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北京的王府(專輯)澤希

目錄

(1)定阜街上探尋王府變遷

(2)「王府文化」中心定址恭王府 

(3)恭王府的大修賬本

(4)和珅家不能稱「府」

(5)恆親王府

(6)清初八大鐵帽子王府--劉陽 

(7)慶親王老府和慶親王府

(8)西長安街7號院

(9)濤貝勒府

(10)濤貝勒府·輔大附中

(1)定阜街上探尋王府變遷

清代的王府集中在北京

  清代以來,統治者吸取了以往各朝分封諸侯,使各路王侯獨霸一方,與朝廷分庭對抗的歷史教訓,採取了新的封爵制,讓皇室宗親都住在北京,在天子腳下享受優厚的名利待遇。於是北京出現了眾多的王府。

  王府與民宅在建築上有著天壤之別。那巍峨的府門,高高的府牆,層層的套院,高大的殿堂,多姿的樓閣,別緻的花園,使王府在眾多低矮、簡陋的民宅中,鶴立雞群。北京的王府,無論從建築藝術、文物考古、史地研究,還是旅遊景觀上看都有重要價值。

  從車水馬龍的德勝門內大街往東拐,進定阜街,氣氛似乎立即變了,商店少了,車輛少了,行人少了,顯得格外安靜。整條定阜街,主要被兩大王府佔據著,西邊是慶親王府,東邊是濤貝勒府。

  慶親王府,在現在的定阜大街3號,規模宏大。北起延年衚衕,南至定阜街,西起德內大街,東至松樹街的一大片,都是慶親王府的範圍。這個府里曾住過兩個在清末政壇上極為活躍的人物。

  慶親王府的前身是琦善府。琦善可以說是鴉片戰爭中投降派的代表。戰爭爆發時,他任直隸總督,宣揚抗戰必敗論,在英軍北犯大沽時,他誣陷是林則徐挑起事端。當他被道光皇帝任命為欽差大臣赴廣東議和時,他撤除廣州海防,對抗英將士不予援助,並擅自口頭承認英國單方面制定的《穿鼻條約》,私許割讓香港。在朝野的一致反對下,皇帝不得不對其革職議罪,判為「斬監候」,但不久又被減免。琦善革職後,沒收家產,搬出府邸,這座府邸閑置下來了。

  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子永璘,封慶親王,王府在現在的恭親王府。(因而恭親王府又稱慶親王老府),永璘去世後,依照清襲爵制度,至其孫奕劻已降至輔國將軍,不能在王府居住,奉旨換府,遷至閑置的琦善宅。

  但奕劻在政壇極為活躍,左右逢源,官運亨通,先後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外務部總理大臣,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1903年任軍機大臣,兼管外務、財政和練兵事務,真是大權獨攬。武昌起義後,他主張重用袁世凱,為袁世凱的崛起創造了條件。光緒十年,奕劻晉慶郡王,二十年晉慶親王。

  奕劻再封慶親王后,對宅邸按王府規制改建,房間由原琦善宅的160餘間,增建至近千間,分中、東、西三路,屋宇錯落、迴廊曲折,富麗堂皇。對於奕劻利用職權貪污受賄,大建府邸,御使蔣史曾給予彈劾:「慶親王奕劻將私產120萬送往東交民巷英商滙豐銀行收存。奕劻自任軍機大臣以來,細大不捐,門庭如市。是以其父子起居、飲食、車馬、衣服異常揮霍,尚能儲蓄巨款。」但此事竟不了了之,奕劻依然故我。

慶親王府幾經變故,一場火災燒毀珍貴戲樓

   辛亥革命後,奕劻於1912年逃到天津英租界作寓公,慶王府日趨衰敗。1918年他亡故後,他的三個兒子將王府分割為三個院落,各有大門出入。不久,王府失火,中院幾乎被燒盡,三兄弟移居天津。1928年,國民黨第四軍團總指揮方振武將司令部設在慶王府。1940年,將王府賣給偽華北政務委員會,錢款三兄弟均分。抗日戰爭勝利後,王府被國民黨接收,在此設教育部編審會和國民黨空軍北平司令部。北平和平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京津衛戍區司令部設於此。現在是北京軍區所屬機關使用。現在,原王府的中部和東部已改建為樓房,西部基本保存完整。西部原是王府的生活區,有三組院落,最後是一座兩層的小樓,俗稱綉樓或梳妝樓,形制獨特,彩繪精緻。靠西牆是後花園,園內有一座能容300多人的戲樓,王府每有喜慶之事,都要在這裡大擺宴席,演戲慶祝。當時的京劇名伶如譚鑫培、王瑤卿、陳德霖、楊小樓等,都在這裡演唱過,戲樓一直保存完好。不料1971年2月4日晚,在此演出京劇《紅燈記》時,因劇務人員吸煙不慎引燃幕布,火勢蔓延,一座極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戲樓被焚。

  慶親王府的東鄰,隔松樹街就是濤貝勒府,府門開在柳蔭街27號,輔仁大學就建在濤貝勒府中

  這裡原是康熙第十五子允嵎居住的愉王府。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醇親王奕譞的第七子載濤過繼給鍾郡王奕詥為嗣,承襲貝勒爵,遷居於此府,稱濤貝勒府。載濤曾任清禁衛軍訓練大臣,主持軍咨府。民國年間一直被視為皇族領袖,解放後曾任全國政協委員。

  1925年,載濤貝勒府租給羅馬教廷天主教會,作為創辦公教大學的校舍,1927年更名輔仁大學,取《論語》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意。

  1929年,輔仁大學在濤貝勒府南部的馬圈和花園前空地上,籌建主樓,聘請比利時籍的傳教士和建築師格里森擔任設計(也有資料記載設計師為美國建築師墨菲,他曾設計燕京大學,被譽為代表近代我國教會大學建築的最高藝術成就)。

  格里森應邀到北平之後,並不匆忙設計,而是花了數月時間,查尋中國北方古典建築的原始材料,研究故宮等古建築的特色。王府南部面積不大,作為一所綜合大學的主樓,顯得過於局促,如果以當時正在世界風行的現代建築風格,設計一棟火柴盒式的高層建築,可以很好地滿足使用功能,解決其用地狹窄的矛盾。但格里森考慮再三,他認為選址在一片王府之中,南面又緊鄰故宮、北海,如用現代風格則破壞了環境的和諧,他決定藉助中國傳統古典建築造型元素,來進行自己的設計。他提出:「可以從中國的皇宮的宮牆、城門和城樓造型中得到某種啟發,這些造型顯示出中國皇宮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特徵。」

  設計成的主樓彷彿是一座中國宮殿式城堡,以兩層樓圍合成封閉的院落,主入口在南邊的中間,門樓三層,進門後一座南北向的樓房又將院落劃分為兩個近似方形的院子。東南西北四角各矗起一座三層的角樓,整座建築中軸線明確,完全對稱。體現了中國皇宮的莊重森嚴的氣勢。

