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因為女人》的問答

小引:除了描寫柳依依初戀那段文字,《因為女人》似乎徒具文學外觀,完全依靠理念推動,成了作者發表關於女性的社會學觀點的載體。所以,我更傾向於與閻真進行一次社會學的對話,而非文學的對話。《因為女人》的核心觀點是:高知女性的生存悲劇由其生理原因決定:當今慾望化的社會決定了男性更看重女性的青春、美貌、身體和性,所以社會上處處演繹著「色衰恩絕」的悲劇:伴隨著青春的消逝,女性就喪失了被愛的資本,被男人們逐漸拋棄,天生渴望被愛的女性對於愛的信仰被現實所摧毀,因此導致了生存上的困境。這是上帝對女人的不公。閻真自以為能以「生理決定論」來對抗波伏娃的「社會建構論」;可惜,小說卻缺乏足夠的說服力。以下是我與北大某些同學在經過初步的討論後,對回答部分進行擴充和整理的結果。這並非討論的實錄,只是保留了問答的樣式。它基本上能表達我對小說的看法。作為當代的一個女權主義者和小說評論者,我願意以此討教於作家閻真,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一、反對女性悲劇的「生理決定論」

  

  問:你認為閻真是一個「男權主義者」?他不是在表達對女性的同情嗎?

  答:同情是表面的。《因為女人》等於是說:你們女性的弱勢地位、你們的困境是由你們的生理原因決定的,怪不得社會,也怪不得男人。因為男人就是喜歡年輕漂亮的女性,誰叫你們容顏易衰?你們的困境應該由自己負責,這是上帝對女人的不公平。這種女性困境的「生理決定論」,實際上將男性在性方面的強權地位徹底天然化和合法化,同時也掩蓋了造成女性弱勢地位的社會成因(這種掩蓋也可能是無意識的)。所以,我說閻真表面上維護女性利益,實際上是一個徹底的男權主義者。

  

  問:那麼在你看來,女性的困境是由社會造成的?

  答:當然,主要是由社會造成的。中國建國後,政府關閉了妓院,社會風氣相對嚴實,大家也都沒有什麼剩餘財富,所以男女兩性在性方面相對平等。80年代以來,由於貧富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社會階層;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需要我們格外注意的是,這個時候社會資源在兩性之間的分配也不均衡了,兩性之間也出現了財富和權力的鴻溝。當然不是所有男性都獲益,只是少數男性崛起於大多數人之上,佔有了豐富的社會資源,成為了社會的特權階層。他們仰仗著自身的社會資本,在性方面也成為處於強勢地位的、擁有主動選擇權的人。

  

  問:這就是說,男性在性方面的優勢地位是由社會決定的?

  答:是的。青春的消逝是所有人的悲劇,而不是女性獨有的悲劇。男性在自身的生命過程中,也存在著衰老的來臨、性能力的減退等問題。他們的青春價值無疑也在消逝之中。我們這個時代,夫妻雙方平衡地位的打破,主要不是由於生理原因,而是由於社會原因:社會資源在兩性之間的不均衡分配造成了性權利的不平等。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長,青春價值固然消失了,而他們的社會地位、財富與權力卻在不斷增殖之中(至少增殖的速度會大於女伴或妻子);但由於社會制度、社會分工的原因,女性在無償承擔家務、生育的過程中,青春價值不斷消失,社會價值卻不見增殖(至少增殖的速度不如男伴或丈夫)。於是,她們在整個社會和家庭中處於劣勢地位,面臨著丈夫的背叛和被拋棄的危險等。正如小說作者所說,這是一個男權社會。因為它在本質上是個強權社會:在社會道德日益寬鬆的環境下,青春和金錢的交易更加容易;男性或女性,誰是強者,誰就將佔有更多的性資源(這是一種全球性的現象)。性權利的多少,不單受到道德、法律的制約,而且還受到實際地位和權力關係的制約。就總體而言,男性群體擁有更多的社會價值,當然在性方面掌握更多的主動權;而女性只能成為依附性的客體,成為被選擇的資源和對象。閻真無視這樣的社會成因,就推脫了男性的責任,掩蓋了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剝削,屏蔽了社會制度對於女性的不利。

  

  問:也就是說,你和閻真之間真正的分歧,是在女性弱勢地位的歸因上?

