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養生講座】第四講 道教養生學的基本理論(下篇)
南宗張伯端說:「道家(指他以前的傳統道教)以命宗立教,故詳言命而略言性;釋氏以性宗立教,放詳言性而略言命。」在他看來,性命本不相離,道釋本無二致。「彼釋迦生於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為最上乘法,故號曰金仙。傅大士詩云:『六年雪嶺為何因?只為調和氣與神。一百刻中為一息,方知大道是全身。』鍾離正陽亦云:『達摩面壁九年,方超內院;世尊冥心六載,始出凡籠。』以此知釋迦性命兼修分曉。」(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49)
從《悟真篇》來看,這確屬張伯端的主張。該篇七絕第一首即批評禪宗之徒說:「饒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拋身卻入身,何以更兼修大葯,頓悟無漏作真人。」謂單修禪宗不如兼修內丹。至於佛教下乘禪法,更被斥為下乘。《悟真篇序》曰:「唯閉息一法,能忘飢絕慮,即與二乘坐禪頗同,若勤行而之,可以入定出神」,其最高功果也不過達到內丹派所謂五等仙中最下等的「鬼仙」。張伯端自認己家之說為性命雙修,故無所偏,最為圓滿,乃得三教先聖性命真傳的正宗。究其實際,則是直承魏伯陽《參同契》之說。內丹以人身精氣神為三寶,精氣屬命,神屬性。從《鍾呂傳道集》、《靈寶畢法》看,五代鍾離權的丹法,從修命入手,循序漸進。至呂洞賓、陳摶,受佛教禪宗影響,倡性命雙修。張伯端繼承了這一思想,更為強調性命必須雙修,以此融合三教。南宗傳人蕭廷芝(白玉蟾再傳弟子)發揮張伯端性命之學說:「夫道也,性與命而已。命者有生也,性者萬物之始也。夫心者,像日也;腎者,像月也。日月合而成易,千變萬化而未嘗滅焉,然則腎即仙之道乎?寂然不動,蓋剛健中正純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為命之根矣。心即佛之道乎?感而遂通,蓋喜怒哀樂愛惡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為性之樞紐矣。吁!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繼曰復命,窮理盡性而至於命,則性命之通畢矣。」(《金丹大成集》)北宗對於性命的看法和南宗基本上一致。如王重陽說:「性者神也,命者氣也。」(《重陽立教十五論》)但因其貴性,故對性的議論甚豐。他們多以性來指人精神的先天本原或不變不動的本體,名之曰「真性」、「真心」、「元神」等。並謂這一真性不生不滅,本空本凈,為超脫生死的可靠根據。王重陽說:「是這真性不亂,萬緣不掛,不去不來,此是長生不死也。」(《重陽授丹陽二十四訣》)丘長春說:「吾宗所以不言長生者,非不長生,超之也。」(《長春祖師語錄》)儘管南北二宗在一些看法與修持次序上有所不同,但皆以性命雙修雙了為第一要義。元李道純融二宗之說,著《性命論》一篇,詳論雙修要旨。他說:「性者,先天至神,一靈之謂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氣之謂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見解智識出於心也,思慮念想,心役性也;舉動應酬出於身也,語默視聽,身累命也。命有身累則有生有死,性受心役則有往有來。是知身心兩字,精神之舍也,精神乃性命之本也。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其名雖二,其理一也。」這就把性命、身心之說融和一處,佛道二家貫通一體。他還批評了傳統的「緇流道子」,謂其分性命為二,各執一邊,互相是非,「殊不知孤陰寡陽皆不能成全大事。修命者不明其性,寧逃劫運?見性者不知其命,末後何歸?仙師曰:煉金丹,不達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真性不修丹,萬劫英靈難入聖。誠哉言歟!高上之士性命兼達,先持戒定慧而虛其心,後煉精氣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則命基永固,心虛澄則性本圓明,性圓明則無來無去。命永固則無死無生,至於混成圓頓,直入無為,性命雙全,形神俱妙也。」(《中和集》卷4)道教內丹家性命雙修之旨,於此可謂披露無餘。
