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甦醒吧!心中的蓮師」閉關教授

「甦醒吧!心中的蓮師」閉關教授.第一堂課

沒有上師,就成不了佛

如果沒有上師,就沒有傳承;如果沒有上師,就沒有人給你指引心性;如果沒有上師,就無法得到四種灌頂的加持。

主法上師:竹慶本樂仁波切

時間:2009年11月12日晚上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英譯中:堪布丹傑

整理:林柔君、方裔如

圖片提供:大祈願法會

蓮師,一切上師的象徵

今晚我將應堪布丹傑及妙融法師的請求而給予蓮花生大士「貝瑪瓊涅」的灌頂。

我們常說「喇嘛」,「喇嘛」就是上師,所以當我們提到「喇嘛」或「上師」的時候,蓮花生大士便是一個最完整的象徵及代表。蓮師不僅是我們所看到的以人身化現於世的一位老師,更可以說是壇城的化身,一切殊勝的總集。而關於蓮師,有非常多的故事,相信在座各位都已經聽過,有些甚至是不同版本的。這些超越了我們想像、超越概念,不可思議的故事,你相信嗎?當然其中也有一些和我們一樣比較平凡的、生活化的故事。由於今晚要給予的是金剛乘的灌頂,所以我要講的是蓮師比較神話的、不可思議的故事。

蓮師出生於印度西北方的鄔金國,在鄔金國內,有一個很大的湖叫「達那括夏」,就像台灣的日月潭一樣,清澈明淨,在這個河的中央,有一朵非常漂亮的蓮花,當它綻放的時候,就已經有一個八歲的孩子端坐在裡面了,因為是出生自蓮花,所以取名為「蓮花生大士」。

由於鄔金國的國王本身並沒有孩子,於是便收養了這個從蓮花中出生的孩子,後來他也成為鄔金國的王子。蓮師從小就天資聰穎、相貌莊嚴,顯露出跟一般人完全不一樣的特質,是非常特殊的一個孩子。但唯一的大問題,就是他無法被控制,也無法被訓練或調伏,他非常頑皮,非常的野。有一天,他在皇宮裡面玩杵;不是像我手上這種小小的杵,而是一個很大的杵。他玩著玩著,杵就飛了出去,剛好打到了一個大臣的孩子,結果,就把那個孩子給打死了。

其實,蓮師早就知道,這個被杵給打死的大臣的孩子,心中存有想要毀壞佛法的惡業,會在自己成佛的道路上造成障礙。所以,我們從相對境界上來說,蓮師其實是幫助了他,救了他。但也因為打死了人,身為王子的蓮師被趕出了皇宮,在不同的墳場間流浪著。而菩提伽耶附近,有一個叫「西哇巴叉」的墳場,藏文稱「希巴擦」,意思是清涼屍陀林,可能在座也有人知道那個地方。他就在這樣清淨的靜處,修持金剛乘的法教。他在每一個不同的墳場,透過修持,都得到了不同的證悟,也得到了不同的力量,是證悟到他自心本性這樣的力量。最後,他到了菩提迦耶,選擇出家,在一些教法裡曾經提到,是阿難尊者為蓮師受出家戒的。在受戒後,蓮師的法名為「釋迦桑給」,也稱「釋迦獅子」,所以當我們看到蓮師「釋迦獅子」的法相時,指的便是他出家後的相貌。

大概在西元八、九世紀的時候,蓮師到了西藏。當時的西藏,可以說是一個未開化的蠻荒之地,有非常多的鬼怪、妖靈等在障礙佛法或正法進入到西藏。所謂鬼神這些非人干擾,就像台灣農曆七、八月中元節的鬼門開,不過台灣還好,每年也才一個月而已,但在當時的西藏,卻是每天都有很多鬼怪。蓮師進入西藏後,整片藏地裡所有的鬼怪和妖靈,都被他一一降伏了,所以蓮師也被稱作「大密咒師」,意思是具備極大力量能夠調伏非常兇猛的惡鬼、厲鬼。

