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太極圖——陰陽魚太極圖

     首先,我們解釋一下"太極"這個詞。"太極"一詞最早見於《莊子》,《莊子—大宗師》有:"夫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在這句話中,"太極"只是對最大極限的一種描述,還不是像"道"那樣作為宇宙生成的本原來言的。作為宇宙本原的"太極"最早出現於《周易—繫辭上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這裡的太極就是指天地未分前的原始統一體了。而這整句話的大意是:生生之易的太極,運轉中生成陰陽兩種屬性的物質,陰陽兩種屬性的物質不斷分化、組合,又產生了"四象"和"八卦"。其中"四象",有人解釋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而"八卦",則是指構成宇宙的八種最主要的物質,即天(乾)、地(坤)、雷(震)、風(巽)、水(坎)、火(離),山(艮)、澤(兌)。"八卦"的產生,意味著物質世界已經成型。定型的物質世界中,陰陽不斷交感,於是就有了"吉凶"、"大業"等等具有價值判斷的種種現象了。於此,《周易—繫辭上傳》給我們展現了一幅生生之易的太極化生宇宙萬物的生髮模式。而對此宇宙生髮模式的直觀描繪,可能是陰陽魚太極圖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由於《周易》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道教在闡發自己的教理、信仰及修鍊方法時,也援引《周易》的義理。道教研《易》,有一特點,即一般不直接注釋《周易》的章句和卦爻辭,而是習慣於用圖式來直觀地凸現其中所包含的義理。這種學風一般地說,是從漢代象數易學的方法中演變而來的。至隋唐、五代,由於注釋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的需要,出現了大量圖解此書的著作,如五代彭曉所注《周易參同契》中有《明鏡圖》、《水火匡廓圖》、《三五至精圖》等,這使得圖式解易成為當時的一種文風。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作為道教標誌的陰陽魚太極圖的出現,跟此種文風也是有很大關係的。有專家便認為,陰陽魚太極圖的出現,就是為了直觀描繪魏伯陽"融大易、黃老與爐鼎於一體"的《周易參同契》的,如南宋思想家朱熹便持這種觀點。因此,可以說,解釋《周易參同契》中的內丹修鍊思想也是陰陽魚太極圖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那麼,陰陽魚太極圖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一般認為,它不是成於一時一地,而是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據史書記載,陰陽魚太極圖的形成,跟五代時華山道士陳摶有很大關係。《宋史—朱震傳》說:"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許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周敦頤所得陳摶的"太極圖",原名無極圖,周敦頤將之改為太極圖,並作《太極圖說》,但周敦頤的太極圖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陰陽魚太極圖。一種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說法是:陰陽魚太極圖跟邵雍所承繼的陳摶的先天圖有關。邵雍依先天圖衍繹出許多幅卦圖,具體為多少幅,眾說不一。南宋張行成認為有十四幅,他說:"先生(指邵雍)之書,盡寓乎十四圖。"(《周易通變序》)而朱熹於《易學啟蒙》和《周易本義》中將之歸結為四種,即伏羲八卦次序圖、伏羲八卦方點陣圖、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伏羲六十四方點陣圖。其中,跟陰陽魚太極圖有直接關係的是伏羲八卦方點陣圖、伏羲六十四卦方點陣圖(圖1、圖2)。而後人所編的張行成《翼玄》卷首載的《易先天圖--渾天象》中已經出現有陽陽魚太極圖,但這是否是陳摶、邵雍的原圖?抑或是張行成《翼玄》中原載之圖?均有疑問。   

    朱熹《周易本義》所錄邵雍伏羲八卦方點陣圖和伏羲六十四卦方點陣圖,實際已具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陰陽魚太極圖的基本框架。朱熹在《周易本義》中,對伏羲八卦方點陣圖解釋道:"《說卦傳》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邵子曰:""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兌東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為順,自巽至坤為逆。後六十四卦方位放此。"這是說《周易—說卦傳》中有關"天地定位"的一段,是對邵雍的乾南坤北、離東坎西的伏羲八卦方點陣圖的證明。而伏羲六十四卦方點陣圖則對陰陽動靜、消長進行說明。"此圖圓布者,乾盡午中,坤盡子中,離盡卯中,坎盡酉中。陽生於子中,極於午中;陰生於午中,極於子中。其陽在北,其陰在南。此二者,陰陽對待之數。"(《周易本義》)在這裡,如果用白色表示陽,用黑色表示陰,配上伏羲八卦方位,則陰陽魚太極圖的基本框架已經成形。但當時朱熹並沒有這麼做,大概朱熹當時還沒見到過陰陽魚太極圖。 

    那麼,是誰首次將陰陽魚太極圖公之於眾的呢?清朝胡渭在其所著《易圖明辨》中,引宋末元初袁桷《謝仲直易三圖序》說:"朱文公(朱熹)囑其友蔡季通如荊州,復入峽,始得其三圖焉。"這是說,朱熹讓他的朋友蔡季通到荊州、入四川(可能是四川青城山),去尋訪陳摶所傳的三幅易圖,並得到了它。三圖之一便有先天太極圖,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陰陽魚太極圖。但是,胡渭接著引明初趙撝謙《六書本義》說:"此圖(即先天太極圖)世傳蔡元定(即上文之蔡季通)得於蜀之隱者,秘而不傳,雖朱子(朱熹)亦莫之見。"即朱熹並沒有見過先天太極圖。後來,先天太極圖經歷多次秘密轉手,最後由趙撝謙從一個叫陳伯敷的人手中得到並予以公開。所以,首次將陰陽太極圖(圖4)公開的是明初的趙撝謙。但趙撝謙所公開的這幅陰陽魚太極圖,當時並不叫"太極圖",而是被稱為"天地自然河圖",明末章潢作《圖書編》,其中陰陽魚太極圖居各圖之首,又被稱為"古太極圖"(圖5)。因為"蓋其時,既從啟蒙以五十五數為河圖,而濂溪又自有所為太極圖者,曰太極圖而加古以別之。"(《易圖明辨—先天太極》)即是說,朱熹的《易學啟蒙》中,將五十五數的黑白點易圖定為河圖,並被學界和官方所接受。而周敦頤早在北宋時便自有一幅"太極圖",並作《太極圖說》,這也是事實。這樣,為不把它們相混淆,陰陽魚太極圖既不稱"河圖"。也不稱"太極圖",而稱"古太極圖"或者"先天太極圖"。   