  答:主要是在這個方面,即是說女性的悲劇究竟是男權的結果還是女人的宿命(因為生理原因)。順理成章的,也就是在解決途徑上的分歧。他的女性弱勢地位的「生理決定論」,已經註定了困境本身的無可解救性。反正女人要衰老,衰老就被拋棄,能有什麼辦法呢?最後他認為女性應該寄希望於男性的惻隱之心,期待著他們俯就式的同情和憐憫,以所謂的「不離不棄」為最高境界。我更傾向於「是社會原因造成了女性的弱勢地位」這一觀點,所以我會呼籲消除製造女性弱勢地位的社會根源,鼓勵女性自力更生、增加社會價值,爭取社會中的強者地位。如果兩性之間社會資源的分配能夠重新平衡,甚至女性的超過男性的,情況完全不是現在這樣。雖然這在短期之內不可能實現的;但從長期來看,還是有希望的。應該說,女性處於弱勢地位,被選擇、被拋棄,這是一個群體的悲劇。我不是說在將來每個女性都能避免這樣的悲劇;但作為一個群體的悲劇,卻不一定要由女性來承擔。

  

  問:你所說的崛起的男性,在小說中是指的秦一星、宋旭升之類的人?

  答:是的。從總體比例上來說,這只是少數人。比如一個公司,總有老闆,高層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但大多數還是打工仔。富裕的、有權勢的、能包上二奶的男人畢竟是少數的,這就決定了像柳依依這樣能傍上大款的高知女性一定也在少數。更何況,作為一位高知女性,即使有機會,她會不會選擇去當二奶?她也有她的社會資本,將來也可能奮鬥成功,所以不一定會去。嚴格地來說,「高知女性」並不算是整個社會的弱勢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她們也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小說似乎把高知女性也塑造成了「弱勢群體」,但我想那是相對於比她們社會地位更高的男性伴侶而言的。高知女性擁有自己的實力和社會資本,所以並不一定會去出賣自己。說句玩笑話,我們絕大多數高知女性的學費恐怕還得自己掏吧?柳依依這類人不算典型,更代表不了大多數。

  

  二、反對男性慾望的合法化

  

  問:你好像說過,閻真將男性的慾望合法化是男權主義者的本質表現?

  答:當然,這是一個男權主義者最本質的表現。他說男性拋棄女性是沒有錯誤的:「作為男性,我對男人也很理解。如果他們的選擇給予女性以巨大的傷害,那這種傷害在很大程度上要歸罪於上帝。女性一味地罵男人不道德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在小說中,他也拚命將男人的所有慾望都合法化或合理化。因為「上帝要他如此」,他又能怎麼樣?在這個問題上,他充分利用了「生理決定論」的觀點:男性好色是由生理決定的,不能算不道德,這樣就在道德層面上就把男性的慾望合法化了。男人有慾望,這不錯;但男人也有節制慾望的能力,這恰恰也是上帝賦予的。男性不節制自己的慾望,只不過是依仗著自己在社會中的強勢地位,不想節制而已。在這裡,他又完全撇開了男性慾望得以實現和擴張的社會原因,歸結為單純的生理原因。一方面,他認為丈夫拋棄年老色衰的妻子是沒有道德錯誤的;另一方面,在他的言論中又表達了對女性的同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這種同情多少有點虛偽。與他相對,女權主義者把女性的弱勢地位歸結為社會原因,要通過反對男性霸權、改造社會來拯救女性。男人有慾望,女人也有慾望,憑什麼就你們男人的慾望是合法的,就你們能在社會上肆無忌憚、橫行霸道呢?但閻真卻反對女權主義。理由是女權主義以男性為潛在對手,「在理念上不符合和諧社會的理想」(《我對女權主義抱有警惕》)。而他所謂的兩性「和諧」卻並不建立兩性平等的基礎之上,而是以男性慾望的徹底伸張和女性的委曲求全來構築的。這就是為什麼我說他男權。

  

  問:還有,小說在婚前性問題上,是否也反映男權主義者的慾望? 