因此,我們透過修持蓮師的法教或佛法,就會得到一種力量,能夠消除所有的障礙與魔障,如同我們看到蓮師從印度,然後到了不丹,再到西藏,所經歷的一切障礙都被他清除是一樣的。

蓮師是一切上師真實的一個示現、化身,是在西藏種下了整個佛法種子的人。同時,他也是一位偉大的伏藏師,曾將很多珍貴的教法伏藏在各種不同的地方;譬如藏在虛空中、湖水中、地底下,或者是岩石裡,甚至是伏藏在某些人的心裡。所以後代就有很多的伏藏大師,陸續的找尋出、開啟出這些蓮師伏藏的法教,廣為弘傳。

故事的最後,蓮師離開了西藏,當時他是騎著一匹駿馬,走著走著,然後人與馬就一起融入到雲霧虛空當中,並說道:「這是我前往西南羅剎境, 調伏那些羅剎的時候了!」

就是這樣神奇,不同於一般人,蓮師從蓮花中出生,最後跟著馬一起消失在空中。

沒有上師指引,修行之路難以成就

在金剛乘修持的旅途中,上師是最重要的。你如果沒有上師,那你根本就還沒有上道。所以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如果你還沒有依止到一位上師,即你還沒有一位上師的話,那麼所謂成佛這個字眼,是根本就不必提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意思是你唯有依靠一位上師,透過他的指導,你才有可能成就佛道,也才有可能聽聞到所謂「成佛」這個字眼。

在金剛乘裡也有提到另外一句話:「上師他的功德,可能跟佛陀是一樣的,但是他對我們的恩德,卻是比佛陀還大的。」所謂的功德,就是指上師的知識、智慧跟佛陀是沒有差別的;但是,上師的恩德卻是完全超越佛陀的。

在這裡要特別的講清楚,我們說上師的恩德比佛還大,並不是要拿佛跟上師來做比較,而是指這位你已經依止、親近的上師,他對你個人來說,恩德確實是比佛還大的。我們會說佛當然是非常慈悲的,但是我們看不到佛,我們也沒有辦法寫信給祂、Email給祂,或者約時間跟祂私人會見,但是上師卻是我們能夠親眼見到的。你可以想想這麼多年來,我們不斷的在寫Email 到加德滿都給我們的上師、約見上師,而上師總是那麼慈悲,幾個小時不停的聽著你的問題。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上師真的很慈悲。

換另一個角度來說,有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邀請上師到星巴克或85度C去喝杯咖啡,像上一次我們就邀請了 竹清仁波切到台北的星巴克去喝了一杯咖啡。所以從這一點來說,上師真的是很慈悲,他可以陪著我們到任何地方去,如果我們現在是在二千六百年前,佛陀還在世的時候,那就是不一樣的情況了,這也就是所謂上師跟佛之間的不同之處。

我們常說上師的慈悲,其實就是一種對弟子的無限耐心與關愛,我從我的上師, 竹清嘉措仁波切的身上,完全能夠感受到這一點。我常常在想,仁波切怎麼可以忍受像我這樣的人?當年在佛學院裡面,我們這些仁波切都還很年輕,也都是正處於叛逆期的孩子,但是上師他從來沒有放棄過我們,所以才說上師的慈悲真的是非常的大。特別是在金剛乘裡,如果你沒有上師,就沒有傳承;如果你沒有上師,也沒有人給你指引心性;如果你沒有上師,你也無法得到四種灌頂的加持。

在金剛乘裡,我們跟上師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當上師看著他弟子的時候,他會知道這個弟子需要的是什麼,在這個情況下,上師所給予的法教就能夠真正切中這個弟子所需求的要點。其實這些在書裡面也都有寫,我們常常會自己去翻閱這些佛書,看到書中把弟子分成不同的類型,即不同種性的弟子,你看了可能會想:「我到底是屬於哪一種啊?」今天覺得是這一種,明天又覺得是另一種。但是,一旦你依止了一位上師,而他清楚的知道你是什麼樣的弟子,他就能給予你所需要的教法,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金剛乘裡,上師是如此的重要,為了能夠更深刻的體認到這一點,我們要修持「上師相應法」。

