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四):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訓 – 國學網

朱子治家格言

朱柏廬

  【原文】

  黎明即起,洒掃庭除〔1〕,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2〕,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3〕。

  宜未雨而綢繆〔4〕,毋臨渴而掘井。自奉〔5〕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6〕。

  器具質〔7〕而潔,瓦缶〔8〕勝金玉。飲食約〔9〕而精,園蔬愈珍饈〔10〕。

  勿營華屋,勿謀良田。三姑六婆〔11〕,實淫盜之媒〔12〕。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奴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13〕不可不讀。

  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14〕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需多溫恤〔15〕。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16〕,立見消亡。

  兄弟叔侄,需分多潤寡〔17〕。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無計厚奩。〔18〕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19〕。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毋貪口腹而恣殺生禽。

  乖僻自恃〔20〕,悔誤必多;頹惰自甘〔21〕,家道難成。狎昵惡少〔22〕,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23〕急則可相依。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24〕,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施惠無念〔25〕,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26〕而施暗箭,禍延子孫。

  家門和順,雖饔飧〔27〕不繼,亦有餘歡;國課〔28〕早完,即囊橐〔29〕無餘,自得至樂。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30〕;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31〕。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32〕。

  【注釋】

  〔1〕庭除:廳堂院落;除:台階。

  〔2〕既昏便息:既昏,天剛黑時;息,歇息。

  〔3〕物力:可供使用的物資。

  〔4〕未雨而綢繆(móu):比喻事先做好準備。綢繆,天未雨之時,剝桑根以纏綿其牖戶。語出《詩經·豳風·鴟》「迨天之未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

  〔5〕自奉:自己日常生活的供給或消費。

  〔6〕宴客切勿流連:宴客,宴請賓客;留連:樂而忘返或依戀不舍。

  〔7〕質:質樸、樸素。

  〔8〕瓦缶:泥制的盆罐,指粗劣的餐具。

  〔9〕約:少,簡約。

  〔10〕珍羞:貴重珍奇的食品。

  〔11〕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泛指穿堂入室、搬弄是非的婦女。

  〔12〕淫盜之媒:淫亂偷盜的媒介。

  〔13〕經書:儒家經典著作。

  〔14〕義方:做人的正道。多指家教。

  〔15〕溫恤:體恤,給以溫暖。

  〔16〕乖舛:違背,差錯。

  〔17〕分多潤寡:富有的周濟貧窮的。

  〔18〕厚奩:豐厚的嫁妝。

  〔19〕莫甚:指沒有比此更嚴重了。

  〔20〕乖僻自是:執拗孤僻,自以為是。

  〔21〕頹惰自甘:頹廢怠惰,自甘情願。

  〔22〕狎昵(xiá nì)惡少:親昵品行惡劣的浪蕩青年;狎昵,過於親近而態度不莊重。

  〔23〕屈志老成:曲意遷就年高有德者。

  〔24〕譖(zèn 音怎,去聲)訴:進訴讒言,說人壞話。

  〔25〕施惠無念:給人恩惠,不要掛在心上。

  〔26〕匿怨:對人懷恨在心,面上卻無表露。

  〔27〕饔飧:早餐和晚餐。

  〔28〕國課:公家的錢糧課賦。

  〔29〕囊橐(tuó 音馱):口袋。

  〔30〕科第:科舉考試。

  〔31〕身家:自身和家庭。

  〔32〕庶乎近焉:差不多便近於是個好人了。

  【譯文】

  天剛亮時就起床,打掃庭院,不論室內、屋外都要整齊清潔;天黑了就回家,不要在外面逗留。晚上睡覺前關鎖門窗,一定要親自檢查。不論是一粒飯或一口粥,都要想到它得來很不容易,粒粒都是農夫辛勤耕耘的結果;縱然是半絲半縷的布匹,也要珍惜物力製造的艱難。(惜福與修福同樣重要)

