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抱朴子外篇》(二)
欽士卷第十三
13.1 抱朴子曰:由余在戎, 而秦穆惟憂.楚殺得臣, 而晉文乃喜. 樂毅出而燕壞, 種蠡入而越霸. 破國亡家, 失士者也. 豈徒有之者重, 無之者輕而已哉! 柳惠之墓,猶挫元寇之銳, 況於坐之於朝廷乎? 干木之隱, 猶退踐境之攻, 況於置之於端右乎? 郅都之象, 使勁虜振懾. 孔明之屍,猶令大國寢鋒. 以此禦侮, 則地必不侵矣;以此率師, 則主必不辱矣.
13.2 是以明主旅束帛於窮巷, 揚滯羽於瘁林,飛翹車於河梁, 辟四門而不倦, 不吝金璧, 不遠千里, 不憚屈己, 不恥卑辭, 而以致賢為首務, 得士為重寶. 舉之者受上賞,蔽之者為竊位.
13.3 故公旦執贄於白屋, 秦邵拜昌於張生.鄒子涉境, 而燕君擁彗;莊周未食, 而趙惠竦立. 晉平接亥唐, 腳痹而坐不敢正;齊任之造稷丘, 雖頻繁而不辭其勞. 楚王受笞於保申,□簡去甲於公廬, 彼雖降高抑滿, 以貴下賤, 終亦並目以遠其明, 假耳以廣其聰. 龍騰虎踞, 宜其然也.
用刑卷第十四
14.1 抱朴子曰:莫不貴仁,而無能純仁以致治也;莫不賤刑, 而無能廢刑以整民也. 或雲:「明後御世, 風向草偃. 道洽化醇, 安所用刑?」余乃論之曰:「夫德教者, 黼黻之祭服也;刑罰者, 捍刃之甲胄也. 若德教治狡暴, 猶以黼黻御剡鋒也;以刑罰施平世, 是以甲升廟堂也.故仁者養物之器, 刑者懲非之具, 我欲利之, 而彼欲害之, 加仁無悛, 非刑不止. 刑為仁佐, 於是可知也.
14.2 譬存玄胎息, 呼吸吐納, 含景內視,熊經鳥伸者, 長生之術也. 然艱而且遲, 為者鮮成, 能得之者, 萬而一焉. 病篤痛甚, 身困命危, 則不得不攻之以針石,治之以毒烈. 若廢和鵲之方, 而慕松喬之道, 則死者眾矣. 仁之為政, 非為不美也. 然黎庶巧偽, 趨利忘義. 若不齊之以威,糾之以刑, 遠羨羲農之風, 則亂不可振, 其禍深大. 以殺止殺, 豈樂之哉!
14.3 「八卦之作, 窮理盡性, 明罰用獄,著於《噬嗑》;系以徽纆, 存乎《習坎》. 然用刑其來尚矣. 逮於軒轅, 聖德尤高, 而躬親征伐, 至於百戰, 殭屍涿鹿, 流血阪泉,猶不能使時無叛逆, 載戢干戈. 亦安能使百姓皆良, 民不犯罪而不治者, 未之有也. 唐虞之盛, 象天用刑, 竄殛放流, 天下乃服.漢文玄默, 比隆成康, 猶斷四百, 鞭死者多. 夫匠石不舍繩墨, 故無不直之木. 明主不廢戮罰,故無陵遲之政也.
14.4 「蓋天地之道, 不能純仁,故青陽闡陶育之和, 素秋厲肅殺之威, 融風扇則枯瘁攄藻, 白露凝則繁英凋零. 是以品物阜焉, 歲功成焉. 溫而無寒, 則蠕動不蟄,根植冬榮. 寬而無嚴, 則姦宄並作, 利器長守. 故明賞以存正, 必罰以閑邪. 勸沮之器, 莫此之要. 觀民設教, 濟其寬猛,使懦不可狎, 剛不傷恩. 五刑之罪, 至於三千, 是繩不可曲也;司寇行刑, 君為不舉, 是法不可廢也. 繩曲, 則奸回萌矣;法廢,則禍亂滋矣.
14.5 「亡國非無令也,患於令煩而不行;敗軍非無禁也, 患于禁設而不止. 故眾慝彌蔓, 而下黷其上. 夫賞貴當功而不必重, 罰貴得得罪而不必酷也.鞭朴廢於家, 則僮僕怠惰;征伐息於國, 則群下不虔. 愛待敬而不敗, 故制禮以崇之;德須威而久立, 故作刑以肅之. 班倕不委規矩,故方圓不戾於物;明君不釋法度, 故機詐不肆其巧.唐虞其仁如天, 而不原四罪;姬公友於兄弟, 而不赦二叔. 仲尼之誅正卯,漢武之殺外甥, 垂淚惜法, 蓋不獲已也.
14, .6 故誅一以振萬, 損少以成多,方之櫛發, 則所利者眾;比於割疽, 則所全者大. 是以灸刺慘痛而不可止者, 以痊病也;刑法凶丑而不可罷者, 以救弊也. 六軍如林,未必皆勇. 排鋒陷火, 人情所憚. 然恬顏以勸之, 則投命者鮮;斷斬以威之, 則莫不奮擊. 故役歡笑者, 不及叱吒之速;用誘悅者,未若刑戮之齊.
14.7 是以安於感深谷而嚴其法,衛子疾棄灰而峻其辟. 夫以其所畏, 禁其所玩, 峻而不犯, 全民之術也. 明治病之術者, 杜未生之疾;達治亂之要者, 遏將來之患.若乃以輕刑禁重罪, 以薄法衛厚利, 陳之滋章, 而犯者彌多, 有似穿阱以當路, 非仁人之用懷也.
14.8 「善為政者, 必先端此以率彼,治親以整疏, 不曲法以行意, 必有罪而無赦. 若石石昔之割愛以滅親, 晉文之忍情以斬頡. 故仁者, 為政之脂粉;刑者,御世之轡策;脂粉非體中之至急, 而轡策須臾不可無也. 肅恭少怠, 則慢惰已至;威嚴暫馳, 則群邪生心. 當怒不怒,奸臣為虎;當殺不殺, 大賊乃發. 水久壞河, 山起咫尺. 尋木千丈, 始於毫末;鑽燧之火, 勺水可滅;鵠卵未孚, 指掌可縻.及其乘沖飈而燎巨野, 奮六羽以凌朝霞, 則雖智勇不能制也.
14.9 故明君治難於其易, 去惡於其微,不伐善以長亂, 不操柯而猶豫焉. 然則刑之為物, 國之神器, 君所自執, 不可假人, 猶長劍不可倒捉, 巨魚不可脫淵也.乃崇替之所由, 安危之源本也. 田常之奪齊, 六卿之分晉, 趙高之弒秦, 王莽之篡漢, 履霜逮冰, 由來漸矣. 或永嘆于海濱,或拊心乎望夷, 禍延宗祧, 作戒將來者, 由乎慕虛名於住古, 忘實禍於當己也.」
14.10 或人曰:「刑辟之興, 蓋存叔世.立人之道, 唯仁與義. 我清靜而民自正, 我無欲而民自朴, 烹鮮之戒, 不欲其煩. 寬以愛人則得眾, 悅以使人則下附.故孟子以體仁為安, 揚子云謂申韓為屠宰. 夫繁策急轡, 非造父之御;嚴刑峻罰, 非三五之道. 故有虞手不指揮, 口不煩言, 恭己南面,而治化雍熙矣. 宓生政以率俗, 彈琴詠詩, 身不下堂, 而漁者宵肅矣.