  答:是的。據我的觀察,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婚前性之中,雖然身體上受傷害的確實是女性;但最反對婚前性,在心理上受到最大挑戰、承受最大壓力的卻往往是中國的男性,尤其是中國的男權主義者,這與中國的傳統道德倫理給予他們的深刻烙印有關。這樣的心態在《因為女人》也有深入的表現。閻真認為,宋旭生婚後出軌,與柳依依有過婚前性有關。宋旭生「並不是不願意好好過日子,據我觀察,他只是不願意女方保有情感的記憶,怕自己的能力覆蓋不了前面的記憶。」(摘自《因為女人》)這就是一種深層的恐懼和不自信的體現。正如弗洛伊德在《處女的禁忌》一書中所說:「我們(男性)要求女孩子婚前不得與其他男人發生性關係,以免留下更多的性經歷盤踞在她們心中。男人無法忍受在性方面被女友同她以前的男友做比較,這與男人在性方面缺乏自信有關。因此,就男人而言,追求純潔的處女的心理的背後,實際上還隱藏著男性性方面的不安感和幼稚性。」所以,對於女性的戀愛,「我(閻真)的理想是一眼看準、初戀成功。」(同上)其實,無論閻真和某些男權主義者怎麼掩飾,怎麼聲稱是在保護女性的利益,其實質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某些心理。這和我們女權主義者保護女性還是很不相同的。在婚前性問題上,只要閻真不堅持雙重標準,反對不反對,我個人都完全表示理解。但我請作者不要一再以維護女性利益為幌子,來掩蓋一個男權主義者的真實宿求。

  

  三、高識女性以愛為核心價值?

  

  問:閻真在小說中提出了「愛是女性的核心價值」,你怎麼看?

  答:有一次,我跟一個男同學聊天,他說:「你們女人更看重愛情,愛情就是你們的一切。」作為一個女性,我反而需要反問他:「你是怎麼知道的?」從北師大的本科到現在北大的碩士階段,生活在我周圍的都是一些高知女性。「女性以愛為核心價值」這類說法,我極少從周圍的女人口中獲得,更多的是從男人們那裡聽來的。現在閻真也說:「我相信在性心理的差異性方面,女性比男性對愛更加看重,也更加執著。女人需要男人愛她,沒有愛就沒有幸福。」你可以說,他們是概念先行;但更可以說,這是男權社會對女性的一種潛在期待,一種假借心理學的名義而實行的在意識形態上的話語建構。為什麼呢?實際上,這一命題包含了「男性不以愛為核心價值」這層意思,即男性在愛情方面更為自由,而女性更為執著。女性不能獨立地獲得幸福,她自身的幸福有賴於男性的給予。這一命題規定了女性比男性更具有依賴性。希望女人依附男性而生活,以愛情或家庭幸福為唯一的核心價值,這是很多男權主義者的潛在願望。

  

  問:那真實情況到底是怎麼樣的?女性是否以愛為核心價值?