  凡事應該事先做好準備,不要等到下雨了,才想到要修補房子;口渴了才想到要挖井取水。至於自已常生活所需,應力求節儉樸素不要浪費。參加宴會時,餐會結束了就回家,千萬不要沉迷在宴席熱鬧的氣氛中,捨不得離去。日常學用的餐具,只要實用乾淨就好,即使是很普通的瓦罐、碗盤,也勝過價格昂貴如金似玉、卻不實用的器皿;飲食要合乎自然簡單、營養均衡與衛生三個原則,不能偏食,即便是自家菜園裡種植的普通蔬菜,也勝過稀有珍貴的佳肴(山珍海味不易消化)。不要建築華麗的豪宅,不要圖謀肥沃的土地,一心一意希求累積財產。

  行為不端正,好說是非,喜歡挑撥離間的人就是三姑六婆,也是淫亂偷盜的媒介;婢女美麗侍妾妖艷,並非閨房之福。選用做事的僕人,不要選擇外貌俊美的(又不是選美),妻妾最忌濃妝艷抹,爭奇門艷。(容易爭風吃醋,競相奢華,醇成家禍。)

  祖宗雖然離我們年代久遠,當飲水思源常念祖宗之德,逢年過節祭祖時,一定要心存誠敬;子孫即使再愚笨,也不能不教導他讀經,更應該給他機會,讓他接受聖賢的教誨。立身處世務必節儉樸素;教育子女要因材施教,使用適當的方法,更要合乎義理。不要貪圖意外(僥倖)之財,飲酒要有節制不可過量(酒能亂性,酒醉醇災,時有所聞,不可不慎!)。與肩挑貨物的小販交易,應當體恤他們靠體力謀生不易,不要斤斤計較,貪小便宜;看見生活窮苦的親戚或鄰居,必須溫和地給予關懷和照顧。

  以居心刻薄(現實、勢利)創業起家者,其福報享受絕無長久的道理,違背倫常道德的家庭(父不父,子不子),很快就會導致衰敗滅亡。兄弟叔侄等至親,在財物的分配,須幫助孤寡者多分一些,長幼有序內外責任要分別清楚,家規須嚴謹分明,執行要嚴格認真。聽信不明理的妻子所說的話,因而造成父子、兄弟之間親情失和,甚至分離,不是大丈夫應有的作為?過份重視錢財,卻虧待父母,即是不孝,沒有資格為人之子。嫁女兒選女婿要注重品德,不要貪圖金錢物質的享受,索取豐厚的聘禮,娶媳婦應該尋求賢淑女子,不要計較嫁妝豐盛與否。(女子賢淑才能相夫教子,協助丈夫成家立業。)

  見到有錢、有勢的人家,就表現出巴結奉承的樣子,是可恥的行為;遇到貧窮的人,就擺出輕視驕傲的樣子,這種行為最是低賤。在鄉(族)里要避免與人爭鬥甚至打官司,打官司到最後都沒有好結果;(既勞民傷財,又失和氣。)待人處事應避免多話,因為言多必失(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要避免因多話而傷人)。不要倚仗勢力欺凌孤兒寡婦;不要貪圖口腹之慾(貪吃),而任意殺害動物。性情古怪、孤僻又不合群,還自以為是的人,錯誤和後悔的事必定很多;頹廢消沉自甘墮落的人,難以成就事業。

  喜歡親近不良少年,結交流氓,日子久了,必定受到連累;與老成持重,能夠約束自已(管理情緒)的人為友,遇到急難時,就可以得到他的指導與幫助。

  輕易聽信他人的議論,未經查證,怎麼知道不是對方藉機誣陷,挑撥離間呢?應當忍耐,再三思量、查證,以明辨是非、善惡;因事與人相爭,怎麼知道不是自已的錯?必須平心靜氣地想清楚,不要意氣用事。幫助別人的好事,不要記在心上;接受別人的恩惠不能忘懷,要常存報答之心。凡事不要做過頭了,應適可而止,要記取[滿招損謙受益]的古訓,得意之時,要懂得謙讓,不可以沾沾自喜,執著、捨不得放下。

  人家有喜慶,應該誠心祝福,不可以嫉妒(量大福大);人家遭遇不幸時,應當同情憐憫,不可幸災樂禍。做善事希望人家看見,不是真善;做壞事怕人家知道,便是大惡。見到美色而與起淫慾的念頭,要小心自已的妻女也會遭到同樣的外境;把怨恨藏在內心,外表裝作若無其事,卻暗中害人,是最損陰德的事,災禍將會連累到子孫。只要一家人能夠和睦相處、平安順利的過日子,雖然三餐不繼,也覺得幸福快樂;該納的稅早目繳完,即使口袋毫無剩餘,依然心安理得歡喜自在。

