皆己出世解脫,是屬於出世因果,其所修的法門有別,是故,因不同果亦不同;勤修四聖諦法門,即證成聲聞乘(梵語sravaka-yana);勤修十二因緣法,即證成緣覺乘(梵語pratyeka buddhayana);廣學六度萬行,即感召菩薩乘(梵語bodhisattva-yana );圓滿福慧,圓滿不二法門,圓滿中道法,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即佛乘。
造作什麼因!就必定感召什麼果報,道理即在此處顯露無餘;六凡與四聖合稱為十界,又稱為十法界。
由佛界一直到地獄界,總共有十種境界,都是吾人一心造作出來的,所以,其體性平等沒有差別,觀察這種平等的道理,叫做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如上面十界唯心圖所示,我們就不難明白,十法界不出一心,一心能造作十法界,十法界在一心中;離心無十法界,離十法界無一心;心即是十法界,十法界即是一心,非一非異,十法界唯是一心作。
菩薩道的行者,對因果的肯定,始終一心,無惑無動,菩薩了知因果由心生,因果由心造作,離心無因果,造作何因!必感何果!是故,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哩!
巍巍菩薩道
巍然聳立的菩薩道,既博大又精深,經過五十二凡聖階位,這無上的菩提大道是何等的莊嚴!一一無動經塵劫所修所得;菩薩上求下化的精神,實在非語言文字所能讚歎,何以得知?因菩薩要接受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考驗,可說歷盡滄桑,廣度有情,一一都要無條件的奉獻與犧牲,如此奉獻與犧牲來圓滿佛道。
眾生(梵語bahu-jana )須要聽聞佛法,菩薩(梵語bodhisattva)要廣說一切佛法滋潤眾生,普令離苦得樂,不得有慳吝之心;眾生須要金銀寶物,菩薩就要利濟眾生之所需,以求得安穩,不令眾生苦惱;眾生內心畏懼老死,菩薩即行大無畏,安撫眾生,以得畏懼解脫;眾生心地殘暴、行兇犯科、常行殺盜淫妄,菩薩見之,廣為勸說五戒(梵語panca silani)之法,為眾生解困,不令墮落三途。
眾生慳貪心重,菩薩即時財法二施,並為廣說布施法門以對治,令慳貪之心得以解脫;眾生心地惡化難調,常毀壞他人,菩薩見之行慈,即為宣說持戒法門以對治,普令剛強之眾生,心地柔和慈悲,不犯諸惡。
眾生心地瞋恚不息,暴跳如雷,日夜不安,菩薩即廣說忍辱法門以對治,令心安息自在,解脫瞋恚之心;眾生心地懈怠不振,菩薩見之,即與同事同行,鼓勵精神,奮發圖強,為說精進法門以對治,不令懈怠而墮落。
眾生心地散亂,千頭萬緒,煩惱叢生,莫衷一是,菩薩見之,廣行慈悲,為之宣說禪定解脫之法以對治,不令眾生精神散亂,業障現前,失常造業,因而沉淪;眾生愚痴魯鈍,業障蒙蔽,不見真理,邪知邪見,所行乖異,菩薩見之,心生憐憫,即為廣說智慧法門以對治,普令眾生智慧大開,業障凈化,究竟導歸菩提。
菩薩道的行者,自始至終,一切時,一切處,只要他經歷過的人事物,都有他奉獻犧牲的聖跡;菩薩道由凡夫位經歷三賢位、十聖位、等覺、乃至妙覺,這麼長久的三大阿僧祇劫,為上求下化而精進,其心地亦然如如自在,不動道場而廣度無量眾生,從未說一聲疲勞的話,也未曾說過怨言一句。
菩薩道的行者,何以有如此堅強的信念呢?因為菩薩的行者心裡明白,佛道要成就,必然在犧牲奉獻中求得,在利益他人中得,在破除無我中得,在與眾生共生共死中得;菩薩有如是正知正見維持著,是故,菩薩道的行者,其信念堅強不動不搖故。
正知正見就是法身慧命的支柱,正知正見就是成就佛道的橋樑,正知正見是輾破一切邪知邪見的金剛寶輪,正知正見是維持菩薩道的原動力,正知正見是十方諸佛的人天眼目,正知正見是諸佛的終程與歸宿;菩薩道的行者能正見這一關鍵所在,是故,在三大阿僧祇劫修道中,經過無量無邊的魔考與苦難,從未說一聲疲勞的話,也未曾說過怨言一句,其道理精微之處,就在此處彰顯而出,真相大白。
身為菩薩道的行者,內心具足有圓滿的正知正見,以此正知正見,維持菩薩的法身慧命,廣行菩薩道,不達終程,不罷不休!
