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揖拜禮儀

    開欄的話:禮儀是一切文明民族的主要標誌之一,作為有著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中華民族,禮儀文化更是燦爛奪目,別具一格。凝聚著儒家思想經典智慧的「中華禮儀」究竟有著怎樣的特殊魅力?它又會給我們的心靈深處帶來哪些啟迪和幫助?本刊特別開設「彭林說禮」專欄,邀請清華大學彭林教授與廣大讀者一起了解中華禮儀,關注傳統文化。

中國人的揖拜禮儀

    文◎彭林

    任何民族的禮儀中,都有用肢體動作來表達敬意的禮節。內心對他人的敬重,不容易被人所了解,為了溝通彼此的情感,需要一定的形式表達,而肢體動作是語言之外最常用的禮儀形式。

    執手

    西方人最普通的禮節是握手,中國古代有沒有握手的禮節?嚴格說來是沒有。但是,有一種跟它比較相近的禮節,古人稱之為「奉手」,就是雙手握住對方的一隻手。還有一種更為相似的禮節,叫作「執手」。

    《禮記》說,長輩跟小孩表示親切,摸他的手的時候,小孩應該用兩隻手去握長輩的手,以表示尊敬和親密。這是不同輩分之間的禮節。今天,我們國家的領導在逢年過節去看望老科學家、著名學者時,為了表示特別的敬意,往往也是用雙手握持對方。單手相握,一般是雙方地位相同,例如毛澤東與尼克松,會見時彼此都伸出一隻手,這是表示雙方地位平等。

    「執手」,最早見於《詩經·邶風·擊鼓》,詩人說,丈夫要去打仗了,妻子「執子之手」,握著丈夫的手,發誓要「與子偕老」,你在前方作戰,我在後方守望,終生不渝。先秦兩漢,執手不是一種正式的禮儀,而是一種自然而然地表達情感的動作,所以在生活當中並不多見。

    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執手的記載多了起來。據《南史》記載,武林內史劉悛在任上做得非常好,頗得民心。明帝駕崩,他前往都城奔喪,「吏人送者數千萬人」成千上萬的人排著隊去送他。「悛人人執手,以涕泣,百姓感之,贈送甚厚」。他與送行者一一執手,垂涕而泣,依依不捨,百姓都非常感動。

    東晉的時候,執手禮成為北方喪禮中不可或缺的禮節。家中遭逢喪事。親朋好友都要來慰問、弔唁。在這種場合下,主人要與來客一一執手,表示感謝。今天的追悼會,依然保留了這種形式。遺體安放在告別大廳的中間,遺屬站在遺體的一側,弔唁者向遺體行禮後,瞻仰遺容,然後向遺屬表示慰問,遺屬則一定要與之執手,表示感謝。這實際上是古代習俗的一個遺存。

    在遼代,執手禮成為非常重要的禮節。據《遼史》記載,但凡將帥有戰功,皇帝就會親自「執手慰勞」。如果將帥遠在軍旅之中,皇帝也會派遣使者前往軍中,代行執手之禮,以示優遇。

    現在電視上經常看到某地舉辦運動會,當地官員和企業家為獲勝的運動員頒獎。他們在向獲勝者獻花和掛獎牌的時候,樣子非常隨便,右手從禮儀小姐捧持的盤子里取花,然後直接單手放在人家手上,連頭都不抬,好像是在遞送一個無關緊要的物件。給獲獎者掛獎牌也是如此,草草了事,毫無敬意。如今我們給人家遞小小的名片,都知道要用雙手。以東道主的身份給人家發獎牌,反而是單手,令人匪夷所思。

    作揖、鞠躬

    古代用得最多的形體禮節是「作揖」。揖是平輩之間的禮節;包括「對揖」和「遍揖」。「對揖」是主客雙方的禮儀,彼此平等,相對而揖。「遍揖」,是一種變通的作揖方法,有時一人面對許多客人,而場合又比較特殊,無法一一與之作揖,於是可以面對客人,朝左中右三個方向各一揖,表示向所有客人都作了揖。時下的大型文藝晚會,場面盛大,台上的主持人或者演員沒辦法跟下面的人一一握手,就採用「遍揖」的方式。

    作為中國人傳統的拜禮,目前大陸地區正在慢慢地恢復起來,現在的太極拳表演。一開始就是向主席台和觀眾作揖,表演結束也是如此,連拳帶揖,都富有民族特色,很受歡迎。

    鞠躬也是一種肢體語言,就是把腰彎下來,向對方表示敬意。許多人莫名其妙地認為,禮是封建社會、資產階級的虛偽的面紗,人際交往不需要那一套東西,必須砸爛。人與人之間要講鬥爭。甚至認為鞠躬就是卑躬屈膝。其實,鞠躬是中國人表達敬意的傳統禮節,歷代相沿不絕。諸葛亮的《出師表》里就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話,表示畢生恭恭敬敬,竭盡全力。魯迅詩里也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句子,俯首就是把頭俯下去,也就是鞠躬。對千夫所指的壞人要橫眉冷對;可是對老百姓則要把身段放下來,甘為他們的孺子牛。如果能把人民群眾也當成千夫指,那麼,鞠躬的禮節確實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你連對大眾鞠躬都覺得丟臉,你怎麼肯為大眾的福祉而「盡瘁」呢?

