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聰明的城市,盜用古名一千多年,今天混了個2線城市

在上古禹黃時期,天下分為九州。而位於華夏東南方的則為揚州,那時候的揚州土地遼闊,相當於現在我國東南各省的總和。但今天在江蘇省仍然有一個地級揚州市,雖然現在的揚州市當時屬於古揚州,但卻不能和它混為一談。但現在的揚州也是擁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在春秋時稱為邗,而在秦朝開始,揚州有了屬於自己的官方名廣陵。後來漢武帝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其中就有揚州刺史部,但這個揚州治所先是在歷陽,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和縣,後來又遷至壽春,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壽縣,還有古合肥,也就是天今安徽合肥市的西北部。在三國時期,魏國和吳國各置揚州,魏國的治所在壽春,吳國的治所在建業,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南京市。在西晉滅吳之後,揚州的治所仍在今南京。而在隋朝時期,將改吳州正式改為為揚州,但揚州的總管府仍設在今天的南京。最後到唐朝時期,正式將揚州治所從今南京移到江北,從此古廣陵才享有揚州的專名。雖然之後揚州有幾次易名,但卻一直延續到今天。

但從某種角度來說,華夏的古地名經常會有所變更。今天有人說南京才是真正的揚州。但今天的揚州始於隋唐,而隋唐已經過了千年了。因而今天的揚州也是古揚州。並且今天的揚州在各方面也不差,至少現在也是一個2線城市了。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揚州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境內的名勝古迹星羅棋布,擁有眾多全國知名的景點,因而我們大可從揚州的風景名勝認知揚州。

一說到揚州,無人不知瘦西湖,它位於揚州市的北郊,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和揚州園林特色的國家重點名勝區,已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瘦西湖與新揚州幾乎同時誕生,早在隋唐時期,現瘦西湖沿岸就已經開始陸續建園。而後到了清代,由於康熙、乾隆兩代帝王的六次南巡,才造就了今天瘦西湖的盛況。瘦西湖園林群景色怡人,它融南秀北雄為一體,有天下園林之盛,唯有揚州西湖甲於天下的美譽。西湖景區現有:冶春園、綠楊村、葉園、長春嶺、琴室、木樨書屋、棋室、月觀、梅嶺春深、湖上草堂、綠蔭館、吹台、二十四橋景區等景點。 瘦西湖園林既有自然風光,又有豐富的歷文化,四八節,風晨月夕,使瘦西湖幻化出無窮奇趣。瘦西湖的景點經多年修建,變得格外嫵媚多姿。說到瘦西湖,我們不得不提大虹橋,它是清代二十四景之一,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年間改建為石橋,如長虹卧波,改名虹橋。除此,還有那長堤春柳,堤長有六百多米,相傳當年隋煬帝楊廣為到揚州,下令開挖南北大運河,河道開挖好之後,翰林學士虞世基建議在河兩岸種植柳樹,隋煬帝當年還親手栽了一株柳樹,並賜為國姓楊,後來人們便稱柳樹為楊柳。這或許是傳說,或許是實事。但無論如何,都說明瘦西湖擁有豐厚的文化積澱。

而個園位於揚州古城的東北方,它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並且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然而個園不的前身卻是清代揚州鹽商的宅邸私家園林,個園以疊石藝術著名,筍石、湖石、黃石、宜石疊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融造園法則與山水畫理於一體。全園分為中部花園、南部住宅、北部品種竹觀賞區。從住宅進入園林,首先看到的是月洞形園門,門上石額書寫個園二字。園門後是春景,夏景位於園之西北,秋景在園林東北方向,冬景則在春景東邊。抱山樓是座七楹長樓,艮跨一夏秋兩山之間,兩山東西依樓而掇,有多條山徑直通樓上,抱山樓在空間上連接兩山,樓前長廊環繞兩山於胸前,這是抱山樓得名的由來。在抱山樓長廊上可共賞夏秋兩景,因此被今人戲稱為時空隧道。清漪亭是一個六角小亭,挺拔端莊,可攬全園風光。清漪亭的周圍,布置了許多太湖石,而太湖石的外面又被一彎綠水所環抱,清漪亭便在重重拱衛之下凸顯嬌美。落在秋山南峰之上的住秋閣,坐東朝西,依牆而建,三面為窗,是全園假山上最大的建築,庭院最東有石階可上秋山南峰。個園的四季園正中間為宜雨軒,東闊三楹,四面虛窗,可一覽園中全景。軒的屋頂用揚州常見的黛瓦,四角微微上揚,東西兩面牆上保留有幾塊建園時法國進口的花玻璃。

