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應如何發心? 中國佛教凈土網----索達吉堪布講述

節選自《般若攝頌》淺釋以此因緣,暫時解除眾生思想上和物質上的貧乏之苦,究竟讓他們獲得佛果。要讓眾生獲得真正的利益,我認為必須依靠法布施來解除眾生思想的貧苦。明智菩薩如此思,但願依此而布施,三有眾生髮放施。前面已經講了一些大乘菩薩布施的不共特點,這裡說:具有善巧方便、利益眾生的明智菩薩,在修持佛道的過程中,哪怕布施一口食物、一元錢、一枚硬幣等非常微小的物品,也會以拔苦的大悲攝持,不會以炫耀的心態,也不會以好奇心和無所事事的態度,完全是以幫助、利益他人的心態布施的。在布施時他會想,即心裡會這樣默默思維:但願以此布施(或財布施,或法布施,或無畏布施)而施予三有所有眾生,(也就是說,明智菩薩在布施時不分種族、年齡、貴賤等。)願所有三界輪迴中的可憐眾生暫時獲得無罪的財富和二乘之果,究竟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的菩提;進而發放布施。所以,我們在學佛的道路中,遇到一些布施的對境而行施時,一定要想:以此因緣,暫時解除眾生思想上和物質上的貧乏之苦,究竟讓他們獲得佛果。這一點很重要,否則就會像現在極個別人一樣——以好奇心或宣傳自己、提升自己知名度等不良心態作布施。一般來講,凡夫人布施都是為自己,而菩薩有大悲心故恆為利益他眾。漢地有一個《大丈夫論》(此論好像藏文當中沒有),它廣泛宣說了悲心行施之相狀及功德,其中有一句話說:「眾生垢心重,所施恆為己,菩薩悲心施,如灰去眾穢。」其意是說,就像灰去掉了眾穢一樣,菩薩是以悲心攝持而為天下無邊的群生類發放布施的,而大多數世間凡夫人,因為貪嗔痴特別嚴重,在垢染心驅使下,他們布施的目的恆時都是為了自己。有時候我們看到新聞媒體當中報道,或以其他途徑了知,有些人的做善事歸根結底就是為了自己的目標。但菩薩跟凡夫人布施的目的完全不相同,從因發心方面講,他們唯一想幫助眾生;從果發心方面講,不僅要解除眾生的暫時痛苦,還要讓他們獲得最究竟的佛果。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哪怕給別人布施一元錢、一口飯,甚至講一句佛法,作一點放生等,所有布施的目的就要願眾生獲得真正的菩提果位,並如此作迴向,因為唯一獲得菩提果才能解決眾生的大事。否則,我們只讓沒有衣服穿的人有衣服穿,沒有食物的人有飯吃……他們仍會在輪迴中不斷感受痛苦,根本解決不了生死問題。如果我們能以這種發心幫助他們,讓眾生慢慢獲得佛果,那就永遠脫離了輪迴苦海,這樣一切大事就輕而易舉地解決了。菩薩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即使在多生累劫中為了眾生受苦也心甘情願。《大乘莊嚴經論》里這樣講:「施一令得樂,多劫自受苦,尚舍為愛深,何況利翻彼。」其意是說,菩薩布施一個眾生令其得到安樂,即使自己在多生累劫中感受窮苦也尚舍無吝,因為菩薩對眾生特別耽著,深深地關愛他們,那更何況菩薩為了利益眾生舍施一切,自己不但不受痛苦反而趨入菩提正道獲得快樂呢?其實,與凡夫人為自私自利感受痛苦相比,菩薩雖然行持苦行,卻沒有痛苦的感受,就像《入行論》里所講的一樣[《入行論》云:「佛陀先令行,蔬菜等布施,習此微施已,漸能施己肉。一旦覺自身,卑微如蔬菜,爾時捨身肉,於彼有何難?」]。《入中論》中則講[《入中論》云:「由割自身布施苦,觀他地獄等重苦,了知自苦極輕微,為斷他苦勤精進。」]:菩薩一想到地獄的痛苦,即使自己身上的肉一塊一塊割下來布施,也不會怯懦。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為了利益眾生,菩薩願意感受痛苦。當然,要讓眾生獲得真正的利益,我認為必須依靠法布施來解除眾生思想的貧苦。如果思想的貧苦得以解決,對眾生來講利益確實是無窮的。平時我們在世間中,無論對眾生作多少次財物布施,也斷絕不了生死輪迴。如果他們的思想中真正獲得了大乘佛法的饒益,那麼乃至生生世世的大事就已經解決了。正因為如此,佛陀在因地時就極為重視法布施。