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十八集)
【一念相應,即凈念相繼之根。凈念相繼,即從一念相應而來。相應,有性相相應、有事理相應、有因果相應,種種深解不同。】
上面舉的這三種,每一種都有淺、都有深,任何一法都可以從這三種相應來觀察。前面講到我們念佛用十念法,這個十念跟古時候慈雲大師的十念不一樣。慈雲大師的十念,他是以一口氣為一念,這一口氣當中,佛號不拘多少,有的人氣長,有的人氣短,盡一口氣叫一念。他是教導一些工作繁忙的人,實實在在找不到時間做早晚課。但是早晚課在我們學佛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平常課誦有沒有,沒關係,早晚課誦最重要,就在這個時候培養一種習慣,到這個時候自自然然就會念佛,就會念經,就會念佛,養成習慣。這個習慣養成了會起很大的作用,在念佛人來講,決定是有助於往生;臨終功夫得力、不得力,與這個關係很大,所以早晚課是一定要做。如果實在找不到時間,沒有功夫做,用慈雲大師的十念法,那是盡一口氣叫一念。實在連這個時間都沒有,我教給諸位同修的十念是十句佛號。十句佛號,實在講一口氣就念掉了。這個時間短,時間短容易相應,無論是性相、事理、因果,統統都相應。相應,那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不要看時間這麼短,念得這麼少;短跟少都不怕,就怕不相應。不相應就是裡頭還有雜念存在;如果沒有雜念這就相應了。所以這十聲佛號裡頭,我們保持著一個雜念都沒有,這是很容易做到的。這就是將來你的功夫成就了,成就就是凈念相繼,這個十念就是凈念相繼的根本,凈念相繼的功夫就是從這裡培養出來的。特別是在我們現代這個社會,每個人工作都很緊張、都很繁忙,這個方法不但對你的生活起居、工作毫無妨礙,而且有很大的利益。時間很短,它確確實實叫你把妄念統統放下,讓你心地得片刻的清凈;這片刻的清凈,對你的精神、體力就有很大的幫助。你的精神體力好,頭腦清醒,當然你的辦事工作效率也就提高,所以有許許多多的好處。這是講一念凈信。下面這是說明,釋顯其故,釋是解釋,說明緣故。 經【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佛講的這個沒錯!我們乍看起來好難,好難做到。但是你想想看,我們在用十念法念佛的時候,這十句佛號一句接一句,就是凈念相繼。這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在這短時間之中,你看看與這一句相應不相應?這十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接著,確確實實這其中事相沒有了,事相離了,法相跟非法相也離了,跟經上講的就相應。相應才是真實功夫! 【此是正面釋生信得福之故(清凈信心生起來)。何以能生凈信,何以能得福。須是除卻分別心方可。】 我們今天唯獨在十念當中體會到,在十念當中覺察到,真的它相應了,這是凈信。清凈心生起來之後,十念法就永遠不會中斷,一天九次,一次都不會中斷。你看看早晚課誦,一天只提醒兩次,早晨一次,晚上一次。這個十念法一天九次,時間隔得很短,時間不長,過一段時間又提醒一次。所以實際上這個效果,比早晚兩堂功課的效果要大、比修其他法門真的要大,又不妨礙工作。這個方法好,就好在此地。 心清凈,就得福。一般人不懂得什麼叫福德,以為發了財、做了大官,這個就有福了,這個觀念都搞錯了。這是佛法裡頭常講的顛倒錯亂,看錯了,是非看錯了,利害看錯了,不是福的看成是福,真正福報還不以為那是福。清凈心是福。佛菩薩在經典裡面雖然為我們說出來,而實際上我們很不容易體會,一下子也不敢承認。真正的幸福快樂,決定不是物質的享受。物質的享受,從物質享受當中得到的快樂,就像什麼?外面境界的刺激,離開外境,樂就沒有了;必須有外面境界來刺激,你就會得到快樂,這個情形就像吸毒。所以諸位要曉得,享受五欲六塵那個快樂就是吸毒。你才知道付出的代價是把性命付出去,得一點短暫的快樂。諸位很冷靜的去想想,你看像不像!佛跟我們講,真正快樂是不需要外面境界,那個快樂從內心裏面生出來,像泉水一樣,它自自然然往外推涌,叫法喜充滿。那個快樂怎麼得來?清凈心。清凈心會有什麼快樂?生智慧、生般若 ,他怎麼不快樂!我們凡夫的心不快樂,因為生煩惱。諸佛菩薩、修行有功夫的人,他心地清凈,他生般若 、生智慧,這是真樂,那才叫真正有福。有福的人心裡頭生智慧,真快樂,那個是有福報!這是說明,聖人的標準跟我們凡夫不一樣,就是苦樂的標準都不相同。我們凡夫哪有樂?天天等於說是在服毒,天天在打毒品,那有什麼快樂?所以,真的快樂要離分別心。諸位想想,分別心沒有了,執著當然沒有了。先有分別,而後才有執著,執著是煩惱,分別是妄想,妄想沒有了,哪來的執著,當然煩惱就斷掉了,這是一定的道理。 