而另一個園林則是何園,它是一處始建於清代中期的古典園林建築,被譽為晚清第一園,何園全園分為東園、西園、園居院落、片石山房四個部分,片石山房在東園南面,園居院落則被東園、西園和片石山房包圍,其園內的兩層串樓和復廊與前面的住宅連成一體。東園的主要建築是四面廳,為一船廳,單檐歇山式,帶迴廊,面闊15.65米,進深9.50米。廳似船形,四周以鵝卵石、瓦片鋪地,花紋作水波狀,給人以水居的意境。以此建築為主景,南向的明間廊柱上,懸有木刻聯句「月作主人梅作客,花為四壁船為家」;廳北有假山貼牆而築;東有一六角小亭,背倚粉牆;西有石階婉轉通往樓廊;南邊建有五間廳堂,三面有廊,復道廊中有半月台。西園空間開闊,中央有一個大水池,樓廳廊房環池而建。池的北樓寬七楹,屋頂高低錯落;中樓的三間稍突,兩側的兩間稍斂,屋角微翹,形若蝴蝶,故而俗稱「蝴蝶廳」。樓旁與復道廊相連,並與假山貫串分隔,廊壁間有漏窗可互見兩面的景色。池東有石橋,與水心亭貫通,亭南曲橋撫波,與平台相連。池西一組有假山,後有掛花廳三楹,有黃石假山夾道。池西的復廊南有一幢三開間的兩層小樓,獨佔小院的一角。

大明寺位於揚州蜀岡風景區的中峰,它是集佛教廟宇、文物古迹和園林風光於一體的遊覽勝地。大明寺在古代有揚州第一名勝的美譽。大明寺的山門殿兼作天王殿,殿內供有彌勒像,背面為護法韋馱,兩旁分立持國、增長、廣目、多聞四大天王。過天王殿,但見庭院開闊,古木參天,香煙繚繞。東有百年檜柏,西有百年黃楊,中有寶鼎兩尊。走過一條花崗嚴甬道,就到了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為清代建築,面闊三間,前後迴廊,檐高三重,漏空花脊。屋脊高處嵌有寶鏡,陽有「國泰民安」四字,陰有「風調雨順」四字。大雄寶殿內法相莊嚴,經幢肅穆,法器俱全。正中坐於蓮花高台之上的釋迦牟尼大佛,被尊稱為「大雄」。大佛兩側是他的十大弟子中的迦葉和阿難,東首坐著藥師佛,西首坐著阿彌陀佛。佛壇背後是「海島觀音」泥塑群像。兩邊是十八羅漢像。殿堂佛像全部重新裝修,金光煥彩,法相莊嚴。 大明寺前的廣場有一座莊嚴典雅的牌樓。牌樓為紀念棲靈塔和棲靈寺而建,四柱三楹,下砌石礎,仰如華蓋。中門之上面南有篆書「棲靈遺址」四字。牌樓前面南而踞的一對石獅格外引人注目,石獅按皇家園林規格雕鐫,造型雄健,正頭,蹲身,直腰,前爪平伏,傲視遠方。它們是揚州名剎重寧寺的古老遺物。寺前東西院牆上分別嵌著兩塊石碑,東為蔣衡山「淮東第一觀」,西為王澍書「天下第五泉」大字。

