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2011年百日共修開示聞法方式(三)--學佛網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我們還要學習聞法方式。無論是聞法的時候,還是修法的時候,心態和行為都要如法,若是心態不清凈,有不恭敬的行為,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還有罪過。我們在前面,已經把心態、發心、動機都講完了,今天講行為。

  行為有所斷之行為和應取之行為。所斷之行為,就是我們在聞法、修法的時候,要斷悼一些不恭敬、不如法的行為。應取之行為,就是我們聞法、修法的時候,應該具有的行為。

  第一個、所斷之行為:

  第一、法器之三過:一、耳不注如覆器之過;二、意不持如漏器之過;三、雜煩惱如毒器之過。這三種過患都已經講完了。

  今天講所斷之行為:第二、六垢。

  在《釋明論》中說:「傲慢無正信,與法不希求,外散及內收,疲厭皆聞垢。」這些都是聞法、修法時的染污,我們要清除這些染污|

  一、傲慢。不管是聞法時,還是修法時,不能有功高傲慢之心,也就是說,無論在世間還是出世間,稍微有一些功德或優點的時候,都不能生起傲慢之心,對同修道友有輕視的態度。不能認為自己在某某方面,比講法的上師、善知識還要好,還要高。這樣傲慢的心態。都是要去除的。

  若是有傲慢之心,不會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有傲慢的人,不會有提高,有成就的。傲慢有兩大特點:第一個是覺察不到自己的缺點和毛病,這樣你永遠也改正不了自己的缺點和毛病,不可能有轉變的時候。第二個就是看不出他人的優點和功德,這樣你永遠學不到他人的功德和優點。這樣,不管是你的功德,還是福德,不會有圓滿的時候。

  聞法的時候,尤其是修法的時候,要去掉傲慢,應該把自己放在最低處。以前我在喇榮學習的時候,那些堪布、活佛就是這樣的。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是非常有成就、有修行的人。喇榮的人特別多,有時候他們來了,根本沒有座位,只能坐在大殿的外面;有時候坐在樓梯下面或門口最不好的地方。這就說明他們的相繼中,沒有貢高傲慢之心。

  喇榮和其它的寺院不一樣,我們的上師如意寶,和其它的上師也不一樣。其它的寺院里的座位,都是有順序的;其它的上師,那些有名氣、有地位、有修行、有貢獻的人,都會被安排在前面或上面。但是喇榮沒有這些。即使是再有名氣的上師或法王來喇榮聞法、求法,也是一樣,自己去找位子。有時候不一定能找到位子,只能坐外面。喇榮不要求,上師也不要求,大家也沒有這樣的心態,我們也是這樣。

  我們作為上師如意寶的追隨者,要盡量學習上師如意寶的言行。上師如意寶當時發這樣的發願,我們也要發這樣的發願;上師如意寶當時是這樣弘法利生的,我們也要這樣弘法利生。所以大家不管是聞法的時候,還是修法的時候,都要盡量放下自我,把自己放在最低處,把別人放在最高處,恭敬上師,尊重道友。我們對這些吃的、住的、穿的,包括聞法時的座位等,不要要求太高,應該把要求降到最低。吃什麼都行,穿什麼都行,坐哪兒都一樣。

  我們這邊的條件現在非常好,和以前的喇榮不一樣。以前在喇榮,你若是來晚了,就要坐在外面,或者坐在大殿的中間。喇榮以前的大殿,中間是空的,就像我們現在這個院子一樣,沒有什麼可遮擋的。如果坐在中間的話,冬天隨時有風雪,特別冷;夏天隨時有風雨,所有的衣服都會淋濕,一堂課結束的時候,很多時候手腳都會凍僵。

  但即使是這樣,也不能離開,間斷傳承。聞法、修法的時候,無論是下雨、還是下雪,即使天上下刀子了,也要忍著。這雖然很難,但是大家心裡不會有任何的埋怨或者煩惱。所以你們來學法、修行,也要學會安忍。在聞法、修法的過程中,無論遇到何種磨難與坎坷,即使遇到再大的違緣和障礙,也應該忍耐。你們聞法、修法時,不是要享受,而是要受苦;受苦是消業,享受是消福;不能消耗福報,應該消除業障。