  答:我相信,愛情是絕大多數人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女性以愛為核心價值」,這樣宏大的命題本身很難證明。這正如我說:男性或全人類都以愛為核心價值一樣,同樣難以給予證明或否定。這樣的命題因人而異,普遍的情況則需要全國範圍或更大規模的普查來顯示,可我至今都沒聽說過有人做過這個工作。我想,實際的情況也是隨著歷史的改變而改變的,我們不能忽視歷史和社會的因素,而作抽象的、絕對化的判斷。在未經事實證明的情況下,與其說這句話是真理的表達,更不如說它是言說者的一種願望。我相信,女性不以愛情為核心價值,而以事業、親情或其他為核心價值的人也很多,這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尤其是對於高知女性這個特殊群體而言,她們的世界更大,可供選擇的目標更多。而《因為女人》主要討論的是高知女性。很多職業女性,可能會為了事業而犧牲自己的家庭幸福;但你也不能像小說所說的那樣,女人要是愛情不成功,其他方面再成功,也是不成功的,這太男權了!這不過就是說明這類女性不以愛為核心價值,而有其他更為重要的追求而已。即使就愛情方面而言,女性就比男性更為專一嗎?請問,武則天當政之時,有多少男寵?唐朝的公主,又有多少是出軌的?唐後期有多少公主因此被幽禁?如果說,其他女性處於弱勢地位,在父權、夫權的壓制之下,不能動彈;那麼,她們這批人就是女性之中唯一有權勢能追求和表現自己慾望的人。所以,恰恰可以反過來說,女性對愛情的相對專一和執著,也是受制於自己長期的弱勢地位,受制於歷史上長期積累起來的男權社會的文化和道德的制約。所以,不能撇開這些單純歸結為生理原因。

  

  問:你說作者認為女性不能獨立地獲得幸福,她自身的幸福有賴於男性的給予?

  答:是的。這就是為什麼你會感覺到小說中的女性(特別是柳依依)會有這麼強烈的依附性,離開了男人簡直就沒法活了,而且這種依附性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女人需要男人愛她,沒有愛就沒有幸福」。所以在閻真看來,男人給予的愛情和未來的家庭就是女性的唯一出路:女人不結婚、不生育、離開了男人就不可能幸福。他是把女人限定在這條道路上了。因此在小說中凡是脫離了這條道路的女性的其他生存方式,都被他否定了。同時,他又認為女人在這條道路上想要成功也很不容易(他說把激情轉化為親情,只有極少數聰明女人能做到)。反正在他看來,女性死活都沒路。如果我理解準確的話,這就是他的邏輯。

  

  四、不結婚、不生育的女人就不幸福?

  

  問:他一再舉波伏娃的例子。說她沒結婚、沒生孩子,薩特還有情人,所以是個不幸福的女人。她雖然是個精英女性,卻也難逃失敗的命運。「波伏娃一生跟隨薩特,但薩特從來就沒有中斷過找別的女人,太多了。」(《我對女權主義抱有警惕》)

  答:這個說法不太準確。閻真可能對薩特和波伏娃兩人的歷史缺乏了解。他們實行的是自己首創的「契約式婚姻」,這是一種「亞婚姻」的形態,是一種介於婚姻與同居間的新型愛情關係。薩特主張兩性關係的多伴侶化,即在主要伴侶外,雙方還可以有各自的情人,有偶然的外遇等。波伏娃也贊同這種開放式的兩性關係。應該說,這是出於兩人共同的、自願的選擇,同時也是對人類婚姻制度多元化的一種貢獻。1999年法國正式通過了「亞婚姻」的立法。薩特和波伏娃,是一對浪漫國度的風流情侶:薩特有自己的情人,波伏娃同樣也有自己的情人,雙方是平等的關係。至於波伏娃不生育,那更是出自於她個人自願的選擇,在《第二性》中你就可以看到她對生育的厭惡態度。不是所有女性都厭惡、恐懼生育,但持有這種態度的女性也不在少數(據說是三分之一)。因為生育本身需要女性承受很多肉體的痛苦和青春的損失,而現在社會對女性的生育還是缺乏足夠的經濟補償。不過,男權社會一直在意識形態上壓抑女性的這種表達,一旦你說厭惡生育,就給你扣上不正常的帽子。

