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九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九集)  2013/4/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25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聽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第五百三十六頁第八行:

  『閉塞諸惡道』。「惡道者,《地持經》言:乘惡行往,名為惡道。即乘惡行而往之道路,亦名惡趣,地獄、餓鬼、畜生等是也,上名三惡趣,亦有加入修羅,名為四惡趣者」。前面我們學到此地。惡道,這是指六道裡面的地獄、餓鬼、畜生,這叫三惡道。三惡道是果報,為什麼會墮三惡道?造作三種不善之業,所感得的果報,我們必須要知道。這個事情講得很多,但是還是要講,為什麼?還有很多人沒有聽到。我們這個節目全世界的人都在聽,所以每一次、每堂課都有新來的同學,前面沒聽到的,或者是初學佛的同學,我們都要照顧到,所以不厭其煩。老同學多聽,薰習成種。因為我們沒有做到,就是對這樁事情沒有真正了解、透徹了解,所以你不能落實。章嘉大師的標準,必須我們落實了,做到了,這是我們真正明白了。沒有放下就是因為不明了,所以要不斷的重複,多次的薰習,我們才會覺悟,才會回頭。

  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哪一個不具足自私自利,起心動念先為誰說?都是為自己,沒有想到別人。古人,他起心動念頭一個會想到父母、想到老師,為什麼?這一生對自己恩德最大的,會想到別人。現在的人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別人,這個問題就嚴重了。這是什麼?這就造罪業,起心動念無不是罪,《地藏經》上的話。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貪戀七情五欲,六根對著六塵境界就起貪瞋痴慢疑,這五惡,貪瞋痴慢疑五惡,也叫五毒。這五個字要把它簡化就三個字,貪瞋痴,慢跟疑,慢是瞋恚裡面生出來的,懷疑是愚痴裡面生出來的,所以可以包括在這三個字裡面。我們常常說到這個地方,我都提醒大家,貪瞋痴不好大家都知道,可是傲慢、懷疑往往疏忽了。傲慢是瞋恚的核心,懷疑是愚痴的核心,人不懷疑,他就不會愚痴,人沒有傲慢,他就不容易瞋恚。前面有個貪,貪的核心是什麼?是情執。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這個東西不斷掉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念佛也不能往生。為什麼?臨終最後一念,這個東西障礙你。你這些東西沒斷乾淨,冤親債主就有把柄,障礙你,讓你不能往生。為什麼不叫你往生?你跟他結的怨沒化解,你殺他的,他要跟你討命;你奪取他的,他要給你要債。他有堅固的執著,他不肯放下,所以欠命還命,欠債還錢。

  因此,學佛的人才知道,決定不傷害別人,決定不佔小便宜。持戒要嚴,也就是認真去修十善業道,養成一個歡喜布施的心,把貪舍掉。自己生活清苦一點沒關係,來生好。吃虧是福,古人講的話一點都沒錯,人只要能肯讓別人,肯吃虧,來生一定有大福報。為什麼?欠你的人多,你不欠別人的。欠你的人多,將來還你的人就很多。今生欠我的人,我不向他們討債,沒有報復的心、沒有怨恨心,來生他還你是恭恭敬敬來供養你,一報還一報。積德,積來生的德。一定要知道,人沒有離開六道,生生世世跟一切眾生的關係就是討債還債、報恩報怨,就這麼來的。現在的人,兒女、親戚、朋友報怨的多,報恩的少,什麼原因?我們沒有布施恩德所造成的。你能舍、能布施,來生好。行善不求果報,那就變成功德了,功德能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往生極樂世界,幫助你提升品位,這更好,這全是事實真相。

  所以我們吃虧上當了,我們財物被人騙去,被人以種種不正當的手段奪取了,沒事,根本就不要去想它。對於奪取的這些人沒有怨恨,提起來我們還是恭敬他、尊重他,好,以德報怨,我們能成佛道。前面我們學習過,他跟我們是一體,一體,我們有義務照顧他。如果他做好事,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他做的事情不善,我們勸勉他。人犯過錯是一時迷惑,墮落在財色名利裡頭是一時墮落,是很可憐的。我們讀佛經裡面講的業因果報,佛說的是真話,不是假話。做的不善,影響的面愈大,影響的時間愈長,將來受苦亦如是,受苦在三惡道,受苦重,時間長。