《性命圭旨·元集》有「盡性了命圖」,並以日月的運轉來說明性命雙修的道理。書中說,丹田元精好比是日,心中元性好比是月,日光自返照月,「蓋交會之後,寶體乃生金也。月受日氣,故初三生一陽者,丹即居鼎,覺一點靈光,自心常照,而無晝夜,一陽生於月之八日,而二陽產矣。二陽者,丹之精氣少旺,而元性又少現。自二陽生之於望,而三陽純矣。三陽純者,是所謂元性盡現而如月之圓也。月既圓矣,十六而一陰生。一陰者,性歸於命之始也。自一陰生,至於月之二十三,而二陰產矣。二陰者,乃性歸於命三之二也;自二陰生於月之三十日,而三陰全矣。三陰全,乃性盡歸於命也。方其始也,以命而取性;性全矣,又以性而安命,此是性命雙修大機括處。」可見,性命二者乃同一本體的兩方面的功能,所謂「本一而用則二也」。這種從性命角度認識人體生命現象的方法,是道教傳統哲學的重要特徵。道教所獨具的這種性命雙修雙了的養生學,和西方傳統的養生學比較,有一個完全不同之處。那就是道教養生學不是單純講壽命、講延年益壽的問題,而是整個人生修養方法,借這個方法,去完成人生的最高修養境界,即到達「天人合一」的大同世界。在西方養生家看來,健康長壽是養生學的唯一目的,故在他們的論著中僅僅局限於對體質與力量的論述,而不涉及心性與道德的修持。如被譽為西方養生學開山鼻祖和運動醫學的創始人、古希臘的希波克拉第,著有《論養生》四卷,從養生法的原理到處方,論述得很全面。又著《論健康時的養生》,不僅闡述了飲食養生,而且從普通人到鍛煉者如何確定運動處方都談到了。這些著作的內容相當豐富,都是以飲食養生為中心而論述了塗油、按摩、洗澡、嘔吐、絕食、睡眠以及運動等的處方,卻沒有一處談及道德的修持。(詳見日本岸野雄三《古希臘希波克拉第養生法》,呂彤節譯,人民體育出版社1984年6月版)在道教養生家看來,健康長壽只是手段,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同時,也只是養生學的一部份,叫作「命功」。此外,尚有一部份,即是心性修養、道德修養、人格修養,叫作「性功」。命功就是延長壽命的方法,這就相當於西方的養生學。修命還須修性,道教養生家們拿性功貫串命功,所謂「修得一分性,保得一分命」。徹始徹終,不離心性修養與心性鍛煉。故凡言修命,必曰修性,兩者須臾不離。因此,與西方養生學相比較,道教養生學的內容更為豐富,其中有關心性、道德的修養,更為西方養生學所無。與中國佛教、儒家的養生學相比較,道教養生學又多一個「命功」。儒家歷來重視心性的修養,《大學》講修齊治平,以正心誠意為起點;《孟子》講求放心,不失其赤子之心,毋失其本心,謂「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易經》講洗心退藏於密;宋明理學家講復性、合性、主性等;以及佛家講明心見性,定慧雙修,止觀雙運等,大都是心性養之事,而罕言煉精鍊氣之術。
其次,道教養生學講性功講命功,不是截然劃分為兩途的。它是互相關連互相影響的,或從修心起步,或從煉精下手。煉精、鍊氣、煉神、還虛,都是緊密連接的一段段工夫,道教氣功養生學以性命雙修為一大原則,性功命功為兩大綱領,又以煉心、煉性、煉精、鍊氣、煉神為五大要法,清、虛、靜、定為四字工訣,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系統的內煉體系。四 逆修返源的仙道理論道教氣功養生學的理論基礎是類比宇宙論的人體生命哲學,這種哲學可用內丹學常用的「人身小天地」一語加以概括。其說與印度瑜伽教之說頗為相近,而與中國佛教之學大異。道教氣功養生理論根據《陰符經》「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之說,認為人身為一小天她,而與宇宙大天地同一本體,同一運轉規律,同一生成程序。因此,類比宇宙論以為探清人體生命發生的本原與程序,便可找到煉丹成仙、超出生死之道。道教氣功養生家用來類比的宇宙論有兩套。一套是根據《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說而提出的。認為由太初無形無象的「道」生出真元一氣,這就叫「道生一」;真元一氣分化為相對的陰陽,陰陽合成第三體,第三體又衍生出芸芸萬物,是為順行,即有生有死、生生不息的造化之道。又依《道德經》「歸根復命」之說,認為內丹之道就在於逆此萬物順行之道,力使萬物合而為三(即精、氣、神),三複化為二(氣,神,),二復歸一(神),一歸於道。這就是「奪盡天地沖和之運,陰陽化機之妙」,從而達到重返本源,常住永生。