    陰陽魚太極圖出現後,對它的涵義,有許多種說法。最為大家所了解的一種說法便是:它可用來說明《周易》八卦的起源。《周易—說卦傳》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這其中提到"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但具體是如何"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的,則不是十分清楚。而上文所列清代胡渭《易圖明辨》中保留的"古太極圖",已有根據陰陽消息八分太極圖從而得出八卦的詳細方法。如上圖所示,整個圖作為一個圓圈即太極;圓圈中一白一黑兩條陰陽魚互相環抱,白魚代表陽,黑魚代表陰;這表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陰氣盛於北方,物極必反,其中陰氣中一陽生為震;隨著陽氣逐漸強盛,依次由震、離、兌至於乾,達到陽氣的極盛。在圖中,震位於東北,白一分、黑二分,一奇二偶;兌位於東南,白二分、黑一分,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三奇無偶,為純陽之卦;而離卦正東,取黑中白點成二白夾一黑,為二奇含一偶(對此,還有一些不同說法。如取西邊白色魚頭中兩白夾一黑,或者東邊白色與西邊白色環抱黑色部分,亦成離卦象)。同樣道理,陽氣盛於南方,一陰生起為巽,隨著陰氣的逐漸強盛,由巽、坎、艮至於坤,為陰氣之極盛。其中,巽處西南,黑一分、白二分,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為三偶,為純陰之卦;而坎卦正西,取白中黑點成二黑夾一白(或者取東邊黑色魚頭中兩黑夾一白,或者取西邊黑色部分與東邊黑色部分環抱中間白色部分),為二偶含一奇。"兩儀"由陰陽兩魚來代表,各生四卦,為"兩儀生四象";合而言之,則兩個"四象"即成八卦,是謂"四象生八卦"。那麼,圖中陰陽魚的黑白兩點又起一個什麼作用呢?從圖中看:陰盛於北而陽氣生起,陰避陽,故回入中宮。但是,陽氣為什麼會生起呢?這是因為黑中仍然有一點之白作為陽精,當晦朔陰盛之時,這一點陽精與日中之陽相感應,使對方之陽生出,從而成為生陽之本。同理,陽盛於南而陰氣生起,陽避陰而回入中宮。當望夕之時,白中一點之黑作為陰精與月中之陰相感應,使對方之陰生出,從而成為生陰之本。所以,陰陽魚太極圖中的黑白兩點,在運轉太極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陰陽魚太極圖不僅可以用來確定八卦方位,在道教中,其陰陽消長及八卦方位還可以用來描繪內丹修鍊的功夫。因為從人的一身來看,乾為首,坤為腹,自首以下有心,心為離屬火,而為氣之總匯;自腹以下有腎,腎為坎屬水,而為精所藏之所;凡人自有生命以來,火炎上,水潤下,這就是所謂"數往者,順也。"及加以修鍊,以乾、坤為爐鼎,坎、離為汞鉛,使火降而下,水升而上,這就是"知來者,逆也。"水下而反上,火上而反下,水火即坎離,坎離即日月,日月為易,所以說:"易,逆數也。"如果再結合"離南坎北"的文王后天八卦(見圖3)一起看,離居東方,即移火於木位,這就是"東三南二同成五";坎居西方,即移水於金位,便是"北一西將四共之";乾南坤北,即抽坎之中實以填離之中虛,而成"金丹三家相見,結嬰兒也";巽居西南坤位,以長女合老陰,"黃婆也";艮居西北乾位,以少男合老陽,"築基也";兌居東南巽位,以少女合長女,隱寓三七於其中,"鼎器也";震居東北艮位,以長男合少男,隱寓二八於其中,"藥物也";陽氣生於東北而盛於正南,從震、離、兌一直到乾,為望前三候(初三、初八、十五),陽息陰消之月象;陰氣生於西南而盛於正北,從巽、坎、艮一直到坤,為望後三候(十六、二十三、三十),為陽消陰息之月象,其中便有修鍊的火候問題,有修鍊體會者自可從中領會深意。總之,從"後天八卦"到"先天八卦"轉變,亦即內丹修鍊中從"後天"返還到"先天"。人之生,火在水上,未濟之象;神丹既成,水在火上,為既濟之象;以魂守魄,使陰陽不相離,則可以長生而久視。這就是"五行順行,法界火坑;五行顛倒,大地七寶"、"順則生人逆則仙"。一幅陰陽魚太極圖實際上便將內丹修鍊的許多問題做了說明。   

    另外,從學理上講,陰陽魚太極圖還正確地表達了太極與陰陽、八卦的關係。以往的易圖有一個缺點,即太極、陰陽、八卦處於彼此分離的狀態。所謂先有太極,太極生兩儀,生完之後,只存兩儀,太極便消失了。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是如此。陰陽魚太極圖的出現,較好地處理了太極與兩儀、四象、八卦的關係。而這在哲學上,表現為一與多的關係。對比一下,佛教與理學在此問題上也有一比喻,叫"月映萬川"。如禪僧玄覺《永嘉證道歌》中有:"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的句子,論證了普遍的"佛性"與特定物中的"佛性"的關係,它們不是兩種"佛性",而是"一多相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關係,每一個體雖然各自不同,但均有共同之佛性,這就為每一個體走向成佛提供了根據。而朱熹在論證理與事的關係時也說:"本只是一太極(即理之大全),而萬物各有稟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極爾。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則隨處可見。""只如月映萬川相似。"(《朱子語類》卷九十四)認為每一事物的理並不是分有本體理的一部分,而是稟受了本體理的全體。從陰陽魚太極圖中亦可看出,太極並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物,太極即是陰陽、即是四象、即是八卦,八卦雖各各不同,但卻為一太極所統攝。引申開來,萬物各不同,但卻都可以歸到太極中來。如以太極喻"道",則萬物一道。《道德經》中曾說:"萬物負陰而抱陽"。道教以陰陽魚太極圖作為自己的標誌,也取了這層涵義。因為道教講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萬物均可復歸於"道",為什麼萬物可以復歸於"道"呢?因為道在萬物,不可以須臾離也!這就也為修仙成道提供了內在的可能性。   

    陰陽魚太極圖源於道教,並長期在道教界內部流傳,其畫法不太為外界所知。前文已介紹了"古太極圖"(見圖5)的畫法,其畫法是"從外到內",這種畫法可以直觀地看出陰陽消長及其生成八卦的具體過程。不過,比較正規、普遍的畫法,是我們《中國道教》刊頭所列的陰陽魚太極圖的畫法。   

    原因在於:(1)《周易》畫卦和書寫文字不一樣,文字書寫是自上而下、自外而內的,而畫卦的順序則是自下而上,自內而外的。所以,和"古太極圖"的畫法不同,我們《中國道教》採用《周易》畫卦的正規畫法。對比一下,可以發現,在震、艮、巽、兌四卦上,我們的畫法和"古太極圖"是不一樣的。"古太極圖"之所以那樣畫,只是為了直觀顯現"太極圖"生成"八卦"的過程,這種畫卦的方法,嚴格來說,是不規範的。(2)所謂"古太極圖",其實並不古。它在明末章潢的《圖書編》中,才被稱為"古太極圖",而被公之於眾的時間,有資料可查也只能追溯明初。如果和邵雍的"伏羲八卦方點陣圖"和"伏羲六十四卦方點陣圖"相比,晚了很多。陳摶圖書易三傳到邵雍,邵雍先天之學去古不遠,更多地保留了陳摶圖書易的原貌,因而較所謂的"古太極圖"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我們《中國道教》刊頭的"陰陽魚太極圖"中的八卦方位,採用的就是"伏羲先天八卦方位",應該說,這是更為準確的畫法。 

