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德性素質教育從禮儀開始
|
|||
葛晨虹 一 禮儀文明起源於人類社會交往之中,是人類在長期社會生活中逐漸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是一個複雜而又充滿衝突的過程,為使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和諧有序地愉快交往,人類形成了法律、政治、宗教、道德等需要共同遵守的許多規範,以及禮儀習俗等。西方禮儀專家說,禮儀看上去有無數的清規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卻在於讓世界成為一個和諧、愉快的地方。
「禮」和「儀」最初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禮」更多體現社會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禮」是「儀」的標準、內涵,「儀」則將「禮」具體化、形式化。在今天「禮儀」已成為表達「道德」要求的具體形式。如,尊老敬長是道德要求,具體如何操作,必須藉助具體敬老禮儀形式來實現,因此,我們說德性素質從禮儀教養開始。 禮儀有千百禮規細節,但也有其核心原則和特點。禮儀講究「禮序等級」、「對等原則」,強調「尊重原則」和「他人原則」。 二 禮儀涵養對於個人而言,是文明教養標誌,更是一種素質能力。現代文明社會不僅需要擁有很高的才智能力,還需要擁有很高的人際交往能力。在社會交往和競爭日益激烈,人際關係日趨複雜微妙的現代生活中,無論是由於工作事業還是由於生活,每個人都需要學會處理各種公共關係或人際關係。而禮儀素質是人際溝通最基本的藝術手段或能力。
人際形象力與人的素質能力相關。全新的事業公關概念告訴我們,現代社會最有力的事業發展工具是人際資源。全新的公關概念還告訴我們,人際資源獲得不在於你認識誰,而在於誰認識你,怎樣認識你。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展示給他人、社會良好的人際形象。禮儀教養是幫助我們改善人際關係、塑造形象、獲得魅力、獲得成功的一種重要素養。作為現代人才,每一個人都必須具有基本的人際溝通能力,具有非常的形象力或人際魅力。許多時候形象力或人際魅力會直接轉化為人的能力。 人才素質的「木桶原理」告訴我們,人的能力大小,往往取決於素質是否全面。一個人的素質板塊比較整齊,其素質綜合指數就會比較高,如果素質板塊參差不齊,素質能量發揮就會因為有短缺而大為降低。因此,決定一個人能力大小的,有時候並不在於擁有哪一項特長,如果其他素質有短缺之處,長項就會像木桶上那根最長的木板一樣,成為一種「多餘」。針對人素質能力的研究表明,人的能力的發揮,只有20%取決於知識智力因素,80%是取決於人的人際交往等非智力因素。卡耐基由此斷言,「一個人的成功並不完全是以依靠自身的天賦,其中社交能力是使人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三 德性素質教育應該從禮儀教育開始。一個缺少禮儀教養的人,如果沒有起碼的衛生、文明習慣,言行粗俗,舉止粗魯,對人缺乏基本的禮貌和尊重,那就不可能讓人感到他的道德內在。同理,道德教育如果缺少了禮儀教育,就會流於空洞,就會使品德教育缺少具體基礎和表達形式。中國智慧認為「養蒙莫先於禮」,只有在對未成年人首先進行禮儀教育,使之言行舉止有所循持,有所檢束,止邪於未形,方可能成人之後行聖賢之事,成為有德性的人。 禮儀無小節,品德教育必須注重禮儀細節培養。人們說,細節傳遞教養,細節體現品質,細節決定成敗!禮儀細節之所以這樣備受注重,一是因為失禮不宜被人原諒,人際尊重是人的最基本人格需要。二是因為禮儀品質是做人最起碼的教養。中國文化已習慣把禮儀教養和一個人的品德素質聯繫起來,「有失禮節」、「無禮」這些概念,差不多已成為一個人粗俗、缺教的代名詞。所以,禮儀涵養實際上是素質木桶底部的一塊板——它在素質整體分量中具有凸顯的權重。
總之,禮儀是行為規範,禮儀是教養,禮儀是交往藝術,禮儀是一種素質能力。社會和諧文明與禮儀同行,個體成功與魅力從禮儀起步,德性素質培養也必須從禮儀教育開始!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教育部倫理學重點研究基地常務副主任)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