茱萸灣風景區位於揚州東面,北接邵伯湖,西瀕京杭大運河,東連仙女鎮。茱萸灣多條水系匯交於此,京杭大運河、芒稻河、廖家溝大河將灣頭劃為兩大板塊,並形成了三條便捷的水運通道。這是水上交通進入揚州的第一渡口。鶴鳴湖是景區開門水景,原為水禽湖。荷風曲橋是一座傍依古運河畔仿樹樁造型的曲橋,橋長百米,相傳唐朝這裡是「石座觀荷」的佳境。在曲橋的魚池中,放養著數萬條日本錦鯉和其它觀賞金魚。猴島在水禽湖的北側,四面環水,四周池杉成林,其山「主峰」高達十米,下方是篆書石刻「水簾洞」三個大字。在猴島的東面和西面,均建有賞猴觀景的無障礙木製觀景台。猛獸園在猴島西面 ,園內有假山、有瀑布。「猛獸園」共分三塊,「獅園」和「虎園」毗鄰而建,「熊園」建在「猛獸園」的北面,與「獅園」和「虎園」相對而建。芍藥觀賞區是茱萸灣風景區中最大的園圃。目前景區擁有數百個品種和數萬株芍藥,並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成為揚州芍藥節的舉辦地。梅花山位於茱萸灣景區中段偏西,是茱萸灣景區的最高處。梅花山四周遍植骨紅、烏梅、揚州黃等數十個梅花品種,有數千株梅花樹,屬於揚州梅花種植數量最多的地方。茱萸灣茱萸類植物原有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灑金珊瑚和桃葉珊瑚等5種,加上新引種的燈台樹、光皮棶木、四照花、紅端木、青莢葉5種,茱萸類植物共10種。吳茱萸和食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其他8種都是山茱萸科植物。除灑金珊瑚和桃葉珊瑚是地被植物外,其他植物或是灌木,或是大小喬木,栽植數量都在100棵以上。

鳳凰島位於揚州市廣陵區,南連長江,北接邵泊湖,境內江河湖相連,水道縱橫,是揚州市區目前唯一的一家生態休閑度假類景區。更是整個華東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態旅遊區。敕賜護國禪寺原位於壁虎島附近,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為乾隆下江南巡遊時御筆所賜。 2005年重建。內設山門殿 ( 天王殿 ) 、圓通寶殿、東西配殿、都天廟、關帝廟和鳳凰塔等。歸江十壩在清康乾時期建成,地處邵伯湖南部的湖口。通過十個大壩調節水位,集灌溉、防洪、通航褚多功能,被譽為中國古代水利史上和四川都江堰、廣西靈渠以及新疆坎兒井齊名的四個偉大的人工水利樞紐工程之一。瓷韻山莊由古今青花瓷展廳、制陶坊、繪畫室及兩座小型爐窯和供遊人自娛的瓷吧組成。聚鳳島陸地面積約 250 畝,在鳳凰島生態旅遊區的八個島中是最小、最具原生態韻味的濕地小島。它的形狀從空中鳥瞰,像一隻脖子埋在翅膀之中的天鵝靜卧在碧波之上。其河、塘、盪、灘等地貌俱全。島上雜樹林立、藤蔓婆娑、野草豐茂,是白鷺、野鴨等候鳥的常年棲息地。聚鳳島是江、淮之間,河湖相連之處一個典型的平原 - 湖泊濕地的活標本,它還原了大自然的本來面貌,是動植物的天然伊甸園。

揚州漢陵苑,是於1979年發掘於揚州高郵神居山,神居山,海拔44米,周長6華里,漢陵苑面積比長沙馬王堆漢墓大18倍,代表古代最高禮儀的葬禮黃腸題湊,並出土金樓玉衣殘片。墓主人系西漢廣陵王夫婦同塋異穴合葬墓。漢陵苑現為是瘦西湖蜀岡風景名勝區內的重要旅遊景點之一,更是名勝區內的一顆流光溢彩的明珠。苑內地形起伏,建築古樸雄渾,林木蔥鬱、綠草成蔭,是一座融文物與園林為一體,反映揚州漢文化的展示中心。而立體三槨兩棺,南北長13米,東西長11米,槨壁高達4米。槨的底部以10多米長的楠木拼成,最外槨象一道牆,里外兩層用整個楠木扣成,中填黃柏木,每塊都在0.4米見方,0.9米長左右,黃柏木之間榫鉚嵌合,不用鐵釘,全部嵌在一個框架之中,與整個墓室融為一體,嚴絲合縫,尤其是轉角處更見匠心。該墓共用「題湊」八百多根。由於木頭皆向內,「頭」者,「題」也;「湊」者,聚也,即頭部集中內向為「題湊」,由於黃柏木皆取內芯,故名「黃腸」,這就是「黃腸題湊」,是西漢帝王諸侯享用的特殊的墓葬制。棺木南北長16.65米,東西寬14.28米,以珍貴楠木製成,摺合木材545.56立方米,以結構複雜,規模龐大,穩重壯觀,構件比例協調嚴謹而為世人這樣的漢墓在陝西咸陽,北京大葆台都出現過,但是遠不如揚州天山漢墓。王后墓也是以斜坡墓道與地面相連,且十分幽長,體現了女性墓的秀美。兩側共有八幅精美的漢代漆器圖片,有林間狩獵、金山銀樹、九尾銀狐等,證明了揚州漆器無論是工藝、構思還是用料都獨具匠心。