【分別妄想既除,無復我、人、眾、壽四相。】 這個四相當然也就沒有了。四相是從分別來的,離開分別,這四種相都沒有了。 【諸眾生,是指各各修功不同之大眾。】經文上「是諸眾生」,這個諸就是眾多。離四相,從粗顯、明顯方面來講,小乘初果就離了,離得淺;大乘實教菩薩離得乾淨。也就是小乘的四果四向,辟支佛、權教菩薩,他們也離了,離得怎麼樣?拖泥帶水不乾不淨,這種情形。因此等級就分很多,所以叫諸眾生。他沒有離得乾淨,這是功夫不相同,要一樣一樣來修。這個說法,唯恐諸位同修不能夠具體體會到這個意思,我們再舉比喻說,大家就好懂。譬如我們一個人,我們自己,自己的習氣,貪瞋習氣很重,貪財、貪名、貪色,現在我修行覺悟了,財不貪了,這是眾生之一,這個斷掉了,但是名、色還貪,這就叫不乾不淨。你所貪的東西很多,幾十樣、幾百樣,才離開幾樣,還有很多沒有舍掉,就是這樣的情形。因為這個就分很多等級了。諸眾生,諸的意思就在此地。
【四相空,即我執空】 我執破了。我執破了,就證阿羅漢果,就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 【非法,即是無,即是空】 這是非法相。 【亦無非法相,是空亦空。】 有舍掉了,不執著了;空也不執著了,空空也不執著了。 【古人稱為窮空到底,故名勝義空,又名第一義空。】 佛經裡面也稱這個境界叫真空。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空有不二。這是教給我們真實用功的下手處,真實用功的受用處,真實用功的境界。我們明白了,自自然然在修行過程當中就能夠生歡喜心,真的得法喜。知道自己功夫天天有進展,妄想、煩惱天天減少,清凈智慧天天增長,這是真實的福德,也是《金剛經》上講的真正的福報,得福! 【我法二執】這兩種執著。
【由分別而起者粗。尚有俱生我法二執,從起心動念而來的細執。】 這是再往深一層去觀察,妄想、執著都有這兩種狀況。從分別而生的,就是我們六根對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六根對六塵境界,從這個地方生的,這個粗,這個相粗。前面講的我、人、眾生、壽者、法相、非法相都粗,對我們初學人來說,我們很容易覺察到、很容易體會到。另外一種,不必對外面境界,自己會生這些煩惱,這個就微細了。這個微細的執著,不是這一生的,是多生多劫的習氣。像我們晚上睡覺作夢,夢中所現的這個境界,我們六根沒有接觸外面境界,現那麼多境界出來,那都是過去生中的習氣,所以那個境界就細。還有比這個更細的,夢中也現不出來。怎樣它會現出來?有定功,甚深的禪定當中也會現境界,那就是極其微細的,這叫俱生我法二執。俱生就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不必要學、不必人教,自自然然就起現行。貪瞋痴就是這樣的,不需要教的。 你看小孩還不懂事,很小的六、七個月大的小孩,現在小孩跟從前不一樣。現在小孩六、七個月,你仔細觀察,他就有貪瞋痴,就看出來了;不像從前,從前的小孩,說實在的話,要到二、三歲以後他才有。他不懂得貪瞋痴,那個階段叫天真。從前人在童年的時候,天真的時間保持得很長,相當長的階段;現在不行了,現在作人好可憐,你看幾個月大就起貪瞋痴慢,就起貪瞋痴了。什麼原因?他家裡都有電視,你不要看他不懂事,他每天眼睛瞪著電視,在那裡頭把他俱生的煩惱統統都勾引起來了。這就說明,現在已經沒有天真,天真爛漫沒有了。所以想到這個地方,人不能作,下一次要是再作人,不好過,日子不好過。從前的人倒滿像樣子,可以作,現在的人不能作了,看看現在的小孩實在講非常可憐,生下來還不到幾個月,煩惱就起現行。兩個小孩在一塊兒的時候,給個糖吃,他就會搶、會爭,搶不到就會哭,貪瞋痴完全表現出來了,這都沒人教他的,這叫做俱生煩惱。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觀察得出來,這是微細的。我們要斷,先從粗的斷,從粗斷到細。細執一定要用定功來斷,定功才能伏得住。極其微細要用智慧來觀照,那才行;照見五蘊皆空,那個問題才叫真的解決了。定功伏住它,那個斷叫伏斷,不是滅斷。實在講,我們在大乘經里明白,所謂滅斷就是轉、轉變。轉變之後,煩惱、執著真的沒有了,變成無上的智慧。轉煩惱成菩提,菩提是真實的智慧。我們再看下面的註解: 【是人分別我執已除】 是人就是前面講的「是諸眾生」。這些是諸眾生都是認真修學般若 法門的,分別、我執已除。 【貪瞋痴雖未去盡】 分別我執的粗相離開了,粗相捨棄了,可是貪瞋痴還沒有斷得乾淨。 【已經很薄】 這種境界,我們能夠體會得到,自己能夠察覺得到。對於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這個念頭淡了,這是功夫真的進步了。有一個很明顯的觀察,譬如過去看到新的東西、新產品,一看到就歡喜心,就趕快要買、趕快要得到;現在看到,好像很淡薄了,有沒有無所謂。