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治療中的安全感 過度擔心的背後是內心缺乏安全感 如何克服不安全感

精神分析治療中的安全感(提綱)1、精神分析的精髓和本質就在於,在精神分析醫生真愛前提下的接受、容納、反映、和理解的氛圍中,患者在情感和潛意識層面,藉助強迫性重複的力量,退行到人格發育出現障礙的階段,使人格缺陷得以在生命本能的推動下自行修復。2、精神分析產生療效的機制真愛與信任          安全感          移情充分和退行         在退行中重新體驗創傷,放棄神經症性的防禦機制,逐步建立適應性的行為。3、安全感/不安全感(security/insecurity)定義:安全感/不安全感是對可能出現的危險(danger)或風險(risk)的預感及應對處置時的有力/無力感、強大/弱小感。表現:未來的確定感和對事物的可控制感。通過利用科學、宗教、迷信、自我發明的個人迷信、思維(包括意義的理解和解釋)和行為控制等。另外,還有逃避、依賴等行為方式的表現。4、安全感的重要意義(1)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才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係,即基本人際信任,才能積極地發掘自身的潛力,才能有人性及價值的較充分的實現。(2)      不安全感是許多心理障礙,特別是神經症發病的最基本的人格基礎。沒有安全感,就沒有自我接納,就沒有人際信任,更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而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健康的心理和健康人格最基本的、也最重要的表現。(3)    安全感是治療心理障礙的必要條件安全感與神經症的關係:當出現不安全感卻找不到對象的時候,就是焦慮症;對一般的事物出現不安全感,就是恐怖症;在人際交往的時候出現不安全感,輕則是社交焦慮,重則是社交恐怖症;當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極度沒有把握的時候,就表現為疑病症;在感到極端不安全並通過這種方法控制失敗然而還沒有放棄的時候,就表現為強迫症;在控制失敗並絕望的時候,就表現為抑鬱性神經症;因感到不安全感而出現過度警覺狀態的時候,就是神經衰弱。5、有關安全感的理論(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2)現代精神分析的理論--自體心理學(self-psychology)和客體關係心理學(object-relations psychology)以及親附學說(attachment theory):客體是一個技術性的術語,涉及的是主體與之相聯繫的人或事物。客體關係的探討,通常集中於兒童與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早期關係,集中於這種早期關係怎樣塑造兒童的內部心理世界和以後的成人關係。自體所涉及的是,對我自己來講,我是一個人、一個活躍的實體,或一個存在於自我(ego)中的我自己的形象。個體安全感的產生:父母(尤其母親)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如果能夠給與孩子足夠的愛,持續的、穩定的、持之以恆、前後一致的、合理的、表裡如一的、不求彙報的、完全接納的愛,孩子就會體驗的安全感,並延伸出對與他人及世界的信任,並且感覺到自尊、自信、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對現實和未來的確定感和可控制感,及自身的強大有力感。6.精神分析治療的設置精神分析的設置是治療路線和過程中的一部分,具有輔助治療的作用。治療設置影響到移情的產生,也影響工作聯盟(working alliance)。哪些要素影響到病人的退行,哪些影響到病人保持他的成人意識。兩個人多次重複地單獨在一起,會出現很強的情感捲入。不同醫患關係模式對設置的要求(1) 經典心理治療模式:精神分析師作為移情的釋義者。由於病人對醫生的移情可以使病人被壓抑的內心愿望得以展現,同時避免醫生個人的潛意識投射給病人,所以在治療過程中,醫生對病人的表現或言行不加任何評論。治療師是病人潛意識心理投射的屏幕。(弗洛伊德的理論)病人躺著,身體的活動是受到限制的,病人可以說話,但是不能看到醫生。所有這些都讓病人減少與外部的聯繫。這重現了生命第一個月的時候的母嬰關係。自由聯想是讓病人退回到初級思維過程和夢。讓病人孩子氣地說話。可以不受歧視和不承擔責任。分析師不說話,不表態,中性的態度,無態度地對待病人的神經症性慾望,這些都使移情神經症暢快地表現出來。醫生的存在,也激活了病人幼年生活中的醫生形象。這種治療情境構成一種索求的關係,從而有利於將對病人退化行為的分析直溯到病人的童年早期,在此種分析治療的情景之中,可以而且也應該促使所謂「移情」的自由發展。(2) 治療師如同情感投射之容器:治療者無條件的接受病人的一切情感,與病人討論後,形成修正了的想法,然後使病人重新內化。(W.R.Bion )(3) 治療師作為病人內化的客體:醫生作為病人可利用的客體,治療師如同病人的母親一樣,使病人在醫生那裡重新成長一遍。此時,醫生應是病人良好的內化對象。(客體關係理論)設置中的心理氛圍:每天的工作中,分析師的耐心,不懈追蹤的洞察力、理解力,他對病人權利、潛力、尊嚴的期望和保護,關心和同情,對減輕病人神經症性痛苦的直率和有思想性的許諾都成為分析氛圍的組成部分。