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正說 (下)第十四講 悟顯法師 講述

 

 

菩薩戒正說十四                               悟顯法師 講述

  菩薩戒第四十二條,釋迦牟尼佛講「除國王以外」,在現代則是指大護法居士以外,不得為外道、惡人、邪見人說戒。要補充說明一下,這點你自己要清楚,出家人也要懂,應為護法居士他們說戒,也要告訴他們,即使出了錢,在佛教裡面也要守規矩,不是因為他們出錢就特別替他們開緣,為他們而破壞佛教的規矩。現在很多道場,有些居士去捐了錢,出家人就對他很特別,對他特別開緣,有特別的這些待遇,其實也不要說開緣,說「開緣」還是好聽。如果這個人有想學,剛開始還不懂,佛門稱為開緣。如果都已經能拿錢來護持佛教了,那你應該要教他規矩,不可以毀壞佛教。你如果因為他出錢,你就為他來破壞道場的規矩、破壞道場的作息,或是做一些「人情佛事」……等等,都是不可以的,這就不叫開緣了。佛門講好聽叫開緣,實際上這些「破戒」的行為、破壞佛法的行為,不能稱之為開緣。

  這些人難免有貢高的習氣,所以,佛教你要為國王說戒、為那些出錢的居士說戒,你要告訴他,佛門的規矩,是要教他守佛戒,護持正法,並不是對他有特別。對所有的出家人、在家人都一樣,不管他出了多少錢,他有多發心,來道場就都要守道場的規矩,所以佛是要你為他說戒,不是為他破戒,不能為他毀壞戒法。

第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

「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析骨為筆。書寫佛戒。木皮榖紙。絹素竹帛。亦應悉書持。常以七寶無價香華。一切雜寶為箱囊。盛經律卷。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

  學佛的人如果對於經典不如法供養,也就是沒恭敬心,無視於經典的存在,就是菩薩惡作罪。最重要的,是要依經、依四依法而修行,才是如法供養經典。像在家裡的時候,大乘經典上面不可以壓任何的東西,大乘經典必須擺在一切書之上,甚至要有單獨放佛書的柜子,當中不要放世間書、不要放一些報紙、雜物等等,這都是恭敬心供養經典。在看經的時候,要如對佛面,就好像佛在你眼前,不可以卷經典。像拿著世間書一樣的持經方式,這是不對的。佛門持經有持經的威儀,這都是代表你對經書、對戒律的恭敬。你有恭敬心,恭敬這些經典,你就能在佛法上得利益,而不是把誰當偶像。現在有些出家人,提倡要恭敬師長,言語中處處叫徒眾要學老實,恭敬的指標畢竟還是指向自己。

  我們為什麼要恭敬師長?是因為他講的是正法,不是叫你只恭敬他外在的形象,只依他個人的思想,這樣是不對的。佛門之所以要恭敬和尚、恭敬師長,是因為師長講的是正法。所以講經的人要講清楚,教人學佛必須依法不依人,絕不是叫人家要聽你的話。如果你對於人事控制的念頭這麼強,表示你的「我相」非常地重,整天要人家恭敬你,暗示人家,恭敬你就會得利益,恭敬你學佛就會有成就,佛門的恭敬不是這個意思。祖師大德從不會在開示裡面教人家要恭敬他,甚至不敢認為自己有什麼成就,而是希望大家都依著佛經、依一實相印學佛修行,這才稱得上是「祖師大德」。我們是向祖師大德學習,也是這樣如法來化導大眾,來跟大家做說明。所以,凡是要供養經典,這「供養」就是依經典的義趣修行,依了義大乘而修行,依般若智慧而修行,這叫四依法。絕對不是依有名氣的人,這才是依經修行。

第四十五、不化眾生戒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見一切眾生。應當唱言。汝等眾生盡應受三皈十戒。若見牛馬豬羊一切畜生。應心念口言。汝是畜生髮菩提心。而菩薩入一切處。山林川野。皆使一切眾生髮菩提心。是菩薩。若不教化眾生者。犯輕垢罪。」

  教化眾生要令眾生髮菩提心。講經當中常常講到,現在佛門很多人在接眾時,常常引用一些心理學、哲學名詞當作是佛法,還說他是在接眾,其實那些都他自己的意識分別,以第六意識攀緣自心當中所變現的影像,叫「獨影境」。都是他自己在打妄想,他想出一套理論或叫哲學、或叫某某心理學,這是屬於比量、非量的境界,而不是真正所謂的「現量」跟「性境」,全都是他自己在打妄想的境界,就像做夢一樣。所以說佛教不是心理學,也不是哲學,更不同於世間這些俗典雜論,看這些世間書是不會發菩提心的。現在有些人講《群書治要》裡面有很多做人的道理;我告訴你:寫這些道理的人都不知道下到第幾層地獄去了,你聽他的話根本不會發出離心,更不會證菩提。寫《弟子規》、寫《了凡四訓》的這些人都不知道輪迴到哪裡去了,又怎麼能發菩提心呢?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你學這些俗典是斷佛種性、是障道因緣,無法發菩提心,這些書都不可以看、不可以學。

  還有一些提倡人間佛教的單位,講的都是世間話,根本不懂得要出離,還鸚鵡學舌講「當下即是」。人間佛教講的「當下」就是輪迴,「當下」就是愛欲;因為他把愛欲當作是清凈心,把輪迴當作是解脫。這正是《楞嚴經》中講的「迷中倍人」,就是迷惑人中最迷惑的,如來說這些人是可憐愍者!所以,要發菩提心,就要看大乘,學大乘經律。你現在來聽戒、來受了戒了,就要學大乘經律,才能發菩提心。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佛說這些世間言論,絕對不會讓你發起道心,不會讓你有菩提心,更不會令你成就。如果你還去看、還去學,那你是犯了菩薩惡作罪。

  經中講:「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見一切眾生。應當唱言。汝等眾生盡應受三皈十戒。若見牛馬豬羊一切畜生。應心念口言。汝是畜生髮菩提心。」這是佛告訴佛弟子,凡是到所有的地方,見到眾生,就要令眾生髮菩提心,要為他授三皈,教他菩薩戒。若是見到牛、馬、豬、羊……這些畜生,乃至蜎飛蠕動,你心裡要作如是念,嘴巴也要這樣講出來:「汝是畜生應發菩提心」,為牠們種善根。

  「而菩薩入一切處。山林川野。皆使一切眾生髮菩提心。」所以學佛人要令眾生提起大乘正見,提起道心來修行,而不是令眾生墮落,不是去跟人家攀緣講一些世俗話、市井話,勾起眾生的情見愛欲心,那是不對的。要令眾生髮起菩提心,來修行,這是菩薩所應當做的。「是菩薩。若不教化眾生者。犯輕垢罪。」如果你不這麼做,是名菩薩惡作罪。

  你想要當菩薩,就一定要自行、要化他,所以這裡有「不化眾生戒」,若不願意幫助眾生髮菩提心,你非是菩薩,而且犯了菩薩惡作,「惡作」就表示你不是菩薩。如果你不令眾生髮菩提心,不發菩提心就一定是起世間意念、情慾、愛欲、貪、瞋、痴,求東求西,這都是不發菩提心者。那你就犯毀謗三寶,因為你墮於四謗當中,因為你不能令眾生生大乘正信,那就犯到前面講的重戒。應當要知道,身為菩薩,凡是不能令眾生髮大乘正信,是沒有慈悲心,你就犯重戒,毀犯了十重戒。

第四十六、說法不如法戒

「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入檀越貴人家。一切眾中。不得立為白衣說法。應在白衣眾前高座上坐。法師比丘不得地立為四眾說法。若說法時。法師高座。香華供養。四眾聽者下坐。如孝順父母。敬順師教。如事火婆羅門。其說法者。若不如法說。犯輕垢罪。」

  說法要如法,不可以不如法,也就是所說之法要「稱性」。

  在這一條戒中有密義。若你去為人家講經說法,你要起大悲心,要常行教化、念念不退心,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要退心。縱然這些邪說熾盛,你也不退心,學大乘的人要有這樣的願。人家不學,我們學;人家夾雜,我們不夾雜;人家背大向小,我們絕對不背大向小;人家迷信、人家當粉絲,我們不當粉絲。我們只信釋迦牟尼佛,只信阿彌陀佛,我們信祖師大德。所謂祖師大德是古來有修有證,不是指今人,這裡都跟你講得很清楚。現代的人教你要依善知識,然後就暗指要你來依靠自己。這裡為你講清楚:所謂善知識就是古大德;凈土宗有凈土宗的善知識,禪宗有禪宗的善知識,各宗派都有各宗派的祖師大德,這些都是善知識,大家都可以依止。看你要修什麼法,你是什麼緣,你就跟那位祖師學,這都沒有問題。所以菩薩戒教大家要常行教化、念念不退,要起大悲心。如果你入於檀越貴人家,或是有人請你去說法、請你去講經,那你要知道:不可以為惡人、為不信佛法的人講經說戒,更不可以去為外道說戒。因為他根本就不是來學佛,他是來壞亂正法,找你麻煩的,所以沒有必要為他說。不要好名聞、好利養、貪利弟子,這些都不可以;不可心中希望自己徒眾很多,希望能夠有大山頭、蓋大廟賺大錢,都不可以有這些念頭。「入檀越貴人家。一切眾中。不得立為白衣說法。」前提須是那些人真的想學佛。「白衣」是在家居士。出家人去居士豪貴之家,或進入大眾中,為在家人說法,不可以站著講。像現在有些出家人是站著講,白衣坐著聽,這是錯誤的。在菩薩戒里有說到講經的禮儀:講經法師「應在白衣眾前高座、上座」。也就是:講經法師一定是坐著,而且座位一定比大眾來得高,以彰顯佛法的殊勝,這是世尊教導末世要禮請法師講經說法的居士,講經時應注意的禮儀規矩。所以你們居士要禮請和尚講經、請法師講經,你就要懂規矩、要會,出家人自己也要會,因為居士會來問你該怎麼做。絕對不可以讓法師比丘站著為大眾講法,這是不對的。出家法師也應當要求高座,不然就不說,否則這講座就不如法。