購買、希望得到的念頭輕了,減輕了,你要曉得,這就是你修行的功夫進步了;而不是說我每天念多少經、念多少咒、拜多少佛,不是的,那個看不到功夫。從你生活當中,你對於五欲六塵的享受淡薄了,對一切法的分別執著淡薄了,那叫真功夫。這是不能不知道的。如果錯會了意思,以為我每天讀多少經、讀多少咒,那個才叫真正功夫,你已經在觀念上搞錯了。真正要測驗你的功夫,也錯了方向,得的結果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情。所以真實的功夫就在生活當中,看看貪心是不是減少了。再檢點檢點瞋恚心有沒有減少?以前看這個事也不順眼,看那個人也不順眼,現在看看都可以過得去,不像從前那麼討厭了,這就是你瞋恚已經放下很多。從前對事理不清楚,迷迷糊糊,愚痴!現在對於一切事理很清楚、很明白,愚痴減少了。修行功夫要從這個地方去檢點、去觀察,我們是不是有進步。這都是講的真實功夫。先要淡薄,然後慢慢的完全能做到不動心,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可以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那個時候就恭喜你,你就得三昧。這三昧也是分分得的,眼見色,在色塵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你眼根得三昧了;耳根未必,耳根也許還會喜歡聽一點東西。每一根來算,一根一根的算,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都不起心動念了,那就真的得到三昧,得三昧就有受用。念佛人要是得三昧,這叫念佛三昧,決定得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穩穩噹噹,真的得到保證。「還須再用功」,功夫不能止在這裡,要努力、要精進。必須要知道,沒有到成佛,功夫都不是圓滿的。所以等覺菩薩還要再用功,否則的話,他那一品生相無明就破不掉。有能力破生相無明而不破,那行,那個可以;怕的是你沒有能力破,你破不了,那個不行;那真的是等覺菩薩。有能力破而不破,那是如來乘願再來,那個不一樣。許許多多等覺菩薩都是乘願再來的,這說明他有能力破,他不破。再看底下這一條:
【但見諸相即著有,但見非相即著空。見諸相非相,即二邊雙融,即無相、無不相。得見實相,故云則見如來。見如來,故得如是無量福德。】 這些話都是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用功。這個用功就是前面所說的觀照,怎樣去作觀,怎樣觀照。佛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把從前俗情統統放下,以一個嶄新的觀念、嶄新的方法,重新來觀察這個世間,跟世間萬事萬物相接觸,佛教我們看相、看體,看它的作用。以前我們不會,糊裡糊塗的,現在學了大乘佛法,懂得了,任何一法都要從體、相、用三個方面來觀察,那就對了。這三方面觀察是同時完成的,不是一面一面看的,是同時完成的。「相」是現象,有,相是有,體是空。所以說,這個看法跟諸佛的看法一樣了。如果但見相,只看到相,著有了;相是有的,著有了。凡夫就著有,凡夫是單看相,不曉得相的體性,不知道相的體性,也就是說,不知道現象之所以然,他著有。 但見非相即著空,這是小乘人,阿羅漢、辟支佛,他在一切相里他專門看體,他不住於相,專門看體,專門看體就著空了;體是空的,萬法皆空。為什麼說小乘人墮在偏真涅盤?偏真涅盤,佛有的時候也說,叫無為坑,無為就是空,什麼作為都沒有。無為坑,把它比喻作坑,掉到無為坑裡面去了,這個意思,著空,著空的意思。他之所以著空,他的腦子裡頭想,他就想空,他就想一切萬法之體是空的,這樣他就著空,執著空了。這也是錯誤,都不能見性。 著空、著有都偏在一邊,都沒有見到事實的真相。我們一般講偏見,不是正見;佛與大菩薩才叫正知正見。這個正就是不偏,既不偏空,也不偏有,這叫正知正見。見諸相非相,這就對了。見諸相是有,不著空;非相是空,不著有。這種觀察法,這樣的觀照功夫,空有兩邊不著,我們學會了,要馬上會用才行。你真的學到手了,真會用了,真能夠會用,你的生活就過的是諸佛菩薩的生活,那就不是凡人的生活了。你整個人生都轉變了,你的妄想、執著統統沒有了,你的心念念都生智慧。就像《壇經》裡面,能大師所說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為什麼常生智慧?他就是見諸相非相,所以就常生智慧。這個境界二邊雙融;雙融就是無相、無不相。無相是體,無不相是現象。有體、有相、有用,這才是見到真相。 真相完全看到了,真相就是真性,所以說則見如來。《金剛經》上說如來,都是從本性上說的。