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亮老師《金剛經》講座 (67)

   

 

 

           第六十一講    講於2009年6月24日

                       涅槃生死等空花

講一個張拙的故事,那是禪宗的公案,有一個人他是做官。唐末五代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張拙,這個人的悟性特別好。他到廟裡參訪的時候看見一位禪師,禪師問你叫什麼啊?他說他叫張拙,禪師說「找巧都找不著,哪來的拙?」。這是從了義諦上講,有拙巧的二元對立,那都不是。這一句話他就開悟了,明心見性了,就做了一首詩,這首詩很有意思。「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講真如本體,想斷除煩惱反倒增加了病,他就不知道煩惱就是菩提,還要去斷。斷煩惱天天想壓制煩惱,這本身就成了煩惱了,壓煩惱是壓不住的。趣向真如亦是邪,也錯了,涅槃生死等空花,境界就上來了,這是大境界。光明寂照遍河沙是講本體的,一切眾生同一體性就是佛性,真如它有光明的屬性。光明不是太陽光那個光、燈光的光,是他本身的智慧光、是心光。自性是無形的、無相的、光明清凈的。這個寂照不是說唯心的,是個形容詞,遍河沙就是佛性無所不在,真如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本體。

我和河北佛學院的教務處長明影法師說,一起送杜老師回四川,上火車前在路上,我說本體真如叫他上帝也可以,他說也不對。他和上帝不一樣,上帝是一切的因,佛性不是任何事物的因。真如是一切的本體,不是一切的因,不是任何事物的因。上帝造天、造地、造光明、造水、造人物,他是第一因。佛教不承認第一因,一切事物是因緣和合而成,沒有第一因,第一因前面還有因。基督教上帝是以一因代萬因,都是因為他乾的,他說有光就有了光、有天就有了天、有地就有了地。佛教里的真如它不是任何事物的因,但它是任何事物的本體,一切事物都是佛性之顯現。卻不是說因為有佛性才有了張三和李四,他不是這個,我想想也對。你直接管佛性叫上帝還是有點差異的,這個明影法師講得不錯。遍照河沙指的是他遍一切處的屬性,那時候莊子講「道在屎溺」,粑粑厥里有沒有道?有啊,他也是道的顯現啊。什麼地方都有,狗屎厥里也有。那個搞鶴翔樁氣功的龐鶴鳴就不理解,他說禪宗胡說八道,他說道在狗屎厥里也有。狗屎厥怎麼是道呢?他不理解,這些搞氣功的人不通道,光知道點皮毛,不明白大道的本意。道也叫本體、也叫真如,一切東西都是它的顯現。在一切處,不一定漂亮的、美麗的就有道,醜陋的、臭的就沒道。不是的,遍一切處,它不分什麼好壞、美醜,二元對立沒有。真如本體沒有二元對立,沒有矛盾,不落在矛盾的任何一邊,超越矛盾的。凡聖含靈共一家,凡就是我們是凡夫,聖就是釋迦牟你成佛了。含靈指的是阿貓阿狗啊、蜎飛蠕蟲啊、小魚啊、小鳥啊,蜎飛含靈,凡聖一如。張拙悟道了,他知道凡聖一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到這個地步了。一切法平等了,平等無二了,凡聖含靈共一家。然後一念不生全體現,還是咱們剛才提到的無生法忍的初級階段,一念不生是無生法忍,念念都生也是無生法忍,也在無生法忍里。初步境界是一念不生,高級境界念念都生仍然的是無生法忍,不生不滅、不垢不凈。咱們不要搞錯了,以為不動念了就是了,不動念你就成石頭瓦塊了。也不是,該有念頭還有,不住不執著。不以此為實,不被念頭牽著鼻子跑就行。打坐什麼也不想了,空了、身體也沒了、胳膊也沒了。什麼也沒想那可能是昏沉,快睡著了也是那樣兒,打盹快睡著了那個不是。

