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zt】道教踏罡步斗、掐訣及咒符研究

道教踏罡步斗、掐訣及咒符研究

陸得林2012-08-25 23:40:05《道教踏罡步斗、咒語、手印的基本知識簡介》

掐訣和步罡

道教法術在施行中,法師常口念咒,手掐訣,腳步罡。

掐訣和步罡是行法時法師的一兩種基本的形體動作。要了解道法,對這兩者就要有初步的了解。

步罡,全稱踏罡步斗,又稱步天綱。它是從古老的年代中傳下來的:罡,原指北斗星杓尾的一顆星,斗即北斗,後來又擴大範圍,泛指東南西北中五方星斗。法師假十尺大小的土地,鋪設罡單,象徵九重之天,腳穿雲鞋,在一片悠揚的道曲中,存思九天,按斗宿之象、九宮八卦之圖步之,以為即可神飛九天,送達章奏;禁制鬼神,破地召雷。因此道教(特別是正一派)徒行法、修鍊,步罡踏斗都是一種基本功,也是法師基本的形體動作。

一般認為,步罡是從古代的禹步發展來的。但與禹的關係如何又有二說。一種說法,是漢代揚雄《法言.重黎》中說,「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李軌注說:禹治水土,涉山川,足得了毛病,所以走起路來是跛的。而民間的巫師多效法禹步。如此說來,禹步最初是模仿大禹治水得下的跛腳。另一種說法,見於《抱朴子內篇.仙藥》和《洞神八帝元變經》等古籍,大意是說,大禹治水時,在南海之濱見到一種大鳥會禁咒術,走著一種奇怪的步子,能使大石翻動,於是大禹模擬其步伐,使成為法術,十分靈驗,因為是禹製作的,故稱為禹步。從這些說法中大致可以看出禹步形成甚早,與古代的禁咒術有關。 禹步的基本步伐是三步九跡,後來擴大為十二跡、三五跡等不同的禹步。

禹步的三步九跡被認為有北斗之形,所以與踏罡步斗合一:《金鎖流珠引.三五步罡引》說:「北斗,就是中斗。中斗是星,下變成為九靈,依法走下來,有九個足跡,稱做星綱。」(北斗者,是中斗也。下變為九靈,步之九跡,謂之星綱。)所謂九跡,是象徵北斗七星和輔弼二星。綱,本作罡,原指斗末一星,後或借指北斗。稱為綱,或許和將星圖理解成天宇某一區域的綱紀有關。又說,禹治洪水時見鳥能禁咒,學了三年,術成之後踏九斗,將星配於足下。一般後世理解禹步、步罡與九宮八卦相一致,稱「三步九跡,跡成坎、離卦。」由於星綱種類繁多,且根據法事的內容不斷地編製出新的罡步,所以步星綱或者踏罡步斗的名目繁多,它往往與掐訣同時使用,為施法時兩種最基本的形體動作,據說 至於唐宋時代,步罡與掐訣加在一起已經有七百餘種,真是洋洋乎大哉。

比較常見的罡步:前面說過,罡法或者說綱法種類繁多,但比較基本的則不過數種。東漢正一盟威道有《三五星綱籙》,其中步罡之法有東南西北中五斗。以後又推衍出二十八宿罡、日月五星綱等。這些都是比較基本的常用的綱法。 斗罡中最基本的一種稱為北斗玄樞罡。罡圖只有北斗七星。正步時以星名為步跡之名,轉身返回時以星君名為步跡之名。二十八宿罡象徵天上的二十八宿--古代中國分天宇為二十八個不等的區域,以相應的星宿標識,稱二十八宿,它們是整個天宇的代表,步之象徵著旋斗歷箕,躡行周天。