菩薩道所具足的正知正見,含概廣義,賅攝一切佛法,無法不攝,無處不包,世出世間諸法;總攝無餘,窮劫欲說終不能盡,巍巍菩薩道,十方諸佛讚歎故。
現在總攝聖教綱要略舉六種,為菩薩應有的正見,何等為六?分別敘述如下:
菩薩六種正見 :
一、證悟三空。
二、法法平等,佛佛道同。
三、觀三界眾生平等。
四、精通五明。
五、沒有天生釋迦,自然彌陀。
六、萬德莊嚴。
一、 證悟三空
何謂證悟三空?三空即是我空、法空、俱空三者。
何謂我空(梵語atma-sunyata)?就是於五蘊之法,強立主宰,名為我執。若推求色受想行識之五法,皆空無自性,諸法因緣所生,諸法因緣所滅,不見我體,是名為我空。
何謂法空(梵語dharma-nairatmya)?就是於五蘊之法,計為實有,名為法執。若求五蘊之法,如幻如化,皆從緣生,假名施設,無有自性,空幻不實,了不可得,是名法空。
何謂俱空(梵語sunyata-sunyata)?俱空亦名空空,就是我執與法執俱遣,能空之空亦除,空執兩亡,方契本性,得證涅槃,是名俱空。
菩薩道的行者能正見三空,證悟三空,又能將三空的道理一一普施大地一切眾生,令眾生亦能證悟三空之法,共登覺悟之岸。
二、 法法平等,佛佛道同
何謂法法平等、佛佛道同?就是實相之法到任何處所,任何時間,不受時空所變動,法無高下,法無有比,遠離對待,是名法法平等。
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證悟之法,所宣說之法,不偏不倚,皆正等無異,是名佛佛道同。
法華經云:『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
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
大聖佛陀在經文說得很清楚,他自己所證悟之法是無上道,無上道就是佛道,佛道就是平等法,如來教導一切眾生,都是以大乘平等法而度化眾生,普令一切眾生皆得成佛;假使如來以小乘之法教化一切眾生,那麼,如來就墮入慳貪之輩。
事實上卻不如此,十方諸佛在十方世界教化一切眾生,皆以一乘大法普度眾生,一乘佛法就是大乘佛法,也就是佛乘;十方世界無有二乘法與三乘法,除非諸佛方便為機緣未成熟之眾生方便說,以種種權宜方便之法,引導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讓世界所有眾生,一一共證菩提,同登佛地。
菩薩道的行者,能正見諸佛所悟之法,法法平等、佛佛道同;法即是佛,佛即是法,諸佛因法而證悟成佛,離法別無佛;諸法因佛所證所宣,是故有法,法由佛所悟,因悟而說法,法由悟而說;是故,離法無佛,離佛無法;法即是佛,佛即是法,正等無異,無二無別,故名佛法不二。
法法平等、佛佛道同,千佛萬佛,乃至十方無量諸佛,其法其道,佛法道理,一律天經地義,平等平等!無有高下深淺,無有偏倚不足,無有對比,是名為法法平等、佛佛道同。
菩薩在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證歷程,有如是知、如是見,所以道心堅強,信念永不退轉,由正知正見所維持故。
三、 觀三界眾生平等
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即是欲界(梵語kama-dhatu)、色界(梵語rupa-dhatu)、無色界(梵語arupya-dhatu)是也,三界是六道眾生造作一切善惡業,所感召的生活領域,三界亦有生老病死的憂患,是輪迴的大枷鎖,三界猶如火宅。
菩薩道的行者,眼觀三界眾生,流浪生死,受盡無量苦難,終不得覺悟,甚至覺悟是什麼意思,全部一無所知,就如此糊裡糊塗的浪跡生死,永受沉淪,菩薩能正見這點,觀眾生之苦而發菩提心,悲心徹骨廣度三界眾生,不休不息!
