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易經預測排卦指南

易經預測,怎樣獲得預測模式即卦象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只有預測模式獲得的可分析性,才能實現預測結果的可靠性。迄今為止,《易經》所有獲得預測模式的方法都是要麼神秘,要麼隨意。企圖通過這種神秘又隨意的方式所獲得的卦象來獲得預測結果的可靠性,那自然是信口開河,缺少依據,難以取信稍有理智的人。我們所研發並使用的獲得預測模式的方法,完全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礎上的,所以預測模式所預測的結果可靠性自然大大增加。

 

第一章《易經》預測基礎知識

《易經》為中國文化的源頭,為群經之首和群經之始。希望了解《易經》預測的體系,首先必須了解《易經》的基礎知識——其中包括」基本知識」、」基本模式」、」符號結構」等方面。了解了這些方面,就算進入了《易經》的大門。

 

第一節《易經》發展簡史

《易經》的來歷有一段很複雜的歷史,希望學習和使用《易經》預測的方法,了解《易經》的來歷是最為簡便的途徑。

在古代,《易經》只稱為《易》,東漢著名易學家鄭玄說:「《易》歷三聖,世歷三古。」意思是說,《易》經歷了三位聖人,世代經歷了三個時代!這三個世代分別是上古、中古、近古,分別與之對應的是上古的伏羲、中古的周文王及周公旦和近古的孔子。而這三位聖人正好代表《易》發生髮展的三個時代。

1.       伏羲與《易經》

《易經》的來歷有一段很複雜的歷史,希望學習和使用《易經》預測的方法,了解《易經》的來歷是最為簡便的途徑。

在古代,《易經》只稱為《易》。《漢書·藝文志》說:「《易》道深矣,人更三對,世歷三世。」東漢著名易學家鄭玄說:「《易》歷三聖,世歷三古。」意思是說,《易》經歷了三位聖人,世代經歷了三個時代!這三個世代分別是上古、中古、近古,分別與之對應的是上古的伏羲、中古的周文王及周公旦和近古的孔子。而這三位聖人正好代表《易》發生髮展的三個時代。

傳說上古時代,大約距今七八千年左右,我國現在甘肅省的天水一帶了出現一位聖人伏羲,古書上也作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等,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文明始祖,被尊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漢書》記載:「成紀屬漢陽郡,漢陽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天水歷來被稱為「羲皇故里」。江澤民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期間曾到天水視察,寫下了「羲皇故里」的題詞。

伏羲對中國文化的最大貢獻就是創立了八卦,因為八卦能夠推演事物的變化,預測事物的發展。早在17世紀,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創立「中國學院」,專門研究「八卦」,根據八卦的「兩儀」(陰陽)、「四象」、「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發明了「二進位」記數的方法並運用於當時最先進的計算機。

八卦的「二進位」,被很廣泛地應用於生物及電子學中。八卦不僅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是一座關於宇宙預測法則的高級「信息庫」,其中許多奧妙之處,至今仍在探討之中。

在現在天水麥積區渭南鄉的西部有一座卦台山,相傳這即伏羲畫八卦之地。在伏羲生活的上古時代,對大自然,人們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下雨颳風、電閃雷鳴、森林大火、地震水災,人們既害怕又困惑。伏羲天生聰慧,善於思考,決心把這一切都搞清楚。於是伏羲他經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觀日月星辰,俯察方位地形,精心研究飛禽走獸的腳印和花紋等。

有一天,伏羲又來到了卦台山上,冥思苦索長期所觀察的現象。突然,他聽到一聲怪吼,只見卦台山對面的山洞裡躍出一匹」龍馬」——這個動物龍頭馬身,身上有花紋。」龍馬」一躍就躍到了卦台山下渭水之中的一塊巨石上。這塊巨石形如太極,配合」龍馬」身上花紋,伏羲頓時靈機一動,很快畫出了八卦。

那個躍出「龍馬」的山洞被稱為「龍馬洞」,渭水之中的那塊巨石被稱為「分心石」。現在的卦台山,還可以看到這些古迹,「龍馬洞」里還有石槽和石床的殘跡。

伏羲之所以畫八卦,就是希望找出一個推動世間萬事萬物的根本動力。在伏羲看來,這個動力就是「無極」,於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相」生「八卦」!