  主入口有兩層的漢白玉圓券拱門,上有精美石雕,第三層是挑出的抱廈,屋頂覆以綠色琉璃瓦。在主樓正立面上,還使用了許多中國古典建築的細部做法,如漢白玉的須彌座、紅色雕花的木製窗框、大門墩柱上蹲伏的石獅等等,構成中國宮殿的縮影。但是依我看這座由傳教士設計的建築,雖藉助了中國古典建築的某些元素,但不經意間仍透出西方修道院那種遁世忌俗的超脫。

  輔仁大學主樓,現在還保存得十分完好,透過圍在整幢建築外面的裝有中國石獅造型的鏤空鐵欄杆,仍可感到當年設計的良苦用心和做工的精緻。許多大型建築辭書,都把它列為中國近代名建築。

看著這座中國古典風格的樓房,我也常想起墨爾本大學校園中那些維多利亞式古老建築。它們的外觀是完全不同的,但在不同的外觀中,透出的那種高貴、典雅、純凈卻似乎又是相同的,相通的。

興華衚衕13號,是輔仁大學校長陳垣的故居

  說到輔仁大學,就不能不提它的老校長陳垣(1880—1971)。陳垣是我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他從1927年擔任輔仁大學校長,直至1952年院校調整,輔仁大學合併到北京師範大學,他繼續擔任北師大校長,直至逝世。他可以說是輔仁大學的終身校長,也是我國擔任大學校長時間最長的學者。

  陳垣先生的故居,就在定阜街南面的興華衚衕13號,一座普通的兩進四合院,在後院的北房中有先生的書齋「勵耘書屋」。就是在這間簡樸的書屋中,先生筆耕不輟,對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在我國流傳的歷史都有深入研究,成為我國宗教研究的開創者。他嚴謹精勤的治學態度,對輔仁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的校風、學風都有深遠影響。

  故居現在是輔仁大學校友會辦公室。許多早已年過古稀的老校友們,常來這裡回憶他們的大學時光,回憶他們的老校長和老師。輔仁的名師中還有周作人、胡適、劉半農、朱光潛、沈尹默等一長串著名學者的名字。他們都在輔仁大學留下過匆忙的足跡和誨人不倦的身影。輔仁雖然僅辦了27年,但註冊學生達12343人,本科畢業生4756人,為我國培養了一批專家學者,他們中有11人曾任中外科學院院士。

  輔仁男中與十三中,啟功與劉心武曾在這裡任教

  濤貝勒府的北半部基本還保持著原府格局,坐北朝南,分中、東西三路。中路有四進院落,東路亦有四進院落,西路只有前後三排房子。南部為花園,園內有曲折的長廊、疊石假山,山上建有涼亭。

  濤貝勒府的這部分,作為輔仁附中男生部的校舍,1952年輔仁男中改為北京第十三中學,一直延續至今。

  1933年一位受過古典詩文訓練,學過一些經史辭章的中學生,經別人介紹來找陳校長,希望能在學校里謀個職,以補貼家用。陳校長認真審閱了他的文章,認為寫作甚佳,便將他安排到輔仁男中,做國文教員。兩年後,有人認為他學歷不夠,將他解聘了。但陳校長根據他的實際水平,將他安排到大學裡教國文。這位中學生,就是後來我國著名的文字學家、書法大師啟功。

  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在香港拍賣了100幅書法精品和10幅繪畫作品,將全部所得,以老校長書齋的名字,在北師大創立了「勵耘獎學助學基金」,用於獎勵那些在教育、教學領域作出貢獻的師生,也藉以表達自己對恩師的感謝與思念。現在啟功教授也離我們而去了,但「勵耘」精神卻仍在北師大發揚光大。

  當代著名作家劉心武,曾在十三中任教十多年。他的成名作《班主任》可能就取材於他教師生涯的感受吧。

  恭親王府里與陳垣校長的故事

  在柳蔭街東邊,與濤貝勒府隔街相望的是恭親王府。恭親王府是我國保存最好的王府之一。一部恭親王府的興衰史與清王朝的歷史息息相關。在這篇文中,只談它與輔仁大學及其校長陳垣有關的故事。

  民國期間,溥偉兄弟將王府抵押給西什庫教堂。1932年由輔仁大學代還押款,產權歸輔仁大學所有。

  輔仁大學是教會所辦,神職人員很多,陳垣十分注重向他們宣傳中國傳統文化。他曾在恭親王府花園中創建了司鐸書院,專對年輕的中國神父進行傳統歷史文化知識的教育。每當春暖花開的季節,陳垣採用傳統文人飲酒作賦的形式,舉行詩會,邀請青年神父參加,讓他們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為此,他受到一位華籍大主教的指責。但一向儒雅的他,卻毫不示弱,與主教拍案力爭,成為轟動全校的重大事件。後來,他又在恭親王府內,辦起了輔仁女中。出了定阜街東口,就到了柳蔭街。柳蔭街南北向,略向西北方向傾斜。北京凡斜街大都與河道、湖泊有關。柳蔭街在明清時是舊河道,河道兩側多種柳樹。清代在河道東、西兩邊各修了一條土路,兩條路合稱楊柳灣。1952年將河道改為暗溝,地名稱李廣橋南街,1965年改稱柳蔭街。

  現在柳蔭街已是北京衚衕游的必經之地,是什剎海地區周邊游的重要景點。

(2)「王府文化」中心定址恭王府 

「恭王府經過大修後將建成博物館,同時成為全國最大、最權威的"王府文化』研究中心。」恭王府修繕和文保專家孔祥星說。

  在由恭王府葆光室偏殿改成的一間辦公室,記者請孔祥星談了恭王府將「變身」王府博物館的有關情況。

清代開始在京城建王府 

  王府是清代才開始出現在北京城內的建築,而前代王侯一般是居住在皇上分封的領地,有自己的地盤、部隊、經濟來源等,幾近獨立王國。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這種王侯分封制固然達到了「清君側」的目的,但是也產生了不少擁兵自重,覬覦皇位的「逆臣賊子」。清朝肇始,大清皇帝就意識到這種分封制的危險,便將享有爵位的皇親國戚,全部圈在京城自己眼皮底下,降旨賜第,修造王府,花大把銀子將他們供養起來,省得鬧事。

  王府遂成為清代以降,中國建築和文化的一道特殊景觀。王府的主人都是貴族,受過良好的教育,有很深的文化素養,王府建築精美絕倫(僅次於皇宮),文化格調更是不俗。

  今日北京城裡,尚有60餘座清代王府,恭王府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恭王府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是權臣和 的宅第。嘉慶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歸天,次日嘉慶褫奪了和 軍機大臣、九門提督兩職,抄了其家,和 被「賜令自盡」,其宅邸被沒收。嘉慶將和 宅賜與其同母弟慶僖親王永 ,是為慶王府。咸豐元年(1852年),咸豐帝將此府收回,轉賜其弟恭親王奕 ,是為恭王府,其名沿用至今。

  和珅是乾隆寵臣、也是大貪官,聚斂錢財的同時,也收藏了大量文物;奕訢是同治帝的議政王,還是個琴棋書畫無所不能的雅士,尤擅鑒定和收藏硯台。有近200年歷史的恭王府幾乎成了一座寶庫,像現在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平復帖》(西晉陸機手書)就是恭王府收藏,府中的「錫晉齋」就是奕 專門用來收藏《平復帖》的。「錫晉齋」之「錫晉」即是「西晉」之意,該殿東西兩個配殿,一個稱「爾爾齋」,收藏一般書畫,另一個稱「博古齋」,收藏書畫以外的其它文物。現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唐代韓干《照夜白圖》卷,也曾是恭王府內的藏品。