盂城驛始建於明朝,位於揚州高郵,是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驛站,也是明代遺留下來的一處驛傳建築。館驛巷牌坊是東入口的標誌建築,與巷道肌理融會貫通,與節點景觀渾然一體。牌坊下,13處「驛」字鑲嵌路間,移步可見。墨綠色既表現驛之特質,又蘊含郵驛之活力。明洪武元年規定,六十里或八十里置一驛,衝要驛站設馬五十匹至八十匹不等。盂城驛鼎盛時期有馬六十五匹,驛站東南有一天然水域,既可運糧行船、泊船,又可供馬飲水吃草,民間俗稱馬飲塘。柳蔭禪林位於鹽塘巷,1819年始建,現存山門殿及大殿。拱形門上嵌有當時所立「柳蔭禪林」石額。同昌糧行始建清末,為陳義興所設,典型的私人糧行,系高郵的老字號。館驛巷周邊因西靠大運河,東臨馬飲塘,漕運發達。益泰源糧行、永順源糧行、振隆糧行、詹家巷鹽行等商賈雲集。風雨牆是一段風雨牆,百年見滄桑。從這面留有苔蘚的牆上,可以觸摸清末、民國、文革及改革開放的磚塊,古樸而厚重。皇華廳在南門外盂城驛前,臨運河堤有屋三間,為迎餞賓客之地,皇華廳,俗稱接官廳,為高郵州官迎候、宴請水路過往官員的廳堂。

揚州東關街是揚州城裡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條歷史老街。它東至古運河邊,西至國慶路,全長1122米。街面上市井繁華、商家林立,行當俱全,生意興隆。油米坊、鮮魚行、八鮮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東關街擁有比較完整的明清建築群及「魚骨狀」街巷體系,保持和沿襲了明清時期的傳統風貌特色。它全長1122米,街內現有50多處名人故居、鹽商大宅、古樹老井等重要歷史遺存,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2處,省級文保單位2處,市級文保單位21處。這種運河、城門、東關街多元而充滿活力的空間格局,體現了江南運河城市的獨有風韻。東關街至今仍是揚州的商業重地,傳統色彩濃厚的手工藝、特色小吃和商業老字號集中地。據統計,全街共有個體工商戶232家。其中,手工業72家、餐飲業24家、旅遊商品經營戶136家,包括19家傳統商業老字號,如謝馥春、三和四美、協茂大藥房等。古街巷風情游從街西首出發,途經逸圃、個園、李長樂故居、華氏園、壺園、謝馥春等地,成為揚州古城旅遊新的熱點。

一部揚州運河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古代揚州發展史。古運河揚州段是整個運河中最古老的一段。現在揚州境內的運河與2000多年前的古邗溝路線大部分吻合,與隋煬帝開鑿的運河則完全契合,從瓜洲至寶應全長125公里。其中,古運河揚州城區段從瓜洲至灣頭全長約30公里,構成著名的「揚州三灣」。這一段運河最為古老,可謂歷史遺迹星列、人文景觀眾多。在這段運河的沿岸,有世界四大宗教活動的著名場所瓊花觀,高旻寺、普哈丁墓園、和天主教堂;有反映揚州古港、水利和城池建築的遺址水鬥口、龍首關、東關古渡和古灣頭閘;有古代帝王巡視揚州留下的遺迹:瓜洲古渡錦春園、高旻寺行宮御園和龍衣庵;有體現富比王侯的揚州鹽商住宅群落;有唐代揚州鑒真大師東渡日本時的啟航地文峰塔。