「無極」無形無蹤,難以描述,於是生出「太極」;「太極」一片混沌,就像「太極圖」——陰陽魚;「太極」生「兩儀」,即「陰」、「陽」;「兩儀」生出「四象」,即「老陰」、「少陽」、「少陰」、「老陽」;「四象」生出「八卦」,即坤、艮、坎、巽、震、離、兌、乾!

坤、艮、坎、巽、震、離、兌、乾三畫八卦的這種排列就是易學界最為著名的「先天八卦」!

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類萬物之情」,這說明八卦來源就是「觀物取象」。這是中國式思維方式「類比思維」。當然,八卦取象不是簡單的類比思維,是辯證的複雜類比,其根本是「陰」、「陽」。

伏羲製造八卦,按照易理的觀點,可以歸納為三種方法:一是「仰觀俯察」,二是「以類取象」,三是「比類編碼」。

伏羲製造出八卦之後,一直被廣泛運用;據說到了夏禹時代已經擴充為六十四卦,記載在《連山》一書中,「艮卦」為第一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在《歸藏》一書中,以「坤卦」為第一卦,這樣一直使用到商末。

2.文王與《易經》

到了商末,也就是中古時代,出現了一個聖人,姬姓,名昌,是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商紂王時為西伯,即西部諸侯之長,因此也稱「西伯昌」。相傳西伯在位50年,為翦滅商紂王的大業作好了充分準備,但未及出師便先期死去。其次子姬發繼位,為周武王。謚西伯為文王,即周文王。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經說過「文王拘而演《易經》」。

商代末期,紂王荒淫殘暴,上下怨恨,而地處西部的諸侯國在西伯侯姬昌的治理下,日益強大,這引起了殷紂王的疑慮。恰在此時,「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熹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強,辯之疾,並脯鄂侯。西伯聞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

在羑里被囚的漫長歲月里,姬昌發憤治學,潛心研究前人所流傳下來的有關《易》的資料,自然包括《連山易》、《歸藏易》等。用了整整七年的時間,他將伏羲八卦兩兩重複排列,製造文王八卦,演繹為64卦、384爻,給每一卦起了卦名,寫了卦辭,並提出了」剛柔相對,變在其中」的樸素辯證法的觀點,著成《易經》一書,後被列為」五經」之首。這便是「文王拘而演易經」的故事。為紀念西伯姬昌,後人在羑里城遺址上建起了文王廟。

文王廟位於河南省湯陰縣城北約4公里處的羑里城,為世界遺存最早的國家監獄,也是易經發祥地。「劃地為牢」、「文王拘而演易經」的典故均源自於此。

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給六十四卦的每一爻寫出了爻辭。有了卦象、卦名、卦辭、爻辭,《易》就定型了,所以現代人們所說的《易經》自然是後來的事情,而所謂的《易經》,其實就是《周易》。有了《易經》,可能是政治的原因,也可能是使用的原因,《連山易》、《歸藏易》等逐漸消失了,只剩下周文王及周公旦的《周易》,也就是《易經》。

在周文王之前,有關用《易》預測(占卜)的記載不多,而從此以後,有關用《易》預測的記載很多,《易》甚至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3.孔子與《易經》

一直到了春秋末期,《易》的歷史上出現了第三位聖人,這就是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 ——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對後代影響深遠,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至聖」、」萬世師表」。美國著名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影響極大。孔子曾經修訂《詩》、《書》、《禮》、《樂》、《易經》,作《春秋》,對後代影響極其深遠。關於《易》與孔子的關係,至今流傳著這樣一條成語:韋編三絕。韋是熟牛皮;韋編就是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表示多次;絕就是」斷」。意思是說孔子讀《易》十分用功,多次研讀,把書寫《易經》的竹簡上的熟牛皮繩子都翻斷了。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論語·述而》:「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所序的《彖》、《系》、《象》、《說卦》、《文言》被後人稱為十翼,即1.《彖上傳》、2.《彖下傳》、3.《象上傳》(《大象》)、4.《象下傳》(《小象》)、5.《繫辭上傳》、6.《繫辭下傳》、7.《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乾坤兩卦經文的言語)、8.《序卦傳》、9《說卦傳》、10.《雜卦傳》。到了漢武帝之後,《十翼》稱為《易傳》,被視為《易經》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至此,《易經》定型,後代從「數理」和「義理」等方面進行研究。「數理」派逐漸把《易經》演變為一本純粹「算命」書;「義理」逐漸把《易經》演變成一本哲學書。

