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童子第五十三參 普賢菩薩

 

善財童子第五十三參 普賢菩薩

 

  這時,普賢大菩薩①稱揚讚歎如來最殊勝的功德之後,告訴在華嚴法會上所有無量無邊的諸菩薩及善財童子說:「善男子,如來的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過不可說不可說這麼多的佛剎國土,就是過極微塵數那麼長時間,相續不斷、接連地演說如來的功德,也是說不完的。若有眾生,想要成就佛的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有哪十種呢?①禮敬諸佛,②稱讚如來,③廣修供養,④懺悔業障,⑤隨喜功德,⑥請轉法輪,⑦請佛住世,⑧常隨佛學,⑨恆順眾生,⑩普皆迴向。」

 

  善財童子聽到昔賢菩薩的十種大願,雖已明白,但他怕一切眾生還未了解這十種大願。所以故意又請問:「什麼叫禮敬諸佛?……乃至普皆迴向呢?」

 

  於是,普賢菩薩回答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所謂『禮敬諸佛』,就是禮敬所有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國土,極微塵數多的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的緣故,用真正至誠懇切的心,來信解一切諸佛,如在我的面前。常修禮敬,就要常常修清凈的身、語、意業來禮敬諸佛。當禮敬的時候,要觀想在無量無邊每一佛所,我們禮拜的心也現出無量無邊,我們的身也現出不可說不可說象極微塵數那麼多。要待虛空界沒有了,我的禮敬才會完畢。可是,虛空界是沒有窮盡的,我的禮敬便沒有窮盡。這樣要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的煩惱也窮盡了,我的禮敬才有窮盡。但是,眾生界是沒有完的時候.眾生業也是沒有完的時候,眾生煩惱也是沒有完的時候,所以我禮敬諸佛的這種願力,也無有窮盡。我禮敬諸佛誠懇的念,念念相續,連接不斷,身語意業也沒有疲厭。

 

  善男子,所謂『稱讚如來』,就是稱讚所有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國土,所有極微塵中,在每一粒微塵中,各有一切世界;在每一世界中又有極微塵數佛;在每一位佛的地方,都有無量、無數、無邊多海會的大菩薩圍繞於佛。我應當以所修得的最深最勝見解,現前知見,各以超人的辯才,和天女的微妙舌根,發出無量無邊、沒有窮盡微妙的音聲海,以又多、又好聽的言辭海,來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地讚歎,於所有法界無不周遍。要待虛空界窮盡了,眾生界窮盡了,眾生業窮盡了,乃至眾生的煩惱也窮盡了,我的讚歎方才會窮盡。可是,虛空界乃至眾生的煩惱是沒有窮盡的時候,所以我的讚歎也沒有完了的時候。這樣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三業沒有疲厭。

 

  善男子,所謂『廣修供養』。就是供養所有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國土,所有極微塵中,在每一微塵中,各有一切世界;在每世界中,又有極微塵數佛;在每一佛所,又有無量、無數多的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修普賢行願力的緣故,生出一種深信明了的心,現前一念的知見,一念的智慧,完全以最上妙的一切供養品,來供養諸佛菩薩。那就是:無量無邊的花堆積如雲,又有鬘雲,又有天樂的雲,又有天傘蓋雲,又有天衣服雲,又有種種天香、塗香、燒香、末香等種種雲,數量如須彌山那麼高。又燃種種燈:酥燈、油燈和香油燈,每一盞燈的燈炷,象須彌山那麼高廣,一一燈油,象大海水那麼多。以上種種供養,具足這麼多的供養,要常常這樣去供養。善男子,但在一切供養中,給人講經說法的供養是最大的。象『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等等,善男子,如前所說的種種供養,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可是要比起法供養的話,只有一念的功德,一百分也不及法供養之一分,乃至一千分也不及法供養之一分,乃至百千萬億分、不可思議分、用算來算分、用數來數分、用喻來喻分,有微塵那麼多的數量,也不及法供養的一分。為什麼法供養的功德有這麼大呢?因為一切諸佛如來,都尊重佛法的緣故。如果沒有佛法,則不能成佛,想要成佛,就必須學佛法。以法供養諸佛如來和眾生,這種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依照佛法所說的去修行,就能有眾生成佛。若是諸菩薩修行法供養,這位菩薩一方面是供養如來,另一面令他自己也成就如來。象這樣去修行,才是真正的供養。法供養是廣大的供養,也是最勝的供養。乃至虛空界沒有了,眾生界也沒有了,眾生的業障也沒有了,眾生的煩惱也沒有了,那時,我的供養才會窮盡。可是虛空界,眾生界,乃至眾主煩惱卻永遠都不會窮盡,所以我發廣修供養的願,也沒有窮盡,念念相續而不間斷,身語意業,也沒有疲厭的時候。