    由於陰陽魚太極圖蘊含了道教教理、教義方面的許多知識,而且其本身就是源於道教,所以,儘管後來儒者對此也加以過闡發和說明,但道教仍然把它作為本教的一個重要標誌。

 

陰陽魚太極圖源於《周易參同契》

  「水火匡廓圖」或「三五至精圖」,也是值得分析的。後兩圖傳為五代彭曉為詮釋《周易參同契》而畫的圖,而經查《正統道藏》,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中並沒有這兩幅圖,而只有一幅「明鏡圖」。(當然不能排除其他失傳的版本中載有這兩幅圖。)退一步說即使彭曉作過這兩幅圖甚至哪怕《參同契》中就有這兩幅圖,也不能斷定它就是太極圖的源頭,其道理同上述一樣,從這兩幅圖的圖形上看不出可以推衍出太極圖的痕迹,但卻有思想淵源關係。《參同契》首章說:「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特彆強調坎離,坎離為日月、日月為「易」。坎為陰中有陽,離為陽中有陰。「水火匡廓圖」正是對坎(水)離(火)二卦的形象表示。這種陰陽相合,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消長流變的思想不正是太極圖的基本思想嗎?從袁桷等人所敘流傳譜系看,太極圖道教是很有關係的。武夷君白玉蟾是道教內丹派南宗第五祖,「蜀之隱者」可能就是蜀中道士。  思想上的淵源關係並不等同於圖形上的淵源關係。看來要考察太極圖源自於什麼圖是很困難的事。我們還是來考證一下最早的太極圖是何人所作這個問題    首先要給太極圖的圖形定一個標準(正因為沒有一個標準,所以上述原始時代的圖形統統被稱作「太極圖」),真正的太極圖應當是內為陰陽魚互糾圖案、外為八卦或六十四卦環形圖案。至於陳摶所傳的「龍圖」、「先天圖」是不是這種圖形,已無法考證。因而難以判斷陳摶就是作此圖的第一人。薛翁、蜀之隱者是否作此圖,同樣無考。檢索現存文獻資料,發現最早的一張太極圖在南宋張行成的《翼玄》中。  張行成,生卒年不詳,約生活於公元十二世紀,紹興(113l~1137)進士,乾道二年(1166)向皇上進呈易學七書,其中《翼玄》即載有此圖。  《翼玄》又作《翼元》,現存版本為兩種,一是清乾隆李調元輯刊的《函海》本,一是1935年開始編輯出版的《叢書集成初編》,據《函海》本排印本。  今人郭或先生在《周易研究》1995年第4期發表《易先天圖--渾天象非張行成之圖》,其理由有四點:(1)張行成的「太極觀是具體的六爻卦,是形而下的。」「與後來朱熹、蔡元定以《先天圖》環中之""中間虛者""為太極的宇宙論是不同的」。(2)洪邁沒有提及,朱熹也沒有評論。(3)邵雍並不以渾天術言天。(4)《翼玄》是注釋《太玄》的,「用以明三元符號系統《太玄》的書中,又怎能有此二元符號系統的圖呢?」我認為這幾點意見很值得商榷。  第一,無論是「形而上」太極觀還是「形而下」太極觀,與陰陽魚太極圖都沒有直接關係,郭氏說:張行成「既不以先天圖中間虛處為太極,就不會有此《易先天圖——渾天象》之圖」。真不知這兩者之間有何關係?陰陽魚太極圖中間並不是虛處,而恰恰是實處(由黑白兩色交互構成),如按郭氏的說法,恰是「形而下」,由「形而下」的太極觀演變出「形而下」的圖形不是更自然、合理嗎?(當然並非如此簡單,下文將具體分析)倒是「中間為虛處」的所謂「形而上」太極觀只能派生出空心圓太極圖,而難以派生出「陰陽魚交互」這種「形而下」太極圖。  第二,說掌管國史圖書的洪邁如果見到陰陽魚太極圖就不會以黑白半圓表示兩儀(「六十四卦生自兩儀圖」)。這種推測是沒有說服力的。無論洪邁是否看見陰陽魚圖,都沒有理由強迫他不許採用黑白半圓太極圖,他可以不喜歡陰陽魚圖而更偏愛黑白半圓圖。事實上,當時大多數人都是偏愛黑白半圓太極圖的,因為它簡單明快地表示了太極生兩儀之理(這一點並不亞於陰陽魚圖)。如朱熹評論:「龜山取一張紙,畫個圈子,用墨塗其半,云:這便是《易》。此說極好!《易》只是一陰一陽,做出許多般樣。」(《朱子語類》卷六十五)「圖左一邊屬陽,右一邊屬陰」。(同上)再說朱夫子無論怎樣「博學多識」,也可能有未見到的東西。以此作為論據是站不住腳的。  而事實上紹熙四年(1193年)朱熹托蔡元定入蜀尋找易圖,蔡從蜀之隱者手中求得三圖後,可能給朱熹看過,因為慶元二年(1196年)朱熹在給蔡季通的信中說:「前日所說磨崖刻河、洛、先天諸圖,適見甘君說閣皂山中新營精舍處,有石如削,似可鐫刻,亦告以一本付之。""先天""須刻卦印印之,乃佳。……三圖須作篆,乃有古意,便當遣人送伯謨處也。」(《朱文公文集·續集》卷二《答蔡季通書》六十、六十一)這裡說的「先天」圖很可能就是這張「先天太極圖」(外套六十四卦的陰陽魚圖)。可是到了次年(慶元三年,1197年)刻在閣皂山的圖都只有「河圖」、「洛書」兩幅。為什麼最終沒把「先天圖」刻上去呢?我看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磨岩鐫刻比較困難,因為此圖外套六十四卦(這一點可以肯定,至於裡面是「陰陽魚」圖還是六十四卦方圖已不可考),要把這些複雜的卦爻刻上去是較困難的,所以朱熹設想「刻卦印印之」。二是與河、洛二圖比較並不重要。根據胡渭的推測,此圖「出希夷,源自伯陽,不若根柢大傳五十有五之數為得其正耳。」可見這張圖不如河、洛來得正宗。胡渭這句話是解釋蔡季通「秘而不傳」的原因的,而實際是蔡季通、朱熹都覺得沒那麼重要,加上鐫刻又困難,所以就棄而不刻了。對此,束景南先生認為;所以只刻二圖,是因為八分的「河圖」與九宮的「洛書」本已包含了這張圖,三圖本為一圖。(《中華太極圖與太極文化》第20頁)這種說法是可疑的,因為以陰陽魚為底的河圖、洛書是否存在本身就不能確定,怎麼能說「三圖本為一圖」呢?   真正重視這張圖並從中悟出「妙」道的除張行成本人外,就算是趙撝謙了,他說:「嘗熟玩之,有太極函陰陽,陰陽函八卦自然之妙。」這個「妙」字是趙氏反覆把玩(「熟玩」)之後才悟出來的,可見前人並沒有這樣去把玩,沒有領悟個中妙處,當然也就不予重視了。因而不能以洪邁、朱熹沒有評論過陰陽魚圖就否定張行成傳過或作過此圖。  第三,邵雍是否以渾天象言天在這裡並不重要,問題是張行成是怎樣理解邵雍先天圖的。郭文中「易先天圖」與「渾天象」之間用了破折號,而在《翼玄》中,「渾天象也」四字為雙行小字附在「易先天圖」的下面,顯然是注釋語,而郭氏卻誤以此為正文。張行成認為「易」就是渾天象,邵雍先天圖就是主渾天說。「蓋渾之理無異,唐一行能知之,而蓋天家學失其本原,故子云、康節,皆非其說也」(《翼玄》卷一)認為邵雍不贊成蓋天說。他還明確指出:「蓋易者,天用地之數……渾天象也;玄者,地承天之數……蓋天象也。」   第四,郭氏說《翼玄》中不可能有二元符號的圖。不知郭先生是否閱讀過《翼玄》?《翼玄》幾乎通篇都是在比較《易》和《玄》的,換言之,《翼玄》正是通過與《易》的比較而注釋《太玄》的,可以說處處都有「易」,處處都有二元符號。如卷一開宗明義:「一者,玄也。一生三,其數成六,天之用也。故易一卦六爻」。「易,天也,分於地者,君用臣也;玄者,地也,宗於天者,臣尊君也。」「玄用九數,故中於八;易用十五數,故中於九。易兼九六,玄獨用九也。易之八者天體,玄之九者地用也。」再說「易先天圖」正是與「太玄圖」比較而列的,並認為「先天圖」為渾天象,「太玄圖」為蓋天象。  以上四點僅針對郭文進行辯論,也只能說明張行成可能作太極圖(易先天圖),還不足以證明太極圖必定為張行成所作。這就需要從張行成自己的著述中加以分析。張行成在《翼玄》中提到的「易先天圖」大概有三個:一個是先天方圖,一個是先天圓圖,一個是方圓合一圖。  (一)易方圓合一圖。卷一:「易方圓二圖,天地相為體用也。」「蓋易者,天用地之數,方圓二圖合於一者,以圓包方,地在天內,渾天象也。」卷七:「易圖方圓合一者,地在天中,渾天象也。」此圖,即邵雍先天六十四卦方點陣圖,圖亦載於朱熹《周易本義》卷首。  (二)先天方圖。卷一:「先天方圖,乾位西北,坤位東南,天門地戶也……」卷九:「先天方圖從地而變,則一卦偏交八卦,是為六十四卦。」此圖即邵雍先天方點陣圖中的方圖,表示被天包著的地。  (三)先天圓圖。卷一:「易之圓圖,自一陰一陽以口口口二則,由外而之內。」張行成對這張圖似乎情有獨鍾,往往單稱它為「先天圖」。如卷十:「先天圖合為一天也。」「先天圖右行者,逆生氣以變時也;左行者,順布氣以生物也。天地之道,逆境所以自生,順境所以生人,亦忠恕之理也。…""先天象圓,合乎一者天也。」   先天圓圖中間加上「陰陽魚」圖形是完全合情合理的。「陰陽魚」形正是對六十四卦方位圓圖的形象說明。《翼玄》中已用了先天圖「右行」、「左行」的字眼,除以上引文外,卷十還說:「易先天爻象圖,自乾坤始者,陰陽之象,上下皆右行;自復遇始(當為「垢」之誤)者,陰陽之象,上下皆左行,列於二也。」陰陽魚」的左行、右行不正是卦爻的左行、右行嗎?「列於二」如不是指陰陽——黑白二色的排列,那又是指什麼呢?   張行成在另一專著《易通變》中,載十四圖,其中第一幅圖即「有極圖」,「有極圖」即「先天圖」。此圖實為方圓合圖(圓圖變形為八邊形)。其中對圓圖的解釋可見看出「陰陽魚」圖的蘊義。「太極包含萬象,以為有而未見,以為無而固存。……天地之象已具乎渾淪之中,太極之全體也。」(卷一)「圓圖右行者,六變未有一之卦也;左行者,五變已有一之卦也。」(卷一)「先天圖自一陰一陽六變各至於三十二,是為地之一柔一剛,復垢代乾坤以為父母,剛柔承陰陽以成變化,而天下之能事畢矣。」(卷一)以陰陽爻的變化解釋六十四卦圓圖的排列,而「陰陽魚」圖形恰好準確而形象地反映了這種卦爻變化。  在「陰陽魚」圖形中,右上方「白魚」左行由大到小,依次為乾、兌、離、震(包括由這四卦作為下卦的4X8=32卦),表示陽爻逐漸減少;左下方「黑魚」右行由大到小,依次為坤、艮、坎、巽(包括由這四卦作為下卦的4X8=32卦),表示陰爻逐漸減少。而陽爻減少的同時,陰爻在增多;陰爻減少的同時,陽爻在增多,所以用「黑白魚」互糾表示。兩個「魚眼」則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其中「白魚」中的「黑眼」表示離卦,「黑魚」中的「白眼」表示坎卦。  在《翼玄》先天圖中,以黑白小方格表示的六十四卦爻位變化圖,乾、坤分別為六個白格、六個黑格(為大父母),復、垢分別為一白五黑、一黑五白(為小父母),陰陽變化自復姤開始,由復左行,由垢右行。如果按黑白格的多少組合起來(不考慮位置的高低),那麼恰恰就是一幅「陰陽魚」圖。張行成在找到六十四卦爻變規律的基礎上,做出陰陽魚互糾圖,應當是順理成章的事。郭或先生說「陰陽魚」圖只有「在黑白各半圓圖的基礎上應時衍變而產生」,未免太武斷了。  張行成之後,似乎沒有人直接提過他作有這麼一幅圖,不過,袁桷在講太極圖流變時,曾提到過他,「薛(季宣)授袁(溉)時嘗言:河洛遺學多在蜀漢間,故士大夫聞是說者,爭相購之。後有二張,曰行成精象數,曰演通於玄。最後朱文公屬其友蔡季通……」(轉引自胡渭《易圖明辨》卷三)從張行成的生平看,他是臨邛人,「乾道間,由成都府路鈐轄司幹辦公事丐祠,杜門十年。」(黃宗羲《宋元學案·張祝諸儒學案》),他杜門著書,共七種,七十九卷。以邵雍之學為歸宿,「取自陳希夷至邵氏所傳先天卦數等四十圖」(《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術數類》作「十四圖」,為確。)「敷演解釋,以通諸易之變,始若殊途,終歸一致。」「先是康節之學有所傳十四圖者,世莫之傳。先生得於蜀中估籍吏人之家,因演解之,以為象數之用。」(《宋元學案》)據此說,張行成以在蜀中之便,完全可能在蔡元定(季通)以前得到這幅圖。  除了張行成,宋代還有沒有人作過「陰陽魚太極圖」呢?據文獻記載,至少還有兩個人作過這類圖。一個是早於張行成的鄭東卿(少枚),一個是晚於張行成的羅願(端良)。鄭東卿傳「古先天圖」:他作有《先天圖注》,自序說:「東卿自學《易》以來,讀易家文字百有餘家,所可取者,古先天圖、揚雄《太玄經》、關子明《洞極經》、魏伯陽《參同契》、邵堯夫《皇極經世書》而已……四家之學,皆兆於先天圖。先天圖,其《易》之源乎?復無文字解注,而世亦以為無用之物也。今予作方圓相生圖,為先天圖註腳,比之四家者為最簡易。」鄭東卿提到的「古先天圖」至少早於揚雄,並不是他自作,他只是作了一幅「方圓相生圖」為它作註腳。「古先天圖」到底何樣,不得而知。從名稱上推測當是外套先天六十四卦一類圖(當時冠以「先天圖」名稱者,全是指這類圖,只是中間圖形有「方形」與「陰陽魚」形的區別)。  羅願作「河圖」:據明初宋濂介紹:「新安羅端良願作陰陽相含之象,就其中八分之,以為八卦,謂之河圖;用井文界分為九宮,謂之洛書。言出於青城山隱者,然不寫為象。」(轉引自胡渭《易圖明辨》卷三)羅願的這張圖也說是從四川青城山隱者那裡得來的,為陰陽相含之象,中間「八分之」,只是仍不稱「太極圖」,而稱「河圖」,不過圖象也沒有流傳下來。胡渭認為就是後來趙仲全「古太極圖」的樣子。羅願與朱熹是同鄉(同是新安人,今安徽徽州),又是摯友,因而可能朱熹在托蔡元定入蜀尋找三圖之前,就看到了羅願這張圖,只是不重視,或不贊成(朱熹認為「河圖」是十數圖,而不是這張圖),所以不予評論。  宋代張行成、鄭東卿、羅願的這類先天太極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鄭、羅的圖以至於散佚。)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明代初年。明代一反過去,人們開始真正關注這類圖。  明初,趙偽謙在《六書本義》中載有「陰陽魚」圖,這張圖過去被學者認為是第一張「太極圖」,看來這個結論應該改寫了。不過當時仍未稱「太極圖」,而是稱「天地自然河圖」(胡渭引用時稱「天地自然之圖」)。趙撝謙解釋:伏羲時,滎陽一帶的黃河中有龍馬背負這張圖浮出水面,所以被稱為「河圖」,《周易》說「河出圖」,《尚書》說「河圖在東序」,就是指這張圖,而不是指九數圖或十數圖。  趙撝謙圖與張行成圖有一些不同:(1)趙圖外圈為先天八卦,張圖為先天六十四卦。(2)趙圖「魚頭」稜角分明,「魚眼」為偏長的淚痕狀;張圖「魚頭」線條柔和,「魚眼」為圓形。  到了明末,趙仲全作《道學正宗》,書中載有「古太極圖」,這是現存文獻中第一次將這張圖稱為「古太極圖」的。與趙撝謙圖比較,在「陰陽魚」上加了四條線,劃分為八個區域。(胡渭認為羅願當年的陰陽相含之象的「河圖」就是這種樣子。)這就將卦爻陰陽位數與「陰陽魚圖」黑白變化度數更嚴格地對應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後世干變萬化的太極圖(以兩個半圓合成的太極圖最為流行),都是不對的,都不符合與卦爻位數嚴格對應的本義。其後在對這張圖的稱謂上,基本統一,此圖最終確名為「太極圖」,一直延用至今。  明代還有一位著名易學家來知德(1525~1604),他自己創造過一幅類似的太極圖,載《易經來注圖解》。此圖命名為「圓圖」或「太極圖」,其含義為陰陽互生——陽極生陰,陰極生陽。是在傳統太極圖的基礎上稍加改造,但未能流行。