  修羅道、羅剎道,這些沒有算在惡道,但是也有人把它稱為惡道,那是什麼?這些人種了大福,做了大好事,為什麼墮惡道,他不能生天?因為他傲慢心重,狂妄自大,嫉妒心重,損人利己,造的是這種業。他也做好事,修五戒十善修得不錯,所以他能夠生天,享天福。天上的阿修羅,阿修羅是有天的福報,沒有天的德行,習氣很重,就是傲慢的習氣、佔便宜的習氣、欺負人的習氣,他有這麼多。福報享盡了,再下一生他就墮三惡道去了,不是第二世,第三世墮三惡道,所以也稱它作惡趣。

  世尊慈悲,四十九年教學當中,天天提醒大家,時時刻刻不離,勸導眾生千萬不要貪圖眼前的小利,造重大的罪業,到來生受果,後悔莫及。古老的時代,講這些因果報應故事的人很多,多半是說唱藝術。我們在童年的時候,這種藝術還存在,特別是農村小鎮,有茶館,茶館裡面有人說書,說書就是講故事,講歷史故事,講因果報應的故事。鄉下以前學校很少,一般人這些知識從哪裡來?就是聽這些說書的,民間藝術,有說有唱,教化眾生,勸善規過,起很大的作用。現在這個沒有了,被電視、網路取而代之。古時候這些,現場表演,旅行的人走路口渴了,到這個茶館、小店去喝一杯茶,聽一段說唱,休息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再啟程。到處都能看得見,這是屬於社會教育,可惜現在這個逐漸逐漸看要失傳了。

  「諸惡道」就是三惡道,或者是修羅、羅剎,都包括在裡面,如何閉塞,「閉者,關閉」,也就是塞的意思。「令諸眾生免除墮入三惡趣,或四惡趣」的災難,這是閉塞諸惡趣的粗淺的解釋。《會疏》有更進一步的解釋,「謂六道皆是惡道」。這是真的,只要你不能出六道輪迴,肯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人天的時間短,就想到六道輪迴之可怕。它說「六道,則流轉所由,故言惡道」。「《會疏》之說,於經有據」,佛在經典裡頭說過,他有根據的,不是自己隨便說的。《魏譯》,《無量壽經》魏譯本,「橫截五惡趣」,說五道,五道裡頭不說修羅,修羅在哪一道就算是那一道人。阿修羅除了地獄裡頭沒有,其他四道都有,天上有阿修羅,人間有阿修羅,畜生有阿修羅,鬼道裡頭也有阿修羅。阿修羅就是傲慢心很重,嫉妒心很重,跟別人是斤斤計較,不會忍讓,總是欺負別人,這一類的。雖然也做好事,他好名,做好事也是為名為利,沒有名利,他真的叫一毛不拔。所以,六道可以說為五道,「六趣成為五趣」。

  「經雲五惡趣即《會疏》所解,六道均名惡趣。是以閉塞諸惡趣即是斷除眾生輪迴六趣之途,令出生死之海也」。這個意思好。「今會本第卅二品亦曰:橫截於五趣,惡道自閉塞」。這個橫截就是念佛往生凈土,叫橫超,超越六道。因為修其他的法門是豎出,一步一步向上提升,時間很長,路程非常遙遠,絕對不是一生、二生能夠辦得到的,一生成就的只有凈土法門。三十二品這兩句經文,「橫截於五趣,惡道自閉塞」,是會自漢、魏兩種譯本,因為兩種譯本都有這一句。

