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每一個在街頭叫賣的小販,都值得你為他們駐足

在你每天經過的車站、地鐵旁、公司樓下、小區門口,你也許從不曾注意他們,那些不論春夏秋冬、天冷天熱都在小攤旁叫賣的人。每日為生計奔勞的你,可能經常在他們那裡買一份簡單溫熱的早餐、甜美的瓜果、好用的小物件,卻從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哪一天攤位不見了,聯繫也就斷了。

人們急著看「成功者」的故事,沒人耐心聽街頭小販講話。而奧爾罕·帕慕克,一位諾獎作家,耗費6年時間,走遍伊斯坦布爾的街道,採訪了很多街頭小販,筆記本上記滿小攤販的生活故事,寫成了一部《我腦袋裡的怪東西》:半個世紀里,伴隨著一座城市的崛起,生活在其中的小攤販的傳奇故事。

以此為緣由,臨近農曆新年,我們與記者、作家王小峰一道,在北京街頭隨機採訪了五位小販,天氣冷到讓人不停哆嗦,但聽他們講述著自己的故事,心裡卻感覺挺暖的。


不當經理做小販的萬師傅


萬師傅在這個公交車站旁擺攤已經整整三年。

萬師傅是個帥氣的中年人,看上去很年輕,兒子大學畢業後在北京工作;女兒中專畢業,在老家一所體育用品店做店員。萬師傅以前做醫療器械生意,那時他是萬經理,手下有百餘號業務人員。離開這家公司時,「終於可以不再受老闆的氣了。」他說。

為了學做雞蛋灌餅,做麵食營生,他交了學費,一點一點學。是真的「學費」,花了錢。2003年,他最早學的是醬香餅,為了學醬的製作就花了800塊。在江陰,萬師傅第一次推著小車出去賣雞蛋灌餅。他選了絕對不會碰到熟人的一條街。第一個灌餅賣出去時,「心情非常複雜」。他記得很多買過他灌餅的人,曾經有兩個男孩子清晨從網吧走出來,其中一個小伙對另一個說,我請你吃,被請的那個當即說給我灌五個雞蛋,萬師傅建議最多放二三個。

 

來到北京後,他先在海淀後到朝陽,整個朝陽區都跑遍了,這幾年終於固定在這個公交站旁。他通常2點起床熬粥磨豆漿、和面,5點半左右到達公交車站,鋪攤,一直干到上午9點半或10點,然後收車回家,為第二天的原料做準備。

在一個地方待久了,萬師傅對來買雞蛋灌餅的熟客的口味、上班時間都很清楚,「今天晚了啊,還有粥給你留著呢,還是加腸嗎?」幾乎是每天都要問上幾遍的。

在北京過了這麼多個冬天,今年冬天格外冷。他說:「你看,今年生凍瘡了。」

他喜歡談自己的孩子們,提到他兒子,他很驕傲,說:「比我高,很帥的,1米83。」

 


馬阿姨賣的羊蹄,有家的味道


馬阿姨,包著頭巾,蹬一輛自動三輪車,在街頭賣羊肉羊雜羊蹄子。

她是河北滄州人,來北京五年了。當初來北京是因為「以為首都更好掙錢」。馬阿姨曾經在市場上有個攤位,但後來市場被撤。再想租個門面很難,而且「這裡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賺錢」。

她的羊雜羊蹄子全是自家手工製作。進貨、理貨、洗貨、烹制、外加一些常客的送貨,這一系列流程都由兒子操持。

在賣羊雜之前,他家還做過一陣子水果生意,但賠了不少錢,所以最後還是重回了老本行。因為食物是兒子親手做的,保證衛生乾淨,「多過一遍水那就不一樣」、「寧願扔了也不能讓人吃壞肚子」。

她快60歲了,弟弟去年遭遇一場車禍,法院判對方賠償,可肇事者就是不給錢。她不知道該怎麼辦,弟弟家還有正在上學的兩個孩子,要是沒有這事兒,她本不想再出攤。但現在也只能多賺點錢,接濟他們。「你說能怎麼辦呢?」

