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神仙體系

中國道教神仙體系(全)中國道教神仙體系(全)盤古氏-又稱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又名太上道君道德天尊又名太上老君(西遊記里也稱為太上道祖)六御中央玉皇大帝妻:王母娘娘,又稱為西王母北方北極中天紫微大帝南方南極長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為元始天王九子。東方東極青華大帝太乙救苦天尊西方太極天皇大帝(手下:八大元帥,五極戰神(天空戰神,大地戰神,人中戰神,北極戰神和南極戰神))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五方五老:南方南極觀音東方崇恩聖帝三島十洲仙翁東華大帝君(即東王公,名金蟬氏,號木公)北方北極玄靈斗姆元君(佛教中二十諸天的摩利支天)中央黃極黃角大仙中央天宮仙位表千里眼|順風耳|金童|玉女|雷公|電母(金光聖母)|風伯|雨師|游奕靈官|翊聖真君|大力鬼王|七仙女|太白金星|赤腳大仙|廣寒仙子(姮娥仙子)嫦娥 |玉兔|玉蟾|吳剛|天蓬元帥|天佑元帥|九天玄女|十二金釵|九曜星|日游神|夜遊神|太陰星君|太陽星君|武德星君|佑聖真君托塔天王李靖|金吒|木吒(行者惠岸)|三壇海會大神哪吒|巨靈神|無極子|月老|左輔右弼|二郎神楊戩|太乙雷聲應化天尊王善王靈官|薩真人|真人(張伯端)|文昌帝君|天聾|地啞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四大天王:增長天王、持國天王、多聞天王、廣目天王四值功曹:值年神李丙|值月神黃承乙|值日神周登|值時神劉洪四大天師:張道陵、許遜(字敬之,號許旌陽)、邱弘濟、葛洪四方神青龍孟章神君、白虎監兵神君、朱雀陵光神君、玄武執明神君。四瀆龍神黃河|長江|淮河|濟水河神馬趙溫關四大元帥:馬元帥又名馬天君,又稱華光天王、華光大帝趙元帥即武財神趙公明,又名趙玄壇溫元帥溫瓊,東嶽大帝部將關元帥關羽。五方謁諦:金光揭諦、銀頭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摩訶揭諦五炁真君:東方歲星木德真君|南方熒惑火德真君|西方太白金德真君|北方辰星水德真君|中央鎮星土德真君五嶽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中嶽嵩山中天崇聖大帝北嶽恆山安天玄聖大帝西嶽華山金天願聖大帝(五嶽帝君:東嶽帝君,名金虹氏,東華帝君弟。其它四岳帝君為東華帝君的四個兒子。)及碧霞元君五斗星君:東斗星君|西斗星君|中斗星君|南斗星君|北斗星君六丁六甲:六丁為陰神玉女|丁卯神司馬卿|丁已神崔巨卿|丁未神石叔通|丁酉神臧文公丁亥神張文通|丁丑神趙子玉|六甲為陽神玉男|甲子神王文卿|甲戌神展子江|甲申神扈文長|甲午神衛玉卿|甲辰神孟非卿|甲寅神明文章南斗六星君第一天府宮:司命星君第二天相宮:司祿星君第三天梁宮:延壽星君第四天同宮:益算星君第五天樞宮:度厄星君第六天機宮:上生星君北斗七星君:(《獅駝國》中的北天七皇)北斗第一陽明貪狼星君北斗第二陰精巨門星君北斗第三真人祿存星君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北斗第五丹元廉貞星君北斗第六北極武曲星君北斗第七天關破軍星君(《獅駝國》中的北斗七星君為北斗星君的另一個稱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合起來又稱為斗魁或璇,後三星組成斗柄,稱杓八仙:鐵拐李、漢鍾離、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張果老增長天王手下八將:龐劉荀畢、鄧辛張陶,其全名為劉俊、荀雷吉、龐煜、畢宗遠;鄧伯溫、辛漢臣、張元伯、陶元信(四目)九曜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羅睺(蝕星)|計都星|紫炁星 |月孛星十二元辰子丑寅卯等二十八星宿亢金龍、女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氐土貉、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獝、奎木狼、婁金狗、胃土彘、昴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三十六天將蔣光|鍾英|金游|殷郊|龐煜|劉吉|關羽|馬勝|溫瓊|王善|康應|朱彥|呂魁方角|耿通|鄧伯溫|辛漢臣|張元伯|陶元信|荀雷吉|畢宗遠|趙公明|吳明遠|李青天|梅天順|熊光顯|石遠信|孔雷結|陳元遠|林大華|周青遠|紀雷剛|崔志旭|江飛捷|賀天祥|高克(三十六天將的版本是最多,以上僅供參考)地上天仙表姜子牙(亦為東華帝君,估計是木公的接班人)蓬萊三仙:福祿壽三星,福神天官大帝,另一說是西漢楊成,又一說中是唐陽城財神趙公明、(一說比干范蠡為文財神);壽星南極仙翁,女壽星:麻姑真武大帝,又名九天降魔祖師、玄武元帥。龜蛇二將(又名太玄水精黑靈尊神、太玄火精赤靈尊神)小張太子與五大神龍黎山老母、鎮元子龍王: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欽|西海龍王敖閏|北海龍王敖順|井海王神霄派諸神紫微北極大帝玉清真王(南極長生大帝)--元始天王第九子神霄八帝(多為道教虛構),玉清真王與神霄八帝合起來又稱為神霄九宸大帝東極青華大帝、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黃帝)、九天雷祖大帝等。(太乙天帝、六天洞淵大帝、六波天主帝君、可韓真君、採訪真君)九司三省與北極四聖九司:玉府判府真君、玉府左右待中、玉府左右仆謝、天雷上相、玉樞使相、斗樞上相、上清司命玉府右卿、五雷院使君、雷霆都司元命真君三省:雷霆泰省、雷霆玄省、雷霆都省北極四聖:天蓬元帥(豬八戒)手下天罡大聖、九天殺童大將(北斗第八星,又稱天殺大神)、雷使者等。天佑(猷)元帥翊聖元帥玄武元帥真武大帝另有:五方雷王、五方雷霆大帝陰曹地府北陰酆都大帝五方鬼帝:東方鬼帝蔡鬱壘、神荼,治桃止山鬼門關西方鬼帝趙文和,王真人,治嶓冢山北方鬼帝張衡、楊雲,治羅酆山;南方鬼帝杜子仁,治羅浮山;中央鬼帝周乞、稽康,治抱犢山羅酆六天(以下為宮名,六天為守宮神)紂絕陰天宮、泰煞諒事宗天宮、明晨耐犯武城天宮、恬昭罪氣天宮、宗靈七非天宮、敢司連宛屢天宮[b]地藏菩薩[/b]十殿閻王: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閻羅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轉輪王其中將、臣:首席判官崔府君、鍾魁、黑白無常、牛頭馬面、孟婆神、上古神話諸神混沌天神--較正式的說法,盤古為開天闢地之始神,但仍有部分傳說中,混沌早於盤古而生。創世神天吳、畢方、據比、豎亥、燭陰、女媧上古四方天帝與輔神:太陽神炎帝與火神祝融共同治理天南一萬二千里的地方少昊與水神共工建立天西一萬二千里的地方顓頊與海神禺強(又名冬神玄冥)治理天北一萬二千里的地方青帝伏羲與九河神女華胥氏及屬神句芒治理天東一萬二千里的地方黃帝時代的諸神陸吾、英招、離珠、金甲神(此神應是其它神的一種化身說,根據他我虛擬了獅駝國中的金甲雷神)蚩尤、風伯雨師、赤松子、力牧、神皇、風后、應龍、魃、夸父、大力神誇娥氏、大庭氏、五龍氏炎帝,又稱為神農氏炎帝的女兒女娃(後化身精衛鳥)瑤姬,在《獅駝國》中又名婉華仙子。還有一個小女兒,其名不可考,(拙著《獅駝國》中為炎天聖母)少昊母為皇娥、長子春神句芒、次子秋神蓐收顓頊的後代四子:虐鬼、魍魎、送窮鬼、檮杌後代:老童、太子長琴、黎、重、彭祖(孫)帝俊天上妻子:羲和、常羲人間妻子(省略)女丑、羿鯀妻:女喜。堯又名:放勛,妻女皇;舜姓姚,名重華,妻娥皇,女英;禹,父鯀,妻女嬌,又名塗山氏,系九尾白狐精三皇:指天地人三皇,分別是伏羲、神農與女媧。五帝:通常指黃帝|顓頊|帝俊|堯|舜其它--後天著名仙真表房中之祖--彭祖|縱橫始祖--鬼谷子|文始真人--尹喜|南華真人--莊子求仙使者--徐福|茅山仙祖--三茅真君|萬古丹王--魏伯陽|太極真人--劉安詼諧歲星--東方朔|太平教主--于吉|役使鬼神--費長房|竹林狂士--嵇康水府仙伯--郭璞|凈明教主--許遜|蓬萊(都)水監--陶弘景|天師--寇謙之情仙--裴航|扶搖子--陳摶|顯化真人--張三丰王重陽與全真七子(長春子丘處機、玉陽子王處一、廣寧子郝大通、清凈散人孫不二、長生子劉處玄、長真子譚處端、丹陽子馬鈺)其它--民間神靈不完全列表天妃娘娘|城隍|土地神|門神秦叔寶、尉遲敬德床神(又分床公床母,前者又稱九天監生明素真君,後者又稱九天衛房聖母天君)喜神|廁神紫姑|石敢當|小兒神項橐|朱天大帝崇幀|茶神陸羽|花神|染織二聖梅、葛|酒神杜康|土工祖師神魯班|紡織神黃道婆|蠶神馬頭娘(山海經載為西陵氏,嫘祖)|獄神皋陶|梨園神唐明皇馬神|青蛙神白玉蟾|驅蝗神劉猛(取猛將軍之意)|蛇王施相公(施全)|痘神張帥|農神后稷瘟神:又稱五鬼或五方力士,人間又有稱五瘟,其中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士貴、總管中瘟史文業。窯神太上老君|賊神時遷|窮神|**神管仲|武穆王岳飛|周公、桃花女|歡喜神和合二仙寒山、拾得純本人虛構主要仙魔錶太古猿君|魔佛老人|千面天妖|地心古龍|聖手仙王|聖手文王|天羅王(道教中為三清的一種化身)乾坤大仙|顛倒老祖|穹天老祖|先天老祖|無極老祖|無為老祖|霹靂老祖|藤祖|幻仙子|清彌天諸神|陰陽法王毒龍山千毒沼沼底---蟒神(有雙翼)|南海深處一千里以下的---海皇(章魚怪);獸帝(九蛇頭加龜背)(九嬰與相柳借天地交合之氣所造怪物)霸王(長白山天池的箭恐龍)|天子檮杌(顓頊之子,住在北方玄冰宮)|不壞林王狻猊(住在南方熱帶密林中,身堅勝鐵,刀槍不入)平天大聖牛魔王|覆海大聖蛟魔王|移山大聖獅駝王|驅神大聖野象王|渾天大聖鵬魔王|通風大聖彌猴王|齊天大聖美猴王西天靈山仙佛表三世佛:南無過去、現在、未來註:通常三世佛分橫三世佛與豎三世佛。