14.11 必能厚惠薄斂, 救乏擢滯, 舉賢任才,勸穡省用, 招攜以禮, 懷遠以德, 陶之以成均, 治之以庠序. 化上而興善者, 必若靡草之逐驚風;洗心而革面者, 必若清波之滌輕塵.朝有德讓之群後, 野無犯禮之軌躅. 圜土可以虛蕪, 楚革可以永格, 何必賞罰可以為國乎! 」
14.12 抱朴子答曰:「《易》稱「明罰敕法」,《書》有「哀矜折獄」. 爵人於朝, 刑人於市, 有自來矣, 豈從叔世! 多仁則法不立, 威寡則下侵上. 夫法不立,則庶事汩矣;下侵上, 則逆節明矣. 至醇既澆於三代, 大朴又散於秦漢, 道衰於疇昔, 俗薄乎當今, 而欲結繩以整奸欺, 不言以化狡猾,委轡策而乘奔馬於險途, 舍柁櫓而泛虛舟以凌波, 盤旋以逐走盜, 揖讓以救災火, 斬晁錯以卻七國, 舞干戈以平赤眉,未見其可也!
14.13 「蓋三皇步而五常驟, 霸王以來,載馳載騖. 當其弊也, 吏欺民巧, 寇盜公行, 髡鉗不足以懲無恥, 族誅不能以禁覬覦. 重目以廣視, 累耳以遠聽, 抗燭以理滯事,焦心以息奸源, 而猶市朝有呼嗟之音, 邊鄙有不聞之枉.
14.14 作威作福者,或發乎瞻視之下;凶家害國者, 或構乎蕭牆之內. 而欲以太昊之道, 治偷薄之俗;以畫一之歌, 救鼎涌之亂, 非識因革之隨時,明損益之變通也. 所謂刻舟以摸遺劍, 叄天而射五步, 摜犀兕之甲, 以涉不測之淵;扲卻寒之裘, 以御郁隆之暑, 踵之解除, 頤之搔背,其為憒憒, 莫此之劇矣!
14.15 「但當先令而後誅, 得情而勿喜,使伯氏無怨於失邑, 虞芮知恥而無訟耳. 若強暴掩容, 操繩而不憚, 誘於含垢, 莫蔓而不除, 恃藏疾之大言, 忘膏肓之近急,何異焦喉之渴切身, 而遙指滄海於萬里之外, 滔天之水已及, 而方造舟於長洲之林, 安得免夸父之禍,脫淪水之害哉!
14.16 世人薄申韓之實事, 嘉老莊之誕談.然而為政莫能錯刑, 殺人者原其死, 傷人者赦其罪, 所謂土木半瓦胾, 無救朝飢者也. 道家之言, 高則高矣, 用之則弊, 遼落迂闊,譬猶幹將不可以縫線, 巨象不可使鼠, 金舟不能凌陽侯之波, 玉馬不任騁千里之跡也.
14.17 若行其言, 則當燔桎梏, 墮囹圄,罷有司, 滅刑書, 鑄干戈, 平城池, 散府庫, 毀符節, 撤關梁, 掊衡量. 膠離朱之目, 塞子野之耳. 泛然不系,反乎天牧;不訓不營, 相忘江湖. 朝廷闃而若無人, 民則至死不往來. 可得而論, 難得而行也.
14.18 「俗儒徒聞周以仁興, 秦以嚴亡,而未覺周所以得之不純仁, 而秦所以失之不獨嚴也.
14.19 昔周用肉刑, 刖足劓鼻. 盟津之令,後至者斬, 畢力賞罰, 誓有孥戮. 考其所為, 未盡仁也. 及其叔世, 罔法玩文, 人主苛虐, 號令不出宇宙, 禮樂征伐, 不復由己.群下力競, 還為長蛇. 伐本塞源, 毀冠裂冕. 或沈之於漢, 或流之一彘. 失柄之敗, 由於不嚴也.
14.20 秦之初興, 官人得才. 衛鞅由余之徒,式法於內;白起王翦之倫, 攻取於外. 兼弱攻昧, 取威定霸, 吞噬四鄰, 咀嚼群雄, 拓地攘戎, 龍變龍視, 實賴明賞必罰,以基帝業. 降及杪季, 驕於得意, 窮奢極泰. 加之以威虐, 築城萬里, 離宮千餘, 鍾鼓女樂, 不徒而具. 驪山之役, 太半之賦,閭左之戍, 坑儒之酷, 北擊獫狁, 南征百越, 暴兵百萬, 動數十年. 天下有生離之哀, 家戶懷怨曠之嘆. 白骨成山, 虛祭布野.徐福出而重號口兆之讎, 趙高入而屯豺狼之黨. 天下欲反, 十室九空. 其所以亡, 豈由嚴刑? 此為秦以嚴得之,非以嚴失之也.
14.21 「且刑由刃也, 巧人以自成,拙者以自傷, 為治國有道而助之以刑者, 能令慝偽不作, 凶邪改志. 若綱絕網紊, 得罪於天, 用刑失理, 其危必速.亦猶水火者所以活人, 亦所以殺人, 存乎能用之與不能用.
14.22 「夫症瘕不除, 而不修越人之術者,難圖老彭之壽也. 奸黨實繁, 而不嚴彈違之制者, 未見其長世之福也. 但當簡於張之徒, 任以法理世;選趙陳之屬, 季以案劾.明主留神於上, 忠良盡誠於下, 見不善則若鷹鸇之搏鳥雀, 睹亂萌則若草雉田之芟蕪穢. 慶賞不謬加, 而誅戮不失罪, 則太平之軌不足迪.令而不犯, 可庶幾廢刑致治, 未敢謂然也.」
14.23 或曰:「然則刑罰果所以助教興善,式曷軌忒也. 若夫古之肉刑, 亦可復與? 」
14.24 抱朴子曰:「曷為而不可哉! 昔周用肉刑,積祀七百. 漢氏廢之, 年代不如. 至於改以鞭笞, 大多死者. 外有輕刑之名, 內有殺人之實也. 及於犯罪, 上不足以至死,則其下唯有徒謫鞭杖, 或遇赦令, 則身無損;且髡其更生之發, 撾其方愈之創, 殊不足以懲次死之罪. 今除肉刑,則死罪之下無復中刑在其間, 而次死罪不得不止於徒謫鞭杖, 是輕重不得適也. 又犯罪者希而時有耳, 至於殺之則恨重, 而鞭之則恨輕,犯此者為多. 今不用肉刑, 是次死之罪, 常不見治也.
14.25 「今若自非謀反大逆, 惡於君親,及軍臨敵犯軍法者, 及手殺人者, 以肉刑代其死, 則亦足以懲示凶人. 而刑者猶任坐役, 能有所為, 又不絕其生類之道, 而終身殘毀,百姓見之, 莫不寒心, 亦足使未犯者肅栗, 以彰示將來, 乃過於殺人. 殺人, 非不重也. 然辜之三日, 行埋棄之, 不知者眾,不見者多也. 若夫肉刑者之為摽戒也多.
14.26 昔魏世數議此事, 諸碩儒達學,洽通殷理者, 咸謂宜復肉刑, 而意異者駁之, 皆不合也. 魏武帝亦以為然. 直以二陲未賓, 遠人不能統至理者, 卒聞中國刖人肢體,割人耳鼻, 便當望風謂為酷虐, 故且權停, 以須四方之並耳. 通人揚子云亦以為肉刑宜復也. 但廢之來久矣, 坐而論道者,未以為急耳.」
審舉卷第十五
15.1 抱朴子曰:華霍所以能崇極天之峻者,由乎其下之厚也;唐虞所以能臻巍巍之功者, 實賴股肱之良也. 雖有孫陽之手, 而無騏驥之足, 則不得致千里矣. 雖有稽古之才,而無宣力之佐, 則莫緣凝庶績矣. 人君雖明並日月, 神鑒未兆, 然萬機不可以獨統, 曲碎不可以親總, 必假目以遐覽, 借耳以廣聽,誠須有司, 是康是贊.