  「若說法時。法師高座。香華供養。」講經說法時,法師要高座,要燃香、散花供養,這是表示對於佛法至誠恭敬,能信、能受。「四眾聽者下坐。如孝順父母。敬順師教。如事火婆羅門。」四眾弟子聽法者應當下坐,如同子女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一樣,這法師甚至比你父母還要尊貴,因為出家人能夠如法為眾生說法,確實能生眾生法身慧命,能夠讓你開明心性,確實比生此肉身的父母還要來得重要。

  父母生的是你這肉身,而法師、和尚能生「法身」讓你永脫輪迴。所以要「如孝順父母」,甚至要比對你的父母都還要恭敬,這個才如法。要「敬順師教」是因和尚教你如法的事情。為什麼要加「如法」兩個字?因為有些和尚講得不如法,如果你只懂得敬順師教,而不知要如法,那你師父教你去學世間法,教你去做世間事,這是不對的。如果你師父教你去做世間事情、破壞正法,你大可不必聽他的,也絕不算是背師叛道,而是你和尚先背師叛道。所以和尚教的不如法,你可以不聽、不做,這不算是違背師教,因為他的行為教導不如法,跟釋迦牟尼佛講的不一樣。所以講「敬順師教」,必須是你和尚教你的是如法的,你才敬順師教,若不如法,則不可以。

  「如事火婆羅門。」事火婆羅門在中國很難體會得到,因為比較少見到有拜火教。在印度當時候大家都知道拜火教,「如事火婆羅門」在對火這樣恭敬的禮拜,如事火婆羅門。那麼「其說法者。若不如法說。犯輕垢罪。」說法者如果不如法而說、不依經而說,犯菩薩惡作罪。講一些世間話,迎合大眾口味,讓你起世間意、起世間慾望、起執著的,都是不如法。所謂「法」者即是佛心,即是真心本性,要合於真心本性方名「如法」,否則就是說法不如法。

  為什麼講這段文它有密意?所謂:菩薩比丘不得「地立」為白衣說法,不得立於「有」地來說空,不得立於「空」來說有;說法不可住著,應談大乘如實「空義」、談大乘如實「不空義」、談大乘如實「空不空義」三個。不可以住「有」說空,以「空」為有,這都算是「立地說法」,在經教上是這樣講。再講白話一點:出家人講經不可以讓人有所住著,這不算大乘法師。還要教導人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離名字相,一切諸相悉皆離卻,到「離無所離」方名實相。所謂「無所離」,不是真的離到什麼東西都沒有,須「無所」,方名真離,所以說「得無所離,即除諸幻」。知道一切法即心自性就無所離了,如果不知道一切法即心自性,那還有所離。像二乘、像權教的菩薩,還有「所」可離。所以講:不得地立為白衣說,不得立「有」說空、立「空」說有,或是「舍空、有」而說中,這樣講經都是不圓滿。意思就是要出家人說法要講大乘、一乘之法,所以告訴你「不得立為白衣說法」。現代很多人講經說法都不如法,他教你起念、教你造作、教你著相。有些小乘人,教你體會這色身的感受,在那裡打妄想、攀緣;教你認取你的思想,教你去體會你的感覺,又是怎麼樣找到自我……等等。這都是「立地」為白衣說法。所謂「白衣者」真正意思是不懂佛法、不解心性的人。若解心性,即使是在家形象,也算是出家人,就叫「緇衣」。緇衣就是黑色的衣服,白衣就是指在家人。

  祖師大德講:得見佛性者,方名出家兒。你真正明心見性了,才算出家人,不然都不算,都算白衣。絕不能為這些不懂佛法的人講住著之法、取相之法。那麼,念佛算不算取相呢?念佛是教你離相,雖手段不同,但是目的一樣,也就是這一條戒所要教導的。包括講經的人、聽經的人,聽經的人要聽離相之法,講經的人要講離相之法。所以教你不得「立於世俗之地」或「立於有地」,或「立於外地道、立於人地、立於天地……」;或講一些人乘、天乘的,都不可以。乃至立於「聲聞地」,講聲聞乘的也不可以;或立於權教的、方便漸次的,也不可以。應當開解圓融無礙之法,講說一乘,才算是真正做到「不立地」為白衣說,才算是真正的出家人,才是如法說法,不然一切皆不如法。

  這條說法不如法戒,是你要真正明了「光明金剛寶戒」,懂了,你就知道這一層的意思。佛教你如法,「法者」就是剛才講的真心本性,離過絕非。所以,不得住於空說有,住有說空,乃至住於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住著在四句百非里,這些都是說法不如法,說法不圓融,眾生聽了只會更執著。現在有些不懂佛法的人會說:「佛教是心理學」,這就是說法不如法。或說「佛教是哲學」,還開佛教哲學課程,這都是說法不如法。當然,那些大學教授他也沒有在學佛,也不是在說法,他就只研究哲學,所以他看佛法只有哲學的程度,只能看到這個層次,也就是第六意識,他自己打妄想,變現出這些文字的意思罷了。

  佛法不是哲學,哲學是妄想境界。釋迦牟尼佛講的佛法是現量境界,所說的是聖言量,都是他親證的,而不是猜想的。就像《華嚴經》。有人開華嚴哲學,那都是他自己在打妄想,說華嚴的思想、華嚴的哲學、天台思想、凈土善導大師的思想……,那些都他自己在打妄想。《華嚴經》宣說的是諸法實相,《法華經》宣說的也是諸法實相,事實真相就是如此,祖師是親證的境界,他不是去推算、不是比量的。「比量」就是:「見煙知火」,你看到煙,知道可能著火了;或是「觀葉知秋」,看到樹葉枯黃,知道秋天可能要到來了。這都是比量而知的,他是猜測、推算,這是世間法,這樣講法都是不如法。《華嚴經》乃至一切大乘經,講的都是一切法的事實真相,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證到,他不是落思量,而是離言絕慮,唯證乃知的境界。

  只有你修證了,才能夠知道佛所說的完全沒有錯。也就是憨山大師講的:等你修行到翻身觸破太虛空的時候,你才知道。這是佛法。佛法不是哲學,不是世間的科學。現在有人叫一些博士出來講科學的佛法,科學在佛法裡面只佔一小部分而已,佛法真正的價值在於明心見性。所以達摩祖師講:「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什麼是「道」?道就是我們的真心,真心是寂滅,寂滅就是無念,若眾生無念無求,就是見道的時候。所以你在那邊推想,在那裡猜測、去思考,絕對沒有辦法親證佛經的境界。所以我們可以肯定,你認為佛法講的唯識是心理學,認為佛經是哲學,說「天台的哲學」、「天台的心理學」,這些都是不如法的。你們聽經絕對不能去聽這些人講,乃至是出家人這樣講,統統都是不如法,你不要看他穿著袈裟,佛說這種人說法不如法,與畜生無異,無解作師,木頭無異,「是斷佛種性,障道因緣」,你學那些,會斷佛種性。若是你從前學的,就一切都放下,不要再想,因為那些都障道。出家人講經要如法,在「眾前高座」,就顯示一乘法的殊勝,「聽者下坐」,「下坐」就代表虛心肯學。心裏面從前的世間意,一切都要清空、都要放下,你的想法、你的看法都要放下,包括你的學識、你的學歷、你的經歷,都要放下,不得有一毫傲慢心,你心空,再來領納佛法甘露,才能夠真正得受用。眾生都是法器,所謂法器,就像七寶缽器,只是這個法器帶著學歷,帶著自己的社會經驗,如同這缽器當中有種種的垢穢,只要你把這些放下,你就是盛甘露的法器,你就能夠領納佛陀的正法,你受戒就能得無作戒體,因為心空!心空不是無心,而是心裡徹底離開了名聞利養、貢高我慢……這些妄想,這樣就能得法,所以講經要如法宣說大乘,不然都是犯菩薩惡作,這點很重要,聽經的人也要知道。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若佛子。皆以信心受佛戒者。若國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貴。破滅佛法戒律。明作製法。制我四部弟子不聽出家行道。亦復不聽造立形像佛塔經律。立統制眾。安籍記僧。菩薩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廣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薩應受一切人供養。而反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國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寶之罪。而故作破法者。犯輕垢罪。」

  「非法制限戒」的「非法」就是不符合佛法。所以,若佛子信心受佛戒,就像你們受戒了、學佛了。或是國王,或是太子,或是百官,或是四部弟子,這是指四眾弟子,不可以「自恃高貴。破滅佛法戒律。」,或是你在公司,是當人家主管、當人家老闆,你不可以限制人家學佛,看到你的員工要學佛,你還要鼓勵他學大乘正法、學大乘正見。像有些學佛的在家居士,他自己是老闆,他還為他的員工講大乘經律,這都很如法。你不可以自恃身分,限制你的員工學佛、限制你的家人學佛。你反而還要鼓勵他、要護持他,因為你的公司難得有學佛人,想學大乘佛法、想出離,這比別人都難得,這是講四眾弟子,包括國王,包括太子百官。不可以「自恃高貴。破滅佛法戒律。」如果他有學佛,你不能教你的員工破戒;如果他沒有學佛,你也不可以教他做破戒的事情,都一樣。「明作製法。制我四部弟子不聽出家行道。」有一些國王他會限制人家,讓人不能出家,這就是障人家出家的因緣。佛說你是佛的弟子,你不可以故意制定法律,「不聽」人家出家,就是「不讓」人家出家。

  「亦復不聽造立形像佛塔經律。」也不能障礙人。人家要印經、造佛像、佛塔……,你故意給他設個法律障礙他,或是「立統制眾」,或是故意別立統屬的官員,來禁止大眾出家。「安籍記僧」,安籍就是「安其簿籍」,就是統一造冊,登記他們的名字,乃至叫他們繳稅……,對出家人做出種種規定,與俗無異,這是不可以的。佛要這些國王、太子百官,既然統領一個國家,你就要護持正法;也不可以讓菩薩比丘地立,在家人高坐。像雍正皇帝是有學佛且明心見性的大居士,當年年羹堯做撫遠大將軍時,在青海用兵,他為了讓他的兵有地方住,把寺院的僧人趕出寺院,把寺院變成營房,當這消息傳到雍正皇帝耳邊,雍正皇帝親筆寫信罵他,用八百里加急送到邊關去,喝斥年羹堯,叫他立刻把兵從寺院撤出來,不可以擾亂出家人修行。所以雍正皇帝學佛是這樣護持佛教的。菩薩戒里講到,國王該做的,是要護持正法,要安僧,不可以障礙修行人修道,這一條戒大眾要知道。所以要恭敬出家人、恭敬三寶,不可以讓菩薩比丘地立,白衣高座,甚至在道場裡面廣行非法。有一些在家人在道場執事做久了,就廣行非法,那你自己就要注意了,甚至有的在家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行的是非法。