豎三世佛:過去佛的燃燈上古佛,加上現在世的釋迦佛(原名:悉達多),以及未來世的彌勒佛橫三世佛:中間是釋迦牟尼佛,右有文殊菩薩,左立普賢菩薩;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兩旁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左邊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兩旁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因都有如來在,所以本文中就不增加三世佛這個名詞.西遊原著里,提及了南無過去現在未來佛,本書中稱之為三世佛。)四大金剛:五台山秘魔岩神通廣大潑法金剛峨眉山淸涼洞法力無量勝至金剛須彌山摩耳崖毗盧沙門大力金剛昆崙山金雫嶺不壞尊王永住金剛五方佛:東方不動(身)佛;南方寶生佛;中央毗盧遮那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八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靈吉菩薩、大勢至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十大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波離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迦旃延論議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十八羅漢:托塔羅漢|探手羅漢|過江羅漢|芭蕉羅漢|靜座羅漢|騎象羅漢|看門羅漢|降龍羅漢|舉缽羅漢|布袋羅漢|長眉羅漢|開心羅漢|喜慶羅漢|挖耳羅漢|笑獅羅漢|伏虎羅漢|沉思羅漢|騎鹿羅漢|十八伽藍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二十諸天:日天(又名日宮天子)|大梵天|多聞天|金剛密跡|鬼子母神;月天(又名月宮天子)|帝釋天|持國天|大自在天|摩利支天;(大)辯才天|(大)功德天|增長天|散脂大將|婆竭龍王;韋馱天(戰神塞犍陀)|堅牢地神|廣目天|菩提樹神|閻摩羅王。中國人常稱自己是炎黃子孫,把炎帝和黃帝作為自己民族的始祖,但對兩位老祖宗的身世,其實並不怎麼清楚。就是現在,也常常有政府部門組織學者研究考證黃帝的家鄉,還為此大打筆墨官司。人人爭著做黃帝的小老鄉,原因很簡單,有黃帝罩著,開發點旅遊業還不是舉手之勞嗎?也許因為爭來爭去,爭得大家都有點糊塗,黃帝的光輝形象也似乎被掩蓋了。推想起來,今天即便起黃帝於地下,恐怕他連自己的簡歷都填不好了。首先,姓名一條就成問題,《史記》上說他姓公孫,名軒轅,好像是很清楚了。可是也有說姓姬的……司馬遷自己也說,當時(西漢)關於黃帝就已經眾說紛紜,連飽讀詩書的老先生也說不出個所以然,自己也是猜。至於籍貫,更沒譜了。司馬遷遊歷天下時,各地政府官員申報的地方傑出人物,基本上都有黃帝。最難填的要數家庭出身和本人成分。如果把關於黃帝的記載綜合起來看,黃帝至少具有以下幾種身分:(一)神仙里的老大最普通的說法應該是神,這方面的傳說比較多。比如黃帝曾經在西泰山上進行鬼神閱兵儀式,那場面絕對盛大,有六條龍駕著車,畢方執韁,蚩尤開道,再前面還有風伯雨師,前有虎狼,後有鬼神,上面是鳳凰,下面是蛇,還演奏著閱兵進行曲《清角》。這種排場,後來的神仙好像很難超越。黃帝兒孫滿堂,而且搞家族統治。兒子禺和孫子禺一個管理東海,一個管理北海。孫子顓頊是繼他之後統治神國的主神。後來的玉皇大帝,如果深究起來,也有黃帝的影子,只是被施行了易容術而已。(二)千古難得的聖王按照歷朝官方的標準說法,黃帝是上古罕見的聖明的君主。司馬遷的記載還算比較忠實,沒有對黃帝過分吹捧,最多也就是說他生下來就會說話,無論什麼東西一教就會,是個典型的天才兒童。後來就不對了。天才兒童離帝王還有點距離,所以像後來的帝王一樣,黃帝出生時的異象也被添進簡歷中,比如有本書上說,黃帝的老媽附寶有一天出去郊遊,在森林裡被不知什麼東東放了電,結果就懷上了黃帝。——懷了二十五個月才生下他。做賢君並不簡單,尤其是作為開創性的帝王。整天吃喝玩樂肯定不行,庸庸碌碌也難成大器,因此,許多發明創造也被安在黃帝身上,比如造馬車、獨木舟,教大家做米飯、造鍋子、鑿水井、做衣服,甚至還包括姓氏制度、婚姻制度、戶籍制度。反正使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大多數科技發明和社會制度,人們都替黃帝申請了專利。能搞點發明創造,最多是個科技愛好者,關鍵要在思想道德方面做出表率。因此,關於仁義的故事也被編造出來。比如有一段故事說:黃帝剛登基的時候,是個謙謙君子,不喜歡動刀動槍,可是其他四位皇帝不服氣,很想收拾掉黃帝,整天跟他開仗。黃帝長嘆一聲,這不是逼我動手嗎?只好跟其他四位開仗,結果正應了「仁者無敵」的預言,黃帝一出手,把幾位不識相傢伙的全滅了。黃帝的統戰工作也很有成就。本來他是殺了炎帝和蚩尤後才坐穩江山的,結果在有些歷史學家筆下,卻是靠德行感化對手,把炎帝和蚩尤全部收編。蚩尤還加入了他的智囊團,負責觀察天象,預測國計民生的重大事件,這個官的名字叫「當時」。——多奇怪的名字。然而,在儒家的聖王系統里,卻始終沒有黃帝的位置。儒家講道統,是從堯、舜、禹開始計算的。這大概是因為黃帝身上的神仙氣、始祖氣總是去不掉,而虛偽的儒生們又要遵循孔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原則,黃帝想加入政治家協會,票數總是不夠。(三)修仙協會的形象代言人道家學派和後來的道教講究練氣功,其理想是長生不老,白日飛升。為了宣揚得道的好處,率先把黃帝作為形象代言人。這麼做是有深意的,連全天下最有權勢的人——黃帝都想求仙,其他人還用說嗎?《莊子》里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說黃帝做了十九年天子,聽說崆峒派第一代掌門廣成子修鍊得很不錯,就去請教長生之道。廣成子大談修鍊之道,什麼陰陽調和,長生久視,與日月參光,與天地為常,說得黃帝心癢難耐,再聽廣成子說自己已經一千兩百多歲了,更是驚為天人,馬上磕頭拜師。學完了廣成子的招數後,他又繼續尋訪名師,千方百計搜羅修仙秘笈。黃帝放著天子不做,到處找秘方,總有點飽暖思淫慾的意思,所以討厭他的人也不少。據說黃帝搜刮手段著實厲害,什麼《三皇內文》、《九方》、《神芝圖》……各大門派的修鍊密笈統統被他搞到手裡。結果,引起了全國求仙協會的公憤,後來他到峨眉山求見天真皇人,想學真一之道,沒想到這位天真老兄不給面子,冷冷地回了句:「你已經做了帝王,什麼都不缺了,還想長生不老,未免有點兒太貪了吧?」黃帝來修仙,那自然是財力雄厚,在精心研讀秘笈之後,就派人開採首山的銅礦,在荊山下鑄造鼎(就是可以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超級大飯鍋)。造好了大鼎,煉成了丹藥,就意味著修仙成功,於是天上派龍下來迎接黃帝。黃帝騎上龍,手下的大臣、老婆、二奶什麼的七十多人也跟著爬上去——客滿,龍開始起飛。其他級別更低的臣子沒有成仙門票,但是求仙的心一點不弱,一個個抓著龍鬚,就是吊,也要吊到天上去。瞧這陣勢,和某些國人當年爭著到美國洗盤子倒有幾分相似。(四)巫師領袖黃帝作為上古的著名領袖,自然是精研巫術的。黃帝統一天下之後,蚩尤不服,要和黃帝單挑。蚩尤穿的是最新款的合金鎧甲,銅頭鐵額,再加上身大力粗,黃帝天天錦衣玉食,養尊處優的,怎麼幹得過?於是黃帝說:「咱們不鬥匹夫之勇,還是比試巫術吧!」哪裡想到,蚩尤搞起巫術來也是把好手。黃帝先召應龍蓄水,想水淹七軍;蚩尤就請出風伯雨師,吹煙噴霧,大霧瀰漫,黃帝手下連北都找不著了。結果洪澇四起,反倒讓自己遭了殃。黃帝再請天女——旱神魃來助戰,終於止住了風雨,殺掉蚩尤。這裡順便提一提旱魃。旱魃是九天玄女的原型,但她在神仙里也算是個異類。雖說是個神仙MM,可模樣奇醜,身高不到一米,只有一隻手、一條腿、一隻眼睛,這一隻眼睛還長在腦袋頂上,絕對是超級恐龍。更糟糕的是,她雖說是天神,可下凡幫助黃帝之時,用光了全部了法術,再沒本事回天上去,只好留在人間。而只要她呆在哪裡,哪裡就會連年大旱;為了抗旱,人們又發明了各種巫術驅逐旱魃。——當初的功臣如今人人喊打,可憐!(五)最早的暴君古代的暴君不少,像夏桀、商紂、秦始皇他們;按理這頂帽子很難扣到黃帝的頭上。上下五千年,大多數人都在給黃帝臉上貼金,要說黃帝是暴君,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但考古成果具有極強的殺傷力,經常會把我們心中原有的神聖感掃蕩乾淨,讓生活的真相實實在在地展示出來。20世紀70年代,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了不少寶貝,其中有一本帛書上說黃帝抓到蚩尤後,把他的皮剝下來做成箭靶,用他的頭髮做成旗幟,用他的胃做成皮球,把他的骨肉做成肉羹,讓大家都來嘗(可憐的蚩尤,這個黃帝的死對頭,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拖出來作為反面教材)。雖然老子、莊子把文明前夜的社會描述得錦繡一般,但有這樣的皇帝,誰還敢再倒回去?很多歷史學家都曾努力考證黃帝的本來面目,楊寬認為:黃帝之傳說出於「皇帝」之字變,初為上帝之通名,不為專名,故東西民族之上帝——帝俊、帝嚳、顓頊、堯、舜——神話,無不滲入其間。