  下面,『通達善趣門』。通達,暢通無阻,沒有障礙。這是什麼?都是說的凈土法門,勸人念佛往生。不用這個法門,用修禪、學教的、學密宗的,學其他法門的,很不容易,為什麼?它不許帶業,一定要消業才能提升。我們試想想,斷五種見惑,才能證得大乘初信位的菩薩、小乘須陀洹,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做到?身見破了,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了。邊見斷了,邊見是相對,是對立,二邊,二邊要是斷掉了,人就和諧了,他能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為什麼?他不對立。幾個人能做到?為什麼會人跟人對立?因為有我,我沒有了,我放下了,對立就沒有了。成見沒有了,成見是自以為是,要別人聽我的,我不肯聽別人的,今天講主觀觀念非常強。成見有兩類,一種是因上的成見,一種是果上的成見,果上的成見叫見取見,因上的成見叫戒取見。放下成見,沒有意見,什麼都好,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讓人人都皆大歡喜。小乘初果做到了,大乘初信位的菩薩,能夠破這些錯誤的見解。後面還一個邪見,一切不正的見解,統統能放下,比念佛難多了。這個東西真放下了,真放下了有感應,你是不是真放下了。真正放下了,六種神通有兩種神通出現了,第一個是天眼通,第二個是天耳通,須陀洹證得了。我們一般人聽不見的東西他能聽見,看不見的東西他能看見,用現在的話說,他能看見、聽見不同維次空間的活動。

  如果再提升一階,二果斯陀含,他又恢復了兩種神通。斯陀含有他心通,別人起心動念他知道;有宿命通,知道自己過去,過去世一世、二世,應該十幾二十世他都很清楚。愈往上提升,這個能力就愈加強,提升到四果阿羅漢,經上講了,阿羅漢的宿命通知道過去五百世,這個能量就很大了。我們看到外國催眠的報告,深度催眠,他能夠回到過去四十多世。每一世的狀況他都能知道,不是在一道,有的在人道,有的在畜生道,有的在鬼道。這是知道自己,也能知道未來,宿命、他心。三果阿那含又出現了神足通,神足他能變化,他來去自由,想到什麼地方他身體就到了,不需要交通工具。

  所以佛門講的證果,愈往上去提升能量愈大。我們看前面講的佛的十眼,也就是說,佛的眼睛能見遍法界虛空界。能見到宇宙的邊緣,能見到宇宙的開始,他能看過去,能看未來,時間、空間他沒有了,完全突破。能看到微觀宇宙,現在講微觀宇宙不是真的,佛所見到是真的。微觀,毛端、微塵裡面有世界,跟我們現前世界完全相同。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普賢菩薩常常在這個世界裡面去供佛、聞法,真正叫得大自在,神秘的宇宙,他在其中遨遊,通暢無阻。

  通達善趣門,門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差別,一個是趣入。《大乘義章》裡頭說,「門別不同,故名為門」,念祖小注裡頭括弧,就是分門別類,就這個意思,如部門、門類,有這個意思,「又能通人趣入名門」。「法有種種差別,即是有種種門」,我們稱為法門,凈土也是法門之一,佛法種種法門,「皆能使人趣入涅盤」,這是門的意思。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通涅盤。佛家講的這個義門,這真正講到究竟圓滿。涅盤就是真如本性,明心見性的方法非常之多,說不盡,並不是說只有這個法子才能夠證得大般涅盤,不是的,一切法門,門門都通。問題是我們自己根性不一樣,與我們根性相應,我們學起來很方便、很容易,而且歡喜,容易成就;與我們不相應的,我們學起來困難,甚至於是真的是格格不入,那我們得換法門。

  古來祖師大德,年輕的時候,有很多從禪入門的、從教入門的、從持咒入門的,可是到中年以後,晚年,都放棄了,歸到凈土。這什麼道理?那些法門雖然好,煩惱沒法子斷,境界不能向上提升。人年歲大了著急,怕這一生空過,這一生不能成就,麻煩就很大。這一輪迴不曉得輪到哪裡去了,自己不知道,輪迴時間多長自己也不知道。再得人身非常困難,得人身又能遇到佛法就更難了,佛法當中能聞到凈土,難中之難。能夠遇到這個本子,把凈土介紹得這麼清楚、這麼簡單,也詳細,確實是中國人要求的簡要詳明,這四個字真做到了。簡單,不麻煩,不羅嗦,而且扼要,重點、重要地方統統說到,所以也算是詳細,也算是明白。中國人要求寫文字要達到這個水平,簡要詳明,言語也是用這個做標準。這個會集本在所有《無量壽經》當中,它真的是簡要詳明,這就是第一流的文字,第一流的解說。讓我們能夠認識極樂世界,了解極樂世界,我們會生出嚮往的心,生出求生的願望,我們這一生真的就到了,真能去得成。