 

  善男子,所謂『懺悔業障』,菩薩自念:我在過去無始以來,由於貪心、嗔心、痴心,而發生身業、意業、口業所作的種種惡業,沒有數量,也沒有邊際。假設惡業有形體、相貌的話,就是遍滿虛空也是容納不了。我現在全以清凈的三業,不造身、口、意業,使三業清凈,遍滿於法界極微塵數那麼多的剎土。我在這麼多的國土,一切諸佛菩薩的面前,誠心誠意地懺悔,再也不造罪業,常常住於凈戒,守持戒相一切功德和所有修行的功德,只有等到虛空沒有了,眾生沒有了,眾生業沒有了,乃至眾生煩惱也沒有了的時候,我的懺悔願力方才完畢。可是,虛空不會沒有,眾生不會沒有,眾生業不會沒有,眾生煩惱也不會沒有,所以我那懺悔的願力也不會窮盡,念念相續,接連不斷,身語意三業沒有疲厭的時候。

 

  善男子,所謂『隨喜功德』,就要隨喜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國土,極微塵那麼多的諸佛如來,從他們最初發菩提心以來,修一切智,勤集福慧,我都要隨喜。不惜布施生命,不知經過多得說不清數量的國土,碎成極微塵數那麼多的劫,在每一劫中,施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多的頭、目、手、足等難行的苦行,我都要隨喜。圓滿種種到彼岸的法門,以及其他萬行,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涅槃樂果,我都要隨喜。又分布所燒出來的舍利,所有善根,我都隨喜。一切諸佛布施頭目腦髓的功德,十方一切世界的六道、四生、一切種類的眾生所作的功德,即使是象一粒微塵那麼小的功德,我都樂於學習。十方三世一切聲聞乘眾生,和辟支佛乘眾生,證到初二、三果的有學位,和四果阿羅漢的無學位,他們所有的功德,我都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的苦行,他們的志向是求無上正等正覺,這種廣大的功德,我都隨喜。即使虛空界沒有了,眾生界沒有了,眾生業沒有了,眾生煩惱沒有了,可是,我隨喜的願是沒有窮盡的時候,念念相續而沒有間斷,身語意業沒有厭倦的時候。」

 

  接著,普賢菩薩再向善財童子講述以下五個大願:「我再說—說『請轉法輪』。善男子,所有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極微塵數多的國土,在每一微塵中,又有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的佛剎;在每一佛國里,念念都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在那裡成佛,所有象大海那麼多的菩薩,在那裡圍繞著佛。而我以身口意業,用種種方便語言殷勤勸請十方諸佛、大菩薩、聲聞、緣覺等轉大法輪。即使虛空界沒有了,眾生界沒有了,眾生業沒有了,眾生煩惱也沒有了,然而我常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的這個願力,卻永遠不會窮盡的,念念相續,永不間斷,身語意業,也無有疲厭的時候。

 

  善男子,所謂『請佛住世』。就是請佛常住在世的願力。對所有充滿法界、充滿虛空界、充滿十方三世一切佛土,極微塵數那麼多的諸佛如來,當他們度化眾生的緣完了之後,將要示現入涅槃的時候,我都要一一勸請他們不要入涅槃,常住在世教化眾生。我不僅勸請諸佛常住在世,乃至一切菩薩、有學無學的、聲聞乘、緣覺乘、一切諸善知識,我都用願力勸請他們不要入涅粱。那怕要經過一切佛剎極微塵數的劫,為了利益眾生,我都要這佯一一勸請他們住世。即使虛空界沒有了、眾生界沒有了、眾生業沒有了、眾生煩惱沒有了,而我這個勸請諸佛住世的願力則永遠不會窮盡的,這樣念念相續,永遠不會間斷,身語意業也沒有疲厭的時候。