步罡的基本功能是象徵飛行九天,以及禁制外物與鬼神。罡,又稱為天綱地紀,所以步罡的第一個功能就是依圖步之,更認為已經升九天、過九州,巡歷天下,飛行於仙境。其中比較基本的有河圖大豁落斗,簡稱為豁落斗。實際上它就是原來的北斗罡,北斗七星加上輔弼二星作罡圖,但採取河圖及所列後天卦位為規範。分冬至後和夏至後用兩種。前者從坎卦起,步至離位;後者從離卦起,步至坎位。河圖九數代表天上九個區域,或九個星宿,凡天英(坎一)、天任(坤二)、天柱(震三)、天心(巽四)、天禽(中五)、天輔(乾六)、天沖(兌七)、天芮(艮八)、天逢(離九)。步時念咒,依次點明所步方位、象徵意義,以及威力所在。比如冬至後步時用咒雲:「斗要妙兮十二辰,乘天罡兮威武陳,氣彷彿兮如浮雲。七星動兮上應天,知變化兮有吉凶。入斗宿兮過天關,步六律(按:指音律。古人認為音律與天地運行節律相通,步六律指步伐踩著音律的節奏。)兮持甲乙(按:指天干,也即時間的變化。)。履天英兮登天任,清冷淵兮可陸沉。倚天柱兮擁天心,從此度兮登天禽。過天輔兮望天沖,入天芮兮出天逢。斗道通兮剛柔濟,添福祿兮留後世。入窈冥兮千百歲。一陽之後步相隨,豁落神兮除百魅,入在鬥口萬邪避。急急如律令攝。」從這一咒語中我們可以揣見步這罡主要是表示在天上飛行,而且具有消災避邪的種種超自然功能。它和二十八宿罡、日月五星罡等,都表示天上的某一區域或者仙境天府,所以步時都要存想這些場景。

比如有一種星珠熠耀罡,有兩種罡法,一式有八步,一式有三步。道士上香時每要步此。步時念咒:「玉清敕素,大梵分靈。元罡流演,星珠冠周。急急如律令敕。」並要存想三境。三境,指玉清、上清、太清境,系三清尊神所居之境。步罡咒中已經點明道士點香燭時等於是將天上的星光移來凡間,那靠的就是步這罡。 此類罡中也有代表九州的,稱九州罡。九州,指雍、梁、兗、揚、青、徐、豫、冀九州,古人以之代表整個神州大地,所以步之代表巡邏整個大地。 步罡的另一個宗教功能,是能夠禁制鬼神和外物。本來,禹步、步罡,既有飛行九天的含義,又有禁制鬼神外物的功能,不過在以後的發展中,逐步專門化,某些罡以飛行九天為主,某些則禁制的作用更加突出。

比如雷法中的破地召雷罡,步之以破除陰氣,放出陽氣,使驚雷發生。又如考召法中的附體罡,步之使鬼神附於事先指定的兒童或其他人身上;召命神虎嘯命靈罡,在鍊度破幽一類法事中,步之以召役神虎將軍(負責追攝幽魂的神將)。 由於道教法術的主要功能在於運用超自然的力量來改變外物,控制外物的變化;而所信仰的神仙是居於天上或仙山洞府的,進入其世界必須要有超自然的能力,踏罡步斗被認為具備這樣的能力,因此它被廣泛應用於法術當中,成為道法的基本手段。

《符咒與步罡踏鬥法術與符咒施用的一般原則》

轉自百度百科中華文化吧

道教文化

符咒與步罡踏鬥法術與符咒施用的一般原則,此帖有本道教群鬼谷先生(佐龍龍)發表,特上傳.

符咒與步罡踏鬥法術

步罡踏斗對於道術家來說,是在齋醮、畫符、作法、通神時,必須學習的一項法術。而習奇門遁甲之法,也必須習會步罡踏斗的法術才能通神,才能運用。步罡踏斗是作法通神的要關。所以符咒能夠靈驗,作法能夠通達神靈者,全是其作用,威靈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在三國時代,諸葛武候借東風,所設八卦陣均是必先步罡踏斗才得作法驅神役鬼,方得驚世駭俗的奇功。此外周初的姜太公、春秋時代的孫臏等都是經過步罡踏斗而通神,才得驅神役鬼得以助戰而制勝的。

到了現代有道術家能夠步罡踏斗者,其步罡踏斗之法已經失去好多古代的秘傳與技藝了,基本上是太過簡陋的步罡踏斗之法。而且多數也不知其意義所在,步罡踏斗所需的法術用品也是準備不夠充分,所以其作法的靈威亦不及古代的道術家。但是我們不能因此法失傳而不去研究,雖然現代的步罡踏斗功法簡單,但它畢竟是道教學術的的一門絕學,我們必須要學會它才能應用到符咒法術方面,才能盡量的達到通靈之目的。