 

在和阿姨聊天的過程中,不少熟客光顧。有位常來光顧的街坊大叔說:「這個好吃,我一直跟她這兒買。」走時,他買了將近10隻羊蹄。

馬阿姨說,自己家在常營有個固定的長期攤位,36號,靠里。平常上午是在家樂福工作的女兒在那邊幫忙。她自己蹬著車在早先的團結湖早市一帶擺攤,招呼以前常來光顧的街坊。

我們走時買了些羊蹄,阿姨想少收我們錢。我們把錢塞進她包里時,她硬是又給我們裝了一袋雞胗。羊蹄當然已經下肚了,香糯,好吃。

好這口的,可以直接聯繫馬阿姨,她的電話是15373376299,座標團結湖。另外,前面提到過她弟弟車禍拿不到賠償金,如有熱心的法律界人士願意伸出援手,也歡迎與馬阿姨或文景聯繫,文景聯繫電話52187586轉802。

 


做了30年糖葫蘆的王大姐


冬天蕭索寒冷,路邊小販大都凜著臉,沒什麼表情。可這位賣糖葫蘆的王大姐臉上總帶著笑,幹活利索,言語爽快,給人一種甜意。

「我九幾年的時候就在這條街賣糖葫蘆了,那時候,這裡的路特別窄,房子也都很小,現在變化太大了。」

她12歲就開始學做糖葫蘆,已經做了將近30年,做糖葫蘆就是她的愛好。不會煩嗎?「怎麼不煩啊?幹什麼不煩啊!是個人就得干點什麼嘛!人活著不就為了一張嘴,煩也得干,不煩也得干啊。」

 

「這就像夏天吃西瓜一樣,冬天總有人吃糖葫蘆。」她不擔心賣得不好,總是樂於開發新口味:山楂、山藥、黑棗、糯米、紫薯、草莓、花生、葡萄乾……

每天從北五環的出租屋騎車到二環、三環擺攤賣糖葫蘆,最怕的不是辛苦,是城管,總得躲著。

也遇見過意外,前段時間在路口等紅綠燈時,大姐被一輛右轉的車撞了,連人帶車都撞翻,貨和車子都壞了,「當時心裡很難受」。對方通過保險公司支付了賠償金,「有人說我要少了,我覺得該多少就多少,實實在在就行」。

王大姐曾經在鼓樓附近接受過一家媒體的採訪。事後,採訪他的小夥子拿著報紙給她看,但裡面有很多誇大、不實的消息,「說我的衣服是借來的,鞋子也是別人給的,兩個兒子一個上大學一個打工,供他們不容易。其實我就一個兒子,衣服也是自己的。」

大姐的兒子今年21歲,15歲就不再讀書出門打工了,大江南北都跑過,現在在揚州和朋友合夥開了家理髮店,工作忙,今年也不回家過年。「兒子掙的錢不給我們,但我們掙的錢都會留給他。」

 


剛來北京的賣棗小販:家鄉不比城市差


楊大哥今年33歲,相比於城市的同齡人,他的外表看上去要比真實年齡大一些。

採訪他那天(1月26號),是他到北京的第三天。1月22號他才從老家山西平遙坐高鐵來北京。這不是他第一次來北京,「之前來北京旅遊過。」這次呢,「躲債嘛」。

2005年,他隻身去哈爾濱做批發內衣、襪子的生意,和本地人、俄羅斯人打交道,待了4、5年,賠錢賠得厲害,就回了老家。2010年到2014年,他在平遙倒騰鋼材生意,賺些煤礦、工廠下腳料的差價。去年,工廠拖欠了他一大筆錢,身為中間商的他,資金鏈斷掉了,暫時還不起底下人的錢,無奈,就跑去陝西榆林的一家手機城賣手機,後來攤位被別人轉租,又被迫離開。直到前幾天,被老家的熱心朋友介紹到北京做賣棗的生意,也和他們一起住。他這些朋友已經在北京做了20多年的小販生意,有些經驗和人脈,三輪車、賣貨工具都是朋友們幫他找的,每天賣的冬棗,也由朋友幫忙進貨。