則見如來,就是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你就明心見性了。見了性,那個福德就不可思量,你的福不是修來的。修來的福可以思量,思就是可以思惟,量是可以衡量。你那個福報有大小、有長短,是可以稱量的;自性裡面的福德不可思量。不但我們沒有辦法去想像、去度量,諸佛如來也不能。這是事實,一點都不假。所以,性要是顯現出來了,那是真實的福德。 【欲修般若 ,不可落空。】 這是很重要的一句話。自古以來,不善學般若 的人往往都著空,這也是古今大善知識教學般若 最怕的一樁事情。學的人執著空,那個麻煩就很大,所以佛法裡頭有一句話說,「寧可執有如須彌山」,須彌山大!你執著有,像須彌山那麼大,那個不怕,那個人還有救。「不可執空如芥子」,這個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像芝麻那麼大,差不多,很小!空不能執,如果說是一點點執著空就很麻煩,執著空不能救,佛菩薩都救不了。執著空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我們平常能夠觀察得到的,撥無因果,不相信因果報應。換句話說,他以為造作一切罪業都是空的,沒有果報,什麼樣的壞事他都敢做,那還得了!佛菩薩都救不了。執著有,不要緊,執著有他還會相信因果報應,那個人好救,執著空不好救。所以修般若 的人最大的忌諱,就是怕著空。所以般若 一定要講得透徹,要講得明白,決定不可以錯會意思。 【先將非法一面堵住】 所以《金剛經》選擇的對象,《金剛》是高等的般若 ,不是初級、中級,是高級的,佛選擇對象的條件是持戒修福,不落空,選擇這個對象。而世尊在經本,經本是教科書,在這裡面一再提示,是教給我們而行布施,行布施,不落空。而行布施這句話裡面,含義是無限的深廣,這個我們不可以不知道。我們在前面曾經說了很多,「而行布施」真正的義趣,就是我們在事實上、事相上,為一切眾生做一個好榜樣,這就是而行布施。像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一開端,著衣持缽,做出樣子給我們看,守規矩、守禮數,一絲一毫都不苟且,都不馬虎,做一個好樣子,不僅僅給修行人看,給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做樣子。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去觀察,你才能真正學到般若 波羅蜜。前面說得很多,無論我們現前是哪一種生活方式,無論我們從事某一種行業、某一種工作,都沒有障礙。有些人對於佛法的精義沒有能夠通達明白,以為學佛對他的工作會有妨礙,對他的生活會有妨礙,這是完全錯會了意思。凡是提出這些問題來問的人,我們都很清楚,他對於大乘佛法不了解,如果說他了解,他是錯解了,他沒有真正了解。真正了解,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無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對你都有極大的幫助,完全是正面的幫助,一絲毫的副作用都沒有;換句話說,幫助你過得更快樂、更幸福、更美滿,幫助你事業順利成功,你能得大自在。這才叫般若 波羅蜜,這才是大乘佛法的精華,才值得諸佛讚歎,九界瞻仰。如果說佛法對我們生活工作有妨礙,這種佛法還值得讚歎嗎?還值得我們修學嗎?今日之下,學佛人當中,不學佛的我就不必說了,學佛的同修當中,有多少人錯會了佛法?太多太多了。開經偈上,「願解如來真實義」,那些同修們是錯解如來真實義,是曲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看到他那個學佛都搖頭、都感嘆,你搞錯了,佛不是這個意思,全都錯會了。這說回來,金剛般若 好!般若 的精華,般若 的綱要,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就把最重要的部分我們學到了。可是學要學得徹底,要學得透徹才管用;不透徹、不徹底,不能管用,就不管用。真用上了,好處真多,會給你帶來一生的幸福快樂,會跟以前的生活完全不一樣。從前生活在苦惱之中、迷惑之中,現在生活在快樂當中、幸福當中,前途一片光明,那怎麼會一樣!「腳踏實地,躬行實踐」,一定要認真做到,做到就是在生活上,在穿衣吃飯、在工作、在待人接物,點點滴滴都是般若 波羅蜜,那你就真的會了。