7、注意的問題:(1) 設置是治療的有機組成部分(2) 設置不僅是硬體的,更是軟體的(3) 設置是動態發展著的(4) 設置是個體化的,醫生/病人(5) 設置更是對醫生的要求我心安穩:與不安全感說拜拜 [So Long, Insecurity][美] 貝斯·穆爾(Beth Moore)做為女人,我們從男人的一舉一動中判斷自己是否美麗、動人、令人羨慕、惹人憐愛。我們察言觀色,看他們的表情來決定我現在是應該表現聰明還是假裝愚拙.或者是受要欲擒故縱的手腕……可憐的女人,我們確實是缺乏安全感,可是男人也是內心十分貧乏的族類,他們實在沒有什麼神奇的力量可以分給我們。必須改變請不要以為缺乏安全感只會影響到你個人情感生活的層面。不錯。這是最讓你難受的一個層面,但絕不僅此而已。你與公司同事的關係、你與老闆的關係,乃至你和其他任何人的關係。都有可能因為你缺乏安全感而成為犧牲品。清除謊言人們常誤以為漂亮女人會比其他人有安全感,另一種誤解是結了婚的女人會比單身女人有安全感。但建立在外表上的安全感是完全靠不住的,就這麼簡單。並肩作戰聖經翔實地記載了這麼多缺乏安全感的人物……看到亞當、夏娃、亞伯拉罕、撒拉、夏甲、利亞、拉結、掃羅、井邊的女人、「超級大使徒」們,還有保羅,我們可以大大鬆一口氣說:「原來我們並不孤單。」回到原點,重新審視一切,這就是我應該開始的地方。我一直以來無處發泄的鬱悶和憤怒,好像終於找到了一個目標。這個目標不是別人,正是我自己。原來我尋遍各處、苦苦追求的安全港灣不在別處,近在咫尺,而且從來也沒有離我遠去過。我的上帝啊,憐憫我吧!其實一個女人心裡要的只有一個——深深的安全感。它像是一個永不枯竭的源泉,從不吝嗇,也不求回報。每當女人來到這個源頭的時候,就能感受到無盡的愛。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安全的地方,好讓我們在自己都討厭自己的時候,也敢就近這裡。我們需要一個可以耐心傾聽我們哭訴衷腸的人。現實多麼殘酷,正所謂世態炎涼。有許多女子從小沒有機會被肯定、接納和疼愛,好不容易長大了,卻又要為了生存而拼搏。我們多麼不容易啊!環境常常變化,成長中難免遇到挫折和失敗,付出真情卻面臨分手的結局。有悲劇般的結束,也有意想不到的開始。還有人經歷學校的變遷、好朋友搬家離別、換工作、被人身攻擊、被信任的人背叛、喪失親友、遭未婚夫遺棄……等到終於成家了,又面臨孩子出生、孩子長大離家、疾病、衰老、舊病複發……人生好像闖關遊戲,剛剛殺死一頭怪獸,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它卻復活了,而且又多長出一個頭來!外面的爭戰似乎還不夠,我們的心還要時常自責。你是不是常責備自己說「我怎麼又沒有做好」?對啊,我們為什麼總是重複過去的錯誤,病根到底在哪裡呢?造物主沒有把一個死氣沉沉的靈魂吹進亞當的鼻孔。他創造的是一個和他一樣有創造力、活潑多變的生命。請不要誤會,多變並非意味著神讓我們不斷地重複過去的錯誤。在我自己的人生里,有的錯誤犯過一次已經足夠了。儘管如此,我發現因為自己常常懷疑自己,即便是下定了決心,再也不做那些讓自己後悔的事情,但是,一旦受到傷害,或者覺得走投無路,我就不由自主地回到黑暗的老路上去了。就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經常在缺乏安全感的怪圈裡打轉,內疚和挫折感揮之不去。多少次我大聲地罵自己:「這種錯誤你已經犯過不止一次了!真不敢相信你還在做同樣的傻事。」我腦子裡很清楚地知道,做一次傻事不等於我就是個傻瓜,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的心卻說著完全相反的話——「對了,你就是個傻瓜。」請注意,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真理:我們真正的敵人並不是失敗本身,而是心理上對失敗的懼怕。如果只是失敗,那我們可以坐下來分析一下,看看哪裡出了紕漏,以便及時彌補。可是對失敗的懼怕,卻可以讓一個人失去盼望,徘徊在軟弱與羞愧中裹足不前。這種心態把人困在自責中不能自拔。不久之前,我自己還經歷過這樣的掙扎,我不停地問自己:「我怎麼會這麼愚蠢,這種錯誤我還要重複多少次啊?」我不是不努力上進的人,我對自己最大的失望,是看到自己還是那麼容易被一點小小的挫折擊倒。我本以為,一旦我盡全力去遵循一套健康的生活準則,就可以成為堅不可摧的磐石。真的可以這樣嗎?歷史上曾經有一位偉大的君王,他與造物主常常有心靈的交流。有一次他在神的面前懺悔時,說出這樣的話:「至於我,我凡事平順,便說:"我永不動搖。』耶和華啊,你曾施恩,叫我的江山穩固;你掩了面,我就驚惶。」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平順的時候,我覺得上帝就是我最好的朋友,世上沒有什麼能把我嚇倒的。可是,就在我剛剛開始自鳴得意的時候,環境出現一些變化,我的世界就好像經歷8級地震一樣,山崩海嘯,我就立刻陷入驚慌之中。靠自己,我們永遠都不會穩如泰山的。更何況,難道山就不會動搖了嗎?過度擔心的背後是內心缺乏安全感安逸幸福了半生的藍女士,在父母相繼離開後,陷入了心理結構不牢固下的真正深層恐慌。這種恐怖下邊是一種叫「分離焦慮」的情緒力量在控制著藍女士,她害怕失去父母的保護後又害怕再失去對老公和女兒的依賴。從表面上看,藍女士在自己瀰漫不安的日子裡時時擔心著老公和女兒的安危。