  

  問:可能閻真對這個問題有他固定的看法?他認為是女性沒辦法獲得愛情的時候,才選擇單身的道路。

  答:對,他有很多固定的看法。他有自以為是的一套邏輯,根本不願意聽女人們說一下自己的看法。我們氣憤了,他就說:這是女性不願意承認她們的困境。可是,實際上,不是我們不願意承認,而是你說的根本不靠譜。例如,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感覺。這些單身的女人到底幸福不幸福?(單身並不意味著沒有性伴侶)閻真你不是她們,你怎麼知道?請問你對她們做過多少調查?在小說中反正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女性凡是單身都是被迫的,不幸福的。

  

  問:那你認為那些單身的、或不生育的女性幸福嗎?

  答:選擇丁克、單身的女性很多,而且都是出於自願的選擇,這正是女性群體崛起、女性社會地位上升的一種標誌。但這樣的選擇要有很多條件作保證。在封建社會,女性就不可能單身,因為她們沒有獨立的生存能力,必須依靠父家、夫家才能生活。應該說,中國傳統的家庭模式,生育和家務幾乎都是無償的或得不償失的,這對女性本身是不利的。尤其是在婚姻的前半段,25-35歲之間的女性因為生育、贍養、家務等,耽誤了工作和自我發展的機會。她們為家庭、為支持丈夫的事業犧牲了很多;但步入中年後,丈夫的事業發展了,社會價值增殖了,就很可能突然退出婚姻,去尋找新的伴侶。這時候婚姻一旦破裂,女性的代價就極為慘重的。即使不破裂,女性也處於被動的、劣勢的地位;為了維繫婚姻,也很可能忍受丈夫的背叛和外遇。這在《因為女人》中也有反映,例如小說中的周珊這個形象。只不過閻真僅僅歸結於生理原因:妻子衰老了。所以,現在很多女性都不願意選擇傳統的家庭模式,而寧願丁克或單身。如果說相對於傳統婚姻而言,這些丁克或單身的女人是不幸福的,那麼她們為什麼會這樣選擇?為什麼丁克、尤其是單身會成為一種世界潮流?少數女人因為感情的創傷、對男性的失望而不願意走入婚姻,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多數的單身女性恐怕不會是因為這個。有一項健康狀況的調查顯示,未婚女性健康狀況最佳,離婚女性其次,處在婚姻中女性的健康狀況最差;而男性則是在婚姻中健康狀況最好。這應該能夠反映一些問題。在事實上,與一般女人相比,「高知女性」選擇拋棄傳統家庭模式的人更多。例如,據我所知,在北大的女教授、女學者群體中,丁克或單身的人不在少數。但傳統的家庭模式卻是很多男人願意維持的,他們不願意女人獨立或不生育。家庭,與其說是女性的追求,更不如說是男性的追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在婚姻、家庭問題上叛逆性最強、姿態最激進的,不是男性,而是女性,理由很簡單:傳統的家庭模式對男性有利,他們是社會的既得利益者。不承認個人之間的差異性,在婚姻制度和生育制度上搞一刀切,規定每個女人都必須結婚、生育,不如此就不幸福,我認為這樣的看法不對。在社會還不能保障女人在家庭中的利益時,部分女性又不覺得婚姻或生育是自己的願望時,我倒覺得丁克或單身未必不是女人的一種選擇,一種可以獲得幸福的選擇,並且這種選擇是需要一定資本的。

  

  問:閻真說:「在現實中我也看到,有女權傾向的女人,在感情上幾乎無一例外是失敗者。我因此對女權主義抱有警惕,它不會給女性帶來幸福」(《我對女權主義抱有警惕》),你又是怎麼看的?