  所以許許多多祖師大德,晚年回頭了,夏蓮居老居士給我們做了榜樣,黃念祖老居士也做了榜樣,到最後一招,萬緣放下。他學的教放下了,學的禪放下了,學的密也放下了,一天十四萬聲佛號,專念阿彌陀佛往生,給我們做示範的。一天十四萬聲佛號,就是今天社會一般人所說的分秒必爭,一分一秒都不肯把它放棄。這叫積功累德,過去生中的積累的善根福德不足,用這個方法統統補足了,他念了半年往生了,那就是補足了。一般人念佛沒有他這麼勤快,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人三年成功,念老是把三年變成六個月。這些地方我們要細心觀察,看清楚、看明白,對我們就大有幫助。

  念佛法門也能使人趣入涅盤,所以它也有法門的意思,「故指經中之法為門」。念佛的方法,《十六觀經》裡頭講了十六種念佛的法門,門門都能成就。人根性是有上中下三等,裡面多分的上根人修的,中下很難。觀像念佛,中根人可以修,下根人也困難,沒那麼大的福報。持名念佛,下下根人都能修,都能成就。所以,世尊在《觀經》上把它放做第十六門,最後一門。最後的一門就是最殊勝的一門,前面十五種你都沒有辦法修,最後一種就幫助你成就。

  我們再往下看,「《四教義三》」,第三卷說,「門者,以能通為義。佛教所詮正四句法,通行人至真性實相之理,故名為門」。這個地方有正四句法,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正四句法即:有而非空,空而非有,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就這四句,這是佛門的術語。《佛學大辭典》裡面告訴我們,「以有空分別諸法」,把一切法分為兩門,一個是空,一個是有,這就兩門了。以有空分別諸法,「謂為有」,那就是不空,這第一句,有門。第二句,反過來,「而謂為空而非有,是第二句,空門」。再反過來,是亦有亦空,這第三句,「亦有亦空門」。再反過來,這第四句,「非有非空,是第四句,非有非空門」。有無之法門這四句就說盡了,「更無第五句」,這四句說盡了,所以叫正四句法。

  我們再看下面,「就一異」,一異也是一多,異就是多,「有無等義而分別之,亦如是,謂之四句門。又雲四句分別。此中初二句雲兩單,後二句為俱是俱非」,叫雙非,也叫雙照,雙照雙非。《四教義》裡頭,「明四門入理」,我們如何明白事實真相,理就是事實真相。「第一略辨四門相者,門者以能通為義。佛教所詮正因緣四句法,通行人至真性實相之理,故名為門」。我們看整個宇宙萬事萬法,佛教給我們這四種法,哪些是空、哪些是有。性空相有,理空事有,這是一般人的看法。深入一層看法,一切萬法亦空亦有,從相上看,事相上看亦空亦有,從理上看非空非有,這就深一層了,一般人看不到。亦空亦有,性空相有,非空非有,空不當作無講,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亦有,但是體不是法,體裡頭一法不立,它是空的。空有是一不是二,有是空之有,空是有之空,你才真的把真相看出來了。

  因此,無論是空是有都不可得,空不可得,有也是空,有是假有、是幻有,它是生滅法。空性是不生不滅,相有是有生有滅。所以性不可得,它沒有現象,雖然不生不滅,它不是物質現象,我們的五根接觸不到,眼見不到,耳聽不到,身體接觸不到,它不是物質。它不是精神現象,不是念頭的現象,所以你想不到。它也不是自然現象,阿賴耶的見分也緣不到,所以叫它空。空裡頭有,有什麼?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具足就是有。世尊在《華嚴經》上說了一句話,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可以做惠能大師本自具足的解釋。本自具足什麼?本自具足如來智慧德相。能大師末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換句話說,自性本具萬法,它要不具足它怎麼能生?所以它本自具足,它一樣都不缺。雖然一切具足,能生能現,但是那個所生所現的是生滅法。