這好像是她在關心他們,其實質是藍女士自己內心深處顯著缺乏安全感,對丈夫和女兒非常依賴,害怕失去了他們,自己就失去了所有的保護神。這是她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一種投射表現。從案例描述中可以看出,藍女士對丈夫和女兒「逼盯」得也實在太緊了,這種心理不健康的糾纏負能量讓親人們不勝其苦,終於開始向她表達警示或乾脆就直接還擊了。藍女士意識層里只能體察到自己對親人的擔心,可能會是一種不利的「詛咒」,而無法知道這些過度擔憂,實際上是來自內心深層的不健康。所以她對親人無奈的反擊感到很委屈,又受到了一次新傷害。從深層上分析,父母叫了藍女士四十年的「老寶貝」,她是體驗到了滿滿的「幸福」,可與此同時,四十歲之後的她也成了真正被傷害的「小可憐」。人的心理根結構是在幼年早期高速發展被父母建設固定下來的重要心理底色。這部分結構完全可以類比於我們建造房子早期所打下的地基。地基部分建築得很早期並且後邊就埋在地下如同「潛意識」那樣一般看不到了。這對於整個房子而言,地基無疑是最最基礎和根本重要的部分。人的心理根結構同樣如此,如果幼年時這部分根結構出了問題,那她這一輩子的人生經歷就會在遇到強刺激時出現「動蕩不安」。心理根結構受傷害可以由充滿打罵不安全的家庭氛圍引發,可以由早年被送到遠方老家寄養引發,還可以由長輩們的過度溺愛引發。本期求助的藍女士可能就是由於父母早年過度溺愛、嬌寵、保護等而破壞了幼兒心理根結構健康發展的典型案例。現在社會上對心理學的深入認識還不夠,儘管大家一再被提醒養育孩子是萬萬不能被過度寵愛、保護的,但是此類「愛的暴力」還是正在普遍發生著。其不知,父母本想要很好地愛護孩子,讓他們能夠幸福,可這過了度的「愛」反倒成了傷害孩子一生要賴以生存的心理根結構。這種傷害性質是非常深刻的,那就是這種傷害可以造成孩子成了永遠長不大的真「孩子」。「寶貝兒」藍女士就是其中要引以為戒的一例。藍女士在外表上已經是四十不惑的成年人,工作有了,婚也結了,女兒也已經讀到大二,可從心理結構上分析,藍女士的心理年齡仍然是個沒長大的「小女孩」。所以,「寶貝兒」藍女士離開了深愛她的父母,她承受不了分離之焦慮,會突然缺乏了安全感,會過度依賴身邊健在的親人,會糾纏著他們要「安慰」,會變得神經質,也會表現出孩子樣的脆弱。所有這些都應該引起時下做父母和更多長輩們的真正醒悟。在這裡,我給藍女士的參考建議是,一要知道,過度擔心、關注親人的安全,實際反映出來的是自己心理結構上存在大問題。二是要及早就診,選擇以分析式深層治療模式為導向的心理醫生,經過長程心理治療,藍女士可以獲得再次心理成熟長大的機會,使自己心理上真正強大安定下來。一個獨立、自在、嶄新的藍女士可以過上真正輕鬆快樂、身心健康的幸福生活,也可以把心理正能量給予她親愛的家人。過度的行為是缺乏安全感的結果現在人的很多行為其實是過度的。這過度的行為有些是無益的浪費,有些更是對自己有損的。過度的行為背後往往是安全感的缺乏或者叫做「不平安」,「不踏實」。就如同有些投資人過度頻繁的操作是由於安全感缺乏。有些人頻繁的跳槽換行業是因為安全感缺乏。有些人過度的討好他人是因為安全感缺乏。甚至過度的言語(很多話本身是沒必要說的)都是因為安全感缺乏。對於基督徒也是一樣。過度的服侍反而是由於安全感缺乏。過度的自我表白是因為安全感缺乏。甚至過度的證明神對我們說話都是由於安全感缺乏。然而,愛里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里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里未得完全。(約翰一書 4:18)我們已經相信的人得以進入那安息,正如 神所說:「我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其實造物之工,從創世以來已經成全了。論到第七日,有一處說:「到第七日, 神就歇了他一切的工。」又有一處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若是約書亞已叫他們享了安息,後來 神就不再提別的日子了。這樣看來,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 神的子民存留。因為那進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 神歇了他的工一樣。所以,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希伯來書 4:3-5,8-11)健康的依賴:改變你的人際關係類型 有多少人過度依賴或者疏離?1992年,我們實施了第一個大規模的關於消極的過度依賴和障礙性疏離的調查,調查樣本涉及幾百個各種類型的年輕人,有男有女。我們發現,接受調查的人當中,30%以上的人在生活的各方面表現出過度依賴的癥狀。超過25%的人有明顯的疏離癥狀。在加拿大、英國、德國、日本、瑞典、挪威和荷蘭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結論,存在較高比例的過度依賴和疏離。毫無疑問:過度依賴和疏離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問題――比大多數人想像的要廣泛得多。如果你在你自己或周圍的人身上發現了過度依賴或者疏離的癥狀,別喪氣,很多人跟你一樣。約翰的故事:在戀愛關係中過度依賴,在工作中健康依賴約翰(John)是我們的患者之一,他來找我們幫他處理面對女性時的不安全感,當約翰跟我們描述他的問題的時候,他看上去非常沒有安全感。