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武王:楚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君王
- 發布時間:2015-12-09 00:19 瀏覽:2706次
- 楚武王 楚的先祖在周成王時受封楚地,號為「楚子」(子爵,在周時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子爵算是較低級的爵位)。楚國位於南方,周圍是蠻夷區及小諸侯國。當 時天下重心在中原,南方蠻夷區被認為是荒蕪之地,諸侯們誰也不想被封到這個地方。可是楚國卻在南方如魚得水,這裡有廣闊的土地,可以盡情地擴張。在歷代君 主的不斷開拓下,楚國的領地越來越大,由原先一塊小小的封地變成擁有遼闊疆域且頗具實力的大國。 正當鄭莊公席捲中原之時,南方楚國正處於熊通的時代。這位後來被稱為「楚武王」的統治者,是楚國歷史上劃時代的人物之一。他的幸運在於繼承了先輩的龐大資本,但其並不滿足於此。他雄心勃勃,要將楚國推進到一個全盛的時代,成為無敵於天下的強者。 他的堅強與野心讓對手膽戰心驚,當楚國的疆域延伸到漢水流域時,漢水以東的諸侯們再也按捺不住驚慌與恐懼。如果不能聯手抵禦這頭巨鱷浮過漢水,遲早要被 它的堅牙利爪撕扯得粉碎。反楚同盟的建立,令抱團取暖的諸侯們有了一絲安全感。作為漢水東岸最大的諸侯國,隨國理所當然地成為同盟的軸心。
在熊通看來,反楚同盟無疑是要與楚國隔江對峙。可是就憑這群烏合之眾,也擋住得楚國的雄兵嗎?橫掃南方,一路鯨吞蠶食的楚國兵團,絕非只會作秀的浪得虛名之輩。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反楚同盟的首領便是隨國,熊通舉起長矛,率先對準了隨國。
公元前706年,當北方繻葛之戰剛剛塵埃落定,南方的戰爭車輪卻轟隆隆地響起。熊通的楚兵團越過邊境線,宛如一把刀子插入隨國的腹部。但是隨國的力量不可低估,在其背後還有同盟國的支持。 熊通要求與隨國談判,實際上他想近距離觀察敵人的意志與決心。隨侯的寵臣少師作為談判代表來到楚國營地,寵臣十之八九是佞臣的代名詞。這種人最擅長討好君主,但在別人面前卻是驕奢傲慢且作威作福。 楚國謀臣斗伯比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他向熊通獻策:「少師有驕奢之氣,我們可把精銳部隊隱藏起來,留下瘦弱的士兵。讓他產生誤判,這樣可以迷惑隨國人。 隨國是漢水以東最大的國家,只要他們對我們有輕視之心,必然會驕傲自滿,揚揚得意。看不起其他小國,那麼漢水以東的軍事同盟就容易瓦解了。」 可是斗伯比的建議很快遭到反駁,熊率且比提醒道:「這件事即使可蒙蔽少師,也蒙蔽不了季梁,這樣做沒有什麼好處。」季梁是什麼人呢?為何敵人說出他的名字時還充滿敬意與畏懼呢?他是隨國最著名的賢臣,聰明、智慧並富有謀略。他是個真正的政治家,有著敏銳的目光與廣博 的視野。但可惜的是這麼一位天才卻被限制在一個小國的舞台,註定沒有廣闊的空間。更令人惋惜的是他連在小舞台上表演都未能盡興,寵臣們要見縫插針地搶去他 的風頭。
熊率且比提到季梁時,有一種崇敬心。斗伯比並不認同他的分析,他強調:「少師是隨侯的寵臣,隨侯是聽信他的話的。」 熊通當然不會放棄一次軍事欺騙的機會,他聽從斗伯比的建議,隱藏精兵猛將。只在軍營中留下看似瘦弱的士兵,鬆鬆垮垮且軍容不整。 少師看似不經意地掃描楚營內外,其實他心中暗自竊喜。百聞不如一見,早聽說楚兵如狼似虎,可哪有狼性虎威呢?楚國之所以能開疆拓土,不過是沒有遇到強硬 對手罷了。就像個百八十斤的大漢,專門與六七十斤的小個子較量,這能是同一級別嗎?看在眼裡,想在心裡,少師的底氣足了。見了熊通後,少師劈頭就問道: 「我國並無什麼過錯,貴國為何大兵壓境呢?」 熊通的回答頗為霸道,也頗為可愛,正可以看出此人的直腸子:「我是蠻夷,如今中原各國都 背叛了天子,互相攻伐殺戮。