芸芸眾生,有智慧的人、有愚痴的人、有富貴的人、有貧窮的人、有莊嚴秀麗的人、有醜陋不雅的人、有善根的人、有無善根的人、有利根的人、有鈍根的人、有頁高我慢的人、有業障深重的人,眾生百態,千差萬別,良莠不齊,這時候,菩薩觀看三界眾生,潦倒苦難的真相,更興起大慈悲心度脫眾生想,一律平等心以待,菩薩度眾生,不分眾生何等人物!不分種族貴賤、不分利鈍、不分智愚美醜、不分男女老少,都是菩薩救度的對象。
菩薩為什麼有如此的大悲願呢?因為菩薩知道三界六道的眾生,在過去無量劫輪迴以來,曾經做過他的父母親,當過他的兄弟姐妹,當過他的夫妻,當過他的兒女,當過他的朋友親戚眷屬,如此因緣密切,深得不可分離,菩薩怎會離開眾生呢?捨棄眾生呢?所以,菩薩有感恩的心,有悲憫的心,有救度的心;菩薩念念眾生的悲願,如母憶子,終身不忘;眾生的悲願,亦復如是。
菩薩對三界眾生皆以平等心而度化,不生分別心,度此不度彼,度彼不度此,何以故?因為菩薩具有六道眾生同胞愛,發揮菩薩道擁有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表現出菩薩道本有的風範。
梵網經菩薩戒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
這段經文就是最好的明訓,我們應該遵循佛言而勵行,廣行菩薩道,發大誓願,畢生窮劫,始終一心,廣度三界眾生,普令三界眾生,破迷啟悟,轉凡入聖,成等正覺;若能行佛所行,言佛所言,證佛所證;如此一來,是名真菩薩,善知佛意,能觀三界眾生平等故!
四、 精通五明
巍巍菩薩道,精深廣大,浩瀚無際,世出世間諸法,菩薩都要一一廣學,若有一法未得解脫,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所以說,菩薩道非常艱巨,一切魔障與苦難特別多,菩薩不會因此而氣餒;畢竟菩薩已發菩提心,已證悟三空之法,已證悟不二法門,已得到佛法之正見,是故永不退轉。
那麼,菩薩到底要廣學何法呢?何法是菩薩所學之對象呢?在於瑜珈論里,有提綱挈領敘述菩薩尋求一切法之處,當於五明(梵語panca )之法,方可證成究竟菩提,現在分別列表如下;
瑜珈論、菩薩五明:
一、聲明。
二、因明。
三、醫方明。
四、工巧明。
五、內明。
一、 聲明
何謂聲明(梵語sabba-vdya)?聲即是聲教,明即是明了。就是菩薩要精通世間文章,語言文字,算數建立之法,皆悉明了通達,故曰聲明。
二、因明
何謂因明(梵語hetu-vidya)?因即是萬法生起之因。就是菩薩要精通世間種種言論,思想學術、心理學、哲學、乃至圖書印璽、地水火風萬法之因,皆悉明了通達,故曰因明。
三、醫方明
何謂醫方明(梵語cikitsa-vidya)?醫方即是醫治之方法也。就是菩薩要精通醫學常識,世間種種病患、或癲癇蠱毒、四大不調、鬼神咒詛、寒熱諸病,皆悉曉了其因,通達對治,故曰醫方明。
四、工巧明
何謂工巧明(梵語silpakarma-vidya)?工即是工業,巧即是巧妙。就是菩薩要精通世間文詞贊詠乃至營造城邑,工程建築法,農田商賈,種種音樂卜算,天文地理,一切工業巧妙,皆悉明了通達,故曰工巧明。
五、內明
何謂內明(梵語adhyatma-vidya)?內即是佛法內教,典也。就是菩薩要精通三藏(梵語trini pitakani)十二部經教(梵語dvadasanga-buddha-vacana),內心無惑無動,廣學一切法門,終無懈怠。
菩薩能以布施對治慳貪,以持戒對治毀犯,以忍辱對治瞋恚,以精進對治懈怠,以禪定對治散亂,以智慧對治愚痴(梵語moha),乃至種種染凈邪正,生死涅槃之法,皆悉明了通達,故曰內明。
菩薩道的行者要成就佛道,下化無量眾生,必須勤修廣學五明之法,五明之法總攝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故;菩薩內心能正見五明之法,是菩薩所尋求之法,必修之法,何以故?因為菩薩究竟為成就佛道故。
五、 沒天生釋迦、自然彌陀
大乘佛法以圓成佛果為其目的,以法性空為方便,攝導萬行趣證無上菩提。要達到成佛的果位,必須發大誓願,行菩薩道,廣行六度萬行,證悟甚深不二法門,中道實相義,諸法盡證無餘,始成佛道。
修行要親自實踐,親自與諸法義諦相應;若不實踐三藏聖典,身心懈怠,沉迷五欲六塵,口但說空,行在有中,此人慾證成佛道,遙遙無期,終無是處。
口口聲聲喊要成佛,而身心所為皆不與佛法相應,業力所牽引,身不由己,無法控制,心地賓士於世間染污之欲,此人愚昧,如說食數寶,終不可得,佛門謂之痴人說夢話。
又有少數人懂得一點佛法,因而自滿自得,就不想再向前邁進;又有些人,學點佛法之後,內心生大我慢,頁高凌人,藐視同道,甚至狂妄著魔,而不得自知,自謂我是某古佛菩薩降世,我是祖師轉世,某真人投生,內心毫無慚愧之念,更不懂得羞恥,因而,自導自演自唱,不休不止,甚可憐憫!十方諸佛,對此輩之人亦無奈,諸菩薩亦搖頭,祖師皆嘆氣!