也就是說,黃帝其實很虛的,本來只是人們對最高職位的一個稱呼,後來才在這個職務中分別塞進姓名、年齡、籍貫、成分等各種內容。你塞一點,我塞一點,矛盾之處在所難免。而且正因為黃帝是個虛殼,大家可以按需塞內容,所以黃帝的形象非常富於彈性。從骨子裡說,黃帝不過是個可以任人打扮的「皇帝」。當然,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人文初祖」的黃帝,那是在剔除了荒誕不經的神跡之後,才真正成為人們對黃帝認識的主流。《神仙傳》,十卷。東晉道士葛洪撰。葛洪自謂在《抱朴子內篇》撰成之後,因弟子滕升問古仙之有無,乃作此書。書前自序云:「昔秦大夫阮倉所記有數百人,劉向所撰(按指《列仙傳》——引者注)又七十一人。蓋神仙幽隱,與世異流,世之所聞,猶千不及一者也。………余今復抄集古之仙者,見於仙經服食方及百家之書,先師所說,耆儒所論,以為十卷,以傳知真識遠之士。」《四庫全書》收入子部道家類。此書始見著錄於《隋書-經籍志》史部雜傳類,其後,《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等並見著錄,皆雲十卷,與今本同。鄭樵《通志-藝文略》道家類著錄「《列仙傳》十卷,葛洪撰。」其名獨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陳國符《道藏源流考》皆謂鄭樵著錄有誤,非書有二名。全書共錄仙人八十四,除容成公、彭祖二人外,皆為《列仙傳》所未收。《雲笈七籙》收載此書,僅錄二十一人,且所收蔡經、黃盧子,為《四庫全書》本所無。《漢魏叢書》抄合《太平廣記》所引,增為九十二人。《道藏精華錄》除全收《漢魏叢書》之九十二人外,又增入華子期、盧敖若士(盧敖若士當為二人,王松年《仙苑編珠》即為之各列一傳)共九十五人。《三洞珠囊》和《仙苑編珠》曾引錄《神仙傳》,多有超出今本《神仙傳》者,故陳國符《道藏源流考》疑「今通行本」「非全帙」。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中稱:「《文苑英華》卷七百三十九梁肅《神仙傳論》云:『余嘗覽葛洪所記《神仙傳》,凡一百九十人,予所尚者,惟柱史、廣成二人而已。』人數與今兩本皆不合,疑葛洪之原書已亡,今本皆出於後人所掇拾。」葛洪為論證「古仙實有」,多據傳聞所得,並故神其說。其中記述頗多,難於徵信,但也有不少人和事卻言之有據,且與史書相合者。如黃帝與廣成子論長生之道,取材於《莊子》;淮南王劉安謀反自殺,李少君病死,具載《史記》和《漢書》。壺公、薊子訓、左慈、甘始、封君達諸人事迹,亦多與《後漢書-方術傳》相符,至於所載漢魏道士,如張陵、魏伯陽、馬嗚生、陰長生、葛玄、尹軌等人之事迹,屬於早期的記錄,雖有不盡可信之處,但仍不失為可供研究的原始材料。《神仙傳》曾在社會上產生過相當影響。其所記神仙人物曾被史家所徵引,如裴松之注《三國志》,於《蜀書-先主傳》中注引李意期,《吳書-士傳》注引董奉,《吳范、劉焞、趙逵傳》注引介象。此外,一些詩人則作為典故引用,小說家據之演成故事。《三洞群仙錄》,二十卷。南宋江陰靜應庵道士陳葆光撰集。收入《正統道藏》正一部。據《三洞群仙錄-序》稱,該書網羅九流百氏之書,下逮稗官俚語之說,凡載神仙事者,皆彙集入編。全書搜集神仙故事一千五十四則,始自盤古,迄於北宋。所集神仙之故事,皆自注其來源,引書多達二百餘種。稱其所「集仙之行事」,乃「揚高真之偉烈,以明示向道者,使開卷洞然,知神仙之可學」。考其體例如《仙苑編珠》。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言其乃「王松年《仙苑編珠》之續。然所載但取怪異,不盡仙人事」。該書所錄,雖「不盡仙人事」,但作者對於上古至北宋間之神仙事迹,進行了廣泛的彙集,實為這一歷史時期神仙事迹之集大成者。道教神仙人物傳記著作,自漢劉向《列仙傳》問世之後。歷代多有所出。但在長期流傳中,多有散失,如陳馬樞之《道學傳》,唐杜光庭之《王氏神仙傳》,宋賈善翔之《高道傳》等重要著作都已先後亡佚,唯《三洞群仙錄》中尚存上述諸書的大量內容。其中,引自《高道傳》者達八十二人次。故此書仍不失為研究道教人物的重要資料。《混元聖紀》為南宋謝守灝編。書前有陳傅良序云:謝守灝「嘗為舉子,已而脫儒冠,去為道士,以推尊孔氏者尊老子。」此書是謝守灝為老子所寫的傳記。因宋真宗改上老子尊號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書名乃取《混元聖紀》。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卷五《謝守灝傳》稱,此書又名《太上老君混元皇帝實錄》,共七卷。而謝氏在書成「進表」中稱此書十卷,現存《正統道藏》本則為九卷。全書取編年體例,記敘自開闢以來,迄北宋徽宗間,老子靈跡變化,世作聖師及歷代崇敬等事迹。系集各種史籍、老子傳記和其他神仙傳記中所記之老子神話故事編次而成。卷一記述老君應世年譜,從三皇時代至徽宗政和二年(1112)。卷二記述老君創化天地日月星辰動植萬物,「命天人降為人種」,化身行教至於殷末。卷三記述老君試度關令尹喜,著《道德五千言》授之。卷四記述老君攜尹喜游觀八方仙境,上朝玉晨大道君,繼到西域諸國「教化胡人」。卷五記述老君與文始先生尹喜游東海扶桑,會大帝校集諸仙品位,及周穆王為尹喜建樓修觀,並延請道士繼之修道等事。卷六記述老君門下辛鈃(一名計然,道號文子)、陽子居、庚桑楚及孔子師事老君等事。卷七至卷九,記述老君於秦漢到北宋徽宗間化身顯靈,及歷代崇道事迹。《混元聖紀》為現存最全面系統的老子神話傳記著作:為研究老子如何被神化及其歷史過程提供了較詳的資料。其中所記老子「化胡」故事,在《老子化胡經》於元代被焚毀(現僅存殘卷)之後,讀此書及賈善翔《猶龍傳》尚可知其梗概。《金蓮正宗記》,五卷。題「林間羽客樗櫟道人編」。載《正統道藏》洞真部譜錄類。據《通真子秦公道行碑銘》,宋德方之弟子秦志安(字彥容,號通真子,1188~1244)於元太宗九年(1237)受命在平陽(今山西臨汾)玄都觀領修道藏,所居之處曰「樗櫟堂」(後卒於此),故又號「樗櫟道人」。《宮觀碑誌》收《重陽成道宮記》云:「全陽周真人(名全道——引者注,下同)、淵虛李公(名志源)、洞虛張公(名志淵),生前行事,亦各在秦樗櫟彥容《金蓮記》《煙霞錄》中。」亦證秦志安號樗櫟,《金蓮記》(即《金蓮正宗記》)為其所撰。此書之命名,蓋源於王重陽所造「七朵金蓮結子」之故事。據稱,金正隆四年(1159)王重陽於甘河鎮遇二仙,指東方「見七朵金蓮結子」。後來王重陽東去海邊(山東)傳教收徒,「徜徉數載,接誘訓化,既得邱、劉、譚、馬、郝、孫、王,以足滿七朵金蓮之數」(見該書卷二《重陽王真人傳》)。「七朵金蓮」即喻王重陽所收弟子「北七真」,《金蓮正宗記》即記載王重陽收北七真之事。書前有「辛丑平水長春壺天序」。辛丑為元太宗十三年(1241),當為此書成書之年。平水長春壺天,蓋即《重陽成道宮記》之平水毛收達。其卷一載全真道所尊祖師:東華帝君(王玄甫)、正陽鍾離真人(鍾離權)、純陽呂真人(呂洞賓)、海蟾劉真人(劉操)之傳記。因為全真道自稱:「是教也,源於東華,流於重陽,派於長春。」(該書前序)故為了宣示其教之本源,在記述王重陽及北七真之前,須載此四位祖師之傳記。卷二為重陽王真人(王嚞,號重陽)、玉蟾和真人(和德瑾,號玉蟾子)、靈陽李真人(失名,號靈陽子)之傳記。後二人為崇敬王重陽並最早居守終南山祖庭之道士。卷三為丹陽馬真人(馬鈺,號丹陽子)的傳記。卷四為長真譚真人(譚處端,號長真子)、長生劉真人(劉處玄,號長生子)、長春邱真人(邱處機,號長春子)的傳記。卷五為玉陽王真人(王處一,號玉陽子)、廣寧郝真人(郝大通,號廣寧子)、清凈散人(孫不二之號)的傳記。每傳皆前記生平行誼,後系以「贊」。由上可見,這是一部全真道五祖七真的專門傳記,對於研究全真道的起源和創立,具有重要價值。此書寫成年代較早,與後出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七真年譜》《甘水仙源錄》等相參看,對全真道的創建史和五祖七真事迹,可獲得基本了解。雖然出於宗派門戶之見,書中難免有誇張不實乃至故作神異之處,但基本事迹仍是可信的。《甘水仙源錄》,十卷。元全真道士李道謙(1219~1296)編集。李氏字和甫,號天樂道人,汴梁(今河南開封)人。師事高道寬(高師於善慶,於師馬鈺),為馬鈺之嫡傳。活動於華山、終南山、燕山等地,以居終南祖庭筠溪道院時間最長。曾任陝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點,秦蜀九路道教提點。於搜集整理全真教史貢獻頗大,所編《七真年譜》《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終南山記》《甘水仙源錄》等,皆屬這方面的著作。《甘水仙源錄》於至元二十五年(1288)編成,次年刻印傳世。該書集時人所撰全真道士事略、宮觀之碑銘而成。卷一至卷二,首錄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褒贈全真祖師詔書,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賜號「真君」,馬鈺以下七真賜號「真人」。次錄王嚞及其六位弟子(無孫不二)碑文九件,人各一件,惟王嚞、馬鈺二人各增記一通。卷三至卷八,錄七真之弟子及再傳弟子共四十四人碑銘,其中以馬鈺和邱處機門下居多。卷九至卷十,集全真道觀碑記十七通,及各式題韻二十餘首。在全真道各種傳記書中,以《甘水仙源錄》所集傳記最多最詳(共六十餘人),加上《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所集者(三十七人),幾乎囊括了全真道由金至元興盛時期的全部骨幹,全真道從創立到興盛的發展歷史從中得到具體的反映。故歷來為研究全真道史家所重視。《清微仙譜》,一卷。元初道士陳采撰。陳氏建安人,生平不詳。