  連自己犯戒自己都不曉得,還以為自己在修福;像有的人拿東西來供眾,時間到了,還沒供佛,他就要先把東西帶走,這就是廣行非法;或是把常住的錢當自己的錢挪用、周轉,這都是不可以,出家人若察覺一定要喝斥,要教他懺悔,如果不懺悔,那就把他趕出寺院。在從前,趕出寺院還不夠,還會通知鄰近的寺院不要收留他,因為他在這一間道場有不好的紀錄,如果他又到別的寺院去,那又害了其他的道場。所以不可以在道場廣行非法,用人情作佛事,把道場的東西當自己的東西做人情送掉。或是對出家人無禮,這都不可以,「如兵奴事主。」像有的在家人不懂,兒子出了家,女兒出了家,還叫他回去幫忙做家事,如兵奴事主。他好心為你開示,你還貢高我慢,講一些世俗話:「要不是我生你,你怎麼有今天出家僧相……」。我告訴你:出家的僧相不是你俗人生的,出家的僧相是和尚生的,你頂多是生這肉身而已,甚至,有一些有本事的,不投你的胎也沒有問題。你應該慶幸你的兒女出家,你有這福慧能生到出家的小孩,所以你要護持他,不可以再把他當成你的兒子,甚至把他當成家奴一樣,這不可以。因為他出家了就代表佛陀的正法,代表釋迦牟尼佛的形象,你不能破滅佛法的形象;相反的如果你是出家人,你家的父母這樣對你,你要好言相勸,不可以隨順,不然你是在害他。世俗人以為的孝順,在佛門都不適用,你出了家你是出家人,父母來道場若不如法,你要勸導他,如果他不聽,請他離開,這才是孝道。不能因為一個人,而去擾亂了這麼多的修道人,所謂「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你讓他一個人擾亂道場,破和合僧,犯七逆罪,將來要到阿鼻地獄去報到,那你這出家人才真不孝,讓你的父母遭如此大罪。所以佛門講的因果,講的報應,你不能只看眼前,佛法講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是通於三世,你不能只看眼前的恭敬、隨順,有時候隨順不是孝順。不要拿普賢菩薩的恆順眾生來錯用。教他來學佛,教他持戒,善巧方便教導他,這才真叫恆順眾生。不是隨順你的情慾,讓他破壞佛教,你也說你在恆順眾生。有很多的在家女眾,家庭主婦她自以為是在恆順眾生,煮葷腥的給先生吃,那麼那些被你殺、被你煮的,牠們也是眾生,那你為什麼不恆順牠們,讓牠們可以活下去?你既然這麼大慈大悲,為什麼你只有愛緣慈,只想你先生對你好一點,你兒子能夠乖乖聽你的控制!世間女眾的情慾、愛欲總放不下,所以都會為家人去煮葷腥。殺眾生命的,多半都是家庭主婦;所以佛說女眾的業障特別重,是有他的道理,釋迦牟尼佛講經不會厚此薄彼。男眾也一樣,不要想圖個好先生的美名,你就不來道場、不修行,就隨順家人去吃葷腥、殺害眾生。你要告訴你的家人,你現在受戒,持戒,請他成全你,護你的戒,這樣他也有功德。如果遇到障礙,做不來,那你要去懺悔,因為你過去生一定障礙別人。要發慚愧心、懺悔心,那你的業障自然就會消,所以要懂得,不能廣行非法,如兵奴事主。

  「而菩薩應受一切人供養。」菩薩應廣受大眾供養,不可以「為官走使」,不可以去做官。《仁王經》上佛說不可以用世間法來管理道場。像現在有人把佛法商業化跟企業化,以為這就是佛法現代化,這是絕對的錯誤,那是把佛法世俗化、市井化。你把佛教商業化,會讓沒有學佛的人,乃至社會大眾,對佛教的觀感惡劣。

  都會讓人家毀謗正法,因為社會大眾對佛教商業化的觀感是排斥的,所以你不能把佛教商業化,不能把佛教企業化,更不能用《群書治要》來管理佛教,一律不可以。必須要用戒律、用《百丈清規》,不然釋迦牟尼佛在《仁王般若經》上講,你非是沙門,非釋種姓,後面也會說到,你不是真正的出家人,佛把你擯在佛門外。所以這裡講出家人不可以為官走使,去做官,行非法非律。

  「若國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如你發好心受戒。「莫作是破三寶之罪。而故作破法者。犯輕垢罪。」不要故意破壞正法,故意破壞的,是名菩薩惡作罪。所以學佛人不能破壞正法,這裡雖好像是講國王,但在現代,你們在家都是一家之主,如你兒女要出家,甚至你在公司是主管、你是老闆,你看到員工要出家,你都要隨喜護持,不可以叫他不要出家,毀謗說出家都墮落,或叫人不要去受戒,說受戒會墮落,這就是不聽四眾弟子受戒或是出家,那你就是惡作的菩薩。有人要發心出家、受戒,你反而應該要發心護持;你的兒女要出家、要行道,你要讚歎才對。這世間多少人裡面才有這麼點人願意出家,能有這樣的發心,所以你都要護持。甚至你的朋友要出家,你都要讚歎他,你的朋友要受戒,你都要鼓勵他,告訴他受戒很殊勝,一定要受,菩薩戒是一受永受,不墮惡道,縱然這一生沒往生凈土,也能得人身,所謂「沒往生」是沒意願往生,來生還是得人身。如果受戒後持戒持得好,你要往生凈土絕對沒有問題。所以你朋友、你的同學要出家、要行道、要受持正法,你都要護持讚歎。

  甚至他沒有錢,你還要拿錢給他,給他安家,讓他家裡面的人沒有罣礙,讓他放心去出家,讓這學人不罣礙家裡的人,也讓家裡的人不罣礙他,你做到這樣,才是真正的護持正法、是受持佛戒,不然都是犯了這裡的非法制限戒。還有,如果是女眾,你的丈夫要是去出家,你不要跟他跑到同一間寺院出家。有些人情慾很重,在同一間寺院出家,廣行非法,甚至比丘尼去管比丘,破壞佛戒。所以我們講的你就要注意,因為有些女眾情慾很重,心想:「先生出家了,我在家也沒事,就跟著出家」。結果,她出家不是真的發心,是循愛欲心去出家。當然,除你自己發心不純正外,收你的這和尚也有問題。你出家反而擾亂了道場的清凈,破壞了出家人的形象。講到比丘,就要知道比丘是出家人,是七眾之首,以比丘作代表為佛法的正傳,無論大、小乘戒都一樣,佛教它就是如此,絕不可以破壞,如果破壞就是犯菩薩惡作罪。

第四十八、破法戒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為名聞利養。於國王百官前說佛戒者。橫與比丘比丘尼菩薩戒弟子做系縛事。如獄囚法。兵奴之法。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非餘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應護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毀破。而菩薩聞外道惡人。以惡言謗佛戒之聲。如三百鉾刺心。千刀萬杖打拍其身。等無有異。寧自入地獄經於百劫。而不聞一惡言破佛戒之聲。而況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緣。亦無孝順之心。若故作者。犯輕垢罪。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

  第四十八條:破法戒。出家人發好心出家,不可以為名聞利養而為眾生說戒法。像現在有些是在家的、有些是出家學戒的,人家一讚歎他有修,就迷惑顛倒,人家包個大紅包,給他一大筆錢,請他去講戒,他也不管請他的這些人是不是如法?是不是真想學?反正只要能夠恭敬他,能讚歎他的,他一律照單全收,他沒有反觀他自己是利養心,是為了人家的讚歎、為了人家的恭敬,即使是好清名也不可以。人家讚歎你,請你去講,那你心裡還是為利養,或是約定講經一堂是多少錢,或是人家答應供養你一間大道場,你也不管他所行如法不如法,你就把它收下來,這就是為利養心,還有不管有沒有為利養,都不可以為外道惡人傳戒。

  要知道為名聞利養於國王百官前說佛戒,是不如法的,而前面有講「為國王說戒」,那不是為利養而說,是希望他能學佛,這裡講的是以利養心說戒,就像提婆達多那樣,以利養心在王公大臣中攀緣。當然,提婆達多是邪知邪見,而這裡講的是:即使你講的是正法,也不可以為利養而說。乃至「橫與比丘比丘尼菩薩戒弟子作系縛事。」也不可以障礙人家修道。看到人家持戒、有修,看到人家如法,看到人家講說大乘,你反講風涼話,背後障礙他,這都不可以,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你就已經算是破轉法輪僧了,因為你破壞大眾對於正法的信心。所謂「破轉法輪僧」不是只有破壞一間道場,因為整個佛教是一個大僧團,你讓大眾不能聽聞正法,就是「橫與比丘比丘尼菩薩戒弟子作系縛事」,也就是障礙他人修道。

    絕不能障礙別人修道、不能障礙人家出家,也不能障礙人家行道、用功,這些都是有過失的重罪。「如獄囚法。兵奴之法。」,不能像牢獄關囚犯一樣,或部隊管束兵奴一樣對待比丘、比丘尼,把出家人當犯人對待,把他當奴隸來使喚,名為兵奴之法,這樣做的這些人「如師子身中蟲。」,就像前面講的,絕不可以用世間法來管理佛教僧人或寺院,因為那就是兵奴之法。戒文講「兵奴之法」很文言,其實就是現在把佛法商業化、企業化的行為,這就是兵奴之法,也就是用世俗的管理模式來管理佛教寺院、道場,這是不可以的。佛說做這些事的這些人是「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師子就是獅子,比喻佛。什麼是獅子身中蟲?是說這些人是蛆。都在破壞佛教,在壞亂佛法,這是侵損常住,侵損佛教,跟蛆一樣。有誰告訴你佛法要商業化、企業化,甚至現在有些出家人提倡用《群書治要》管理道場,還在道場教大家讀,或教一些在家人出來講……。佛在《梵網經菩薩戒》里講這些人是佛教的蛆。所以祖師大德在翻譯經典時都有修飾過,這獅子身中蟲就是蛆,這些人是佛教的蛆、蛀蟲,在破壞佛法,佛在《仁王般若經》上講這些人不是佛弟子,非釋種姓,根本就是個光頭俗漢,徹底的大俗漢,所以大家要能夠明辨,這些人就是來破壞佛法。釋迦牟尼佛知道,在末法有出家人要把佛法商業化、企業化,佛說這些破壞佛教的都是出家人,所以說「非餘外蟲」,都是佛門裡面的蟲、佛門裡面的蛆,所以佛罵這些人是畜生無異,木頭無異。