眾生造業自縛,擋也擋不住,勸也勸不聽,說也說不動,度也度不了,眾生沒有正知正見,再加上自己業障深重,習氣不斷流露,心作不了主,堅固的我執意識,頑抗到底,業障到底是業障,如鋼釘釘在牆壁,始終拔不起來,這麼一來,最後豈不是自己受倒霉嗎?吃虧會是誰呢?輪迴生死的又是誰呢?當凡夫受盡無量苦難那麼好玩嗎?
眾生聰明反被聰明誤,中外古今,有無數的聰明人,這些小聰明的人,那個能夠證成菩提的?全部被聰明所耽誤了,耽誤了他的青春,耽誤了他的前途,耽誤他的法身慧命,耽誤他了生脫死的機緣,破壞了他的正知正見,因而墮落無明的窠臼里。
聰明與智慧是截然不同的,有何不同?不同在何處?分別如下:聰明是無明的反射,聰明會誤事,聰明無法正見真相,聰明是分別外在人我是非的禍根,聰明是輪迴生死的猴精,聰明是一切苦難的樞紐,聰明是私慾佔有的梟雄,聰明是破壞正見的關鍵。
聰明是生活起居的滑頭鬼,聰明的當下是缺陷而無知的,聰明是嗜好諍辯的鬼靈精,聰明是魔王使者,聰明是三界內的歷盡桑者,聰明者時常嚎哭落淚無人知,聰明者是三界的苦命兒,六道的流浪漢!
何謂智慧?智慧(梵語jnana)是內在證悟的實相本體,智慧是證悟人生觀與宇宙觀的寶藏,智慧是證悟後所流露的見證。智慧與真相是一體的,智慧是佛。
智慧是度生死輪迴的寶筏,智慧是透視魔境一把無形利劍,智慧是遊戲人間的摩尼珠,智慧是六道眾生的眼目,智慧是登涅槃的法船,智慧是諸佛所證所護,智慧是十法界的大火炬,智慧是超越三界不離三界的明燈。
總而言之,聰明是世間法,聰明是染污黑暗的,聰明是我執私慾的,聰明是無明的,聰明是業障的流露而不自覺的;智慧是出世間法,智慧是清凈光明的,智慧是破除三空之法的,智慧是靈靈覺覺的,智慧是證悟後的理念流露。
智慧不同於聰明,聰明不同於智慧;智慧與聰明有天壤之別;智慧與聰明兩者之間,是迷悟之別,是染凈之別,是佛魔之別,是邪正之別。
智慧與聰明自始至終,如同水火不相融,如貓與鼠不得相處,何以得知?因為智慧與聰明是不同的兩個境界,是涅槃與生死不同的境界,是輪迴與不輪迴不同的境界,是光明與黑暗不同的境界,是超越三界與染污三界不同的境界,是覺悟與迷妄不同的境界,是佛境與魔境不同的境界。
綜合上面所說,我們發過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行菩薩道,就應該很踏實而實踐菩薩道,為證成無上菩提而勇猛精進,從中不得有懈怠、偷懶、學小聰明,因而狂妄著魔,而自己不知不覺,致使墮落生死輪迴的深淵中。
菩薩道的行者,不得投機取巧,想走捷徑,想不勞而獲,叫別人替我消災,替我修行;天天說修行,修行又怕苦,而自己卻不肯修行,得過且過,恍恍惚惚度日,了此殘生,如此之輩,最沒有智慧,知見最差,業障(梵語karmavarana)最重,習氣(梵語vasana)深厚,欲得成佛,望洋興嘆,遙遙無期,無有是處。
開悟的高僧大德,還須要大修特修呢!令無量劫以來的習氣,一一的凈化,逐漸革除,讓自性更圓滿,更莊嚴,不達佛道不罷休;開悟的高僧大德都如此這般了,何況我輩是沉淪苦難的眾生!
