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簡單古體詩入門 學古體詩一定要看

詩詞的4大要素

一、押韻

詩詞中所謂的韻,基本等於現代漢語中的韻母,宋代以前有固定的官方韻書,音調一致,大家都是按照韻書來的,宋以後許多音發生了變化導致很多古詩讀起來並不是很順,我覺得這些了解就好。現在寫舊體詩相對寬鬆一般可以參照新韻來押,新韻和古韻的對照表我會發在後面

所謂押韻,是指把同韻部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

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同類的樂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複,這就構成了聲音的迴環的美

 

二、四聲

四聲,指漢語的四種聲調。現代漢語(普通話)有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四個聲調,古代漢語的四聲則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二者關係如下:

  1、平聲,後代演變成陰平和陽平。也就是第一聲 第二聲

  2、上[讀音:賞]聲,後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聲。

  3、去聲,後代絕大部分仍然是去聲。

  4、入聲,在普通話里完全消失,分別併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下面我們;來討論平仄的問題。

PS:入聲消失是消失了 但是我發現論壇里很多人在暈方面還是沿用的古韻,並且在中國南方一些地方方言的發音比如浙 粵很多字還保留著入聲。所以這些人寫的詩歌,並非不入韻還是很規整的。所以有興趣進一步提高的朋友可以試著了解下這部分知識,元曲中的煞對入聲運用的更多一些。不過學習入聲只做鑒賞用,特意使用入聲則大可不必。

 

三、平仄

  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成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陰平、陽平),仄就是上去入三聲。

四、對仗

  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就是把同類的或對立的概念並列起來。一般講對偶,指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一般規則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等。下文將詳細討論。

PS:這部分和對聯有不少共通處,但又不能把他理解為對聯,對聯是另一種學問了。它的格式發展的越來越多。律詩中的對 主要就是詞性上,平仄上。沒有那麼複雜。

====================================================================

關於韻律大家要知道的我覺得發在這裡沒啥大必要,作為附錄貼在最後吧,這裡只簡單介紹一下

古人寫律詩,是嚴格按韻書押韻的。韻書有詩韻和詞韻之分,詞韻比詩韻寬鬆。

詩韻共106個韻: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

詞韻則將詩韻合併成19部。

具體古韻百度一搜,倒處都是,但是盡量不要使用詞韻,來寫律詩。

新韻發在這裡簡單對照

二、普通話韻表(新韻)

  現在寫詩詞,不必按照古音寫,用普通話即可!關於普通話押韻表,各家大同小異,這是比較合理的一種! 新韻部   韻母及韻母組合      對應的古詞韻 

————————————————————————————————————————

 一、佳麻   a ia ua       第十部 麻、佳半,部分入聲 

 二、開來   ai uai        第五部 佳半、灰半 

 三、先寒   an ian uan üan    第七部 寒、刪、先、元半,十四部 覃、鹽、咸 

 四、江陽   ang iang uang    第二部 江陽 

 五、逍遙   ao iao        第八部 蕭餚豪 

 六、國歌   e o uo        第九部 歌,部分入聲 

 七、灰微   ei ui        第三部 支微齊,部分入聲 

 八、森林   en in un ün     第六部 真、文、元半,十三部 侵 

 九、冬青   eng ing ong iong   第一部 東冬,十一部 庚青蒸 

十、希奇(兒) i(er併入)     第三部 支微齊,部分入聲 

十一、詩詞   i(整體認讀)    第三部 支微齊,部分入聲 

十二、別疊   ie (y)e        部分入聲,佳麻二韻部分字 

十三、憂愁   ou iu        十二部 尤 

十四、讀書   u          第四部 魚虞,部分入聲 

十五、須臾   ü          第四部 魚虞,部分入聲 

十六、絕學   üe          部分入聲 

————————————————————————————————————————

===================================================================

以上2貼只是需要大家去了解的,寫詩要準備好以上的那些,至少知道上邊的規則,能寫出一些打油之作了。一下是更進一步的知識,開始了解古體詩的一些規範了。由於是規範,我不添加自己的理解,直接粘貼過來希望真心想學的朋友自己看下,其實也不是很難,要點我用紅色標誌出來。

=================================================================

一、古體和近體

  從格律上看,詩可以分成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從字數上看,可以分成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六言詩很少見的)。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只分成五言和七言兩類。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寫的,在唐朝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詩,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詩格律束縛的,都是古體詩!它包括隋唐以前的詩,還有後人寫的古風。例如:李白的《蜀道難》、白居易的《賣炭翁》、《琵琶行》,杜甫的《石壕吏》等。

  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由於格律很嚴,所以稱為律詩。它有以下特點:【ps:重中之重】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押平聲韻。

  3、每句平仄都有規定。

  4、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

  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長律」。長律自然也是近體詩。長律一般是五言,也有七言的,往往在題目上標明韻數,如杜甫的《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就是三百六十字。這種長律除了尾聯(或除了首尾兩聯)以外,一律用對仗,所以又叫排律。