此書前有陳采於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所作之自序,稱清微派重要傳人黃舜申,「近膺詔命入覲,得旨還山,予始獲登先生之門」。可知陳采系黃舜申之弟子。該書首列「清微道宗」、「上清啟圖」、「靈寶宗旨」、「道德正宗」、「正一淵源」等目,敘述清微派的淵源,末列「會道」,敘述清微派的傳系。「清微道宗」列元始上帝遞傳玉宸道君、清微真元妙化天帝、九天妙道真運元君,……「上清啟圖」列上清高聖玉宸大道君遞傳紫宸太華大天帝、金闕帝宸太平後聖玄元上道君,……「靈寶宗旨」列玉晨道君靈寶天尊遞傳太玄玄一真人,太玄玄二真人,……「道德正宗」列金闕玄元老君道德天尊遞傳文始先生關令真人,太玄真人趙隆……「正一淵源」列太上玄元老君遞傳三天聖師泰玄上相正一真君張道陵,嗣師張衡,……以上所列傳授譜系,事屬謬悠,顯為標榜其教淵源之古遠。陳採在自序中對此淵源概括為:清微派之傳,「始於元始,二之為玉晨與老君,又再一傳,衍而為真元、太華、關令、正一之四派。」按此意,上列四目之傳系即此四派之傳系。但所云派名「真元」、「太華」不知何據。不過,既然出於虛構,也就不需再費稽考。最後「會道」一目,敘清微派之傳授系統,稱上述四派「十傳至昭凝祖元君,又複合於一。」謂「元君祖舒,一名遂道,字昉仲,月孛化身,降唐昭宗時,廣西零陵郡人」。此後遞傳郭玉隆(宋京師人)、傅央焴(字子方,酆州人)、姚庄(字淑奇,西京人)、高奭(燕人)、華英(鳳翔府人)、朱洞元(成都人)、李少微(房州人)。「繼是八傳至混隱真人南公」即第九代南畢道(本複姓東南,名珪,1196~?,眉山人),時當南宋理宗朝。南畢道原官廣西憲司,其幕僚黃某(福建建寧人)之子舜申(字晦伯,1224~?)得疾,南畢道治癒之,並授之以雷法,遂為清微派第十代宗師。黃舜申在寶祐中(1253~1258)曾出為檢閱,以擅長雷法聞名京師,皇兄趙孟端曾從其學,宋理宗亦召見,御書「雷淵真人」四字贈之。至元丙戌(1286)詔赴闕,未幾乞還鄉里,隱於紫霞湖滄州之上,元室曾敕授「雷淵廣福普化真人」號。黃舜申為清微法之集大成者,《清微仙譜》序稱,清微經法經其「覃思著述,闡揚宗旨,而其書始大備」。以上所記之清微派傳系,稱起於祖舒,因無他書之參證,已難斷其真偽;其後八傳,也因資料缺乏,難於稽考。大致在南畢道以後,清微派始顯傳於世。黃舜申更有詳細傳記(載《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卷五)敘其傳教收徒事。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載,譜後還附有《道跡靈仙記》《上清後聖道君列記》《洞元靈寶三師記》各一卷。今《正統道藏》本概不復存,唯譜前有陳采自序一篇。此書是研究清微派教史的重要著作。《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簡稱《仙鑒》。題浮雲山聖壽萬年宮道士趙道一修撰。載《正統道藏》洞真部記傳類。趙氏籍里生平不詳。書前有趙道一自序及《進表》,皆未署年月,唯廬陵劉辰翁為此書作序,署年甲午,鄧光薦為此書作序,署年閼逢敦牂。據<<爾雅-釋天》對「歲陽」、「歲陰」之解釋:"太歲在甲曰閼逢」,「在午曰敦牂」,可知閼逢敦牂亦為甲午年。但此二序之甲午前,未冠朝代年號,故單據二序甲午尚不能斷定屬何朝代。考此書對歷代道士所作之傳記,年代最晚者為續編之金元道士,則二序之甲午,當為元代之甲午。元代有二甲午,一為世祖至元末、即成宗即位之年(1294),一為惠宗至正十四年(1354)。為此書作序之劉辰翁在宋代已入仕,為宋末元初人,他序中的甲午當為至元甲午(1294)。由此推知,此甲午當為成書之年。書前趙道一自序說明編書的由來及宗旨。他說:「儒家有《資治通鑒》,釋門有<<釋氏通鑒》,唯吾道教斯文獨闕。……間因錄集古今得道仙真事迹,究其踐履,觀其是非,論之以大道而開化後人,進之以忠言而皈依太上。務遵至理,不詫虛文。……詳審校定,嚴行筆削。……編成,名之曰《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全書由《正編》《續編》《後集》三部分組成。《正編》五十三卷,他在《仙鑒編例》中稱該卷收錄「始自上古三皇,下逮宋末。其間得道真仙事迹,乃搜之群書,考之經史,訂之仙傳而成。」首為軒轅皇帝傳,繼記眾多古仙,再記漢至宋末諸道士(加神仙傳說人物),共計七百四十五人;《續編》五卷,收錄包括王嚞和北七真在內的宋末元初諸道士傳記,共三十四人;《後集》六卷,專收歷代女仙、女道士之傳記,共一百二十人。全書共收神仙、道士傳記八百九十九人。此書為現存神仙、道士傳記中收羅最富,記述較為平實的一部。收載時限之長(從黃帝到元初),人物之多,為《列仙傳》《洞仙傳》《續仙傳》《三洞群仙錄》諸書所不及。特別是它所收載的除神仙之外的道士傳記之多,更非他書可比,這就為道教研究提供了較多的有用資料。雖然書中收有不少神仙傳說人物,其他道士傳記中,也有某些不切實的記載,但在總體上並非一味獵奇,還是比較尊重事實的。鄧光薦在序言中稱:「浮雲山道士趙全陽(按趙道一號全陽子——引者注)著《仙鑒》,編纂詳,考訂核,可謂仙之董狐矣。」此論並非溢美之詞。《漢天師世家》,四卷。載《萬曆續道藏》,書末題「五十代孫張國祥奉旨校梓」。但此書非出於張國祥一人之手,在此之前,已有天師世家譜錄,明初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據之撰成《漢天師世家》一卷,宋濂等曾為之作序。五十代天師張國祥續修四十二至四十九代天師傳記,合成今本《漢天師世家》,於萬曆三十五年(1607)成書。古時史傳記述諸侯王傳記方稱世家,此書以世家稱,亦見明代龍虎山張氏之地位。《漢天師世家》記張陵、張衡、張魯三代天師在巴蜀創教事迹,雖有增益附會,但大抵於史有徵。第四代張盛至二十三代張季文的傳記極為簡略,其中第九代天師《張符傳》僅六十字,有的與前代文獻記載相徑庭。如記第十代天師張子祥「仕隋為洛陽尉」,十二代天師張恆為唐高宗時人;但梁普通三年(522)立《九錫真人三茅君碑文》題名載有張陵九世孫張玄真、十世孫張景遡等十人,《道學傳》和梁簡文帝《招真館碑》亦載張陵十二世孫張裕事,皆與《漢天師世家》的記載不同。從第二十四代張正隨至四十九代張永緒,共二十五代天師的傳記,有確切的宗譜和明確的傳承世系,天師生平事迹雖帶有諸多神異傳說,但大體都可與史籍相印證。各《傳》除記各人的生平、傳道活動外,多記謁見皇帝,講論道法,得賜號、封贈、賞賜等「顯榮」事迹。對宋元明時期統治者扶持正一教,皆有較為翔實的反映。《漢天師世家》記張陵臨終前,以經籙、印、劍付其子張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五步罡,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家宗親子孫不傳。」據稱,作為此後歷代天師傳承的三件信物(劍、印、經籙)就是張陵所傳。以此三件信物作為承傳的憑證,成為後世各代天師遵行的制度。至於只傳宗親的原則也是歷世不變的,即天師傳子不傳弟,傳弟不傳孫,傳孫不傳堂弟,傳堂弟不傳從子,傳從子不傳叔,傳叔不傳族人,傳族人不傳族外人。嚴格按照親疏、長幼的宗法制度進行傳承,以使教權永遠掌握在張陵後嗣手中。繼《漢天師世家》之後,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又於民國年間撰《補天師世家》,增補了五十代天師張國祥至六十一代天師張仁晸之事迹。至1949年,天師傳至六十三代,相續近兩千年。《三教搜神大全》全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撰人不詳。前有清人葉德輝序,末有葉德輝跋。跋稱「此書明人以元版畫像《搜神廣記》翻刻。」繆荃孫謂此書即元版畫像《搜神廣記》之異名。葉德輝於清末據汲古閣舊藏元刻本翻刻,收入《麗全書》。該書收儒、釋、道三教諸神百八十一。具載其姓名、字型大小、爵里、謚號、神異事迹。大都雜取小說及二氏之書,其文不見於史乘,亦不足以據為典要,特六七百年民間風俗相沿之故。諸神的絕大多數皆有畫像。儒以孔丘為首,釋以釋迦牟尼為首,道以李耳(即老子)為首,旁及世俗信奉諸神。卷一首述儒、釋、道三教源流,次收玉皇上帝、后土皇地祇、東華帝君、西靈王母、梓潼帝君、三元大帝等,有像十六幅。卷二收四岳、四瀆、許真君、三茅真君、盧六祖(惠能)、寶誌禪師、普庵禪師等,有像十七幅。卷三收義勇武安王(關羽)、蠶女、趙元帥(名公明)、鍾馗等,有像十八幅。卷四收神荼鬱壘、司命灶神、福神、紫姑、南華庄生(莊子)、觀音菩薩、天妃娘娘等,有像十九幅。卷五收槃瓠、太歲殷元帥、慧遠禪師、鳩摩羅什禪師等,有像十九幅。卷六收玄奘禪師、一行禪師、金剛智禪師等,有像十六幅。卷七收地藏王菩薩、青衣神、張天師、五雷神、電母、風伯、雨師、門神二將軍等,有像十七幅。 收三教眾神於一書,並不多見。《萬曆續道藏》所收《搜神記》六卷,與此頗相類,收有儒、釋、道三教眾神百六十五。與此書相較,互有出入。而《道藏》本《搜神記》無像,此書則大都有像,為宗教研究提供了另一有價值的資料。《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為五代道士杜光庭編錄。一卷。 杜在自序中稱:「太史公云:大荒之內,名山五千,其間五嶽作鎮,十山為佐。又<<龜山玉經》云:十天之內,有洞天三十六,別有日月星辰靈仙宮闕,主御罪福,典錄死生有高真所居,仙王所理。又有海外五嶽,三島十洲,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二十四化,四鎮諸山。今總一卷,用傳好事之士。其有宮城處所,得道姓名,洞府主張,仙曹品秩,事條繁廣,不可備書,聊記所管郡縣及仙壇宮觀大數而已。」末署「天復辛酉八月四日癸未華頂羽人杜光庭於成都玉局編錄」。全書有八方面內容。一,岳瀆眾山。首先是天上仙山。指道教三十六天的最高層大羅之中,玉清之上,以玄都玉京山為中心,由四面諸山環繞的三境之山。杜光庭注稱:「皆真氣所化,上有宮闕,大聖所游之處。」