現代流傳的罡法有:斗罡法、先天八卦罡法、後天八卦罡法、太乙真人步罡法、飛斗罡法、三奶夫人步罡法、玉女過河罡決等。

步罡踏斗必須是深夜至野外,在星光之下的地面上畫上罡斗圖及步罡踏斗圖。必須禁止讓人看到、窺視,就連五畜家禽也不能看見。如果被窺見,不但踏罡布斗之法不靈,而且會有災害降身。但依目前的法術來看,選擇在凈室內也可以作法。

圖而咒語則沒有任何記載。

所謂的「罡」指的是北斗星,「斗」也是指北斗星,步罡踏斗是在地上畫上北斗七星的分布圖,按一定的規定和程序在上面行走。北斗七星的名稱在道教與古代傳統稱呼有所不同。戰國秦漢時稱之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而在道家稱之為:

 

步罡踏斗的目的是為了和神溝通。和神溝通為何步北斗星呢?這是因為北斗星是天神的總管。北斗星君天之候王也,主制二千神,掌管人間命籍。只要感通了北斗總管,自然可以對其下屬召之役之。並且符錄與北斗的關係更為密切,所以在不少的符錄中都有北斗七星的符圖。唯有如此,才能召神遣將,才能達到施符的目的。

【第二章:步罡踏斗所用法器】

第一:七星劍一把,長二尺四寸,寬一寸五分。

道家所用的劍也叫做法劍。法劍主要有鋼、銅、木質三種。踏罡布斗者多用木質的劍,其代表的作用就是驅魔降妖、威力無窮。多以桃木製作,劍身上畫有斬邪魔類符錄,劍身兩面刻有北斗七星圖案。故稱為七星劍。七星劍一般要製作兩把,一雌一雄。可以將兩把劍握在一起當作一把使用,也可以左右各持一把。

第二:令牌一枚。長七寸五分,寬三寸三分,厚一寸五分。

令牌製作時間為:甲寅日砍木料,甲辰日書寫,甲午日刻形,甲申日上金泊,甲戊日祭煉,甲子日收藏。

令牌正面圖形

令牌背面陽斗圖形

令牌背面陰斗圖形

【第三章:步罡踏斗術語解釋】

第一:叩齒

即上下牙齒相互叩擊。主要作用就是為了集神通神,與天上的神氣感應。叩齒分為左叩(天鍾)右叩(天磬)、中叩(法鼓)三種。遇見不祥、討伐鬼靈之事用左叩之法。制伏邪惡集百神用右叩法。念道至真,修道養性朝見真聖用中叩法。需要說明的就是:叩齒中所指的神是指自己本身身體之中的神。道教認為人體中就有神存在,對此不過多解釋,因為其中涉及到太多的道教知識,有不懂者可查找相關資料。

第二:掐決

又稱恰決、捏決。是將手掌中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關節分成十二個決位,作法時一邊念咒,一邊用大拇指按在掌中決位上。其目的也是為了與神溝通。

【第四章:步罡踏斗基本做法】

步罡踏鬥法分為踏陽斗與踏陰斗之分。

陰斗是從貪字起至破字止,望北斗拜二十四拜,叩齒三十六通,轉身步陽斗。陽斗從 字起至 字止,望北斗拜二十四拜,再轉身至法壇前,心平氣和後,念總咒七次,面朝北,右手按令牌,左手掐劍決,上擊令牌一下,感覺著要請的神將快要降臨時,密念總咒。這時存想當值的二神將降臨法壇前並問你:「令召吾何去使用?」你可以回答說:「太上之法受吾,依旨任吾之行,請神會合護吾之身,依吾變化,應吾之道,隨吾遮隱,急急如律令。」說完後就擊令牌一下,雙手執笏,望神朝禮拜八拜,將令牌在所點的香火上轉,按住令牌,念安神咒,並將祭物獻上。再念咒,左手執笏,右手執劍,將紙馬燒化成灰,香、酒、果、茶、飯一起拋入水中,將所祭三牲自己吃了,再下壇,不要回頭,一百三十步至凈處脫去法衣冠,收藏。如遇急難,用此法召神即至。