 

——兼與郭或先生商榷

 

太極圖被稱為「中華第一圖」。從孔廟大成殿樑柱,到樓觀台、三茅宮、白雲觀的標記物;從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攤;從中醫、氣功、武術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書刊封面、會徽會標,到南韓國旗圖案、新加坡空軍機徽、玻爾勳章族徽……等等,太極圖無不躍居其上。這種廣為人知的太極圖,其形狀如陰陽兩魚互糾在一起,因而被習稱為「陰陽魚太極圖」。

「太極圖」既然流行得如此久遠、如此廣泛,自然它的起源和流變問題就成了人們的興趣焦點。在考察它源流之前,應弄清楚「太極圖」的名稱和圖形的關係問題。這裡有兩種情況,一是同一名稱,卻指不同圖形,被稱作「太極圖」的除了陰陽魚圖形外,還有五層圖形、空心圓圖形、黑白半圓圖形等;一是同一圖形,卻有不同的名稱,如陰陽魚「太極圖」,早期稱作「先天圖」、「河圖」、「先天自然河圖」、「先天自然之圖」、「古太極圖」等;五層「太極圖」又稱「無極圖」、「太極順逆圖」、「太極順生圖」、「丹道逆生圖」等。本文僅對陰陽魚太極圖作一考察,有關五層太極圖的考證將另撰文。

現代有不少人認為太極圖起源於原始時代,甚至有人認為是太古洪荒之時外星人饋贈地球人的禮物,或本次人類文明以前上一次甚至兩三次文明毀滅時遺留下來的唯一信物。太極圖又是根據什麼演變而來的呢?陳立夫先生認為:「大陸先後所出土之古太極圖,較《周易》及《乾鑿度》之成書,尚早三、四千年。諸如陝西永靖所出土六千五百年前雙耳彩陶壺上之雙龍古太極圖,乃使用毛筆中鋒所畫,竟早於孔子四千年。又出土商代及西周之多件青銅器上,亦契有雌雄雙龍相互纏繞之太極圖。」陳先生將雙龍相互纏繞之圖直接稱為「雙龍太極圖」。雙龍纏繞圖實際上就是華夏始祖「伏羲女媧交尾圖」;此外有人認為太極圖來源於「」、「」符號,雙魚紋樣圖形,雙鳳紋樣圖形,近前有人聲稱太極圖來源於河南洛油伏羲台下黃河與洛書相匯後形成的「渦漩」。

這些圖形到底是不是太極圖的來源?如果單就這種圖形紋樣而言,顯然無法直接推衍出太極圖。因為類似的圖案在其他民族就沒有演變出太極圖,如古代巴比倫有雙蛇纏繞交尾圖案,古希臘、古印度、高加索、小亞細亞等地的遺物上有:「」紋飾,但這些民族都沒有太極圖。至於「渦漩」一說,實屬荒唐,「渦漩」無處不在,如果從中能看出太極圖,那太極圖豈不是遍布世界各地了嗎?

