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書院】80後海歸博士痴戀太極不覺曉:戀一年太極 結一世情緣

戀一年太極   結一世情緣

機緣巧合,在而立之年,我第一次走近太極,而這無意中的一次走近,竟直接接觸到太極最正宗的一脈:陳氏太極,並有幸在陳正雷大師的北京總館學習。接觸雖晚,卻師從名門,此等良機,自當好好珍惜。至今,已學習兩周,再去回顧這番太極情緣,也頗有意味。

(正雷太極書院首屆80後精英班)

初識太極,始於影視作品,每每看到劇中仙風道骨之高人,於青山之巔、綠水之畔,神清氣靜,出拳移步,都不免心生嚮往與敬畏;而看到劇中大俠於實戰之中,亦柔亦剛,似弱實強,從容不迫,克敵制勝,更是感覺爽快和盡興。正是源於此,一直認為太極是武俠中的功夫,當真不得,而平日所見廣場上、公園裡,老年人的太極可能與武俠中的太極根本是兩回事,因此,也就從未真正想過去了解太極。故而,太極於我,聞之已久,知之甚少;始於觀感,止於心動。

(80後精英班第一次上課)

而今,決心學習太極,則始於誤解的消除。一個周末的下午,正在學習太極拳的好友大茹帶我到位於海淀區的太極書院暨陳式太極拳北京總館一敘,聽她一番介紹和參觀下來,便被陳氏太極和陳正雷大師的魅力深深折服,也被書院清凈古樸的氛圍深深吸引。更有幸的是,遇到了90後王梓教練,他熱情地為我們表演了一段太極拳;然其表演雖有太極神韻,卻也強勁剛猛,力道十足,一番交流下來,直接打破了心中「太極拳只是老年人的活動」的觀念。

(90後王梓教練,國家二級裁判,中國武術六段,2015年7月,跟隨中國最大補給船(三沙一號),登陸到三沙永興島,第一個把陳正雷太極帶到中國最南端的城市)

原來,太極拳這般博大精深,變化莫測!隨後,更是了解到周邊不少優秀的80後同齡人其實對太極已深有研究,並已經或準備學習、練習,於是,便在朋友的帶動下正式報班學習。

(書院的」太極包「太受歡迎啦,嘻嘻,每次來練拳不吃一口大包子都對不起這一身太極服啊)

(這位小夥伴,吃一個太極包,練一套拳後,彈指間,憨笑不止,妙哉妙哉雅,難道頓悟了啥?)

後來才知,我很榮幸成為了太極書院首屆80後精英班的一員,據說這個班的學員都是精挑細選,經過層層面試考察入選的,而我竟毫無察覺這道道工序,自然融入,我想這也是太極之道吧。也的確如此,和我一起學習的其他幾位拳友,都是其各自領域的後備才俊,我們通過太極書院這個平台溝通交流,每次練完拳還會有一個主題討論頭腦風暴,那種妙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張教練和80後精英班,右1為作者)

(陳氏太極拳第20世,十二代嫡宗傳人陳斌老師在和80後精英班交流)

兩周學習下來,太極書院的張晉僖教練耐心講解,悉心指導,終得以真正感受和體悟太極魅力。張教練作為陳正雷大師的入室弟子,學拳30餘年,又對《易經》頗有研究,而且張教練文武雙全,每天早起練拳一個小時後要坐在一樓書房拿起筆本潛心撰寫練拳心得,給我們初學者一個非常好的拜讀學習頻道。在練習之中,我也才發現平日眼中所見太極之舒緩輕柔,看似輕鬆,實則甚難。

張晉僖老師簡介

   

 陳正雷太極北京總館坐館教練,張晉僖,陳正雷大師弟子,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中國武術七段。

 1979年開始學練當地黃嶺炮拳、長拳;1982年後學練陳氏太極拳;1990年起拜「中國當代十大武術名師」陳正雷為師習陳氏太極拳老架一、二路、新架一、二路及刀、劍、推手等。數十年藝耕不輟。擅長陳氏太極拳械、推手。

    先後在《少林與太極》等雜誌上發表《陳氏太極拳去僵求柔的必經之路——放鬆》、《太極拳與周易》、《陳氏太極拳的圓》、《陳氏太極拳的對稱性》等論文二十餘篇。

(根本推不動,張教練已發力,我們都是閃一邊的份兒啊)

(休息期間,大家和張教練切磋)

作為初學者,只覺自己動作僵硬,不夠協調,有時即使一招一式動作無誤,卻明顯失其神韻,完全不像太極。這才感慨,學習之初,過於重視動作本身,卻忽視了太極之「慢」,太極之「韻」,或許更重在心性修為。欲練好太極,還當用心體悟招式之外的太極哲學和太極之道。也只有經過親身實踐,才更能真切深刻地領會之前常常掛在嘴邊(卻也只是掛在嘴邊而已)的「剛柔並濟」、「虛實結合」、「動靜結合」的妙處和不易。太極之慢,並非鈍,而是歷盡繁華後的低調與內斂;太極之緩,亦非惰,而是久經滄桑後的淡定與從容。一招一式,看似簡單舒緩,實則底蘊深厚,奧妙無窮。或許,這也正是太極吸引現代都市人的魅力所在,它讓人們在練拳健身之餘,更多的藉此機會,讓自己遠離喧囂,拋除雜念,平心靜氣地去感受功夫背後的太極哲學和太極之道,與心靈對話,也為人生助力。

(80後精英班在做熱身養生操,左1為作者)


推薦閱讀:

太極雜說32-33-34-35
《太極內功(作者:李經梧)
太極拳流派的演變
[轉載]太極拳內功修鍊之百日築基
北京吳式太極網

TAG:博士 | 海歸 | 80後 | 太極 | 海歸博士 | 後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