  第二,無正信。我們經常講,信心有多大加持有多大,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信心是一切加持的來源,是一切成就的根本。聞法、修法時,若是對上師、對佛法沒有信心,不會取得任何成就,不會得到任何利益。

  昨天我們講過,學修佛行和學習其他的學問不一樣。佛法是從恭敬中、從信心中得來的;有恭敬心、有信心才能得到佛法。不然,即使你明白很多佛理,也能講很多道理,但都不是佛法。佛法是能對治煩惱的,佛法是能對治習氣的。你學習的這些,若是沒有對治自己的煩惱,沒有對治自己的習氣,那就不是佛法了。鸚鵡學舌、紙上談兵誰都會,但那不是佛法。

  現在有些人也明白很多,講佛理滔滔不絕。他是不是取得很大的成就?不一定!如果沒有恭敬心、沒有信心,得不到佛法。如果沒有對治煩惱、對治習氣,學的就不是佛法,學的只是一般的學問、知識而已,這樣只能增長知識不能增加智慧。

  佛講過三種信心,華智仁波切在此處要求的也是三種信心:清凈信心、欲樂信心、勝解信心。(也可以加上不退轉信心,這樣就是四種信心。)要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與成就,就要有信心。佛講的信心不是迷信,是一種明信——明明白白的信。

  第一個是清凈信心,就是對佛法,對這些無漏的功德——清凈的戒律、無偽的慈悲心、廣大的智慧、利益眾生的一些善巧方便,生起歡喜心。喜歡這些無漏的功德,喜歡具有無漏功德的人。不管是喜歡佛,還是喜歡菩薩,都完全是清凈的。因為這個對境是出世間的,是無漏的,是清凈,所以這種歡喜心也叫信心,是學佛修行的一種動力。

  若是你不了解他,就不會生起這樣的歡喜心;如果你明白這些,但是沒有生起歡喜心,也不是信心。這樣,你不可能去學這些東西,也不可能去崇拜具有這些功德的人。你了解了這些,並且喜歡這些,你才會崇拜他們,才會學修這些,這是學佛修行的一種動力。如果你根本沒有興趣,根本不喜歡,你不可能崇拜他們;如果不崇拜他們,就不可能學修。

  信心是一種修行的動力,就像發動機一樣。有這樣的信心,有這樣的動力,機器才能發動起來,你才能學、才能修,這是清凈信心。

  第二個是欲樂信心。清凈信心只是喜歡,欲樂是有慾望。剛才是崇拜、喜歡,現在是自己也想成為那樣的人,也想具足那些功德。有這樣的需求與慾望,這是欲樂信心。

  第三是勝解信心。你要學這些功德,要成為佛菩薩。也許,你在沒有明白的時候,會懷疑自己能不能學會,能不能成為佛或者菩薩啊?佛講過,一切眾生都具如來智慧德相。就是說,眾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

  簡單地說,福德圓滿、智慧圓滿就是佛。那什麼是佛性?為什麼說眾生都有佛性呢?因為眾生都可以修福報,都可以學功德;眾生都有這個本能,這個本能叫佛性。

  一說眾生都有佛性,也許有些人不理解、不明白。但是,我們可以用簡單的語言,用生活中通俗的語言解釋:福報是修來的,應該是越修越圓滿;功德是學來的,應該是越學越圓滿。當你徹底明白了這個道理,才會生起勝解信心。