15.2 故聖君莫不根心招賢, 以舉才為首務,施玉帛於丘園, 馳翹車於岩藪, 勞於求人, 逸於用能, 上自槐棘, 降逮皂隸, 論道經國, 莫不任職. 恭己無為,而治平刑措;而化洽無外, 萬邦咸寧. 設官分職, 其猶構室, 一物不堪, 則崩橈之由也. 然夫貢舉之士, 格以四科, 三事九列,是之自出, 必簡標穎拔萃之俊, 而漢之末葉, 桓靈之世, 柄去帝室, 政在奸臣, 網漏防潰, 風頹教沮, 抑清德而揚諂媚,退履道而進多財. 力競成俗, 苟得無恥, 或輸自售之寶, 或賣要人之書, 或父兄貴顯, 望門而辟命;或低頭屈膝,積習而見收.
15.3 夫銓衡不平, 則輕重錯謬;斗斛不正,則少多混亂;繩墨不陳, 則曲直不分, 准格傾側, 則滓雜實繁. 以之治人, 則虐暴而豺貪, 受取聚斂, 以補買官之費;立之朝廷,則亂劇於棼絲. 引用駑庸, 以為黨援, 而望風向草偃, 庶事之康, 何異懸瓦礫而責夜光, 弦不調而索清音哉! 何可不澄濁飛沉,沙汰臧否, 嚴試對之法, 峻貪夫之防哉! 殄瘁攸階, 可勿畏乎?
15.4 古者諸侯貢士, 適者謂之有功,有功者增班進爵;貢士不適者謂之有過, 有過者黜位削地. 猶復不能令詩人謐大車素餐之刺, 山林無伐檀罝兔之賢. 況舉之無非才之罪,受之無負乘之患. 衡量一失其格, 多少安可復損乎? 夫孤立之翹秀, 藏器以待賈;瑣碌之輕薄, 人事以邀速. 夫唯待價,故頓淪於窮瘁矣;夫唯邀速, 故佻竅而騰躍矣.
15.5 蓋鳥鴟屯飛, 則鴛鳳幽集;豺狼當路,則麒麟遐遁. 舉善而教, 則不仁者遠矣;奸偽榮顯, 則英傑潛逝. 高概恥與闒茸為伍, 清節羞入饕餮之貫. 舉任並謬,則群賢括囊;群賢括囊, 則凶邪相引;凶邪相引, 則小人道長;小人道長, 則檮杌比肩. 頌聲所以不作,怨嗟所以嗷嗷也.
15.6 高幹長材, 恃能勝己, 屈伸默語,聽天任命, 窮通得失, 委之自然, 亦焉得不墮多黨者之後, 而居有力者之下乎? 逸倫之士, 非禮不動, 山峙淵渟, 知之者希,馳逐之徒, 蔽而毀之, 故思賢之君, 終不知奇才之所在, 懷道之人, 願效力而莫從. 雖抱稷卨之器, 資邈世之量, 遂沈滯詣死,不得登敘也. 而有黨有力者, 紛然鱗萃, 人乏官曠, 致者又美, 亦安得不拾掇而用之乎?
15.7 靈獻之世, 閹官用事, 群奸秉權,危害忠良. 台閣失選用於上, 州郡輕貢舉於下. 夫選用失於上, 則牧守非其人矣;貢舉輕於下, 則秀孝不得賢矣. 故時人語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 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 高第良將怯如雞.」 又雲:「古人慾達勤誦經, 今世圖官免治生.」蓋疾之甚也.
15.8 於時懸爵而賣之, 猶列肆也;爭津者買之,猶市人也. 有直者無分而徑進, 空拳者望途而收跡. 其貨多者其官貴, 其財少者其職卑. 故東園積賣官之錢, 崔烈有銅臭之嗤.上為下效, 君行臣甚. 故阿佞幸, 獨談親容. 桑梓議主, 中正吏部, 並為魁儈, 各責其估. 清貧之士, 何理有望哉! 是既然矣.又邪正不同, 譬猶冰炭;惡直之人, 憎於非黨. 刀尺顛到者, 則恐人之議己也;達不由道者, 則患言論之不美也. 乃共構合虛誣,中傷清德, 瑕累橫生, 莫敢救拔.
15.9 於是曾閔獲商臣之謗, 孔墨蒙盜跖之垢.懷正居貞者, 填笮乎泥濘之中, 而狡猾巧偽者, 軒翥乎虹霓之際矣. 而凡夫淺識, 不辯邪正, 謂守道者為陸沈, 以履徑者為知變.俗之隨風而動, 逐波而流者, 安能復身於德行, 苦思於學問哉! 是莫不棄檢括之勞, 而赴用賂之速矣. 斯誠有漢之所以傾,來代之所宜深鑒也.
15.10 或曰:「吾子論漢末貢舉之事,誠得其病也. 今必欲戒既往之失, 避傾車之路, 改有代之弦調, 防法玩之或變, 令濮上《巴人》, 反安樂之正音, 腠理之疾,無退走之滯患者, 豈有方乎? 士有風姿豐偉, 雅望有餘, 而懷空抱虛, 干植不足, 以貌取之, 則不必得賢, 徐徐先試, 則不可倉卒.將如之何? 」
15.11 抱朴子答曰:「知人則哲, 上聖所難.今使牧守皆能審良才於未用, 保性履之始終, 誠未易也. 但共遣其私情, 竭其聰明, 不為利慾動, 不為屬託屈. 所欲舉者,必澄思以察之, 博訪以詳之, 修其名而考其行, 校同異以備虛飾. 令親族稱其孝友, 邦閭歸其信義. 嘗小仕者, 有忠清之效,治事之干, 則寸錦足以知巧, 刺鼠足以觀勇也.
15.12 「又, 秀孝皆宜如舊試經答策,防其罪對之奸, 當令必絕其不中者勿署, 吏加罰禁錮. 其所舉書不中者, 刺史太守免官, 不中左遷. 中者多不中者少, 後轉不得過故.若受賕而舉所不當, 發覺有驗者除名, 禁錮終身, 不以赦令原, 所舉與舉者同罪. 今試用此法, 治一二歲之間, 秀孝必多不行者,亦足以知天下貢舉不精之久矣. 過此, 則必多修德而勤學者矣.
15.13 「又, 諸居職, 其犯公坐者,以法律從事;其以貪濁贓污為罪, 不足死者, 刑竟及遇赦, 皆宜禁錮終身, 輕者二十年. 如此, 不廉之吏, 必將化為夷齊矣.若臨官受取, 金錢山積, 發覺則自恤得了, 免退則旬日復用者, 曾史亦將變為盜跖矣. 如此, 則雖貢士皆中,不辭於官長之不良.」
15.14 或曰:「能言不必能行, 今試經對策雖過,豈必有政事之才乎? 」
15.15 抱朴子答曰:「古者猶以射擇人,況經術乎? 如其舍旃, 則未見余法之賢乎此也. 夫豐草不秀瘠土, 巨魚不生小水, 格言不吐庸人之口, 高文不墮頑夫之筆.故披《洪範》而知箕子有經世之器, 覽九術而見范生懷治國之略, 省夷吾之書, 而明其有撥亂之干, 視不害之文, 而見其精霸王之道也.今孝廉必試經無脫謬, 而秀才必對策無失指, 則亦不得暗蔽也. 良將高第取其膽武, 猶複試之以對策, 況文士乎? 假令不能必盡得賢能,要必愈於了不試也.