  除書畫文物外,200年王府積澱下來的各類王府信息資料更是彌足珍貴。「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這樣評價恭王府。

首座「王府文化」研究中心

  在北京,上有故宮為代表的「皇家」、「故宮文化」,下有百姓的「衚衕文化」、「四合院文化」。但是對處在上通下達中間階層的王府卻沒有相應的研究,翻開檔案卷宗,有關它的記載寥若晨星。

  恭王府是中國現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此次大修後,文化部將在此建立全國第一座反映清代王府文化的國家級博物館———恭王府博物館。

  博物館內除設置一系列反映清代王府歷史沿革、建制規模、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展示原府邸主人生平軼事以及其它相關文化藝術內容的「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外,還將建立全國第一座王府圖書資料信息中心、第一座「王府文化」研究中心。

復建銀安殿作博物館展陳部

  銀安殿是恭王府正殿,舉行重大典禮時候使用。同治帝師翁同和把銀安殿叫做銀鑾殿,因為這個大殿是模仿金鑾殿建造的。

  1921年(一說1922年)元宵節,因燃放煙花爆竹引起火災,銀安殿被夷為一片平地。2004年冬,進行考古發掘時,在銀安殿遺址地基上發現刻有「王府足制」的大城磚,說明該殿已整修過,應該是奕訢入住前進行的那次大修(1850年—1851年),因為和 造這個大宅子時,不可能用「王府足制」磚。應按照一般王府內最高規格的「歇山頂」進行復建,對於史料沒有記載的彩畫,也將採用規格很高的「旋子龍錦枋」式彩畫。

  重建後的銀安殿將成為王府博物館的展陳部,室內設施將會是現代化的。展陳與王府(不僅是恭王府)生活有關的文物,將成為「王府文化」研究的重點場所。

(3)恭王府的大修賬本

這座始建於乾隆41年、歷經200多年滄桑的建築,盛極一時,曾是乾隆寵臣、大學士和珅的府第,和珅被賜死之後,為恭親王奕訢所有。據了解,財政部在2004—2007年撥款4.7億元用來修繕恭王府,恭王府管理中心每年拿出1000多萬元用來修繕。目前大修面臨的難題是,建築圖紙不詳實、大量文物遺失。事實上,每一塊磚、每一個欄杆的花色都關係著這座記載著「半部清朝史」的古建築的大修能否盡如人意。古建築整修能達到「整舊如舊」是最理想的,雖然,恢復恭王府原來風貌的意義非金錢所衡量,但是毋庸置疑,大修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就是資金,哪怕一塊磚、一把沙子,都需要錢。

2.7億元僅夠作修繕費用

「恭王府大修的計劃是自2002年就開始醞釀,經過了多次專家論證。剛開始向財政部申請款項為1.83億元。」恭王府管理中心顧問孔祥星告訴記者,但是隨著對王府了解的資料增多,他們覺得遠遠不足,例如恭王府要恢復舊貌,內部裝修需要貴重的物料,如紫檀木、金絲楠木等。而紫檀木每噸就達20萬元左右。「這些物料花費較高,申請的款項由1.83億元增至2.7億元。」孔祥星說。據了解,這筆款項自2004年起政府開始劃撥,到2007年結束。2005年和2007年是修繕工作比較關鍵的,這兩年撥款額度要高。

恭王府大修指修繕恭王府府邸。恭王府共佔地面積為6萬多平方米,其中恭王府花園2.8萬平方米,現在恭王府花園修繕工作將要完成,於2006年1月26日開放。恭王府府邸包括嘉樂堂.、錫晉齋、樂道堂、銀安殿、葆光室、多福軒等約3.2萬平方米,修繕面積為1.26萬平方米。恭王府府邸修繕的目標之一是原汁原味地重現同治、光緒時期的最鼎盛場面。恭王府的另一個目標是——2008年之前,要建設成為中國首個王府博物館。

「清華大學設計方案經過多次論證是可以的,現在施工的工作較為關鍵。」恭王府大修的論證專家之一羅哲文對記者說,他是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弟子。負責恭王府設計的清華大學古建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2.7億元用來修繕是沒有問題的,設計費用大概花費是幾百萬元。」

2億元購買文物遠遠不夠

「恭王府中必須有幾件鎮館之寶,才能使恭王府稱得上叫恭王府。鎮館之寶通過什麼方式購買,能否買到?」曾經在故宮博物館工作過的文化評論家方振寧這樣認為。

孔祥星告訴記者,關於徵集文物這部分款項,財政部2004—2007年撥款2億元。但是2億元用來購買鎮館文物遠遠不夠。

記者了解到,2003年山西的一個煤礦主在拍賣公司拍得了一個從恭王府流出去的柜子,價格為900多萬。「但這樣的柜子是不可隨便動用這2億元錢的,現在是文物廣泛徵集階段。」孔祥星表示,尤其一些在海外藏家手裡的文物,如果通過海外公司競拍的方式買回,則是恭王府的文物款項難以承受的。恭王府管理中心在美國等國家呼籲一些海外藏家捐贈文物。

據統計,現在恭王府收集的原有文物大概有400多件,有的是海外藏家捐贈的。其中,溥心畬的大概有100多件書畫是由美國的一位收藏家捐獻出來。

然而,大多數恭王府流失的文物難以購回,或者下落不明。原恭王府藏有的西漢大文學家陸機的《平復帖》,1937年奕訢的孫子溥儒(溥心畬)急需用錢,將《平復帖》以4萬銀元的價格賣給大收藏家張伯駒,1956年,張伯駒又將《平復帖》捐給了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在《平復帖》在故宮裡面。唐朝畫家韓乾的以馬為題材的稀世珍品《照夜白》,現藏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這是英國收藏家戴維德在1935年以1萬銀元的價格從溥心畬手裡購得的。再如,溥偉在1930年以前,以高價將顏真卿《告身帖》典當給日本三菱公司,後來無力贖回,1930年7月日本書畫家中村不折以3萬日元從三菱公司買下,現在此文物藏於日本書道博物館。根據1913年恭王府原藏文物在美國紐約和英國倫敦拍賣的圖錄資料,美國為536件,英國為211件。

據了解,現在好多文物在國外無法回來,只好複製,複製一件需花幾萬元。

「現在的2億元是在恭王府基本陳設的徵集如傢具、彩繪、複製的費用作初步的估計預算出來的,文物的徵集是浩大的工程,不只是在恭王府修繕期間,也是後代人的事。」孔祥星表示。

正在探索中的「王府基金會」

孔祥星告訴記者,現在恭王府管理中心在運作王府基金會,目前在國內沒有一家博物館有基金會,這次運作王府基金會也是在探索中。現在恭王府對捐獻文物實行獎勵制度,有的市民捐出了不少文物,但目前還沒有一些大的財團捐錢。「2002年恭王府會客廳修繕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捐獻了4萬美元,它的意義不在於捐了多少錢,而是表明了一種趨勢。」據介紹,我國的龍門、敦煌石窟的修繕美國基金會給予了經濟支持。