【法相、非法相皆不執著,是用功之要訣。】 因為法相跟非法相都不執著,就是前面龍樹菩薩所說的,「一切法不生,般若 就生」。法相、非法相都不執著,就是一切法不生。稍有執著,你心裡頭還沒有完全放下,障礙般若 現前。那個障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業障,你有業障。所以般若 波羅蜜消業障非常之快,只要兩邊不執著,業障就消除了。多少人不知道這個道理,不曉得事實真相。消業障怎麼消?去拜懺,拜梁皇懺、拜水懺,種種懺悔法,結果有沒有把業障懺掉?我看是愈拜愈多,業障沒消掉,愈拜愈多!為什麼會多?分別執著愈來愈多,那個業障就愈多。怎樣消業障?分別執著都放下,沒有了,業障才消掉。拜懺的確是能消業障,拜懺的時候要空有兩邊都不著,才能消業障。我們一般拜懺是著有,那怎麼能消業障?空有兩邊不著,才行! 所以《金剛經》上所講的基本的原理原則,這個重要。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要用這個原理原則去修,就能夠得真正的利益,如果與這個原理原則相反,你決定得不到效果。念佛也是如此。前面跟諸位說過,為什麼很多人念佛不能往生?他執著,著有,他沒有放下,妄想、煩惱都沒有放下,所以那個佛號只能說種善根而已,不能在這一生當中成熟,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所以兩邊不著,是用功的秘訣,這個「要」也很好,重要的秘訣。這一段從正面說,底下一段則從反面說。 經【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這從反面說,說明你心裡只要著相,取相就是著相,著相就是執著;只要你有分別執著,必定四相都起來了。諸位要曉得,四相是虛妄的,換句話說,你的生活都在虛妄之中。在虛妄境界裡面生活,苦惱無盡,禍害無邊,這就是六道輪迴。佛不為我們說出,不說得這麼清清楚楚,我們迷在這裡面,根本沒有法子覺悟,沒有法子看出事實真相。這就是佛的慈悲,佛對於眾生的恩德。我們看註解: 【無我人等相,我執空也。無法相,法執空也。】 無非法相,空的觀念也沒有了。我空、法空、空的念頭都沒有了,那叫真乾淨了。 【是名三空】 這個三空,大小乘經典上都說,在佛學名相術語裡面稱之為「大三空三昧」,就是說的這個,大小乘統統都有,但是它的內容、境界,當然大小乘不一樣。【由見三空,從此精進,凈念相繼,便證清凈法身。】
由此可知,般若 會上的菩薩,確實跟一般菩薩不一樣,那就是他的修證是以大三空三昧做基礎。像我們蓋大樓一樣,我們今天修學以什麼為基礎?以地面為基礎。他們已經蓋了十層、二十層,從那個基礎上再往上蓋,這個味道,他這個水準高。那個凈念相繼,跟我們現在講的凈念相繼當然不一樣,凈念相繼也有等次不相同。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大勢至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圓通章》上說「我與五十二同倫」,這句話的意思也是明顯給我們說出來,凈念相繼的等次有五十二,五十二個階級。每一個階級功夫、境界都不相同,但是都是凈念相繼。所以我們要明白,我們聽到凈念相繼,並不是很單純的、功夫都一樣的,不一樣!裡面有淺深程度不相同。 又如我們講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功夫成片裡面也是分很多層次,亦不相同。如果要是都一樣,那往生哪裡會有九品!功夫成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裡面有三輩九品,這意思就很明顯,功夫成片最低限度要分九個等次,這不是很清楚了嗎?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亦復如是。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裡面也有九品;這就說明事一心不亂裡面,功夫層次不相同。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頭還是有九品;這就說明,實報莊嚴土至少也有九個等級不相同。這些我們都要知道,都要明了,自己用功才曉得把自己的功夫不斷的向上提升。正如同我們走路一樣,我們去旅行,去走路,走到什麼地方,我們曉得到了某一個目的地,一站、一站往前走,這個走得很自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說每天走路到哪裡不曉得,那就糊裡糊塗的,糊塗就會生煩惱。方向清楚、目標清楚,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清清楚楚,這才能生歡喜心、生法喜。 這個底下也說,也有講到一心不亂。到證清凈法身,凈念相繼要到證清凈法身,這是高段的功夫。像我們剛才講的念佛的功夫,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還不行,還到不了這個功夫;要到理一心不亂,證得法身了。