我有軍隊,想來參與中原的政事,請周王室提高我的尊號。」我是蠻夷,說得多直爽。換做以前,說出蠻夷兩字,便覺得低人一等。可 是現在不同了,文明的中原又如何,周王不是還挨了一箭嗎?今天不是競於道德和逐於文明的時代,而是爭於氣力的時代。我是蠻夷,可是我有氣力,我有軍隊,我 也要當家做主。可是楚國的地位還是太低了,只是子爵,只能稱「楚子」。你看,人家叫「齊侯」、「魯侯」、「鄭侯」,連隨國都稱「隨 侯」。可楚國地盤這麼大,還不能叫「楚侯」,只能叫「楚子」。這爵位太小了,沒面子。所以熊通說,你們幫幫忙,去周王那裡疏通一下。提高我的爵位,得稱 「楚侯」才行。
為什麼熊通要說這個事呢?一方面是迷惑一下少師,淡化楚國攻打隨國的目的;另一方面,熊通確實也希望能撈個侯爵,提高地位。隨國是姬姓國,與周天子原本為一家,在周王那兒說得上話。 熊通的伎倆果然迷惑了少師,這位寵臣迫不及待地向主子彙報,楚國人並沒有傳說中的強大。隨軍應該勇猛進擊,與楚師決一雌雄。 才華平庸的隨侯對寵臣之言深信不疑,欲大張旗鼓,兵戈相迎。可是熊通的詭計騙得了少師,卻騙不了明察秋毫的季梁。季梁一針見血地指出:「楚國人不過是略 施小計,故意示弱罷了。那是為了誘使我們上當,萬不可操之過急。楚國正得到上天的眷顧,與楚相比,我們只是小國,我們不可與之爭鋒。小國要與大國抗衡,就 必須要有道義。什麼是道義呢?就是忠於人民,信於鬼神。忠於人民,君主要時時刻刻想著做對百姓有利的事情;信於鬼神,在祭祀的時候不能歌功頌德,而要實話 實說。這兩點我們做到了沒有呢?現在百姓飢餓而國君縱慾無度,祭祀鬼神時虛報功德。做不到這兩種道義,我們怎麼跟楚國抗衡呢?」 能分 析得如此精準入微,必定有大政治家的洞見。可惜這樣的人才蝸居在小小的隨國,大材小用了。批評一國之君的放縱無度,這需要勇氣。但我們也必須看到,春秋時 代的政治比起後世的專制時代要開明得多。平庸的隨侯面對犀利的季梁,他的答辯顯得底氣不足:「我祭祀用的牲口都是又肥又壯,黍稷也十分豐備,怎麼能說不信 於鬼神呢?」季梁強調道:「人民是鬼神的主人,以前聖王先致力於讓人民安居樂業,然後才致力於祭祀鬼神。現在人民心懷不滿,鬼神無主。就算國君祭祀的物品再豐盛,又豈會得到鬼神的護佑呢?您應該要修明政事,結交友鄰之國,這樣才有可能避免被楚國消滅。」
到底聽誰的呢?在季梁看來,楚國強大得無法與之爭鋒,可少師卻把楚國當只病貓。搖擺不定的隨侯最終放棄武力決戰的念頭,接受熊通的和談要求——幫助熊通在周天子那裡得到應有的爵位。 隨侯赴洛邑覲見周天子,在周桓王面前提出提高熊通爵位的申請。沒想到,周桓王聞之變色。 剛在繻葛之戰中挨了一箭的周桓王,對諸侯們失去信心了。世道變了,這些諸侯都成亂臣賊子了。熊通早不提晚不提,偏偏在他狼狽不堪時來要求提高爵位,這不明擺著是落井下石嗎?這不是公然的要挾嗎?欺人太甚,真是欺人太甚。 周桓王黑著臉,二話沒說,一口回絕了。消息傳到楚國,熊通「噌」的一聲跳了起來,大怒道:「我的先祖是周文王的老師,死得比較早。後來周成王封我的祖先熊繹為子爵,居住在楚地。自楚開國以來,南方蠻夷無不歸服。功勞這樣大,周天子並沒提高楚國的爵位。老子也不用他封了,老子就自己來提高尊號了。」
熊通自立為楚王,史稱「楚武王」,公然與周王分庭抗禮。 中國一直以來的觀念是「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天下只有一位共主,這個人才可以稱為「王」。周王就是天下之共主,這是一種政治秩序。 興起的楚國政權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了,楚國就像一個正在茁壯成長中的孩子,要擺脫一切的束縛。正如楚武王所說的:「我是蠻夷。」是蠻夷,就不用受到 周禮文化的束縛。周王朝已垂垂老矣,獃滯、僵化、衰退且毫無生機,而一個充滿活力並充滿激情的楚國正成長。乳虎嘯谷,百獸震惶。 熊通自封為楚王,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雖然周王室不予以承認,但實際上楚國已獨立於周王室,也不再尊「周王」這個天下共主了。在漢水和淮河一線,劃地割據,雄霸一方。楚武王熊通是開拓型的君主,他的胃口絕不僅僅限於自有的地盤。他要席捲江淮,將南方各諸侯國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他儼然以南方之王自居,號令南方諸侯。南方諸侯們豈肯俯首稱臣呢?隨侯拒絕出席楚武王召集的諸侯峰會。