對《易經》的研究,著作很多,汗牛充棟,涉及到《易經》的方方面面,比如《易》的作者、流傳、方法等,可謂應有盡有。可對《易經》的理解和使用仍然處在這樣一種狀態之中——「無所不包」、」不知所云」。

第二節《易經》預測符號卦象屬性

《易經》預測的基本模式即陰陽符號、三畫八卦、六畫卦六十四卦等。六十四卦流行周文王的排列方式,即起於乾卦,終於未濟,按照對立統一方式排列。伏羲六十四卦,則起於坤卦,終於乾卦,按照事物發生、發展、壯大及消亡的方式排列。

1.《易經》卦象簡介

什麼是「卦」?

孔穎達《易經正義》認為;「卦者,掛也。言懸掛物象以示與人,故謂之卦。但二畫之體雖象,陰陽之氣未成,萬物之象未得,成卦必三畫以象三才,寫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之象,乃謂之卦也。故《繫辭》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也。」

《易緯乾鑿度》認為,八卦的符號就是八卦所代表的事物的古代文字字形。

現代著名學者高亨曾經推測說:「八卦是伏羲時代八個官的標誌。伏羲時代有八個官,也有朝官執圭的制度。天官所執的圭上刻乾卦,所以乾為天。地官所執的圭上刻坤卦,所以坤為地。火官所執的圭上刻離卦,所以離為火。水官所執的圭上刻坎卦,所以坎為水。木官(或風官)所執的圭上刻巽卦,所以巽為木(或風)。雷官所執的圭上刻震卦,所以震為雷。山官所執的圭上刻艮卦,所以艮為山。澤官所執的圭上刻兌卦,所以兌為澤……最古的圭是用土作的,所以圭字從土。周代的圭是用玉作的,所以其字作珪,加個玉旁。八卦原名八圭,後來用於占筮,所以其字作卦,加個卜旁。」

我們認為,所謂「卦」是《易經》預測符號體系中一個完整預測模式,可分為「三畫八卦」和重卦「六十四卦」——是《易經》預測系統的基本模式。

 

《易卜之辭》說:」易為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分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主大業。」

卦象是《易經》預測符號系統,包括「無極」、「太極」,「陰」(— —、0)、「陽」(——、1),四象:「老陰(00)」、「少陽(01)」、「少陰(10)」、「老陽(11)」,三畫卦:乾、坤、震、艮、離、坎、兌、巽,六畫卦:六十四卦。

由此可見,第一個層次無極,層次第二太極,第三層次為陰陽兩儀,第四個層次為四象(老陽、少陽,老陰、少陰),第五個層次是三畫八卦,第六個層次是重卦六十四卦;正好是26。

(1)太極

《易經》認為,太極是由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無極為道,是比太極更原始更終極的狀態。

《易·繫辭》認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穎達在註解《易·繫辭》時說:「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把「太極」畫成圖就是「太極圖」。關於太極圖的說法一般分為兩類:一類認為,太極圖是數層組合圖式;一類認為,太極圖是陰陽魚互糾圖式。我們認為,太極圖就是用來表現「太極」形象的,是《易經》預測符號系統的第一個層次。「 太極」能量很大,一切事物發生髮展壯大和消亡,都是因為」太極」在其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意思是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都包含著「表」、「里」,「上」、「下」等既互相對立鬥爭又相互滋生依存的關係,這不僅是物質世界的一般律,也是人類社會很多綱領的由來。

什麼是「太極」?「太」有 「最」的意思;「極」有「端」的意思,「太極」就是繼續「極限」,就是「無有相匹」,既包括「至極之理」, 也包括「至大」、「至小」時空極限, 「放之則彌六合」, 「卷之退藏於心」,所謂「至大無外」,「至小無內」,也就是說,「太極」可以大於任意量而不能超越的時空,也可以小於任意量而不會出現零或無。

什麼叫做「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呢?