步陽斗圖

步陰斗圖

實例操作

第一:沐浴、凈口、凈手、心平氣靜。換上法神套裝

第二:在野外設壇或在凈室內設壇。壇要黃布。壇上擺放熟三牲、水果、茶、飯、點燃九柱香,插在香爐上。

第三:金紙(三厘米見方),名香,清水一盆。全副紙馬兵將、雲鶴甲馬一百張,龍車鳳輦各五十張。這些紙制物品都要祭煉一百天後方可使用。七星劍、令牌、笏。

第四:一切準備妥當後,從貪字起至破字止步罡踏斗,望北斗拜二十四拜,叩齒三十六通,轉身步陽斗。陽斗從 字起至 字止,望北斗拜二十四拜,再轉身至法壇前,心平氣和後,念總咒七次,面朝北,右手按令牌,左手掐劍決,上擊令牌一下,感覺著要請的神將快要降臨時,默念總咒一次。這時存想當值的二神將降臨法壇前並問你:「令召吾何去使用?」你可以回答說:「太上之法受吾,依旨任吾之行,請神會合護吾之身,依吾變化,應吾之道,隨吾遮隱,急急如律令。」說完後就擊令牌一下,雙手執笏,望神朝禮拜八拜,將令牌在所點的香火上轉,按住令牌,念安神咒,並將祭物獻上。再念安神咒,左手執笏,右手執劍,將全副紙馬兵將、雲鶴甲馬一百張,龍車鳳輦各五十張燒化成灰,香、酒、果、茶、飯一起拋入水中,將所祭三牲自己吃了,再下壇,不要回頭,一百三十步至凈處脫去法衣冠,收藏。

注意事項:在踏罡步斗時千要不要讓外人或牲畜看到方可。

【第五章:步罡踏斗要領】

步罡踏斗走的是「禹步」,它是道家依據天地、日月的運行規律及軌跡而衍化出來的一種步法。走的步法的計算方式為:一月為三交,一交為三旬(三旬就是指三次盈虧)。一時為三交為九旬。所以說走一步為一交,一交為三跡,即推導出走三步為九跡,四步為十二跡,依此類推。其走法就是為:左(右)右(左)左(右),共有三個足跡。

行跡圖

施用符咒的一般原則符咒的種類成千上萬,施用的方法舉不勝舉。例如,施用咒語的方法,有默念、輕聲念、大聲念;有書而或埋或焚,等等。施用符篆的方法就更多了,有佩戴在身,貼於患處;有貼於或放於著怪處;有火化為灰,將灰溶於水中,以符水洗頭面,洗全身,或以符水擦拭、噴洒全身;有食符法,食符法又有將表(紙符)直接吃下去的「吞服」,將符焚燒後的紙灰溶於水中而喝下去的「喝符」。「喝符」還有熱喝、冷喝等方式。此外,還有埋於地下,投於水中的,等等。儘管施用符咒的方法千差萬別,但在施用中都有一些共同的原則必須遵循。

一、與「氣」配合

畫符需要存思運氣,施用符咒同樣需要用氣配合。胡孚琛先生在《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一書中指出:「道士用咒語禁邪往往要和存思、行氣等法術配合進行,即是說在念咒時要使自己進入氣功功能態,葛洪用以禁虎的三五禁法便是一例。他說:『三五禁法,當須口傳,筆不能委曲矣。一法,直思吾身為朱鳥,令長三丈,而立於虎頭上,因即閉氣,虎即去。若暮宿山中者,密取頭上釵,閉氣以刺白虎上」,則亦無所畏。又法,以左手持刀閉氣,畫地作方,祝曰:恆山之陰,太山之陽,盜賊不起,虎狼不行,城郭不完,閉以金關。因以刀橫旬日中白虎上,亦無所畏也。』(《登涉》)」白玉蟾在《玄珠歌注》中也談到,以符咒等法術作法求雨時,以元神運聚自身內五臟之氣,即為五雷。按五行相生相剋之原則,運自己氣海之氣,令金水相生,想水遍滿天地,便能降雨;運自己內氣令金木相剋,便能打雷;大怒叱吒雙目,擊打自己心火,便能打閃電:想自身陽氣遍天地,化為大火,燒開氣字,便能達到祈晴的目的。為使符咒的施用靈驗,即使是最簡單的符咒的施用也應當與

氣配合。像民間秘密宗教皈一道的修持法則中的「念佛方便法門」就如是:如有極忙的人,或是有病的人……便在早晨或夜間,把手洗乾淨,向了西方,或拜一拜,或作一個揖,把兩手合攏來,誠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不要記遍數,並不限遍數,只要不快不慢地盡一口氣念下去,氣長一口氣十幾聲也好,氣短一口氣幾聲也好,連念十口氣……照這個法子做起來,也一樣可以修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因為也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個大願心裡的一個