  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幻相,你要認為它是真有,它真的存在,你就大錯特錯了。它剎那生滅,剎那不住,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凡夫不知道。佛全清楚、全明白,這叫覺;我們不知道,叫無明,叫迷。我們把這個生滅法當作真實,在這裡面產生了錯誤的觀念,就是看法、想法全搞錯了。在一切諸法裡頭生起分別執著,對一切諸法起了個妄念,要佔有、要控制,全錯了。為什麼?這一切法一樣都得不到,是有沒錯,決定得不到。像我們看電視畫面,螢光幕裡面這些人事物你看得很清楚,你一個也得不到。只是螢幕是個平面的,我們現在生活這個世界是個立體的,不是平面的,可是統統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

  釋迦牟尼佛在經教裡頭,比喻用得最多的就是夢,夢幻泡影,佛常講。真是夢幻泡影,夢幻泡影說出了真相,你可以受用它,你不能佔有它。受用它,沒有佔有,你就很快樂。有佔有的心,就有得失,失掉了怎麼辦?就患得患失。患得患失,它本來沒有得失,你患得患失叫自找麻煩,自生煩惱,你那個煩惱不是真的,全是假的。佛教我們放下,先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不可得。《般若經》說了二十二年,總結論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佛這四句話講絕了,這就是整個宇宙的事實真相。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也是四句法。

  佛告訴我們,理無礙,理是自性,沒有障礙,它能生萬法,能生能現,理無礙。從事上來看,事也無礙,為什麼?事是假的,不是真的。事是生滅法,生滅速度之快我們想像不到。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生滅多快?這一彈指,有多少個生滅?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個生滅,你怎麼能得到?包括什麼?包括我們自己身體,包括我們自己起心動念。現在人用秒做單位,一秒鐘能彈幾次?彈得快,我相信有年歲輕的、體力強的,彈得很快,一秒鐘至少能彈五次。三百二十兆再乘五,一秒鐘裡面已經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你能掌握其中哪一個生滅?掌握不住,你說生已經滅了,說滅又生了,生滅不住。而且每一個生滅的念頭,形相都不相同,你一生當中決定不會有兩個念頭是相同的。如果有兩個念頭相同,那叫相續相,沒有,每個念頭是獨立的,所以哪裡來的是我?有相續就可以說有我存在,它不相續,前面一個念跟後面一個念不一樣。日本江本博士做實驗,做了十幾萬個實驗,找不到兩個圖案相同,他很詫異,他問我。我告訴他,不可能有兩個畫面相同。為什麼?這個畫面是從念頭生的,念念不相同。所以它是相似相續,它不是真的相續,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知道。

  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跟我們說真話,為什麼叫你放下?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是我們的身心;人是與我對立的,別人;眾生是講的空間,整個宇宙的空間;壽者是講的時間。時間有先後,空間有十方,都不是真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叫你放下。無四相,就是無人、無我、無時間、無空間,我們常說放下身心世界,眾生跟壽者相是講的境界,全都放下,沒有一樣是真的。統統放下了,真相大白,你就見到真的了。真的是什麼?就是我們眼前的世界,你看到真相了。所有的現象,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你看到了,你完全明白了。這是什麼人的境界?大乘經上常講八地以上。初住菩薩就接觸到了,接觸到的是邊緣,知道有這麼一回事情,不懷疑,也肯定,但是沒有親證。他要不斷向上提升,提升到八地,他見到了。那真相是什麼?四句裡頭,亦有亦空,非有非空,這是真相,這兩句話裡頭就是不可得。性相、理事講到極其微細,這是現在量子力學,我們不能不佩服。