「至」就是「最」!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至大」、「至小」不是具體的事物,是抽象的概念。在宇宙中,什麼東西最大,什麼東西最小,都不是具體的東西,不能通過經驗來判斷,只能離開驗這樣說: 「太極」外面再也沒有東西了,這就是最大的——至大無外;「太極」內面再也沒有東西了,這就是最小的——至小無內。「至大」、「至小」是絕對的、不變的。

我在大學教邏輯學的時候,曾經用這樣一道題目難住了很多自以為很聰明才學生:

這個符號「∞」叫「無窮大」,一個「無窮大」加上一個「無窮大」還是一個「無窮大」,所以兩個「無窮大」等於一個「無窮大」,即「∞+∞=∞,1+1=2」!

這是為什麼呢?

「至大」就是「∞」,就是「無窮大」; 「至小」就是「—∞」,就是「無窮小」——這是我杜撰出來的(數學上把極限為零的變數稱為無窮小)。

(2)兩儀

兩儀即「陰」(我們用「0」表示陰,下同)、「陽」(我們用「1」表示陽,下同),是《易經》預測符號系統的第二層次,為中國古代哲學最基本的範疇。「兩儀」最早出自《易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太極」是混沌的,人類無法把握,而太極的能量則是通過「陰」(0)、「陽」(1)來實現的。所謂「陰」(0)、「陽」(1),就是事物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繫的基本屬性,有地必有天,有母必有父,有臣必有君等,兩者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相互鬥爭,分則一分為二,合則合二為一。

「陰」(0)、「陽」(1)的劃分是《易經》符號系統的關鍵層次,有了這個層次,卦辭、爻辭就能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進行描述,進行歸類,把大千世界納入一個簡明的體系。有了「陰」、「陽」的劃分,這套符號系統就能運轉自如,無比神奇。

從本質上講,「陰」、「陽」是一種陰陽屬性之象,我們稱為「類象」——也就是《易經》用一種最為簡明的「術語」——「陰」、「陽」把整個世界看成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繫成兩類,分則「一分為二」,合則「合二而一」。

天地之道就是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天、地,日、月,雷、電,風、雨,及雄雌、剛、柔,動、靜,顯、斂,萬事萬物,都可以納入「陰」、「陽」的範圍。

(3)四象

經過「陰」(0)、「陽」(1)兩兩排列,構成四象,即「老陰」(00)、「少陽」(01)、「少陰」(10)、「老陽」(11)。「四象」的排列不是無序的,而是有著嚴格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陰」(0)靜、「陽」(1)動,「陰」(0)內、「陽」(1)外,「陰」(0)退、「陽」(1)進。

「老陰」(00)兩個陰(1)是一種靜守之象,等待著變化。「少陽」(01)上陽(1)下陰(0),陽(1)從外而進,「老陰」(00)的外陰(0)變陽(1),實現了第一次轉變。「少陰」(10)、上陰(0)下陽(1),「陰」(0)、「陽」(1)正好「少陽」(01)的位置交換;這不是簡單「量」的交換,而有著「質」的區別——「陽」(1)進「陰」(0)退——《易經》爻象的排列「由下而上」,下為內,上為外,在「少陰」(10)中,由於陽(1)進一步深入,「少陽」(01)的陰(0)被陽(1)所佔,「少陽」(01)的陰(0)退而求其次,退到「少陽」(01)的陽(1)位。根據同樣的規律,「少陰」(10)中的陽(1)不斷前進,「少陰」(10)中的退出「少陰」而演變成「老陽」(11)。