  「原來我也可以學,我也可以成佛、成菩薩啊!」這是一種堅定不移的信念,這才是不退轉的信心!華智仁波切在此書中要求的就是這種不退轉的信心。

  不管是聞法的時候,還是修法的時候,應該對佛、對法、對上師,對自己有這種永不退轉的信心。有了這種信心,其他的清凈信心,欲樂信心,就已經圓滿了。

  我們現在要反問自己:有清凈信心嗎?是真的喜歡嗎?應該好好地思維、做一下比較。比如說:現在有一百萬與百日共修放在你面前,讓你選擇,你是選擇一百萬,還是選擇百日共修?你是喜歡錢,還是你喜歡法?如果不這樣比較,都認為自己喜歡佛法,對佛法有歡喜心。

  「我有清凈信心,因為我想成佛、也想成菩薩;我也想具足慈悲心、智慧、清凈的戒律等功德。我也有欲樂信心,也明白佛講的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都有佛性,我也深信。勝解信心我也有,我現在參加學修的決心多大呀,家裡有那麼多事,但我還是不顧一切、跋山涉水地來到了這裡,不退轉的信心我也有。有信心不就有加持嗎?有信心不就有成就嗎?我一定會有成就的。」我們一定要仔細觀察,再次思維,這樣對比。

  對有些人來說,如果真有機會得到一百萬,讓你怎樣都行,當牛做馬也行,住在豬窩裡也行,吃狗食也行。因為過了一個月、三個月,就能拿到一百萬了,值,絕對值,然後就來勁了!穿衣服也行,裸體也行;有人說你、罵你、甚至打你,怎麼都行。因為過了一百天就能得到一百萬了。

  現在在這裡,我們的百日共修給你發的是無價之寶,這是讓你永久快樂、幸福的一種方法。再多的錢也比不上百日共修。你有沒有明白它的珍貴?你為了百日共修是不是能做到剛才說的那樣?「我能參加百日共修,為了能圓滿百日共修的學業,讓我怎樣都行!」有沒有這樣的信念?

  聞法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像野獸聽彈奏琵琶的聲音一般?修法的時候有沒有像飢餓的氂牛吃草一般?上早晚課、上座的時候有沒有迫不及待?「我要上課,時間怎麼還不到啊?我要聞法,時間怎麼還不到啊?我要上座,觀修,時間怎麼還不到啊?」就這樣盼望著、期待著,一個接一個地修法。

  飢餓的氂牛吃草是什麼狀態?一刻不停地吃,前一口還沒吃完,就盯著下一口;草吃到嘴裡沒有嚼幾下就吞下去了,因為著急呀!你們有沒有這樣迫切的狀態?有沒有這樣急迫的心情?很多人聞法、修法的時候,就像在狗的面前放青草,在牛的面前放骨頭一樣,根本沒有興趣。不是期盼著,而是怕:「是不是又要上課了?是不是又要上座了?」

  剛才在外面說綺語的時候,在外面散亂、放逸的時候,精神還挺足的,一聽到海螺的聲音,或者打板的聲音,就沒有興趣了,馬上變成另外一種狀態了。想不去聞法、做課,還怕僧執或管家批評。一看姿勢、表情就能看出來,心裡不高興、不願意,但是還沒辦法。

  這樣的人就是沒有信心,沒有清凈信心,沒有欲樂信心,更沒有勝解信心,更沒有不退轉的信心。

  第三個,沒有希求正法的心。希求正法的心有多大,你修行的層次就有多高。希求正法的心分上中下三等,修行人也有上中下三等的差別。有些人希求正法的心特彆強烈,這種人修行的境界也高;有些人希求正法的心中等,這種人修行的境界也中等;有的人希求正法的心特別弱,甚至沒有,這種人修行差,甚至沒有修行。

  第四是外散。聞法、修法的時候,心總是向外散亂。身在聞法、修法的行列中,但是心不在。心出去逛街去了,出去看家人去了,身還在這裡裝得好好的。在聞法、修法的行列中,看起來很恭敬,在專心諦聽,但是心走了,心走得快。它不要買汽車票,不要買火車票,也不要買飛機票。一會兒就到家裡了,然後看看家;一會兒就到單位了,然後看看同事,順便還去看看親朋好友。雖然不能用嘴來說話,但是用心來跟他們對話:「你應該這樣做、那樣做。」