 

  善男子,所謂『常隨佛學』。就是在這個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他從初發心起.便精進不退,用不可說不可說多的身命做種種布施。他剝自己身上的皮當紙用,剖開自己的骨頭當筆用,用自己的血作為墨來寫經典,堆積起來有須彌山那麼高。為尊重佛法的緣故,所以不愛惜自己的身命,何況王位呢?釋迦牟尼佛以王太子的身份,出家修行,捨棄他的國城、妻子、聚落、宮殿和園林,而修種種難行的苦行,……直到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成無上正等正覺,顯出種種神通妙用,出生種種不可思議的變化,現出種種佛身,——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和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乃至現十方成佛的佛身,在種種法會中,為眾生說法,或為諸大菩薩說法,或為聲聞、辟支佛二乘眾生說法,或為轉輪聖王、小國王及其眷屬,共一眾會道場,或為剎帝利、婆羅門、長者、居士共同眾會道場,或和天龍八部、鬼神、人非人等眾會道場,以佛的象大雷鳴般響亮的圓滿音聲說法,隨著眾生的欲樂,成熟他們。乃至示現入於涅槃等等,我都常隨佛學。如是盡法界、遍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土中,每一佛剎微塵數的如來,我也都是隨喜隨學。在每一念中,我都隨學諸佛的法門。縱然虛空界沒有了,眾生界沒有了,眾生業沒有了,眾生煩惱也沒有了,但我這個常隨佛學的願是沒有窮盡的,念念相續不斷,身語意業也永遠沒有疲厭的時候。

 

  善男子,我再說一說『恆順眾生』這個願。所謂盡虛空、遍法界十方諸佛國土,所有種種不同類的眾生,如卵生、胎生、濕生或化生的眾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四大而生的眾生,或有在虛空及在花草樹木上而生的眾生。無量種類的眾生,有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和種種飲食等。他們中有些住在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鬼神、人、非人等。他們中有的無足,有的四足,有的多足,有的有形色,有的無形色,有的有想,有的無想,有的非有想非無想。象以上所說的種種等類的眾生,我都要隨順他們,教化服侍他們,供養他們,如同尊敬父母、師長,與供養阿羅漢和佛一樣,等無有異。

 

  眾生常有八萬四千種疾病,菩薩便以八萬四千種良藥來對治他們的身心之病。眾生有時誤入歧途,菩薩便指示他們走應走的正路。對於在黑暗中的眾生,菩薩便為他們作光明。對於貧窮的眾生,令他們都得到金、銀等寶藏。菩薩就是這樣平等無分別地利益一切眾生。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行菩薩道的菩薩,若能恆順眾生,就是同隨順諸佛一樣,供養諸佛一樣。若令一切眾生都生歡喜心,也就是令一切如來生歡喜心。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為體,因為眾生而生起大悲心,因為大悲心而生出菩提心,因為有了菩提心,才能成正等正覺的佛。譬如在曠野沙磧之中,有一棵大樹王,如果樹根得到水,則大樹的枝葉花果就茂盛了。現在的眾生也正處在生死曠野中,菩提樹王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得道,也象在曠野沙磧中的大樹王一樣。一切眾生好象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佛以大悲智慧水澆益眾生(樹根),才能成就諸佛、菩薩無量無邊的智慧華果。這又是為什麼呢?若諸菩薩以大悲水澆益眾生,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此,菩提屬於眾生,若沒有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等正覺。善男子,你對於這些道理,應該這樣去理解。因為佛、眾生和心是三而一、一而三,一體的、平等的。只有這樣,才能圓滿大悲心,以大慈悲心隨順眾生,便能成就供養如來的功德。菩薩就是要這樣發隨順眾生的願,縱然虛空界、眾生界、眾生業和眾生煩惱都沒有了,但我隨順眾生的願仍然存在,無有窮盡,這種心念,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永遠行持這種願力,永遠不會有疲厭的時候。