高僧大德云:『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風停波尚涌,理現念猶侵。』
如上所云,頓悟佛性之人,畢竟尚未成佛;見佛性之人,雖然知道佛性平等,佛性的功用在果位上,差別甚為懸殊;佛已凈化了習氣,已圓滿自性,已到達佛的果位;見佛性之人,是悟了佛性平等之理,但是自己多生習氣深重,亦不免受習氣漂流牽制,不得自在,修就是修習氣的凈化與革除,普讓光明自性顯露罷了!
見佛性之人,猶如風已停止吹動,但是水波一時無法止息仍然洶湧澎湃,水波遲早是會止息的,只是一時不能止息,還有餘留水波浪力推動,但是肯定要停止的,須要有一段時間;見佛性之人,亦復如是,尚有多生習氣所逼,當理念現前的時候,有時還會受習氣所侵擾,而不得自在哩!所以說,剛悟性之人,不可與佛之佛性比倫,果位有差別故。
菩薩道的行者,能正見這一切的真相,內心不生頁高我慢,不生嫉妒,不生誹謗,不生懈怠偷懶,不生投機取巧,不走捷徑,不學小聰明,因此,心地如如不動,光明赫赫,對菩薩道更勇猛精進,始終一心,不達佛道,不罷不休!
菩薩道的行者,內心在一切時處,永遠是理念的,是真理的,與佛法共鳴相應的;菩薩心裡明白,菩薩要成就萬德莊嚴佛道,也同樣要經過三大阿祇劫修行的因,然後才能證成無上莊嚴的菩提聖果,佛門有兩句名言,堪稱至理:
佛門所謂:『十方世界無有天生釋迦、自然彌陀。』
六、 萬德莊嚴
萬德莊嚴是佛的果位,也是菩薩修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廣修六度萬行,總攝一切世出世間之法、不二法門、中道實相之法,到達因圓果滿的累積,也就是菩薩道最後的終程與歸宿。
佛(梵語Buddha)是九法界一切有情的大明燈,佛是苦海茫茫眾生所依歸之處,何以故?因為佛己萬德莊嚴,諸法盡通無餘,三覺具足,萬行功德圓滿故。
佛具足萬德莊嚴,窮盡未來,若欲讚歎佛功德,無有窮盡。
佛救度眾生之慈悲心,莊嚴無比,處處為眾生著想,可惜大地一切眾生受佛的恩惠,而不自覺,現在引錄如來十恩,供養諸位同參道友,讓我們共同知道佛具足慈悲之願,處處度化我們離苦得樂,破迷啟悟,轉凡入聖,我們處處不知不覺,實在很對不起十方諸佛的恩惠,在此特別舉出如來十恩,好讓我們能夠自覺,因而知恩報恩,是名為幸!
如來十恩:
一、發心普被恩。
二、難行苦行恩。
三、一向為他恩。
四、垂形六道恩。
五、隨逐眾生恩。
六、大悲深重恩。
七、隱勝彰劣恩。
八、隱實施權恩。
九、示滅令慕恩。
十、悲念無盡恩。
一、 發心普被恩
何謂發心普被恩?就是如來最初發菩提心,修習勝行,成就功德,皆為普被法界群生,咸令利益安樂是為發心普被恩。
二、 難行苦行恩
何謂難行苦行恩?就是如來(梵語tathagata)往昔因中,舍頭目髓腦、國城妻子、剜身千燈、投形飼虎、雪嶺亡軀,如是難行苦事,積劫行之,皆為利樂眾生,是為難行苦行恩。
何謂剜身千燈?