在所有的上師相應法當中,最棒的、最好的上師相應法是蓮師的法門,蓮師的上師相應法。

或許是因為來自寧瑪派大圓滿傳承的主觀意識,對我們來說,蓮師法門就是最好的上師相應法。所以我們相信,你只要修持蓮師上師相應法,你就是在修持所有的證悟上師們的上師相應法了,因為蓮師他就是一切上師的代表象徵。

具備利他菩提心,灌頂才能夠圓滿

由於時間的關係,接下來將給予蓮師的灌頂及加持。這次灌頂的傳承是源自第九世大寶法王所撰寫的一本書《一知全解》其中的一個教函。

在灌頂的過程中,除了身、口、意、功德、事業五個灌頂之外,最後還會有一個叫多瑪灌頂。身灌頂因使用寶瓶,所以也叫做寶瓶灌頂,能淨除身的障礙,給予修持生起次第的加持;語灌頂:透過持誦各種的咒語,或者以念珠做象徵的加持,清淨語所造就的業障,並可以開始持誦灌頂本尊的心咒;意灌頂:以金剛杵作為代表,金剛杵上半部的五股,代表佛的五種智慧,獲得意灌頂,能夠清淨自己心的蓋障,在內心相續中種下成就佛陀智慧法身的因緣;功德灌頂:以蓮師身上各種穿戴的莊嚴、服飾來做灌頂,使自己內心相續中獲得佛陀身、語、意、功德、事業的一切加持;事業灌頂:是五種明點的灌頂,祈求自己能夠如同諸佛一樣,將來也以四種事業利益其他眾生;多瑪灌頂:令灌頂當中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加持能夠在心中穩固,不會變異。

我想不需要再多做解釋,因為台灣有非常多的灌頂專家,每個星期都會去參加很多灌頂,甚至都可以教我灌頂了。

這一次我沒有特別帶那些灌頂用的服裝跟帽子過來,除了因為它們都很重,第二個原因是我穿了並不怎麼好看,而且那頂帽子也因為現在頭太大裝不下,沒辦法戴了。那頂帽子是在我小時候,當時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所贈予的。但不論穿戴如何,都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在接受灌頂之前,我們一定要具備菩提心,唯有菩提心才能為自己與他人帶來廣大的利益。

(仁波切給予蓮花生大士「貝瑪瓊涅」灌頂)

三昧耶戒,是上師與弟子之間發自內心的約定

以上是給予蓮師灌頂及加持,至於這個灌頂的法源與傳承,是我在跟隨第十六世大寶法王時,在法王傳授《一知全解》這個教法的期間,領受了這個灌頂,進而得到了這個殊勝的、特別的傳承。我也曾在多位寧瑪派大圓滿的上師,例如:頂果欽哲法王的座下,領受此灌頂。

各位不用擔心得到這個灌頂之後,會有任何三昧耶戒持守上的問題,但如果你真的想要持守一個戒的話,可以念誦蓮師的心咒。本來念誦蓮師心咒就是很有利益的,不僅會得到加持,也可以幫助我們消除障礙,所以只要你有時間、有意願的話,你就念。

很多人一聽到三昧耶戒會恐懼,感覺像是被威脅一樣,但真的不需要擔心。三昧耶戒它不是一把指著你、對著你的槍,威脅你說這就是三昧耶,你必須做這個,做那個。三昧耶戒所指的是,上師與你師徒之間都是自願的,發自內心的想要給予,這才叫三昧耶。