「四象」決定了「陰」(0)、「陽」(1)變化的前後左右上下界限,能夠讓人們感悟到變化的規律和軌跡。《繫辭傳》說:「易有四象,所以示也。」「四象所示」,在天為日月星辰,在地為春夏秋冬,在位為東南西北,在人為父母子女等。

這是《易經》的預測符號的一個過渡符號層次,是對「陰」(0)、「陽」的進一步類化,為三畫八卦的建構進行必要準備。

(4)三畫八卦

在 「四象」「老陰」(00)、「少陽」(01)、「少陰」(10)、「老陽」(11)的基礎上,按照「天人合一」的天地人觀念,「老陰」(00)之上出現一個陰(0),於是出現坤(000),按照「陽進陰退」的演變規律,建構了艮(001)、坎(010)、巽(011)、震(100)、離(101)、兌 (110)、乾(111),三畫八卦出現了!

三畫八卦具體而微地、深入地把預測的符號形象化,概括化八種自然現象,即「坤(000)地」、「艮(001)山」、「坎(010)水」、「巽(011) 風」、「震(100)雷」、「離(101)火」、「兌(110)澤」、「乾(111)天」等8種自然現象;陰(0)、陽(1)對立為「坤(000)地」與 「乾(111)天」、「艮(001)山」與「兌(110)澤」、「坎(010)水」與「離(101)火」、「巽(011)風」與「震(100)雷」。

「天」、 「地」相互作用產生其他自然現象:「天」倒影在「澤」中,「地」上出現「山」;「天上」雷鳴,「地上」風吹;雷鳴起火,風吹降雨。天在上面發生作用,在 「澤」中可以看見;天在中間發生作用,可以出現火光;天在下面發生作用,能夠產生大風;地在上面發生作用就出現山;地在中間發生作用就出現水,地在下面發生作用就出現雷鳴。

三畫八卦是由三爻組成的物象,具有特定的性狀、形狀,所以我們稱為「具象」。

具象把抽象的兩種「陰」、「陽」「類象」概括為八種具象,有效地表達了三爻八卦的象、數、理,化繁為簡,完全合乎易象歸類、演繹的特點。

根據不同的目的,八卦還可以具備不同的象徵意義,如《說卦》中認為: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乾為天,為圓,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

重卦六十四卦中的各個卦也都象徵各種不同的事物,如《屯卦》象徵雲雷、《解卦》象徵雷雨、《蒙卦》象徵山下出泉、《蹇卦》卦象徵山上有水等。

八卦的卦象是怎麼來的,一直是令人最感興趣的事情。《繫辭》明確指出,伏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類萬物之情」,這說明八卦來源就是 「觀物取象」。這是中國式思維方式「類比思維」。當然,八卦取象不是簡單的類比思維,是辯證的複雜類比,其根本是「陰」、「陽」。

下面對八卦的基本取象進行簡單的描述:

坤(000):三爻全陰,取象是地。古人認為,地是萬物的物質基礎,就像母親生育子女。「陰」為靜,三個陰爻安安靜靜,就像大地萬物周而復始。因此,坤為落、終、虛、柔,能容萬物,所以「地勢坤,厚德載物」。

艮(001):一陽爻在兩陰爻之上,上爻為終爻,所以「艮」為止(一卦三爻,以爻數少者為主,以此爻取象,所以此卦以陽爻為重點,下同)。艮一陽爻在上爻,為高,象徵山——高山仰止。艮陽爻在上,象徵高舉的雙翅;艮陽爻在外,象徵烏龜、甲魚等的外殼!