為道教三清大聖居住遊歷之所。其次是以昆崙山為中心的天下五嶽、十山,再次為十洲三島。杜光庭注謂「十洲三島,五嶽諸山,皆在崑崙之四方,巨海之中,神仙所居,五帝所理,非世人之所到也。」杜氏所說「十洲三島」,實際列出的卻是十一洲一鳥,與《道藏》中託名西漢東方朔集的《十洲記》及《雲笈七籙》卷二十六《十洲三島》所記均有所不同。二,中國五嶽。以中嶽嵩山為中心,四面環以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的中國五嶽,各列以五嶽神名、領仙官玉女之數,山周回面積,所在州縣,及所在周圍名山(神)為其佐命、佐理。形成「五朵蓮花」簇擁神州的壯麗圖景。三,十大洞天。十大洞天分別寫明「洞天」順序、名稱、面積、主理仙人姓名,所在州縣。杜光庭注稱:「十大洞天、五嶽,皆高真上仙主統,以福天下,以統眾神也。」從其所敘第七羅浮洞天為「葛洪所理」來看,道教十大洞天之說,或許成於東晉以後的南北朝時期。以杜光庭所記「十大洞天」與《雲笈七籙》卷二十七司馬承禎集錄的《天地宮府圖》中的「十大洞天」相比,內容基本相同,唯個別名稱、地點有異。四,五鎮海瀆。五鎮海瀆為唐玄宗天寶十載(751)所封五山、四海、五河神王。杜光庭將其列入該書時,各標以名稱及所在地。五山即東南中西北五鎮,除東鎮沂山封東安王外,其餘四鎮山均封「公」,如南鎮會稽山永興公,中鎮霍山應聖公等。對於五河神王中的長江、淮河、黃河、濟水,並分別標明祭祀時間。五,三十六靖廬。靖廬為道教徒修鍊的地方,「三十六靖廬」為有名道徒修鍊成仙之處。據《陸先生道門科略》和《漢天師世家》稱,「三十六靖廬」系張陵所定,但陳國符先生在《南北朝天師道考長編》中指出,杜光庭所記紫虛廬在南嶽魏夫人壇,尋玄廬在江西吳猛觀,元陽廬在常熟張道裕宅;但其中魏夫人、吳猛系晉人,張道裕為梁人。據此,三十六靖廬的定型,應在南北朝時期。六,三十六洞天。寫明各洞名稱及所在地點。杜光庭所記的「三十六洞天」與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的「三十六小洞天」,大同小異,兩者似同出一源。七,七十二福地。杜光庭所記「七十二福地」,實際只有七十一處,名稱及各所在地,與《天地宮府圖》所述「七十二福地」的順序番號大不相同,且有名稱相同而地點不同,名稱不同而地點相同,以及不少名稱與所在地點都不同的複雜情況。由此推知道教關於「七十二福地」的傳說,可能不只一種,至少《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不完全來源於《天地宮府圖》,而有其特殊的史料價值。八,靈化二十四。即二十四治。傳為東漢張陵在蜀境創建五斗米道過程中所設立的二十四處道教活動據點或教區,除北邙治在洛陽城北以外,其餘均在四川境內。杜光庭集錄的「二十四化」,包括各化(治)名稱,所配五行,所屬節氣,上應星宿、干支人屬、所在州縣、神仙靈跡等內容。它與《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籙》《無上秘要-正一氣治圖》《三洞珠囊-張天師二十四治圖》所記的二十四治各項,均有所不同。特別是它記的六十甲子生人分屬各化(治)的資料,為其獨家所有,更為可貴。總之,杜光庭將古神仙家及道教所謂神仙住在天上、海中、山裡洞天福地的各種神話傳說,統一集錄於《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中,實際上是一部比較全面而又簡要的道教地理集,對研究道教宇宙觀和道教歷史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武當福地總真集》,三卷。元道士劉道明編集。劉氏為全真派兼傳清微法的道士。《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轉引《武當山志》云:劉道明號洞陽,荊州(今屬湖北)人。與葉雲萊同師雷淵黃真人(名舜申),授以清微上道,居五龍觀,搜索群籍,詢諸耆舊,實此書之異名。書前自序云:「予也覃懷末裔,荊門鄙夫,……退居山林,修真養性。然遊人達士登陟者匪一,往往探頤索隱,令指諭蜂巒。……倦於應酬,敬搜摘群書,詢諸耆舊,加以耳濡目染,究其的論確辭,筆之曰《武當總真集》。」該書首列「武當事實」(即「概述」)。引傳記云:「武當山一名太和,一名大岳,一名仙室。中嶽佐命之山,應翼軫角亢分野,在均州之南。周回六百里,環列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七十二福地之一。……地勢雄偉,非玄武不足以當,因名之曰武當。」然後分列「峰岩溪澗」、「台池潭洞」、「宮觀本末」、「神仙靈跡」、「仙禽神獸」、「奇草靈木」等節,後列宋代對真(玄)武的封號(含《玄武傳記》)、「大都昭應宮瑞應」、「錄善降日」、「供獻儀物」、「四天天帝」、「古今明達」等項。記錄了元代初期,武當山的自然風光、道教文物、神話傳說,以及仙真和有名道士的事迹等。書中記載的資料,可供研究武當山道教史之用。《茅山志》原為十二篇十五卷,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記傳類析為三十三卷。題上清嗣宗師劉大彬造。劉號「玉虛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元至大四年(1311)襲教,為茅山宗第四十五代宗師。自云:「大彬登壇一紀,始克修證,傳宗經籙。又五載,而成是書。」①但據泰定四年(1327)玄教大宗師吳全節序:「是書前後凡二十年始成。」則此書或非一時一人所造。錢大昕《元史-藝文志》著錄張天雨《茅山志》十五卷。張氏為元末茅山著名道士,撰有《山世集》《碧岩玄會錄》《玄品錄》《老氏經集傳幽文》《尋山志》等。至治二年(1322)主茅山崇壽觀,正是《茅山志》修撰之時。 因此陳國符認為:「蓋此書實即張天雨所修,劉大彬竊取其名而已。」②不無根據。此書成於元泰定元年(1324)。此前,已有若干茅山志書,但甚簡略。北宋《崇文總目》著錄《茅山新小記》一卷:嘉祐(1056~1063)中,陳倩知句容縣,曾校修《句曲山總記》;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南豐人曾恂和茅山山門都道正傅霄又重修《茅山記》四卷。所書「山水祠宇,粗錄名號而已;考古述事;則猶略焉。」《茅山志》即據舊志增修編纂而成,於元泰定天曆(1324~1329)間刊行。元末板毀,明永樂元年(1403)重刊。成化二年(1466)板復毀,六年重刊。《四庫全書總目》地理類存目著錄之浙江孫仰曾家藏本,亦十五卷,系嘉靖二十九年(1550)玉晨觀刊本,續入明事,已非元刊本之舊。<<正統道藏》所收,系據元刊本(只另行分卷)。前有趙世延、吳全節、劉大彬三序,略述撰志之緣起及此書之概要。卷一至卷四《誥副墨》,錄歷代詔誥,並附表奏(漢詔誥當是六朝人偽撰)。卷五《三神紀》,記三茅君(茅盈、茅固、茅衷)世系及事迹。將「傳」升為「紀」,意在抬高三茅及上清派地位。卷六、七《括神區》,敘茅山地理形勝和自然景觀,賦予其道教人文色彩。卷八《稽古篇》,稽考仙真、道士之遺迹。卷九《道山冊》,著錄茅山道書目。卷十至十二《上清品》,記茅山宗所尊仙真及祖師之譜系印傳記。卷十三、十四<<仙曹署》,記茅山神仙宮府。卷十五、十六《采真游》,記隱遁茅山之著名道士和隱士的事迹,計百四十一人。所記詳略不等。卷十七、十八《樓觀部》,記茅山宮觀(附廟)二十五處,山房庵院若干處。卷十九《靈植檢》,記茅山神芝奇葯、名花異卉。卷二十至二十七《錄金石》,集錄梁、唐、宋、元諸碑銘,大都錄碑文,少數只列碑目。卷二十八至三十三《金薤編》,錄齊、梁、唐、宋、元人詠茅山之詩及著作。以上《誥副墨》《錄金石》二篇是研究上清派茅山宗以及茅山上層道士與歷代封建統治者的關係的第一手資料。其中反映了梁、唐、宋三代茅山宗的鼎盛及至元朝猶久盛不衰的歷史事實。《三神紀》《上清品》和《仙曹署》列述茅山宗神靈仙曹體系。《上清品》又記歷代嗣派宗師生平事迹,除魏華存以外,大多以《真誥》和歷代碑銘、文札等當時資料為據。《采真游》記述部分下層道士的活動;所采棲遁茅山之道士且不限於茅山一宗(例如其中臚列了南朝時張天師九、十世孫若干名)。在黃澄傳中還提及北宋徽宗以前,「三山經籙各嗣其本宗。先生(黃澄)請混一之。今龍虎、閣皂之傳上清畢法,蓋始於此」。這些對於了解茅山宗乃至道教各派的活動以及傳承製度等,均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括神區》《稽古篇》和《樓觀部》敘述到元代為止的茅山人文地理沿革和宮觀庵院建置;後二篇補充了《真誥》等書之缺載。《靈植檢》對於茅山藥材的形狀、性味和藥用價值,均有較翔實的記錄,有的還備述炮製方法,名木異卉則指出其所植之處,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此外,《道山冊》對於考察唐宋茅山宗文獻有著特殊意義,《金薤編》則具有文學史資料價值。此志在體例上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點。如一事可歸於數類,則著互見,此略則彼詳,並注「見某篇」或「事見某篇」。若所本之書有詳細敘述,亦加註雲「詳具某書」或「事見某書」。由於內容豐富,編排得當,故在道教名山諸志中佔有突出地位,甚為道教徒和學者們所重視。此外,又有清康熙十年刊本《茅山志》十三卷,題「郁岡真隱笪蟾光審編」。光緒三年曾重刊。陳國符說:「是志刪節劉志而紊其條貫,除稍增輯明清文獻外,無可取者。」③註:①《道藏》第5冊549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②《道藏源流考》下冊,248頁,中華書局,1963年③同上書250頁《重陽全真集》,全真道祖師王嚞(號重陽子)撰,由門人編輯。全書原本九卷,《正統道藏》析為十三卷,載於太平部。書前有金寧海州學正范懌作於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的序言,書蓋集於此時。