15.16 今且令天下諸當在貢舉之流者,莫敢不勤學. 但此一條, 其為長益風教, 亦不細矣. 若使海內畏妄舉之失, 凡人息僥倖之求, 背競逐之末, 歸學問之本, 儒道將大興,而私貨必漸絕, 奇才可得而役, 庶官可以不曠矣.」
15.17 或曰:「先生欲急貢舉之法, 但禁錮之罪,苛而且重, 懼者甚眾. 夫急轡繁策, 伯樂所不為;密防峻法, 德政之所恥.」
15.18 抱朴子曰:「夫骨填肉補之葯,長於養體益壽, 而不可以救日曷溺之急也. 務寬含垢之政, 可以蒞敦御朴, 而不可以拯衰弊之變也. 虎狼見逼, 不揮戈奮劍,而彈琴詠詩, 吾未見其身可保也. 燎火及室, 不奔走灌注, 而揖讓盤旋, 吾未見其焚之自息也. 今與知欲賣策者論此,是與跖議捕盜也.」
15.19 抱朴子曰:「今普天一統, 九垓同風,王制政令, 誠宜齊一. 夫衡量小器, 猶不可使往往有異, 況人士之格, 而可叄差而無檢乎? 江表雖遠, 密邇海隅, 然染道化,率禮教, 亦既千餘載矣. 往雖暫隔, 不盈百年, 而儒學之事, 亦不偏廢也. 惟以其土宇褊於中州, 故人士之數, 不得鈞其多少耳.及其德行才學之高者, 子游仲任之徒, 亦未謝上國也.
15.20 昔吳土初附, 其貢士見偃以不試.今太平已近四十年矣, 猶復不試, 所以使東南儒業衰於在昔也. 此乃見同於左衽之類, 非所以別之也. 且夫君子猶愛人以禮,況為其愷悌之父母邪! 法有招患, 令有損化, 其此之謂也. 今貢士無複試者, 則必皆修飾馳逐, 以競虛名, 誰肯復開卷受書哉?所謂饒之適足以敗之者也.
15.21 「自有天性好古, 心悅藝文. 學不為祿,味道忘貧, 若法高卿周生烈者. 學精不仕(疑有脫文)徇乎榮利者, 萬之一耳. 至於寧越倪寬黃霸之徒, 所以強自篤勵於典籍者,非天性也, 皆由患苦困瘁, 欲以經術自拔耳. 向使非漢武之世, 則朱買臣嚴助之屬, 亦未必讀書也. 今若取富貴之道, 幸有易於學者,而復素無自然之好, 豈肯復空自勤苦, 執灑埽為諸生, 遠行尋師問道者乎?
15.22 兵興之世, 武貴文寢,俗人視儒士如仆虜, 見經誥如芥壤者, 何哉? 由於聲名背乎此也. 夫不用譬猶售章甫於夷越, 徇髯蛇於華夏矣. 今若遐邇一例,明考課試, 則必多負笈千里, 以尋師友, 轉其禮賂之費, 以買記籍者, 不俟終日矣.」
15.23 抱朴子曰:才學之士堪秀孝者,已不可多得矣. 就令其人若桓靈之世, 舉吏不先以財貨, 便安台閣主者, 則雖諸經兼本解, 於問無不對, 猶見誣枉, 使不得過矣.常追恨於時執事, 不重為之防.
15.24 余意謂新年當試貢舉者,今年便可使儒官才士, 豫作諸策, 計足周用. 集上禁其留草殿中, 封閉之;臨試之時, 亟賦之. 人事因緣於是絕. 當答策者,皆可會著一處, 高選台省之官親監察之. 又嚴禁其交關出入, 畢事乃遣. 違犯有罪無赦. 如此, 屬託之翼窒矣. 夫明君恃己之不可欺,不恃人之不欺己也. 亦何恥於峻為斯制乎? 若試經法立, 則天下 可以不立學官, 而人自勤樂矣.
15.25 案四科亦有明解法令之狀, 今在職之人,官無大小, 悉不知法令. 或有微言難曉, 而小吏多頑, 而使之決獄, 無以死生委之, 以輕百姓之命, 付無知之人也. 作官長不知法,為下吏所欺而不知, 又決其口筆者, 憤憤不能知食法, 與不食不問, 不以付主者. 或以意斷事, 蹉跌不慎法令, 亦可令廉良之吏,皆取明律令者試之如試經, 高者隨才品敘用. 如此, 天下必少弄法之吏, 失理之獄矣.
交際卷第十六
16.1 抱朴子曰:余以朋友之交, 不宜浮雜.面而不心, 揚雄攸譏. 故雖位顯名美, 門齊年敵, 而趨舍異規, 業尚乖互者, 未嘗結焉. 或有矜其先達, 步高視遠,或遺忽陵遲之舊好, 或簡棄後門之類味, 或取人以官而不論德, 其不遭知己, 零淪丘園者, 雖才深智遠, 操清節高者,不可也;其進趨偶合, 位顯官通者, 雖面牆庸瑣, 必及也. 如此之徒, 雖能令壤蟲雲飛, 斥鷃戾天, 手捉刀尺, 口為禍福,得之則排冰吐華, 失之則當春凋悴, 余代其口止叔口止脊, 恥與共世.
16.2 窮之與達, 不能求也. 然而輕薄之人,無分之子, 曾無疾非俄然之節, 星言宵征, 守其門廷, 翕然諂笑, 卑辭悅色, 提壺執贄, 時行索媚;勤苦積久, 猶見嫌拒,乃行因托長者以構合之. 其見受也, 則踴悅過於幽系之遇赦;其不合也, 則懊悴劇於喪病之逮己也. 通塞有命, 道貴正直, 否泰付之自然,津途何足多咨. 嗟乎細人, 豈不鄙哉! 人情不同, 一何遠邪? 每為慨然, 助彼羞之.
16.3 昔莊周見惠子從車之多, 而棄其餘魚.余感俗士(或脫「無」)不汲汲於攀及至也. 瞻彼云云, 馳騁風塵者, 不懋建德業, 務本求己, 而偏徇高交, 以結朋黨,謂人理莫比之要, 當世莫此之急也. 以岳峙獨立者, 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睞者, 為曉解當世. 風成俗習, 莫不逐末, 流遁遂往,可慨者也.
16.4 或有德薄位高, 器盈志溢, 聞財利則驚掉,見奇士則坐睡. 襤縷杖策, 被褐負笈者, 雖文艷相雄, 學優融玄, 同之埃芥, 不加接引. 若夫程鄭王孫羅裒之徒, 乘肥衣輕,懷金挾玉者, 雖筆不集札, 菽麥不分辯, 為之倒屣, 吐食握髮.
16.5 余徒恨不在其位, 有斧無柯,無以為國家流穢濁於四裔, 投畀於有北. 彼雖赫奕, 刀尺決乎(有脫文)勢力足以移山拔海, 吹呼能令泥象登雲, 造其門庭, 我則未暇也.而多有下意怡顏, 匍匐膝進, 求交於若人, 以圖其益. 悲夫! 生民用心之不鈞, 何其遼邈之不肖也哉! 余所以同生聖世而抱困賤,本後顧而不見者, 今皆追瞻而不及, 豈不有以乎! 然性苟不堪, 各從所好, 以此存亡, 予不能易也.
