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死後怎麼安葬的?喪葬費僅233兩,造出的陵墓見者落淚
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陷北京,崇禎在煤山自縊身亡。當李自成決定將崇禎下葬的時候,竟然發現無地可葬。
明朝的皇帝正常情況下應該埋在天壽山,但天壽山這樣的風水佳地,到崇禎時已經被他的前輩皇帝佔盡了。崇禎曾命大臣在京郊尋找新的墓址,最後找到的墓址竟然是後來清東陵所在的馬蘭峪。然而此時明王朝已經危如累卵,崇禎哪還顧得上這個,因此他活著的時候,一直沒有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寢。
李自成進京後,崇禎和周皇后的屍體被裝進兩口簡陋的棺材,臨時放在東華門的門後面。李自成與太子朱慈烺見面時,朱慈烺請求他安葬父親,李自成應允了,還給崇禎和周皇后各換了一口較好的棺材。
但沒有葬地,如何安葬呢?有人想到,崇禎的禮妃田氏兩年前去世,葬於十三陵,乾脆把崇禎葬在那裡吧。因此,崇禎和周皇后算是搶了田氏的陰宅。
陵址雖有,但崇禎葬得非常寒酸。當時無論大順的重臣還是明朝的降官都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崇禎的葬禮最後竟落到了昌平州吏目趙一桂身上。更糟糕的是當時戰亂正酣,府庫如洗,根本沒有這筆預算。最終,趙一桂向周圍的鋪戶商人募捐,才得到233兩銀子。
明代葬制,帝后妃嬪下葬後要用大石填塞墓道以免盜墓者進入陵寢。趙一桂請了一些人,不分晝夜,用了四天時間才打開田妃的墓道,以便帝、後棺木進入。可打開、封閉墓道便花掉了200兩銀子,趙一桂用剩下的三十多兩銀子搭蓋薄棚,買紙,買豬、羊、素供,犒賞夫役,伺候送柩員役酒飯等。
這時,監葬官發現,崇禎與周皇后都是有棺無槨,這樣實在不像話,但又沒錢買槨,他靈機一動,將田妃從她的槨中倒出來,僅留內棺,將田妃的槨蓋在了崇禎的棺上。之後,監葬官下令把崇禎放在中間,周皇后放在左邊,田妃放到右邊,然後舉行了祭拜。下葬後,在場人等看到崇禎太過凄慘,集體現場捐資五兩銀子,給崇禎的陵寢包了一圈磚。
而崇禎的陵墓後來之所以被擴建為今天的規模,與他在清朝帝王中的「知己」—順治有關。順治為政前期多爾袞攝政,後期則為情所困。或許因為當皇帝也當得不順心,順治來到崇禎的陵上,見到這個倒霉同行的陵墓,慘然不樂,潸然淚下。在順治的推動下,崇禎的陵墓得以整建,從一丘荒冢變得有些帝王陵的氣象了。
按說,這是件好事,但崇禎未必喜歡,因為修陵的過程十分堵心。順治下令修繕崇禎陵時,指令三名崇禎宮中舊宦負責。這三人卻借口資金不足,始終不肯動工。後經崇禎身邊的原司禮監太監曹化淳上奏催促,順治批示「如再延諉,定行重治」,三人才開始工作。修陵缺錢,曹化淳等百般設法,甚至動員降清的文武大員出資捐輸,才籌得數千兩銀子。要知道明清其他皇帝修陵寢,最低也要百萬兩銀子。
而這次修陵,最讓人彆扭的是那一套新擺放上來的石五供(石瓶、石祭台、石香爐等五種祭器)。皇帝墓前的五供有固定的樣式和尺寸,而崇禎這一套祭器偏偏與眾不同。首先,其體量比其他帝陵的五供要大得多;其次,其式樣是給太監用的。
三位明朝舊宦奉命修陵時,他們一定面臨著兩難的抉擇—如果不好好修,別人會在背後指責他們沒良心,這對還要在清廷為新主子做事的他們來說不是什麼好的評價;而如果好好修,別人又會說他們心懷前朝,一旦有風吹草動很容易被拉出來秋後算賬。
最終,老奸巨猾的他們還真給自己找到了一個解決困境的辦法,那就是把崇禎陵修成了這個樣子—你要說我心懷前朝,那是不對的,你沒有見到我們根本沒按皇帝的規格給崇禎修陵嗎?我們給他放的五供都是和太監一樣的;但你要說我沒良心,也不對,你們沒有看到我們給皇上修的五供個兒都特別大嗎?當然你要說他們首鼠兩端、居心叵測,他們也很容易回答:把陵修成這樣,是我們沒文化,不懂啊,別跟我們這些沒文化的人一般見識。
有趣,有料,有深度
關注微信公眾號淘歷史,和T君一起讀歷史
作者|薩 蘇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推薦閱讀:
※崇禎一生三大錯,錯殺了一個人,錯用了一個人,錯過了一個機會
※李自成攻京城,他向明朝提出「意想不到」的條件,遭崇禎斷然拒絕
※此人是第一代闖王,走子午谷卻被活捉,被崇禎凌遲1560刀
※崇禎太子飄零何處
※崇禎如果南遷, 能不能守住大明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