它並不是一個在你完全不知情,或是搞不清楚的狀況下,突然有一個人跟你說,你必須持守三昧耶戒,那樣是很奇怪的。就像現在很多修持金剛乘的新進弟子,他跟隨一些人來到了中心,也坐在裡面接受了灌頂,但其實根本就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在座各位可能有一些原本打算是要去血拚購物的,結果經過這裡看到好多人走進化育,於是念頭一轉:「我也跟著去吧。」然後就剛好遇到這個灌頂。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三昧耶戒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大家依序上台接受仁波切的灌頂與加持,同時一起跟著唱頌蓮師心咒。)

(迴向)

(唱頌 竹清嘉措仁波切的道歌〈一切色相〉,這是竹清仁波切的甚深教導。)

明天主要會講解蓮師的一個祈請文〈顯相成本尊,聲音成咒語,念頭任起解脫於法性之祈請文〉,這是一個甚深、簡短、美妙的一首道歌,同時包含了大圓滿的一切精髓、精要在裡頭。我們還會配合其他的一些比較簡短的祈請文做為輔助。謝謝大家!希望各位能夠認識到你的夢!

竹清嘉措仁波切〈迴向文〉

願善惡緣諸眾生,捨此迷惑妄想境,西方淨土速願往,五道十地圓滿成。

「甦醒吧!心中的蓮師」閉關教授.第二堂課

直接體驗,單純第一念

整個佛法所有的內容,最終都是回歸到最單純的唯一那一點上,就是降伏自己的心。

主法上師:竹慶本樂仁波切

時間:2009年11月13日上午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英譯中:堪布丹傑

整理:林柔君、初惠誠

圖片提供:大祈願法會

我們先來唱〈一切色相〉,在《道歌集》第83頁:

一切顯空不二色相,

如同彩虹光彩閃亮,

在顯空不二的廣境中,

放下我心到無心處。

種種聲音聲空不二,

如同迴音繚繞不停,

在聲空不二的廣境中,

放下我心到無心處。

種種覺受樂空不二,

超越筆墨所能形容,

在樂空不二的廣境中,

放下我心到無心處。

一切覺空不二覺性,

超越概念所能明暸,

在覺空不二的廣境中,

放下覺性到無心處。

歡迎大家這次來參加有關於〈蓮師祈請文〉的課程。首先,我們一定要知道的一點,就是所有佛陀所開示出來的這些教法,無論南傳、大乘,或者金剛乘的教法,從本質來說,沒有任何不同,都是一樣的。所以,三乘的教法在本質上來講,都是無二無別。

三乘的分別,全在於自己

我們做一個比喻,就好像在一所大學裡面,有一班只有三個學生,搞不好是長春藤的這類學校,所以一班只有三位學生。總之,這個比喻提到有三個學生在同一班,他們同時有一位老師為他們上課。然而學生因為自己領悟力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理解。

所以如果你讓這些學生再重新講一遍老師的授課內容,會發覺可能三個人講的都不一樣,你因此會懷疑他們三位真的是同班同學嗎?

同樣的,就像剛剛那樣一個比喻,我們說佛陀的教法,他所說的是唯一的一乘,就是一個真理。所以當我們談到「真理」,其實這就是「佛法」的意思。什麼叫做佛陀講的法?「佛法」的意思就是「唯一的真理」。

所以當我們提到Dharma,這個「佛法」詞彙的時候,佛法並不是佛陀創造出來某些東西,刻意要讓我們相信而說的,並不是。佛法只是佛陀將他所了解證悟到的實際情況分享給我們而已。因此它是一個真理。是真理,就不會有三個。如果你發覺有三個真理,搞不好其中一個是騙人的。

一般在金剛乘裡面,我們提到有三乘,也就是小乘、大乘、金剛乘;或者在一般的佛教用詞上,我們會分為南傳佛教、大乘佛教和金剛乘佛教。但從真實面來說,這三者沒有任何的不同。都是要我們試著去了解的真理,都是佛陀所說的真理。