在國外,博物館行業已形成國家和社會共同支持的良性發展機制,政府從財力、政策上給以支持的同時,調動社會力量共同提供保障。同時通過制定政策法規,鼓勵社會對包括博物館在內的公益性文化事業捐助。例如,歐美等國家規定,對博物館的捐助可以充抵稅收,並建立了支持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的各種基金會制度。

美國博物館鼓勵捐贈的手段很高明。一是通過設立董事會之類,促使一些有身份、有地位、有錢的人直接支持博物館建設和發展,但文化單位的董事不拿工資;二是設立基金會接受捐贈;三是向相關的基金會、機構、團體、企業、個人等爭取捐助。可以直接接受捐款,也可以以項目形式接受捐助。如某次展覽經費、裝飾某個展廳的經費,便可採取出讓冠名權等方式,爭取出資人的捐助。「王府基金會是否能夠運作成功這是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孔祥星表示。

恭王府每年入賬5000萬

「恭王府每年的收入有5000萬元以上。一個康熙的"福』字可以賣到600多元,借用恭王府戲台舉辦宴會等慶祝活動的企業,節假日一個晚上要付70萬元,平常也得20萬-30萬元。」恭王府管理中心顧問孔祥星表示。據了解,現在恭王府花園的票價60元、20元,在黃金周一天的客流量達到將近兩萬人,全年的客流量約有100多萬人次,多數是外地人。而門票收入只佔全年收入的 35%左右。

關於「福」字的傳說是這樣的,康熙為給母親治病,寫了個「福」字,母親拿到字後身體日漸恢復。後來「福」字突然失蹤,在和珅被抄家時,卻發現這個字被刻在了恭王府的石碑上,石碑連著山底,上蓋著房子,山成兩條龍的形狀,如果要把「福」字去掉,龍會倒,房子會塌。據介紹,在恭王府目前開發出來、申請專利的100多項產品中,和「福」有關的就有70多項。「福」字成本只有幾十塊錢,賣給遊客最低價位260元,多達640元。

由於我國知名演員王剛扮演和珅非常成功,所以許多外地人來北京想看看當年和珅住的地方。一些內地和香港的遊客來恭王府也喜歡買幾個「福」字回去送給親戚朋友。

另外,恭王府戲台晚上有時演京劇也會有不錯的收入,還有推出了王府晚宴、王府茶苑等經營項目,濃厚的王府文化底蘊也帶來了經濟效益。目前,恭王府管理中心的員工有八九十人。由於收入頗豐,恭王府每年能夠拿出一部分錢用來進行恭王府的修繕和文物的徵集。「現在每年恭王府都會拿出1000多萬元用來修繕和徵集文物。2004年恭王府拿出1000萬元用來做修繕費用,500萬元用來徵集文物。」孔祥星表示。

恭王府大修難點

流失文物可遇不可求

「現在恭王府好多文物流失下落不明,但是現在要找是可遇不可求的。」孔祥星無奈地告訴記者。例如,王羲之《游目帖》在義和團事件時從恭王府流出,被日本廣島縣安達萬藏收藏,1945年廣島被原子彈轟炸,《游目帖》現下落不明,只有1925年複製本留下。明朝文徵明的園池圖冊一共有10張,現在不知藏在何處。

1912年3月23日,小恭王溥偉將恭王府原藏的除書畫外的大批文物賣給了山中定次郎。古董所賣款項達到40萬大洋,估算2000多件。這筆交易成為了恭王府文物流失規模最大的一次。這2000多件文物,僅剩10件遺留在美英博物館中。

珍貴文物無法回購

「藏於國外博物館的文物和一些流失的文物,現在不可能收回,只能是有照片的可以製作成複製品。」孔祥星告訴記者。例如,原恭王府的古董——西周的名為「壽麵文觥」的青銅器現藏在美國一家博物館中;宋易元吉聚猿圖(乾隆御物)現藏於大阪市立美術館;唐顏真卿自書《告身帖》現在藏於日本書道博物館;唐韓干《照夜白》現在藏於大都會美術館;南宋陳容九龍圖卷被波士頓美術館收藏。

建築和裝飾難以再現

王府是朝廷權臣重地,對老百姓來說是神秘的地方,有不少遊客想看看當年和珅住的房間。然而,經歷史變遷,恭王府原有的大量傢具、陳設、字畫和其他收藏品都已散失,現在恭王府4個殿的照片剛剛找全。室內擺設如屏風、陶器等,因為沒有恭王府的印記,很難確認是否是恭王府的文物。

傳統工藝失傳

「假如以後又找到了一張恭王府的照片,跟我們修的不一樣。這是個問題」有專家無奈地說。

修繕恭王府雖然比故宮要容易,但是當年修建恭王府的老藝人大多已過世,有的傳統工藝已經失傳。《華裔學志》中,恭王府的水法樓形容為「小迷宮」,稱其「假山上有缸,缸內有水,水流下來,有池子盛之。」到現在一些著名的古建專家也沒有辦法參透水法樓的技巧。

美國如何「整舊如舊」

美國的修道院博物館位於曼哈頓北端翠亨堡,是1934-1938年間修建的仿中古的修道院,它的建築設計以仿羅馬風格和哥特式建築風格而聞名裡面的許多磚瓦石塊都是從20世紀初法國南部、義大利的一些被拆除的中古時期的教堂收集來的。

約翰·D·洛克菲勒三世按照藏品的來源——中世紀修道院的禮拜堂、中庭花園,聘請了美國甚至歐洲一流的建築師和專家,專門研究如何再現中世紀藝術的魅力。這些大師在仿造每一根舊廊柱的顏色時要經過幾百、甚至上千次的色彩比對,以突現「整舊如舊」的效果。在一個被修復的羅馬建築風格的中庭花園走廊前,有一塊小牌寫著:從這往左數第3根廊柱來自法國比利牛斯山區一座廢棄的、12世紀的居扎修道院。如果不經點明,參觀者絕對分不出這些廊柱哪根是古董、哪個是仿製品。

日本這樣修繕古建築

日本建於公元1620年的桂離宮,被日本人視為民族建築的精華,故其對桂離宮的保護是非常精心的。

據介紹,桂離宮修繕時,為了使新建好的柱子恢復原狀,他們把原來柱子落下的灰塵從地底下挖出來,用這些灰塵一遍一遍地擦新柱子,直到和原來柱子幾乎一樣;為了使桂離宮的牆壁保持完好,工匠用在牆壁上擦的抹子先在水面上練習,直到抹子滑過水麵,而平靜的水面絲毫不動,達到這樣的抹工技術才可以在桂離宮牆壁上擦。

檔案:200年幻影滄桑恭王府

1776年 即乾隆四十一年,恭王府始建,是當時的權傾朝野的重臣和珅的府第——和府。當時青年得志的和珅授戶部侍郎,官階正二品。按照清朝制度,一、二品官員府第的廳堂為七間九架。

