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世界的意義(上) 徐兆壽

                                                                                          虛擬世界的意義(上)  ――從網戀到虛擬性愛

「你這是極不現實的。」

    「你要現實些。」

    「這只是幻想,不是現實。」

    「這是客觀存在。」

    ……

       也許以前的社會,人們在用這樣的語句來批評一個人是多麼地有理,但是,在今天,如果人們還是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待人類的生活和批評一個人,很顯然他已經落伍了,因為這樣批評已經不存在了,站不住腳了。毫無疑問,今天,無處不在的網路、手機等信息手段已經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和觀念。一個真正被工具改造著的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虛擬世界。       儘管我們還是能看到太多的「專家」憂心忡忡地發表這樣那樣的觀點,也有無數的成年人在指責信息手段對人類道德的沖滌,可是,未來是擋不住的。假如我們本著這樣的信念再來審視網路、手機等電子化信息時代的一切,也許我們會更為明智些。其實,我們大可不必那樣悲觀,相反,在下認為,我們應該重新來認識現實和我們的生活。 一、虛擬世界的意義:

它無限地開發了人類的精神世界,極端地肯定了人類的精神價值

 何謂存在?老子說「實為利,空為用」。老子說的「實」是指我們肉眼能看得到的客觀存在,而其「空」便是指虛無,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空空的世界。也許我們可以用它來指今天的虛擬世界。老子對客觀存在與意識存在同樣都是肯定的,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將他指為「唯心主義者」。這樣來看,實際上絕大多數人對老子是有誤解的。誤解的人們總是只承認能摸得見、看得著的物質存在,對人類精神即意識的存在總是武斷地否定,或者輕視之。「物質第一性」的存在觀對中國人精神道德的傷害已經深入骨血,今天之所以國人對道德抱著虛無的態度便是其傷害之一。

 西方世界對存在的認識也是有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種是指絕對的客觀存在,如原子論、進化論等,而另一種則是指一種有意識的存在,如柏拉圖、笛卡爾、海德格爾等。看起來,不如老子對兩者的肯定全面。

    假如以前我們很難來認定精神世界對於人類的意義的話,那麼今天,網路以其魔鬼般的力量在證實人類精神存在的實際意義。如果我們可以把過去的物質存在認為是一種「實在」的話,而把我們的幻想等認為是一種與「實在」相對應的「虛無」的話,那麼今天,這種「虛無」的存在也可以肉眼來感知得到,甚至用心能觸摸得到。

    當然,我們也許可以將其認為是一種電子存在,但這種電子存在恰恰說明了物質與精神的關係是,物質僅僅是我們存在的一種表相,即老子所說的「實」,而精神才是我們存在的真正的意義,或者可以說是我們真正的存在方式。

背景: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中國人對網路的認識是「雙刃劍」,那個時候,上網的大多是三十歲以下的青年。那時,上網的人被稱為「網民」或「網蟲」,絕對是另類的指責。可是今天,除了那些「日理萬機」地纏於社交場上的「老人」外――當然還有那些沒有能力用上網路的人類――幾乎很少有人再來指責網路是人類的「敵人」了。雙刃劍快成了單刃劍了。實際上,就是那些忙著無法上網的人們,他們只要有機會上網,總是會匆匆地看看自己的郵箱、主頁或博克什麼的,因為那已經是他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這僅僅是表象。它的真正的意義絕非如此。

    它改變了我們對真實與虛假的認識,改變了現實與虛擬的界線,而它真正的意義在於對精神的極大肯定。

    我們過去對人類意識的存在的態度是偏激的、狹隘的、短視的,但實際上,今天也許更為普遍,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過去中國人在治欲思想的教導下,雖然格物的能力極其高超,但對物慾總是排斥的,於是過分地強調道德,而今天恰恰相反,今天是一個縱慾的時代,我們嘲笑和抑制的恰恰是道德。今天,我們可以公開地說:「我是一個物質人」,但你總是羞於說「我是一個道德人」。如果你說了,你便是這個時代的敵人。當然,道德與意識又是兩回事。即便如此,我的一個朋友還是說:「我的肉體便是我的靈魂」。出於對他的愛,我總是想將其理解為「肉體與靈魂本來就是合二為一的」,肉體是「實」,靈魂為「虛」。用老子的話說,肉體是為靈魂來搭架子的。但是,我知道,這種解釋無疑又否定了他,因為他本來的意思就是肉體的存在更為真實。    在這樣一個「實在」的存在大於「虛無」的存在的時代里,要討論和肯定精神的價值有些困難,甚至會遭人白眼。但是,如何我藉助網路這個「實在」時,也許我的理由是很充分的。