16.6 或又難曰:「時移世變, 古今別務,行立乎己, 名成乎人. 金玉經於不測者, 托於輕舟也;靈烏萃於玄霄者, 扶搖之力也;芳蘭之芬烈者, 清風之功也;屈士起於丘園者,知己之助也. 今先生所交必清澄其行業, 所厚必沙汰其心性, 孑然只口跱, 失棄名輩, 結讎一世, 招怨流俗, 豈合和光以籠物,同法之高義乎? 若比智而交, 則白屋不降公旦之貴;若鈞才而游, 則尼父必無入室之客矣.」
16.7 抱朴子曰:「吾聞詳交者不失人,而泛結者多後悔. 故曩哲先擇而後交, 不先交而後擇也. 子之所論, 出人之計也;吾之所守, 退士之志也. 子云玉浮鳥高, 皆有所因,誠復別理一家之說也. 吾以為寧作不載之寶, 不飛之鵬, 不颺之蘭, 無黨之士, 亦(何? )損於夜光之質, 垂天之大, 含芳之卉,不朽之蘭乎? 且夫名多其實, 位過其才, 處之者猶鮮免於禍辱, 交之者何足以為榮福哉!
16.8 「由茲論之, 則交彼而遇者,雖得達不足貴;芘之而誤者, 譬如蔭朽樹之被笮也. 彼尚不能自止其顛蹶, 亦安能救我之碎首哉! 吾聞大丈夫之自得而外物者, 其於庸人也,蓋逼迫不獲已而與之形接, 雖以千計, 猶蚤虱之積乎衣, 而贅疣之攢乎體也. 失之雖以萬數, 猶飛塵之去嵩岱, 鄧林之墮朽條耳.豈以有之為益, 無之覺損乎?
16.9 「且夫朋友也者, 必取乎直諒多聞,拾遺斥謬, 生無請言, 死無託辭, 終始一契, 寒暑不渝者. 然而此人良未易得, 而或默語殊途, 或憎愛異心, 或盛合衰離,或見利忘信. 其處今也, 璧猶禽魚之結侶, 冰炭之同器, 欲其久合, 安可得哉! 夫父子天性, 好惡宜鈞, 而子政子駿,平論異隔;南山伯奇, 辯訟有無. 面別心殊, 其來尚矣. 總而混之, 不亦難哉!
16.10 「世俗之人, 交不論志, 逐名趨勢,熱來冷去;見過不改, 視迷不救;有利則獨專而不相分, 有害則苟免而不相恤;或事便則先取而不讓, 值機會則賣彼以安此. 凡如是,則有不如無也.
16.11 「天下不為盡不中交也,率於為益者寡而生累者眾. 知人之明, 上聖所難. 而欲力厲近才, 短於鑒物者, 務廣其交, 又欲使悉得, 可與經夷險而不易情,歷危苦而相負荷者, 吾未見其可多得也. 雖搜琬琰於培螻之上, 索鸞鳳乎鷦鷯之巢, 未為難也. 吾亦豈敢謂藍田之陽, 丹穴之中,為無此物哉! 亦直言其稀已矣.
16.12 「夫操尚不同, 猶金沈羽浮也.志好之乖次, 猶火升而水降也. 苟不可同, 雖造化之靈, 大塊之匠, 不可使同也, 何可強乎! 余所稟訥馬矣, 加之以天挺篤懶,諸戲弄之事, 彈棋博弈, 皆所惡見;及飛輕走迅, 遊獵傲覽, 咸所不為, 殊不喜嘲褻. 凡此數者, 皆時世所好, 莫不耽之,而余悉闕焉, 故親交所以尤遼也. 加以挾直, 好吐忠藎, 藥石所集, 甘心者鮮. 又欲勉之以學問, 諫之以馳競, 止其樗蒲,節其沈湎, 此又常人所不能悅也.
16.13 「毀方瓦合, 違情偶俗, 人之愛力,甚所不堪, 而欲好日新, 安可得哉! 知其如此而不辯改之, 可不謂之暗於當世, 拙於用大乎? 夫交而不卒, 合而又離,則兩受不弘之名, 俱失克終之美. 夫厚則親愛生焉, 薄則嫌隙結焉, 自然之理也, 可不詳擇乎! 為可臨觴者拊背, 執手須臾,欲多其數而必其全, 吾所懼也.」
16.14 或曰:「然則都可以無交乎?」
抱朴子答曰:「何其然哉! 夫畏水者何必廢舟楫,忌傷者何必棄父斤? 交之為道, 其來尚矣. 天地不交則不泰, 上下不交即乖志. 夫不泰則二氣隔並矣, 志乖則天下無國矣. 然始之甚易,終之竟難. 患乎所結非其人, 敗於爭小以忘大也. 《易》美多蘭, 《詩》詠百朋, 雖有兄弟, 不如友生. 切思三益, 大聖所嘉,門人所以增親, 惡言所以不至;管仲所以免誅戮而立霸功, 子元所以去亭長而驅朱軒者, 交之力也.
16.15 「單弦不能發《韶》《夏》之和音,孑色不能成兗龍之瑋燁, 一味不能合伊鼎之甘, 獨木不能致鄧林之茂. 玄圃極天, 蓋由眾石之積. 南溟浩瀁, 實須群流之赴.明鏡舉則傾冠見矣, 羲和照則曲影覺矣, 櫽括修則枉刺之疾消矣, 良友結則輔仁之道弘矣.
16.16 達者知其然也, 所企及則必簡乎勝己,所降結則必料乎同志. 其處也則講道進德, 其出也則齊心比翼. 否則鈞魚釣之業, 泰則協經世之務. 安則有以精義, 危則有以相恤.恥令譚肯專面地之篤, 不使王貢擅彈冠之美. 夫然, 故交道可貴也.
16.17 「然實未易知, 勢利生去就,積毀壞刎頸之契, 漸漬釋膠漆之堅. 於是有忘素情之惆嘆, 或睚眥而不思, 遂令元伯巨卿之好, 獨著於昔;張耳陳余之變, 屢構於今.推往尋來, 良可嘆也. 夫梧禽不與鴟梟同枝, 麟虞不與豺狼連群, 清源不與濁潦混流, 仁明不與凶暗同處. 何者? 漸染積而移直道,暴迫則生害也.」
16.18 或人曰:「敢問全交之道可得聞乎?」
抱朴子答曰:「君子交絕猶無惡言, 豈肯向所異辭乎?殺身猶以許友, 豈名位之足競乎? 善交狎而不慢, 和而不同, 見彼有失, 則正色而諫之;告我以過, 則速改而憚. 不以忤彼心而不言,不以逆我耳而不納, 不以巧辯飾其非, 不以華辭文其失, 不形同而神乖, 不若情而口合, 不面從而背憎, 不疾人之勝己,護其短而引其長, 隱其失而宣其得, 外無計數之諍, 內遺心競之累. 夫然後《鹿鳴》之好全, 而《伐木》之刺息. 若乃輕合而不重離,易厚而不難薄, 始如形影, 終為叄辰, 至歡變為篤恨, 接援化成讎敵, 不詳之悔, 亦無以(原有脫文).
16.19 往者漢季陵遲, 皇轡不振, 在公之義替,紛競之俗成. 以違時為清高, 以救世為辱身. 尊卑禮壞, 大倫遂亂. 在位之人, 不務盡節, 委本趨末, 背實尋聲. 王事廢者其譽美,奸過積者其功多. 莫不飛輪兼策, 星言假寐, 冒寒觸暑, 以走權門, 市虛華之名於秉勢之口, 買非分之位於賣官之家. 或爭所欲,還相屠滅.