  讀書志在學習聖賢,做官能把思放在國家百姓身上;謹守本分,安於命運不妄求,一切順乎時局、天理而行。能夠做到這樣,差不多就可以接近聖賢的境界了。

  【簡評】

  《朱柏廬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作者朱柏廬(1617-1688)名用純,字致一,自號柏廬,江蘇省崑山縣人。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學者。自幼致力讀書曾考取秀才志於仕途。清順治二年(1645)其父朱集璜在守昆城抵禦清軍時遇難。朱晝夜慟哭,痛不欲生。時其弟用白、用錦尚幼,從商遺腹未生。他上侍奉老母,下撫育弟妹,播遷流離,備極艱辛。待局勢稍定,才返故里。因敬仰晉人王裒攀柏廬墓之義,故自號柏廬遂不再求取功名,居鄉教授學生並潛心程朱理學,主張知行並進,一時頗負盛名生平精神寧謐,嚴以律己,對當時願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紳,以禮自持。。康熙曾多次徵召,他堅辭不應博學鴻儒科,後又堅拒地方官舉薦的鄉飲大賓。康熙三十七年染疾,臨終前遺囑弟子:「學問在性命,事業在忠孝」。著有《刪補易經蒙引》、《四書講義》、《勸言》、《恥耕堂詩文集》和《愧納集》。  

  《朱柏廬治家格言》,世稱《朱子家訓》,因易與宋代朱熹的《朱子家訓》相混淆。因而世人改稱《朱柏廬治家格言》或《朱子治家格言》。《朱子治家格言》僅522字,精闢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通篇意在勸人要勤儉持家安分守己。講中國幾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達出來,可以口頭傳訓,也可以寫成對聯條幅掛在大門、廳堂和居室,作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銘,因此,很為官宦、士紳和書香門第樂道,自問世以來流傳甚廣,被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清至民國年間一度成為童蒙必讀課本之一。

 《朱子治家格言》的思想內容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是勤勞儉約。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一個人來說,無論是修身、齊家還是治國,勤儉都是必須具備的品質。在歷史上,早在遠古時期,就有大禹治水,「克勤於邦,克儉於家」的傳說;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中,也載有「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之語。朱用純繼承了先人的這一思想並有所發揮,文中,「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以其深刻雋永、通俗易記而膾炙人口,成為家喻戶曉的警句。而「黎明即起,洒掃庭除」,「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羞」等,也給人教益良多。  

  二是正直樸實。諸如「居身務期質樸」,「勿貪意外之財」,「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見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施惠無念,受恩莫忘」等句,均屬此類。誠實質樸,崇德尚義,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本篇的重要內容之一。  

  三是和睦安順。古語云:「福善之門莫美於和睦,患咎之首莫大於內離。」〔《漢書·東平思王劉宇傳》〕正確地處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互敬互讓,和睦相處,對維持家庭的和諧穩定是至關重要的。在這一點上,作者指出:「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並進一步提出處理家庭關係的一些原則,如「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婦求淑女,勿計厚奩」,「因事相爭,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再想」,「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等等,反映了一種重親情、輕錢財和嚴己寬人、與人為善的思想。

  四是讀書明理。「學而優則仕」是孔子為讀書人規定的一種行為模式,旨在學以致用,救濟蒼生,並非是說讀了書就一定要做官。但士子中的不少人卻歪曲孔子的思想,將金榜題名、高官厚祿作為學習的動力和人生的惟一追求。朱用純不贊同這種思想,他認為書固然是要讀的,「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但「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這就指明了學習的目的,將讀書與做人緊密地聯繫了起來,是頗有見地的。  

  《朱子治家格言》注重以儒家的倫理道德來規範和教育子孫,其中,許多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點,比如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但我們也應看到,由於時代的局限,一些提法,如「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等等,也還需要批判繼承。

推薦閱讀:

禹音:永樂皇帝之趣文
大盈若沖,中國古代的君子風度
中國「三聖」之:道聖老子
《白蛇傳》的前世今生
我們怎樣讀懂《論語》

TAG:國學 | 名家 | 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