不過,從這些圖形隱含的思想觀念看,又不能說與太極圖毫無關係。這些圖形都是雙雙交合而成,或雙龍、雙蛇,或雙魚、雙鳳,連「」也是由兩個相同的符號交叉而成,這是原始社會生殖崇拜的產物。雙雙圖紋,或表示男女,或表示雌雄;兩兩交叉,反映原始生民對男女、雌雄交合的直觀認識。由兩性生殖器、男女、雌雄、日月等人體現象、生物現象、自然現象,逐漸體悟出「陰陽」概念,以及陰陽同體、陰陽相對與相交、陰陽交互作用、陰陽相互轉化等等思想理念,這種思想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陰陽文化。《易經》陰陽爻、陰陽卦正是陰陽思想的符號化,太極圖的黑白相間、首尾糾合正是陰陽對待統一、消長流行、互根互動理念的最佳圖示。

可見,原始時代的這些圖紋只不過是太極圖的思想淵源,而從中並不可能直接演變為太極圖,太極圖到底源自何圖?最早的太極圖為何時何人所作?讓我們先來看看前人的論述。

在宋人的著作中,基本上是認為「先天圖」是從五代宋初陳摶那裡傳下來的。最有名的是朱震的論述:「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

其實比朱震更早的晁說之已敘述了先天圖的流傳:「有宋華山希夷先生陳摶圖南,以《易》授終南種征君放明逸,明逸授汶陽穆參軍修伯長,而武功蘇舜欽子美亦嘗從伯長學。伯長授青州李之才挺之,挺之授河南邵康節先生雍堯夫。」

我們再來看一看與邵雍同時代的人是怎麼說的。與邵雍同巷裡居住了三十餘年的二程兄弟說:「獨先生之學為有傳也。先生得之於李挺之,挺之得之於穆伯長。推其源流,遠有端緒。」程氏只上推到穆修,穆修以上則以一句「遠有端緒」省略。

邵雍之子邵伯溫說:「先君受易於青社李之才,字挺之。為人倜儻不群,師事汶陽穆修。挺之聞先君好學……於是先君傳其學。……伯長,《國史》有傳,其師即陳摶也。」

由此可見朱震所說的傳承關係是基本可信的。可惜的是這張「先天圖」沒有隨上述文字流傳下來,以至今人無法確認它到底是「陰陽魚圖」,還是「先天八卦方點陣圖次序圖」,或是別的什麼圖。

其後詳細論述易圖流變的是元代的袁桷,他在為宋末謝仲直《易三圖》作的《序》中說;「上饒謝先生遁於建安番揚,吳生蟾往受易而後出其圖焉」。而謝仲直又得自彭翁,彭翁得自武夷君。武夷君可能就是白玉蟾。袁桷又說:「至荊州袁溉道潔始受於薛翁,而易復傳。袁乃授永嘉薛季宣……最後朱文公屬其友蔡季通如荊州復入峽,始得其三圖焉。……其孫抗秘不復出。……今彭翁所圖疑出蔡氏。」依袁桷說,易三圖的流傳大致為:

薛翁-袁溉-薛季宣……-蔡季通-蔡抗……武夷君-彭翁

-謝仲直-吳蟾

那麼蔡元定從四川訪得的三圖是什麼樣子?或者說謝仲直的「易三圖」是什麼樣子?今天已經看不到了,袁桷當時就沒有說明。胡渭推測:「故首著之季通所得三圖,一為先天太極圖無疑矣。其二蓋九宮圖與五行生成圖。」

明代初年趙撝謙在《六書本義》中載有這張圖,並說:「此圖世傳蔡元定得之於蜀之隱者,秘而不傳,雖朱子亦莫之見,今得之陳伯敷氏。」當時大多數人都相信這種說法,只有季彭山表示懷疑,他說:「朱子與蔡氏無書不講明,豈有秘不與言之理?」。胡渭不僅贊同袁桷的說法,而且贊同朱震的說法,認為陳摶以先天圖授种放,三傳至邵雍,邵雍的「先天古易者,悉本此圖可知也。」斷定此圖出自陳摶,源自《參同契》。

我認為說陰陽魚太極圖源於《周易參同契》「水火匡廓圖」或「三五至精圖」,也是值得分析的。後兩圖傳為五代彭曉為詮釋《周易參同契》而畫的圖,而經查《正統道藏》,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中並沒有這兩幅圖,而只有一幅「明鏡圖」。退一步說即使彭曉作過這兩幅圖甚至哪怕《參同契》中就有這兩幅圖,也不能斷定它就是太極圖的源頭,其道理同上述一樣,從這兩幅圖的圖形上看不出可以推衍出太極圖的痕迹,但卻有思想淵源關係。《參同契》首章說:「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特彆強調坎離,坎離為日月、日月為「易」。坎為陰中有陽,離為陽中有陰。「水火匡廓圖」正是對坎離二卦的形象表示。這種陰陽相合,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消長流變的思想不正是太極圖的基本思想嗎?從袁桷等人所敘流傳譜系看,太極圖道教是很有關係的。武夷君白玉蟾是道教內丹派南宗第五祖,「蜀之隱者」可能就是蜀中道士。

思想上的淵源關係並不等同於圖形上的淵源關係。看來要考察太極圖源自於什麼圖是很困難的事。我們還是來考證一下最早的太極圖是何人所作這個問題吧。

首先要給太極圖的圖形定一個標準,真正的太極圖應當是內為陰陽魚互糾圖案、外為八卦或六十四卦環形圖案。至於陳摶所傳的「龍圖」、「先天圖」是不是這種圖形,已無法考證。因而難以判斷陳摶就是作此圖的第一人。薛翁、蜀之隱者是否作此圖,同樣無考。檢索現存文獻資料,發現最早的一張太極圖在南宋張行成的《翼玄》中。

張行成,生卒年不詳,約生活於公元十二世紀,紹興進士,乾道二年向皇上進呈易學七書,其中《翼玄》即載有此圖。

《翼玄》又作《翼元》,現存版本為兩種,一是清乾隆李調元輯刊的《函海》本,一是1935年開始編輯出版的《叢書集成初編》,據《函海》本排印本。

今人郭或先生在《周易研究》1995年第4期發表《易先天圖--渾天象非張行成之

圖》,其理由有四點:張行成的「太極觀是具體的六爻卦,是形而下的。」「與後來朱熹、蔡元定以《先天圖》環中之""中間虛者』為太極的宇宙論是不同的」。洪邁沒有提及,朱熹也沒有評論。邵雍並不以渾天術言天。《翼玄》是注釋《太玄》的,「用以明三元符號系統《太玄》的書中,又怎能有此二元符號系統的圖呢?」我認為這幾點意見很值得商榷。

第一,無論是「形而上」太極觀還是「形而下」太極觀,與陰陽魚太極圖都沒有直接關係,郭氏說:張行成「既不以先天圖中間虛處為太極,就不會有此《易先天圖——渾天象》之圖」。真不知這兩者之間有何關係?陰陽魚太極圖中間並不是虛處,而恰恰是實處,如按郭氏的說法,恰是「形而下」,由「形而下」的太極觀演變出「形而下」的圖形不是更自然、合理嗎?倒是「中間為虛處」的所謂「形而上」太極觀只能派生出空心圓太極圖,而難以派生出「陰陽魚交互」這種「形而下」