坎(010):一陽爻在兩陰爻之中,以陽取象。陰爻向下,所以「坎」象徵「陽」陷「陰」中,所以為陷。「坎」象徵象水,內剛外柔;也象徵水流——兩岸靜而中流急。坎象徵「隱」,隱而險,所限坎象徵盜賊等。

巽(011):一陰爻在下,兩陽爻在上,以陰爻取象。陰爻在下,為入,為內。風無孔不入,所以巽象徵風。巽下陰爻為靜,上兩陽爻為動,象徵樹木紮根於地,靜止不動,枝葉承露於天,可隨風搖曳。因為象徵風,風性高遠,所以巽也象徵高遠;風吹萬物飄零,所以也象徵隕落等。

震(? 100):震卦下一爻為陽爻,上兩爻為陰爻,以陽爻取象。陰性就下,陽性上揚。下爻陽爻有衝破上面兩陰壓抑的趨勢,所以為動,有起而作的含義,象徵雷,代表鼓動和發作之意;一陽爻衝破兩陰爻會帶來巨大震動,所以象徵雷。春雷滾滾,驚蟄到來,地下潛伏的生命蠢蠢欲動,時刻準備破土而出,所以象徵震動。

離(? 101):內一陰爻而外兩陽要,以陰爻取象。陽氣在外,象徵發熱發光之物。象徵火如太陽,象徵光明、華麗等。所以也象徵看見如眼睛等。離卦外陽伏在內陰上,象徵能量或信息附著在物質上,象徵火附在薪上,象徵附著,附麗。離卦象徵華麗,同時有附著之象,所以象徵花紋,象徵文化、文明、禮儀等。離卦外堅內柔,象徵甲胄、鎧甲,也象徵甲殼動物類烏龜、蚌殼等。

兌(? 110):上一陰爻,下兩陽爻,以陰爻取象。三爻全陽為乾,為完滿,兌上爻為陰爻,所以為缺。所以兌為折,為斷,為決。兌有缺所以象徵月,有缺口所以象徵口,地上開口所以象徵湖澤;開口所以象徵說話,象徵說話所以象徵翻譯、溝通,所以象徵人與神的溝通的巫師;兌卦下面兩陽承一陰,象徵屈身奉承,所以為取悅,為歡悅。

乾(? 111):三爻全陽,取象是天。古人認為,天是萬物的能量源泉,就像父親教養子女。「陽」為動,三個陽爻運動不息,就像日月運行永無止息。因此,乾為起、始、實、剛,乾遠動不息,所以「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在古人的眼中,八種自然現象具有關聯性及因果關係,在陰(0)、陽(1)的互動作用下,萬事萬物的發生髮展就成為可以預知的可能。

《說卦傳》認為:「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相射,八卦相錯。」意思是說:天地確定上下位置,山澤氣息相通,雷風相迫而動,水火不相厭惡,八卦相互錯雜而成六十四卦。

2.《易經》預測原理

《易經》之所以能夠預測世間萬事萬物,就是因為預測符號推演方式合乎數學的運算規則。

按照《易卜之辭》所說,「易為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分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可以設定這樣的函數關係:

設函數的變數 Xn(n=1,2,3,4……8),依次代表映像函數三畫八卦乾卦、兌卦、離卦、震卦、巽卦、坎卦、艮卦、坤卦;設F(x)為三畫八卦的映像函數,則有:當函數F(Xn)映像為自然現象時(n=1,2,3,4……8),按照《說卦傳》「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的說法,即有:F(X1)=F(乾)=天;F(X2)=F(兌)=澤;F(X3)=F(離)=火;F(X4)=F(震)=雷;F(X5)=F(巽)=風;F(X6)=F(坎)=水;F(X7)=F(艮)=山;F(X8)=F(坤)=地。

根據同樣的道理,當函數F(Xn)映像為自己的身體時(n=1,2,3,4……8),按照《說卦傳》「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的說法,即有:F(X1)=F(乾)=首;F(X2)=F(兌)=口;F(X3)=F(離)=目;F(X4)=F(震)=足;F(X5)=F(巽)=股;F(X6)=F(坎)=耳;F(X7)=F(艮)=手;F F(X8)=F(坤)=腹。

根據同樣的道理,當函數F(Xn)映像為狀態時(n=1,2,3,4……8),按照《說卦傳》「乾,天也,故為父。坤,地也,故為母……」的說法,即有:F(X1)=F(乾)=父;F(X2)=F(兌)=少女;F(X3)=F(離)=中女;F(X4)=F(震)=長男;F(X5)=F(巽)=長女;F(X6)=F(坎)=中男;F(X7)=F(艮)=少男;F(X8)=F(坤)=母。

