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世襲罔替」的清朝皇族十二個「鐵帽子王」

睿親王多爾袞畫像(資料圖)

  鐵帽子王,是指清朝時皇族中世襲原封爵位的王爺,人們用「鐵帽子」這三個字來形象地比喻這些王爺頭頂上王冠的牢固、名聲的顯赫和身份的高貴。在清朝皇族眾多的親王郡王之中,只有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庄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這十二家有此殊榮,於是他們就被人們俗稱為清朝皇族中的十二家鐵帽子王。這十二家鐵帽子王的始封、傳襲貫穿於清王朝的始末,這一過程構成了清朝皇族興衰的部分縮影。

  禮親王 始封者名為代善。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次子。曾因勇敢善戰的軍功,被賜號為古英巴圖魯。初封為貝勒,崇德元年,他的弟弟皇太極稱帝,封他為兄禮親王,後病逝。在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念其在開國定鼎時的特殊功勛,給予他在皇家太廟世代供奉祭祀的崇高禮遇,這被稱為配享太廟。

  禮親王爵位在代善家族中世襲罔替,到清末共傳了十代,共有過十二位親王。其中第二位滿達海在襲禮親王二年後,被順治帝賜號巽,於是禮親王變成了巽親王。其後又傳了二位,傑書襲巽親王時,改號為康,這樣巽親王又變成了康親王。再傳了四位,永恩襲康親王后,乾隆帝在給代善配享太廟的同時,復改康親王為代善的原封號禮親王,之後直到清末未改。在這十二位親王之外,另有二位代善的子孫,在死後因他們的兒子承襲了禮親王爵,而追封為禮親王。

  鄭親王 始封者名為濟爾哈朗。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個兒子。幼年時曾由努爾哈赤撫養,與代善是叔伯兄弟。最初封為貝勒,在崇德元年,因軍功卓著,被皇太極封為鄭親王。順治帝繼位後,他與睿親王多爾袞等人共同輔政。曾加封信義輔政叔王、叔和碩鄭親王,後去世。在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

  鄭親王爵在濟爾哈朗家族中世襲罔替,至清末共傳了十代,共有過十七位親王。其中第二位濟度在襲爵時,改號為簡親王。又傳了九位,積哈納襲簡親王后,乾隆帝在給濟爾哈朗配享太廟的同時,復改簡親王為原封號鄭親王,之後一直傳至清末。

  睿親王 始封者名為多爾袞。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年幼即從征軍旅,勇敢善戰,最初封為貝勒,賜號墨爾根代青。崇德元年,皇太極晉封他為睿親王。順治帝繼位後,多爾袞與濟爾哈朗等人共同輔政。他自恃功高,大權獨攬,飛揚跋扈,排斥異己,製造冤案。將「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層層升級的頂頂耀眼桂冠,陸續加在自己頭上,幾乎成了凌駕於順治帝之上的太上皇。在順治七年打獵時暴死。翌年。被朝廷宣布了十大罪狀,將其掘墓鞭屍,削奪生前睿親王爵位,並逐出皇族。

  多爾袞沒有兒子,生前過繼了他的弟弟豫親王多鐸第五個兒子多爾博為後代。多爾博原承襲了睿親王爵。但好景不長,隨著多爾袞被迫削爵位,多爾博也歸回了自己原來的宗族,封為貝勒。睿親王爵位的承襲由此中斷。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感念多爾袞在清王朝開國時的累累戰功,同時也反思他當初並無謀反之心,於是復還他睿親王的爵位,配享太廟祭祀。又將早已作古的那位多爾博仍算作多爾袞的後代,讓多爾博的第五世孫淳穎承襲了睿親王爵,並將淳穎去世多年的父親、祖父、曾祖父、太祖父一併追封為睿親王。從此該爵一直傳到清末,共十一代,有過八位親王。其中,多爾袞屬死後追奪爵位後又復還,多爾博當時亦受株連丟了親王爵。這八位親王之外,另有四位因子孫襲爵而獲得了追封的睿親王爵。

  豫親王 始封者名為多鐸。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個兒子,多爾袞的同母之弟。先以軍功封為貝勒,賜號為額爾克楚呼爾。崇德元年,皇太極封他為豫親王,掌管朝廷的禮部。順治年間,又封為德豫親王、輔政叔德豫親王,後病逝。逢多爾袞削爵時,多鐸已死,但亦受株連,被追降為郡王。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因生前在戰爭中立下的功勛,被乾隆帝下詔復還豫親王爵,並配享太廟祀奉。

  多鐸去世時所遺豫親王爵,由其子多尼承襲,成為第二位豫親王,但又被順治帝賜號信,於是豫親王變成了信親王。後來因多鐸死後被追降郡王,所以多尼也降為郡王。這個郡王爵位又往下傳了五次,到修齡襲爵後,正趕上多鐸被迫還豫親王爵,於是修齡也從信郡王變成了第三位豫親王。此爵直至清末未改。豫親王爵共傳了九代,共有過九位親王。

  肅親王 始封者名為豪格。他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順治帝同母異父的長兄。他自幼浴血沙場,與叔伯代善、多爾袞、多鐸一樣,為打下大清的江山立下過汗馬功勞。最初封為貝勒,在崇德元年,其父皇太極封他為肅親王,掌管朝廷的戶部。順治初期,曾因與多爾袞不和,被削去爵位。雖又恢復,但後來終因多爾袞等人的迫害,而被投入獄中幽禁而死。到順治帝親政後才為其平反昭雪,復封肅親王爵號。至乾隆四十三年,得以配享太廟。肅親王爵傳至清末共九代,共有過十位親王。