文峰塔位於揚州城南古運河東岸寶塔旁文峰寺內。建於明朝萬曆10年,相傳是為鎮住揚州之文風,使學子在科舉場上出頭而得名。登上塔頂眺望,可盡覽古運河及揚州市區風光。文峰塔是水陸交通進出揚州的標誌。唐代揚州城,長江與揚州近在咫尺,為了減少長江對揚州的直接衝激,前人將長江和揚州相連處的運河故意鑿成「之」字形,洶湧澎的江流斗折蛇行,自然得到緩衝,進揚州城時便如被訓服的野馬,增加了溫柔敦厚之氣。就在運河的轉彎處的東岸,塔高聳而立,成為進出揚州所見的標塔, 文峰塔系磚木結構,七層八面,塔基為石徹須彌庭,塔身磚建,每層有木構塔檐和平座欄杆,塔平面內方外八角,開四門,內壁上下交錯,重疊成八角形,到第一層,內外壁統一為八角形,底層塔檐伸展尤寬,塔底層柱上有精美的雕刻,與典麗的彩繪,塔剎又短又細。塔內尚存長形石碑一塊,刻有「文峰禪寺」四個大字及九行小字。文峰塔為樓閣式塔,八面七層,磚木混合式結構,塔基為石築須彌座,底層外檐向外伸展,基礎堅實,端莊穩定,向上每層牆面皆為磚砌,斗拱、欄杆則為木結構,一到六層外觀為八角,而內心都是四方,分向開門,內壁上下交錯,重疊亦成八角形。到第七層時,內外壁統一為八角形。整體上講,七層下大上小,結構穩定,所以清康熙七年,揚州鬧過一次地震,官邸民房倒塌無數,唯獨此塔僅是塔尖搖落,可見此塔之堅固。

吳道台府位於揚州泰州路,整個宅第為長方形大院落,東西長80米,南北寬70米,建築面積2950平方米,原有房99.5間,今剩86間。宅第規模宏大,結構精巧,雕工精緻,保存完好,以浙江建造法則為基礎,又糅合了揚州傳統的建築風格,為揚州古建築中獨具一格的住宅建築群。中軸線上有門廳、西式樓、朱雀廳、涼廳、魚池、測海樓等建築,西部為內宅,前後三進,周以迴廊,以開闊的石板天井相隔,高大寬敞。門廳是磚刻門樓,配以兩個圓形大石轂,氣勢宏大。魚池由矩形花崗石砌成,長方形,四周置鑲花鐵欄杆,池水與宅外水域相通。魚池之大,為揚州之最。入大門西行數十步,便至門堂。門堂兩側各立一齊人高的石鼓,托以捲雲石雕基座。門廳上置卷棚,拱式軒梁,其木雕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樑柱下端為雲紋石雕鼓磴。門牆下為青石基座,浮雕香爐、漢瓶、喜鵲登梅等圖案,其上,據傳為磚雕飛蝠,惜為水泥所封,再上是磨磚起線滾頭鑲框,中嵌磨磚幾何圖案。整個門廳深得浙派神髓,為揚州僅見。

東門遺址始建於唐代中期,五代、兩宋、明、清等代均曾在此修繕城門、城牆,面積約16平方公里。自2000年以來的三次考古發掘中,發現唐、五代、北宋、南宋時期的城門遺存疊壓關係清晰,城牆厚約15—20米。城門寬6.07米,根據宋代《營造法式》有關記載,結合以往的考古鑽探發現,推測城牆高約10米。2009年參照宋代《營造法式》,復建城牆及山頂門樓,以再現宋代揚州「壯麗壓長淮,形勝絕東南」的雄姿。揚州的文物古建數不勝數,還需我們親自去探訪。

推薦閱讀:

若今天的我能回到昨天,我會向自己妥協。
今天三月第一天,不管你身在何方,收到這份祝福,你就是最幸運的
【9.23】中國歷史上的今天
今天十齋日,請受持八關齋戒!
今天集中整理回答中年危機相關情感問題

TAG:城市 | 中國 | 聰明 | 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