  連龍王瞋恨心這麼重的眾生,聽佛講經尚且能開悟,像「龍女八歲成佛」,乃至木石這些無心之物,都能像道生大師,「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連石頭都有點頭之能。這些人不學佛戒,反而倒過來毀謗佛法,破壞佛教的管理體制,在佛門裡用《弟子規》、用《了凡四訓》破壞佛教大眾的善根,斷大眾的佛性種子,作大眾的障道因緣,這些人確實如佛所說,如祖師大德所說是畜生不如。今天明明有佛法在你面前,你不依止,你還要去依外道法,我們現在知道的有《弟子規》、《太上感應篇》這些,也許將來還有別的。所以你就要知道,這些提倡者都是獅子身中蟲,是佛教裡面的蛆。是佛陀罵的「畜生無異」,意思就是畜生,披著袈裟的畜生。所以佛講「非餘外蟲」,正是我佛教的弟子。釋迦牟尼佛在這裡嚴厲地教誡,絕對不可以破法,破壞佛教。

  「如是佛子。自破佛法。」佛知道是出家人破壞佛教。所以,你就曉得你現在的所作所為,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知道了,都看得清清楚楚,三千年後就會有這種出家人在破壞佛法,「自破佛法。」佛說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其他宗教不會想要來破壞佛法,縱然要破,他們也破不了,乃至天魔(大自在天)也破壞不了佛法。反都是這些佛門的獅子蟲、佛門的蛆在破壞佛教,這都是戒經上講的。

  「若受佛戒者應護佛戒。」佛弟子受了戒,就要護持佛教的戒、護持佛教的經典,護持佛教正統的教義。佛教正統教義就是大乘,絕對不可以學小乘法,現在有一些原始佛教,他自己說他是原始的,其實以大乘佛法來看,就是外道,一些邪師打著佛教的招牌,在佛門裡面斂財,說他教的小乘中也有禪、也有一乘、也有六度……,這些都是附佛外道,只是以小乘的模樣出現而已。實際上,小乘裡面沒有任何大乘的義趣,沒有大乘的心法,只有名相上提到一些大乘的名詞,佛在《無量義經》講,小乘經典雖然出現大乘的名詞,但是所說的境界不是大乘的境界,與大乘所說有相當大的差距。

  從前的小乘祖師,像大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他們不會為了名聞利養去批評大乘,他們甚至都回小向大。在阿彌陀經上都出現他們的名字,因為他們知道只學小乘都不究竟,阿難尊者從前也是聽小乘法,他甚至在《無量壽經》上發願求生凈土,在《楞嚴經》上他讚歎世尊:「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只有大乘才能銷眾生億劫顛倒想,能夠一念之間、不歷僧祇獲法身,這是阿難尊者聽聞大乘佛法深心歡喜,以偈贊佛,當時就已經回小向大了。龍樹菩薩以前也是學小乘法,天親菩薩也是學小乘法,他們在小乘里都有相當高的地位,連小乘的這些祖師,都已經回小向大了,他們至今還執迷不悟。甚至反過來毀謗自己的祖師,毀謗龍樹菩薩、毀謗天親菩薩,連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尊者都一起毀謗進去,佛法講尊師重道,他毀謗自己的祖師,他怎麼可能是真正的小乘法。更離譜的是,有穿著大乘袈裟的出家人說大乘不是佛說的,說他考據不到大乘法,可是舉辦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做下去有錢賺,他就肯做。這些都不是佛陀時代的東西,《梁皇寶懺》是梁武帝寫的,也不是佛說的,為什麼他要做呢﹖所以很明顯,終究就是要名利。這都是破壞佛教的戒律、破壞佛教的經典,我們學佛人應護佛戒。

  「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毀破。」就像你護念自己的獨子,就像你孝順父母一樣,不讓人傷害、毀害他們。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以惡言謗佛戒之聲。如三百鉾刺心。」

你聽到有外道惡人講相似佛法、在佛門講世間法,你都要非常地難過,要能夠發心護持正法、護持大乘,絕對不退轉,還要弘揚大乘佛法,要流通大乘佛法,自己更要修持大乘佛法,所謂「修習大乘」,對人則要讚歎大乘、要講演大乘,這是佛弟子應做的,受菩薩戒者一定要做的。

  聽到有人惡言謗佛戒,佛弟子應「如三百鉾刺心。千刀萬杖打拍其身。等無有異」做人要有正義感,作為佛弟子更要有正義感,聽到人家毀謗正法,你不能人情,要有正義感,看到他們這樣毀謗佛法,你要出來護持,不可以悶不吭聲。你看虛雲老和尚的照片,只要有拍他的相片,他都是在禪定,可是只要他聽到別人毀謗正法,他就出來講話護衛佛教。當初一群獅子蟲、一群佛教的蛆說要改掉出家人的僧服,他出來罵他們,他說:對此,虛雲不能無言。所以出家人的這身衣服,都是虛雲老和尚發心護教而留下來的。這些獅子蟲連佛教的年曆也要改,佛教的戒律他們也想要廢掉,他們要讓出家人也可以結婚……種種毀佛害教的邪說提出,於是虛雲老和尚於耳根入定,於色法中三昧起,於聲塵中三昧起,虛雲老和尚就出來護法、護教了,所以才有今天的佛教,大家都要向虛雲老和尚學習。

  經典上講:「寧自入地獄經於百劫。而不聞一惡言破佛戒之聲。」應發誓自己寧可下地獄經歷百劫這麼久,也不願聽聞破壞佛陀教戒之聲。這是發願「絕對不毀謗正法,會絕對護持」。

  「而況自破佛戒。」發心護持尚且不及,何況你還幫助外道惡人、邪見人破壞佛法。你受戒不好好持戒,偏要跑到外道的地方去講戒、傳戒;你修行不好好修,偏要跟外道同流合污。這都是自破佛戒,甚至教人破,因為你不懂戒律,還去為人講戒,這就是教人破,如果有人告訴你:「不要受菩薩戒,不要出家」,這都是教人破菩薩戒。為什麼﹖因為「不持」就是破,自己破,尚且不可,何況教人,佛說這些人無孝順心,不懂得「孝順至道之法」。所以即使你嘴上說:孝順父母就是戒律,你表面裝得再孝順都沒有用,佛說你講「不用受戒、出家」這個話本身就沒孝順心,因為你已自破佛戒。

  「教人破法因緣。亦無孝順之心。」如果你為人家作破戒的因緣,這也都是不可以,人家要學戒、要出家,你卻教人家不要出家,你教人家不要學道,這就是破戒破法。

  「若故作者。犯輕垢罪。」如果故意破戒破法,就犯了菩薩惡作罪,非是菩薩,一樣是毀犯了十重戒。迷失光明金剛寶戒,是名犯重,所以佛在講戒,大家要能夠去反觀,看看自己,你就能夠清楚自己有沒有破、有沒有犯?或是現在有哪些人犯了?你也要看清楚,不要只想著修自己,為什麼呢?因為當人家問你:「那個某某人講的東西可不可以學?能不能聽」?你就知道要用菩薩戒來對照。你就可以告訴他:「按照戒律,這法師是破戒的、是破法的,不能學」。你還可以幫助眾生,勸他依祖師的學,依四依法來學。那就是開啟眾生的正知正見。

  「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所以,應當發心受戒,學習戒法,恭敬心持戒奉行。

「諸佛子。是四十八輕戒。汝等受持。過去諸菩薩已誦。未來諸菩薩當誦。現在諸菩薩今誦。」

  這是勸我們對於戒法要牢記在心,才名為誦戒,不是只有口誦。六祖慧能大師講「愚者口誦。智者心行。」學佛人心裏面要用功,不能破佛戒,不能障礙人家修道,要慈悲心利益眾生,善巧方便救護眾生出離惡道、出離六道輪迴,令眾生開啟大乘正信,要能夠推廣大乘法,能夠修習大乘,這都是誦戒的意思。

「諸佛子聽。十重四十八輕戒。三世諸佛已誦。當誦。今誦。我今亦如是誦。汝等一切大眾。若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薩戒者。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眾生。化化不絕。得見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墮惡道八難。常生人道天中。我今在此樹下。略開七佛法戒。汝等大眾當一心學波羅提木叉歡喜奉行。如無相天王品勸學中。一一廣明。三千學士時坐聽者。聞佛自誦。心心頂戴。喜躍受持。」

  這是講:不光是過去、現在、未來的菩薩,要誦、要行此戒,因為菩薩戒是成佛的根。五戒十善是人天的基礎。比丘戒、比丘尼戒是聲聞戒,得聲聞乘。菩薩戒得的是佛乘。所以過去菩薩已誦,未來菩薩當誦,現在菩薩今誦,不光是菩薩誦,三世諸佛皆誦,都如是持。所以前面講菩薩戒是一切佛的本源,是佛性種子,三世諸佛依此成道,所以應當要學菩薩戒。釋迦牟尼佛講「我今亦如是誦」,佛也是這樣受持、這樣行。「一切大眾。若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薩戒者。」就是講一切受戒的大眾,也就講著我們。你受持菩薩戒,要能夠持守、要讀誦、有因緣要能夠為他人解說,如果不能解說者,你就把我們講經的內容分享給他,這就算是為大眾解說。或是「書寫」,以前要印經,就是用抄寫的方式來流通,現在印刷術發達,印經很方便,甚至有電子書,在什麼樣的平台上都可以看,所以這都算是書寫、流通大乘戒律,流通正法,使「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流通過去、現在、未來,盡未來際都能夠令一切眾生得利益、得教化。這是釋迦牟尼佛交待我們要做的。