    網路最初為什麼讓人擔憂?是因為它是一個自由的王國,是一個無政府的世界,甚至說是一個無理的宇宙。它使地球忽然間變得狹小起來,使空間的感覺發生了質變。過去要用飛機才能到達的地方,現在只用點一個滑鼠就可以了。你竟然能認識那裡的人,如果你懂那裡的語言,你便成為他們的一分子。這種感覺使人們的幻想成為真實。它改變了現實的存在方式。如果過去我們對現實的認識是以空間、時間和實物的存在為前提,而現在這空間僅僅成為時間的一部分(等待網頁的時間)。

    人類還不習慣這樣一個「無禮」的世界,尤其是我們中國人。對它的唾罵,歷史已經記住,我用不著在這裡浪費筆墨。對它的禮讚,我聽得真是太少了。大概沒有人像我這樣從形而上的角度來禮讚它的。

    那麼,我憑什麼來禮讚這樣一個「無禮」的「魔鬼」呢?

    除了以上的一些敘述外,我要說的是它對現實的梳理、批評和補充。我們那些老朽的人們總是盯著網路上日益增多的色情內容和因為它而犯罪或喪命的新聞,卻很少去真正認識網路的奧妙。像我這樣的很多成年人對網路的利用大多還限於利用,比如收發電子郵件,QQ聊天,查看信息等。這是一種很老套的做法。年輕人卻不是這樣理解網路的。他們進入的是虛擬世界,或寫博克,或進論壇。他們也許對自己的名字(這是父親取的,它代表一種集體意識或社會意志)很不滿意,在網路中可以實現這種不足。他們會取一個連自己也覺得很有快感的名字,甚至十幾個,上百個。這是第一次實現自我。接下來,他們將用鍵盤敲打一系列在「現實生活」中很少發出的聲音,那聲音也充滿了快感。這是第二次實現自我,一次充分的宣洩。在很容易實現的兩次自我實現,其實包含著深義。有過網名的人知道,取一個好的網名是多麼讓人自豪的事,而在論壇上發出聲音更是富有快感。這是一次偉大的轉變。我的一個寫詩的朋友,在「現實生活」中,他總是溫溫而雅,甚至非常靦腆,少言淡語,可是,他竟然是一個網路高手。他在網上既是一個文化英雄,縱橫捭闔,所向披糜,又是一個大言不遜,動輒污言穢語的「流氓」。不但我無法將他與「現實生活」中的他視為一人,就是他的同伴也常常驚嘆。可這就是他,這就是真實的他。有時候我想問,哪一個他更為真實呢?很顯然,網路上的他更為真實。在這個時候,我們總是想起人們說的「現實是虛假的」這樣一句話。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戴著面具在生活,而在網路中,他再也不需要這樣去生活了。他解放了,他自由了,他成為了他自己。這是多麼偉大的實現。假如我們人人都有這樣的實現,生活豈不是變成更為可信?

    在這裡,網路中的虛擬其實恰恰是被現實掩蓋起來的活脫脫的真實。我們寧可相信網路中的人,也不可相信現實的他。

    但這仍然是低層次的。論壇里虛擬的自我僅僅成為現實生活的補充,成為現實的批判者,成為另一個自己。這種存在不過是將那個被「現實存在」刺殺的「本我存在」拯救了而已。博克中的那個存在,有時候是寫作者對現實存在的炫耀,是現實生活的流水賬而已,它已經越來越失去原初的活力,成為「現實存在」的俘虜。這是因為網路在漸漸地「現實存在」化。這是悲哀的。

      超越這種存在,而真正將人類「虛無」的意識「真實」化的是虛擬世界的出現。這是偉大的發現,遠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要意義重大,但我似乎還不知道那發現者。也許這就是網路的奇異和偉大,它使所有的人都成為無名者,實現了眾生平等的觀念。說真的,我們根本不需要管它是誰發現的,它對我們來說無關緊要。

    「網戀」出現了。也許人們會責問我,為什麼要把「網戀」如此重要地提出來說呢?的確,它已經被我們日常化了。人類的慣性是可以將一切偉大與妙小視為日常,將一切高尚與卑鄙混為一淡。在這個以加速度行進的時代,人們已經習慣了新鮮事物的屢屢發生。只要我們嘆一口氣或睜一下眼睛,最多說一句話,一個重大的問題便被翻閱過了。誰還會在意「網戀」這樣一件小事呢?  

二、從網戀到虛擬婚姻:

它使人類的意識可以單獨而真實地存在

    在我的課堂上和新浪網上的心理諮詢熱線上,大學生提的最多的一個問題是:你如何看待網戀?