根據同樣的道理,當函數F(Xn)映像為狀態時(n=1,2,3,4……8),按照《說卦傳》「乾為健,坤為順,震為動,巽為入,坎為陷,離為麗,艮為止,兌為悅」的說法,即有:F(X1)=F(乾)=健;F(X2)=F(兌))=悅;F(X3)=F(離)=麗;F(X4)=F(震)=動;F(X5)=F(巽)=入;F(X6)=F(坎)=陷;F(X7)=F(艮)=止;F(X8)=F(坤)=順。

根據同樣的道理,當函數F(Xn)取卦的序值時(n=1,2,3,4……8),按照先天八卦圖,即有定義:F(X1)=F(乾)=1;F(X2)=F(兌)=2;F(X3)=F(離)=3;F(X4)=F(震))=4;F(X5)=F(巽)=5;F(X6)=F(坎)=6;F(X7)=F(艮)=7;F(X8)=F(坤)=8。

根據同樣的道理,當函數F(Xn)取卦的原值時(n=1,2,3,4……8),即有:F(X1)=F(乾)=7;F(X2)=F(兌)=6;F(X3)=F(離)=5;F(X4)=F(震)=4;F(X5)=F(巽)=3;F(X6)=F(坎)=2;F(X7)=F(艮)=1;F(X8)=F(坤)=0。

以此類推,仰視天象,俯察大地,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易經》的預測系統可以把世間萬物都納入八卦系統,並建立了映像函數關係,而通過對八卦的推演排算,從而預知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進而實現自己目標。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易經》最典型性的具象思維,主要包括「天道觀」、「人道觀」等。「天道觀」就是「天之道」,「天之命」;「天之道」即「陰陽之道」和「五行之道」,即「一陰一陽謂之道」。

《易經》具象思維主要靠兩種方法去「類化」並把天下萬事萬物納入預測的軌道。《易經》具象思維的兩種方法是「類比」、「歸納」。

「類比」、「歸納」是一種很常見的數學方法——

1.類比,就是根據兩個對象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質去推斷它們在其他性質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推理形式。「類比」是似真推理,是主觀的、不充分的。因此,要確認「類比」的正確性,還必須經過嚴格的邏輯論證。

運用類比法解決問題,關鍵在於尋找合適的類比對象。按照類比對象不同,類比常分為「降維類比」、「 結構類比」、「 簡化類比」。

「降維類比」就是將三維空間中的對象降到二維或一維空間中的對象的類比方法,這種方法在數學推理中具有很廣泛的作用!在《易經》符號排列和推演的過程中,這種方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易經》中「乾南」、「坤北」的時間空間問題。「時間」是「一維」的,「方位」是「二維」,而「空間」是三維的。怎樣把這三種東西放在一起,其實就是一個「降維類比」的問題。

「結構類比」主要通過轉化的方法來解決那些沒有現成的類比對象,但可通過觀察而後認真分析發現不同事物結構的相似性然後通過適當代換,將原原先的問題轉化為類比的問題加以解決。比如《易經》中「乾·天·男·父·」等、「坤·地·女·母」等,就是通過這種「結構類比」來實現預測符號的目的。

第三節 《易經》文字解說系統

《易經》的產生是因為人類預測的需求。預測是人類有目的活動,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顯著標志之一。人類之所以為人類,就是因為人類飛行動具有目的性,而行動之前能夠主動地預測行動的吉凶。

《易經》是由符號系統與文字系統組成的一部完整預測系統,符號系統形成在前,文字系統形成在後。這個系統的符號和作用正如《易經·繫辭》所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這套預測系統由八卦兩兩相重而成乾卦、坤卦、等六十四卦;每卦六爻,計有三百八十四爻,構成一個完整的符號系統。在長達數千年的預測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卦名、卦辭、爻辭等文字系統。

《易經》由嚴格的符號系統跟與之相配的文字系統組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獨一無二的偉大創舉。

