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對農民軍的攻戰與人民的抗清鬥爭(一)
清軍對農民軍的攻戰與人民的抗清鬥爭(一)
清軍對農民軍的攻戰與人民的抗清鬥爭 一、清朝對農民軍的鎮壓與明王朝的重建 (一)順治帝即位,清軍攻佔北京
李自成大順軍推翻明朝佔領北京之前,清國確立了小皇帝福臨(清世祖)的統治,政權操縱在貴族多爾袞等人的手裡。 一六四三年(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極病死。滿洲貴族曾為爭奪皇位而發生了爭議。掌管兩紅旗的禮親王代善推戴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繼帝位,得到掌管鑲藍旗的濟爾哈朗的支持。原屬皇太極統領的兩黃旗的一些大臣,也堅持擁立皇太極之子。豪格因固山厄真譚泰、護軍統領圖賴、啟心郎索尼等統率兩黃旗的將領們依附睿親王多爾袞而辭不受位。多爾袞擁有兩白旗,實力最強。碩託(代善子)、阿達禮(代善孫)和多爾袞的同母兄弟阿濟格、多鐸等擁戴多爾袞繼帝位。多爾袞只獲得部分貴族的支持,亦無力統御八旗。多爾袞提出立幼輔政的建策,說:「當立帝之第九(原誤作三)子(福臨),而年歲幼稚,八高(固)山軍兵,吾與右真王(濟爾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輔政。年長之後,當即歸政。」(《瀋陽狀啟》)這樣,擁多爾袞派貴族控制了朝政實權,擁豪格派的貴族也因皇太極之子繼位,得到部分權利。貴族之間取得妥協而結束了皇位之爭。 一六四三年八月十四日,年僅六歲的福臨(世祖)即位,改明年為順治元年。經諸王貝勒公議,濟爾哈朗與多爾袞輔理國政,誓告天地。 大清建國前後,就已把消滅明朝作為目標。一六三五年,漢臣張文衡曾向皇太極建策說,中原之地,唯有此時可取。因為明朝「文武大小官員,俱是錢買的。文的無謀,武的無勇。管軍馬者克軍錢,造器械者減官錢。軍馬日不聊生,器械不堪實用。」(《天聰朝臣工奏議》卷下)明朝的腐朽,早已不堪一擊。但滿洲貴族奴隸主著意於擄掠人口和財富,清國的力量也還不足以取代明朝的統治。因而皇太極時,主要還是做逐步滅明的準備。順治帝即位後,多爾袞與濟爾哈朗隨即發動了滅明的戰爭。當年九月,濟爾哈朗率清軍攻取中後所和前屯衛,斬明守將吳良弼和總兵官李輔明。駐守中前所的明總兵官黃色棄城逃走。寧遠總兵吳三桂領兵拒守,清軍不得前進。
清軍分別招撫吳三桂和陝西李自成農民軍,以便南下滅明。多爾袞命降清的洪承疇和吳三桂的舅父祖大壽、兄吳三鳳、表弟祖可法等寫信勸吳三桂投降,被吳三桂拒絕。順治元年(一六四四年)正月,又派遲起龍到陝西榆林向李自成農民軍遞送國書,說:「茲者致書,欲與諸公協謀同力,並取中原。倘混一區宇,富貴共之。」(《明末農民起義史料》頁四五五《清帝致西據明地諸帥書稿》)。三月三日,遲起龍到達榆林,會見農民軍將領,請求轉呈李自成。李自成不予答覆。 大順軍經由山西、河北向北京進軍,明朝急令吳三桂放棄寧遠,入衛京師。吳三桂率領軍兵四萬、丁口七八萬人,撤離寧遠。清國聞訊,即修整軍器,儲糧秣馬,準備四月初乘機大舉南侵。大學士范文程上書多爾袞說:「有明流寇踞於西土,水陸諸寇,環於南服,兵民煽亂於北陲,我師燮伐其東鄙。四面受敵,其君若臣,安能相保耶?」「蓋明之勁敵,惟在我國,而流寇復蹂躪中原。正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我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寇角也。」(《清世祖實錄》卷四) 范文程提出爭奪中原的主要敵手是大順農民軍。並且認為要戰勝農民軍,「當申嚴紀律,秋毫無犯」,「官仍其職,民復其業」,維護漢地原有的封建秩序。(《清世祖實錄》卷四)三月十九日,李自成佔領北京。