    我顯然輕視報端的新聞,記者們總是想會「死亡」、「罪惡」這樣的詞來代替「網戀」,並試圖想會大量的統計數字和一些離奇古怪的案例概括出一種真理。實乃荒謬。這個時代的荒謬之一就是一些人在用數學的方式來打敗智慧。統計學在很多時候乃一騙局。我們很多人都上了媒體的當。

    首先,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人們會喜歡網戀。那些正處於青春期的青年大學生是因為戀愛的需要,這自然不必去費口舌,可是,那些已婚的成年人為什麼還要偷偷地網戀呢?他們能在這其中體驗到一種什麼樣的精神愉悅呢?

    在我看來,網戀使人們拋棄了現實的表象,而直接進入心靈的真實。在網路上,即使是遊戲的戀愛,也是那樣可愛和充滿了性感。它摒棄了虛偽的一面。那些網戀成功的人和沉迷於其中的人,大都是些忠實於心靈的人們。現實生活中的戀愛往往是一種現實審美的結果,即首先是對外在的審美,然後才有可能進入心靈,甚至有些人一直耽於外在審美而始終不能進入內心的審美,但網路不同,它首先是對內心的審美,是由內而外的。現實戀愛的失敗往往在於現實,而耽於內心的網戀也可能失敗於現實。我們不能因為網戀會失敗就一概而論它必然是失敗的。

    其次,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會對網戀存在敵意。一個曾經上過我的課的女生,在第二周就去山東會見她的男朋友。說真的,她長得並不漂亮,我對她的這次長途跋涉充滿了憂慮。她的同學幾乎也沒有支持她的。只有她的愛在支持她。她去了。她回來的時候比先前漂亮了。很顯然,她成功了。也許在未來的日子裡,他們很可能會勞燕分飛,但我們能因此而說她沒有獲得愛情?長久以來,我們總是拘泥於現實的愛情,因為現實的愛情裹著一層讓我們放心的現實,而網戀裹著一層讓我們擔心的「精神」。說到這裡,我們終於找到答案:人類從來都沒有真實地肯定過人類的精神價值,人類實際上從來都是對自己的精神價值是否定的,但是,我們表面上多麼地熱愛我們的精神。這是悲劇的所在,也是問題實質所在。它的結果是,我們始終是表裡不一的,始終是否認我們內心的生活的。也許我們還可以這樣說,我們始終害怕我們自己的內心,始終害怕一種內心生活的來臨。

    人類是多麼地可悲!始終沒有擺脫一種動物性,始終在物質的羈絆下跌跌撞撞。

    這就是我支持網戀的原因所在。人類應該過上一種豐富的內心生活,只有內心生活的豐富,才能使人類真正的自由和充盈,否則,即使富可敵國,仍然是行屍走肉。

    然而網戀僅僅是一種開始。在人們還普遍對它充滿敵意的時刻,它已經有了新的生活,那就是虛擬婚姻。從網戀到現實婚姻是可歌可泣的,而從網戀到虛擬婚姻呢?是應該拍手稱快還是應該至腕嘆息?

    我們總是回答得太早,且往往是以政府的口說出來的。這是多麼地愚昧和卑鄙!它令人唾棄。我們應該從人的角度來談談,應該從價值的本位出發來分析之,而不是武斷之。

    虛擬婚姻是一種什麼樣的婚姻?它為什麼會存在?我想,這首先要涉及到的就是現實婚姻。那些沒有成家的青年人也許大多是遊戲的態度,這當然不必去管它,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那些認真對待虛擬婚姻的未婚青年和已經有了婚姻的人們。對於那些未婚者來說,這自然是他們婚姻的一部分。他們先在一起進行演習,以便為未來的現實婚姻打下基礎。這種婚姻無疑是值得尊敬的。我想,這種婚姻遠比那些草草結婚的人們要牢靠得多。他們已經超越了很多心靈的障礙。