  你到家裡、到單位,你囑咐他們這個、那個,他們也聽不到。因為心是看不到的,心是沒有生命的,心說話時是沒有聲音的。他們沒有他心通,所以也不知道。但心就是這樣。

  什麼叫妄想分別?這就是妄想分別。我以前跟大家講過,經常想一些沒有用的,這叫妄想;經常想一些不該想的,這叫邪思。心就是這樣一個不老實的東西,聞法、修行的時候它也不老實,總外出、外散。放逸、散亂都是心。無論你的身在何處,哪怕是在鬧市,在不安靜的場所里,若是你的心不散亂,你就是不散亂;若是你的心不放逸,你就是不放逸。現在我們雖然身在寂靜處了,但心還是在散亂、在放逸。這樣,還是一個散亂者,還是一個放逸者。聞法、修法時心不在焉,想別的東西去了,到別的地方去了,這就是外散。

  第五內收。有的人學修的時候,很精進、很用心,特別想聽明白、學明白,然後一句句記,一字字去領悟。這是過度執著,也是一種過患。最後也很難真正明白其中的含義。有的要求自己一定要專心諦聽,然後過度專註,這樣容易昏沉、打瞌睡。這樣修法結果都不會太好,所以要把握適度,不緊不松。

  以前,佛在世的時候,有個叫晝辛吉的弟子,出家以後跟阿難學修,但是始終沒有取得成就。有一天他到佛祖面前,向佛祖請教。

  佛祖問晝辛吉:出家前是不是喜歡彈琵琶;晝辛吉回答說:自己琵琶彈得特別好;佛祖又問:你彈琵琶的時候,妙音是在琴弦松的時候發出來的,還是在緊的時候發出來的?他說,妙音是在琴弦不緊不松的時候發出來的。

  現在有些人,對上課、聞法、打坐,都沒有太大興趣,也沒有太大意樂。為什麼呢?就是沒有把握適度,沒有進入狀態;沒有進入狀態,就不會得到利益;若是得不到利益,時間長了一定會厭煩。所以聞法、修法時,即不能外散,也不能內收;即不能緊張,也不能鬆懈,把握適度,抓重點。

  思維、觀修的時候也是,每句都要記住是不可能的,每句都要思維也是不可能的,要學會抓重點。思維觀修重點,才能取得圓滿的成功。

  第六疲厭,聞法的時間長了,打坐的時間長了,或遇到了一些小小的違緣和障礙了,心裡生起了疲倦和厭煩,這是聞法、修法中的一種過患。修法的時間可以調整,時間稍微短一點可以,少念幾遍也可以,但是不能有疲倦和厭煩之心。有這種狀態時,應該及時調整。

  怎樣調整呢?就是思維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身難得我們已經得到了,佛法難聞我們已經聞到了,還有這麼好的學佛修行的機緣,應該珍惜。我們的祖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僅僅為了四句正法,在自己的身上點燃了千盞燈,捨棄了無數次的生命等等。我們做為一個凡夫,求法沒有那麼容易,得法更沒有那麼容易。所以為了修持正法,為了今生解脫,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這樣修法、調整心態,不能有疲倦和厭煩之心。

  下面講五不持:第一,持文不持義;第二,持義不持文;第三,未領會而持;第四,上下錯謬而持;第五,顛倒而持。

  第一,持文不持義。只追求美妙動聽的詞句,不去領會其中的含義。猶如兒童追逐彩虹一般,什麼也得不到。只聽詞句,不去領會其中含義。看書的時候,只看文字,不銘記其中的含義,這是持文不持義。

  第二,持義不持文,僅去領會和體悟其中的含義,不考慮文字或者詞句。沒有詞句、沒有文字怎麼能體會、領悟其中的含義呢?