願。

二、與動作配合

符咒術的施行,不像宗教中的求神、求佛,只是頂禮膜拜,或以香火供祭就可,而要憑藉一定的手段去積極地影響外界。正因如此,在施用符咒時,往往要採取一定的動作來配合符咒使之作用到被施用了符咒的對象上,這就是所謂的「咒動」。咒動包括禹步、掐訣、吐唾液、搖頭晃腦等。

禹步是道士作法時的一種特殊步伐,傳說大禹治水時「屆南海之濱,見馬禁咒,能令大石翻動。此鳥禁時,常作是步。禹遂模寫其行,令之入術。按胡先生在書中的解釋,此句中的「白虎」為道教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類代號,下文中的「白虎」之義同,指方位而言,非真以釵和刀刺虎也。茲以還,術無不驗。因禹製作,故曰禹步。末世以來,好道者眾,求者蜂起,推最初的禹步並不複雜,如葛洪《抱朴子內篇》記載的禹步步法為:

前舉左,右過左,左就右,左過右,右就左。次舉左,右過左,左就右,如此三步,當滿一丈二尺,後有九跡。或者是

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後,次復前右足,以左足從右足並,是一步也。次復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從左足並,是二步也。次復前右足,以左足從右足並,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畢矣。凡作天下百術,皆宜知禹步。

到了後來,禹步的形式越來越複雜,不僅步伐有種種講究,而且要不停地念動咒語,存想各種神祗隨步而來,或存想自己足踏星斗,面謁神靈,求神禳災祛禍,保佑平安。《抱朴子內篇》所提到的「三步九跡」的禹步法。是進一步複雜化了的禹步形式。走禹步本身似乎就是在畫符施符。

掐訣是施用符咒時應加以配合的一種手勢。其作用是可通真制邪。《太清玉冊》說:「捏(也即掐--引者)訣者,所以通真制邪,役將治事各不一。罡訣有七百餘目,今所用者不多。四維,八方,自四指根逐節數共十二,按十二辰分出:八卦、七星、九宮、三台,各主其所行之事。」這就是說,不同的掐訣手勢,在不同的符咒術中具有不同的功用。如召神要用紫微印這種手勢。其法為以小指從第四指背過,用中指勾住,大指掐第四指第三節,中指掐掌心橫紋,二、四指伸直。它象徵著握有紫微大印,據說此印可以「指揮一切鬼神及召三十六將」來降伏惡鬼。又如拘邪指:左手指平伸,然後先攏第四指、小指從四指背入中指,勾掐掌心,大指壓中指,曲轉大指頭壓定二指。其作用是拘妖邪至壇前或立獄焚邪,多用於驅邪壓煞。

與念咒相配合的動作中有一種被稱之為「按山源」的非掐訣手勢值得一提。這是一種念某些咒語時須配合做的動作之一。方法是以手指壓按鼻端下、兩鼻孔之間處。古人認為此動作有驅邪鎮鬼的作用。《雲笈七籤》卷四六《秘要訣法·遏邪大祝第九》就談到:「……又叩齒三通,乃開目。徐去左手按山源則鬼井閉門……鼻下山源,是我一身之靈津,真邪之通府。背真者所以生邪氣,為真者所以遏萬邪,在我運攝之爾,故吉凶兆焉。」

三、與「咒物」配合

施用符咒不僅要與「氣」與動作配合,還要配合以一定的物品,使施用的符咒有所憑依。比如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往往在刀劍上刻上或寫上咒語,或是面對刀劍念咒燒符畫符,認為只有這樣刀劍才會具有鎮妖避邪的力量。此時的刀劍已相當於符咒本身。

施用符咒時要配合以一定的物品的特點,更突出地體現在詛咒厭勝上。詛咒厭勝的巫術原理是交感巫術(感應律)和模仿巫術(象徵律)。交感巫術認為,類似物可以治病,如紅色的植物可以治血疾,黃色的植物可以治黃疸病等。又認為人體的任何部分都可以與全身發生感應作用,脫離人體的頭髮、指甲等,只要巫師施以詛咒術,都可以使人中邪、得病,甚至死亡。模仿巫術認為,將某人接觸過的東西施之以詛咒術,就可以作用於此人。或將一木偶象徵某人,用針戳此木偶,就等於殺傷了此人。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那位年輕傭人所用的就是此術,只不過他所用的偶像是布偶而非木偶。《紅樓夢》第二十五回,寫馬道婆向趙姨娘要了張紙,拿剪子鉸了兩個紙人兒,遞與趙姨娘,教把他二人的年庚寫在上面;又找了一張藍紙鉸了五個青面;並在一處,拿針釘了。叫趙姨娘將兩個紙人一併五個鬼都掖在他們各人的床上就完了。說她只在家裡作法,自有效驗。這裡所用的偶則是紙偶。