1780年乾隆45年,和珅已是身兼數個最高官職的正一品大員,同時乾隆指婚,將和孝公主許配其子豐珅殷德。這時的和府在禮制意義上就成了與郡王府同級的公主府,於是從乾隆四十五年以後大興土木,新建府邸。此時的和府,正殿五間,兩側附耳房,前有月台,極其鼎盛。和孝公主和豐珅殷德在乾隆五十四年正式完婚。

1799年 即嘉慶四年,和珅被賜死,家產被抄。嘉慶帝把和珅府轉賜慶郡王永璘,稱為慶王府。和孝公主居住至道光三年去世,公主居住的府第在這個時間之前不屬於慶王府。永璘在道光二十五年去世。

1851年奕訢在咸豐元年封恭親王,1852年分得的王府就是前兩年充公的慶王府,這時改稱恭王府。咸豐元年三月至二年二、三月間,他對王府進行了一次修繕。恭親王死後,由其孫溥偉襲王爵。

1921年 溥偉及其弟溥儒將恭王府府邸及花園轉手,抵押給天主教會。

1937年 輔仁大學購置作為校舍。解放後,輔仁大學歸入北京師範大學,這裡一度成為北京師範大學女生部。「文革」以前,這裡成為中國音樂學院校舍。「文革」後,由中國音樂學院和文化部藝術研究院作為辦公和教學地點。恭王府最多時曾住有200多戶居民、8個單位。自1979年這些單位陸續搬遷。

1982年 恭王府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 恭王府花園對社會開放。

2002年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音樂學院搬出,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成了恭王府邸中最後一個單位。

2005年 恭王府開始史上最大規模的修繕。

音樂學院附中開春搬出恭王府「我們學校開春要搬到朝陽區紅領巾公園去。」昨天,一位在音樂學院附中讀書的女孩告訴記者。「音樂學院附中搬遷,由恭王府管理中心、文化部、財政部共同承擔搬遷費用,恭王府可能要拿出幾百萬元。」恭王府管理中心顧問孔祥星表示。

據了解,恭王府最多時曾住有200多戶居民、8個單位。自1979年陸續搬遷,2002年年初,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音樂學院搬出後,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成了恭王府邸中最後一個單位。

(4)和珅家不能稱「府」

在描寫清代歷史人物的電視劇中,和珅曾多次在皇上面前說「本府」,道具也有「和府」之鏡頭,某些撰寫名人故居、四合院的文章書籍中,也常把某個人的宅第稱為府。這種稱呼是不對的,因為清代「府」和「第」是有很大不同的。

在清朝的王府建築制度中,有一系列極嚴格的成文規定。在《乾隆欽定大清會典》卷七十二「工部」中已有記載,其中對親王府制、世子府制、郡王府制、貝子府制及鎮國公、輔國公制都有嚴格規定,凡第宅公侯以下至三品官「余各有禁,逾制者罪之。」

從這規定上看所謂「府」是指親王府、郡王府、貝勒府、貝子府、輔國公府、公主府。只有獲得此類封爵者,他們的住宅才能稱做「府」。至於上述幾類封爵以外的達官顯貴,儘管有公、侯、伯、子、男的封爵,或有尚書、大學士、軍機大臣頭銜,他們的住宅只能稱之為「宅」、為「第」,絕不能亂叫成府。對此,清史建築研究專家單士元、楊乃濟先生早有專著論說。

府和第的區別還體現在房屋的產權上,自親王以至輔國公,他們的府一律是由內務府總管的皇產,獲得封爵後由內務府分給他們,一般公、侯、士大夫的住房,極少數是皇帝賞給的「賜第」,大多要自己出資建造或購置。

和珅在乾隆五十三年被封為三等忠襄伯,直到嘉慶三年也就是被治罪前一年才晉為一等忠襄公。因此,和 的住宅也必須遵照公侯以下至三品以上這一等級的規定。後來和珅的宅第成為慶王府、恭王府,有些人就也把它稱為「和府」了。

我們現在拍歷史劇、編書、不應離開史實,更不能給觀眾和讀者留下一個錯誤的概念。

(5)恆親王府

恆親王府位於朝陽門內燒酒衚衕,原為康熙第五子允祺的王府。嘉慶時,允祺後人爵位遞降至鎮國公,無權再住王府,改遷他處,恆親王府則改為淳親王府。嘉慶皇帝將此府賜給第三子淳親王綿愷。因為綿愷無嗣,就以道光帝第五子奕宗為綿愷的嗣子,並於1846年承襲淳親王爵位,因此又被稱做五爺府。後來淳親王府家道敗落,其子孫便將院落分割出售。民國時期,已無該王府記載。日本侵華時期,南院建起了一棟紅磚二層小樓,後該院變成了大雜院。解放後,恆親王府被56戶居民佔用,以致在全市普查登記中也被漏掉。

北京市在城市開發和危舊房改造調查中,東城區文物部門在一片民房的掩映中發現了曾被認為早已荒廢的五爺府建築遺存。據《乾隆京師全圖》考證,僅存的兩進院落為原王府祠堂部分,坐北朝南,有高牆圍護,正房加東西廂房共計20間。但現存的約2400平方米的兩進院落已經不足原王府的四分之一。

為了對恆王府進行搶修,有關部門共騰退搬遷了50戶居民,拆除了居民在王府內的自建房64間,並妥善保留了五爺府原有建築20間。按照文物保護的有關要求並根據《乾隆京師全圖》和現存建築遺迹,對恆親王府進行了修繕設計,使恆親王府能夠恢復其原有風貌。並將其列為《人文奧運文物保護計劃》的重點項目之一;修繕面積共535平方米,修復面積347平方米。為保護和使用好恆親王府,工程修繕完畢後,將用於中外文化出版交流,並積極創造條件,在適當的時間定期對社會開放。

(6)清初八大鐵帽子王府--劉陽 

在清代所建的諸多王府中,最大的就要數禮親王府和豫親王府。老北京就有「禮王的房,豫王的牆」之諺,可見禮王府的房之多。

  【歷史背景鏈接】

  清在北京建都後,沿用明朝的紫禁城,並開始了諸王的分封和王府的修建。清朝與明朝不同,明朝對諸王是分封在全國各地,採取「封而不建」的辦法,即「分封而不贈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明朝的王不掌握當地的軍政權力,在北京城內也沒有王府。但到了清朝,連分封諸王於各地的形式也取消了。各位王只有接受爵位,而無「國」可就。王府就建在北京城內,王府產權屬於朝廷,王爺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和繼承權。清朝的王爺大多是皇子,諸皇子在未成年之前,都住在紫禁城內,待長大成年後才可移居王府內居住。

  【尋蹤「鐵帽子王」】

  清朝封爵有「世降一等」和「世襲罔替」兩種辦法。「世降一等」就是說兒子的爵位比父親的爵位要低一等,例如父親要是親王,兒子就襲封郡王,孫子則襲封貝勒。而「世襲罔替」是指始王無論是親王還是郡王,其後代總有一人襲封始王最初被封的爵位。如果襲爵人犯了罪其爵位仍然可由家族其他人員襲封。這就是老百姓常說的「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最初是指清初戰功顯赫的六家親王和兩家郡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而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這八位王爺均是大清開國元勛,個個能征善戰,個個勇略過人,為清朝創業立下了赫赫戰功。到了清雍正後,怡親王允祥公忠體國、恭親王奕訢贊襄大政、醇親王奕譞為光緒帝生父,皆封為「世襲罔替」。至光緒末年,慶親王奕劻也被封為「鐵帽子王」。至此,「鐵帽子王」增至十二家。