四月初,清軍「急聚兵馬而行,男丁七十而下,十歲以上,無不從軍。」(朝鮮《李朝仁祖實錄》七)多爾袞親自統率約佔三分之二的滿洲、蒙古八旗兵和降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毛文龍部將,崇德三年降清)的漢軍南下,范文程、洪承疇、祖大壽等同行。行至遼河,多爾袞向洪承疇徵詢進軍策略。洪承疇上書說:「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掃除亂逆,期於滅賊」,「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建議清兵「出其不意,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前,賊走則即行追剿,儻仍坐踞京城以拒我,則伐之。」(《清世祖實錄》卷四)多爾袞採納洪承疇策,加速了進軍日程。 吳三桂率領寧遠軍入衛明廷,三月二十日到達豐潤。得知李自成進據北京,立即退駐山海關。李自成命吳襄寫信招降,得吳三桂允諾。李自成遂派唐通帶白銀四萬兩犒師,調兩萬起義軍去山海關接防。吳三桂帶領兵民由永平來京,途中得知大順拘禁了他的父母和愛妾陳圓圓,拷掠明朝大臣,又疑慮反悔,隨即返回山海關,擊敗接防的農民軍,舉兵反大順。 吳三桂舉兵的消息傳到北京,大順諸將意見不一。牛金星說:「我新得京師,人心震疊,彼必不敢輕動。亟即真而頒爵賞,示激勸,偏師往擊,未晚也。」(《諛聞續筆》卷一)劉宗敏、李過等將領也互相推諉,不願率先出征。李自成以為「三桂與北兵(清軍)久相仇殺,必不相救。」(《辛巳叢編·吳三桂紀略》)他命令牛金星留守北京,四月十三日親率大軍六萬,號稱二十萬,帶著崇禎帝太子、永王、定王及吳襄等倉卒東征。宋獻策勸阻說:「皇爺去,皇爺不利;三桂來,三桂不利」(《東明聞見錄》),自成不從。吳三桂見大順軍來戰,派副將楊坤、游擊郭雲龍向多爾袞請兵,鎮壓大順農民軍。
四月十五日,清軍師次翁後,遇到吳三桂的請兵使者。多爾袞喜出望外,給吳三桂回信說,他要「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滅賊,出民水火。」(《清世祖實錄》卷四)隨即改變進軍路線,日夜兼程向山海關進發。 山海關 二十一日,李自成農民軍趕到山海關。當日即在石河西和山海關的外圍城東羅、北翼,分三路圍攻,與吳三桂軍展開激戰,吳軍困苦難支。是日夜間,清軍到達山海關外,吳三桂剃髮降清。 二十二日,李自成從北山至海濱列一字長蛇陣。多爾袞命吳三桂軍去打頭陣。農民軍伸展兩翼圍吳軍數重,展開激戰。中午時分,忽起大風。清英王阿濟格、豫王多鐸率軍出戰,自側翼猛攻農民軍。農民軍陣勢大亂。李自成立馬高岡觀看,頓足嘆息說:「此必北兵也。三桂真挾北兵來耶!」(《烈皇小識》卷八)急策馬先走,大順軍敗潰。 李自成退至永平,斬吳襄。二十六日返回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倉促舉行典禮,宣布即皇帝位,接受文武官員朝賀。三十日,大順軍撤出北京,經真定入山西,向陝西轉移。
多爾袞與吳三桂軍自山海關南下。范文程向各地官員傳檄宣布:「義師為爾復君父仇,非殺爾百姓,今所誅者唯闖賊。吏來歸,復其位;民來歸,復其業。師行以律,必不汝害。」(《清史稿·范文程傳》)清軍下令「不許擅取為奴,不許跣剝衣服,不許拆毀屋舍,不許妄取民間器用,……犯此令者,殺一儆眾。」(《沈館錄》卷七)清軍南下途中,明永平、撫寧、昌黎、灤州、玉田、薊州、豐潤等地官員相繼投降。多爾袞和吳三桂五月一日順利到達通州。五月二日,多爾袞率清軍由北京東城門朝陽門進入京城。多爾袞在明皇宮武英殿升座,明朝官員跪降。多爾袞在通州派吳三桂與譚泰部清軍追擊李自成,至真定受阻,五月二十二日返回北京。 清軍從大順農民軍手裡奪取了北京,隨即發布文告,宣稱農民軍是明朝臣民「不共戴天的仇人」,清軍是為明朝報君父之仇。並且陸續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爭取明朝降官和漢族地主的支持,以穩定其統治。 一、殯葬崇禎皇帝和皇后,官民帶孝三天,追諡崇禎皇帝為懷宗端皇帝,墓號思陵,以示對亡明的尊重。 二、宣布「官來歸者復其官」,降清的漢族文武官員,都升級任用。明朝革職官吏及山林隱逸(沒有做官的失意士人),也一概錄用。