他說話的時候,眼睛根本不敢跟別人對視,而且結結巴巴的,老要想半天該用什麼詞來形容自己的情況。約翰總是使用自我否定的語言,比如:「我其實不是那麼」,「我從來都不擅長」。他缺乏自信,這一點非常明顯。就像約翰所說的那樣,他在面對異性的時候太緊張了,哪怕一丁點兒小事都要聽取對方的意見。儘管都這樣了,在遇到任何一點小麻煩的時候,他還要不停地向對方道歉。比如,看電影排長隊、餐廳人太多、路上堵車等,儘管這些問題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約翰的不安全感、過度依賴的行為模式摧毀了他的每段戀情,跟他交往的女性最後都受不了任何事情都要由自己來做決定,要承擔所有的責任,簡直像個「媽媽」一樣。如果你得知約翰在工作中的表現跟約會的時候大相徑庭,你會覺得驚訝嗎?一開始我們確實覺得驚訝,但是當我們慢慢地了解約翰,他在工作和約會時的反差開始能夠解釋得通了。工作的時候,約翰覺得自信、有安全感,這樣,他就敢於做出自己的決策――哪怕是很重要的研究項目或者金額巨大的決策。約翰也能夠放心地把決策權交給他的下屬。他對同事的能力有足夠的信心――同時,他也有信心處理任何可能發生的問題――分派任務的責任就自然地落到了他身上。約翰信任他的同事,他時常會和同事討論新想法,並且在遇到棘手的問題時徵求他們的意見。約翰會徵求別人意見,同時他也常常會給同事們意見,約翰簡直就是公認的員工模範、同事的楷模。約翰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他在生活中的某個領域表現出自我挫敗的關係模式,而在其他方面卻是健康依賴的。我們的治療任務變得簡單:通過讓約翰知道他在工作中是如何有效地使用健康依賴技巧獲得成功,來幫助他將健康依賴的技能運用在約會的場合,他的情感協同作用和成長動機都提升了。他能夠主導,也能做決定,同時,他不再為了一些小意外而一直道歉了。不安全感造成的行為漸漸減少,他開始享受與異性之間的親密關係以及愛情帶來的快樂,這些都源自他內心的自信和相互的信任。過度追求安全反而讓你身陷危險!追求保障是人類尋求安全感的一種本能,我們總是會尋找許多堅固的城牆來捍衛自己珍視的東西,殊不知我們過分小心危害的同時,也會讓自己掉入危險的境地。——爸媽在線心理網女兒在鎮上的時候我與她玩一種叫做「圍棋」的中國古時候就有的遊戲,這是我和她多年以來的傳統。我很喜歡這種遊戲,因為即使它的規則比國際象棋簡單,玩起來卻十分需要技巧,很是複雜,而且能使玩家得到人生的啟迪。從圍棋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教訓之一就是過分小心的危害。每一步棋都可能影響你的輸贏,因此下棋者要時刻小心,保證你的棋不被吃掉。但是當你太過小心,你將失去進一步布局的機會,一旦你失去了主動權,你的對手變得相對更有優勢。安全固然重要,然而僅僅要求安全對你來說是根本沒有機會贏的。在圍棋中,毫無必要的謹慎保留會使你處於弱勢地位;而在現實生活中,就不只是降低你的辦事效率這麼簡單了。當你跟別人不是競爭關係而是合作關係的時候,如果你力求己方的過分安全,你的夥伴就會利益受損。這好比在比賽穿盔甲,不去面對而是逃避,因為穿得越多越安全。你的感情可能就在比賽穿盔甲。這個世界也是一樣,無論是政治、財富積累,還是軍事戰略,都經歷著這個過程。這可能就是我們所知的生命的消亡。因此它必然會導致一段戀愛的結束。軍事戰略對手過度謹慎、各自只滿足於競爭到一點點的安全,這就是軍備競賽。為了保護國土安全,我們製造了許多核武器,在這方面小有成就。可是我們這樣做,真的會更加安全嗎?事實上不是的。核武器的作用模稜兩可,既可防衛也可攻擊,可以做盔甲也可以被當做武器。儘管我們造核武器的初衷是保衛國家,對於鄰國來說卻是巨大的威脅。我們造得越多,鄰國也越急於建立軍械庫來保證邊界不受攻擊。在軍事戰略中,比賽造武器就是比賽穿盔甲。用來攻擊的武器作為實力的象徵往往被當做保護自己的盔甲,反之亦然,所以我們容易混淆兩者的概念。正因為這樣,我們都應對「核冬效應」感到害怕。那些覺得怎麼過度保護都不為過的狂熱分子們一旦發動核戰,戰火硝煙便如烏雲蔽天,黑暗籠罩世界,甚至會導致全人類的滅亡。可笑的是,這都是以自衛的名義。財富積累這個時代最大的奧秘之一就是億萬富翁們為什麼要囤積遠遠超過他們能花完的財富。可能的解釋之一是因為有趣。另一個就是因為財富是成功和地位的象徵,這給他們心理上增添了安全感。錢越多就越有安全感。但是真的是錢越多就越有安全感么?就像武器,錢也有兩面性。科赫兄弟宣稱他們的反政府運動是因為自衛。但是大眾認為他們這樣做會使自己受到攻擊。即使現在不是,他們害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遭受損失。因為他們花著中產階級和窮人的錢,卻給自己的財富設防。隨著資本主義不斷成長,我們國家的好友——億萬富翁們——如今掌握大權,卻逼迫政府向財閥屈服。至於他們所謂自衛的後果?因為自由論者居多,政府的力量被大大削弱。這個結果對他們好嗎?當然這會使人安心。但是這就像魔鬼的交易,雖然世界由他們掌控,這個世界卻很快變得孱弱無力,我想這樣對他們或我們都沒有好處,因為到最後哪裡都變得不安全。政治「我們還應得到更多!」想必這是大多數政治運動背後的驅動力。有時我們的要求是正當的。我們崇尚公民權和女性運動,因為事實上少數群體和女人的確應該得到更多。但是很多別的運動都是不公正的。它們被一種不滿的情緒引導著,靠著群眾的恐懼而得到支持。群眾一旦感覺到威脅,就想要得到更多的權利、錢,但實際上他們早已得到公平卻不自知。那些自稱受害者的人最易橫行霸道。防守的這一方在遭受攻擊後馬上會給另一方狠狠一擊。