  在清朝,宗室爵位共十二等,其中只有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的府邸可以稱其為王府,貝勒以下只能稱為府。北京城內建有四十多座王府,外城沒有王府。

  清朝對王府的規制有嚴格要求,而「鐵帽子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榮譽,比其他王府更莊重氣派。王府中軸線上的建築,要嚴格按照規定建造,正殿是整個王府中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正殿為綠琉璃瓦,殿前有石欄杆環繞。這裡是王府舉行各種慶典的場所。

  鐵帽子王府側院一般都建有精美花園,鄭王府花園甚至還建有瀑布,高約丈余,水聲琅然。但歲月流失,大多數王府中的花園,已經無存,現在只有恭親王花園和醇親王花園(宋慶齡故居)保存完好。

  【北京城諸王府之首:禮王府】

  禮親王府位於西城區西安門黃城根南街路西,南起大醬房衚衕,北至頒賞衚衕,佔地約30公頃。

  禮親王始王為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二子。禮王府所在地,明代是崇禎皇帝外戚周奎宅,後為代善所有。現大殿門下部雕有雲龍,工藝為明代手法。規模雄偉,佔地寬廣,重門疊戶,院落深邃是禮王府的一大特點。

  1927年,禮王的後人將王府前半部租給華北大學院。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現在中路建築大多保存,猶具舊日規模,其餘多經改建,名目已非。但仍屬於保存較好的王府,今為軍隊所佔,1984年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王府花園之最:鄭親王府】

  鄭親王府位於西城區大木倉衚衕。

  鄭府邸建成後,歷代襲王有所修繕或擴建,最大的一次是第八代襲王德沛對花園的擴建。並將花園命名為「惠園」,是京師所有王府花園中的最大最壯觀的。惠園中「引池疊石,饒有幽致」園後為雛鳳樓,樓前有水池。其後為幾丈高的瀑布,瀑布極為壯觀,幾百米外就可聽到瀑布聲音。

  鄭王府現存建築,只東部保存相對完整,西配樓只剩靠北面3間;最後為正寢,面闊5間。

  中國大學使用時改名「逸仙堂」,為國民黨主席譚延剴手書,今此匾尚存。原西部花園部分在民國時尚保存完好,解放後被拆除,現另建二龍路中學。鄭王府今為國家教育委員會址,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皇城裡的王府:睿親王府】

  睿親王府共有兩處:一在東華門大街迤南普度寺一帶,一在外交部街。睿親王始王為清初赫赫有名的攝政王多爾袞。

  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崇德元年四月晉封睿親王,崇德八年(1643)八月,清太宗皇太極去世,他扶立幼主福臨即皇帝位,晉陞為「攝政王」,1650年死於喀喇城,年僅39歲。

  【南池子睿親王舊府:後為普度寺】

  多爾袞時期的攝政王府,位於南池子東側南宮舊址,南宮在明代時為皇城東苑,明景泰年間,明英宗朱祁鎮曾囚禁在此,多爾袞利用了重華宮舊址,攝政王府宏偉壯麗,甚至超過了皇宮。王府地基高於地面幾丈有餘,加之殿宇宏偉,四周繞以36根檐柱,檐椽為三層(皇帝的太和殿,檐椽也僅為兩層)。每日攝政王王府前都是車水馬龍。大小官員往來穿梭,這裡實際上已成為當時全國的政治中心。

  多爾袞被定罪削爵後,該府邸隨廢。到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皇帝下令將舊睿親王府改建成瑪哈噶喇廟。乾隆四十年(1776年)又重新修葺擴建。1776年,乾隆將該寺賜名「普度寺」。

  今普度寺已經修繕一新,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睿親王新府在外交部街】

  清初攝政睿親王多爾袞輔佐順治帝平定天下,有周公之德。身歿未幾,被誣削奪,沉冤一百二十餘年。乾隆恭閱實錄,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為多爾袞平反昭雪。因原睿親王府已經改建為普度寺,位於石大人

  衚衕(今外交部街)的淳穎宅邸被稱為睿親王新府。

  睿親王新府規模十分宏大,有房五百多間。中路建築如同縮小的紫禁城三大殿,有東西翼樓、銀安殿、二道門、神庫、安福堂和後下房,西路為王府花園,東路為宗祠,大廚房、磁器庫、燈籠庫和戲台等,府門外還有馬圈和車房。睿親王爵位共傳了十二世,到末代睿王中銓已是民國年間,王爺爵位形同虛設,既沒有祿銀,又沒有祿米。

  睿王新府從1929年起,成為京師私立大同中學,府中建築屢經拆改,漸失原貌,現為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學,原王府門前的一對石獅子現也已埋入地下,僅存校園南門內兩棵大樹為原王府遺迹。

  【挖出過金子的王府:豫親王府】

  豫王府位於東城區帥府園東口,今天協和醫院的位置。

  豫親王始王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子多鐸。多鐸秉性剛毅,能征慣戰。此後世代綿延有13個王承襲豫親王爵位。

  傳說第四代豫王喜好下棋,乾隆也喜歡下棋,兩個人棋藝都不錯。乾隆皇帝經常到豫王府找小豫王下棋娛樂。一日君臣會棋,打算一比高低。結果是5:5,勝負對等。怎麼獎罰呢?乾隆靈機一動,說:「朕也不賞你,也不摳你門釘。這樣吧,朕准你府牆加高三尺!」府牆高低也是級別的表示,准加高府牆實際也是賞給榮耀。豫王很高興地接旨加牆。其實後來豫王才明白,加牆實際上是把自己禁錮得更嚴實了。府牆和大獄的院牆一般,意思就是囚禁豫王終身。由此北京城就留下了「禮王府的房,豫王府的牆」的諺語。

  隨著清王朝的倒台,豫親王的鐵帽子爵位也走到了盡頭,為了維持家族龐大的開銷,1916年末,有近300年歷史的豫王府,不得不賣給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美國人拆除了王府全部建築,請中美兩國的專家設計,修造了中西合璧的協和醫學院及附屬醫院。

  據說拆除豫王府的時候,曾經挖出大量歷代豫親王藏於地下應急用的金銀財寶,協和醫院也正是用了這些大量的財寶,購置了最先進的醫療設備,成為當時中國最好的大型綜合醫院。

  豫親王府今天除去門口的兩個卧獅、老豫親王府府門外擺設外,已無其他遺迹可尋,但值得一說的是,現存的這對卧獅是北京清代所有王府門前唯一一對卧獅。

  【毀於戰亂的王府:肅親王府】

  肅親王府位於東城區正義路東側,肅親王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一個皇子,從乾隆十五年繪製的《乾隆京城全圖》上來看,當時肅王府還稱為「顯親王府」。在王府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是府門、銀安殿、東西翼樓、神殿、後罩樓等。西面是花園,北面還有家廟。從圖上看,王府基本按照《大清會典》的制度修建,並沒超標準。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復肅親王世襲封號,從此就一直稱呼為」肅王府「。