《易經》文字系統本來是為符號系統服務的,可是到了後來,逐漸分化為闡述預測的易術、闡述倫理的易德、闡述哲學的易道。

易術、易德、易道是逐步發展起來的;易術是《易經》的應用部分,屬於《易經》哲學方法論的範圍;易德是《易經》的核心內容,屬於《易經》哲學價值論範圍;易道是《易經》的最高層次,屬於《周易》哲學本體論的範圍。

(1)易術

易術是《易經》哲學的方法論,也就是具體預測方法。《》以道釋《易》,以德釋《易》,《易傳·繫辭上》中說:「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 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義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又說:「《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在《易傳·繫辭上》中保存了以蓍草占卦之法:「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卦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卦……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小成,觸類而長之,天下之事畢矣。」

是王夫之《周易內傳。繫辭上傳》中說:「大衍五十而用四十有九,分二卦一,歸奇過揲,審七、八、九、六之變,以求肖乎理,人謀也;分而為二,多寡成於無心,不測之神,鬼謀也?」「若龜之見兆,但有鬼謀而無人謀。」

易術的預測,不僅僅通過數理推演而成卦,還表現為人的智謀,也就是說,易術是通過人類的智慧來尋找事物發展的規律和預測萬事萬物的吉凶悔吝。

《繫辭下》中說:「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觀象於天,俯者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柔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

《繫辭下》指出:「《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終之。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2)易德

易德是《易經》哲學的價值論。《易經》預測體系進入了道德的軌道就意味著人類的未來必須在道德的約束下發展。周公的「以德配天」與「敬德保民」思想,孔子以仁與禮為核心的倫理思想體系,都是對「易德」的發揚光大。孔子在《大有》的《彖》中說:「『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 『元亨』。」在《謙》的《彖》中說:「『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遵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在《易經》的文字解說系統中,這方面的內容比比皆是,這是《易經》能夠成為生活的教科書的主要原因之一。

《易經》的易德,不僅僅是人類的行為,跟天道是聯繫在一起的。《易傳·說卦傳》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易經》的易德由此上升到了道德哲學地位!

(3)易道

易道的繼承者主要是道家。

從道的哲學高度,道家揭示《易經》哲學的本質,這就是《易經》哲學的本體論。

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陰」、「陽」——

《易經》預測符號的最基本元素就是「兩儀」,兩儀就是「陰」、「陽」。 《道德經》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易傳·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陰」、「陽」符號,深刻地揭示了對立統一思想。這兩種符號是《易經》預測符號系統的基礎,代表著宇宙萬物的對立統一關係。《易經》的陰陽對立統一,辨證發展,給《易經》預測帶來了決定性的作用。

二是「天道」、「地道」、「人道」——

《易傳·繫辭上》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

這是《易經》宇宙觀方面的的哲學內涵,形成了《易經》的宇宙體系。

提出了一個包括天道、地道、人道的宇宙體系。《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自然是對《易經》宇宙體系的進一步闡發。

《易經》卦象的三爻或六爻被分為「天」、「地」、「人」,把《易經》的預測系統帶進了宇宙體系。

三是「道」、「器」——

《易傳·繫辭上》說:「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即無形的、看不見的、抽象的事物,是相對有形的、看得見的、具體的東西而言的。「形而下」,指有形的、可見的具體事物。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道」是無形的、抽象的本體,「器」是有形的、具體的器物。在有形的「器」之中,含有無形的「道」,而無形的「道」是有形「器」的本體。

《易經》中的易道、易德、易術三者是有機結合的,易道離不開易德、易術。《易傳·繫辭上》說:「陰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這是易道與易德的聯繫——易道是易德的哲學依據,所以說易德是《易經》哲學的價值論。

易傳·繫辭上》:「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這是易道與易術的聯繫起來,易術有易道作為哲學依據,所以說易術是《易經》的哲學方法論。


推薦閱讀:

六十甲子日柱的特點 - 命理乾坤 - 周易世界易學論壇 -周易網|免費算命|免費預測|易經...
易經與科學,數據特徵的返祖現象
從《易經》看十二生肖 狗——生辰八字和生命密碼
《易經》基礎(九)
周易易經雜錦

TAG:預測 | 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