理一心不亂跟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同等的境界,見性就是證法身,這是凈念相繼高層的功夫,高等的功夫。「故曰,得無量福德。」這個無量福德是當然的,為什麼?性德現前了。佛告訴我們,真如自性之中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個相就是福德。 如來的智慧德相,我們怎麼知道?佛在《華嚴經》上說了,《無量壽經》、《觀經》、《彌陀經》上也說了,不及《華嚴》講得詳細。《華嚴》是經文長,講得詳細,所以古人常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讀《華嚴經》的人不多,因為經太長,現在人沒有耐心,看到部頭太長,不想念了,看都不想看了。可是我們在座的同修,凈土三經,我相信多半都讀過。凈土經裡面雖然不及《華嚴經》講得那麼詳細,但是它所描繪的,也足以讓我們讚歎。我們看到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正報,身是清凈身,金剛不壞身,永遠不會變、不會滅;身體是透明的,沒有污穢、沒有骯髒。身是清凈的,大地也是清凈的,真的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的「心凈則土凈」。心清凈了,身清凈,身是透明的,像琉璃一樣;身清凈,土清凈。西方極樂世界的地,不是我們這邊的泥土、沙石,不是的,它的地是琉璃的,佛經典上講的琉璃,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翡翠,綠色的玉,在玉裡面可能價值還很高的,我們稱為寶石。我們這個世間的翡翠是最好的寶石,拿到西方極樂世界一比,一文都不值,那個質料差遠了,差太多了。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地是琉璃,透明的,從地面可以看到地心,看到底下。你們在經上看到黃金為地,那個地是馬路。琉璃地上,黃金鋪的馬路,不要人工去鋪,自然現出來的。福德不可思量!不是人工設計的,不需要人工去鋪設,自自然然變現的境界,自然變現的。 如果你要是不以為然,不能相信,認為這是神話,我舉一個例子。你們有時候作夢也做到美夢,夢中境界非常好,那個夢中境界呈現出來了,裡面也有好多好境界,誰設計的?誰去造的?你沒有看到人設計,也沒有看到人在那裡建設,為什麼夢中境界現前,馬上就有了?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就不難體會到,那是真的,佛講的不假。是從你心性裡面自自然然顯現出來的,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都不是人工造的,都沒有自己在那個地方去打妄想、去分別執著在設計,沒有!所以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我們這個地方是用生滅心去建築的,都市種種建設,天天在那裡分別,在那裡執著,在那裡去想,設計建築,用生滅心,所以時間久它就壞掉了。年代久了就變成廢墟,有生有滅,是因為你生滅心建築的。西方世界,佛心清凈,大眾的心清凈,清凈心裏面顯示出來的。清凈心沒有生滅、沒有念頭,所以顯示出來依正莊嚴也是不生不滅。依報跟正報的關係,如此的密切。我們冷靜觀察、冷靜的思惟,還是佛講的有道理,我們可以採信。這是講得無量福德。 也許有人要問,釋迦牟尼佛成佛了,在我們這個世間,天天還去托缽,每天打著赤腳,鞋都沒得穿,過出家人那麼苦的生活,我們看到,都不願意過那個日子,他的無量福德在哪裡?必須要知道,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是應化身來的,不是他的報身,不是他的凈土,釋迦牟尼佛有凈土,釋迦牟尼佛有報身,《梵網經》上就透了一點消息,毗盧遮那佛是法身,盧舍那佛是報身,千百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這透了一點消息,釋迦牟尼佛的本身是盧舍那,「盧舍那」是誰?《華嚴經》上的毗盧遮那佛,那是釋迦牟尼佛的真身。由此可知,《華嚴經》上所講的依正莊嚴,是釋迦牟尼佛的凈土。佛到我們這裡來,要度我們這些煩惱的眾生,《普門品》上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相。我們眾生煩惱、習氣、業障重重,釋迦牟尼佛也要現出那個樣子,才能度我們。釋迦牟尼佛如果要度一群豬,他要現一個豬身,到豬裡面去投胎,天天跟那些豬在一起,也跟它們講經說法,度它們;現個人身就不能跟那些畜生講話、講經說法,就不行。應以什麼身得度,示現什麼身。