  當年這麼大的一個王府並沒有保存到今天,因為肅親王府環境優美,富麗堂皇,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法國曾經要求將肅王府作為自己的使館。但肅王府系鐵帽子王府,當時負責談判的恭親王不敢輕易許諾,後幾經交涉,法國才勉強同意將使館建造在純公府,肅王府暫時逃過一劫,但肅王府還是沒有逃過八國聯軍那次浩劫。

  義和團運動後,肅王府被劃為日本使館,今為北京市政府所在地。

  【成為神學院的肅王新府】

  1900年6月24日,肅親王善耆攜家人趁混亂逃離肅王府後,與慈禧皇太后逃往西安,1901年隨慈禧皇太后回到北京,但因為老府已經毀於戰火,不得不在東城北新橋南船板衚衕內,重新建造新王府,新王府雖有二百多間,但已不是按照王府規制建造。王府建造有寢室、書房和花園,在花園的最北側還建有一座二層小樓,樓內裝修完全按照法式風格布置,樓內建有發電機,屋內擺放有西洋訂做的鋼琴、洋床,連吊燈都是完全從歐洲進口的。

  民國後,肅親王善耆離開北京前往撫順居住,1922年病死在撫順,終年57歲。北新橋南船板衚衕內的新睿王府,也於1947年被善耆十九子憲容和善耆長子憲章,一起出面賣給了法國天主教作為神學院使用。1949年被政府沒收,現原王府部分為北京襪廠使用,東部為居民住宅。

  【中間易主的王府:庄親王府】

  根據《乾隆京城全圖》上描繪的王府規模看,庄親王府中軸線和其他王府一樣,東路偏北為庄親王家族祠堂,西路為花園。因為始王是皇帝的哥哥,又是戰功赫赫,庄親王府的建造規模在同一時期的王府中算大的。

  庄親王府雖然位於太平倉衚衕,但庄親王家族卻並不太平。庄親王府分大府與小府,大府在1900年被八國聯軍焚毀後遺址蕩然無存,遺址上後改建了平安里。小府位於毛家灣附近,民國年間小府幾次易主,最早是中孚銀行,後為輔仁女中,解放後為領導住宅,今為中央機關及部隊駐地。

  【與曹雪芹有關的王府:克勤郡王】

  克勤郡王府位於西城區新文化街(原石駙馬大街)西口路北。

  平郡王府(克勤郡王府)是清廷封給岳托後人的三處府邸之一,規模是最大的。東與平郡王羅科鐸第三子諾尼的貝勒府相鄰。克勤郡王的後代,習慣把西邊的平郡王府稱為「西府」,把東邊諾尼的貝勒府稱為「東府」。曹雪芹和平郡王福彭(入關後的第一位克勤郡王慶恆養父)是親戚關係,曹雪芹定居北京時就曾經經常在東西二府走動。

  西府面積不大,但布局緊湊合理,建築精緻。中軸線上建有大影壁、府門、銀安殿、東西翼樓、後罩樓等建築。西路前後還有三進院落。東路則由五個大小院落組成,有茶房、大小書房、祠堂、花房等,還有護衛、太監、奶媽居住的房屋等。

  克勤郡王府在民國初年,就賣給了興辦慈善事業而著稱的熊希齡,而末代克勤郡王晏森則搬到了宗帽衚衕居住,因為沒有什麼太多本事,一直過著很清貧的日子。

  克勤郡王府今為新文化街小學,原王府外的影壁至今保存完好,府內僅存東翼樓。王府後部的內門、寢房、後罩房至今仍保存完好。2003年11月還進行了修繕,恢復了昔日風貌。

  【異地復建的王府:順承郡王府】

  順承郡王府原來位於西城區太平橋大街路西。

  順承郡王始王為勒克德渾,系禮親王代善第三子薩哈林第二子。以平定南明政權、招降李自成余部的功績晉封順承郡王。

  順承郡王府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分東、中、西三路。中路與其他王府規格相同,依次是府門、二門、翼樓、銀安殿、寢殿、後罩樓等;西路和東路,各分別由不同的大小院落組成。其中順承郡王府院內,種植有四株高大的楸樹最為著名。

  順承郡王府在民間被稱為「打磨蘇王」「達磨憎王」等。據順承郡王后代介紹,打磨蘇王即順承郡王勒爾錦,康熙十九年(1680)討伐吳三桂時坐失戰機被削爵,其子襲爵,後又被革爵,勒爾錦的哥哥襲順承郡王爵位。

  順承郡王府府址一直沒有變動,順承郡王也沒有遭到太大的風波,這和其他鐵帽子王是不同的。

  順承郡王府在民國年間,曾一度為張作霖的大帥府,解放後為全國政協辦公地。順承郡王府一直保存完好,上個世紀末,全國政協禮堂修建新樓,將順承郡王府異地搬遷,復建到了朝陽區朝陽公園東側,這也是北京的鐵帽子王府第一次整體異地復建。

(7)慶親王老府和慶親王府

慶親王老府在前海西街路北,即和珅府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分與固倫和孝公主。始王永璘為清高宗第十七子,是仁宗的同母胞弟。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受封貝勒。相傳高宗末年,高宗父子談論和珅時,永璘表示「惟冀他日將和珅府賜居,於願足矣」。嘉慶四年(1709年)仁宗晉陞永璘惠郡王,後改慶郡王,1820年晉慶親王爵。永璘不久便亡故,其第三子繼襲慶郡王,後人因行賄和喪中納妾被奪爵,至奕劻時,宣宗第六子奕訢徵用此府,奕劻遷居到附近的新府。即現今的西城區定阜街3號。 奕劻道光三十年(1850年)襲輔國將軍。咸豐元年(1851年)遷至定阜大街原大學士琦善的宅第。咸豐年間奕劻由輔國將軍晉貝子,繼而晉貝勒,光緒十年晉慶郡王,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及海軍事務,二十年晉慶親王,二十四年封世襲罔替親王。1900年受命留京與李鴻章同八國聯軍議和。次年作為全權代表簽署《辛丑條約》。1903年授軍機大臣。成為清代最後一個鐵帽子王。1911年出任內閣總理大臣。辛亥革命後,奕劻於1912年逃天津英租界作寓公,1918年亡故。慶王府當是在光緒十年(1884年)晉封慶郡王后按王府規制改建,始稱王府。慶親王府在四十年代為華北政務委員會所有。後為十一戰區長官孫連仲的司令部。 該府南起定阜街,北至延年衚衕,東起松樹街,西至德勝門內大街,面積廣闊,建築宏偉。王府建築分三大部分。中央是主要殿堂,現只余後寢一座。東部亦已改建。現只西部尚基本保存完整。西部是王府的生活居住區,有三組並排的院落,為當年奕劻死後三子分家所致。原廳堂均有名稱,懸有匾額。最後是一座二層樓,俗稱梳妝樓或綉樓,現存三組院落,各有大門出入,1949年後,京津衛戍區司令部設此,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8)西長安街7號院