  庄親王 始封者名為碩塞。他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五個兒子,豪格的弟弟,順治帝的兄長。順治年間,初封為承澤郡王,又以南征北戰的軍功晉承澤親王。曾掌管過清朝的兵部、宗人府,後去世。

  碩塞之子博果鐸襲爵後,改號為庄親王。但博果鐸去世後,卻沒有兒子來承襲爵位。於是雍正帝決定,以自己的十六弟允祿作為博果鐸的後代來承襲庄親王。此爵在允祿家族中世襲罔替直至清末,前後相加,共傳了八代,共計十一位親王。

  克勤郡王 始封者名為岳托。他是首位禮親王代善的長子。岳托自幼即隨父祖出征,在崇德元年,被其叔父皇太極封為親王。後因少年得志,居功自傲,兩度獲罪降爵,成為貝子。崇德三年復爵為貝勒,封為揚武大將軍,率軍討明,攻入濟南,翌年逝于軍中。皇太極追封其為克勤郡王。到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祭祀。克勤郡王爵位在岳托家族中傳至清末共十三代,有過十七位郡王。

  順承郡王 始封者名為勒克德渾。他是禮親王代善第三個兒子薩哈璘的次子。順治年間,多次率師討伐明朝殘餘勢力,立功勛,得賞賜,在順治五年晉封順承郡王,後來掌刑部之事,直至去世。順承郡王之爵在勒克德渾家族中傳至清末共十代,共十五位郡王,而且爵號始終未改。

  怡親王 始封者名為允祥。他是清聖祖康熙帝的第十三個兒子。因與皇四子雍親王關係極為密切,雍親王繼位為雍正帝後,在康熙六十一年加封他為怡親王。後來他總理戶部,雍正帝賜他御書的《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榜。他去世後,雍正帝詔令配享太廟祭祀,王爵世襲罔替。該爵傳至清末共八代,共九位親王。其中第六位載垣是咸豐帝遺詔所定的顧命八大臣之一,但在宮庭鬥爭中失敗,被削奪爵職,賜自盡而死。第八位溥靜去世不久,即發現其生前有縱容包庇義和團啟釁鬧事之罪,而追革爵位。在這九位親王之外,有一位綿標,在死後因其子奕勛承襲了怡親王之爵,子貴父榮,得以追封為怡親王。

  恭親王   始封者名為奕訢。他是清宣宗道光帝的第六個兒子,咸豐帝同父異母的弟弟。道光三十年封為恭親王。他曾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同英法列強談判簽約。同治帝繼位後,夥同慈禧太后發動北京政變,將肅順等輔政八大臣趕下政治舞台。第十三位鄭親王端華和第六位怡親王載垣都屬肅順一夥,而被削奪爵職,並賜自盡。後來以議政王任軍機處領班大臣,兼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曾剿捻軍、辦洋務、反對維新變法。幾度宦海沉浮後,逝於光緒二十四年,爵位世襲罔替,配享太廟。雖是顯赫的王爵,但因時值清末,恭親王爵歷經三代,僅有二位親王。奕訢的孫子溥偉承襲了親王爵,直到清朝滅亡。

  醇親王   始封者名為奕譞。他是清宣宗道光帝的第七個兒子,咸豐帝和恭親王奕訢的弟弟。初封為醇郡王。同治十一年晉封醇親王。他娶了慈禧太后的妹妹為妻,其子載湉於同治十三年承襲了同治帝的皇位,成為光緒帝。奕譞去世後,定稱號為皇帝本生考,配享太廟,王爵世襲罔替。

  與他的六哥奕訢一樣,奕譞的親王爵雖然由其兒子世襲,但卻不能繼續相傳,到清末僅傳了二代,有二王。襲爵的載灃,是光緒帝的弟弟,宣統帝的父親。在宣統帝繼位後,任監國攝政王。但他也難固皇權,1911年在辛亥革命的浪潮衝擊下,被迫辭去攝政王職務。不過他倒是一直活到了1951年,見到了中國的新生。

  慶親王    最後一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名為奕劻。他是清高宗乾隆帝的第十七個兒子永璘的孫子。從輔國將軍、貝子、貝勒、郡王,到光緒二十年晉為慶親王,之後命以親王世襲罔替。他先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又兼管過外務、財政和練兵等事,還擔任過總理大臣和弼德院院長。他大權在手後,想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殘喘,但歷史潮流卻不可逆轉,他的慶親王爵位還沒有來得及傳給後代,清王朝就傾覆了。所以這個名為世襲罔替的慶親王爵,只有一代一王。

(摘自《現代快報》、《遼瀋晚報》 文/潘茂桐)


新刊推薦



推薦閱讀:

南明江北四鎮真實戰鬥力究竟如何?
清代甲胄結構中的大小「荷包」是什麼鬼?
久經沙場的鰲拜為何會被康熙手下的一群小孩子抓住?
清朝對西域和中亞的實際控制力在最鼎盛時強過唐朝嗎?
清代詩歌水平如何,有哪些被忽視的佳作?

TAG:清朝 | 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