  每一個人都可以受戒,每一個人都應當看戒,所謂「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這就是我們身為佛弟子應當要做的事情。很多人害怕受戒,甚至覺得受戒可能會墮落。這些你都不必擔心,要知道「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佛在前面的偈誦也講:「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眾生都能成佛。現在釋迦牟尼佛是「已成」,我們是「當成」。所以佛勸我們都應受戒,「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你要是能夠常作如是信,你就具足菩薩戒,你就得無作戒體,你就能夠真正的成道,永脫輪迴。你不用擔心如果受戒,要是犯戒,就會墮惡道,很恐怖!那都是附佛外道在嚇唬你,釋迦牟尼佛說:你只要能受戒,你就能夠「世世不墮惡道八難。常生人道天中。」沒有戒保護你,你就會墮惡道,要受戒你才能不墮惡道,戒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止惡」就是防止你造惡,防止你造惡就是防止你墮落,所以說世世不墮惡道。我們要勸大眾受戒,令此戒法化化不絕,令眾生能夠得見千佛,所謂「千佛」不是一千尊佛,即是眾生本來面目。因為千佛乃至千百億釋迦,都是盧舍那佛的分身而已,他分身為你講戒,目的是要你見毗盧遮那佛,也就是盧舍那佛,令眾生能夠見自本性,故名「得見千佛」。現在,佛佛授手了,你應當承佛的接引,直接學大乘戒。所以經文上都有講,學戒不會墮惡道,若誰告訴你學戒會墮惡道,你就知道那個人是外道、是邪師。明明佛說你學戒才不墮惡道,他卻告訴你學戒會墮惡道,我們是佛弟子當然相信釋迦牟尼佛,你想要得人身,你就要受菩薩戒。經典看到這裡,可以很肯定跟你講,你學《弟子規》沒有用啊,學那個不能得人身。受菩薩戒可以得人身,是有經典依據的,是千百億釋迦一時而說,佛說我今在此樹下,也就是他成道的菩提樹下,也就是妙光堂,「略開七佛法戒。」所謂「七佛法戒」是包括:過去莊嚴劫最後的三尊佛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乃至現在賢劫的四尊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都如是說。為什麼講「七佛」呢﹖七代表圓滿,就包含過去、現在、未來叫七佛法戒,不要以為就只有七尊佛。

  「汝等大眾,當一心學波羅提木叉歡喜奉行。」佛要一切大眾一心學「別解脫戒」,也就是依止一心而持戒法,此一心者即是眾生的真如自性,這樣學戒也就是有別於「凡夫、二乘、外道」的解脫,名為菩薩解脫、名為一乘解脫,要歡喜奉行。

  「如無相天王品勸學中。一一廣明。」在這一品當中,佛會詳細地為大眾說明。「三千學士時坐聽者。聞佛自誦。」就是當時的聽眾有三千人,聽到釋迦牟尼佛這樣誦戒,心心頂戴,歡喜受持。所以為什麼講十重四十八輕戒都是流通分,是行滿流布無礙分,是教你圓滿的行持,流通在於世間,乃至流通至十方沒有障礙。重點就是「心心頂戴。喜躍受持。」你要能歡喜頂戴,能夠喜躍受持,不要忘失。因為「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爾時。釋迦牟尼佛說上蓮華台藏世界。盧舍那佛心地法門品中。十無盡戒法品竟。」

  以上「十無盡戒法品」說完了。

「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說。」千百億釋迦也是這麼說的。

「從摩醯首羅天王宮。至此道樹下。十住處說法品。為一切菩薩。不可說大眾。受持。讀誦。解說其義亦如是。」

  這是講佛為一切大眾,從摩醯首羅天王宮中以下一切大眾,佛都如是為他們說戒,所以稱為千佛大戒。佛也都是這樣勸他們受持、讀誦。「解說其義。」跟他們講這個道理。講什麼道理?「光明金剛寶戒」。

  梵網菩薩戒從頭到尾都是講「光明金剛寶戒」,講「無作戒體」。從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是指示「光明金剛寶戒」,後面的偈頌就是指示:要持「光明金剛寶戒」。

「千百億世界。蓮華藏世界。微塵世界。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無量行願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是一切佛說無量一切法藏竟。千百億世界中。一切眾生受持。歡喜奉行。若廣開心地相相。如佛華光王七行品中說。」

  如是從摩醯首羅天王宮下,有「千百億世界」。蓮華台藏世界。乃至於「微塵世界」。所以,不光只是此界的百億日月的地方,乃至於蓮華台藏世界、一切的微塵數世界。「微塵世界」就是比喻世界有如微塵這麼多,不可說不可說的世界。佛去那裡說法,都是講「佛心藏」,也就是講真心本性,講的是「地藏」,平等理地。講的是「戒藏」,就是「光明金剛寶戒」。講的是菩薩的「無量行願藏」,講的是「因果佛性常住藏」,這因果不是世間的因果,而是「本源自性清凈為因,涅盤真凈為果」。所以佛所講的都是講心性。無論佛是跟你講因果、講戒、講菩薩的行持、講涅盤,統統都是會歸在「佛心藏」當中。「佛心藏」就是一切眾生的本性,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總結的,直接指明出來佛法是要說什麼。所以你不用在那裡猜想,佛教到底在說什麼?還去看俗人寫的佛學概論,根本不用,這本經就有講了。佛就是講的真如實相,不管跟你說因果、跟你說小乘、說大乘、說小乘戒、大乘戒、說菩薩的行願、說怎麼修因、怎麼得果,或說「有修有證」之法,甚至說「無修無證」之法,都是指歸心性,這就是最圓滿的佛學概論,所以你們要會學。

  我們為什麼要講戒,那你才能知道佛教是在教什麼、在學什麼;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哪些是如法,哪些不如法,你都能夠一次辨別。釋迦牟尼佛都勸我們受戒,勸一切眾生受戒,所以他才講說「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一切眾生都應當學大乘菩薩戒,這是很重要的。「如是一切佛說無量一切法藏竟。」這短短的一卷經文,涵蓋著一切佛所說無量的一切法藏,這是不可思議的戒法,可謂是「諸佛秘密甚深法。曠劫修行今乃得。若人開明此法門。一切諸佛皆隨喜。」講菩薩戒,諸佛歡喜,龍天擁護。你是要能夠懂得這心地戒品,能夠明了「無作戒體」,懂得「光明金剛寶戒」,那麼諸佛都歡喜。

  「千百億世界中。一切眾生受持。歡喜奉行。」要心心頂戴,歡喜踴躍,你頂戴奉行才算是流通正法,而且流通的是圓滿法,所以叫「行滿流布無礙分」,這是科判里為大家講到的。「行滿」,你行持菩薩戒就是圓滿,你才能真正懂得怎麼流通佛法。「若廣開心地相相。如佛華光王七行品中說」。

  後面有一首偈頌很重要。

明人忍慧強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間 安獲五種利

一者十方佛 愍念常守護

二者命終時 正見心歡喜

三者生生處 為諸菩薩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後世 性戒福慧滿

此是諸佛子 智者善思量

  受大乘戒的,明了光明金剛寶戒的人才算佛陀的弟子。不受戒者,佛說「無戒可犯名為外道」,所以你沒受菩薩戒,你沒有想要學,就是外道。

  「明人忍慧強。能持如是法。」

  「明人」就是明白佛法的人,有大福德的人,他有高度的智慧;「忍」就是能夠認可佛法,能忍可佛法,對於佛法的行持你能忍,對於佛說的境界你能肯定,能明了心性之理叫作「忍可」。意思是你能夠開解心性,開解經義,開解戒律,你就能夠受持大乘佛法。

  「未成佛道間。安獲五種利。」

  在受持的過程中,還沒成佛前,你就能獲得五種的利益,雖然只有五種,但是利益無量。

  「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護。」

  因為你受持的是大乘戒律,十方諸佛都護持你,諸佛如來會加持你,所以你不用擔心你會遭難、會墮落,只要你肯持,佛會護持你。外面凡是跟你講「持戒會墮落」的,都不要聽信,那些都是邪見人、是外道人,佛說他們是獅子蟲,也就是佛教的蛆,前面佛講這些不受佛戒者,是木頭無異、畜生無異。他不只自己不受,還勸人別受,那些都是佛門的畜生。所以要知道,你受佛戒,十方佛會哀愍你,會常守護你。

  「二者命終時。正見心歡喜。」

  受持大乘菩薩戒者,臨終的時候是正念分明,心生歡喜。很多人臨終都是迷惑顛倒,那些不持戒的、學外道的人,臨終都是恐怖驚惶,因為沒有人幫得了他。在這世界上有多少人臨終是安穩的?能像受戒者一樣正念分明,十方國土隨意往生?沒有。可是你受佛戒一定能如此。所以講:臨終的時候正念分明,正見心歡喜。你念佛也受菩薩戒,能往生凈土上品上生,這是肯定的。命終的時候正見心歡喜,就是「臨終沒有障礙」,縱然有冤親債主來干擾,你心也不會受其擾亂,因為你持戒的功德顯現。「正見心歡喜」的「正見」就是正念,你臨終不會害怕。一般人碰到臨終都是害怕,沒有人會高興、會法喜的,但是你有受戒,臨終時是法喜,因為你知道你自己將往生凈土,知道自己絕對不墮惡道,這是受戒的功德。

  「三者生生處。為諸菩薩友。」

  你所在之處與菩薩為友,這種地方只有極樂世界才有,所以你不但不墮惡道,還能夠超出三界。甚至,你縱然不去極樂世界,你到別的諸佛國土,也都是與諸菩薩為善友,這就是常遇善知識,你所生之處都得遇正法。而且「生生處」,不是只有來生,而是生生世世。一般人修善,它只保你來生而已,就像你即使五戒持得再好,你頂多來生得個人身,有沒有福報?又各自不一定,有些雖有人身,但是貧苦下賤、孤憐無依。那再來生呢?那就看著辦,須看你還持不持?如果不持五戒,那就墮落,多數一般都是墮落的。所以你只做世間的善還不夠,來生還是墮落,你以為修持五戒來生一定得人身?有時候未必。雖然你得人身,再下一生還是墮落,可是受了菩薩戒,生生世世都是得遇善友,都生尊貴家。所以你看,菩薩戒就是這麼殊勝,那些人卻教你不要受菩薩戒,真是不安好心。為什麼佛說那些是波旬子孫?因為魔王最不喜歡人家受戒,最不喜歡人家修行成道。所以他告訴你:「你只要持五戒」,反正來生給你得個人身,你照樣墮落。可是你要是受菩薩戒了,那可不一樣,你生生世世都不會墮落,這是菩薩戒的功德。