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者,以色列人,茶話會,共和黨人——他們對這方面的偏執越明顯,我們就越危險。無數的心理案例證明,當我們感到害怕的時候我們會變的更保守。但是保守就能保證我們的安全嗎?如果你問一個保守者,他一定回答能。而我,會說不能。最近很多保守黨宣稱是自由論者,但當你再次向他們核實,就會發現,他們總是擔心自己的自由被奪走,因此他們所保護的自由總是被放大了的。如此過分保護對他人造成的影響一定會使他們付出被對方反咬一口的代價,而他們卻魯莽地選擇忽視。愛情兩個人對自由和安全感的需求親密地談判,這就是愛情。在愛情里,一個人對安全感的需求會限制另外一個人的自由,或者一個人想要自由而威脅到另一個人的安全感。如此看來,一個人對安全感的需求是有價值的、光榮的,但是並不是不需要付出代價的。你越追求安全感,你的另一半就更少感受到自由。那樣又會變成對你的威脅。有時候你的另一半會覺得他為你所做的犧牲並不值得,因為你的要求太具有壓迫性,這樣他就會選擇離開。擔心對方離開而被恐懼牽著走,到最後只會應驗了自己最初的擔心。最後的結論是:當你趨於過度小心時,你就真正該擔心了。它會置你於極大的危險之中。雖然不見得所有的故事都有一個圓滿的結局,但是這個故事是這樣的。約翰幾年前結婚了,他太太最近生了他們的頭一胎,一個男孩。約翰的事業依然如日中天,經過幾年的戀愛挫折之後,現在他的生活上軌道了。尋找安全感叢 中俗語云:「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每個人的心理,表面上看起來是比較平靜而有安全感的,而其內心深處,則隱藏著各種的危險感或叫不安全感(insecurity)。客觀世界對人來說,的確是具有各種危險的。經過千萬年的進化,人類心理已經具有了對危險的認知能力,並對未來將要出現的危險,具有了提前預感的想像能力。這就使得人們不僅在面對危險的當時會感到緊張恐懼,而在危險出現之前,在心裡就可以提前預想到發生各種危險事件的可能性,並努力防患於未然。比如,人們在沒有患病之前就想到自己有可能得癌症,因此每天花時間鍛煉身體,從飲食上不吃致癌物質,多吃抗癌食品;在人們還沒有被盜之前,就預想到了被盜的可能,而提前裝上了防盜門,儘管在裝防盜門之前的許多年裡也從未真正過發生一次被盜事件,但還是裝上了防盜門,讓自己承受裝上防盜門之後每次開關防盜門的繁瑣和不便;儘管飛機失事是經常報道的事,但實際上,飛機失事的發生概率僅是八百萬架次分之一,可每架飛機上都安裝了緊急設施,以便供人們在緊急時候逃命之用,儘管這些設施在每架飛機上都有,可每次飛機失事時,總是被報道「無一生還」。那麼這些設施究竟有多少實際的使用價值呢?飛機不失事的時候,這些設施用不上,飛機失事的時候,這些設施也從來沒有用上過。既然這樣,那還裝它幹什麼?人們一定會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飛機失事呢?「萬一」飛機失事的時候能用上呢?另據說,美國世界貿易中心大樓被炸後,世界上許多在高樓上工作的人員都緊急備上了降落傘,以防萬一,好往下跳。就這樣,人類為了減少內心的不安全感,在心理上獲得安全感,已經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種不安全感主要是由不確定感或不可控制感引起的,所謂「天有不測風雲」,其重點就是說危險的發生具有不可預測性,這種不可預測性會讓人感到特別的不安。其次是由不完善感導致的,因為,當一件事情即使是比較保險的,但是,只要不完善,不可控制,只要存在「萬一」,人們就不會放心,就會產生不安全感。導致不安全感的客體,可以是人類以外的事物或事件,如地震、洪水、猛獸、交通事故、患癌症,也可以是人類成員自身,如打架、殺人、搶劫、強姦等。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在給人帶來各種好處的同時,也給人帶來很多的危險。與非人類的危險事物相比,身邊其他人的存在會更讓每個人擔心,因為,人是有心理的,而心理的變數是最多的,正所謂「人心叵測」,故而「防人之心不可無」!面對各種可能的危險,人們總是想用自己的各種做法來減少危險發生的可能性,而人對自己應付危險發生的能力卻仍然是缺乏信心的,因此人們總是想盡各種辦法來控制或預防危險的發生,其中的第一個方法就是利用科學。科學,研究發現了事物間的內在的、必然的聯繫,即,規律。對這些規律的掌握和應用,當然是給人帶來了很多好處和方便,同時,我們認識了規律,抓住了規律,利用了規律,就可以避免許多危險的發生,而更重要的是能使人們在心理上獲得更多更強的確定感、可控制感,減少不安全感。但是,科學認識到的危險並不能立刻就能夠解決,比如,科學已經能夠診斷癌症,但徹底治癒癌症尚需時日。而人類的慾望是無止境的,科學的現狀和進步總是不能充分滿足人們願望的要求。所以,人們對科學苛刻要求、崇拜並寄予希望的同時,對科學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仍然是缺乏信心的、不滿意的。在科學不能滿足人們的願望要求之處,正是迷信的滋生地,因為人們內心深處充滿了不安全感。為了獲得安全感,只想拚命地抓一根救命稻草,人一急了,哪管它是科學還是迷信!?科學總有未知,科學總有做不到的事,而迷信,則在這個時候藉以安慰人們虛弱的心靈。對「迷信」,通常的定義是:「缺乏理性實質的信仰、准信仰或習俗」。因而它首先是一種信仰,其次才是「缺乏理性實質」的。