當你一路這樣繼續走下去的時候,最終你會發現:問題不在於佛陀,而在於你自己。整個修持是自己的一個修持,是你要去找尋這個真理的一個過程,是自己的一項修持。至於佛陀,你不用擔心他,因為佛早就證悟了,他早就找到真理了,所以修行終歸是你自己的事情。

當我們談到真理,事實上在最後談到的時候,你會發現:整個佛法所有的內容,最終都是回歸到最單純、最唯一的那一點上,到底是什麼呢?都是告訴我們要降伏自己的心;同時也在告訴我們,你要真正地發掘,或者說開啟自己心的整個真實的本質,它的另外一個名稱就叫做「佛性」。

當我們談到「佛性、佛性」的時候,它並不是在講釋迦牟尼佛的心或者他的本質;而是在告訴我們,我們自己本具的完全覺醒的本質。

所以最後這一切,都回歸到我們的心。佛法整個修持,就是在幫助我們從心中各種痛苦、和痛苦的因當中解脫出來,從我們的各種捆綁自己、束縛自己的情況當中出離出來。

透過這樣一種調伏自心的訓練,未來你就能真正利益到很多其他的人、其他的眾生。而且,當你有心想要真正利益別人,就要回歸到由自己的心開始,從降伏自心開始做起。如果你沒有調伏自己的心,可能心中想著要幫助別人,但往往做的只是把自己的垃圾丟給別人,把「心靈的垃圾」,不斷地丟給別人而已,這樣是沒有什麼用處的。

關鍵處的一把鑰匙:你的心

你終歸會發現到,問題都在我們這一念心而已。所謂心是指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有的這樣一個心。這個心就是關鍵,是一把鑰匙。可以說從好的方面來講,它是幫助自己尋找到真理,得到解脫,或者成佛,覺醒的一個關鍵;但另外一方面來說,讓我們更陷入煩惱,或者說更受到這種束縛,更落在輪迴當中的關鍵,也是都在於這個心。

所以你會看到,我們的心有著這二種可能性:

第一種,能夠幫助我們解脫。舉例來講,是你真正去找尋真理,透過佛法幫助你完全解脫。

第二種,它會讓我們完全地迷惑,或者完全地顛倒,錯誤的認識。

這二者當中,比較要擔心的是第一個,第二個不用太擔心。因為第二個我們都太熟悉了,我們甚至都是迷惑的專家,輪迴的專家,我們太熟悉於那一個部分了。我們真的要在第一個問題上面,要再多努力一些。

所謂的第一個,就是剛剛談到,我們真的要對於心的本質是什麼,真理是什麼,要好好努力地再花一點心力,稍微再努力一點,這樣去了解。第二個,其實我們已經不用再做什麼,已經太熟悉了,做得很好了,而且已經做得太好了,它已經變得全自動了。所以你不需要再刻意的去做什麼。反倒是放在那兒別動它,放一會兒就好。

所以當我們說要找尋真理,就像我們一開始提到佛陀,他告訴我們佛法也僅僅就是一個真理而已。但是因為聽的學生有三個,慢慢就會有小乘、大乘、金剛乘的不同。所以可以說,法是一樣的,內容是一樣的,但是因為學生聽到的不同,當你要他再重複,請他再說一遍的時候,你會發覺說出來的仍有一些不同。但其實三乘佛法本質沒有太大的差別。

很多時候,你沒有辦法在一開始去尋找真理時,就完全了悟到整個情況,或者看到真理的整個面貌。這有點像是西方科學的方式,好像這些科學家在找尋真理,可能像是愛因斯坦,雖然我並不是科學家,但是可以理解科學家這種找尋真理的方式。一開始的時候,他並不是完全了解,他也是剛開始只找尋到某些部分,然後再接續研究,而下一個科學家接著他再繼續的研究,更進一步才洞見全貌。

同樣地,你會看到三乘佛法也有同樣情形,小乘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真理;然後大乘的科學家們再將這些真理,更進一步再去發掘;同樣地金剛乘的科學家,再將大乘發現的這些真理,更進一步地再去發掘它。而你會發覺所有人在找尋、在研究,在觀察的都是同一個東西,就是我們這一個「心」。