  現在很多人覺得不需要理論、不用聞思,自己修行、念咒語、學打坐,就可以了;還有些人只搞理論,僅聞思不實修。在我們這些學佛人當中,這兩種現象都非常普遍。這都是錯誤的,都是聞法、修法的過患。

  沒有聞思只有修行,就像只有腿沒有眼睛一樣。若沒有眼睛,找不到路啊!有腿也不能走,若走的話,非常危險,根本不可能到達目的地。只有聞思沒有修行,就像只有眼睛沒有腿。若是只有眼睛沒有腿,怎麼到達目的地呢?要想到達一個地方,既要有眼睛還要有腿,這樣才能順利地到達目的地。同樣,要想到達彼岸、解脫成佛,既要有理論,有聞思的眼睛,又要有實修、實證的腿!

  所以我經常強調,理論和實際要結合,修行和生活要結合。過多的理論是修行的障礙。但是該明白的還需要明白,該證悟的還需要證悟。基本的佛理都不明白,根本不懂修持的方法,不會有成就。另外,僅明白,能講一些佛理,而不去實修實證,也不會成就的。所以我們還要修加行,還要修早、晚課的內容。

  我們早、晚課的內容、偈誦或儀軌,就相當於交通工具,我們修加行,生起出離心、菩提心和證悟空性的智慧像燃油,有交通工具又有燃油才能發動機器,才能上路。有工具沒有燃油,發動不了機器,不能上路;只有燃油沒有工具也不行。所以,既要聞思又要實修,最後才能成就。

  第三,未領會而持。沒有明白真正的含義,佛講法有了義和有不了義。自己沒有真正領會、沒有真正明白,然後去學修,給別人講解是錯誤的。佛講小乘、顯宗和密宗,這些都有了義和不了義的。小乘有小乘的了義和不了義,大乘有大乘的了義和不了義,顯宗有顯宗的了義和不了義,密宗有密宗的了義和不了義。在表面上,很多看似矛盾和衝突,實際上沒有。

  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講的,所以自己要有智慧。無論是佛講的法,還是上師或善知識們講的法,自己應該有領悟的能力。他們是針對不同根基和意樂的眾生而講的,所以在這邊講的和在那邊講的肯定有所不同。這不是有矛盾和衝突,因為對境不同,聽法的眾生的根基和意樂不同。佛教的小乘和大乘,也有共同和不共同之處,有些地方在表面上看是衝突的,但實際上不衝突。

  針對的眾生不一樣,站的角度不一樣。自己應該有領悟能力,好好地領悟。你們和藏民不一樣,一般的藏民沒有文化,學不了那麼多的理論和知識。你們通過看光碟自學佛法,也掌握了很多佛理。但是你們學的這些都不規範。說是小乘不是小乘,說是大乘不是大乘;說是顯宗不是顯宗,說是密宗不是密宗。你們所學的這些不系統,沒有次第。東抓西抓、東學西學,然後自己心裡也有很多矛盾與衝突,有些疙瘩也解不開。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你們沒有了解小乘和大乘,顯宗和密宗所有的九乘次第的內容。

  現在是末法時期,想精通所有佛法很難,但是最起碼也要有大致的了解。這樣你遇到一些話題或情況的時候,才能知道自己的修行在何處、境界在何處。也能知道修行的過程中,出現的覺受和境界是怎麼回事,也能知道佛講的這些道理:「噢,這是站在小乘的角度講的,這是站在大乘的角度講的,這是站在顯宗的角度講的,這是站在密宗的角度講的。」心裡就不會有疑惑了。

  佛是究竟圓滿的,佛講的法和一般的話題不一樣,怎麼去領悟、怎麼去講都是通的;怎麼去領悟、怎麼去講都是對的,這是佛法特有的功德。佛講的每句話,每個偈誦既可以用在小乘里,又可以用在大乘里;可以用在顯宗里,又可以用在密宗里。就像橡皮圈一樣,怎麼拉都行。這才是智慧、才是佛法。主要靠你自己的悟性。

