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古代名門家訓,值得借鑒!
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歷史上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自漢初起,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漸豐富多彩。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也成為了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和「修身」、「齊家」之典範。今天看來仍膾炙人口、有著積極意義。
三國·諸葛亮《諸葛亮集》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譯文:
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
宋·歐陽修《歐陽永叔集》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譯文:
(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製成器物;(如果)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磨製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宋·劉清之《戒子通錄》
原文: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日;紗絹一匹,可辦粗衣幾件;不飢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常將有日思無日,莫等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
譯文:
由節儉進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進入節儉(卻)困難(了)。我今天的(高)俸祿哪能長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長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罷官或病死了,情況)與現在不一樣,家裡的人習慣於奢侈生活已經很久,不能立刻節儉,(那時候)一定會(因為揮霍凈盡而)弄到饑寒無依,何如(不論)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著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標準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樣)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謀遠慮,哪裡(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宋·司馬光《家范》
原文: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敗子」。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辟,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也,母敗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數。
譯文:
為人之母,不怕不慈祥,怕的是只知道疼愛子女而不懂得去教育子女。古人說:「慈母敗子。」母親溺愛子女卻不能教育子女,使子女淪為壞人,陷入惡跡劣行,最終受到懲罰,引出禍亂,自取滅亡。毀他的並非他人,恰恰是做母親的害了他。從古到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不可勝數。
宋·劉清之《戒子通錄》
原文:
教子有五:導其性,廣其志,養其才,鼓其氣,攻其病,廢一不可。養子弟如養芝蘭:既積學以培植之,又積善以滋潤之。
譯文:
教育孩子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做起,誘導他的秉性,拓展他的志向,培養他的才能,鼓舞他的勇氣,克服他的毛病。這五點,缺一不可。培養子弟就好像養植芝蘭一樣,既要積累學識來培植他,又要用善良美好的情感來滋潤它。
明末清初·朱柏廬《朱子家訓》
原文:
黎明即起,洒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
譯文:
黎明的時候就要起床,要清掃院落,要內外整潔。到了太陽落山的時候就休息,把門窗都關好,一定要親自檢查一下。一碗粥一碗飯,應當考慮它們是來之不易的。(衣服,布料上的)半絲,半縷線,一定要想他們來的是很困難的。最好未雨綢繆,不要到了渴了才想起來掘井。自己生活養身時定要勤儉節約,而請朋友的筵席上不要吝嗇。
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家訓》
原文:
昔吾祖星岡公最講求治家之法,第一起早,第二打掃潔凈,第三誠修祭掃,第四善待親族鄰里。凡親族鄰里來家,無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濟之,有訟必排解之,有喜必慶賀之,有疾必問,有喪必用。此四事之外,於讀書種菜等事,尤為刻刻留心。
譯文:
從前我祖星岡公最講求治家的方法,第一早起,第二個打掃乾淨,第三是進行掃,第四個善待親戚鄰居。所有親戚鄰居來家裡,沒有不恭敬接待,有急事要接濟他,有訴訟會排解的,有喜事一定慶賀的,有病一定要問,有喪事一定要用。這四件事以外的,在讀書種菜等事,尤其是刻刻留心。
宋·包拯《包拯集》
原文:
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工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
譯文:
後代子孫做官官員有犯貪贓罪者,不能放回老家;死的皇后,不得葬在大墓中的,不服從我的志向,不是我的子孫。上工刊石,豎在堂屋東壁,以令後世。
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家訓》
原文:
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習氣,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譯文:
勤儉自持,熟悉勞動習慣艱苦,可以用來處理音樂,可以處理約,這是君子啊。我服官二十年,不敢稍微染官習氣,飲食起居,還守寒素。家風非常節儉能行,略豐富的可,太多我就不敢啊。凡是官宦之家,由節儉到奢侈容易,由奢回來儉難。你年齡還小,切不可貪愛奢侈華麗,不能習慣懶惰。無論大的小家、士、農、工、商,勤儉節約,沒有不興旺,驕奢疲倦懈怠,沒有不失敗。
清·李毓秀《弟子規》
原文: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謹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房室清,牆壁凈,几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非聖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譯文:
不努力去做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本分的事,只讀書,只會增長浮華不實的習性,怎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呢。如果只是努力地去做,不讀書學習,聽憑自己的見識做事,就會偏離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不明事理。讀書的方法,要做到「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的做到。方謹此,又想到其它的書,這本書還沒讀完,就不能開始讀另一本書。讀書要有計劃,讀一本書要有寬裕的時限,一計劃好就要趕緊用功,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達了解。有疑難的問題,隨時用紙記下來,向師長請教,以求得真實的答案。書房要整潔,四周牆壁要保持乾淨,書桌清潔乾淨,筆、墨、硯台要擺放端正。在硯台上磨墨,把墨條磨偏了,這是心不在焉,思想不集中,字寫得不嚴肅,這是思想浮躁,心定不下來。排列書籍,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讀完以後,歸還原處。即使遇到緊急的事,也要先收拾整齊以後才能離開,遇到書本有殘缺損壞時,應立刻補好保持完整。不是聖賢的書籍,就要排除在外不看,我們聰明,會敗壞我們純正的志向。遇到困難或挫折的時候,不要自己糟蹋自己,自己拋棄自己,聖人和賢人的境界雖很高,只要發憤努力學習,漸漸地也可以達到他們那樣的境界。
清·張履祥《張園先生全集》
原文:
忠信篤敬,是一生做人根本。若子弟在家庭,不敬信父兄;在學堂,不敬信師友,欺詐傲慢,習以性成,望其讀書明義理,向後長進,難矣。
譯文:
忠信篤敬,這一輩子做人根本。如果你在家裡,不信奉父兄;在學校,不信奉師友,欺詐行為傲慢,習以成性,希望他讀書明事理,向後長進,太難了。
宋·朱熹《朱子文集》
原文: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諂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推此求之,亦自合見得五七分。見人嘉言善行,則敬慕而紀錄之。見人好文字勝己者,則借來熟看,或傳錄之而咨問之,思與之齊而後已。不拘長短,惟善是取。
譯文:
大凡敦厚忠誠,能攻我過的,朋友的好處;他的阿諛奉承輕薄,驕傲輕慢褻狎,引導人們做壞事的人,有害的朋友了。根據這個要求的,自己也應該看到五到七分。看到有人善言善行,那麼尊敬仰慕而記錄下來。被人喜歡文字勝過自己的人,就借用來仔細看,有的傳錄的,諮詢的,想和他一樣為止。不論長短,只有善於是取。
推薦閱讀:
※《毛澤東自傳》之1 一顆紅星的幼年
※妙華法師 著:智慧與解脫——《維摩詰經》釋論(5)|
※附:釋迦牟尼佛藏有神通智慧的腳印,見者大福報!
※「青氈長物付諸兒,燕頷封侯望予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幸福的智慧禪機:天堂地獄在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