三、實行科舉考試。宣布會試(進士考試)定在辰、未、戌、丑年,鄉試(舉人考試)定在子、卯、午、酉年。凡是被黜革的舉人,仍準會試。第二年閏六月,浙江總督張存仁說:「讀書者有仕進之望,從逆(抗清)之心自息。」(《清世祖實錄》卷一八)行科舉旨在招納文人,消弭反抗。 四、宣布「民來歸者復其業」,即恢復漢族地主的田產。第二年三月,又頌布了更為具體的命令:凡是農民在戰爭期間將地主霸佔的土地奪回者(即「均田」),一律要退還給地主,否則以黨「寇」(對農民起義軍的蔑稱)治罪(《清世祖實錄》卷一五)。 五、宣布按照明朝會計簿(萬曆初年張居正所定的租稅簿)租稅額,徵收地畝錢糧。正額之外,蠲免「三餉」等一切加派,以減輕土地所有者的負擔。 六、宣布文官衣冠,暫用明制。原來,清軍佔領北京的當天,曾頒布過剃髮令,引起漢族人民的反抗。五月二十三日,宣布撤消剃髮令,以緩和人民的反抗情緒。 清朝的這些政策,對爭取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持,取得一定的效果。順天巡撫宋權對他的部下說:「我封疆臣,國亡無所屬,復故主(崇禎皇帝)仇者,即吾主也。」(《碑傳集》卷七)他投降清朝前後,捕殺和瓦解境內農民起義軍數千人。山西巡撫李鑒、大同總兵姜瓖、背叛大順降清的唐通,先後在各地襲擊大順農民軍,投降清朝。明朝在籍官員,大學士謝陞(山東德州人)、吏部尚書田維嘉(河北饒陽人)、兵部侍郎謝啟光(山東章邱人)、侍讀孫之獬(山東淄川人)、給事中李魯生(山東霑化人)等都在原籍組織地主武裝,捕殺大順地方官,鎮壓當地抗清義軍,歸降清朝。清軍變擄掠為招降,漢族地主官員相繼降清。農民軍的抗清鬥爭更加困難了。 九月,清順治帝自盛京到北京。十月初一日祭告天地,定都北京,建立起清朝的統治。加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濟爾哈朗為輔政叔王,太祖十二子阿濟格進封為英親王,太祖十五子多鐸為豫親王。太宗長子豪格,因反對多爾袞,經固山厄真何洛會告發,曾被削去王爵。因在中原作戰有功,又恢復肅親王的爵位。 順治帝建都北京後,全國各地仍然遍布著反抗清軍的武裝力量。李自成大順軍回到陝西,在準備反攻。明宗室福王在南京建號,準備恢復明朝的統治。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軍在四川建立大西國,在西南地區得到發展。 清朝隨即派出大兵由多鐸和阿濟格率領,去攻打大順軍和江南的福王。 (二)大順軍反攻的失敗 李自成率領大順軍自河北西出固關,到達山西平陽,整頓軍馬。部署大將陳永福守太原,康元勛守汾州,自領大兵進駐西安。不久,清兵入山西,陳永福被擒。李錦(即李過)敗於大同,領兵入陝西,駐守綏德。李自成以陝西為基地,仍有兵數十萬人,積極準備反攻。 大順軍自北京敗退後,佔領區內的地主豪紳紛紛組織武裝,殺害大順官員,乘機反撲。河南境內的洛陽、開封、南陽等地各有地主武裝數十百起,多者數萬人,少者千人。大順將軍李岩請求領兵去河南鎮壓。大學士牛金星密告李自成說,河南是李岩故鄉,請領大兵,是要謀反。李自成聽信讒言,斬李岩。大順軍制定政策,多出李岩之手。負有聲威的李岩無辜被殺,軍中將士多懷不平。劉宗敏、宋獻策怒罵牛金星擅殺大將,應該處死。大順軍敗退後處於困境,文臣武將不能同心戮力,反而互相疑忌攻訐。李自成舉兵反攻更加困難了。 一六四四年七月,李自成率領大順軍大舉反攻清軍,發布北伐文告,聲稱要打到遼東,消滅清朝。