全書為王嚞所作詩、詞、歌之彙集,涉及其生平思想及活動的諸多方面,為研究王嚞的重要資料之一。一,早期活動。文集中有許多「自述」、「述懷」詩,敘述其早期活動情況。有云:「名嚞,排三,本姓王,字知明」,因「見菊花堅操,便將重陽子為號」,又自名「王三風」或「王害風」。素性倜儻,不拘小節,有云:「少無福,早孤獨」,悟道後,別妻離子,棄榮華,絕是非,或紙襖麻衣,蓬頭垢面,行乞於市;或「葫蘆貯葯,腋袋經文,拯救人苦」。初離俗,自掘一墓,築冢高數尺,下深丈余,上掛一方牌,書「王公靈位」,獨居兩年余。其《活死人墓贈寧伯功》詩三十首,述其「自埋四假」、「活中得死」之因甚詳。詩云:「墓中闃寂真虛靜,隔斷凡間世上塵。」「存神養浩全真性,骨體凡軀且渾塵。」以敘其所得之宗教感受。所傳大定間平「活死人墓」、燒「庵所」、攜鐵罐東行事,有《燒庵詩詞》三首、《鐵罐歌》十首可證。後到山東傳道收徒,特別賞識馬鈺,譽以「物外閑人云外客,虛中真性洞中仙」。又有大定七年(1167)鎖門百日化馬鈺,及兩次分梨化孫不二事,均有詩詞多首具載其詳。二,勸道。詩詞中多以人生無常、世態炎涼、凡軀易朽等為題,勸人入道。如云:「嘆人生,如草露,百載光陰難得住。」「榮華虛勞休自羨,四假凡軀,恰是蠶身緣。」「有錢時,人見愛,及至無錢,親也全疏待。」故勸世人及早省悟,拋棄塵世的「名利是非」、「妄想奢求」、「酒色財氣」、「生老死病」等俗念,「跳出樊籠」,「一心向道不回頭」。三,修持。主張修行前,「先通吉善」,即百事先人後己,六親和睦,友朋圓方。既修行,則須捐妻卻母,脫離凡俗,漸漸財疏色減,「熟耨三田」,靜中調養精、氣、神。須知「一靈真性入玄妙」,「氣神交結為珍寶」。修鍊中強調「性命之事」,不得「稍為失錯」,並以「性如燈燭命如油」,「從來性,本來命」之理,闡述性命本不相離,必須「性命雙修」。但在修鍊次第上,謂「養甲(身)爭如養性,修身爭似修心」,更著重「修心地」。《答鄒公問識心見性》詞中,明確指出:「這個玄機奧最深,如何識本心。」雖如此,也十分重視「修命」功夫,《四得頌》云:「得命顛倒至,得性見金丹。」《望蓬萊》中又說:「修鍊事,子細好鋪陳,外做四肢安樂法,內觀五臟顛倒因,便是得全真。」此外,又反覆強調鎖心猿拴意馬的意義,指出:「如要修持,先把心猿鎖」,認為只有「猿馬牢擒」,塵冗摒除,才能「心中清靜」,故說「跳出樊籠尋性命,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可見追求心地清靜,是全真道修持內丹的基礎。四,三教合一論。和合三教是全真道的立教宗旨,詩詞中不乏此類言論。如說:「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常以「須早悟,三教理玄幽」勉勵道友習三教言論。其中特別重視汲取佛教思想,常與老僧、法師頻相往來,又多用佛教語言以喻內丹,如將「仗起慧刀開般若,能超彼岸證波羅」,與「識心見性通真正,知汞明鉛類蜜多」並論。至於詩詞中採用佛教名詞術語,更是比比皆是,如「輪迴」、「彌陀」、「菩提」、「佛果」、「禪定」、「無漏」、「妙覺」等等,不一而足。《磻溪集》為邱處機早年居磻溪、龍門修道時所作,後由其門人編輯結集。共六卷。前有四序,寫於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至泰和八年(1208)間,成書當在金末。《正統道藏》收入太平部。全書多為詩詞,其中有不少是關於秦川、磻溪、龍門、虢縣、渭南等地風景名勝的紀實與即景抒情者。內容大致如下:一,苦心修鍊。認為只有「身心百鍊,煉出寸心如鐵,才能「把舊習般般從頭磨徹」。為弘揚「全真精神」,以重陽風範自勉,「十年苦志忘高卧」,「十載潛看萬卷真」。平時蓬頭垢面,頂笠披蓑(人稱「蓑衣先生」),放曠山林,逍遙雲水,「虛堂任曲肱,展足和衣寢」。自謂居西虢六年,從無一件新衣履,每逢中秋,專事補綴。曾令人持詩去虢縣換布綴衣。又不置簞瓢,沿村乞討,不管冷熱殘餘,只求「填腸塞肚」。《歲寒守志》一詩,更描寫其三冬獨坐,朔風穿戶、敗衲重披,凍手頻呵,饑寒交迫之窘況。自甘如此苦行,是早期全真道士的信條,以為只有如此,才能獲得真功真行。二,研讀三教經書。認為三教同源一理,詩云:「儒釋道源三教祖,由來千聖古今同。」故兼修三教經書。對佛學禪理有相當造詣,文集中,「色身」、「法身」、「六根」、「圓覺」、「法輪」等詞屢見不鮮。尤以儒學根底較深,曾云:「一陰一陽之謂道,太過不及俱失中。」待人應世,強調「愍物惻隱」、「慈悲為懷」,主張修陰德,免災禍。並以「滿口齒先落,終身舌未傷」,譬喻「柔弱勝剛強」,從而指出:學道修真,須以「挫剛銳」為「下手根基」。三,積極進行齋醮活動。自大定二十八年,金世宗令作高功法師主萬春節醮後,參加了無數次齋醮活動。明昌五年(1194)於福山縣建醮,並傳籙授戒。承安四年(1199)、大安元年(1209)又分別於登州修真觀和膠西建醮。又相繼赴蓬萊狄氏醮、濰州北海醮、虢縣朝真醮等。他在「昌陽黃籙醮」中寫道:「華燈羽服羅三殿,絳節霓旌下九霄。法事升壇千眾集,香雲結蓋萬神朝。從茲降福穰穰滿,一縣潛推百禍消。」又規勸道友:「幸遇門庭開教化,臨逢齋醮莫推辭」。四,廣泛交往。邱處機不僅以詩文與諸秀才就學道、修行事相答問,還常以「勸道」、「樂道」事與達官如定海軍、蓬萊州、聖州等地節度使相詠和。在《答京兆統軍夾谷龍虎書召》詩中云:「休休道者方歸去,赫赫王侯又到來,自愧中心無道術,空教外跡播塵埃。」綜上所述,《磻溪集》是研究邱處機在磻溪、龍門修道時期的思想與活動的重要資料。《長春真人西遊記》,記述邱處機應蒙古太祖成吉思汗之召,於太祖十五年至十九年(1220~1224)赴西域途中的見聞。載《正統道藏》王一部。題「門人真常子李志常述」。該書分上、下兩卷。卷前收錄邱處機摯友孫錫所作《長春真人西遊記-序》,卷後為附錄,收成吉思汗致邱處機的詔書、聖旨,燕京行尚書省石抹公謹請邱處機住持天長觀的奏疏,侍行門人十八弟子和蒙古護持四人之名錄。上卷述邱處機西遊經歷。開篇概述邱處機學道經歷及審時度勢不應金、南宋邀請之事,次詳述邱處機應成吉思汗之召,西行傳道之經歷。邱處機率弟子十八人,於太祖十五年(1220)正月十八日從萊州(治所在今山東掖縣)出發,經濰陽(濰縣)、青州(益都)、常山(今河北正定)至燕京。然後出居庸關,至德興龍陽觀度夏,八月初抵宣德州(今河北宣化市)朝元觀講道,復南往龍陽觀過冬。次年二月八日離朝元觀經蓋里泊(今伊克勒湖)、漁兒濼(今內蒙東南的達里諾湖),四月初抵達貝加爾湖北的斡辰大王(成吉思汗四弟)帳下。又西行經呼倫湖,翻越庫倫(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以南的高山,經長松嶺(杭愛山)抵達金山(阿爾泰山)東側的科布多附近,留門人宋道安等九人築棲霞觀以居。邱處機繼率弟子九人,翻越金山,跋涉準噶爾盆地東側的白骨甸(博爾騰戈壁灘)、大沙陀(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經輪台至回紇昌八剌城。然後翻越陰山(今天山)至阿里馬城(今新疆霍城縣境)。又西行至尋思干城(撒馬爾罕)、賽藍城。然後經碣石城,過鐵門關(今阿富汗庫爾勒城北),於太祖十七年四月五日抵達大雪山(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成吉思汗行宮。成吉思汗嘉其不遠萬里奉詔而至,問及長生之葯,邱處機曰:「有衛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葯」。成吉思汗賜號「神仙」,並定十月問道。下卷述邱處機講道及東歸住持天長觀事。當年十月十五日、十九日和二十三日,邱處機向成吉思汗三說養生之道,「頗愜聖懷」。(李志常撰《長春真人西遊記》時,遵照成吉思汗「勿泄於外」的禁令,未記講道內容。太宗四年,耶律楚材將講道內容編錄成《玄風慶會錄》,也收入《正統道藏》)邱處機扈從成吉思汗東歸途中,亦數以「道」勸說成吉思汗。太祖十八年三月十日,邱處機辭別成吉思汗,經蒙古南道,自科布多至金山,偕門人宋道安等東返,於次年春抵燕京,住持天長觀。全真道得成吉思汗支持並蠲除賦役,「教門四辟,百倍往昔」,邱處機乃建平等、長春、靈寶、長生、明真、平安、消災、萬蓮八會於天長觀,開壇說戒,發展道眾,並受權處置北方道教事。太祖二十二年七月七日邱處機去世,遺囑宋道安嗣教。《長春真人西遊記》記錄了邱處機以七十三歲高齡,越高山,涉大川,跨戈壁,渡荒漠,崎嶇數萬里的西遊歷程,對沿途的自然景觀,山川草木,風土人情,均有詳明的記述。書中還記錄了邱處機沿途吟詠的近七十首詩詞,頗有文學價值。但此書之價值長期未被發現,直至清乾隆(1736~1795)之季,錢大昕於蘇州玄妙觀讀道藏時,始行表彰。清末著名學者王國維為該書作注,並給予很高評價:「全真之為道,本兼儒釋,自重陽以下,丹陽、長春並善詩頌,志常尤文采斐然。其為是記,文約事盡,求之外典,惟釋家慈恩傳可與抗衡。三洞之中,未嘗有是作也。」《長春真人西遊記》是研究邱處機及全真道的重要著述,也是我國十三世紀上葉一部重要的中西交通史文獻。此書可與晉代法顯的《佛國記》,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相媲美,對研究元史、西域史、地理、民俗等均有參考價值。在世界中世紀的地理遊記中,也佔有重要地位。國外有俄、法、英諸語種譯本。《海瓊白真人語錄》,四卷。由白玉蟾門人謝顯道、林伯謙、葉古熙、彭鶴林等纂集白玉蟾語錄及部分詩文而成。按書末彭鶴林跋語,當成於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正統道藏》收入正一部。內容可分為四類。一,勸道。謂人身中有精、氣、神三寶,其中神是主,精、氣是客。但「精衰於淫,氣竭於嗔」,益己者無多,而喪者不可勝數。精氣不存,則神無所附,日月推延,「百骸潰散,四大分離」。於是「啟修仙學道之路」。勸人「視錦繡如弊垢,視爵位如過客,視金玉如瓦礫」,當「節飲食,省睡眠,絕笑談,息思慮」,進而「朝收暮采,日煉時烹,如龍養珠,如雞抱卵,火種相續,打成一片……」而行內丹修鍊。