然而科學家們在做的這種實驗或者觀察,經常是外在的相,向外的現象。所以他們經常會使用一些試驗品,像小白老鼠或者猴子,這些可憐的東西,用牠們來做一些實驗。但佛教並不是,在佛教,我們自己就是被實驗的白老鼠。佛教就是要訓練你的心,你要實驗觀察自己的心,不是外在其他的一個心。當我們說要找尋心,都只是找自己的心,你是拿自己來做實驗,現在自己的心就是白老鼠了,你是在解剖自心的這隻白老鼠了,這就是佛教的科學家在做的事。

修持的目的,只是找尋真理

透過以上這些介紹,希望各位有一個了解:身為一個佛教徒,我們會說整個修持的動機跟目的是什麼?就是找尋真理。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目的!

如果你要找尋其他東西的話,或許可以建議你去找,換一個其他新的宗教去學。這是我對佛教的一個理解!當然,如果你不這樣想的話,你也可以從其他老師那邊,去聽你想聽到的答案。

其實你會看到,我們學生常常會做這樣的事。就是你去找一位老師,問他一個問題,但發覺這個答案不太迎合你的心,這時候你會繼續找第二個老師再去問同樣的問題,得到答案又不合你的心意,你就再找;總之,你一直在找尋順耳的、你覺得好的、正確的答案。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真理常常是很痛苦、很直接,也很真實,你反而無法接受。所以大部分的時候,你會發覺真相聽起來不太舒服,這是為什麼我們經常在接到帳單、稅單的時候,或需要付錢的那些單子,你會覺得很不舒服──因為那是一個最真實的東西,完全不需要去疑惑。

我們很喜歡使用信用卡,但是不喜歡看到帳單。也因此我們說身為一個佛教徒,真正應該要記得的是什麼?也就是我們真正修持佛法的目的跟我們的焦點是什麼?也就是要找尋佛陀告訴我們的真理。你不要擔心,也不要在乎可能剛開始你在找尋真理的時候會帶給你一些痛苦,真理會帶給你痛苦。但你永遠要記得,最後能夠讓你解脫的是這個真理。我們唯一能夠得到解脫的方式,就是找到這個真理。

談到「真理」,我們說它就是我們這個「心」,不是嗎?就是我們自己都有的這個心。接著我們可能會問:這個心到底是什麼?心的本質是什麼?還有心是如何運作的?也就代表在我們相對的這個世界上,心是如何運作的?還有最後要如何完全地開展我們這個心?

有很多方法能夠找到這個真理,今天我們會專注於一個方法來找尋真理,這就是大圓滿的一個方法。

「妄念自解」祈請文

所以今天要按照大圓滿的傳統,也就是蓮師的一個傳承、傳統。我們知道蓮師他講了很多和大圓滿有關的教法,今天要給予的是〈顯相成本尊,聲音成咒語,念頭任起解脫於法性之祈請文〉。名稱很長,簡略來說,也就是 竹清仁波切所說的「妄念自解」祈請文。

「妄念自解」祈請文,其實是由五位蓮師親近的弟子向蓮師所做的一個祈請,而後由蓮師說出來的。當時這五名弟子是怎麼請求蓮師?由於在金剛乘裡面,上師是最重要的,透過上師,能夠幫助弟子真正了悟自心本性。

有沒有任何一篇祈請文能夠幫助我們向上師做祈請?而且這個祈請文是讓我們能夠在任何時候,無論早晚都能念誦,向上師祈請加持,讓我們證悟自心的祈請文?因此蓮師就說了這個祈請文,回答了這些弟子的請求。

蓮師同時也說出其他向不同上師祈請的祈請文,彙編起來,就稱為七個章節的向上師祈請的祈請文。而我們手上拿到的這一篇,就是「妄念自解」的祈請文,是七章當中其中一個章節。這個祈請文是當時蓮師回答虛空藏,也稱為比丘虛空藏,回覆他的一篇祈請文。

