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號系列之廟號(上)
導讀:古代皇帝的稱號,有幾個階段,西漢至隋多用謚號,例如漢文帝、隋文帝;唐宋元多用廟號,例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朝廟號與年號並稱,明太祖與洪武帝、明成祖與永樂帝;清朝多用廟號,如順治帝、乾隆帝、宣統帝。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賈誼的《過秦論》中有句話「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這個七廟代指江山社稷。七廟:本指四親(高祖、曾祖、祖、父)廟、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廟和始祖廟。《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
商朝所建立的,可謂最原始的廟號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太祖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盤庚、世宗且甲)、中興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
商朝滅亡後,周朝沒有延用商朝的廟號制度,只是繼續發展了商朝的謚號制度,所以周朝君主有謚號而無廟號,再到始皇帝建立華夏第一個集權皇朝—秦朝之後,將廟號連同謚號制度一併廢止,原因是「廟號和謚號」的定奪將會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因此廢除謚法與廟法。故周朝到秦朝時期,廟號一度被廢止了近千年之久。
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漢世祖光武帝劉秀再造漢朝,去掉了三位漢帝的廟號,欽定了西漢四位皇帝的廟號;東漢原本七位皇帝有廟號,在漢獻帝的時候,去掉了四位皇帝的謚號,只留下了三位皇帝的廟號。光武帝劉秀是孝景皇帝玄孫,蜀漢昭烈帝劉備也是孝景皇帝玄孫,即使文景之治是盛世,孝景帝劉啟也沒有廟號,足見漢朝廟號制度的嚴格。
曹魏僅有短短的45年,但是卻有太祖、高祖、烈祖,最初的廟號祖有功,宗有德開始泛濫,然曹魏也只有三個祖,三少帝都沒有廟號,齊王曹芳被廢除,高貴鄉公曹髦被殺害,陳留王曹奐被禪讓。
央視版《三國演義》司馬三代影視形象
曹魏短短45年,其中曹丕曹叡當家執政20年,三少帝的25年實際上被司馬氏祖孫三代控制。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兵變,完全控制曹魏政權;司馬師廢齊王曹芳,司馬昭殺高貴鄉公曹髦,司馬炎逼陳留王曹奐禪讓,完成了晉代漢的過程。司馬炎追尊祖父司馬懿為高祖,伯父司馬師為世宗,父親司馬昭為太祖,後來他自己被追尊為世祖。
東晉和十六國時期,廟號開始成為濫觴,不再嚴格遵守「祖有功而宗有德」,十六國中大量的太祖、高祖出現,不一一列舉。司馬睿五馬渡江,保得江南半壁苟延殘喘,廟號中宗;在位僅僅8個月的簡文帝竟然廟號太宗,難道他的功勞僅此於司馬昭?
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是孝宗穆皇帝年號;《桃花源記》里的晉太元中的太元,是烈宗孝武帝年號。
請繼續關注伊洛河畔看春秋。
推薦閱讀:
※崇禎有多個廟號,最常用的廟號思宗,由一個不被承認的王朝所加
TAG:廟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