  「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所謂「三聚凈戒」能聚無量的功德。能夠聚善法、能夠饒益有情、能夠聚律儀的功德,所以叫三聚凈戒。不光只是集一切善法,它能具足一切功德。所以佛門用餐乃至我教你們行住坐卧應注意的,都是佛教的威儀。吃飯時先念:願修一切善,願斷一切惡,願度一切眾生,這就是三聚凈戒。願度一切眾生就是饒益有情戒,願修一切善就是攝善法戒,願斷一切惡就是攝律儀戒,這就是三聚凈戒。祖師大德是這麼為我們開示的。所以當你吃飯的時候要常念這三聚凈戒。行菩薩道也是受持菩薩戒,能聚一切功德,就是所謂「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後世。性戒福慧滿。」

  受持菩薩戒能令這一生、生生世世都得遇大乘佛法,福德智慧都圓滿。

  「此是諸佛子。智者善思量。」

  你能受佛戒,這五種功德都能得到,所以說菩薩戒一受永受,不會退轉,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說「此是諸佛子,智者善思量。」得無作戒體的人不會來生就忘失,他來生還會再遇到菩薩戒法,遇到正知正見,所以說性戒福慧滿。菩薩戒的功德就是如此。

計我著相者 不能生是法

滅壽取證者 亦非下種處

欲長菩提苗 光明照世間

應當靜觀察 諸法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 不常復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莊嚴

菩薩所應作 應當次第學

於學於無學 勿生分別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訶衍

一切戲論惡 悉從是處滅

諸佛薩婆若 悉由是處出

  這裡講出誰不能受菩薩戒呢?「計我著相者」。自己對於世間的意念、世間事情非常堅固執著,你勸他受戒,他還告訴你,「他不願意受,他只要學《弟子規》就好,堅固認為只要把人做好就好」,這種人就是「計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他說只要把人做好就好,他就足夠了,這都是我相深重、我見深重的人,這種人沒辦法受戒。所以經文講:「計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我告訴你:人道本身就不圓滿,你要怎麼做好?聲聞道也不圓滿,連菩薩道都還不圓滿,菩薩都還要到成佛才算圓滿。人道怎麼會圓滿,只有佛道是圓滿的。你要成佛道就得受菩薩戒,你不願意受,那你正是「計我著相」。認為自己是個「人」,只要做人而已,這就是我相很重,不斷地堅固自己的念頭。就沒辦法相信大乘這麼殊勝,不信,就沒辦法得大乘的利益,所以大家要拋卻過去的錯誤思想、錯誤見解、錯誤行為,要發心來受佛戒,把「我相」給放下,把「我見」給放下,因為,有「我相」一定帶著「我見」,一定帶著「我愛」,我愛是隨著習氣的,這是凡夫。

  「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

  要把這色身給滅掉,來證個涅盤,這是二乘。二乘人也非下種處,不是能夠長菩提樹的地方,你給他下菩提的種子也沒有用,所以叫「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因為二乘人都一直認為大乘不是佛說,二乘是滅壽取證者,不是下種處,根本沒有辦法成就。釋迦牟尼佛在這裡已經為我們說明了,不斷執著你自己要把「人」做好的,這種人不能當菩薩,不能當菩薩就是不能成佛,不能成佛就只有墮落,所以前面講,教你這種邪見的人,他是你的障道因緣,毀滅你的佛性種子。所以具凡夫心者不斷認為自己是人,不斷認為要把人做好,要把家庭顧好,這類人沒有辦法受佛戒。一定要把這個「我」放下才行。二乘人不斷認為「有法可取,有涅盤可證」,他不知道當體即真,無作戒體本是當人的本來面目,不假修成。所以二乘人也非下種處,不能真正成就菩提。佛就很清楚地告訴你:凡夫、外道、二乘都不能成佛,因為他們很執著,不是他們先天不能成佛,先天本性是佛,可是因為他們太執著了,我相太重,所以不能成就。

  「欲長菩提苗。光明照世間。」

  釋迦牟尼佛教我們,你想成就菩提,想要滋養你心中的菩提心苗,要使佛性的智慧光明能夠顯露出來,能照耀著一切眾生,能夠利益一切眾生。

  「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

  想成就菩提道,佛教我們要依無作戒體來修行,這是寂光律師說的。所以從序分、正宗分到後面的流通分,處處都是指示光明金剛寶戒、指示無作戒體,怎奈現在的這些講戒戒師完全忽略,猶如生盲無目!什麼叫「生盲無目」?就是他生下來天生就是個瞎子,有眼睛但是他看不到。明明是瞎子,還要講戒、傳戒,那真叫「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炕。」如果你們在戒場,戒師都不跟你講無作戒體,那他是佛門的瞎眼漢,明明經文講得這麼清楚,你要眾生成道,就要教眾生觀察諸法實相,而不是教眾生只把人做好,「把人做好」就是計我著相,就是犯了「說法不如法戒」,這種人就是立於「有」地,為白衣說法,教白衣住著於有上。他教在家人、教沒有成佛的人、沒有發心的人,住在有地上,還是當個凡夫!所以在現代,你去戒場,反而斷了善根。明明佛教我們「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不常復不斷。」

  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這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凡夫總是認為「有生滅」。二乘要滅除生滅,入於寂滅,其實這不是真正的涅盤境界。因為告訴你一切法不生不滅,一般人不懂,聽到「不滅」,他就以為是「真常」,所以告訴你不常。說「不常」,他又以為是斷滅。所以他說「不斷」,不屬斷滅。如果斷滅的話,就沒有作用了,眾生就不能成佛。一旦入於斷滅,入於斷滅見,那誰來成佛?縱然二乘入的是偏真涅盤,證的是斷滅空,實際上也不是真的斷滅,如果真的斷滅,那誰來取證二乘的果位?誰來取證阿羅漢?所以說「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說「不斷」他就認為:既然「不斷」,那一切法都一樣,如海印炳現三昧門,如同海能印現天空,如同鏡子,能印現萬物,所以萬物當中森羅萬象,所以不一,各各不同,那眾生要是起了一個「不一」見,又認為法是「不異」的,不異就是同。所以凡夫不是墮在不一,就是墮在不異。一是同,不一就是不同,認為法法不同,所以告訴你是一,那你又做一的見解,所以告訴你不異,所以法法各各分別,雖然各各分別,但是同一體性,所以叫不一不異。

  「不來亦不去。」

  認為有法可來,有法可去,有生有滅,有來有去,有諸佛果證,有眾生成佛,這都是有來去之相。

佛告訴你「本自現成」,所以不來不去。這是諸法實相,應當靜觀察。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

  一心當中確實具有著「八不中道」─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這是一切法的真相,也就是無生。所以這一首偈的結論就是告訴你:一切法無生。也就是眾生的一心,在這一心當中,你要先悟心,而後依性起修,方便勤莊嚴。

  「菩薩所應作。應當次第學。」

  你對於此心悟了以後,此是「菩薩所應作。」所謂「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所以「應當次第學。」次第地斷除煩惱。佛門經典講先悟真心本性,先看破諸法實相,一切法不生不滅,一切法不常不斷,一切法不一不異,一切法不來不去,你看破這諸法實相,你見到本性,然後依性起修,任運次第地斷除煩惱,所謂「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所以,佛是教眾生這樣子修行。也有利根的,一悟便休的也有,不過,非常地稀少,大部分都是先悟後修,教你先頓悟,然後再漸修。佛法的道理要先知道,你才能夠修行。

  「於學於無學。勿生分別想。」

  對於有學大乘的,沒學大乘的,我們修行的過程當中,心不生分別,不起高下想。對於未學的要起慈悲想,對於有學的要起恭敬想,不生分別想,不生高下心。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訶衍。」

  這才是真正的一乘之法,亦名摩訶衍,摩訶衍就是大乘,翻作中文就是大乘。

  「一切戲論惡。悉從是處滅。」

  這世間的一切不離四句百非,皆是戲論,一切的惡業都因為你能觀察諸法實相而滅除,乃至諸佛的一切種智、諸佛的果德,都是此處而出。所以,要成佛,就必須要先明諸法實相。要觀察一切諸法,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這部經處處指示心性,你能如是觀察,你能見無作戒體,成佛有望。

是故諸佛子 宜發大勇猛

於諸佛凈戒 護持如明珠

過去諸菩薩 已於是中學

未來者當學 現在者今學

此是佛行處 聖主所稱嘆

我已隨順說 福德無量聚

回以施眾生 共向一切智

願聞是法者 疾得成佛道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

 

  這裡是佛勸勉我們大眾「宜發大勇猛。」要勇猛精進,「於諸佛凈戒。」什麼是「諸佛凈戒」?就是前面講的「無作戒體」、「光明金剛寶戒」。要「護持如明珠。」就是五祖所說的,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於一切時、一切處不要心隨境轉,不要墮在生滅、一異、去來、斷常當中,不要墮在「世間相」當中,要護持凈戒如明珠,心要不取相、不分別。不要見一切法有生,不要見一切法有滅,不要認為一切法有斷、有常、有來、有去、有一、有異,這就是正觀,就是正知正見的觀照。如果你不會,那我教你念佛,念佛絕對可以達得到,但是對於實相道理,要能夠隨分隨力地去了解,才算是護持如明珠。

  後面,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不光現在的大眾要這樣學,  「過去諸菩薩。已於是中學。」

  還告訴你,所有過去的菩薩,包括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些都已經有成就的大菩薩,都是這樣子學過來的。

  「未來者當學。現在者今學。」

  現在你聽到了,要這樣子學,後面還沒學的,還沒受菩薩戒的,你也要教他這樣子學,不是只教他做個人,或發點好心捐點錢做些好事,菩薩戒不是這樣,佛法不是這麼膚淺,六祖大師講:「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這裡是教人修道:「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