詛咒配以咒物之術不僅在漢族中盛行,在一些少數民族中也盛行。例如,佤族過去在發生械鬥時,為咒死敵方,要從敵方的房頭上偷一把茅草回來進行詛咒。傣族過去為咒死對方,則從對方偷取腳印、頭髮或衣服碎片並剪一紙人一起進行詛咒後,放在對方竹樓下,或偷對方的指甲並剪紙人用鐵釘釘上。彝族過去咒人時用一草人代替,用刀把草人砍碎,便認為是把敵人砍碎。或將一把草和一隻雞捆在一起,巫師把和草捆在一起的雞拿在手中,口念「咒人經」,詛咒被咒之人像雞一樣死去。念完經後,由家人把雞打死,煮熟食之。然後由巫師扎一萆人用刀砍碎,以示砍死了被咒之人。

四、各種禁忌

施用符咒並非一件簡單隨便之事,它往往有各種嚴格的禁忌規定,決不可越雷池一步。若有違犯,符咒必不靈驗。

(一)齋戒沐浴

施用符咒要靠鬼神相助,而鬼神十分喜好潔凈,所以祈請神靈而帶著滿身塵土,或嘴裡手上不幹凈是萬萬不行的。因此,比較正規的施用符咒,首先要靜心沐浴,洗手漱口,並念「我以月洗身,以日煉真,仙人輔己,玉女佐形,二十八宿,與吾合併,千邪萬穢,逐氣而清」之類的凈身咒。

有的齋戒沐浴只消在施行符咒術之前或之時進行便可,有的則要在施行符咒術的幾天前就要開始進行。 《抱朴子·登涉》就記載了帶升山符前要齋戒七天的做法:「凡人入山,皆當先齋潔七日,不經污穢,帶升山符出門,作周身三五法。」在《道藏》的一些經文中,有關施用符咒術前需齋戒沐浴的規定也不少,這些經文中明確規定「不得不洗手漱口便施行符咒」云云。

(二)施用符咒的等級

很多符咒的施用有嚴格的等級規定,什麼人佩什麼樣的符,念什麼樣的咒都必須認真遵守。比如護身符雖為最常見之符,但各種人所佩戴的護身符卻有各不相同。敦煌遺書斯二四九八卷中就記載了不同身份的三種人所佩戴的三種不同的護身符:

(三)施用符咒的道德要求

道德修養的好壞對施用符咒是否靈驗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一些道教經典中每每強調施行符咒者要「氣清心正」,叫亍善積德」,只有如此,施用的符咒才能靈驗。否則,無此功德,雖用符念咒也始終無驗。若想假借符咒行「不仁不義」之事,符咒不但不靈驗,還會置這種人於死地。反之,符咒難犯品行端正之人。 《太平廣記》和《拍案驚奇》各有一段故事旨在說明這些道理。《太平廣記》中的故事講道:唐貞觀中,西域獻胡僧,咒術能死人,能生人。太宗令于飛騎中取壯勇者試之,如言而死,如言而生。帝以告太常少卿傅奕。奕日,此邪法也。臣聞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帝召僧咒奕,奕對之無所覺。須臾,胡僧忽然後自倒,若為所擊,便不復甦矣。