所以,世尊有他的凈土,這個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所以真的是福德不可思量,無量福德。他能夠現無量無邊的身,像《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種能力我們現在人講神通,也是他無量的福德,他能現,以無量無邊的應化身幫助一切眾生。佛幫助一切眾生,最主要的是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才是最重要的,這才是真正幫助眾生解決了問題。 「此即是理一心不亂境界」,在我們凈土宗,這個境界是屬於理一心,就是以三空三昧做基礎,再精進,凈念相繼。凈念相繼這一句,我們也要把它看活,不可以死板板的看作這是凈土宗。你這麼看,不能說你錯,但是這個意思不圓滿。任何一宗、任何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論修什麼法門,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它的總綱領就是修覺正凈。法門再多,所修的無非是覺正凈而已。覺正凈是一而三,三而一。雖然講三個字,實際上是一樁事情,因此任何一個法門,功夫的總持都是凈念相繼。所以,這個名詞的含義是包括整個佛法;不但是整個大乘包括在其中,小乘也不例外,都概括在其中。 【此節經文,從反面顯其必應三空之故。】 這個詞句非常肯定,必是必須,非這樣做不可,一定要入三空。換句話說,決定不能有執著,分別執著一定要把它舍掉。分別執著,可以說是我們無量劫來,修行沒有能夠成就的根本障礙。前面說過,我們不是這一生才修行,每一位同修善根福德因緣都不可思議。善根、福德不必說,因緣,我們在這一生中遇到大乘正法,遇到《金剛般若 》,遇到凈土三經、五經,這個因緣不可思議。換句話說,善根、福德、因緣,我們統統具足了。這一生能不能成就,就看這個根本的障礙你曉不曉得。知道這個根本障礙之後,把這個障礙除掉,我們這一生當中就成功了,我們的功德在這一生當中就圓滿了。如果不知道障礙在哪裡,不曉得把障礙除掉,這一生雖然是三個條件具足,不能成就,這真可惜!因為這三個條件統統具足很不容易,太難太難了。我們今天三個條件具足,但是要知道它有障礙;你要認清障礙,除掉障礙,那就圓滿了,功德就圓滿了。【以明絲毫著相,便是分別心,便非清凈自性,便是逐妄、迷卻真性、起惑造業、苦報輪迴的凡夫。】
讀這一段文,確實驚心動魄,寒毛直豎。這對於真正希望在這一生成就的同修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開示,那就是絲毫的分別執著都不能有,我們這一生念佛才保證往生。我們這一生所希求的,就是這麼一樁事情,在這一生當中,一定得到究竟圓滿。所以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都不能有;有了,就是障礙,障礙我們清凈心,清凈自性就是清凈心,就是逐妄。換句話說,這是走了回頭路,我們無量劫來,就是逐妄、就是迷真。這一生當中好不容易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有可能脫離三界輪迴,有可能往生極樂世界,被這個障礙障住了,這個多可惜,又走了回頭路。 所以,世間五欲六塵留戀不得,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我們面對六塵境界的時候,心裡動了心,起了貪瞋痴的念頭,能立刻想到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立刻把它伏住,把它打掉,這叫功夫,這個叫得力。不能再迷,迷了真性的人,不可能不起惑造業。惑就是迷惑,一有分別執著就迷惑。分別就是起惑,執著就是造業。起惑造業,又搞六道輪迴了,所以這叫輪迴心、輪迴業。我們用輪迴心、輪迴業修學佛法,佛法也是輪迴,你出不了六道。 但是佛法是善法,你所得的果報是高等的,你身心清凈。善心、善行,像經上常講的慈悲喜舍,修十善業,生三善道享福,你得這麼個果報;如果你的心行不善,還是有福報,惡道裡面享福。惡道里還有福報嗎?有!我們在新加坡就看到,新加坡有很多神廟,信徒很多,初一、十五你看多少信徒去燒香拜拜,去祭祀鬼神。餓鬼道裡面有福報的,他在鬼道里享福。畜生道里享福的更普遍,大家都能看到,多少人養的寵物,很享福!你看看,它什麼心都不要操,主人侍候它,照顧它非常周到,它的福報很大,比人大,人享福要像它那麼享福不容易。所以你仔細去觀察寵物,我們學佛的人警覺性高,人不如畜生,養寵物的那個家庭,哪個最有福?寵物最有福。它的主人侍候它,主人是它的奴婢,它才是真正的主人,主僕顛倒了,真正的主人是那個寵物,僕人照顧主人、侍候主人,你想想看,顛倒了。這就是什麼?它修的福報很大,但是它的心行不善,墮畜生道;修的福,它還是照享,畜生道裡面享福。