「一念不生」曾經被慧能大師苛責過,有一個卧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慧能說慧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不用斷。有雜念怎麼辦啊?就是《金剛經》開頭說的諸菩薩善護念,不執著不住,不住就對了。不住百思想,不要斷百思想,雜念是斷不掉的,抽刀斷水水更流。但是不住是可以做到的,不以此為實,不被念頭牽著鼻子跑,那就可以了。因為所有思想也是佛性顯現的,所謂的煩惱也是佛性顯現,你要離煩惱就錯了。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六根亂動煩惱雲就遮過來了。你說我要斷煩惱就壞了,斷煩惱本身就成了煩惱了。我要壓念,一個念頭冒出來我給它摁住,摁下葫蘆起來瓢。你又不是石頭,怎麼會沒有念頭呢?你怎麼會沒有煩惱呢?你去壓制煩惱的時候,本身不就又成了煩惱了嗎?壓煩惱壓不住的時候,那不又是個煩惱嗎?所以斷煩惱本身這個概念就有問題,斷煩惱從了義諦上講就有問題,當然從方便諦上你也可以說說斷煩惱。你不被煩惱牽著鼻子跑了就算是斷煩惱了,所以不要強斷煩惱。斷除煩惱重增病,增加那個病,本來就是有病,病上再加病。以毒攻毒毒大了就毒死了,斷除煩惱重增病。後面講趣向真如亦是邪,這個邪字在古文里念xia,遠上寒山石徑斜,過去的古音兒。就是你抓住一個真如,真如不在世界之外,另有一個什麼真如。你有一個真如可趣,有個方向了你就落二元了。我現在沒真如,我去找個真如,傻子神經病了,就是邪道亦是邪,著魔了。真如無所不再亦無所去,如果你說我在一個凡俗的境界,我去找一個聖人的境界。去找去了,凡聖不一如了,凡聖成二了,二元對立了也錯了,不要落入二元。後面兩句境界就大了,隨順是緣無掛礙,隨順就是大禪師說的「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隨著因緣把舊的業慢慢地消掉,不再造新殃了,隨順因緣。隨緣去度生、隨緣去做事,無掛礙就是不執著,就是前面說的無所住。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有掛礙是恐怖的根源。你愛什麼,什麼就是你的掛礙,乃至愛佛也是你的掛礙。四祖在牛頭法融禪師的坐墊上寫了一個「佛」字,牛頭就不敢坐了,牛頭就嚇怕了。四祖說你還有這個在,拿佛就把他嚇住了,牛頭還不究竟。

等你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時候,一切法平等,佛怎麼了?你不也是佛嗎?佛害怕佛嗎?不要怕。他就是心裏面把佛放的高高的,把魔排得低低的,其實每個人都是佛。他就是心裏面把佛放得高高的,把魔踩的低低的,二元對立著呢,所以他們敢。其實無佛也就無魔了,沒了這個二元了也就沒了事了,也就無相了。無相也不住無相,住在無相里又不出來了,那你沒法兒做人間的事了。世法又不通融了,大禪師能夠內心無相,外面世法又在在處處做得很到位。不管是世間法啊、各部門之間的關係啊、人事關係啊,他都處理得很棒。大禪師能涅槃生死等空花,做到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一般說生死,我們很慘啊,我們在生死中沉淪。要逃離生死趣向涅槃,那就錯了,就成了那個趣向真如亦是邪了。他知道涅槃即生死、生死即涅槃,我們的涅槃就在生死當中體現,生死也是涅槃的一個表現。生死和涅槃這個二元對立也給磨平之後,等空花都是空花,所以這個境界就大了。有人說有求就是住,有求就不一定是執著。

看經文後面,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這是這一句,後面

「何以故呢,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老佛爺說了一句這個,諸菩薩不受福德,為什麼不受福德啊?菩薩救度眾生並不是為了貪福報,他如果貪福報就又執著到福報上去了,他是隨緣做。不是為了世間富貴,而是把福德積累在虛空當中,或者說他做完福報都迴向了。這個時候須菩提好像有點不明白,突然又問了下面這一句,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這不是裝傻嗎?須菩提解空第一了,還假裝不知道。唱對手戲,一問一答的,咱們就知道了,給咱們就說清楚了。菩薩的福報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成佛了,福報就無邊廣大了。說佛是兩足尊,就是福慧二種資糧都具足叫兩足尊。這個時候,須菩提裝傻說,問老佛爺為什麼菩薩不受福德呢?佛就答了後面這一句,這裡面沒句讀,你們那個小冊子上有句讀,這個地方引號引過去了。這是前一句,後面這個是老佛爺說的,老佛爺說話喊他的名字說,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這講得很明白,你不要貪福德就是了,你每天還要作種種功德。但是又不貪功德,菩薩給別人說的時候方便告訴人做事有福德。你像凈慧老和尚、虛雲老和尚、本煥老和尚,那些高僧大德都已經開悟了,都已經涅槃生死等空花了。他還在那兒忙什麼啊?那就對了,反倒變得忙忙碌碌的了,「巧把塵勞做佛事,善使方便度眾生」了,已經到了那個境界了。這個大伙兒可以記一下,這個句子不錯,這是《華嚴經》里的句子。所謂度眾生,他也心裡很明白,眾生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                     