  絕句比律詩字數少一半。五絕只有二十字,七絕只有二十八字。絕句實際可以分成律絕和古絕兩類。古絕可以用仄韻,即使用平韻,也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這可以歸入古體詩這一類。律絕不但押平聲韻,而且依照近體詩的平仄規則。在形式上相當於半首律詩,所以可以歸入近體詩。

  總括起來,一般所謂古風屬於古體詩,而律詩(包括長律)則屬於近體詩。絕句里律絕屬於近體,古絕屬於古體。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個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個字一句。五言古詩稱為五古,七言古詩稱為七古;五言律詩稱為五律,七言律詩稱為七律;五言絕句成為五絕,七言絕句稱為七絕。

  古體詩除了五古和七古外,還有所謂雜言。雜言指長短句雜混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甚至七言以上的句子。雜言詩一般不另列一類,而是歸入七古(即使沒有七字句)。

三、律詩

  舉例的詩里有一些入聲字,在必須用仄聲的位置上的已經註明,其它的入聲字不再標註。

格式說明:

  注「*」的字可平可仄,注「·」的必須入韻!

(一)五言律詩:分平起和仄起四種

  1、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2、仄起首句入韻,首句換「仄仄仄平平」,其餘不變。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註:竹,入聲。

  3、平起首句不入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王維《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青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註:石、歇,入聲。

     [唐]杜甫《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4、平起首句入韻,首句換「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王維《送趙都督赴代州》

  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萬里鳴刁斗,三軍出井陘。

  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

  註:出、國、學、一,入聲。

(二)七言律詩:分平起和仄起四種 

  1、平起首句入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註:啄、足、白,入聲。

     毛澤東《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註:礴、拍,入聲。

  2、平起首句不入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3、仄起首句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4、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四、絕句(律絕和古絕)

  絕句實際可以分成律絕和古絕兩類。

(一)律絕

  1、平起首句不入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柳宗元《零陵早春》

  問春從此去,幾日到秦原?憑寄還鄉夢,殷勤入故園。

     [無名氏]《畫》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註:看、聽都是平仄兩讀!

  2、平起首句入韻,首句換「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例句:[唐]李益《鷓鴣詞》

  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湘雲合,郎從何處歸?

  註:竹、合,入聲。

  3、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王之煥《登鸛鵲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4、仄起首句入韻,首句換成「仄仄仄平平」,其餘不變。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例句:盧倫《塞下曲》   

  夜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註:黑,入聲。騎,名詞,仄聲。

 七言絕句:分平起和仄起入韻與否四種

  1、平起首句入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

  例句:[唐]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平起首句不入韻,首句換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不變。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3、仄起首句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

  例句:[唐]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4、仄起首句不入韻,首句換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餘不變。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例句:[唐]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註:泊,入聲。

(二)古絕

  古絕是和律絕對立的,它是不受格律束縛的。凡符合下面情況之一的(或都具備的),應該認為屬於古絕:(1)用仄韻;

  (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時還不粘,不對。即使用平聲韻,也屬於古絕。

五、「粘」和「對」

  律詩和絕句講究「粘」和「對」。   

  「粘」指出句(單數句)和前一個對句(雙數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對」指對句(雙數句)和出句(單數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反!  

  知道了這個規律,記律詩和絕句的格式就很容易了!不論長律有多長,都要符合粘對規則!

  違反了粘的規則,叫「失粘」。違反了對的規則叫「失對」。唐朝前期,由於律詩尚未定型,有些詩人的一些作品就有失粘、失對的情況。

  例如:

    [唐]李白《登金陵鳳凰台》2、3句失粘。4、5句失粘。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到了後代,失粘的情況非常罕見。至於失對,更是詩人們所留心避免的了!

六、拗句和拗救

PS:此部分算是初級里的高級應用了,不建議開始學古詩的使用這手法,雖然會因此造成表達詩歌意思的困難,或者不順手,但避免了初期很容易造成的孤平,3連平,失粘等問題。熟練古詩創作之後再來掌握,才是循序漸進的方法

  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如果拗了,就要「救」!一般來說,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後面必須(或經常)在適當位置補償一個平聲。常見的有:   

 1、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可以換成「平平仄平仄」。七言則變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這種格式,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這種格式在唐宋的律詩里是很常見的,幾乎和常規的律句一樣常見:

  [唐]王維《觀 獵》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

  [唐]杜甫《恨別》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五六年。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聞到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這兩首的第七句就是這種格式!

 2、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應該補償一個平聲,變成「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自救。

  例如:[唐]李白《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拗)驚天(救)上人。

   3、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聲(或三、四兩字都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第三字改平聲來補償。這樣就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則成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拗)盡,春風吹(救)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4、第2、3種拗救情況可以聯合使用!