在《六度集經》里,有這樣一個公案:當時佛陀是獨生子,他從小就對三寶有信心,對眾生有悲憫心。其所在地的國王性格惡劣,貪財、貪色,經常毀壞民眾。後來國王覺得自己一生作了許多惡業,死後必定墮入惡趣,因而特別害怕。但國王比較愚笨,他想:我一定要積累財富,以後好對閻羅王賄賂。於是他下令全國上下所有人的黃金必須全部交給他,如果沒有交付,就要以死刑懲罰。經過三年,整個國家所有黃金全部收集起來藏在國王的國庫當中。後來他想:可能還會有一些金子,我還要繼續收集。於是他再次宣布:如果誰還有金子,我準備賜給他大獎勵。那位獨生子得知消息後對母親說:父親死後嘴裡放有金子,(聽說漢地也有這種現象,人死後嘴裡放金子想給中陰法王賄賂。)如果把它挖出來供養給國王就會得到大的獎勵。母親同意後,他就把金子挖出來奉獻給了國王。國王問:它的來源是什麼?他說:為了讓父親賄賂中陰獄卒,死後嘴裡放有金子,我從他的棺材裡把它拿出來供養給您。國王問:你父親死了多少年?他說:死了11年了。國王說:這麼長時間,難道你父親還沒有跟閻羅王碰上面而賄賂他嗎?這時童子對國王說:「眾聖之書,唯佛教真,佛經曰:『為善福追,作惡禍隨,禍之與福,猶影響焉。(意思是,作了善業福報就會追從,作了惡業痛苦災禍就會跟隨,禍與福就像人行走時的影子和空谷擊掌的回聲一樣,與善惡形影不離,不能分開。)』」意思是說,國王您應該懂得,作善才能真正對您帶來好處,而任何財富也不可能跟隨著您;如果作惡,惡業就會追隨,這樣就會感受痛苦。他還說:國王啊!因為您前世作了布施等善事的原因,今生才變成國王。如果您現在能行持仁愛等善法,以後即使沒有得到解脫,也會轉生到人天當中享受快樂。聽了這些教言後,國王心裡很歡喜,於是他把關在監獄裡的人統統釋放,以前沒收的金子也全部還給人們。佛陀在講完這則公案後說:為了救護國王和所有人們,當時我冒著生命危險。確實,在那樣的情況下,給國王傳授因果取捨之理是很危險的。不過這則公案主要是講,對眾生宣說真理非常重要。所以我想,我們以後在有機緣或各方面的因緣具足時,哪怕是講一個故事,若能讓領導、群眾、親朋好友等人,真正明白因果取捨的道理,那也是非常大的功德。現在很多人都迷迷糊糊。大家都知道,城市裡人山人海,到處都是人,但真正懂得真理的人卻非常少。不要說乃至菩提果之間發大乘菩提心,連自己有沒有前世後世都不懂。有時候看到這些人們,確實很容易生起悲心。可是我們很多人就像斷臂的母親,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兒子被水沖走;對初發心者來講,看見這些可憐眾生時,要真正救度他們——用法布施來轉變他們的思路,也有一定的困難。但佛陀在世時也沒能讓所有眾生都趨入佛法,所以哪怕我們讓一個眾生的心轉向善法——讓他們從內心深處懂得因果取捨,而不流於表面的形式,這也非常難得。眾生的根機不相同,有時候我們講一個故事,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個故事很好,甚至以此就會改變他一生的命運。如果改變一生的命運,因為一生涉及許多生世,那生生世世的命運也改變了。所以,哪怕我們講一次法,給別人宣說一點真理,也很有必要。其實,所謂佛法就是真理。大家都知道,我們藏地《大藏經》里的內容,就是記載佛陀所說的話,以及佛陀與弟子之間的對話。而它們講的全是世間萬物的真理,這種真理就稱為佛法。所以,當我們發現身邊的眾生迷惑不解,恆時處於迷亂的狀態時,就要盡量用佛法的明燈驅散他們心裡的黑暗;而這就是所謂的轉法輪,因為轉法輪就是要解除眾生的迷惑。對每個人來講,大家都有這個責任,也有這個能力和因緣,只不過範圍不同而已。即使即生沒有這種因緣,內心也要有這樣的發心,其力量和功德也不可思議。
推薦閱讀:

影響中國的85位名臣——晏嬰
為什麼要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古典辭賦網◆中華辭賦家聯合會◆中國辭皇◆賦帝司馬呈祥◆9號台
申請中國簽證出新規加華裔反響強烈
真的嗎,德國對中國看法最負面?

TAG:中國 | 佛教 | 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