  我們再接著往下面看。「若外人邪因緣無因緣法四句,因此四句各見四種邪法之理」,所以它稱為正四句。「因此生十四難六十二見,起諸結業沉淪生死,此是邪道四門,今所不述」。這是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印度是宗教之國,宗教的門派很多,各說各的道理,有十四難、六十二見。這個在佛的經典裡面都可以查得到,此地省略掉了,不再細說。「若佛法四門,即是正因緣四句法」,與事實真相相應,與事實真相不相應的那叫邪見、邪道,「能通行人同入第一義涅盤也。一有門,二空門,三亦有亦空門,四非有非空門。尋佛三藏夫趣緣多種,最尋其正要不出四門入道」。其四門,也就是前面說的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非有非空,這個四門正知正見。但是你要想入門,不能有執著,你才能入。你沒有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放下去了,你從這些門都能入。入門之後證什麼果位?證小乘四果羅漢,真的,小乘四果羅漢證得偏真涅盤;大乘七信位菩薩,他斷證的境界等於阿羅漢,這真正入門了。所以不放下,這個門是入不了的,一定要真正放下,才能真入門。

  世尊給我們說了實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講真話,講到究竟圓滿了。本來是佛,現在迷了,迷了還是佛,只是是個迷惑顛倒的佛,他沒覺悟。如何能夠幫你破迷開悟,你就又回到本來佛。這個原理原則必須要知道,必須要相信,不能懷疑,然後曉得,我能入多少、證多少全在放下。問你,你能放下多少?你就能證得多少,不能放下,你就沒辦法入門。功夫成片也要放下,放得最少,不放,功夫不能成片。最少的是什麼?你心裏面所愛的這些東西要放下,所不喜歡這個東西也要放下,你不放下,全有了障礙。喜歡、不喜歡全放下,為什麼?清凈心裡頭沒有這東西,沒有善惡,沒有染凈。有染有凈、有善有惡,心就不清凈,你功夫成片就很困難。喜歡的、不喜歡的,討厭的、不討厭的,先把這個放下,這還沒進門,到門口,不錯了,有這個功夫就能往生。

  如果是進了門,那沒話說了,極樂世界你喜歡什麼時候去什麼時候去,毫無障礙,那叫什麼?一心不亂,事一心。理一心就更不必說了。證得事一心,就是證得極樂世界是我的老家,愛什麼時候回去就什麼時候回去,一切時、一切處,想回去佛就來接引你。功夫成片也有九品,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差不多也是自在往生。功夫成片的自在,我們可以爭取得到。事一心、理一心難,為什麼?事一心功夫等於阿羅漢,理一心等於明心見性,這是我們確實做不到的。我們真正有把握的就是功夫成片,像黃念祖老居士,一天十四萬聲佛號,除佛號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那功夫成片。我們一天到晚,從早上起來醒過來就阿彌陀佛,到晚上睡覺,這個佛號不斷,就叫成片。有事情的時候不礙辦事,佛號放下來辦事,事情辦完了之後佛號就提起來,這叫成片。事情辦完之後,佛號提不起來,這個沒有成片,佛號斷掉了。所以這個容易做到,說老實話人人可以做得到,做到這樣的功夫就決定得生凈土。你覺得這個世界沒有緣分,教化眾生,眾生不聽我的,我想提前早一點往生,行。還有壽命不要了,那個壽命是業報,可以放棄。

  我們在《往生傳》裡面看到瑩珂,他是拚命,他怕墮地獄,因為造作地獄罪,念了三天三夜佛,真心念,真念到功夫成片,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佛告訴他,你還有十年壽命,等到你臨命終時,我來接引你。這等於給他授記了。他不要,他跟阿彌陀佛說,我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誘惑,這十年我不知道又要做多少罪業,不要了,我現在跟你去。佛答應他了,佛說,跟他約定,三天之後我來接你。他沒有生病,沒有任何異象,一切正常,三天之後真的歡歡喜喜往生了,十年壽命不要了。真正念佛人,要把壽命交給阿彌陀佛,佛覺得什麼時候恰當,我就什麼時候走,天天等佛來接引,好事。天天想著佛來接引,我們這個世間就丟掉了,就不再想世間法了。每天都在盼望著佛來接引我,總有一天真來了,真盼望到。佛不來接引你,大概就是你還有工作沒做完。這個工作不是別的,做個好榜樣給世間念佛人看,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做的,天天做好榜樣給人看。