  「此是佛行處。聖主所稱嘆。」

  這是一切諸佛行持,都是這樣子,所以,你來佛門,是要學佛,不是學做人,佛告訴你,此是佛行處,你來佛門要學佛,佛這樣做,你也這樣做,不是只學聲聞乘,更不是來學做人,也不是學做天人,這都不如法、都不究竟,來佛門,就是來學作佛的,這點很重要!「聖主」就是佛,你能這麼做,不光釋迦牟尼佛讚歎,一切諸佛皆讚歎。所謂「若人開明此法門。」如果有人可以明了這光明金剛寶戒,那麼「一切諸佛皆隨喜。」

  釋迦牟尼佛講:「我已隨順說。福德無量聚。」說法的功德非常地廣大。佛於佛境界為眾生隨宜而說,什麼叫「隨宜」?就是境界深廣無盡,方便為眾生開導,故名「隨順說、隨宜說」。因為有說,就有文字、就有言詮,實際上諸佛果德不可以言語道,不可以思量測。佛以方便力故,為眾生說,所以叫「隨順說」,因為眾生還是要藉由聽經聞法,才能慢慢建立正知正見。雖說而無所說,不落一字,這是真正具辯才者,所以福德無量聚。你能這樣子修行、能這樣說法、流通正法,確實是有大福。

  釋迦牟尼佛講:「回以施眾生。」佛也不貪圖這些功德,希望把他說法的功德迴向給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眾生,希望眾生「共向一切智。」都能夠依大乘而修行,能夠證得諸佛的一切種智,對一切法通達明了,也就是我們自性圓滿的智慧,就叫做「一切智」。從此絕對心不隨境轉,絕對不再迷惑了,「如木成灰。不重為木。」就像把木頭燒成灰了,這灰絕不會再變成木頭。成佛就是如此,絕不會再變成眾生。佛希望「願聞是法者。疾得成佛道。」

  所以說《梵網經》是一乘的經典,是頓超之法,希望你聽聞,就馬上醒悟、馬上就成佛,這跟前面的「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剛好是相呼應的。釋迦牟尼佛希望我們能夠學大乘了義的戒法,希望你學了以後馬上成佛,佛是這樣的!《法華經》上,佛說「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佛遇到眾生,一定教他快速成佛,但是「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沒有智慧的人迷惑顛倒,他就是不相信,不肯接受佛陀的教誨。所以希望大眾能夠發心受持菩薩心地戒。菩薩心地戒就是佛的心地,就是一切眾生的本源,一定要能夠明了光明金剛寶戒。學佛就是要見性,見性才能稱為佛。達摩大師告訴我們:若不見性,一切這些戒律、念佛、因果等法,都是外道法。成佛須是見性,不可以盲修瞎練。當自己知道了、得到了這利益,還要流通正法、弘揚大乘。

  最後還是要跟大家提醒一下,現在外面「邪師說法」確實如恆河沙之多,我們看到許多附佛外道用的《弟子規》、用《了凡四訓》、《群書治要》包裝一些做人的道理來冒充佛法給你們看,這些都屬於外道邪師。釋迦牟尼佛在菩薩戒里已經告訴大家,這些人不是佛陀弟子,是假和尚,是佛門的蛆、佛門的獅子蟲,你真想學佛,就不要再跟他學,釋迦牟尼佛說你學這些世俗東西,是斷佛種性,會障菩提道,千萬不要學。現在看到的是這些書,未來可能還有其他的,乃至有人把佛法解成是心理學、解成是哲學的,這些都是外道法,都是俗典雜論;甚至有人想要用科學來解釋佛法,這些都不圓滿。

  所以佛說這些世間書,科學、算數、書記都不可以學,學這些是斷佛種性,障道因緣。大家都知道,科學是以數學作為基礎,數學是科學之母,要修行,這些一概不用學,你直接學佛經,佛經裡面處處為你指示真如佛性。

  你們要有慧眼能夠洞視、能夠揀擇,要有擇法眼,不要以為自己已受了戒、聽過戒了,就大意,回去只要沒有複習,你就忘記了。還有,你不要想已受戒了,就可以去度迷失的他們,你還有習氣沒有除掉,還沒有工夫,所以不要去接觸那些外道、邪見惡人,你還度不了他。你拿法寶送給他就好,至於能看或不能看?能學或不能學?佛菩薩會加持,佛菩薩會去度化他,你不要逞強,逞強對你沒有好處,對佛教沒有好處。

  希望聽到我們講菩薩戒的佛弟子,都能明辨,不要去學這些外道典籍。他們現在用這些世間書在毒害大眾的法身慧命。對於這些人,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已經將這些人趕出佛門了,你不要認為他是出家人,你看到他也不用供養,因為他是外道,供養他也沒有福慧,就像維摩詰居士所講「供養汝者。墮三惡道。」外道所墮,汝亦隨墮。所以大家要有正知正見,要能發心修行,要能夠深信大乘,心不退轉,能夠發心求生凈土。絕對不受那些外道、惡人、邪見人的蠱惑,絕對不能幫助他們破壞佛教。要知道,受菩薩戒的人是見聞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千刀萬杖打拍其身。」所以絕對不可以壞法,不可以破佛的戒律、毀壞佛經,這是要跟大家交代的。

 

受菩薩戒法並序

          大吳越國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集序

  詳夫菩薩戒者。建千聖之地。生萬善之基。開甘露門。入菩提路。《梵網經》雲。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欲知佛戒者。但是眾生心更無別法。以覺自心。故名為佛。以可軌持。故名為法。以心性和合不二。故名為僧。以心性圓凈。故名為戒。以寂而照。故名為般若。以心本寂滅。故名為涅盤。此是如來最上之乘。祖師西來之意。聞者多生遮障。見者咸起狐疑。以垢深福薄故。是盲者不見。非日月咎。若有志心受者聞者。法利無邊。七辨贊之莫窮。千聖仰之無際。可謂真佛之母生諸導師。妙藥之王能治眾病。入道之要靡越於斯矣。

  盧舍那佛說十地法門。運菩薩之律儀。立如來之行業。恆沙戒品。圓三聚而統收萬行。因門唯一念而具足五位。大士莫不賴此因圓。十剎寶王無不由茲果滿。今者欲弘大事。難稱時機。若曾宿種一乘。方乃能生信解。情執之者。何以決疑。須陳問答之由。以袪邪外之障。

  問。夫菩薩戒者。乃文殊普賢之儔。具縛凡夫。如何得受。

  答。若執凡夫非普賢者。即是滅一乘種。古聖不合雲。普照塵勞業惑門。儘是普賢真法界。若執眾生非佛者。即是謗十方佛大教。不合雲。佛心與眾生。是三無差別。以《梵網經》雲。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且稟人者誰不有心。凡成佛者皆從心現。所以釋迦出世。開眾生心中佛之知見。達摩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故祖師雲。即心是佛。即佛是心。離心非佛。離佛非心。所以一切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即眾生佛性之心。具佛心戒矣。況菩薩戒唯以開濟為懷。不同小乘局執事相。是以菩薩饒益有情之戒。但濟物利人。如末利夫人唯酒為戒。仙豫大王。唯利唯慈。但行利物之心。實時秉持之志。曷乃於法界而分強域。向大道而定方隅。徒自勞形。反招余咎。

  問。眾生心既具佛戒。何用更受。

  答。諸佛教法。皆是為未了者。以暫亡故。似有迷昧。今即約事重明。故稱受戒。自性妙律。圓理昭然。靡隔凡聖。未嘗迷悟。《法句經》雲。戒性如虛空。持者為迷倒。《大般若經》雲。持戒苾蒭不升天堂。破戒比丘不入地獄。何以故。法界中無持犯故。一切法空故。今為未見性人。方便發揚。令信心戒。約事開導。體用雙明。祇如十重四十八輕垢。輕重雖殊。總約事說別。而不別理事一際。不別而別。持犯條然。不離事求理。起斷滅之心。不離理行事。執常情之見。

  問。具縛凡夫。根微垢重。若令受戒。毀犯益多。若不觀根。返遭淪墜。

  答。只為垢重障深。令受佛戒。現行煩惱雖厚。佛乘種子無虧。貴聞自本有之佛性善根。諸佛不可思議戒之威力。能令佛心明朗。煩惱輕微。設少持時。功德無量。才發一念。已過聲聞。諸佛校量群經具載。不可以情思臆斷。背佛違經。謗大之愆。罪淪長劫。《菩薩瓔珞經》雲。佛言。佛子。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眾生。不受菩薩戒者。不名有情志者。畜生無異。不名為人。常離三寶海。非菩薩。非男。非女。非鬼。非人。名為畜生。名為邪見。名為外道。不近人情。故知菩薩戒有受法。而無舍法。有犯不失。盡未來際。若有人慾來受者。菩薩法師先為解說讀誦。使其心開意解。生樂著心。然後為受。

  又復法師。能於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寶塔。況復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福果不可稱量。其法師者。夫婦六親得互為師。受其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是故應受。有而犯者。名為菩薩。勝無而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

  問。何不以八關十善漸漸度之。能稱小機。免成毀犯。

  答。經雲。若以十善化人。如將毒藥與人。雖一期得人天之飽。不免生死毒發。終不出輪迴。翻增業垢。若以小乘開化。即是大乘冤鴆。解脫深坑。可畏之處。經雲。寧起狐狼野干心。不起聲聞辟支佛意。所以雲。但說大乘無咎。