指出如「能喧中得靜,濁中得清」,則「如蟬飲露,體自輕清,如龜吸日,壽乃延長」。二,科儀術語之闡釋。謂古聖以「道學難入,世欲易迷」,故「設科戒儀範之文」。在釋「三籙七品」時稱,三籙者即金籙齋,上消天災,保鎮國王,帝王用之;玉籙齋,救度人民,請福謝過,妃後臣僚用之;黃籙齋,濟生度死,下拔地獄九幽之苦,士庶通用。七品者即三皇齋,求仙保國;自然齋,修真學道,上清齋,升虛入妙;指教齋,禳災救疾;塗炭齋,悔過請命;明真齋,拔九幽之魂;三元齋,謝三官之罪。凡此諸齋儀範,皆有所本,需照行不誤。至於「設醮」,有密醮式,河圖醮式等,並有多種禁忌。認為「行道奉法」應聽其自然,強調「憑誠以徹其感,恃法以行其事」。卷四並有《黃籙供職奏狀》具陳其事。此外,對「鍊度」、「罡步」、「丁步」、「步斗之法」、「五臘」、「圓通大法」、「瑜伽」等均詳加闡釋。三,雷法。白玉蟾為金丹派南宗祖師,主內丹。但又兼傳雷法。蓋「雷法」乃道法之一種,頗似符籙齋醮之類,謂能役使風霆,輔正除邪,體天行化,佐國救民。強調行法須與內煉相結合,並以內煉為主。若僅「行罡作訣,念咒書符」,勢將身衰氣竭,神氣散亂,五雷不生,道法不靈。故強調必須返求諸己,將雷法寓於丹法之中,主張清靜無為,頤神養氣,神氣混和,然後於靜定之中,發動自身元陽真氣,使與天地合體,與自然合變,繼則陰陽相制,水火相攻,從而發生風雲雷雨電。是知「雷霆」亦喻人身精、 氣、神之修鍊。故云:「雷神亦元神之應化」。呼風召雷,驅役鬼神亦即自身元神使然。還強調行法中「心」的作用:「萬法從心生,心心即是」,「無疑則心正,心正則法靈,……非法之靈驗,蓋汝心所以。」批判當時「學法之士,不本乎道,不祖乎心。……或以師巫之訣而雜正法,或以鬼仙降筆而謂秘傳。……實一盲引眾,迷以傳迷。」四,佛禪之研究。白玉蟾剖析三教:「孔氏則四端五常,釋氏則三乘四諦,老氏則三洞四輔」。認為「孔氏之教惟一字之『誠』,釋氏之教惟一字之『定』而已,老氏則『清靜』而已」。雖主張三教融合,卻更重老氏「洞曉陰陽,深達造化」的內丹之學。並以薛道光棄佛歸道事闡明「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雖如此,亦深鑽研佛禪之學,且造詣較深。在《武夷升堂》《常州清醮升堂》《廬士升堂》等眾多答問中,對佛學禪語運用自如,簡明得體。他根據自身參禪體驗,在《東樓小參》中闡發內丹修鍊中,心、神、形、氣的相互關係,強調「心」的作用:「心無雜念,意不外走,心常歸一,意自如如,一心恬然,四大清適。」又稱:「至道在心,即心是道,六根內外,一般風光。」在《冬至小參》中說:「功圓行滿,身登紫雲,以神會道,道合玄元,凝虛煉靜,高超四禪,跳出混沌,法身無邊。」《西林入室》一開始即以一首詩說明佛道不二:「有一明珠光礫礫,照破三千大千國,觀音菩薩正定心,釋迦如來大圓覺。……亦名九轉大還丹,謂之長生不死葯。」此外,書中又多記白玉蟾平日的思想言行,如自稱「物外人。或凡或聖,不以榮辱為心,毀譽為念」,「每日唯以大飲酣歌餞時而已,他無所求,亦無所思」。《張三丰先生全集》,八卷。題明張君寶(即張三丰)撰,清李西月重編。載《道藏輯要》畢集。前序稱:「其書曾刊於前明永樂時。」清雍正元年(1723)汪錫齡將所藏張三丰「丹經二卷,詩文若干篇」及所記「祖師顯跡三十餘則」,輯成《三豐祖師全集》家藏之,本欲合此舊本,加搜遺文付梓,未果。李西月得此書「於夢九(即汪錫齡)六世孫名曇者之家,十存七八」,又搜名山碑版、道院抄存者,以補其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輯成此書。此書雖題名張君寶撰,但除收稱名為張三丰之著作及其傳記(皆有待考證)以外,又多收其弟子傳記、道派承傳、後世著作及靈異事迹等資料,故它並非張三丰著述之全集,實乃後世張三丰派(隱山派)事迹、著述之彙集。書前「總目」分八卷,而書內卻未分標卷次;且總目與書中篇目、版心標目,又多歧異,如總目為「仙派」,書中篇目為「道派」,版心標目則為「派考記」。如此之例甚多。全書內容可歸併為四點。一,張三丰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神話傳說及道派承傳:《列傳》篇(又稱《傳考記》),輯張三丰傳記六種。《道派》篇(又稱《派考記》),分老子之道為文始派與少陽派,張三丰為文始派(又稱隱仙派)的五傳祖師。其《前歷祖傳》列太上老君、尹文始(名喜)等五人傳記,《後列仙傳》載張三丰所傳弟子沈萬三及其後代傳人共十一人之傳記。《顯跡》篇記錄張三丰從至元十九年(1359)至康熙(1662~1722)年間之神異事迹三十六則,有「度沈萬三」、「寓金台觀」、「隱太和山」、「七戲方士」、「詩挫番僧」等。《古文》篇收錄陳雷谷等人傳記,及「蘆汀夜話」、「八遁序」等。《隱鑒篇》則據山人野客所言,收錄元至清代百零四名處士、逸士、達士、居士的事迹,即所謂《隱士傳》。二,張三丰的道論和內丹著述:有《大道論》《宣機直講》《道言淺近說》《正教篇》《玄要篇》等。《大道論》上篇有曰:「夫道者,統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又認為:「理綜三教,並知三教之同此道也。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儒也者,行道濟世者也,佛也者,悟道覺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講各的妙處,合講合的好處,何必口舌是非哉!夫道者,無非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而已矣!」而《正教篇》又說:「孔之仁民,老之濟世,牟尼之救苦,皆利人也,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大道論》下篇和《玄要篇》多談內丹修鍊理論與功法,認為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三,張三丰派所著的道教經典:有《斗姆元尊九皇真經》《三教靈妙真經》《三教靈應真經》《三教靈通真經》《洞玄度人真經》《菩提真經》等,從中可以概見武當隱仙派的教義、奉神、齋醮科儀等內容。四,張三丰及其傳人們的詩文著作:有《雲水前集》《雲水後集》等。據稱,《雲水前集》是「明永樂時胡廣等收入《大典》(按指《永樂大典》——引者)之內,世間少得其本。」明嘉靖中詔求方書,「仍從《大典》中翻出」,才得以流傳民間。因此是明清時期較有影響的道教文學作品。從這些詩、詞、散文及民間唱詞、歌謠中,可以窺見隱仙派道士的修鍊思想、訓世情懷、個人情趣。由上可見,此書雖非張三丰所撰,其稱名張三丰之作亦有待於考核,但它所收集的大量篇卷,卻是研究明清武當隱仙派的重要資料,其歷史價值甚明。樊夫人樊夫人是劉綱的妻子。劉綱在上虞縣作縣令,有道術,能召來鬼神,還會使各種神通變化。這都是他秘密修行的結果,無人知曉。他以清靜無為的原則處理政事,政令一旦發布施行,百姓皆受其益。在他管轄的地域沒有旱澇、瘟疫和猛獸的傷害,一片太平景象,年年五穀豐登。閑暇的時候,他常與夫人一道比試道術。一次,劉綱與夫人去四明山遊歷,有猛虎堵在路上,劉綱施道術,讓虎趴著不動,但他剛要從虎身邊走過,虎一躍而起要吃他。當他夫人朝著虎走過去時,虎伏在地上,不敢仰視。劉綱每次和夫人相互比試時,他總是甘拜下風。即使在他們修成要升天而去時,他也走得不如夫人那樣自如。縣衙正廳的側面從前有棵大皂莢樹,劉綱必須飛到樹上,方能飛起來。而夫人則平靜地坐著,冉冉地如同飄飄而上的雲氣,他們一同升天而去。到了唐朝貞元年間,湘潭縣有個老婆婆,自稱為湘媼,卻不說姓名。她平常借住在別人家中,已有十多年了。她常用丹篆寫文字在鄉里治病救人,沒有不靈驗的。鄉里人非常敬重她,想蓋幾間奢華的房屋奉養她。湘媼說:「不必了,我的願望就是有個屋子能容身。」湘媼鬢髮黑亮如雲,長得富態,皮膚潔白如雪。她拄著拐杖,一天可行數百里。忽然有一天,她遇見一個名叫逍遙的鄉下女孩。她十六、七歲,長得光彩照人,正手提竹筐採菊。她一看見湘媼就睜大眼睛看著她,一動不動,象定在那裡一樣。老太太看著她的眼睛說:「你喜歡我,想與我一同到我住的地方去嗎?」逍遙高興得把筐也扔了,趕忙給湘媼行禮自稱弟子,隨著湘媼就回家了。她的父母追上她,用杖打她,叱吒她,要她回家。可是,逍遙的志向愈加堅定,並以死來抗爭。親戚鄉鄰見此情形,都來勸導她的父母,讓逍遙去做她想做的事。她的父母見無力挽回女兒的心,就隨她去了。逍遙又回到了湘媼那裡,每日只是掃地、打水、燒香、讀道經而已。一個多月後,湘媼告訴鄉鄰:「我到羅浮山去一段時間,門上鎖了,你們千萬不要去開門。」鄉鄰問逍遙去哪裡,湘媼說:「與我同往。」如此三年過去了,人們看見湘媼房舍周圍小松、竹筍叢生。終於湘媼回來了,她召集鄉鄰一同去開鎖,打開房門,只見逍遙在室內迷糊地坐著,容貌宛若平日一樣。老太太用拐杖敲地,說:「我回來了,你可以醒了。」逍遙如夢初醒,她剛起身,就要下拜時,忽然左腳掉了,象被人砍落的一樣。湘媼急忙命逍遙不要動,她撿起斷腳接了上去,並用水噴了一下,左腿竟然完好如故。鄉鄰驚駭不已,象敬神一樣敬畏她,人們從幾百里外趕來朝拜她。湘媼神情優閑,不喜交往。一天,湘媼忽然告訴鄉鄰說:「我要前往洞庭去救一百多人的性命,你們誰願意為我準備一隻船?一兩天後,可以和我一道去觀看。」有個叫張拱的村民,家裡很富有,願意為湘媼準備船隻,並且親自駕船送她。快到洞庭的前一天,遇見了大風大浪,一隻大船被風浪刮到君山島上撞碎。船上載著幾十家,將近一百多人卻毫髮無損,也不見有船來救,他們就散落在島上。忽然,有一隻一丈多長的揚子鱷游到沙灘上,幾十個人把它攔住,打死,把它的肉給分著吃了。第二天,一座象雪似的白城圍繞島上,誰也不知這是怎麼回事。那座城慢慢變窄把人夾住,島上的人恐怖地哭喊著,行裝都已碎為粉末,人也都被捆成一簇。那裡面不到幾丈寬,難以逃離,形勢緊急。岳陽城裡的人遠遠地也能望見雪城,但也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就在這危急關頭,湘媼的船已經到岸,她快步登上君山島,手裡拎著長劍,踏著罡步,隨著一口法水的噴出,長劍飛快地刺向白城。