16.20 於是公叔偉長疾其若彼, 力不能正,不忍見之, 爾乃發憤著論, 杜門絕交, 斯誠感激有為而然. 蓋矯枉而過正, 非經常之永訓也. 徒當遠非類之黨, 慎諂黷之源.何必裸袒以詭彼己, 斷粒以刺玉食哉! 夫交之為非, 重諫而不止, 遂至大亂. 故禮義之所棄, 可以絕矣.
備闕卷第十七
17.1 抱朴子曰:騕褭能奮蘭筋以絕景,而不能履冰以乘深;猛虎能似雷霆以博噬, 而不能踴雲霧以凌虛. 鴻鵾不能振翅於籠罩之中, 輕鷂不能電擊於几筵之下. 物既然矣,人亦如之. 故能調和陰陽者, 未必能兼百行修簡書也;能敷五邁九者, 不必能全小潔經曲碎也.
17.2 惠子, 上相之標也,而不能役舟楫以凌陽侯;漢高, 神武之傑也, 而不能治產業端檢括;淮陰, 良將之元也, 而不能修農商免饑寒;周勃, 社稷之鯁也,而不能答錢穀責獄辭. 若以所短棄所長, 則逸儕拔萃之才不用矣;責具體而論細禮, 則匠世濟民之勛不著矣.
17.3 天不能平其西北, 地不能隆其東南,日月不能摛光於曲穴, 衝風涌揚波於井底. 扌適齒則松檟不及一寸之筵, 挑耳則棟樑不如鷦鷯之羽, 彈鳥則千金不及丸泥之用,縫緝則長劍不及數寸之針. 何必伏巨象而捕鼠, 制大鵬以司晨乎? 故姜牙賣煦(疑作「漿』)無所售, 而見師於文武;蔣生憒慢於百里,而獨步三槐.
擢才卷第十八
18.1 抱朴子曰:華章藻蔚,非矇瞍所玩;英逸之才, 非淺短所識. 夫瞻視不能接物, 則兗龍與素褐同價矣;聰鑒不足相涉, 則俊民與庸夫一概矣. 眼不見,則美不入神焉;莫之與, 則傷之者至焉. 且夫愛憎好惡, 古今不均, 時移俗易, 物同價異. 譬之夏後之璜, 曩直連城, 鬻之於今,賤於銅鐵. 故昔以隱居求志為高士, 今以山林之儒為不肖. 故聖世之良干, 乃暗俗之罪人也;往者之介潔,乃末葉之羸劣也.
18.2 弘偉之士, 履道之生,其崇信匪徒重仞之牆, 其淵澤不唯呂梁之深也, 故短近不能賞, 而淺促不能測焉. 因以異乎己而薄之矣, 以不求我而疾之矣, 不貴不用,何足言乎? 乃有播埃塵於白珪, 生瘡疒有於玉肌, 訕疵雷同, 攻伐獨立, 曾叄蒙劫剽之垢, 巢許獲穿窬之謗. 自匪明並懸象,玄鑒表微者, 焉能披泥抽淪玉, 澄川掇沈珠哉! 夫珪璋居肆而不售, 矧乃翳於盤璞乎? 奇士扣角而見遏,況乃潛於四羊藪乎?
18.3 孫臏思騁其秘略,而司馬刖之;韓非願建治績, 而李斯殺之;賈誼慷慨, 懷經國之術, 而武夫排之;子政忠良, 有匡危之具, 而恭顯陷之.和氏所以抱璞而泣血, 禽息所以發憤而碎首也. 夫玉石易別於賢愚, 愛寶情篤於好士, 以易別之寶, 合篤好之物, 猶獲罪截趾,歷世受誣. 況乎難知之賢, 非意所急, 讒人畫蛇足於無形, 奸臣畏忠貞之害己, 體曲者忌繩墨之容, 夜裸者憎明燭之來. 是以高譽美行,抑而不揚, 虛構之謗, 先形生影. 又無楚人號哭之薦, 萬無一遇, 固其宜矣.
18.4 夫以玉為石者,亦將以石為玉矣;以賢為愚者, 亦將以愚為賢者矣. 以石為玉, 未有傷也;以愚為賢者, 亡之診也. 蓋診亡者雖存而必亡,猶脈死者雖生而必死也. 可勿慎乎! 於戲, 悲夫! 莫之思者也. 昔仲尼上聖也, 東受累於齊人, 南見塞於子西. 文種大賢也,初不齒於荊俗, 末雍游於鈞如. 競年立功, 不亦難乎? 夫結綠玄黎, 非陶猗不能市也;千鈞之重, 非賁獲不能抱也. 《白雪》之弦,非靈素不能徽也;邁倫之才, 非明主不能用也.
18.5 然耀靈光夜之珍, 不為莫求而虧其質,以苟且於賤賈;洪鍾周鼎(或有脫文), 不為委淪而輕其體, 取見舉於侏儒;嶧陽雲和, 不為不御而息唱, 以競顯於淫哇;冠群之德,不以沈抑而履徑, 而剸節於流俗. 是以和璧變為滯貨, 柔木廢於勿用, 赤刀之礦, 不得經歐冶之爐;元凱之疇,終不值四門之辟也.
任命卷第十九
19.1 抱朴子曰:余之友人有居泠先生者,恬愉靜素, 形神相忘, 外不飾驚愚之容, 內不寄有容之心, 游精墳誥, 樂以忘憂. 晝競羲和之末景, 夕照望舒之餘耀, 道靡遠而不究,言無微而不研. 然車跡不軔權右之國, 尺牘不經貴勢之庭. 是以名不出蓬戶, 身不離畎畝.
19.2於是翼亮大夫候而難之曰:「余聞淵蟠起則玄雲赴, 道化雨沾則逸才奮. 故康衢有角歌之音, 鼎俎發凌風之跡. 沽之則收不貲之賈,踴之則超在天之舉. 耀逸景於暘谷, 播大明乎九垓. 勛蔭當世, 聲揚罔極. 故尋仞之途甚近而弗往者,雖追風之腳不能到也;楹梲之下至卑而不動者, 雖鴻鵾之翅未之及也. 況乎寢足於大荒之表, 斂羽於幽梧之枝, 安得效迅以尋景,振輕乎蒼霄哉?
19.3 年期奄冉而不久, 托世飄迅而不再,智者履霜則知堅冰之必至, 處始則悟生物之有終. 六龍促軌於大渾, 華顛倏忽而告暮, 古人所以映順流而顧嘆,眄過隙而興悲矣.
19.4 先生資命世之逸量, 含英偉以邈俗,銳翰汪濊以波涌, 六奇抑鬱而淵稸;然不能凌扶搖以高竦, 揚清耀於九玄, 器不陳於瑚簋之末, 體不免於負薪之勞, 猶奏和音於聾俗之地,鬻章甫於被發之域. 徒忘寤於翰林, 銳意以窮神, 崇琬琰於懷抱之內, 吐琳琅於毛墨之端, 躬困屢空之儉, 神勞堅高之間,譬若埋尺璧於重壤之下, 封文錦於沓匱之中, 終無交易之富, 孰賞堙翳之珍哉?
19.5 「夫龍驥維縶, 則無以別乎蹇驢;赤刀韜鋒,則曷用異於鉛刃. 鱣鮪不居牛跡, 大鵬不滯蒿林. 願先生委龍蛇之穴, 升利見之途, 釋戶庭之獨潔, 覽二鼠而遠寤, 越窮谷以登高,襲丹藻以改素, 競驚飈於清晨, 不盤旋以錯度, 收名器於崇高, 響鍾鼎之慶祚. 柏成一介之夫, 辨薇可足多慕乎?」
19.6 居泠先生應曰:「蓋聞靈機冥緬, 混芒眇昧,禍福交錯乎倚伏之間, 興亡纏綿乎盈虛之會;迅游者不能脫逐身之景, 樂成者不能免理致之敗;匡流末者, 未若挺治乎無兆之中;整已然者,不逮反本乎玄朴之外. 是以覺蠖者, 甘屈以保伸;識通塞者, 不慘悅於否泰.