太極圖。

第二,說掌管國史圖書的洪邁如果見到陰陽魚太極圖就不會以黑白半圓表示兩儀。這種推測是沒有說服力的。無論洪邁是否看見陰陽魚圖,都沒有理由強迫他不許採用黑白半圓太極圖,他可以不喜歡陰陽魚圖而更偏愛黑白半圓圖。事實上,當時大多數人都是偏愛黑白半圓太極圖的,因為它簡單明快地表示了太極生兩儀之理。如朱熹評論:「龜山取一張紙,畫個圈子,用墨塗其半,云:這便是《易》。此說極好!《易》只是一陰一陽,做出許多般樣。」「圖左一邊屬陽,右一邊屬陰」。再說朱夫子無論怎樣「博學多識」,也可能有未見到的東

西。以此作為論據是站不住腳的。

而事實上紹熙四年朱熹托蔡元定入蜀尋找易圖,蔡從蜀之隱者手中求得三圖後,可能給朱熹看過,因為慶元二年朱熹在給蔡季通的信中說:「前日所說磨崖刻河、洛、先天諸圖,適見甘君說閣皂山中新營精舍處,有石如削,似可鐫刻,亦告以一本付之。""先天』須刻卦印印之,乃佳。……三圖須作篆,乃有古意,便當遣人送伯謨處也。」這裡說的「先天」圖很可能就是這張「先天太極圖」。可是到了次年刻在閣皂山的圖都只有「河圖」、「洛書」兩幅。為什麼最終沒把「先天圖」刻上去呢?我看可能有兩

個原因:一是磨岩鐫刻比較困難,因為此圖外套六十四卦,要把這些複雜的卦爻刻上去是較困難的,所以朱熹設想「刻卦印印之」。二是與河、洛二圖比較並不重要。根據胡渭的推測,此圖「出希夷,源自伯陽,不若根柢大傳五十有五之數為得其正耳。」可見這張圖不如河、洛來得正宗。胡渭這句話是解釋蔡季通「秘而不傳」的原因的,而實際是蔡季通、朱熹都覺得沒那麼重要,加上鐫刻又困難,所以就棄而不刻了。對此,束景南先生認為;所以只刻二圖,是因為八分的「河圖」與九宮的「洛書」本已包含了這張圖,三圖本為一圖。這種說法是可疑的,因為以陰陽魚為底的河圖、洛書是否存在本身就不能確定,怎麼能說「三圖本為一圖」呢?

真正重視這張圖並從中悟出「妙」道的除張行成本人外,就算是趙撝謙了,他說:「嘗熟玩之,有太極函陰陽,陰陽函八卦自然之妙。」這個「妙」字是趙氏反覆把玩之後才悟出來的,可見前人並沒有這樣去把玩,沒有領悟個中妙處,當然也就不予重視了。因而不能以洪邁、朱熹沒有評論過陰陽魚圖就否定張行成傳過或作過此圖。

第三,邵雍是否以渾天象言天在這裡並不重要,問題是張行成是怎樣理解邵雍先天圖的。郭文中「易先天圖」與「渾天象」之間用了破折號,而在《翼玄》中,「渾天象也」四字為雙行小字附在「易先天圖」的下面,顯然是注釋語,而郭氏卻誤以此為正文。張行成認為「易」就是渾天象,邵雍先天圖就是主渾天說。「蓋渾之理無異,唐一行能知之,而蓋天家學失其本原,故子云、康節,皆非其說也」認為邵雍不贊成蓋天說。他還明確指出:「蓋易者,天用地之數……渾天象也;玄者,地承天之數……蓋天象也。」

第四,郭氏說《翼玄》中不可能有二元符號的圖。不知郭先生是否閱讀過《翼玄》?《翼玄》幾乎通篇都是在比較《易》和《玄》的,換言之,《翼玄》正是通過與《易》的比較而注釋《太玄》的,可以說處處都有「易」,處處都有二元符號。如卷一開宗明義:「一者,玄也。一生三,其數成六,天之用也。故易一卦六爻」。「易,天也,分於地者,君用臣也;玄者,地也,宗於天者,臣尊君也。」「玄用九數,故中於八;易用十五數,故中於九。易兼九六,玄獨用九也。易之八者天體,玄之九者地用也。」再說「易先天圖」正是與「太玄圖」比較而列的,並認為「先天圖」為渾天象,「太玄圖」為蓋天象。

以上四點僅針對郭文進行辯論,也只能說明張行成可能作太極圖,還不足以證明太極圖必定為張行成所作。這就需要從張行成自己的著述中加以分析。張行成在《翼玄》中提到的「易先天圖」大概有三個:一個是先天方圖,一個是先天圓圖,一個是方圓合一圖。

易方圓合一圖。卷一:「易方圓二圖,天地相為體用也。」「蓋易者,天用地之數,方圓二圖合於一者,以圓包方,地在天內,渾天象也。」卷七:「易圖方圓合一者,地在天中,渾天象也。」此圖,即邵雍先天六十四卦方點陣圖,圖亦載於朱熹《周易本義》卷首。

先天方圖。卷一:「先天方圖,乾位西北,坤位東南,天門地戶也……」卷九:「先天方圖從地而變,則一卦偏交八卦,是為六十四卦。」此圖即邵雍先天方點陣圖中的方圖,表示被天包著的地。

先天圓圖。卷一:「易之圓圖,自一陰一陽以口口口二則,由外而之內。」張行成對這張圖似乎情有獨鍾,往往單稱它為「先天圖」。如卷十:「先天圖合為一天也。」「先天圖右行者,逆生氣以變時也;左行者,順布氣以生物也。天地之道,逆境所以自生,順境所以生人,亦忠恕之理也。…""先天象圓,合乎一者天也。」

先天圓圖中間加上「陰陽魚」圖形是完全合情合理的。「陰陽魚」形正是對六十四卦方位圓圖的形象說明。《翼玄》中已用了先天圖「右行」、「左行」的字眼,除以上引文外,卷十還說:「易先天爻象圖,自乾坤始者,陰陽之象,上下皆右行;自復遇始者,陰陽之象,上下皆左行,列於二也。」陰陽魚」的左行、右行不正是卦爻的左行、右行嗎?「列於二」如不是指陰陽——黑白二色的排列,那又是指什麼呢?

