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歲孩子這些行為不是叛逆,是在完成自己成長的一個使命
文:黑豆老末兒
圖:黑山
做為父母,我們都愛自己的孩子,在進入青春期之前的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充實著家長的生命和生活。
做為十幾歲孩子的父母,我們依然愛著自己的孩子,可他們不但沒有了那份依戀,還在和父母的相處中充斥著一種不耐煩的感覺,很多時候認為父母在「吹毛求疵」,啥也不知道。
前幾天,一個朋友打電話聊自己十三歲的兒子:
「我著急死了,你說這怎麼辦呀?老師都和我談話了!」語氣中似乎發生了什麼大事,我等待著下文。
「老師說這次考試,他一下子掉了十多名,還是在班裡,那要是全校呢,差不多得掉一百多名,老師說就這成績,連本校的高中都考不上的。回家我問他吧,他說不了幾句,就發脾氣,我說人家老師說的,我問問你不行啊,他就煩了,說我『別問了,你什麼也不知道!』我再問就更急了,他以前不這樣,你說他是不是也進入叛逆期了?」
初二的孩子,已經進入了青春個性化過程,表現出來的和叛逆是基本一樣的。
這個男孩子自小被照顧的很好,性格也溫和,媽媽的性格也比較溫和。初二的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分化期,成績的晃動也很正常,老師對成績的重視是必然的,做為家長,我們有義務配合老師的工作,但我們更要從孩子的全面成長著手,對於成績我們重視,可我們更要關注的是孩子成績背後的因素並且有方法地引導他專註於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問題。
「我跟他說,咱得好好學習,你得自己管住自己,有不會的問題去問老師,沒事多和學習好的孩子來往些,別跟那些不好好學習的孩子整天纏在一起,你怎麼著你得考個大學吧,要不你以後幹什麼工作養家呀?可他不聽,氣的我發脾氣,我還不是為了他好,······」
一句「我還不是為了你好」,成了很多家長發脾氣、焦慮、乃至壓制孩子聽從自己的最有力借口,其實,在被情緒控制的情況下,在沒有經過理智思考的時候,我們很多家長都不知道我們如何做才能真正幫助到我們十幾歲的孩子。
現實的情況是:家長越是焦慮,越是不理智,言行也越是不容易被孩子接受,也越加容易給孩子蓋上一個叛逆的帽子,越容易產生矛盾。
其實很多時候十幾歲的孩子他們只是在完成自己的個性化成長,家長的過激行為很容易把這種個性化成長轉化為叛逆。
當我們處於一種心神不安的焦慮狀態時,我們坐立不安,此時如果有自己看不順或者認為不對或者自己不滿意的事情發生時,我們會不自覺地把這份不安和煩躁情緒傳遞出去,對方感受到的也是煩躁和不安,如果對方是我們十幾歲的孩子,那麼他們一般只能助長我們這種糟糕的情緒,引發我們更多不愉快情緒的發泄,我們進而會把這些不滿轉移到孩子身上,實際上很多時候是我們自身自心的問題。
如果你牢記一點:我一定要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如果你在自己不安、煩躁時也牢記這一點,那麼你言行就不會那麼容易激怒孩子和你自己。
家長如何才能不被十幾歲孩子的行為激起更多的焦慮呢?其實只要你看清了十幾歲孩子的個性化特點,並且接受了,還堅信這個過程很快就會過去,你的心情就會變好很多。
十幾歲孩子的個性化特點都有什麼呢?下面選用簡·尼爾森、琳·洛特所著的《十幾歲孩子的正面管教》一書中的描述:
十幾歲孩子的個性化特徵:
1,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搞清楚自己是誰
2,個性化往往看起來像叛逆,因為十幾歲的孩子在試探家庭的價值觀
3,青春期的孩子經歷著巨大的身體和情感變化
4,與同齡人的關係優先於家庭關係
5,十幾歲的孩子要探索並運用自己的力量和自主
6,十幾歲的孩子極其需要對父母保留隱私
7,父母成了讓十幾歲孩子尷尬的人
8,十幾歲的孩子認為自己是全能的、無所不知的。
這些特徵的出現是連續的,從一個沒有到幾乎全部都有。
等你真正想明白了這些,再回頭看一下你十幾歲的孩子,他還如你以前認為的那麼叛逆嗎?
黑豆老末兒:原名謝旭民,自媒體創作者,自由撰稿人,兒童青少年教育的長久關注者,快樂庭院院主。
黑 山:原名鄭宏偉,北京某學校美術教師,善長繪畫、書法,攝影,多年堅持下來,從未間斷。
推薦閱讀:
※留一片風景給自己
※人老了,要給自己留7張底牌!說的太精闢了!
※學會快樂,主動快樂:讓自己快樂,讓別人快樂
※有一種徒勞,叫向外界解釋自己的職業
※經典的人生哲理句子 恨別人,痛苦的卻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