當時,比丘虛空藏向蓮師祈請說:「上師啊,可否請您教導我一個祈請文,讓我能夠向傳承上師做祈請;並且透過這個祈請文,讓我了悟:所見到的一切相、展現的一切相,都是男女本尊的顯現;所顯現的、我聽到的一切的聲音,都是本尊咒語的聲音;讓我的一切念頭,都能自然解脫於法性、空性中。」接著蓮師就回答了,這就是那篇祈請文。

首先,我會先念一遍祈請文的藏文,希望能夠帶給各位一點加持。Tyler會念一遍英文,然後堪布丹傑會給予各位這個祈請文的口傳:

(接下來,大家一起唱頌中文)

顯現於眼所見一切相,內在外在一切之萬法,

情器世間諸法雖顯現,令其安住遍尋無我處,

能所二元悉皆淨化時,即本尊身明空不二也,

貪欲已自解脫之上師,鄔金貝瑪尊內我祈請。

顯現於耳所聞一切音,執取諸音悅意不悅意,

令其安住聲空不二境,離一切念超越諸想像。

諸音空性無生亦無滅,如是即成勝利著教法,

勝者教法聲空不二也,鄔金貝瑪尊內我祈請。

心雖境轉一切之移動,諸念孳生五毒與煩惱,

令諸念心無造作安住,莫思往昔莫臆測未來,

若令驛動安住於原處,一切驛動解脫入法身,

覺性已自解脫之上師,鄔金貝瑪尊內我祈請。

祈請賜予加持令淨化,外在所攝對境之顯相,

祈請賜予加持令解脫,內在心理運作能覺心,

祈請加持能所二元間,明光將證本來之面目,

三世一切善逝悲心中,祈請加持我心得解脫。

這首〈蓮師祈請文〉,是最甚深的上師相應法,也是最甚深的金剛乘大圓滿的一個修持。它能夠擊中我們三門的自性,也就是身的自性、語的自性還有意的自性;同時也是最甚深的本尊觀修法。所以它包含了一切法門、一切修持。這樣一個祈請文,包含了甚深的上師相應法,也包含了心性的修持,同時也是本尊的觀修。

當這位蓮師的弟子──比丘虛空藏,他祈求、祈請蓮師賜予這樣一個祈請文,他祈願透過祈請文,能夠讓我們見到的一切相都是本尊的相,聽到的聲音都是本尊的咒音,還有一切的念頭就是法性,它自解於法性。這篇〈蓮師祈請文〉,四段當中的前三段,第一段回答了一切顯相是本尊,第二個偈子說明了一切聲音都是本尊的咒音,第三個偈子提到一切的念都是法性,而最後以第四個偈文做為總結。

倘若我們說要認識、了解或者調伏我們這個心,首先要了解心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一般來說心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稱為現量的心,是一種直接的、清晰的、無妄念的一個心;

第二種叫做妄念,即為分別念的心,有分別的心。

第三種就是煩惱的心。

了解心識,像剝洋蔥

當我們談到第一種,這種現前直接經驗的心,或者是現量直接經驗的心時,它可以指的是我們的六根識,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樣的六根識。也就是我們的眼根,眼睛直接看到、經驗到色法;而耳朵、耳識,它聽到、經驗到聲音。再來我們的鼻識,它經驗到味道;而舌識,它經驗到味道;身識呢?它經驗到各種觸覺的感受;還有我們的意識,所以總共有著這六根識。

我們首先要真正去感受,感覺的,也就是這幾種感官的心識。其實這幾種心識的經驗,是因為我們一整天都非常忙碌於這些經驗、感官當中。譬如,有一天你先看到了一個東西,突然你又聽到一個聲音,心跑到聲音上;突然一下子又聞到一個味道,之後又回到一個顏色,所以你的心識,是不斷地在感受、經驗著這一些。