說:「從長安起馬,三路行兵,指日前來,先恢剿寧武、代州、大同、宣府等處,後赴北京、山海,剿除遼左。至叛逆官兵,盡行平洗。順我百姓,無得驚遁。」(《明清史料》甲編第一本)這年八月,山西的大順軍攻克井陘;陝北的大順軍,在李錦指揮下進攻府谷,直逼大同。十月,河南的大順軍渡河進攻懷慶。李自成率軍在韓城居中策應。清宣大總督吳孳昌飛啟告急說:「闖賊現在韓城,欲催兵渡河,復攻山西。」「流賊蔓延,已至絳州地方。」「伏望皇上軫念殘疆,於平、蒲之間駐真滿洲兵(八旗兵)三二千,以遏狂氛而固重地。」(《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六輯) 一六四四年冬天,清軍發動鉗形攻勢。英王阿濟格和吳三桂、尚可喜率兵經大同邊外草地,向榆林、延安進攻;豫王多鐸和孔有德、耿仲明率兵由河南懷慶進攻潼關。兩路企圖會師西安,圍殲大順軍於關中。十二月,多鐸由孟津渡河,經過洛陽,二十二日到潼關城外立營,大順軍立即將清軍的前鋒營三千人包圍。李自成親自趕到潼關指揮作戰,依山列陣,在城外挖濠樹柵,防備清兵的衝擊。次年正月初四日,劉芳亮領兵攻擊清營,五六兩日連夜劫營。十一日,清軍用炮轟擊潼關,大順軍的騎兵橫衝敵軍,又包抄敵人後路,屢次獲得勝利。這時,阿濟格帶兵從保德州結筏渡河,突破大順軍的北部防線,敗李錦軍,經過綏德、延安,進逼西安。大順軍處於腹背受敵的局面,李自成率大順軍由藍田,出武關,向湖廣轉移。清軍十三日進潼關,十八日到西安,李自成已於五天前撤走了。 李自成領兵出武關,進駐襄陽。阿濟格、吳三桂率領清軍追擊。農民軍在鄧州、承天、德安等地迎戰,不勝。撤出襄陽。牛金星降清。四月間,明左良玉部自武昌東下。李自成率大軍乘虛進駐武昌城。各部將領在武昌聚集,仍有兵三十萬人。清兵追來,大順軍又棄武昌南下,在富池口戰敗,劉宗敏被俘犧牲,宋獻策俘後降清。五月,李自成率輕騎二十餘人,登上通山縣九宮山察看地形,遭到地主武裝(鄉兵)的突然襲擊。李自成被害犧牲,年四十歲。大順軍喪失領袖,各部分散活動。郝搖旗、田見秀、袁宗第等部在湖南。李自成侄李錦與自成妻弟高一功率部在荊州繼續抗清。 李自成自一六三○年投身起義軍,堅持戰鬥了十五年。作為農民領袖,他先後率領近百萬的起義群眾,向著地主階級和明王朝的統治展開殊死的搏鬥,佔領了陝西、河南等地廣大地區,並終於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取得巨大的勝利,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李自成本人始終保持起義農民的本色,身先士卒,不慕榮利。進駐北京時,仍然布衣氈笠,跨馬入城,而不象黃巢入長安那樣乘輿衣錦,在農民領袖中也是罕見而難能可貴的。但是,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長期處於自發鬥爭的狀態,只滿足於免賦和「均田」(奪取田地)而缺少必要的鬥爭綱領和有效的政治措施。隨著農民戰爭的勝利,農民軍的許多嚴重的弱點逐漸暴露,顯示出勇於作戰的領導者們缺乏遠見和政治才能。面對著明清兩國和滿漢兩族統治階級的進攻,農民戰爭終於遭到鎮壓而失敗。農民起義推翻明朝的成果,被滿洲貴族所篡奪。廣大農民依然處在封建地主階級的壓迫之下。歷史再一次證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農民階級即使發動了象李自成起義這樣規模巨大的農民戰爭,要取得本階級的勝利和解放,也是不可能的。 |
推薦閱讀:
※你為什麼不喜歡看人民的名義?
※人民日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釋義:第八十九條
※照片紀念「人民的數學家」陳景潤逝世13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