19.7 且夫洪陶范物, 大象流形, 躁靜異尚,翔沈舛情. 金寶其重, 羽矜其輕. 篤隘者執束於滓涅達妙者逍遙於玄清. 潢洿納行潦而潘溢, 渤澥吞百川而不盈. 鮋蝦踴悅於泥濘,赤螭凌厲乎高冥. 嚼香餌者, 快嗜欲而赴死;味虛淡者, 含天和而趨生;識機神者, 瞻無兆而弗惑;暗休咎者, 觸強弩而不驚. 各附攸好,安肯改營?
19.8 「吾聞五玉不能自剖於嵩岫,騰蛇不能無霧而電征, 龍淵不能勿操而斷犀兕, 景鍾不能莫扣而揚洪聲. 金芝須商風而激耀, 倉庚俟煙火日皿而修鳴, 騏騄不苟馳以赴險,君子不詭遇以毀名. 運屯則沈淪於勿用, 時行則高竦乎天庭. 士以自炫為不高, 女以自媒為不貞. 何必委洗耳之峻標,效負俎之干榮哉?
19.9 夫其窮也, 則有虞婆娑而陶釣,尚父見逐於愚嫗, 范生來辱於溺簣, 弘式匿奇於耕牧;及其達也, 則淮陰投竿而稱孤, 文種解屍彳喬而紆青, 傅說釋築而論道,管子脫桎為上卿. 蓋君子藏器以有待也, 稸德以有為也, 非其時不見也, 非其君不事也, 窮達任所值, 出處無所系. 其靜也,則為逸民之宗;其動也, 則為元凱之表. 或運思於立言, 或銘勛乎國器. 殊途同歸, 其致一焉.
19.10 「士能為可貴之行,而不能使俗必貴之也;能為可用之才, 而不能使世必用之也. 被褐茹草罝兔, 則心歡意得, 如將終身, 服冕乘軺, 兼朱重紫,則若固有之. 常如布衣, 此至人之用懷也.
19.11 若席上之珍不積, 環堵之操不粹者,予之罪也. 知之者希, 名位不臻, 以玉為石, 謂鳳曰鷃者, 非餘罪也. 夫汲汲於見知, 悒悒於否滯者, 裳民之情也;浩然而養氣,淡爾而靡欲者, 無悶之志也. 時至道行, 器大者不悅;天地之間, 知命者不憂. 若乃徇萬金之貨, 以索百十之售, 多失骨幹毛,我則未暇矣.」
名實卷第二十
20.1 門人問曰:「聞漢末之世, 靈獻之時,品藻乖濫, 英逸窮滯, 饕餮得志, 名不準實, 賈不本物, 以其通者為賢, 寒者為愚. 其故何哉? 」
20.2 抱朴子答曰:「夫雷霆車訇磕,而或不聞焉;七曜經天, 而或不見焉. 豈唯形器有聾瞽哉! 心神所蔽, 亦又如之. 是以聞格言而不識者, 非無耳也;見英異而不知者,非無目也;由乎聰不經妙, 而明不逮奇也. 夫智大量遠者, 盤桓以山峙;器小志近者, 蓬飛而萍浮. 夫唯山峙, 故莫之能動焉;夫唯萍浮,故流而不滯焉.
20.3 方之貨也, 則緘連以待賈者,唯至珍而難售;鳴鼓以徇之者, 雖凡蔽而易盡. 比之材也, 則結根於嵩岱者, 雖竦蓋千仞, 垂蔭萬畝, 而莫之知也;插株途要者,雖鉤曲戾細而速朽, 而猶見用也. 故廟堂有枯楊之瑚簋, 窮谷多不伐之梓橡也.
20.4 是以竊華名者, 螻蜥騰於雲霄;失實賈者,翠虯淪乎九泉. 於是斥鷃凌風以高奮, 靈鳳卷翮以幽戢, 鉛鋒充太阿之寶, 犬羊佻虎狼之資矣. 夫佞者鼓珍賂為勁羽,則無高而不到矣;乘朋黨為舟楫, 則無遠而不濟矣.
20.5 持之以夙興側立, 加之以先意承指,其利口諛辭也似辯, 其道聽途說也似學, 其心險貌柔也似仁, 其行污言潔也似廉, 其好說人短也似忠, 其不知忌諱也似直, 故多通焉.且亦奉望我者, 欲我益之, 不求我者, 我不能愛, 自然之理也.
20.6 「夫賢常少而愚常多, 多則比周而匿瑕,少則孤弱而無援, 佞人相汲引而柴正路, 俊哲處下位而不見知, 拔茅之義圯, 而負乘之群興, 亢龍高墜, 泣血漣如.故子西逐大聖之仲尼, 臧倉毀命世之孟軻. 二生不免斯患, 降茲亦何足言! 斯禍蓋與開闢並生, 苦之匪唯一世也. 歷覽振古,多同此疾.
20.7 至於駑蹇矯首於王周輦, 駥驥委牧乎林垧,彼己尸祿, 邦國殄瘁, 下凌上替, 實此之由. 或蟲流而莫斂, 或逆竄於申亥, 或擢筋於廟梁, 或絕命於望夷, 蓋所拔之非真,而忠能之不用也.
20.8 「故明君勤於招賢, 而汲汲於擢奇,導達凝滯, 而嚴防壅蔽. 才誠足委, 不拘於屠釣;言審可施, 抽之於戎戍. 或舉於牛口之下, 而加之於群僚之上;或拔於桎梏之中,而任以社稷之重. 故能勛業隆濟, 拓境服遠, 取威定功, 垂統長世也.
20.9 「夫直繩者, 枉木之所憎也;清公者,奸慝之所讎也. 人主不能運玄鑒以索隱, 而必須當途之所舉. 然每觀前代專權之徒, 率其所舉皆在乎附己者也, 所薦者先乎利己者也.毀所畏而進所愛, 所畏則至公者也, 所愛則同私者也. 至公用則奸黨破, 眾私立則主威奪矣;奸黨破則升泰之所由也,主威奪則危亡之端漸矣. 毀所畏則恐辭之不痛, 雖刖劓之, 猶未弇意焉, 故必除之而後快也;彼進所愛則苦談之不美, 雖位超之,猶未逞心焉, 故必危彼以安此也. 是故抱枉而死, 無愆而黜者, 有自來矣.
20.10 「所以體道合真, 嶷然特立, 才遠量逸,懷霜履冰, 思綿天地, 器兼元凱, 執經衡門, 淵渟岳立. 寧潔身以守滯, 恥脅肩以苟合. 樂飢陋巷, 以勵高尚之節;藏器全真,以待天年之盡. 非時不出, 非禮不動. 結褐嚼蔬, 而不悒悒也;黃髮終否, 而不悢悢也. 安肯蹙太山之峻, 以適鑿枘之中;斂垂天之羽,為戒旦之役? 編於仕類, 而抑鬱庸兒之下. 舍鸞鳳之林, 適枳棘之藪, 競腐鼠於踞鴟, 而枉尺以直尋哉!
20.11 「且大賢之狀也至拙, 其為味也甚淡,蕭然自足, 泊爾無知, 知之者稀而不戚, 時不能用而不悶. 雖並日無藜藿之糝, 不以易不義之太牢也;雖縕袍無卒歲之服,不肯樂無道之狐白也. 獨可散發高枕, 守其所有已, 絕不曲躬低眉, 求其所未須也.