                         勿以善小而不為

他也沒有一個多麼強烈的眾生相,他在忙忙碌碌地做利益大眾的事,但是他知道這些都是雪月空花。所謂建立虛空道場、大作夢中佛事,開悟了不影響他繼續行善、繼續積德。我們看到一幅非常感動的畫,咱們這兒沒有,改天我把它畫出來算了。一個老比丘眼花了認不上針,眼睛模糊了,他在縫衣服。他就說誰來做這份功德啊?誰來積個福啊?幫我把這個針認上,剛好佛陀從那兒路過,停過去我來我來,幫他把針認上。積認一個針的福,這麼小的福報佛也不舍,勿因善小而不為。他已經有那麼大的成就了,該積這麼點兒小福,碰上了就認上給他。那個人很感動,他是他的弟子啊,他是個老比丘。鬍子拉碴、眼睛不好用了,誰來積個福啊?誰來做這份功德啊?剛好佛陀從那兒路過,我來我來,他已經有那麼大的功德了,這麼小的福報佛也要積累。可是注意他也明確地講了,不住不執著,叫做云何菩薩不受福德,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不是說不受福德,不是說我的福報來了什麼也不接受,是不貪住。

你沒有福報,你說話也沒人信,弘法利生的工作你也做不起來。你開壇說法一個聽眾也沒有,那就是沒有福德,你沒有福報做不起事來,但是你不要貪著。馬祖道一大師開悟之後回到家鄉,第一天講課那麼多人來聽,講得挺好的。第二天有個老太婆,這不是「馬簸箕」的兒子嗎,他爹是「馬簸箕」,他原來是村裡跑的小臟孩兒,鼻涕哈拉的。他爹是「馬簸箕」,賣藤子編的簸箕的。大家一看這不是「馬簸箕」的兒子嗎,都走光了,一個人也沒有了。「馬簸箕」的兒子,聽他胡扯呢,他那麼大的神通就是管不了這個事。他做了一首詩,「修道莫還鄉,還鄉道不香,鄰家老婦子,叫我幼時名」。就是你得道了不要回老家了,修道莫還鄉,還鄉道不香,人家看不起你。你說你成聖成賢了,你穿開襠褲時候的事兒我全知道,你那點兒醜事兒我門兒清著呢。不搭理你這一套,你在胡扯騙別人吧,你忽悠別人吧。別想忽悠我們,你老底兒我們都懂,不理。馬祖道一感慨萬千,那麼大的大禪師,走了一生也沒有再回家。後來就成了傳統了,你修行成道之後,你不要回到家鄉去度眾生。那個地方的人看不起你的,鄉里鄉親的聽你胡扯呢,要到外地去。到了家鄉你的福報上不來,你的福報體現不出來,就落了這麼一首詩。「修道莫還鄉,還鄉道不香,鄰家老婦子,叫我幼時名」。看不起你的,這還不是福報上不來的情況,福報上不來的情況就是那種羅漢托空缽了。他證得了很高妙的思想境界,證得空性了,卻沒有飯吃那種,就是只修慧不修福造成的結果。福慧要雙修,福報和智慧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你是缺一不可。所以怎麼能不受福德呢?老佛爺講菩薩不受福德,就把須菩提嚇了一跳,怎麼能不受福德呢?不受福德我吃什麼、喝什麼啊?沒有一點兒福報沒得吃了,餓肚子了,不是那個意思。差點兒把老佛爺問住,老佛爺趕緊又接了這麼一句,說不受福德是要你不要貪住福德。你像台灣的星雲大師也好、美國的萬佛聖城的宣化渡輪禪師也好,宣化也叫渡輪嘛,他的弘法利生的事業做得那麼好就是因為福報大。他是東北人,他在美國搞得那麼好,他不能回家鄉,回東北就不行了。星雲大師是湖南人,到了台灣弘法利生的事業做得很好,那不能說是沒有福報的。必須是有大福報的人才能做得了,當年虛雲老和尚門下明心見性的人那麼多,開悟的人那麼一大堆。真正做起弘法利生事業的人也就屈指可數那麼幾個人,有好多人福報不夠命根就沒了,法雲禪師早早就被打死了,境界再高、般若再好,沒福報、沒壽命啊,沒壽命弘法利生的事情怎麼做啊?死了早早的見阿彌陀佛去了,那個也不行,也得要受福德。這裡老佛爺強調,不是說你不要有福德、不要積累福德,你看穿針引線那麼點兒福德我還積累呢。是要你不要貪住福報,不要執著上去,光去弄福報去了。今天積福積了這麼點兒,明天積福積了那麼點兒,要以無住無相的心行一切善法,理解了吧。

            


推薦閱讀:

《金剛經》系列開示 95
如何評價金剛經啊?
金剛經三十二分結構分析
金剛經啟請
《金剛經》系列開示 47

TAG:金剛經 | 講座 | 金剛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