只聽見白城發出如霹靂般的一聲吼叫,城就崩塌了。原來是一隻長十多丈的大揚子鱷,它蜿蜒而死,劍正插在它的胸上。這一百多人的性命終於被救了下來,否則的話,頃刻之間這些人都被拘束成了血肉。島上的人感激得放聲大哭,並向湘媼行禮致謝。湘媼命張拱把船駕回湘潭,張拱不忍馬上離去。這時,忽然有個道士與湘媼相遇,道士問道:「樊姑近日從何處來?」他們彼此寒喧一會兒,非常高興。張拱詢問道士湘媼是誰,道士說:「湘媼就是劉綱真君的妻子樊夫人。」人們這才知道湘媼就是樊夫人。張拱回到了湘潭。後來湘媼與逍遙同返仙境。(資料來源:《女仙傳》)魯妙典魯妙典是九嶷山的女仙官。生來聰敏,品德高潔,吃素不喝酒。十多歲時,她對母親說:「食物的氣味臭濁得很,一聞到就鼻腦疼痛,希望不要再吃飯。」全家人對她都很憐惜。過了十年,她常常悶悶不樂,就對她母親說:「人最長的壽命不過一百二十歲,卻每天被喜怒哀樂所傷害;又何況是女子之身,哪能再埋沒真性,混同於凡夫俗子呢?」有個竹麓道士拜訪她,把《黃庭經》傳授給她,對她說:「《黃庭經》是扶桑大帝君宮中的經書,誦讀一萬遍的人,能夠成為神仙。經書上說:『詠之萬遍升三天,千災已消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兇殘,亦已卻老年永延。』。住在山上獨自修鍊,只要讀上一遍,就如同與十個人為伴,沒有恐怖和畏懼。為什麼會這樣呢?此經能把身中的眾神召集起來,從而澄清端正了神氣。神氣端正了,外來的邪惡就不能干擾;眾神集中了,恐怖就奈何不了你。如果形全神集、氣正心清,就可以清晰地看見千里之外的東西,纖毫無隱。我所擔心的是人不知道真經,知道了卻不能修鍊,修鍊了卻不能精進,精進卻不能長久。如果半途而廢,前功盡棄,不僅將遭到玄法的責罰,還將有無窮的痛苦報應。」妙典遵奉玄戒接受了經書,進入九嶷山,住在岩洞內,靜修默煉。屢次有妖魔前來試探,而妙典道念堅貞,不為所動。這樣生活了十多年,有位神人告訴她說:「這座山系大舜管轄,是天地的總司九州的宗主。古時候有個高道之士,製作了三處竹床,可以歇宿遮避風雨,保護形體、堅定道念。天長日久,竹床也都朽爛了。現在我為你製作它,可以遂心安閑歇息。」又過了十年,真仙降臨下來,交給她靈藥,她就白日升天了。當初,妙典到山上去住時,山峰頂上沒有水,神仙就化了一個石盆。這石盆大三尺,長四尺,盆中之水,用之不竭。又有一個大鐵臼,也是神仙送給她的,不知幹什麼用的。如今,這兩件東西都在山峰上。仙壇的石頭上,清清楚楚地有仙人的鞋印;還有一面古鏡,大三尺;有一口鐘,形狀象仰卧的月牙。這些都是神仙送來的。上述神品與妙真升天所留之物,如今存在無為觀。(資料來源:《太平廣記》)盱母盱母是豫章人。在外表上,她與世俗之人沒有什麼兩樣,在內心裡她卻在修習玄真要訣。她常說:「一千年前,我曾住在西山,應該在那裡回歸真境。」她的兒子叫盱烈,字道微。道微小時候失去了父親,伺奉母親,以孝順出名。他家裡貧窮,然而他伺奉母親的美味食品從不曾有過短缺。鄉里之人很敬重他。西晉武帝時,與她同郡的吳猛、許遜精誠修鍊。他們住在洪崖山,築造玄壇,設立靜室。吳猛飛升之後,許遜就用寶符、真籙拯救世俗的百姓,遠近的人都很尊崇他。許遜入仕任某州的記室。後來每當舊曆初一和十五,他便回家朝拜。有人看見他乘著龍,往來迅速,象近在咫尺一般。由於盱烈淳樸誠信忠厚,許遜就僱用了他,他就與母親一起在許遜宅院東北八十餘步的地方居住以報恩,從早到晚伺奉著,神情鄭重,態度恭敬嚴肅,不曾有過倦怠。盱母還經常在山下採摘花果,用來奉送許遜。許遜憐惜她誠懇的心志,常常想拯救度引她。元康二年壬子八月十五日,太上老君命玉真上公崔文子、太玄真仙瑕丘仲,憑冊書下令徵召許遜,拜為九州都仙大使高明主者,白日升天。許遜對道微及盱母說:「我奉太帝的命令,不能久留。你們可以隨仙車後來。」母子悲傷得不能不已,拜了又拜,哀告請求,願隨許遜而去伺奉於雲輦左右。許遜答應了他們母子的請求,就賜給他們靈藥讓他們服下,親自傳授真訣,於是在午時跟著許遜升天而去。如今壇井還在,世人稱壇井為盱母井。(資料來源:《太平廣記》)梁母現在的人認為神仙是古時的人虛構的。其實,那時的人們相信神仙的存在,因為古時有神仙降臨人間,有緣者自會見到他們的,在古詩和古書里有許多這樣的記載。梁母是盱眙人,她寡居無子,為了生計,在平原亭開了個客棧。客人到梁母的客棧投宿,就象在自己家裡一樣。客人想給多少住宿費就給多少,她從不因此而抱怨什麼。客人有時會住上幾個月,她也從不厭煩。除了維持自家衣食之外,她把剩餘的錢全部施捨給了貧寒之人。有一個少年常常在梁母的客棧會住上幾天,他的舉止行為非同尋常,離開時,他告訴梁母說:「我是東海小童。」梁母也不知道這東海小童是什麼人。宋元徽四年丙辰,馬耳山的道士徐道盛臨時去蒙陰,在蜂城西邊遇見一輛青牛車,車自動往前走。這時只見一個童子召喚徐道士,徐道盛就向他靠近,離車三步左右時就站住了。他又看到兩個童子,大約十二三歲左右,都穿著黃衣,頭上髮髻用紅色的布裹著,服飾齊整,容貌端莊,仿若天人。車裡的人派了一小童傳話:「我是平原客舍的梁母,如今被太上道君召回,應當在過蓬萊時尋訪子喬,經太山考鬼召神,告訴他我想與之相見,果然得以見面。靈轡飄飄,山嶺艱險崎嶇,渡口和驛站有限,每日行程三千里。我很快就得乘雲霞上三清,這三個童子護送我到玄都國去。請代我向東方各位清信士女辭謝。太平在即,十一年後,將來度引你。」梁母又舉手告謝說:「太平時再相見。」說畢,驅車騰飛而去,直到青牛車在徐道盛的視線里消失得無影無蹤。徐道盛回到平原客棧打聽梁母的去向,得知梁母離開塵世的那天正是他在蜂城西邊見到她的時候。(資料來源《集仙錄》)1.女幾女幾是陳市上的酒婦,她釀造的酒美味無比。有一次,仙人路過她家去飲酒,用五卷素書作為酒錢抵押給她。等仙人走後,女幾翻開書一看,原來是仙方養性長生的方法。她就偷偷地把書中的要訣抄了下來,並按照其要訣進行修鍊。三年過去了,女幾的容顏變得越來越年輕了,就象二十歲左右的人。又過了幾年,抵押酒錢的仙人來了,他笑著對女幾說:「你修的是偷來的道,又沒師父指導,即使有翅膀也飛不起來。」女幾一聽,毫不猶豫地跟著仙人走了。她在山上住了很多年,人們也常常見到她。其後不知她去了哪裡。她住過的山就叫女幾山。2.酒母酒母是在都城裡賣酒的酒婦。於老是她的師父,不知是何方人氏。於老看起來五十多歲,自稱已有數百歲。酒婦認為他與眾不同,對他非常禮貌恭敬。一天,於老忽然對酒婦說:「趕快整理打扮一下,我和你一起去接中陵王。」這天晚上果然有異人到來,那異人牽著兩隻茅狗,一隻給了於老,另一隻給了酒婦,讓他們騎在狗身上。當他們一騎上狗身,發現茅狗原來是龍。後來,他們就跟隨著那異人上了華陰山。在山上常常會聽到「於老酒母在此」的呼喊聲。(資料來源:《女仙傳》)東陵聖母東陵聖母是廣陵府海陵縣人,她嫁給杜氏為妻。她師從劉綱,學習道學,達到了易形變化,時隱時現的境界。她的丈夫不信道,經常因此而對她發怒。聖母常常治病救人,有時還會親自前往病家為人施治,這使得她的丈夫更是氣憤不已,盛怒之下,他告到官府,說:「聖母是邪惡奸詐的妖人,不理家務。」官府聽信了杜氏之言,就將聖母拘捕,關進了監獄。聖母剛一被關進監獄,就見她從獄窗中飛了出去,眾人望見她越飛越高,直到完全消失在白雲之中,獄窗下遺留有她穿過的一雙鞋子。於是遠近的人蓋起廟宇來祭祀她,百姓想求告的事,只要向她禱告就立即見效。人們常見有一隻青鳥在祭祀的廟宇上空飛翔,有人丟失了東西,向她乞問在何處的話,青鳥就會在盜物之人頭上盤旋。從此,那裡路不拾遺,歲月稍長,也不再見有偷竊的事發生。至今海陵縣的人都不得做奸盜之事。如果做了的話,罪大的,不是被風浪吞沒淹死,就是為虎狼所殺;罪過小的則病業連連。(資料來源:《女仙傳》)鉤翼夫人鉤翼夫人是齊人,姓趙。她自小就喜歡清凈。她因病卧床了六年,右手捲曲,很少飲水用餐。漢武帝時,望氣的人說東北方有貴人氣,經過推算找到了她,並召她進宮。她的姿色偉美,漢武帝打開她捲曲的右手而得到了玉鉤,她的手也因此能展開了。漢武帝很寵幸她,她為武帝生下了漢昭帝。她後來被害,可她的屍體不冷而有香氣。她去世後一個月,昭帝即位,追遵她為皇太后,並為她改葬。當開棺時,發現棺中已空,僅見有絲鞋。她的宮被命名為「鉤翼」,後來因避諱改為弋。後記:《漢書-昭帝紀第七》中記載,孝昭皇帝,武帝少子也。母曰趙婕妤,本以有奇異得幸,及生帝,亦奇異。(資料來源:《列仙傳》)慈心仙人唐代宗廣德二年,臨海縣有一個叫袁晁的賊人駕船去永嘉作強盜。途中,他的船遇上大風,被風向東刮離原地數千里,到了一不知名的地方。四顧一看,不遠處有一山。山上的樹木青翠欲滴,繁茂濃密,還有城牆,被五色光照耀著。賊人們就把船泊在山腳。山上有所非常精美的房舍,琉璃為瓦,玳瑁為牆。走進房廊,寂靜一片,不見人影,屋裡只有二十多隻小狗。屋內的器物全是用黃金打制的,沒有任何其它的雜類。又有被褥,也很鮮亮,大多是西蜀出產的貴重織錦。還有一金子城,城內零碎的金子一堆一堆的,數不勝數。賊人見四周無人,就爭相搶拿各種物品。正搶得高興,他們突然發現一位婦人從金子城裡走出來。她身高六尺,上著錦繡上衣,下穿紫色絲綢裙子。她對賊人說:「你們不是袁晁的同黨嗎?怎麼能到這裡來?這些東西並不屬於你們,你們竟敢拿?剛才你們見到的小狗,你們以為是狗嗎?不是的,那是龍!你們剛才所拿之物,對我來說,實在不足惜,但是恐怕那些龍難以忍受你們的行為,到時候發怒,前去拉你們的船,你們的性命就難保了。你們趕快回去吧!」賊人們趕忙站列成一排下拜謝罪,並把所拿之物歸還原處。他們詢問這兒是什麼地方,婦人說:「這是鏡湖山慈心仙人修道的地方,你們無緣無故地跟著袁晁做賊,不出十天就會有一
推薦閱讀:

法治需要多少像溫總理這樣的「賢官」?-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為什麼中國攜帶毒品定罪那麼重,幾乎都是死刑?
美國女人眼裡的中國男人:靠「金錢」吸引女性
中國現代懸疑探險小說作家一覽
中國文壇著名的「小三」們

TAG:中國 | 道教 | 神仙 | 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