  為什麼說佛法妙呢?妙就妙在這裡,它不是死獃獃的。佛講的每句話都是通達無礙的,怎麼解釋都是通的,怎麼領悟都是通的,這才是佛法、才是智慧!法融入相續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法怎麼能融入相續呢?你要這樣照佛法的影子,應該有通達無礙圓滿、智慧的明鏡。

  未領會而持,都是矛盾、都是衝突。有些人說:「這個地方,我記得在某些經文里不是這樣講的,這裡怎麼這樣講呢。」上師在有的地方是那樣講的,今天怎麼這樣講呢?是不是前後矛盾、衝突啊?」不是!可能是針對的對象、站的角度不一樣。

  所以,真正講經說法的時候,不用擔心會不會有衝突、有矛盾,不用擔心,不會有的。若是有的話,那你不是在講經說法,你根本沒有這個能力。

  第四,上下錯謬而持,聞法、修行是有程序、有次第的。現在很多人,連出離心都沒有生起來,就想證悟空性;有的人連菩提心都沒有發出來,就想證悟大圓滿。出離心、菩提心、般若空性智慧是有次第的。先修出離心,有了出離心,才能發出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才能生起智慧。戒定慧是有次第的,先修戒然後才會有定,有了定才會產生智慧。不持戒,身口意不清凈,怎麼能定下來,戒是凈么!

  有的人經常受戒,表面上很精進,但是,時刻處在散漫中。三門不清凈,持戒是沒有意義的。戒是凈——身凈、口凈、心凈才是戒。若是三輪沒有清凈,這是表面功夫。沒有戒,心散亂,不清凈,定不下來、坐不住啊!身口意沒有調整好,不清凈,能坐住嗎?你勉強地坐是受罪。所以定不下來還刻意去定的時候,是定不下來的。

  什麼是定?保持自然的狀態,三門變得清凈。三門調清凈了、自然了,這個時候就定了。三門沒有調整好、不清凈的時候,肯定是坐不住、定不下來的。定的前面要有戒律,有戒、有凈,才能有定;有定,心安住了,這時本具的智慧自然就會顯現出來了。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打妄想,沒有分別、執著,雲就沒有了,燦爛的天空自然就顯現出來了。

  戒定慧是有次第的,連基本的戒律都沒有受持好,還想開大智慧,別做夢了。聞、思、修是有次第的,有聞才有思維,有思維才有修行。這幾天,每天都要上坐、觀修、靜修,有的人根本就觀修不了,為什麼呢?因為沒有足夠的思維。為什麼沒有生起足夠的聞慧?因為沒有如理如法地聽聞,思維的時候就困難了;沒有隻有的思維,修法的時候就更困難了。什麼都是有基礎的,我給大家講六波羅蜜多的時候也講過,六波羅蜜多也要按次第修。

  上下錯謬而持,沒有按程序、按次第,這樣東抓西抓、東學西學,盲修瞎練,永遠都不會有成就的,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生命!

  第五,顛倒而持,徹底領悟錯了。現在也有很多這樣的現象。某某經書、我上師或我師父說了,只念佛或者直接打坐就行了;不用修加行,直接修正行就行了。這完全是錯誤的,是顛倒而持。

  你知道念佛求生凈土,是怎麼要求的?要在清凈、平等、自在、隨緣的狀態下念佛,才能往生凈土。那是多高的境界啊!你能做到嗎?若是你能做到清凈、平等、自在、隨緣,一句佛號就能往生。不要顛倒而持啊!一定要明白其中的含義。

  《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都講要先發菩提心,然後專心念佛。你有沒有發菩提心呢?出離心都沒有生起來,怎麼能發出菩提心呢?要是沒有發菩提心,你能專心念佛嗎?根本沒有明白先發菩提心,才能專心念一句佛號。一說念一句佛號,就以為是專心念一句佛號了。都認為念佛號簡單、容易,實際上是懶惰,就是不願意念那麼多,不喜歡做那麼多。