 5、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三字用了仄聲,七言是第五字用了仄聲,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6、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平平仄仄仄」,七言則是「仄仄平平仄仄仄」,不要救,但是很少用。

  例如:[唐]杜甫《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入聲)不(入聲)轉,遣恨失吞吳。

第三句就是「平平仄仄仄」。

七、所謂「一三五不論」

PS:清仔細讀這部分說明,結合孤平 拗救 就可以明白此口訣的漏洞,希望大家不要看看就算,最好自己推算一下8種格式每個都親手標出可平可仄的位置,這樣才有助於加深理解。

  關於律詩的平仄,有這樣一個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是指七律和七絕說的。意思是說: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須分明。至於第七字,自然也要分明的。如果就五律和五絕來說,就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這個口訣對於初學者是有用的,因為它簡單明了。但是,它也是不全面的,很容易引起誤導,且影響很大,所以不能不批評!

  先說「一三五不論」這句話是不全面的。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論,同樣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里,第三字也是不能不論的,否則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這個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論,同理,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的第三字也不能不論。以上講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況下不能不論。至於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況下,更是以「論」為原則了!

  總之,七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三個字不論,平腳的句子可以有兩個字不論。同理,五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兩個字不論,平腳的句子只能有一個字不論。「一三五不論」的話是不對的!

  再看「二四六分明」這句話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對的,七言二四兩字分明是對的。但是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五言「平平仄平仄」來看,第四字並不一定分明;又依「仄仄平平仄平仄」來看,第六字並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這個格式可以換成「仄仄(平)仄仄」,只需要在對句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就是了。七言由此類推。「二四六分明」的話也是不對的!

八、古風式的律詩

PS: 作為現在詩歌的創作者,此種風格建議還是不要模仿了罷,現在可以把此種規範為不符合規定的的格式的。

  在律詩還未定型化的時候,有些律詩還沒有完全依照律詩的平仄格式,而且對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

  [唐]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 *             *        *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前半首是古風的格調,後半首才是律詩。按照上文律詩的格式用*標註的四個字都「出律」了。當然這種「出律」是按後人的眼光看的,在律詩未定型化的時代,根本沒有「出律」的問題。

  後來也有一些詩人有意識地寫一些古風式的律詩,古人稱之為「拗體」。當然拗體不是律詩的正軌,後代模仿這種詩體的人是很少的。

九、近體詩的避忌

  1、孤平,是格律詩的大忌!   

 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叫孤平,因為除了韻腳之外,只有一個平聲了。七言則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聲。在詞、曲之中也一樣。   

 2、三平調   

 在平腳的句子里,末尾三子都是平聲,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或「(仄)仄(平)平平平平」,叫「三平調」,也是大忌!絕對不允許的!在古風和古絕里則可以使用。    3、重字   

  重字損傷詩的意境,所以要迴避!但如果不損傷意境,可以重字!例如: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   · 

PS:對於重字不重字,我有個比較簡單的辦法,比如這首詩的九月和月似弓。2個月字其實一個是表示時間的專用名詞九月,另一個是指一個物。類似這樣的重字一般來說都不影響詩歌的閱讀和觀賞性的。可以放心使用。

十、近體詩的對仗

  律詩第一二句叫首聯,第三四句叫頷聯,第五六句叫頸聯,第七八句叫尾聯。頷聯和頸聯一般是必須對仗的,而首聯和尾聯是可對可不對的。絕句形式上等於律詩的一半,對仗與否是自由的。

  對仗要求同類的詞相對,詞大約可分為下列九類:

  1、名詞 2、形容詞 3、數詞(數目字) 4、顏色詞 5、方位詞 6、動詞 7、副詞 8、虛詞 9、代詞

 註:a、數目自成一類,「孤」「半」等字也算數目。b、顏色自成一類。c、方位自成一類。d、不及物動詞常常和形容詞對。e、代詞「之」「其」歸入虛詞。

  連綿字只能和聯綿字對,而且詞性同類。如:鸚鵡對鴛鴦(名詞),逶迤對磅礴(形容詞),躊躇對踴躍(動詞)。

  專名只能對專名,最好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

  名詞還可以細分:

  1、天文 2、時令 3、地理 4、宮室 5、服飾 6、器用 7、植物 8、動物 9、人倫 10、人事 11、形體……

ps:對仗還是很簡單的

記住近體詩的格式?

  其實詩的基本句式就四種,七言只是五言的擴展(可平可仄字有規律)。記住這些後,再掌握粘對規律和拗句拗救,詩律就掌握了!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PS: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開始寫詩的時候找譜來,多寫自然就記住了。


推薦閱讀:

善良其實很簡單
告訴你最簡單有效的桃花運
原來輸入生僻字如此簡單
為什麼越長大,我們離善良越遠?

TAG:簡單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