菩薩本行經云:「佛以刀剜身肉千處,注以酥油,燃作千燈,求聞一偈,時婆羅門為說偈曰:常者皆盡,高者皆墮,合會有離,生者有死,名為剜身千燈。」
何謂投形飼虎?謂佛昔為薩埵太子,游山見虎飢餓,投身虎前,以濟之也。
何謂雪嶺亡軀?謂佛昔為婆羅門,於雪山修行,有羅剎唱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婆羅門聞已,欲求全偈,羅剎饑渴,必得肉血之,乃肯為說;因得後半偈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逐遍書樹石,乃以身施之也。
三、 一向為他恩
何謂一向為他恩?就是如來積劫修諸功德,不顧自身,但為度脫一切眾生,未曾一念自為於己,是為一向為他恩。
四、 垂形六道恩
何謂垂形六道恩?就是如來垂化身形於天道(梵語deva-gati)、人道(梵語manusya-gati)、阿修羅道(梵語asura-gati)、地獄道(narakagati)、畜牲道(梵語tiryagyoni-gati)、餓鬼道(梵語preta-gati)六道之中,救濟眾苦,令得安樂,是為垂形六道恩。
五、 隨逐眾生恩
何謂隨逐眾生恩?就是如來見諸眾生,無有出離生死之心,長劫不舍,故平等大慈,隨逐救濟,令其離苦大樂,是為隨逐眾生恩。
六、 大悲深重恩
何謂大悲深重恩?就是如來見眾生造惡,如割支體,心生痛切,不能自安,復睹眾生墮三惡道,受種種苦,心大憂惱,即起大悲而救護之;若見作善生大歡喜,是為大悲深重恩。
七、隱勝彰劣恩
何謂隱勝彰劣恩?就是如來為大乘小乘之機,而起勝應劣應之用。如華嚴所說:佛為普賢等諸大菩薩,示現實報勝應之身,有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微妙相好,無盡勝德;若說三乘之教,則隱勝妙之相,但彰三十二相,劣應之身,二乘及小教菩薩方蒙利益也,是為隱勝彰劣恩。
八、隱實施權恩
何謂隱實施權恩?就是如來觀眾生根器狹劣,因而隱蔽大乘實教,乃以人天三乘權法,誘引眾生而令成熟,然後以大乘(梵語maha-yana)而度脫之,是為隱實施權恩。
九、示滅令慕恩
何謂示滅令慕恩?就是如來若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不生難遭之想,是故示現滅度,令諸眾生知佛出世,難可值遇,心懷戀慕,便種善根,是為示滅令慕恩。
十、悲念無盡恩
何謂悲念無盡恩?就是如來悲念一切眾生,故留余福教以救濟之;如示同人壽,住世百年,而八十即入滅者,則留二十年余福以蔭末法弟子;復留三藏(梵語trini pitakani)教法,廣令眾生之修行,皆成聖果,悲憫愛念,利益無窮,是為悲念無盡恩。
如來十恩說得一清二楚,如來從因地修行,一直到成就佛道,累生累劫,都是為上求佛道,下化無量眾生而勇猛精進;我們往昔生中,皆曾經受過如來救度,始終不得覺知,今天看過如來十恩,方得覺悟,原來十方諸佛畢生窮劫廣度眾生,我們都跟十方諸佛有結過甚深的法緣,乃至受十方諸佛救度過,利濟財法二施之恩,我們應該深深的向十方諸佛感恩致敬,應該以最虔誠之心,向十方諸佛以表示報恩!
那麼,如何向十方諸佛感恩致敬呢?如何向十方諸佛以表示報恩呢?我們應該以最懇切的心,以無上報恩的心,來發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行菩薩道,廣行六度萬行,為上求無上佛道,下化無量眾生,而勇猛精進,廣行菩薩道,若如此而發願,因願而實踐萬德莊嚴菩薩道;這麼一來,才能真正向十方諸佛感恩致敬,向十方諸佛以表示報恩的見證;除此之外,欲報佛恩與致敬,終無是處。
諸位同參道友們!我們應該向十方諸佛懷報恩致敬之念,更應該懇切發菩提心,念念菩薩道(梵語bodhisattva-carya),廣學六度萬行,為證悟無上佛道而奮發圖強,如此,方不愧是菩薩道的行者!珍重!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32826
推薦閱讀:
※菩薩藏修道眾經抄卷第十二(大正藏2820部)
※信位菩薩之凈行以《華嚴經》〈凈行品〉為主
※『諸佛菩薩諸尊精要總集解脫護身咒輪』補充
※南無不空絹索觀音菩薩 (即見解脫觀音)
※見者有福,千姿百態的觀世音菩薩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