    而那些已經有了婚姻的人們為什麼還要鋌而走險呢?大概誰都會想到一種答案,那就是現實婚姻的悲劇性。人類從原始亂倫走到今天的一夫一妻制,不能完全說走向了文明,但也不能完全說它走向了異化。一夫一妻制是否真的符合人的本性?是否真正地實現了人的願望?是否真的使人幸福?等等,我想,這些正是網路婚姻給我們提出的問題和需要我們回答的問題。有很多人並非想要放棄已有的現實婚姻,他在網上戀愛並繼而建立虛擬婚姻,完全是對現實婚姻的補充。現實本身就是悲劇,它使人類的心靈和慾望秩序化,它捆綁了人類飛翔的心,所以,人類始終要背叛現實。背叛是無奈之選擇。背叛是要完成一顆本來完整的心靈,即那顆原始的心靈。這是生命中無意識的力量所在。網路恰恰是實現這一願望的最佳手段。網路使我們夢想成真。那些一直想過一種多妻制的人在這裡滿足了。那些在現實生活中已經被現實捆綁而失去心靈自由的人們在這裡滿足了。那些想回到原始狀態的人滿足了。在網路上,你的幻想總是會有人相應。弗洛伊德說,戀母情結是人類的性意識的一個特徵,是人類童年生活的痕迹。榮格說,實際上人類早期生活的歷史永遠地留在了人類的遺傳基因中。我想說的是,實際上,人類始終有一種要亂倫的念頭,而這種念頭就潛伏在人類的意識中,所謂的戀母情結、戀父情結等只不過是人類亂倫的一個徵兆而已。今天,在網路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水性楊花的本性,這實際上就是那時亂倫的潛意識存在而已。網路喚醒了這一切。

    從表面上聽起來,這是多麼令人可怕的事件。但它已經來臨。我們如何來認識它並對待它呢?

    我把人類的性文化歷史分為幾次性革命歷史。在人類的原初,母子、父女之間都可以發生性關係。這從西臘的神話故事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所謂的戀母情節就是在那時候出現的。一般的性學家認為,在這時候人類是沒有意識和道德感的,我對這種觀點是持否定態度的。我以為,人類自產生之日起,其情感和審美都已產生。在那個時候,母子之間就是很純粹的情愛關係。它既是親情又是愛情(只不過這種愛情跟今天的愛情的對象不同而已)。第一次性革命是血緣家庭的出現。它使人類產生了道德,並使親情與愛情有了第一次的分離。這便是兄妹婚的出現。中國的伏羲和女媧就是兄妹婚。西方的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也是兄妹婚。所以,按我們今天的觀念來看,人類的祖先是骨肉相奸的。文明就是從這時候開始。所以說,文明既是人類道德的勝利,又是人性潰敗的開始。第二次性革命是普那路亞家庭的出現。它使性的取向又有不同。性開始從本族向外族發展。它使兄妹間又從愛情與親情間分離出來,成為一種親情。家庭的倫理暫時有了清晰的輪廓。第三次性革命是對偶婚的出現。它使性從集體走向個體。性從那時成為一種私人的東西。也許在此之前,性確乎與吃飯沒什麼兩樣,但到這時候就不同了,它與吃飯有了明顯的區別。第四次性革命便是一夫多妻制家庭制度的產生。從這個時候起,性成了制度所要控制的對象。第五次性革命是一夫一妻制的出現。即性被限制在一個家庭之中。第六次性革命應該說是愛情的產生。雖然我無法將其確切的年代考證出來,但顯然這是存在的。它使性與意識分離。即愛情往往被認為是超越於性之上的,或者說,愛情要比性更加美妙,或者說性要有愛情來控制。不少人認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也算是一次性革命,它將性從宗教的枷鎖下拯救了出來。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對的。這便是第七次性革命。第八性革命是上個世紀至今仍然在綿延不絕、縱橫恣肆的「性革命」。它使性成為一種學說,成為一種藝術。實際上,這是性的一次突圍。

    如果我們相信就是人類的歷史的話,那麼,我們應該看到,性的王國在一點點地縮小,最後縮小到它被超越或忽視。弗洛伊德說將它稱為「力必多」,認為它是人的生命的原動力。中國的中醫也認為,腎臟乃人的命火所在。這是一種含蓄的說話。實際上,它就是指,性乃生命力。老子曰:「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玄牝」這裡實際上就是指的性,只不過這種性是一種雌性的泛指。從這一角度來看,人類的文明史雖然是一個禮制不斷完善的歷史,是性不斷被控制的歷史,但同時也是生命力在不斷喪失的歷史。

    如果說,文明的現實使我們人類的性力不斷喪失,那麼,網路無疑在恢復我們性的記憶。它恢復了一種被文明一直浸壓下的無意識生命力,這便是性。而這種恢復,也被文明裝飾得官面堂皇。網路,一個文明時代的不文明世界,一個靠理性構建的非理性王國,它提供給我們的也僅僅是一場精神的狂歡,一場意識的狂歡。這也許夠了。我們顯然不能再回到洞穴中去,再也不能骨肉相奸。我們既然在現實中別無選擇,就是讓我們在虛擬世界中實現心靈的放縱,性的回歸。

    講到這裡,我想,人們可能鬆了口氣。當然,還有一些不免泄氣――他們原以為我要讓他們回到亂倫的世界      
推薦閱讀:

TAG:世界 | 虛擬世界 | 意義 | 虛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