《拍案驚奇》卷一七「西山觀設篆度亡魂,開封府備棺追活命」中講了這樣一件事:符篆這家,時時有人習學,頗有高妙的在內。卻有一件作怪:學了這家術法,一些也胡亂做事不得了。盡有奉持不謹,反取其禍的。宋時乾道年間,福建福州有個太常少卿任文薦的長子,叫做任道元。少年慕道,從個師父,是歐陽文彬,傳授五雷天心正法,建壇在家,與人行持,甚著效驗……後來少卿已沒,道元襲了父任……淳熙十三年正月十五日上元之夜,北城居民相約糾眾,在於張道者庵內,啟建黃策大醮一壇,禮請任道元為高功,主持壇事。那日觀看的人,何止挨山塞海。內中有兩個女子,雙鬟高髻,並肩而立,丰神綽約,宛然並蒂芙蓉。任道元抬頭起來看見,驚得目眩心花,魂不附體,那裡還顧什麼醮壇不醮壇,齋戒不齋戒,便開口道:「兩位小娘子請穩便,到裡面來看一看。」兩女道:「多謝法師。」正輕移蓮步,走進門來,道元目不轉睛,看上看下,口裡謅道:「小娘子提起了鑭裙。」蓋是福建人叫女子抹胸做鑭裙,提起了,是要摸她雙乳的意思,乃彼處鄉談討便宜的說話。內中一女子正色道:「法師做醮,如何卻說恁地話?」拉了同伴,轉身便走。道元又笑道:「即來看法事,便與高功法師結個緣何妨!」兩女耳根通紅,口裡喃喃微罵而去。待得醮事畢,道元便覺左耳後邊有些作癢,又帶些疼痛。叫家人看看,只見一個紅蓓蕾,如粟粒大,將指頭按去,痛不可忍。

次日歸家,情緒不樂。隔數日……道元是夜夢見神將手持鐵鞭來追逐,道元驚惶奔走,神將趕來,環繞所居九仙山下一匝,被他趕著,一鞭打在腦後,猛然驚覺。自此瘡越加大了,頭脹如栲栳。每夜二鼓叫呼,宛若被鞭之狀。得到二十日將滿,梁鯤(道元妻侄--引者注)在家,夢見神將對他道:「汝到五更初,急到任家,看吾撲道元。」鯤驚起,忙到任家來。道元一見哭道:「相見只有此一會了。」披衣要下床來,忽然跌倒。七八個家人共扶起來,暗中恰像一隻大手拽出,撲在地上。仔細看看,已此無氣了……

這則故事,雖帶有明顯的因果報應思想,但從中也足以看出施用符咒術與道德修養的重要關係。

道教符咒典籍與擅長符咒術的名士

(一)《三洞神符記》

 道教符篆書。一卷,撰者不詳。書中匯記了三洞各經關於天書、神符之名筆而成,心中得意妙處」。 (二)《太上無極大道自然真一五稱符上經》

 簡稱《五經符上經》。中有東南西北中五稱符五道,載五方五帝姓諱名字,所配五嶽、五藏、五行、五色及春夏秋冬四季。謂「五行之母故曰五稱符」,「上應五星」,「下表五嶽」,「中寶五藏」。「諸道士欲求神仙,長生不老,役使萬神」;諸百姓欲治病治生,求福求財,均可書符佩服,「修德行道,其神自詣」,所願得遂。蓋「身佩五符,萬神區區來歸己也」。又具載佩符行道之法。

(三)《三皇文》

 又稱《三皇內文》,即《天皇文》、《地皇文》、《人皇文》之合稱。乃道士入山用以劾召鬼神,制御百邪,以免禍害之咒,並載有《太清黃神越章秘印》,以及《越章咒》、《印章咒》、《殺鬼咒》、《勃瘟咒》等。

(四)《太上三洞神咒》

 道教咒語彙編,以雷霆諸咒為主,其他有除病、驅疫、保生、救苦、捉鬼、伏魔等咒文,合計七百八十餘則。咒文大多為四言,短者僅十餘字,長者達二千字。

(五)《太上洞淵神咒經》

 又名《洞淵神咒經》,簡稱《洞淵經》、《神咒經》。共二十卷。西晉道士王纂編。計有誓鬼、遣鬼、縛鬼、殺鬼、禁鬼、斬鬼等品,並附有各種制鬼符篆。

(六)《太上秘法鎮宅靈符》

 專言鎮宅符篆之事,謂用符篆埋於屋角下,可驅魔逐邪,鎮宅安家。書中收有厭鬼避邪之鎮宅靈符七十二道。曰能「厭鎮兇惡之鬼」,「厭鎮牛馬六畜死傷鬼」,「厭除家鬼克害人口」。

(七)《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

 元妙宗編。編者自稱是搜集而得的救世治病秘法口訣及符印步綱躡步諸術。所載道法以天心正法為主,大旨以符咒為人祛邪治病,「助國濟民」。載有天心正法斗下符咒和《上清隱書骨髓靈文》。 《骨髓靈文》謂「功驗神奇,莫可擬測」,除慣用的火鈴、撼山、鎖龍、捉神等符外,復增五獄符、陰陽日都匠符等,以廣其用。