  把前面的發菩提心拿掉了,後面裝模作樣地念佛。雖然禪宗沒有要求修加行、打基礎,但這是基本的條件。打坐、坐禪,是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的。沒有出離心,連對世間的貪戀都沒有斷掉;沒有發菩提心,連我執我愛、自私自利都沒有放下,怎麼能參禪、生起智慧呢?煩惱能減輕嗎?能成就嗎?不可能。這都是空中樓閣,不會有結果的。

  修密法也是,有的人說:「上師給我灌頂、讓我修本尊了。」是給你灌頂、讓你修本尊,但是你要具備前提的修法,要有出離心、菩提心啊!昨天講的,五種圓滿的基礎要有,兩個次第的方法要有,這樣才能成就本尊。什麼基礎也沒有,不可能成就。

  有的人認為:「我在修大手印、大圓滿。」連出離心都沒有生起來,連菩提心都沒有發出來,算了吧,根本談不上這些,你根本算不上是修行人。還說在修大手印、大圓滿,別吹牛,別說這些大話了。

  以前那些大圓滿成就者,比如我們的傳承上師之一華智仁波切,在上師無畏如來芽面前,僅前行就修了二十五遍。後來華智仁波切的兩大弟子之一阿瓊堪布,依止華智仁波切修大圓滿法的時候,修了五十遍加行。

  有一天,他正在修曼茶羅的時候,上師突然來了,讓他先不要修曼茶羅了,先修四外加行,四外加行是最重要的,要修好多次。那上師如理如法地攝受弟子,弟子也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師,都是負責任的。上師一看加行的基礎不牢,就讓他重新修加行。還有一次,他在修皈依的時候,上師又說了,他皈依和發心,完成偈頌就行了,主要功夫要下在四外加行上,你的基礎還是不牢固,先打好基礎,基礎是最重要的。所以不要顛倒而持,都要按次第一步一步地修,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你已經遇到了佛法,進入了佛門,修持了佛法,隨時都能得到利益,不要著急,不要好高騖遠。我以前給大家講過,山腳下有山腳下的草,山腰上有山腰上的草,山頂上有山頂上的草,吃一口算一口,不要老想著吃山頂上的草。

  大圓滿、大手印、大中觀是山頂上的草,你現在在山腳下,不要總妄想吃山頂上的草,你現在吃不到。山腳下那麼好的草你不吃,和你相應的法你不學,和你相應的法你不修。卻總想吃山頂上吃不到的草,會餓死的、會斷送自己的慧命的。那怎麼辦?你就吃眼前的草,順著吃,吃一口得一口,山頂是你的目標,你吃完草往上爬也有勁啊!

  我們開車上路也要加油、不斷的加油。沒有油,汽車就發動不了。一樣,眼前的東西、嘴邊的草你不吃,你會餓死的。既然沒有餓死,你就吃,慢慢地有力量了,就到達山腰了。然後慢慢地你就到達山頂了,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吃山頂上的草了。

  應該明白自己的修行層次在哪裡,自己應該修什麼樣的法,哪一個法和自己的相續是最相應的。若是法和相續不相應,相續低、法高也不行,相應才能得到利益。所以,大家要明白這些。

  今天講的是聞法、修法時的過患,這些都是不應該有的行為,所以要斷掉。聞法、修法的時候,不能有這些,這樣才如理如法。這幾天我們學修的聞法方式,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視起來,好好地思維,好好地對照,甚至去改變、調整,這樣才能成為聞法、修法的法器,才能獲得利益。若是你聞法的方式沒有做到、沒有修好,再往下修就困難了,真的是寸步難行啊!

  今天講的所斷之行為,明天我們接著講應取之行為——聞法、修法的時候應該具有的行為。好,今天就講到這裡,最後我們共同迴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迴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推薦閱讀:

2011辛卯年九宮飛星圖
超詳細2011年星座年運月運:天蠍座
2011年「中秋」簡訊精品值得拜讀
今年(2011年)會結婚的八字
大熱:2011年生肖「豬」吉凶批命書

TAG:方式 | 學佛 | 2011年 |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