  答:是啊。所以不少女性就會追問:「那遵循您的指點,我們女性就會幸福嗎?」具有諷刺的意義,閻真的回答是:幸福的幾率也很小。那請問我們又憑什麼聽他的呢?所以,他警惕女權,本質不是為了女人,而是為了勸告女人不要反抗和決裂,要向男權社會低頭,維持他們想要的家庭模式。不然,像他問的,將來社會怎麼辦?孩子怎麼辦? 

  

  問:如果按照閻真的思路,愛和家庭是女性的唯一出路,那女性應該怎麼做?

  答:在閻真看來,女性是弱勢群體,妥協才是幸福之道。女性應該向強權社會低頭。在婚前約束自己不發生婚前性(這一條更多是面向女性提出的要求,而非男性);在婚後應該爭取把激情轉化為親情,要忍受和包容男性的放縱,要力爭維持一個不破裂的婚姻。如果能得到丈夫的不離不棄,那就是一種成功。丈夫如果能不離不棄,年老色衰的女人們應該感激涕零了!像秦一星這樣包二奶的、但沒有拋棄妻子的,在他的筆下,那絕對的是個正面人物。

  

  五、柳依依能代表中國的高知女性?

  

  問:閻真認為,是男性的日趨慾望化,造成了女性以愛為核心價值的不能實現。你怎麼看?

  答:我不同意這個看法。《漢書·外戚傳·第六十七上》載,漢武帝寵幸李央央,但李央央深富自知之明,她說:「上所以攣攣顧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她臨死之前「形貌毀壞」,至死不肯見漢武帝一面,說:「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我只需再添一句:「恩絕則恨生」。《因為女人》就成了這句話的形象化闡釋。柳依依有的也只是一張臉蛋,最終「色衰恩絕」,不就是她的翻版嗎?所以,某些道理可以說是古今無別。古代帝王比今日更甚,而且有社會制度的保障。不是說今天社會「慾望化」了,女性才處於這樣的地位,而是社會從來如此。無論男性或女性,誰不喜歡年輕漂亮的異性?男性有選擇權,就是依仗自己的強勢地位。今天的社會,已經比古代好很多了,至少女性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問:柳依依能代表中國的高知女性嗎? 

  答:她有什麼資格作為中國高知女性的代表?說她是個高知女性,簡直是對這個名詞的玷污。她婚前做情人,靠著一張臉蛋混飯吃,惰性和依附性比沒有文憑的女人還強。除了會享受和玩樂,除了有張臉,什麼都沒有。婚後也沒有絲毫奮鬥精神,在事業上毫無作為。很多人看完小說就在懷疑,作者這是在寫一位「高知女性」嗎?我們現代女性含辛茹苦奮鬥了多少年,希望成為能擁有自己意願和選擇權的主體(而非被決定的客體),希望能爭得做人的權利(而非物質與資源)。而今天的柳依依,自稱是高識女性,卻貧窮到只能出賣自己的青春和身體。說她是高知女性,簡直是對這個名詞的玷污。《因為女人》用她作例子,很容易讓人產生「活該」的感覺。男人們看了會說,「你看看,只知道吃喝享樂、出賣青春的女人們,最終青春耗盡了被拋棄,真是『活該』啊!」 作者所謂的困境、所謂的女性沒有出路,倒是適用於他自己所製造的這類人物。

  

  問:像柳依依這樣的人,在現實中還是存在的吧?

  答:我的看法是,像柳依依這樣的高知女性確實是存在的,但就人數比例而言,肯定是極少數的。中國有多少大款可以包養這樣的女性?這我在前面已經說過。還有,比如小說提到的墮胎,肯定是有這樣的人在做,但你不能擴大到大多數。所以我說,柳依依作為高識女性形象的生活經歷不夠典型,不能說她具有極大的普遍性。

  

  問:那麼,她的沒有出路就不代表高知女性沒有出路?閻真所說的女性的困境是真實的嗎?