張行成在另一專著《易通變》中,載十四圖,其中第一幅圖即「有極圖」,「有極圖」即「先天圖」。此圖實為方圓合圖。其中對圓圖的解釋可見看出「陰陽魚」圖的蘊義。「太極包含萬象,以為有而未見,以為無而固存。……天地之象已具乎渾淪之中,太極之全體也。」「圓圖右行者,六變未有一之卦也;左行者,五變已有一之卦也。」「先天圖自一陰一陽六變各至於三十二,是為地之一柔一剛,復垢代乾坤以為父母,剛柔承陰陽以成變化,而天下之能事畢矣。」以陰陽爻的變化解釋六十四卦圓圖的排列,而「陰陽魚」圖形恰好準確而形象地反映了這種卦爻變化。

 

 

 

在「陰陽魚」圖形中,右上方「白魚」左行由大到小,依次為乾、兌、離、震,表示陽爻逐漸減少;左下方「黑魚」右行由大到小,依次為坤、艮、坎、巽,表示陰爻逐漸減少。而陽爻減少的同時,陰爻在增多;陰爻減少的同時,陽爻在增多,所以用「黑白魚」互糾表示。兩個「魚眼」則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其中「白魚」中的「黑眼」表示離卦,「黑魚」中的「白眼」表示坎卦。

在《翼玄》先天圖中,以黑白小方格表示的六十四卦爻位變化圖,乾、坤分別為六個白格、六個黑格,復、垢分別為一白五黑、一黑五白,陰陽變化自復姤開始,由復左行,由垢右行。如果按黑白格的多少組合起來,那麼恰恰就是一幅「陰陽魚」圖。張行成在找到六十四卦爻變規律的基礎上,做出陰陽魚互糾圖,應當是順理成章的事。郭或先生說「陰陽魚」圖只有「在黑白各半圓圖的基礎上應時衍變而產生」,未免太武斷了。

張行成之後,似乎沒有人直接提過他作有這麼一幅圖,不過,袁桷在講太極圖流變時,曾提到過他,「薛授袁時嘗言:河洛遺學多在蜀漢間,故士大夫聞是說者,爭相購之。後有二張,曰行成精象數,曰縯通於玄。最後朱文公屬其友蔡季通……」從張行成的生平看,他是臨邛人,「乾道間,由成都府路鈐轄司幹辦公事丐祠,杜門十年。」,他杜門著書,共七種,七十九卷。以邵雍之學為歸宿,「取自陳希夷至邵氏所傳先天卦數等四十圖」「敷演解釋,以通諸易之變,始若殊途,終歸一致。」「先是康節之學有所傳十四圖者,世莫之傳。先生得於蜀中估籍吏人之家,因演解之,以為象數之用。」據此說,張行成以在蜀中之便,完全可能在蔡元定以前得到這幅圖。

除了張行成,宋代還有沒有人作過「陰陽魚太極圖」呢?據文獻記載,至少還有兩個人作過這類圖。一個是早於張行成的鄭東卿,一個是晚於張行成的羅願。鄭東卿傳「古先天圖」:他作有《先天圖注》,自序說:「東卿自學《易》以來,讀易家文字百有餘家,所可取者,古先天圖、揚雄《太玄經》、關子明《洞極經》、魏伯陽《參同契》、邵堯夫《皇極經世書》而已……四家之學,皆兆於先天圖。先天圖,其《易》之源乎?復無文字解注,而世亦以為無用之物也。今予作方圓相生圖,為先天圖註腳,比之四家者為最簡易。」鄭東卿提到的「古先天圖」至少早於揚雄,並不是他自作,他只是作了一幅「方圓相生圖」為它作註腳。「古先天圖」到底何樣,不得而知。從名稱上推測當是外套先天六十四卦一類圖。

羅願作「河圖」:據明初宋濂介紹:「新安羅端良願作陰陽相含之象,就其中八分之,以為八卦,謂之河圖;用井文界分為九宮,謂之洛書。言出於青城山隱者,然不寫為象。」羅願的這張圖也說是從四川青城山隱者那裡得來的,為陰陽相含之象,中間「八分之」,只是仍不稱「太極圖」,而稱「河圖」,不過圖象也沒有流傳下來。胡渭認為就是後來趙仲全「古太極圖」的樣子。羅願與朱熹是同鄉,又是摯友,因而可能朱熹在托蔡元定入蜀尋找三圖之前,就看到了羅願這張圖,只是不重視,或不贊成,所以不予評論。

宋代張行成、鄭東卿、羅願的這類先天太極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明代初年。明代一反過去,人們開始真正關注這類圖。

明初,趙偽謙在《六書本義》中載有「陰陽魚」圖,這張圖過去被學者認為是第一張「太極圖」,看來這個結論應該改寫了。不過當時仍未稱「太極圖」,而是稱「天地自然河圖」。趙撝謙解釋:伏羲時,滎陽一帶的黃河中有龍馬背負這張圖浮出水面,所以被稱為「河圖」,《周易》說「河出圖」,《尚書》說「河圖在東序」,就是指這張圖,而不是指九數圖或十數圖。

趙撝謙圖與張行成圖有一些不同:趙圖外圈為先天八卦,張圖為先天六十四卦。趙圖「魚頭」稜角分明,「魚眼」為偏長的淚痕狀;張圖「魚頭」線條柔和,「魚眼」為圓形。

到了明末,趙仲全作《道學正宗》,書中載有「古太極圖」,這是現存文獻中第一次將這張圖稱為「古太極圖」的。與趙撝謙圖比較,在「陰陽魚」上加了四條線,劃分為八個區域。這就將卦爻陰陽位數與「陰陽魚圖」黑白變化度數更嚴格地對應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後世干變萬化的太極圖,都是不對的,都不符合與卦爻位數嚴格對應的本義。其後在對這張圖的稱謂上,基本統一,此圖最終確名為「太極圖」,一直延用至今。

明代還有一位著名易學家來知德,他自己創造過一幅類似的太極圖,載《易經來注圖解》。此圖命名為「圓圖」或「太極圖」,其含義為陰陽互生——陽極生陰,陰極生陽。是在傳統太極圖的基礎上稍加改造,但未能流行。

結論:

1.「陰陽魚」太極圖的思想淵源可上推到原始時代的陰陽觀念,但原始時代的有關圖形、符號都不是也不能直接推衍出「陰陽魚」太極圖。

2.「陰陽魚」太極圖與道教有關,宋元及清代胡渭的部分有關觀點基本可信,這種關係主要體現在內丹、陰陽等思想觀念上。「水火匡廓圖」與「三五至精圖」同樣也不能直接推衍出「陰陽魚」太極圖。

3.關於陳摶或薛翁、蜀之隱者、青城山隱者創作或始傳「陰陽魚」太極圖的觀點,因無以考證,只能存疑,不能輕易否定,也不能簡單肯定。

4.現存文獻中最早一張「陰陽魚」太極魚出自南宋張行成的《翼玄》。此圖不是清康熙以後人竄入,這一點從《翼玄》、《易通變》的文字內容中可以得到證實。

5.「陰陽魚」太極圖經明初趙撝謙改造,定型於明末趙仲全。之後出現的由兩個半圓合成的太極圖都與本義不符。

推薦閱讀:

醉酒老仙 命理根源探究一:解讀陰陽五行
過路陰陽斷語
羅經易解[十] 第三章 易盤 3、易盤廿四山陰陽 4、天星盤
張成講易之陰陽
四柱陰陽經之二

TAG:陰陽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