元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上藥·精氣神說下》論述說:「《黃庭經》曰,『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為真。』又云:『方寸之中謹蓋藏,精神還歸老複壯。』純陽祖師曰:『精氣神血歸三要,南北東西共一家。』又云:『精養靈根氣養神,此真真外更無真。』曹真人云:『比來修鍊賴神氣,神氣不安空辛苦。』又云:『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馳氣自定。』虛靖天師云:『神若出,便收來,神返鄉中氣自回。』白真人云:『此神即非思慮神,可與元始相比肩。』種種論說,不外乎精氣神三物。是以三物相感,順則成人,逆則生舟。」
何謂順?陳致虛解釋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虛化神,神化氣,氣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這就列出了一個虛化神、神化氣、氣化精、精化形、形成人的天地萬物的生成程序。何謂逆?陳致虛說:「萬物含三,三歸二,二歸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養形煉精,積精化氣,鍊氣合神,煉神還虛,金丹乃成。」這種學說又被叫作「順逆三關」。《性命圭旨·元集》說:「初關煉精化氣者,要識天癸生時,急急采之。采時須以徘徊之意;引火逼金,所謂『火逼金行顛倒轉,自然鼎內大丹凝』。中關鍊氣化神者,乘此火力熾盛,駕動河車,自太玄關逆流至天谷穴,氣與神合,然後下降黃房,所謂『乾坤交媾罷,一點落黃庭』。上關煉神還虛者,守一抱元,以神歸於毗盧性海。」三關運煉,自有為入無為。亦可徑做上關。直接煉神還虛,以頓法了結漸法。宋元以來的內丹家還用另一套無極太極、陰陽五行、萬物化生的宇宙論解釋內煉原理。這一宇宙論是由北宋著名道教理論家陳摶所創。陳摶傳《無極圖》於世,「其圖自下而上,以明逆則成丹之法」,為內煉丹家譽為長生之秘訣。幾經展轉,傳至周敦頤手中,「周子得此圖,而顛倒其序,更易其名,附於大易,以為儒者之秘傳。益方士之識,在逆而成丹,故從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順而生人,故從上而下。」(明黃宗炎《太極圖辨》,《宋元學案》卷12)由於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見右圖)闡述此論最為明了,故宋元內丹家的著述中大多皆直接採用周敦頤的《太極圖》和朱熹的解說。根據無極太極化生萬物的順序,內丹家謂由陽靜陰動,逆煉歸元,使五行顛倒、陰陽混合,復返於混沌未分之無極太極,便可成仙結丹。
元李道純《中和集》卷3《問答語錄》說:「天地即乾坤也,乾坤即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以太極言之,則曰天地;以易言之,則曰乾坤;以道言之,則曰陰陽;若以人身言之,天地形體也,乾坤性情也,陰陽神氣也;以法象言之,天龍地虎也,乾馬坤牛也,陽烏陰兔也;以金丹言之,天鼎地爐也,乾金坤土也,陰汞陽鉛也。散而言之,種種異名;合而言之,一陰一陽也。修仙之人煉鉛汞而成丹者,即身心合而還其本初。陰陽合而復歸太極也。」在《性命圭旨·元集》中有「日烏月兔圖」,即形象地表現了這種觀點。儒家與道教的宇宙論,本來同出一源,故一拍即合。從丹經之祖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起,道教內丹家就以易理及老子之說闡釋丹法,尤多用周易卦象說明煉丹之理及運煉過程。宋元內丹派的興起,更加援儒入道,多借理學論述丹法。以上論述,我們從四個方面概括了道教氣功養生學的基本理論。在這些基本的思想上,道教中人推衍出許多的觀點、學說,從各個角度豐富了道教的內煉理論。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日本氣道文化研究所副所長 李遠國)推薦閱讀:
※造物悖論
※道家的人是如何看待和處理男女感情的?
※道家的「玄關」是指什麼?
※臨寫趙孟頫小楷《道德經》,學習趙體書法和道家思想相得益彰
※道教是怎樣讓人心態平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