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佛在這一部《金剛般若 》也明顯為我們指出來,因果不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果是真的。我們不能不重視,不能不謹慎小心。所以要曉得,用輪迴的心,就是分別執著的心;輪迴業就是分別執著這些事相,這是輪迴業;修佛法也不行,也得不到結果,念佛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念佛也是福報,這一生所修的都變成福報,這是很可惜,依舊去做一個苦惱的六道眾生。底下一段教我們正確的修行方法。我們要以佛心、要以菩薩心來修行,才能出得了三界六道,才能得究竟的果報。究竟果報就是了生死,從此以後再不搞生死輪迴了,這才算是究竟,這個果報才算是真實。 【廣修六度萬行】 這一句話意思就是說,我們全心全力去做利益一切眾生的好事、善事,對於眾生有利益的,盡心儘力去做。 【而心中若無其事,湛然凝寂,不為所動。】 這就不是輪迴心,就不是輪迴業。心裏面怎麼樣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若無其事,每天認真努力在做,做了怎麼樣?沒事!這樣做,很快樂,不疲不倦,你不會感覺得很累。一般人做事,做一點事他都感覺到疲倦,感覺到累了。為什麼累?他執著分別,我今天做了好多好多事,那怎麼不累!當然就累了。菩薩一天做那麼多事,沒做、沒事,沒有事,他怎麼會累! 我們常常勸人,尤其年歲大的人,要多休息,實在講休息都累。為什麼休息會累?在打妄想,身休息了,念頭沒休息,所以他還是累,還是會疲倦;最要緊的是要念頭休息。心清凈了,這個身一天到晚做,做再多都不累。這些事情,諸位同修你不妨試驗試驗,就能體會到了。這是真的,你會做得精神飽滿,甚至於晚上不睡覺的做,都不會累,愈做愈快樂。如果你不相信,我舉個很淺顯的例子,年輕人跳舞,跳上兩天兩夜,他歡喜,他不累。還有人打麻將,打個通宵,他也不累,那是什麼?精神專註,他也沒有別的妄想,他打牌要是打妄想的話,他要輸錢,所以他也集中精力,也入了三昧,他也行。不過那個不究竟,那個心裡還是有念,不過他的念集中了,他不是很多的妄念,他集中,只有一個妄念、幾個妄念,他妄念少了,所以他能夠不疲不厭。如果一個妄念都沒有了,那個精神飽滿,那個不會疲倦的。所以許多人覺得:我讀《無量壽經》,一本念不下去,會很累。來跟我說。我說:那怎麼辦?好了,你就分幾段念,一次念一小段吧!這沒有法子,這證明妄想太多了。他一說這個話,我就曉得,妄想太多了。一部經,初學的人兩個小時,兩個小時的定力都沒有,你才曉得他的妄念多少!這個病很嚴重,一定要克服。要學著心中若無其事,要真正放得下。放下從哪裡放起?佛在經教里教導我們很多,從你執著最重的放起。譬如我們對財看得很重,我們就從財先下手;我們名看得很重,你就從名先下手。每個人的狀況都不相同,每個人的病情不一樣,哪一個病最重,就從那個地方下手。一般講起來,把財看得重的人是比較多一點,可是也不一定。譬如我們從前在台灣,道安老法師的確不貪財,財看得很輕,道安法師名看得很重。所以有人就騙他,組一個公司請他作董事長,他很高興。董事長要出錢,他的錢馬上就拿出來,被人騙去了。哪一個毛病重,從哪一個毛病下手,把它舍掉、把它斷掉,心中若無其事。所以這個若無其事,這裡頭境界也有淺深廣狹不同。我們要知道,自己哪個毛病重,從哪個地方下手,舍!舍,他的心就清凈了。
「湛然凝寂」,這是功夫成就了。湛然是比喻,像清水一樣,水很清,沒有污染,很清很乾凈,沒有波浪。水在平的時候,在定的時候,這是湛然凝寂。「不為所動」,不會再被境界所動。從前我貪財,現在再多的金銀財寶在面前,不動心了,這就成功了。所以心要不動,事情要做。心不動,就是佛心、菩薩心;你所做的一切事業叫菩薩事業,就不是輪迴業。心一動,還有一點點分別執著、貪瞋痴慢,那是輪迴心,所做的佛事都是輪迴業,何況世間的什麼善事、惡事,那不必說了;關鍵就在這一點,真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此即是不取法相的真實義。」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報告:中國城鄉養老水平相差24倍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46-50集)
※《阿彌陀經要解研習報告》第五章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第一集 凈空法師講解
※VR重磅深度報告:虛擬照進現實 VR酷炫來襲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