  問。說法受戒。本為超出苦源。何乃卻令誹謗毀犯。翻墮地獄。有損無益。何成化門。

  答。自有聞而頓悟。或有聞而漸持。或有聞而起謗。隨機不同。皆能獲益。佛法真實。終不唐捐。如置毒乳中。味味殺人。又如以毒塗鼓。遠近皆喪。此大乘戒法。聞而起謗。尚獲大益。起尚供養恆沙佛人。何況諦信。一心求受。所以文殊菩薩經中校量雲。譬如有人。聞說般若起謗。不信墮地獄。勝供養恆沙佛者。何以故。供養恆沙佛。只得人天生滅之福。若聞般若毀謗墮地獄。受謗法畢。以聞般若為種。才聞說般若便得心開。剎那成佛。校其功力。天地懸殊。又《諸法無行經》雲。有一凈威儀法師。憐愍眾生。故從所住處。常入聚落。食訖而還。教化百千萬家皆作佛子。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有一威儀比丘。常住寺中。乃至不能善於菩提所行之道。凈威儀法師諸弟子眾生。常入聚落。生不凈心。即鳴楗槌。集眾立制。汝等自今已去。不應入於聚落。於後凈威儀法師。遇有威儀比丘。知不信受大乘戒法。強說一偈。以作大乘種。必知不信誹謗入地獄。地獄罪畢。因聞此法。為悟道之因。頌曰。貪慾即是道。瞋恚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地佛法。有威儀比丘。聞已誹謗。起是業已。後時命終。是業果報故。墮阿鼻大地獄。九十百千億劫。受諸苦惱。從地獄出。六十三萬世。常被誹謗。其罪漸薄。後作比丘。三十二萬世。出家之後。是業因緣。返道入俗。乃至無量千萬世諸根暗鈍。師子游步。於汝意云何。爾時有威儀比丘。豈異人乎。勿造斯觀。則我身是。我時起是微細不凈噁心。受此罪業。墮於地獄。若人不欲起微細罪業者。於彼菩薩。不應起於噁心。菩薩所行道。皆當信解。不應起瞋恨之心。乃至如來見是利故。常說是法。故知因聞此大乘法。而得成佛。聞而起謗。尚得成佛。何況志誠求聞求受。且如菩薩戒中。十重淫殺等戒。只如現在不受戒凡夫。從無始來。具造殺盜淫慾等事。慳貪瞋恚等法。過去已造。現在今造。未來當造。念念無間。心心靡移。恆沒生死。恆沉苦獄。故經雲。閻浮眾生。舉足動步。無非是罪。若行殺害墮畜生中。互為高下。若起瞋恚墮地獄中。常時燒煮。若生慳貪墮餓鬼中。飢火常然。故《法華經》雲。於地獄中。作園觀想。駝驢豬狗。是其行處。所以蓮華色比丘尼。昔為戲人。披法服時。以宿命智。觀過去無始前。恆處地獄。無有出期。遂乃廣勸王舍城中。釋種等女。但出家破戒入地獄。終有解脫之時。是以但受破戒。速超得道之場。不受不破。永處泥犂之患。以業道罪相酬。無有體息故。《決定毗尼經》雲。佛言優婆離。何故修大乘行菩薩戒。寬容無犯。何故聲聞禁戒。窄狹嚴切。優婆離當知。若初修大乘行菩薩戒。晨朝有犯。應當結罪至午。若菩提心無間斷。戒聚成就。則非所犯。乃至中夜有犯。至於後夜。菩提心無間斷。戒聚成就。則非所犯。優婆離當知。初修大乘行菩提心。戒行寬緩。若有菩薩結罪有犯。不應悔懼。複次若聲聞犯戒。戒相則滅。無復更全。何故。為聲聞持戒。除煩惱故。如救頭燃燒衣。心速為求寂滅涅盤。堅持戒行。以知菩薩為發菩提無上心故受戒。雖暫有犯。乃從事而論。一期所制。若菩提心。四弘願不斷。即不名犯。若永舍菩提心。違四弘誓。即名犯戒。以聲聞人。不發菩提心。受戒但求出離。事戒才犯。持心即斷。以從生滅邊論故。若菩提心菩薩戒。約盡未來際無有間斷故。又經雲。犯戒名菩薩。不犯名外道。以未聞大乘佛性戒故。無可得犯。縱修萬善皆是無益苦行所收。種苦求甘。終無得理。蒸沙作飯。豈有成時。所以梁帝發願雲。不願作郁頭藍子暫得生天。寧可作提婆達多永處地獄。且如不受戒眾生。法爾累聚。煩惱所縈。皆墮地獄。設得暫出。還墮輪迴。似蟻循環。如火旋轉。若得戒力。心遇緣因。一念回心。自然開悟。經雲。如王生子為民所敬。得戒護。人生聖種中。後必得聖。如紹王位。設有毀犯。如菩薩戒八勝中。第五受罪輕微勝。墮六趣中常得為王。此是劣中之勝。又如出家比丘。誰是微細精持戒人。二地分持。唯佛能凈。所以經雲。唯佛一人持戒清凈。其餘盡名破戒者。南山雲。受者法界為量。持者麟角猶多。又雲。坐受立破。得無量福。乃至但作奉戒之心。莫作得戒之限。善生雲。天地無邊。戒亦無邊。草木無量。戒亦無量。虛空大海高深。戒亦高深。亦復如是。故知受時。十方戒法無邊。破者毫釐少分。終不盡破。所以薩婆多雲。寧可一時發一切戒。不可一時犯一切戒。寧可有戒可犯。不可無戒可破。如無戒可破之人。莫道具造惡業。只如深山遠谷。木食草衣。百千萬劫修遠離行。若不受戒法。《大智度論》中。文殊菩薩呵雲。與禽獸無異。又《寶林傳》中。有小乘持戒比丘。眼不觀色。耳不聽聲。以不達佛理故。受施主供養。尚作大蕈還債。豈況無戒信受理行都無者歟。如上所引事理照然。金口不易之真詮。古聖現行之榜樣。何得憑虛作實。背正投邪。障他無上之善根。起自菩提之大難。若不投誠懺悔。舌爛口中。善惡因緣難逃。苦樂立即交報。

  問。何故犯菩薩戒不名犯。而戒性無盡。

  答。夫菩薩戒。若約理推。即唯心。心性無盡。所以《瓔珞經》雲。一切凡聖戒。盡以心為體。若約事明。初發菩薩心。四弘誓願並徹未來際。攝化有情。不同人天二乘等戒力消盡。若辟支佛戒。無大悲故。戒力消盡。舍利弗當知。菩薩摩訶薩戒行無盡。何以故。一切凈戒皆因菩薩戒攝現前故。譬如種子漸多利益無盡。舍利弗當知。菩薩心者猶如種子。諸佛如來戒行無盡。是大丈夫。名無盡戒行。舍利弗。是修行菩提持戒故。戒行無盡。又受菩薩戒具五功德。八殊勝。向下廣明。校量無盡。

  問。如上所說。云何是菩薩破戒。

  答曰。曇無讖菩薩戒本雲。略有二事失菩薩戒。一舍菩薩願。二增上噁心。除是二事。若舍此身或終不失。從是以後所生之處。當有此戒。增上噁心者。所謂妄說人法二空。未得為得。生大邪見。起不信心。故犯輕重之垢。不生怖畏。若有因緣。或犯輕重等戒。雖暫時破。深信因果。常生懺悔。即不名犯。又曇無讖戒本雲。若菩薩瞋他。受著瞋事。不體息者。犯重垢罪。不犯者。常欲舍瞋。瞋心猶起。是名不犯。

  問。於諸佛誘進門中。方便極多。省要提攜。何不勸生贍養。豈須破戒。翻障凈方。

  答。若生贍養。教受九品之文。上根受戒習禪。中下行道念佛。眾生根器不等。不可守一疑諸。《大乘起信論》明諸佛本意。為攝大乘初入信之人。恐生惡世。難得成就。令迴向往生。免得退轉。若見佛法身。易成就法忍。此是明文證上品往生。如文殊菩薩雲。如壯士屈伸臂頃。上品見佛。便證菩薩初地。如下第九品。聞大乘不信佛戒。或只念佛。乃至臨終迴向。亦得往生。十二劫始花開。未得見佛。漸證小乘。格其圓功遲速大隔。若受菩薩戒。發無上菩提心者。已信大乘。已受大法。中間設破。亦兼念佛懺悔助生。又得戒威德力。發大乘心力。不受戒者。亦造惡業。只有念佛之力。全無戒力。及聞大乘法等力。約世間論少力且不如多力。庶人力。不如國王力。其但念佛名下品生者。臨終難值遇善友。皆遇緣差。又志力不堅。數數間斷。惡業深厚。善弱難排。須是眾緣。方能克證。故經雲。非少福眾生而得生彼。何如大小俱運。權實兼行。廣備資糧。萬善熏發。一心決定。可趨蓮台。此論受戒而破者。或有頓持或有漸持。若但令一門念佛往生。則九品虛設。上品大乘孤然可棄。從上諸佛不合制戒及禪定多聞。但說一門。以度群品。天台教雲。以八教網撈人天魚。有頓有漸。不定秘密。藏通別圓。如是機接。尚不得一。且一網孔。如何張鳥。一士夫。如何治國。諸佛無有定法。故號阿耨菩提。機病不同。法葯有異。醫不專散。天不長晴。或有聞法悟者。或有坐禪悟者。或有念經得度。或有受戒證真。諸佛大意。以可度為懷。設不可度者。說真實法。亦不得入。若可度者。說虛妄法。亦得超彼。故佛言。若以虛妄得度者。我亦妄語。菩薩修六度萬行。如乘死屍過海。亦如囚禁廁孔得脫。終不定一法。是定一法非。乃至斥妄謀真。舍此取彼。並是執縛自繩。疑網所籠。情見不忘。致茲大失三乘十二分教。唯翳我執愚心。執盡情亡。智生道現。故經雲。眼病見空花。除翳不除花。妄心執有法。遣執不遣法。若悟大道圓通之人。尚不見一法。是何有一法非盡。十方世界未有一人成佛。亦不見一人作眾生。地獄在何方。天堂居何處。不省愚蒙翳目。爭攀空里之花。豈察妄想疑根。徒怖暗中之鬼。實可憐愍。徒自驚嗟。吾今依佛語故。遵至教故。曲順機宜。隨緣舒捲。有求大道者。說一乘之妙旨。來求小行者。布六行之權門。大小兼弘。禪律俱運云云。自彼於我。奚為何得。專愚生於妄見。執權謗實。毀大怖空。螢焰何齊日馭之光。蚊嘴豈盡滄溟之底。逆風執炬自取焚燒。漏管窺天。徒抱慚恥。今遵佛旨。右聖圓文。纂集施行。度有緣者。溥願法界含識。凡有見聞受菩薩戒而行菩薩心。發菩提願而圓菩提果耳。

 

 
推薦閱讀: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五卷
梵網經菩薩戒本講記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一卷
菩薩戒正說 (下)第十一講 悟顯法師 講述

TAG:菩薩 | 法師 | 菩薩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