20.12 德薄位厚, 弗交也;名與實違,弗親也;榮華馳逐, 弗務也;豪俠奸權, 弗接也;俗說細辨, 不答也;脅肩所赴, 弗隨也. 貌愚而志遠, 面垢而行潔. 確乎若嵩岱,銓衡所不能測也;浩乎若滄海, 斗斛所不能校也. 峻其重仞之高, 隱其百官之富. 觀彼佻竊, 若草莽也. 邈世之操,眇焉冠秋雲之表;遺俗之神, 緬焉棲九玄之端. 雖窮賤, 而不可脅以威;雖危苦, 而不可動以利.
20.13 「其所業尚, 可聞而不可盡也;其所執守,可見而不可論也. 故疾之者, 齊聲而側目;愛之者, 寡弱而無益. 亦猶撮壤不能填決河, 升水不能殄原火. 於是鼖鼓戢雷霆之音,鞀鞞恣喋鼛之響. 芳蕙芟夷, 臭鮑佩御. 玄鬯傾棄而不羞, 醨酪專灌於圓丘. 汗血驅放而垂耳, 跛蹇馳騁於鑾軒.此古人之所以懷沙負石, 赴流魚葬, 而不堪與之同世也. 已矣! 悲夫!
20.14 「然捐玄黎於洿濘, 非夜光之不真也,由莫識焉;投彤盧而不彎, 非繁弱之不勁也, 坐莫賞焉. 故瓊瑤俟荊和而顯連城之價, 烏號須逢門而著陷堅之功, 飛菟待子豫而飈騰,俊民值知己而宣力. 若夫美玉不出重岫, 良弓不鑿百札, 驥騄不服朱軒, 命世不履爵勢, 則孰知其能攄符彩之耀曄, 頓雲禽於千仞,騁逸跡以追風, 康庶績於百揆乎?
20.15 夫其不遇, 亦得不雜糅於瓦石,鈞賤於朽木, 列鑣於下乘, 等望於凡瑣哉! 嗟乎! 弓廣棘矢而望高手於渠廣, 策疲駑而求繼軌於周穆, 放斧斤而欲雙巧於班墨,忽良才而欲彝倫之攸敘, 不亦難乎? 名實雖漏於一世, 德音可邀乎將來. 樂天知命, 何慮何憂? 安時處順,何怨何憂哉!
清鑒卷第二十一
21.1 抱朴子曰;咸謂勇力絕倫者,則上將之器;洽聞治亂者, 則三九之才也. 然張飛關羽萬人之敵, 而皆喪元辱主, 授首非所;孔融邊讓文學邈俗, 而並不達治務,所在敗績. 鄧禹馬援田間諸生, 而善於用兵;蕭何曹叄不涉經誥, 而優於宰輔. 爾則知人果未易也. 欲試可乃已,則恐成折足覆食束;欲聽言察貌, 則或似是而非, 真偽混錯. 然而世人甚以為易, 經耳過目, 謂可精盡. 余甚猜焉,未敢許也.
21.2 區別臧否, 瞻形得神, 存乎其人,不可力為. 自非明並日月, 聽聞無音者, 願加清澄, 以漸進用, 不可頓任. 輕假利器, 收還之既甚難, 所損者亦已多矣.無以一事暗保其餘, 同乎己者, 未必可用;異於我者, 未必可忽也.
21.3 或難曰:「夫在天者垂象, 在地者有形,故望山度水, 則高深可推;風起雲飛, 則吉凶可步. 智者睹木不瘁, 則悟美玉之在山;覿岸不枯, 則覺明珠之沈淵. 彗星出,則知鱣魚之方死;日月蝕, 則識騏驎之共斗. 華霍不須稱, 而無限之重可知矣;江河不待量, 而不測之數已定矣. 鴻鵠之翼, 騄騏之足,雖未飛走, 輕迅可必也. 豪曹之劍, 徐氏匕首, 雖未奮擊, 其立斷無疑也.
21.4 駁子有吞牛之容, 鶚鷧有凌鷙之貌.卉茂者土必沃, 魚大者水必廣. 虎尾不附狸身, 象牙不出鼠口. 叔魚無饜之心, 見於初生之狀;食我滅宗之徵, 著乎開胞之始.申童覺竊妻之巫臣, 張負知將貴之陳平. 范子所以絕跡於五湖者, 以句踐蜂目而鳥喙也. 趙人所以息意於爭鋒者, 以白起首銳而視直也.文王之接呂尚, 桑陰未移, 而知其足師矣. 玄德之見孔明, 晷景未改, 而腹心已委矣.
21.5 郭泰中才, 猶能知人,故入潁川則友李元禮, 到陳留則結符偉明, 入外黃則親韓子助, 至蒲亨則師仇季知, 止學舍則收魏德公, 觀耕者則拔茅季偉,奇孟敏於擔負, 戒元艾之必敗. 終如其言, 一無差錯. 必能簡精鈍於符表, 詳舒急乎聲氣, 料明暗於舉厝, 察清濁於財色,觀取與於宜適, 謂虛實於言行, 考操業於閨閫, 校始終於信效, 善否之驗, 不其易乎? 」
21.6 抱朴子答曰:「余非謂人物了不可知,知人挺無形理也. 徒以斯術存乎大明, 非夫當人自許. 然而世士各謂能之, 是以有雲, 以警付任耳. 夫貌望豐偉者不必賢,而形器尪瘁者不必愚, 咆哮者不必勇, 淳淡者不必怯. 或外候同而用意異, 或氣性殊而所務合. 非若天地有常候,山川有定止也.
21.7 物亦故有遠而易知, 近而難料,譬猶眼能察天衢, 而不能周項領之間;耳能聞雷霆, 而不能識蟲豈虱之音也. 唐呂樊許善於相人狀, 唯知壽夭貧富官秩尊卑,而不能審情性之寬克, 志行之洿隆. 惟帝難之, 況庸人乎! 而吾子舉論形之例, 詰精神之談, 未修其本,殆失指矣.
21.8 「夫亡射之箭, 皆破秋毫.然準的恆不得為工. 叔向之母, 申氏之子, 非不一得, 然不能常也. 陶唐稽古而失任, 姬公欽明而謬授. 尼父遠得崇替於未兆,近失澹臺於形骸. 延州審清濁於千載之外, 而蔽奇士於咫尺之內. 知人之難, 如此其甚. 郭泰所論, 皆為此人過上聖乎? 但其所得者,顯而易識;其所失者, 人不能紀.
21.9 「且夫所貴, 貴乎見俊才於無名之中,料逸足乎吳坂之間, 掇懷珠之蚌於九淵之底, 指含光之珍於積石之中. 若伯喈識絕音之器於煙燼之餘, 平子剔逸響之竹於未用之前.六軍之聚, 市人之會, 暫觀一睹, 無所眩惑, 探其潛生之心計, 定其始終之事行, 乃為獨見不傳之妙耳. 若如未論(原文有脫文),必俟考其操蹈之全毀, 觀其云為之好醜, 此為絲線既銓衡, 布帛已歷於丈尺, 徐乃說其斤兩之輕重, 端匹之修短, 人皆能之,何煩於明哲哉! 」
推薦閱讀:
※[轉載]慚愧學人論庚金
※(3)[轉載]用量子力學理解金融市場
※[轉載]乙木生居酉,莫全逢巳丑,富貴坎離宮,貧窮申酉守。
※[轉載]淺談「江東一卦從來吉,八神四個一」
※[轉載]關於入音字、拗救和孤平的問題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