 

臨近春節才隻身來北京,楊大哥過年也沒打算回去。老婆留在老家跟工廠催賬。「回家也是心煩,沒錢還給人家。」來北京賣棗三天,他挪了兩個地方。最開始在和平里附近的一家稻香村店門口擺攤,但有個東北女人也在那裡擺了兩個小攤,而且賣了很多年。「她是瘸子,讓著她嘛。」他說這話的時候苦笑。挪到東土城路上以後,寫字樓和建材城交雜,又緊鄰地鐵,人流量還算可以,他上午11點開始擺攤,晚上七八點收攤,每天的收入一兩百元不等,「賺的錢夠吃夠喝了」。

王大哥不打算在北京待太久,攢夠錢就回家繼續干老本行,他說,外面不一定比家裡好,農村也不比城市差。

 


照顧回頭客,堅持不漲價的烤冷麵師傅


張師傅是北京本地人,老婆是河南人,開玩笑說自己是「外地務工人員」。夫妻倆眉宇間都很英氣。這幾年夫妻倆一直在地鐵13號線柳芳站附近做生意。之前擺攤賣衣服,後來因為網購大熱,生意不好做,就轉而開了個烤冷麵的攤子,至今已經三年。在地鐵旁邊擺攤,人流量多的代價就是每月都要給地鐵管理方交好幾千塊的租金。提起租金,說話爽快的兩人有一點點無奈。

因為家離得遠,每天凌晨四五點,張師傅和妻子從家裡出發,坐地鐵到柳芳。他們的孩子今年15歲,在兩人擺攤地點附近的一所初中上學。每天上學和父母坐同一趟線路,只不過他比父母多坐一站,在光熙門站下車。「我們三個人,每天來回坐地鐵就要24塊錢。」他妻子插了一句,意思是覺得地鐵票價貴。

在這兒固定擺攤三年,時間長了,回頭客很多,不少人就是沖著他家的烤冷麵來的。說起這個,張師傅自豪地笑了。附近其他的烤冷麵攤子大都是6元一份,他這裡還賣5元一份,一直沒漲價。「這些人都跟我特熟了,我吧就張不開這嘴,這些人老來,要是漲價吧,也沒什麼意思,賺的錢夠吃夠喝得了,我們也沒什麼大的奢望。」

 

一提到孩子,兩個人笑得很開心。他們說,孩子學習還不錯,而且上進。「把他養大,他成什麼樣是他的事兒,咱就是儘儘義務。」他笑著說。

臨近春節,工作在附近寫字樓里的人少了一些,外省人都回家過年去了。張師傅感慨。

「一過年,這麼大的北京城,沒有外地人,不就成空城了么!」

「今天你們在哪兒過年?」

「跟她回河南。」張師傅笑著,指了指妻子。

每個在外打拚的人十分不易。快過年了,如果您在路邊看到還在做生意的小販,請停下匆匆步履,花上一點點錢,買一點他們兜售的物品。看似很簡單的一件事,卻可能讓他們早一點回家。哪怕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平凡人,只要他們還在自食其力地奮鬥,就都值得記錄。


·活動參與方式·

為你遇到的小販(無論是在工作的城市還是家鄉)拍張照片,並把他們的故事寫下來。春節後,我們將從中精選特別的故事與大家分享。那些溫暖感動的點點滴滴,希望能一起讓生活充滿正能量。

參與時間:即日起至2月20日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十點讀書會」一起app」平台發布圖文來參與話題活動

參與活動的讀者,將有機會搶先獲得《我腦袋裡的怪東西》新書一本(共20本)、土耳其攝影大師Ara Guler拍攝的明信片(一套四款,非賣品)、特製海報(兩張款,非賣品)等獎品。

人物攝影=王小峰

視頻拍攝/剪輯=王華中

感謝素材提供

文景

遠而近的閱讀,做個有趣的書獃子

長按上方二維碼

即可關注


推薦閱讀:

TAG:小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