 

  善男子,我再說一說『普皆迴向』。從第一個願『禮敬諸佛』起,乃至『恆順眾生』,在這其間修這些行門,有無量功德。現在把這些功德完全迴向,也就是布施給遍法界、虛空界的一切眾生,願以此功德,令一切眾生常常得到安樂,一切病苦也都消除。眾生苦行惡法,都令他們不得成就,所修的善業,令他們快快成就。把地獄、餓鬼、畜生等諸惡趣的門,全都關閉,把人天涅槃的正路,顯示出來。若所有眾生因為以前積集了很多惡業,應該受到極重的苦果的話,我都發願替他們代受苦果,令他們全都獲得解脫,沒有苦果的障礙,究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菩薩把所修的功德,這樣去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縱然虛空界、眾生界、眾生業和眾生煩惱都沒有了,但我這個普皆迴向的願力永遠永遠沒有窮盡,念念相續,永無間斷,身語意業也無有疲厭的時候。」

 

  普賢菩薩最後總結說:「這就是大菩薩的十種大願具足圓滿了,若所有一切菩薩依照這十大願,隨順趣入這十大願中,則能使一切眾生成熟佛果,則能隨順這十大願去修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能圓滿昔賢菩薩諸行願海。」

 

  普賢菩薩除了向善財童子開示了「十大願」之外,還特別講述了「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的悲心引導。他接著說:「若有人到了臨命終時,在最後很少的時間裡,一切諸根完全散壞了,一切親屬也都離去,一切權威完全失去,所有一切財產、心愛的珍寶等,都不能伴你而去。唯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不相舍離,在一切時一切處,引導在你的前面,只需一剎那間,此人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立即見到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和彌勒菩薩等。所有這些大菩薩,色相端嚴圓滿,功德圓滿,都來圍繞著自己。這人也見到他自己生在極樂世界的蓮華中,華開見佛,即蒙阿彌陀佛為他授記(即預告他何時可以成佛),在得到授記之後,經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遍到十方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的世界去,以自己的智慧力,隨順眾生心而利益一切眾生。他就很快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令微塵數那麼多世界的眾生都發菩提心,隨順眾生的根性,以權巧方便教化他們,使他們成熟,縱然窮盡未來無量大劫,也不忘普利一切眾生。

 

  善男子,所有受持、讀誦《普賢行願品》的眾生,或聽到、或相信或講述這位十大願王的所有功德,……這一切人等,在一念之中,所有行願,都得到成就。他所獲得的福聚,也是無量無邊。因此,他能在煩惱大苦海中,救拔一切眾生,使他們都得往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去。」

 

  這時,普賢菩薩在釋迦牟尼佛前,將自己所發的十大願說完之後,善財童子聽了,踴躍無量,在座的一切菩薩也皆大歡喜。釋迦牟尼佛乃讚歎普賢菩薩說:「善哉,善哉!」所有參加這法會的一切大眾聞佛所說,也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第五十三參,昔賢菩薩一節,是根據唐·般若三藏法師譯四十卷《華嚴經》本,用白話文改寫。)

 

******

 

  [注一]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華嚴三聖」之一。毗盧遮那佛為中尊,文殊師利菩薩為左脅士,普賢菩薩為右脅士。因為普賢菩薩曾發十大願,所以人們都稱他為「十大願王」。這十大願就是為善財童子說的法門。四川峨嵋山,為普賢菩薩的應化道場。

 

  [注二]隨喜功德:隨喜有四種:①隨而不喜,②喜而不隨,③亦隨亦喜,④不隨不喜。功是所立之功能。德是所作的德行。《六祖壇經》說:「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

 

  佛教導航

 

 


推薦閱讀:

文殊菩薩十大願
僧伽吒經菩薩乘和佛乘的講解
菩薩
第一章 文殊師利菩薩
虛空藏菩薩經一卷

TAG:菩薩 | 普賢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