    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去世以後,報紙上刊登了許多回憶文章。北師大外語系的一位老師回憶說,「文革」後期,他經常到啟先生家裡聊天,那時啟先生的處境不太好,住的房子非常狹窄。每次他起身告辭的時候,啟先生一定要送客,而且總是搶先站到門外,對他深深鞠躬。啟先生身上有著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在那樣的年代,依然不改本色。

    跪拜

    在中國人所有的禮節中,跪拜禮的禮數最重。

    從商周青銅器上面的銘文不難看出,古代的坐,是雙膝著地,把屁股落在腳後跟上,相當於今天的跪,這種坐姿流傳到韓國和日本後,一直保存到今天。

    古人席地而坐,如果要對別人表示尊敬,就先把雙手放在地上,然後把頭低下去,碰到地面,這叫「叩首」,後來叫磕頭。古人說「改日到府上叩見」,不是虛言,見面的時候真要叩首的。在古代,叩首可說是非常普遍的禮節。較叩首更加鄭重的是稽首,就是叩首後額頭在地上略作停頓,稽是停頓的意思。古代最重的禮叫「再拜稽首」,下跪拱手,手先下地,然後頭至地,略作停頓,連作兩次,臣拜見國君行此禮。

    今天,由於我們不再席地而坐,而是坐椅子、沙發了,地面比較臟,行跪拜禮不方便。此外,人們受到西方文化影響,認為跪拜禮是屈辱的,所以這個禮平時很少見到了。但是,在一些特殊場合,跪拜禮依然在用。鄧小平去世的那一年,靈車開往八寶山公墓,長安街兩邊有自發為他送行的民眾。有的舉著「再送小平同志一程」的標語。我們從電視中看到,有一個人長跪在地。這個人肯定不是小平的親屬,可能是在改革開放以後,他個人或者他的家庭的惡運發生了逆轉。如今,這位對他有再造之恩的人永遠地逝去了,他只能用這個中國人最高的禮節,來表達他對鄧小平的真摯感情。

    曾有媒體報道,現代人對結婚儀式做了很多改革。現當代的婚禮,既不能完全回到上古時代,又必須要體現我們民族的傳統精神,這就需要斟酌損益,法古開新。其中一個儀節的改革很有新意。結婚之日,雙方的父母平排坐在上面,然後新郎、新娘交替著給父母磕頭,並且敬茶。給自己的父母磕頭,是要感謝他們對自己的養育之恩。給對方的父母磕頭,新郎要感謝岳父岳母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自己,並要他們放心,自己一定會善待新娘。新娘給公公婆婆磕頭,表示已經成了婆家的人,改口叫爸爸、媽媽了。因此,這茶稱為「改口茶」。婚禮是人生道路上很重要的點,需要對父母行禮感恩。

    

    還有一種禮叫「式」。先秦時期的馬車前面有一根橫杆,稱作「軾」,供乘車人手扶,以保持身體平衡。由於古時路況不好,而且乘車方式都是立乘,也就是站在車上,一旦車輛加快速度或過於顛簸,很容易摔出車外。除保持身體平衡功能之外,軾還可以供乘車者蹺足遠瞻,宋代文學家蘇軾取字子瞻正用此義。因軾又有「式」禮。當乘車者駕車返鄉,或途中遇到尊者、賢者,都要憑軾垂首,點頭示意,表示因車行迅疾,不便行禮,以此表達尊敬之意。《史記》中記載,魏文侯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每次經過賢士段干木的居所時,都要行式禮,以示尊賢之心。在當時傳為美談,結果魏國招攬了大批賢才俊士,成為強國。

    反觀今日,很多人把車當作身份、財富、權勢的象徵,有炫耀之意,無敬人之心,橫衝直撞,鳴笛不已,除了暴露自己的淺薄無知之外,只會使人厭惡。

    答拜

    古人彼此相見,何人先拜,何人後拜,以及如何答拜,都有規定。《禮記》說得非常詳細,大夫和士去見國君,如果國君有所慰勞,則大夫、士要後退避讓,然後行再拜稽首之禮。國君如果親自迎接大夫、士,並且行拜禮,則大夫、士要後退避讓,也不敢回禮答拜。大夫與士相見,彼此地位不等,如果主人要表示對客人的敬意,可以先拜客人;相反,如果客人要表示對主人的敬意,可以先拜主人。除了弔喪和士見國君這兩種情況,凡是受了對方拜禮,都必須答拜。大夫去見其他國家的國君,該國國君要拜謝大夫屈辱前來。士去見其他國家的大夫,則該大夫也要拜謝士屈辱前來。本國的人初次相見,主人要拜謝客人屈辱前來。國君對於本國的士,不必答拜;如果是其他國家的士就應該答拜。大夫對於自己的家臣,不管其地位多低,都要答拜。如果雙方地位相等,答拜之禮,應該相同。如果先拜者地位低,主人可以用較輕的禮答拜。

    古代女子也行跪拜禮。如果對方是男子,女子要先拜,男子答拜後,女子再一拜,稱為「俠拜」。《儀禮·士冠禮》記載,三加之禮結束後,作為冠者的兒子到東壁與母親見面,兒子行拜禮後,母親要俠拜。在其他場合也是如此。俠拜的禮節,直到宋代還有些地方在沿用,宋人江修復《江鄰幾雜誌》引司馬光說:「俠拜,今陝州府村野婦人皆如此,男子一拜,婦人兩拜,城外則不然。」今天的韓國農村還可以見到俠拜的儀節,當是古禮的孓遺。(作者:清華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馬欣]
推薦閱讀:

文明禮儀知識必讀
處事22計.心態24條.傷心50句.禮儀73.學會長大20
靳 斕:商務謀面禮儀(圖)
使用手機的15條經驗禮儀,用的好混的好,用不好吃各種虧!
涉外禮儀

TAG:禮儀 | 中國 | 中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