人們想像並期望迷信能夠做到目前的科學所不能做到的任何事情,既然不必需要「理性實質」,迷信便成了「信則靈,不信則不靈」,迷信可以依照人們的願望,通過人們的想像,來完成任何人們想要它完成的事情,特別是在獲得安全感/減少不安全感方面。我們看到,在每個大醫院的門口,電線杆上,都貼上了「祖傳中醫,專治……病」的廣告。這是因為,被大醫院宣布「死亡」的各種絕症病人,他們不甘心坐以待斃,他們還要做垂死的掙扎,「有病亂求醫」、「死馬當作活馬醫」就成了這些病人及家人的口頭禪,他們捕風捉影地相信各種虛假廣告,尋找各種偏方、秘方,以求治癒絕症,即使無法治癒,在整個求醫過程中,也能讓他們暫時充滿了希望,讓他們滿是死亡威脅的心靈暫時獲得一些安全感。各路野醫、游醫正好可以大肆吹捧自己是治療某種疾病的專家,趁病人疾病之危、心靈之危而大發橫財。病人經過他們的治療,錢花了,病沒治好,最後還是死了,可是病人卻很少因此而起訴野醫、游醫,這裡有很多原因,一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病是無法治癒的,治好了是奇蹟,治不好亦屬正常(但是他們仍然期望奇蹟會發生)。再者,整個治療過程,即使是上當受騙,也是他們自願的。最重要的,儘管他們最後還是死了,但整個求醫過程是充滿希望的,他們在心理上獲得了極大的滿足,可以說是寧願上當受騙,也要花錢購買心理上的希望和安全感。其實,這整個過程是一個迷信的過程,是一個心理滿足的過程。在醫療上的迷信是整個迷信的一個特例。迷信除了這種「醫療迷信」之外,更原始的是一些象徵性的儀式、信念和操作。例如,當你恨一個人,恨不得要將他殺掉的時候,你可以用布或者稻草扎一個人,上面寫上他的名字,然後用針扎這個假人,用刀割他的「肉」,挖他的「心」,嘴裡念念有詞,說「你要大病一場,不久將身患絕症死亡。」相信這種迷信的人,通過這樣的儀式及操作,他就可以在想像中將別人殺死,以獲得心理上的極大滿足。春節後,看到泰安有一棵老槐樹的樹榦上被人們綁上了紅布條,據說這樣可以求子,治療不孕不育。老槐樹因為老,樹齡上千年,所以人們相信它有了靈氣,成了精,有能力做人們無法做到的事情。且,老槐樹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是愛的象徵,它可以成為姻緣媒人,所以它應該具有「送子觀音」的功能。在樹榦上拴一條紅布,就可以寄託它送子,解除不孕不育之憂了。這當然是人們的想像。這樣做過之後,如果真的懷孕了,就會歸功於老槐樹顯靈了。然後消息傳開,就會有更多的人前來頂禮膜拜,老槐樹上的紅布條不斷地增多,老槐樹下香火不斷……。年年難過年年過,老百姓在過去的一年裡,有很多不順利的事,人們為了求得明年風調雨順、萬事如意,免不了在除夕夜燒香磕頭。開汽車的人,為了獲得安全感,求得不出交通意外事故,過年的時候,在車身上貼上「一路順風」的紅春聯。記得前些年人們還在汽車駕駛室里掛上毛主席、周總理等偉人的遺像,祈禱他們保平安(迷信是多種多樣的,包括算命、相面等,恕不一一列舉分析。宗教不同於迷信,它是從迷信發展而來的,是理論化了的、有組織的大眾迷信)。所有這些信念和做法,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危險感到無法把握的時候,想通過這些迷信操作來消除災難、謀求幸福,最根本的是要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迷信往往是亞文化的,經常不是自己發明的,是從別人那裡聽說的或學來的。人們為了更多的獲得安全感,還會自己獨創性地發明一些「個人迷信」。例如,運動員在上次比賽當中獲得了冠軍,當時穿的是紅色運動服,那麼,下次再比賽的時候,寧願再穿上次穿過的紅色運動服,以求再次獲勝。再如,某學生上次考試前看了一場電影,考得不錯,那麼,下次考試前就要再去那個影院看一場電影。如果這次沒有考好的話,他就會想,這次看電影與前次有什麼不同,結果發現,這次看電影坐的不是上次的那排座位,這次的座排是單數,上次是雙數,雙數比單數吉利,所以上次考出了好成績,這次卻考砸了。又如,睡覺前如果將鞋子的方向擺正了,睡眠效果就好;擺不正,睡眠效果就不好。賭場上的迷信禁忌則更是多得驚人。賭場上不能叫「叔叔」,因為「叔」與「輸」同音,不能帶「書」或「梳」,道理也是一樣。每個賭錢的人都會總結出自己的一套做法,如,賭博前不能洗手,不能性交,不能去見情人,更不能去嫖,賭博中一定要坐在上次贏錢的座位上,中間不能有別人插話,輸了不能說「輸」,別人的腳不能踏在自己的座椅橫橙上,等等。所有這些,也都是人們想指望通過這些做法,來控制、把握、支配那些他本來無法把握或沒有信心把握的事情,以此緩解他們內心的不安全感。不安全感會在人際關係中有所體現。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人們最關心的是,他是否重視我,他是否喜歡我,他是否能夠接納我,他是否信任我,他是否尊重我,我是否有足夠的才能,我的舉止言談是否得體,我的話語是否有真知灼見,我的表述是否精闢,我是否妙語連珠、一鳴驚人,他是否誤解了我的意思,我能讓他喜歡嗎,我是否惹他不高興了等等。人們將自我的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投射於他人,會想,他是否對我存心不良,我得罪他了嗎,他是否要報復我?在極端的情況下,人們甚至想通過控制自己的表現,以此進一步來控制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做法,當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不符合自己的預期時,就會感到絕望,然後再變本加厲地去控制自己。