今西長安街7號院,是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室等單位辦公地。追溯歷史,該院及左鄰右舍之地,屬於清代儀王府舊址。

儀親王,即愛新覺羅·永璇,清高宗乾隆皇帝第八子,淑嘉皇貴妃金佳氏所生,是履親王永珹(第四子)之胞弟、成親王永瑆(第十一子)之胞兄。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永璇被封為儀郡王,即入住該府。1799年(嘉慶四年),晉封儀親王。《嘯亭雜錄》:「儀親王府在長安街,系耿仲明宅。」《光緒順天府志》:「王諱永璇,高宗八子,謚曰慎。今(光緒九年/1883年)其孫貝勒奕絪襲封,府在街北,院宇宏邃,林亭尤美。」計有房314間,屬於郡王府規制。今西側電報大樓屬其舊址——因清末於此建蓋郵傳部、財政部,末代傳人毓祺遂遷居西直門內大街路北(今新街口西大街東頭銀行至電影院之間),時人稱之為祺公府。

1832年(道光十二年)病故,享年87歲,是清代親王中最為長壽者(乾隆89歲,但是承繼大統為帝,故不算)。長子綿志襲王爵(嘉慶時為貝勒,道光初為郡王,不同於鐵帽王的世襲罔替),旋於1834年(道光十四年)卒,由其第四子奕絪繼襲貝勒;1884年(光緒十年)加郡王銜。1893年(光緒十九年)卒,由其曾孫毓昆繼襲貝子;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卒,贈貝勒銜;由其弟毓祺繼襲鎮國公,直至清亡。

今文化局院內殘存有游廊等舊物,一般認為是王府花園所在地。

民國間,相當長的時間內,為市府所在地。

(9)濤貝勒府

濤貝勒府地處西城區柳蔭街27號恭王府西邊,原系清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府邸,清末改濤貝勒府,坐北朝南,街門東向。濤貝勒府原格局分東、中、西三路,中路正殿、配殿、後寢、後罩房等四進院落,府西有花園,院內有過廳、正堂、花廳及六角亭。

(10)濤貝勒府·輔大附中

2002年5月28日《信報》第4版「北京·都市」欄目有記者韓永琪關於《濤貝勒府金台書院按原貌修繕》的報道。內稱:「被列入北京文物保護「3.3億工程」的濤貝勒府、金台書院修復工程昨天同時開工。有關部門將在一年內對兩處文物保護單位按原貌進行修復並對外開放。」並介紹說「濤貝勒府地處西城區柳蔭街27號恭王府西邊,原系清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府邸,清末改濤貝勒府,坐北朝南,街門東向。濤貝勒府原格局分東、中、西三路,中路正殿、配殿、後寢、後罩房等四進院落,府西有花園,院內有過廳、正堂、花廳及六角亭。」一年後,筆者於2003年8月13日下午到柳蔭街「濤貝勒府」想參觀參觀,無奈尚未開放。

解放以後到此次修繕之前,「濤貝勒府」一直為市十三中使用。199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濤貝勒府」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後,市十三中遂易地辦學。

一、濤貝勒府

濤貝勒府,原為鍾郡王府。鍾郡王府,有老府與新府之別。

第一代鍾郡王奕詒(1844-1868),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第八子,系庄順皇貴妃烏雅氏所生,與醇親王奕譞(1840-1891)、孚郡王奕譓(1845-1877)為同母兄弟。道光三十年(1850),奕詒始封鍾郡王,同治三年(1864)分府時,以「祺祥政變」端華獲罪賜死而被籍沒的原鄭親王府(西單大木倉,今國家教育部所在地)為其府邸。同治七年(1868),鍾郡王奕詒薨;因其無嗣,命以恭親王奕(1832-1898)次子載瀅承嗣,繼襲貝勒,並搬遷府邸至柳蔭街今址。該府邸原是愉郡王府,始王允禑(1694-1731)為清聖祖康熙皇帝第十五子,系順懿密妃王氏所生,與庄親王允祿(1695-1767)為同母兄弟。按照清制,非世襲罔替之世爵均降一級承襲,適時以載璨襲輔國公,爵位不符規制,遷居別所;改由載瀅居住。光緒十五年(1889),貝勒載瀅加郡王銜。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變亂後,因其被八國聯軍視為禍首之一而被削爵、歸宗。

光緒二十八年(1902),懿旨以醇賢親王奕譞第七子載濤(1887-1970)為鍾端郡王奕詒嗣子,承襲貝勒。光緒三十四年(1908),加郡王銜。此府兩次承襲,均初為貝勒後加郡王銜——畢竟不是郡王爵位,以稱貝勒府為宜;又因最後承襲者是載濤,故稱「濤貝勒府」。

民國後,八旗生計更加窘迫,前清王公概莫能外。1926-1929年,「濤貝勒府」讓渡南部馬圈及花園前空地,由私立輔仁大學建造主樓(今由京師科技學院以及輔仁大學校友會使用——如圖);府邸北部,則為私立輔仁大學附屬中學校(簡稱輔大附中)使用。

二、輔大附中

(一)輔仁大學

1912年,天主教知名人士馬良(相伯)、英華(斂之)上書羅馬教廷,建議在中國開辦一所教會大學。1919年,羅馬教廷責成美國天主教「本篤會」辦理此事。1925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聖文森院院長、主教司泰來派遣奧圖爾教士來華,籌辦辦學事宜並出任校長。奧圖爾與英斂之先以十六萬元租賃西城定阜大街東口、李廣橋西街的前清濤貝勒府為校址,10月建大學預科——輔仁社,招生23人開學。1926年暑期擴充後改名輔仁大學。1927年6月,呈北京教育部立案。1929年6月,呈南京教育部立案——設立文、理、教育三個學院共十二個系,校董會推舉陳垣(援庵)任校長,奧圖爾改任校務長。1933年羅馬教廷改派德國天主教「聖言會」接辦該大學。1937年3月又購得西城定阜大街東口、李廣橋南街的前清恭王府為校園;6月開設文、理研究所各一個。淪陷後,仍留北平辦學(1942年一度被日軍封閉)。解放後,該校併入北師大,主樓部分為師大化學系使用。

(二)輔大附中

1929年6月,輔仁大學遵照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令,將1925年7月設立的大學「預科」停辦,正式改辦「三·三」制完全中學,定名私立輔仁大學附屬中學校,校址系位於定阜大街的前清「濤貝勒府」舊址。1931年6月申請立案,8月奉教育部及北平市教育局令准予立案。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7月,德國本篤會因國際經濟關係改由美國聖神會接辦。北平淪陷期間,該校更名為「北京市私立輔仁大學附屬中學校」,校長由陳垣先生兼任。新中國成立後,教育部長馬敘倫(彝初、夷初)於1950年代表中國政府宣布將「輔仁」教育系統收歸國有,私立輔仁大學附屬中學校更名國立輔仁大學附屬中學。1951年高校院系調整,師大與輔大合併後,原輔大附中劃歸北京市管理,定名為「北京市第十三中學」。


推薦閱讀:

北京有哪些適合女孩一個人喝酒的地方?
在北京租房子需要注意什麼?
北京房價3000元/㎡時,你在做什麼?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要去北京發展?

TAG: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