  賢首大師《還源觀》裡面講的四德我們要做出來,這四條很簡單,能記得住。第一個「隨緣妙用」,能隨一切緣,順著一切眾生。妙用是什麼?妙用是不著相,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妙。世間人隨緣,他著相,著相就造業了。隨緣,不造業。第二個「威儀有則」,就是做好樣子,做念佛人的好榜樣。念佛人的好榜樣是什麼?真信、真願往生、真念佛名,這就是念佛人的好榜樣。一天到晚就這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就是念佛人的好榜樣。外面的緣盡量減少,愈少愈好。第三條是講我們態度,「柔和質直」,處事待人接物要柔,要溫柔,要和諧。這是外面的態度,讓人人見到你都生歡喜心,我們跟眾生就有緣了。質直是真心,沒有虛偽。第四句是「代眾生苦」,我們要守法守己,願意吃虧上當,不計較,沒有怨恨心。別人恭維我、讚歎我,不生歡喜心,不會受外面環境干擾,代眾生苦。認真修行就是代眾生苦,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盡心儘力滿足大眾的需求。好心得的不是好報,眾生可能怨恨你、毀謗你、羞辱你、陷害你,統統忍受。為什麼?要把它看作消業障,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我做了多少罪孽。無緣無故,行好事,還要遭這些果報,這個消業障比什麼都快速。不但對這些人沒有怨恨,還要感恩,真要感謝他們,要不然業障怎麼會消得那麼快。如果我們記著這些怨恨在心裡頭,不但業障消不了,業障增長了,增加了。所以這個時候要智慧處理,不能用感情,用感情就造業,用智慧,業障就化解了。你看,就這四句,我們念佛人能做到。

  日常生活當中放棄主觀觀念,能接受別人的意見,只要他的意見沒有大害,我們都可以忍受。如果真有大害我們要跟他講清楚,讓他覺悟,讓他明了。他也是凡夫,跟我們一樣,做錯事情都要背因果。因果是事實真相,真的要講,講清楚、講透徹。人真正了解因果、相信因果,不敢起一個惡念。惡念都不敢起,他怎麼會做惡事情?那不可能。因果比道德,仁義道德還有效,道德是教人不好意思作惡,軌範人心;因果是教人不敢作惡,你作惡,你要受報。所以,因果禁止別人作惡那個效果的力量最大了。人敢胡作妄為,就是不懂得因果報應,等到他死了之後墮落在三途,那個時候後悔莫及,來不及了。必須在地獄惡道裡頭把這些罪受完,你才能出頭,罪不受完你出不來。

  人在社會上沒有地位好,沒有財富好,你想造惡業,那個惡業有限,不大。如果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有很大的財富,很容易造大罪業。那個罪業一造的時候,真是幾十世、幾百世都消不了,太可怕了。慈禧太后疏忽了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尊敬的心,自己貢高我慢。她墮在地獄是最苦的地獄,什麼時候能出來?唐太宗說的話,她永遠出不來。當年統一全國,全國人聽她的,這個頭帶得不好。中國歷代帝王都是儒釋道的弟子,她對於三教都不尊重,自稱為老佛爺。歷代帝王都是佛菩薩的學生,皈依三寶,稱佛為老師,自稱為弟子;她不是的,她自稱為老佛爺,其他的佛還降一等,在她的旁邊,輕慢佛教。儒教,清朝從開國到她之前,經常禮請大儒,儒家這些大德,到宮廷裡面講學。這個制度她廢除了,她不要了。她喜歡扶乩,相信鬼神,遇到疑難大事,請鬼神來幫助她決定,她不聽人的。所以最後搞到亡國。