夜郎自大的隨侯對曾經羞辱他的季梁越發疏遠了,對寵臣少師則越發信任。少師一再強調,楚國人只不過是浪得虛名。外強中乾,貌似強大,其實不過是紙老虎罷了。 斗伯比不失時宜地建議楚武王發動對隨國的戰爭,他分析道:「隨國的賢臣季梁已被架空了,少師得到隨侯的重用。現在隨國有空子可鑽,機不可失。」 好戰的楚武王揮師東進,他要向不知深淺的隨侯證明究竟誰才是真正的王者。面對戰爭的威脅,隨國高層有兩種不同的聲音。季梁強調先禮後兵,他認為:「楚強 我弱,不如先與楚國講和。如果楚國拒絕,我們再與之決戰。這麼一來,楚國人的傲慢可以激起我軍的憤慨與鬥志,而楚軍則會因為輕敵而露出破綻。」一向驕奢自 大的少師流露出不屑的眼神,說道:「必須速戰速決,不然就會錯失良機了。」 為什麼這是消滅楚軍的良機,少師也說不出所以然。隨侯錯把狂妄自大看做是藐視對手的勇氣,他毫不遲疑地下達命令將與楚國人在戰場上一決生死。隨侯下令出擊,準備與楚軍一決高低。
楚武王更渴望著戰鬥,他要像先輩一樣揮舞刀劍,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當時展示在隨軍面前的楚國兵團,不再是少師當時見到的老弱殘兵,而是兵強馬壯。尤其 是楚武王親自統領的左軍,更是裝備精良且士氣旺盛之精銳。華夏文化尚右,蠻夷則尚左。楚國地處蠻夷區,自然深受蠻夷習俗之影響,故而左軍是其精銳。 想要打敗楚國人,只能以智取勝。季梁又提出主見:「楚人尚左,楚王的左軍實力強大,不可與之交鋒。我們應該集中力量攻擊楚國右軍,一定可以打敗他們。只 要右軍潰敗,楚國必然退師。」習慣於與季梁唱對台戲的少師不屑一顧地答道:「不與楚王正面交鋒,豈不讓敵人小瞧了我們。」 隨侯聽了拍手叫好,咱也是個諸侯,不能讓人看扁了。 季梁兩次出謀劃策都被輕易地否決,也就使得這場實力不相稱的戰爭失去了懸念。這根本不是勢均力敵的戰鬥,而是以卵擊石的較量。大話王少師得到應有的下 場,他被楚國人俘虜了;隨侯差點步少師的後塵,他的戰車被楚軍俘獲。不過運氣略好,總算撿回一條性命。若非季梁臨敗不亂、鎮定自若地指揮撤退,隨軍可能遭 遇全軍覆沒的下場。吃了敗仗的隨侯逃回國都,他後悔沒有聽從季梁的勸告,以致遭此恥辱。痛定思痛的隨侯做出一個明智的決定,他把都城 的防衛任務完全交給季梁。沒有少師的掣肘,季梁得以從容布陣。城防工事加固了,保家衛國的戰爭宣傳激勵每個國人拿起武器走向前線。大批糧食武器從各地運往 都城,隨國做足了持久抗戰的準備。
戰備是談判的堅強後盾,有了持久作戰的心理準備,季梁仍希望以談判的方式來結束戰爭。在戰場上大獲全勝的楚武王只想著得寸進尺,一鼓作氣直搗隨都。可是足智多謀的斗伯比卻認為,如今季梁主持大局,隨國是難以攻破的。 與隨侯不同,楚武王之所以能成為楚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君王,在於他既英勇善戰,又虛心納諫。他聽取斗伯比的意見,接受季梁的談判請求,與隨國簽訂停戰條約。 經此一役,楚武王聲威大震,由此楚國進入了全盛時代。 - (責任編輯:中國歷史網)
推薦閱讀:
※【析案】喬丹案判決為何被稱為「偉大的判決」?
※舉輕若重的偉大公僕——周恩來
※[一納20130718]我拿什麼跑贏你?偉大的CPI
※我身邊那些偉大的人
※「中國式」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