這樣就會讓自己在別人面前變得更加緊張不安,人際關係敏感。極端形式就是社交恐怖症。如果以上這些辦法還是不能夠去除內心的不安全感的話,最後的一個辦法,就是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動,不讓自己想那些不吉利的事情,不讓那些「壞」念頭出現,而努力讓自己想一些好的事情,以此來沖淡驅除那些不好的念頭。這樣一來,就對自己的思維有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對自己的意志也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要求意志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思維,讓思維只想好的,不想壞的事情。控制自己對事物的理解和意義解釋,將事物、他人以及人生都賦予積極的意義(關於意義的理解和解釋與安全感的關係以及與人類其它行為的關係,我將另文詳述)。用意志支配自己忘掉所有經歷過的難過的事情,只記住那些令人快樂的事情。用意志控制自己的各種自認為是不好的、不光彩的慾望,包括性的慾望,不讓它出現,讓它永遠地消逝,讓自己成為一個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擔心自己會瘋了,使勁控制不讓自己「發瘋」,控制自己不讓自己失去控制。然而,這些慾望、思維、記憶、軀體感受等是不受意志控制的,也是不能夠用意志消滅的。此時,便更加變本加厲地去控制這一切,最終就形成了典型的強迫症。從這種意義上說,強迫症是企圖通過各種方法獲得安全感但最終失敗的人。總之,安全感是心理需要中的第一需要(飲食、睡眠、性需要等都屬於生理需要),是人格中最基礎、最重要的成分。安全感的建立是在幼年,特別是一歲之內的時候,這時安全感的建立是從父母特別是母親那裡獲得的,但是後來,安全感就象是計算機里的DOS版本程序,它又決定著後來的其它程序的安裝,並在人際交往中將內在的不安全感投射於外部世界的人或事,表現為人際信任,延伸出自信、自尊(自卑是自信和自尊的共同反面)等人格特徵,人們試圖通過各種手段來緩解心中的不安全感,獲得安全感,甚至是過度控制(over-control)的,包括在思維和行為方面,通過利用科學、宗教、迷信、自我發明的個人迷信、思維(包括意義的理解和解釋)和行為控制等方法來實現。不安全感是人類普遍具有的基礎心理特徵,當它在比較一般的範圍內的時候,就不被當作是病態的表現。不安全感是所有神經症的共同人格基礎。當出現不安全感缺找不到對象的時候,就是焦慮症,當它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緊張恐懼和逃避的時候,輕則是社交焦慮,重則是社交恐怖症。當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極度沒有把握的時候,就表現為疑病症,在感到極端不安全並通過這種方法控制失敗然而還沒有放棄並變本加厲地繼續加以控制的時候,就表現為強迫症,在控制失敗並絕望的時候,就表現為抑鬱性神經症(惡劣心境)。弗洛伊德提出了「壓抑」(repression)的概念,壓抑是一個最基本的心理防禦機制,其它的心理防禦機制幾乎都是從壓抑這個機制中衍生出來的。在我看來,人類的自我控制,特別是在獲得安全感方面,自我控制是很重要的一個特徵。而人類在自我控制方面,又經常是過度的,可以叫做「過度控制」(over-control),總是想通過各種的「過度控制」來將危險的發生率降到最低水平,以求在心理上獲得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因此,為了獲得安全感/減少不安全感而採用的「過度控制」的心理,就成了形成許多人類行為和心理障礙的基礎和根源。如何克服不安全感我們有時會有一種不安全感,在猜測我們的努力結果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時,這是很自然的反應。但在日常生活中,過度的不安全感會讓你不敢嘗試一些小的事情,如跟朋友說實話或是提交一個新項目,這會限制你發揮自己的潛力,阻礙你享受生活的樂趣。通常,不安全感是沒有必要的,它會給你很多的壓力。生活是不斷變化的,今天看起來穩定的事情可能明天就會消失殆盡。但是,如果你想讓自己變得強大,你可以用意志不斷完善自我,克服弱點,不斷前進,不管你走向何方,仍能感到幸福。步驟

1練習客觀公正地看問題。如果你覺得自己不能完成某件事情,將自己解脫出來,想像自己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人。如果你想變得更有條理,將以下內容寫在一張紙上。如果沒有紙,內心保持冷靜。問問自己,是什麼讓你覺得自己不夠格來參加這項活動——注意不要問自己誘導性的問題。

(「為什麼你就是做不好這件事」不僅僅是一個問題,它還會讓你貶低自己。為了找到不安全感的來源,你要像科學家一樣思考,追求真理,而不是打擊自己。)廣告

2評估你給自己的每個回饋,與他人對你的評價作對比,並且和過去類似的事情作對比——不要只想那些不好的事情!你很容易記住非常好和非常糟糕的時候,但是「平庸」或「無害」的時光就溜走了。請同時記住這些時間。

3問問自己,「什麼是最糟糕的?」客觀面對你的答案。如果有足夠的想像力,每個人都能創造一個場景,買新夾克時自己被偏離航道的噴氣發動機擊中,但這件事的發生率是微乎其微的,它並不應該擾亂你的現實生活。如果你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不是不合理,甚至是可笑的,試著找某個你信任的理性的人。他會告訴你關於最壞情況的想法是合理的還是荒謬的。