  中國古人有這麼個話,出在哪裡我記不得了,「國家將興聽於民」,聽老百姓的,「國家將亡聽於神」,鬼神,聽鬼神的就快亡國了,這很可怕。而國之將亡的時候,鬼神真多。佛菩薩有示現神通,但是不常有,如果頻率太繁了,那決定是假的,不是真的。一個月來好多次,哪有這種道理?這個不能相信。我們凈土宗慧遠大師,這初祖,一生見西方極樂世界三次,不多,他從來沒有跟第二個人說過,見如不見。到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還看到蓮社的同學先往生的,都在阿彌陀佛的身邊來接引他到極樂世界。他才告訴大家,佛來接引我,他看到哪些哪些人站在佛旁邊,他說極樂世界過去曾經見過三次,這才向大家宣布。說完了,他走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再往下看,「善趣者,一般指六趣中之三善趣,但此與今經之義相違」,因為上面「既以六趣皆名惡趣,故人天等趣不能復稱善趣。故知善趣門不是趣向人天之門,而是上善者所趣向,故名善趣門」。「如《會疏》曰:菩提者,則上善所入,故言善趣門」,《會疏》講得好。「是謂入菩提妙覺之法門,才是善趣門,此門唯有發菩提心上善之人方能趣入,洞開此門,故云通達善趣門」,這個說得好。「云何洞開?則唯有成就凈國,普攝群生之凈土法門也」,這幾句話說得非常好。通達善趣門,這個善趣門不是六道裡面的三善道。六道裡頭三善道都叫惡趣,為什麼?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善趣門是超越六道輪迴了。超越六道輪迴,唯有成就凈國,凈國就是極樂世界;換句話說,是專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成就極樂世界,普攝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往生凈土,這才叫善趣。這個往生,統統成佛道,真實不可思議。所以到最後結尾歸結到,善趣門是極樂世界。

  什麼人能去?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什麼叫發菩提心?印光大師用《彌陀經要解》裡面所說的,四個字,「信願持名」。信願是菩提心,這個話以前沒人說過,蕅益大師是頭一個講的,印光大師讀了這一句,佩服得五體投地,真難為他說出來了。為什麼?在以往,許許多多念佛的阿公阿婆,他們到晚年,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你問他什麼菩提心他不知道。而這些人往生的瑞相都非常好,都能叫人讚歎,讓很多人懷疑,沒有發菩提心,光念佛怎麼能往生?蕅益大師說了,真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話說得太好了!

  這些阿公阿婆,你問他什麼是菩提心,他真不知道,很多不認識字的,根本就沒有聽過經,什麼也不知道。有人勸他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像諦閑老和尚勸他那個徒弟鍋漏匠一樣。鍋漏匠不認識字,一天經都沒有聽過,什麼也不懂,也沒有念過書,出家了。諦老知道他不能在寺廟住,為什麼?寺廟住,五堂功課要學會。五堂功課要沒有學會,在寺廟住人家笑你,你難為情,你住不下去。講經,你沒有這個能力,這真叫他為難。所以給他在鄉下找個小廟,叫他一個人住,就教他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你就好好的去念,將來一定有好處。告訴他念的方法,念這句佛號不間斷,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不分晝夜。所以,他一點壓力都沒有,什麼時候累了,什麼時候就休息,坐著也好,躺著也好,休息好了,接著趕快念。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真的沒有辜負老師,給老師做出念佛最好的榜樣。

  諦閑老法師常常說他這個故事給念佛人聽,鼓勵念佛人要向他學習。他萬緣放下,心裡頭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心裡頭那些垃圾,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洗得乾乾淨淨。所以他就這個方法,穩穩噹噹往生極樂世界去了,這是我們末法時期念佛人最好的榜樣,三年成功的。前幾天,劉素雲到這邊來跟大家做了個報告,講她姐姐往生的事迹,那也是現在念佛人最好的樣子。她還有十年壽命,不要了,發心做一個快快樂樂、歡歡喜喜的往生的樣子,她做到了。真正發心到她往生,好像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往生可以隨意,往生不難。佛沒有妄語,句句是老實話,佛不騙人,我們要真正相信,不要懷疑,勇猛精進是時候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科注(第四回)  (第四二二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七二集)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三十九集)
念佛成佛的原理 | 凈土宗弘願寺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十八集)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