  答:女性是有出路的,但卻不是閻真限定下的那條出路。女性能夠通過社會價值的增殖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嗎?女性能夠成為社會的強者嗎?女性不結婚、不生育、不建立家庭就一定不幸福了?如果說女性離不開男性,男性不是更離不開女性?女性不以愛為核心價值,追求其他目標,就不行了?所以,小說所言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己製造的。閻真自己先把路一條條封死,然後告訴你說:這就是困境。女性更多的,不是慘死在現實的刀刃之下,而是慘死在閻真的邏輯之下。以少數具有依附人格的女性僅僅依靠出賣自己的青春、沒有奮鬥精神、最終「色衰恩絕」的悲劇來佐證大多數目前正處於自我奮鬥狀態、有事業有雄心、爭取主宰自己命運的高知女性的絕對沒有出路,這難以令人信服。我們承認,目前中國女性確實處於弱勢地位,仍然不能避免種種悲劇。但作者所認為的改變女性命運的方法(成功幾率極少地把激情轉為親情,留住丈夫),也純粹是無稽之談。女性確實是弱勢群體,但小說所製造的沒有經過抗爭、沒有為爭取自己的幸福而奮鬥、沒有尋找過其他出路的所謂的「困境」,也缺乏說服力,絲毫不能讓人同情。

  

  問:那麼,單就藝術而言,小說是否成功?

  答:《北大評刊》論壇07年,在僅僅看到小說前半部的時候,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因為前半部有它的細膩和體貼在,尤其是寫初戀的那段文字。但看完後半部,就沒人再叫好了,因為小說中的柳依依後來幾乎成了一個符號,小說也完全依靠作者的理念在推動。柳依依是這個小說的核心人物,如果說這個形象的塑造是失敗的,那麼整個小說無疑就是失敗的。應該說,作者確實想寫高知女性,但抓取的柳依依不是典型;小說試圖拿高知女性開刀,但卻沒有讓人感覺到它是一部呈現高知女性生活的小說。它所描寫的女性人群是沒有特徵的,似乎是在寫一般的女性。寫高知女性是表面的口號,卻沒有落到小說的具體層面上。小說對高知女性的生活缺乏全面的、立體的呈現。居里夫人曾經說過:在男性的視野里,女性只有兩種功能:性和生育。而小說描寫的柳依依也局限在這兩個方面,進一步地說,作者對於女性的理解恐怕也停留在此。柳依依是一個扁平的、生理化的女性形象,從刻畫的外部世界到心理層面都是如此。很多高知女性的非生理化特徵和生活經歷在小說中都沒有得到呈現。她是高識女性,總該有一技之長吧,這一技之長在小說中體現在哪裡?她是高識女性,總該有自己的智慧、手段,有自己的經歷、品格和精神魅力吧?這在小說中又體現在哪裡?在性格上,她是高知女性,卻比沒有文憑的女人依附性還強。在經歷上,例如寫她考研,誰都知道考研艱苦。貪圖享樂的她為什麼去考?她是否還有其他上進的品質,或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在考的過程中她的心理狀態如何?如此等等,作者都輕鬆地一筆帶過。拋開這一切不談,我的閱讀直覺也告訴我,她不像是個高知女性,倒像是一個沒什麼文憑、靠臉蛋混飯吃的公司小職員;即使是她是個小職員,也不是一個立體人物。我想,人物缺乏現實感、單向度化、生理化,原因就在於作者缺乏對高知女性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沒有真正進入到她們的生活之中(即使柳依依這樣並不典型的高知女性是存在的,作者也缺乏對她的足夠了解),而是靠自以為是的理念推動小說。這是小說失敗的重要原因。
推薦閱讀:

做女人就要做一個聰明的狐狸精
女人的最愛【帥GG】
男人們注意了,冬天的女人最容易追!
女人怕的不是失身而是沒有男人愛?
看這個女人隨不隨便,只需要看這4點馬上就一目了然了

TAG:關於 | 問答 | 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