4現在問自己,「什麼是可能發生的最好的事情?」

5和那些認為你很好的人做朋友。不安全感往往來源於過高的期望。如果只看到你身上那些缺點,你就會越關注它們而忽略自己的優點。如果你長時間認為自己不好,在最開始的時候想自己的價值會有一定難度。消極的自我對話會更難注意到,如果你已經很長時間都這樣做的話。為了讓你更適應積極的自我對話,不再自虐,你可以嘗試一個有用的方法:每次在你碰到消極的事情時,想兩件自己身上真誠美好的事情。這兩者並不一定有相關性。例如,如果你沒等夠時間讓咖啡晾涼而燙到舌頭,你會罵自己「白痴,這真傻!」,你必須接著提醒自己「但是我網球打得非常好,我的腳趾長得很漂亮」。這看起來似乎很奇怪,但是你在讚美自己的同時正在慢慢改變態度。

6保持人際關係。注意聯繫朋友,注意他們對別人、對自己和對你的態度。如果你注意到大部分朋友都很挑剔,每天批評日常衣著、體型、決定、言語或行為,你應該找一些要求低的朋友。儘管有幾個這樣的朋友非常棒,但是如果你被消極的事情包圍,即使這不是針對你的,這也會對你產生負面影響。當你朋友說某個人的髮型看起來很難看,而碰巧你喜歡這種髮型,你就會覺得自己錯了,不再相信自己的觀點。試著找那些經常誇別人但不迅速做出判斷的人做朋友。

7寬以待人。不要動不動就給別人下判斷。如果你發現自己批評別人的失誤或決定,想想你為什麼這樣做。如果你最初的想法是「因為他們錯了」,再往深里想想。為什麼是錯的?在什麼情況下?是不是因為文化背景或成長環境導致你這樣想呢?來自其他國家或文化背景的人會這樣想嗎?如果只是因為別人做一些你不會做的事,或者你不會別人的生活方式,你不能自動把他們歸為錯誤的。貶低別人看起來可以抬高自己,但事實上,你每次打擊別人的同時,也在批評自己的品質,也在打擊自己。相反,誇獎別人。這樣做不僅會使你容易結交朋友,人際關係和諧,而且可以提升自己。

8想想為什麼自己經常說不。現在開始練習多說是。例如你音樂課上不太熟悉的朋友接近你,並且告訴你他們要組建一個樂隊,希望你加入時,你要說好的。你下意識的回答可能是「不行,我從沒在參加過樂隊,而且你也不太清楚怎樣辦好一個樂隊,另外,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音樂家,參加後我就沒有時間上課……」如果你是這種思維方式,在任何事開始之前,你首先將自己封閉起來,拒絕任何探索這種想法的可能性。不要告訴自己拒絕的原因,試著想像你參加後可能發生什麼。即使你所有否定的回答是正確的,肯定的答覆也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新收穫。你可以和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一起參加有趣的體驗,這樣你就有新故事可以說了。同意別人,看看它會帶給你什麼。即使你受到一點傷害,你也可以恢復,你在較安全的情況下有了新的體驗,但你拒絕的話就體驗不到。如果這件事很順利,你就會很高興的覺得自己是那種積極的,外向的,樂於嘗試新事物的人。

9每天做一件可以振奮精神的事。這件事並不一定很危險——單獨去鎮上沒去過的地方,隨機去一個商店。看看你能找到什麼。試著和店員交談。如果你對自己的形象有自知力,去一個平常不去的服裝店,嘗試一些你覺得不適合自己風格的衣服。對著鏡子沖自己微笑。你會意外地發現一些適合你的風格。如果不適合,你就穿上與自己平時風格相近,看起來不是很詭異的服裝。儘可能嘗試一些新東西!小提示找一個你有興趣的愛好或活動,儘可能多地練習。你可以單獨做或者參加一個小組。即使你最開始並不擅長或一段時間後也不擅長,但是你練習時給自己增加了一個特質,如果參加小組的話也可以建立人際關係。定期參加運動,徒步旅行,針織,讀書,攝影,繪畫,彈奏樂器,收集昆蟲,學習一門語言或計算機軟體,或者參加社區的志願活動都是很好的方式。如果你很尷尬,嘗試自嘲讓自己變得快樂。長時間生氣或默默自責只會破壞你享受正在做的事的機會,並且從此以後會遺留痛苦。笑容可以讓你繼續前進,不斷嘗試樂趣。盡量幫助別人,即使是很「簡單」的方式——幫助別人會給你增加自信和被需要感。和他人一起交流工作事宜會給你動力和樂趣。讓自己變得被需要,不僅是他人,也要被自己需要。如果有人批評你,退一步客觀的想——「他們說的正確嗎?他們有沒有從其它方面考慮過?他們理解我的想法嗎?他們是在給我解決方案還是試圖讓我自卑?」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設身處地的想。警告自信需要很長時間的培養才能恢復正常,而且自信會經常波動。從你意識到問題到你發現自己完全改變可能需要幾年時間。相信自己一直在改變,做最好的自己。生活中會出現不好的事情,你會受傷,但是不管你是積極面對或逃離它都是客觀存在的。你改變不了現實,但可以改變態度,從而改變一生。
推薦閱讀:

無趣的吳彥祖和有趣的高曉松,你們選誰?(即肉體與靈魂)?
楊勃 | 當代精神 · 青年油畫藝術家系列
如果吃不飽穿不暖還會有葯娘么?
被李光耀剝奪了32年自由的謝太寶獲頒「林連玉精神獎」
有一個精神病母親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安全 | 精神分析 | 精神 | 安全感 | 內心 | 治療 | 克服 | 背後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