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個節氣怎麼吃才好?

也許你不能報出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但一定知道有「節氣」這一說法的存在。

在中國,二十四節氣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

11 月 30 日下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決議:

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經驗體系和社會實踐。他們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 24 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

其實,這些節氣的確蠻能體現古人的智慧和總結歸納能力的。

各個節氣的名字也很有內涵。

舉例來說:

白露、寒露、霜降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從水汽變為凝露再凝結成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

驚蟄、清明反映的是季節更替時的自然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真正來到了。

古時候,二十四節氣主要用來指導農事活動,人們參考節氣的來去,進行種植、灌溉、收穫等農業活動。

不同於現代反季節種植活動的發達,古代的農業活動都有特定的時令。有什麼才能吃什麼,於是節氣在某些方面,與食物也聯繫在了一起。

推薦閱讀:

「時空」與「物質」為命理之「表、里」關係
人民日報:物質幸福時代已經結束,新時代來臨
智能時代的怪獸六:基本假設
24節氣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科學還是文化?
人體每天所需攝取的六大營養物質

TAG:文化 | 遺產 | 物質 | 節氣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怎麼 | 文化遺產 | 物質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