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民族英雄:李定國

李定國是明末清初傑出的抗清將領之一。滿洲入關後,他率兵挺進雲南,轉戰於西南等地。作為農民起義軍的領袖,眼見南明節節敗退,岌岌可危,他毅然捐棄前嫌,與南明朝廷合作,並且矢志不渝。

面對同—陣營中孫可望等人的多方挑釁,他顧全大局,一再避讓。他曾「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令滿清侵略者一度準備放棄西南七省。若非叛徒泄密,他幾乎令漢奸吳三桂全軍覆滅。他在西南一帶深得民心,其英名歷代流傳。


隨軍起義,人稱「小柴王」


李定國(1620-1662),是明末清初大西農民軍的一個首領,也是優秀的軍事家和民族英雄。他是陝西榆林人,生於一個農民之家,字寧宇。

   

1630年,當時年僅十歲的李定國便加入了張獻忠的起義軍,並深得張獻喜愛,與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一同被張獻忠認為義子。1637年,已經十七歲的李定國身高八尺,本領高超,待人恭敬,被人們稱做「小柴王」,在軍中則被叫做『小尉遲」。

他曾經率領兩萬兵馬跟隨張獻忠突襲安慶,直取南京。李定國追隨張獻忠的起義軍在秦、晉、豫、楚輾轉作戰,始終驍勇善戰、剛毅威猛。此外,李定國還喜歡閱讀兵法及《資治通鑒》等書籍在軍營里以寬和仁慈著稱。

 張獻忠於1644年率領起義軍進入四川稱帝,建立大西國,設立官府,各授其職,將孫可望封為平東將軍,李定國封為安西將軍,劉文秀封為撫南將軍,艾能奇封為定北將軍,分別統領各營。

當時,清朝已在北京定都,並派遣軍隊攻打農民軍,大順軍連連戰敗,李自成戰死。

1646年,清朝派遣軍隊挺進四川攻打大西,張獻忠在西充鳳凰山死去,幾十萬大西軍被打垮。孫可望等四位將軍集合殘餘部隊幾千人向南進發,接連攻佔遵義和貴陽。清兵在攻打大順、大西的農民軍時,還先後除掉了南明弘光、隆武兩個政權。

 

滿清軍隊窮凶極惡,每到―處皆殘酷地燒殺劫掠,破壞中華文化,激起了各層民眾的反抗,抗擊滿洲的鬥爭在全國興起。

於是大西軍決意「聯明抗清」,並挺進雲南,以雲南作為抗擊清朝的基地。當時艾能奇已經死去,孫可望被稱為「國主」,李定國為安西王,劉文秀為撫南王。


轉戰西南,一路連獲大捷


孫可望於1649年寫信給南明永曆朝廷,表示願意「聯合恢剿」。後來孫可望遣兵進入貴州、四川,將南明各軍余部都收歸回來,增強了大西軍的實力。無奈之下,永曆帝只得正式將孫可望封為秦王。孫可望將永曆帝轉移到貴州安隆,安排士兵保護。

1652年,大西軍分兩路出發抗擊清兵。劉文秀帶兵同吳三桂的部隊在川北保寧交戰,被擊敗,退守貴州。李定國率軍從川東進入湖南,接連獲勝。李定國率領的都隊軍心振奮,紀律嚴格。

他們由雲南貴州攻打到湖南,屢擅屢勝,光復了幾座重要城鎮,之後又兵分三路攻打桂林,當時,清朝南征軍將領,定南王孔有德鎮守桂林,城被攻破後,他自焚而亡。李定國繼續攻取,除了梧州以外,整個廣西都被收復。

李定國一邊派兵接著剿殺殘餘敵軍,一邊安頓民眾,將躲進山中的南明官吏接回了城內。一日,李定國在七星岩旁設下酒席招待眾官吏,他說道:「如今的形勢,如同南宋末年一般。你們都很敬重佩服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英雄豪傑,他們的忠誠與浩然正氣,縱然會流芳千古,可是我們為國家效忠,終究不想得到中華淪陷異族的結局啊。」

眾人聽完,皆大為敬佩李定國豪放洒脫的氣度。

李定國軍隨後挺進湖南、江西。大軍出征七個月,光復中華三千里疆域,威名遠揚,永曆帝因此將李定國封為西寧王。滿清獲悉後,命敬謹親王尼堪做主帥,率領十幾萬八旗兵南下支援,在衡州城北同李定國展開激戰,李定國看到清軍來勢兇猛便假裝戰敗以引誘敵軍上當。尼堪不知道敵軍是詐敗,貿然領兵追殺,卻被李定國埋伏下的士兵抓住機會殺死在馬下。


名震天下,義軍內部分裂


李定國因戰功卓著而名震天下不料卻招致秦王孫可望的嫉妒。

孫可望假裝請李定國來商議國家事務,其實是打算暗中殺害他;李定國識破了孫可望的陰謀,只得領兵出了湖南,返回雲南。孫可望希望提高自己的聲譽和名望,便親自率兵到湖南馬攻打清兵,結果慘敗而歸。

孫可望還妄想迫使永曆帝將皇位讓給自己同時,他深知要實現這個願望,必須先把李定國剷除於是孫可望親率十四萬大軍攻打雲南。

不料,他的部下早已對他的分裂行為十分痛恨,兩軍交鋒時,突然倒戈投奔到李定國一方,整個孫軍因而崩潰解體。孫可望狼狽地逃到貴陽,卻又受到了貴陽守軍的抵抗孫可望找不到出路,只好潛逃至長沙投降了清朝。

在歷經孫可望反叛、劉文秀病逝之後,南明政權的實力已大大削弱。李定國成了大西軍主帥,並憑藉晉王之位執掌南明永曆朝朝政大權。李定國定好策略後寫信給鄭成功和川鄂間大順軍李來亨等,相約聯手抗擊清朝。

 

但是,李定國掌權後,在任用人才時出現失誤。他猜疑眾多鎮守將領都是孫可望安排的,便將他們都調到雲南審查各自功過;對於南明昔日的將領也大多不再任用,造成軍心不穩。孫可望叛變後,清軍對雲貴內部的狀況都已了如指掌,再加上孫李交鋒,大西軍已元氣大傷。曾有南明官吏以「內難雖除,外憂方大」勸誡李定國,可李定國卻無暇過問。


復明未遂,憂憤而死


1658年在漢奸吳三桂、洪承疇等人的帶領下,滿清兵分三路攻打雲南、貴州。李定國的軍隊也分三路進行抗擊,但皆遭慘敗,只得退守昆明。永曆帝及幾名心腹大臣都嚇得慌亂不安,忙逃至緬甸。永曆帝逃到緬甸後,李定國仍在雲南邊界聚集兵馬,攻擊清兵,意欲恢復明朝。他連續十三次遣人去接永曆帝返回,永曆帝皆沒敢回國。

1661年冬,吳三桂率領十萬清軍殺進緬甸,迫令緬甸交還了永曆帝,並將其押回昆明。剛回到昆明,吳三桂就把永曆帝勒死了,南明政權至此完全覆滅。

艱難抗擊清朝十餘年的李定國未能達到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目的,心裡十分憂憤。1662年,李定國因病去世。臨死之前,他對兒子及部下說道:「哪怕死在荒郊野外,也不能歸降滿清啊!」


推薦閱讀:

一個民族的文化到底能偉大到什麼程度?
在一個多民族國家裡,漢族的中秋端午清明為什麼能成為國家節日?
有關民族國家與國家民族的閱讀小結
二戰時期納粹如何辨別猶太人?

TAG:民族 | 英雄 | 李定國 | 遺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