(八)《太上老君混元三部符》

 本書集各種神符七百四十餘道,中有厭怪、避鬼、安魂、護身、安宅、避瘟、避土氣、止虛耗、種田、利蠶諸符。其行符之法,大體是書符著怪處,或安門戶床物,或佩帶吞服。

(九)《靈寶玉鑒》

 全書二十五門,每門收短文或符篆若干篇,其內容大抵為符咒齋蘸、召神伏魔、鍊形度眾、步躡飛升等。全書為靈寶道法之總匯,所收符篆咒訣數以千計。

(十)《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

 是書集歷代註疏及所傳承之符篆儀軌,並吸收其他符篆丹法,編成靈寶道法總集。以大量天章雲篆、符篆咒訣為主。

 書中稱此靈寶大法乃三洞祖教,萬法之宗,其要在行咒、行符、行法三者,「咒者上天之密語也,群真萬靈隨咒呼招,隨氣下降;符者上天之合契也,群真隨符攝召下降;法者主其司局仙曹,自有群真百靈各效其職,必假符咒呼之而來,遣之而去」。原此法之根,本自靈寶之氣,即元始祖氣,此氣亦人所共稟,乃符咒感召靈寶之本,故此道法以內煉祖氣,思存天神與己神合一,而以書符飛章通其郵。

(十一)《法海遺珠》

 此書為宋元金丹派南宗及正-之總集。共收符咒秘法四十餘種。派中天師派、凈明派、西河派等符篆咒法

 所述道法,包括符咒、混煉內運法、奏傳儀文等,用以召神疫鬼、祈禳禱告,以呼風喚雨、興雲起雷、催雪役電、止雨祈晴、移妖星、滅火殃,鍊度亡魂、治病除癆、斬鬼捉祟等,皆詳備法式。

(十二)《太平經》

 道教早期經典。除有奉天法道,頃應陰陽五行之則、政治之道、善惡報應、長壽成仙等內容,還有大量的禁咒、丹書吞字、符篆等內容。認為念符可以使「精神自來,莫不相應,百病自除」,並宣揚神咒能使神為人祛除災疾:「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也。人民得之,謂為神祝也,(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傳經辭也。其祝有可使神為除疾……用之所向無不愈者也。」

(十三)《雲笈七籤》

 道教類書。七部一百二十二卷,包括秘要訣法、神仙符圖、雜修齋戒、存思魂神等,皆分門別類彙集。第45-51卷的《秘要訣法》,著錄修行中諸種訣、咒、法、符圖。第79-80卷的《符圖》,著錄《五嶽真形圖序》、《二十四真圖》等八項,述符篆授受、名稱、佩服等,卷八有符圖共25幅。

(十四)《上清靈寶大法》

 道教靈寶派道法全書。凡有關修鍊、齋醮及各種方術,皆有收錄,內有各種符圖數以千計。全書共分二十七門。

 以上典籍皆見於《道藏》。.

(十五)《發病書》

 敦煌遺書。敦煌唐人用符咒治病之大雜燴。中有「推年曆法」、「推得病日法」、「推初得病日鬼法」、「雄得病時法」等,還有若干神符,註明某年生人帶此符吉,或帶此符可卻病等。

(十六)《鈐訣》

 古代兵書。即《玉鈐篇》與《玄女六韜要訣》之合稱。書中多有符術。《後漢書·方術列傳》「緯侯之部,鈐決之符」注:「兵法有《玉鈐篇》及玄女《六韜要訣》,曰:『太公對武王曰,主將有陰符,有大勝得敵之符,符長一尺;有破軍擒敵之符,符長九寸……諸奉使行符稽留,若符事聞,聞符所告者皆誅。:」

(十七)《祛疑說》

 明代儲泳著,內容包括對巫師的「咒水自沸」、「咒棗煙起」、「咒棗自焦」等騙人手段的揭露。
推薦閱讀:

【俄羅斯研究】張廣翔、李振文:俄國保守主義的實質與變遷——關於理查德·派普斯俄國保守主義的研究
月令為忌的八字研究
八字研究??????[十四]
太極拳防治高血壓的機理研究
投資破財之信息研究

TAG:道教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