我們常常會說,禪修時會受到干擾,或者說我們會散亂,其實大多數時候,幾乎都是這些感官的刺激和感受,讓我們覺得受到干擾。就是說你可能在禪修的時候,聽到一個聲音,你的心馬上就跟著那個聲音跑了。或者說當眼睛張開禪修的時候,看到前面的窗戶飛來一隻鳥……它可能是一隻鴿子…… 鴿子可能會將窗戶弄髒……你的心也因此跑掉了。

你的心會跟著這些外境,產生很多的妄念而散亂。也就是我們可能現在看到前面的花,在我們的第一念看到花的時候,是很直接的一個經驗。但接著馬上會生起:「哇,這個花很漂亮!」然後你會將「花」貼上「很漂亮」的標籤,給它很多的形容和解釋,所以這就是第二念了。

這就是我們剛剛談到的第二種心,妄念的心或者分別念的心,就這樣開始了它的運作。但其實我們真正要知道的是什麼?是我們的第一念,是直接的經驗,沒有分別的那種心,在那個時候你沒有任何辨別,也沒有貼上任何的標籤,直接經驗是很重要的。

分別念,太習慣貼標籤

當我們看一個東西的時候,剛開始沒有任何的標籤,也沒有任何的形容,是一種單純的直接的經驗。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體會到那一點,沒有抓到那一點。而我們因為太習慣於馬上貼標籤,這是一種習氣,我們太習慣於看到一個東西或聽到一個聲音,腦子馬上浮現這個東西的相貌,貼上它可能代表的標籤、它的意義,然後你馬上會這樣去認知它,我們會有這樣的習氣。

事實上我們經驗到的這些事物,它本身什麼都不是。就像前面的花,我們用英文形容它是flower,但這是外國人給它的名稱。它本身並不是一個叫flower的東西;或者中文我們稱它是「花」,藏文稱它是「美托」,它本身都沒有這樣的標籤。是我們習慣給它一個標籤,這就是我們的妄念心、分別心在造作,所以叫做「假名安立」。我們太習慣去為它安立一個名稱,給它一個標籤。

當我們一見到一件事物,像是「花」,我們給它的第一層次的標籤、最先的第一個標籤是什麼?就是它是「花」,「花」的標籤。那第二個層次的標籤,我們會說,它是哪一種花?「哦,它是向日葵。」第二個標籤就生出來了。

接著會更加複雜,這時候我們的心,我們的分別、妄念不斷不斷地開始運作。我們接著就會說,「它是漂亮的花」,或者「它是一朵很醜的花」。透過這樣之後,接下來,就會有第三種心產生,就是煩惱會隨著出現。會有一個聲音告訴你──「啊,我愛這個向日葵。啊!我太喜歡它了。」或者,「我簡直痛恨這個向日葵。」你貪嗔的煩惱情緒於是出現了。

當然還有太多的標籤,這些形容你無法具體說出來,因為太多了。例如你可能會說:的確,我喜歡這個向日葵,不過我之前還看過更漂亮的,更好的;於是你開始進一步比較。這種「比較」的標籤又會出現了。或者你以眼前兩盆花,比較哪一盆好看。為什麼會這樣?就是說你會自然地比較哪一個好。

所以我們會看到情況越來越複雜,甚至當你把花換做是面對你的兩個人的時候,你會說我喜歡這個人,我不喜歡另一個人。你知道當你這樣說的時候,那位被你不喜歡的人,他可能會很難過、很傷心。事實上,那盆向日葵可能就很傷心!

甚至當你面對著向日葵說,啊,這一盆向日葵好看,另外一盆不好看的時候,那盆被你讚歎的花可能會生起傲慢的心;然後被你不喜歡的向日葵可能因此變得沮喪了。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們的心,就是這樣一個起心動念的過程,它創造出來、造作出來,這麼一個複雜的、情緒的這樣一個循環的一個情況。

其實你把它最終回歸到最開始那個念是什麼?就是你貼上標籤認為看到這個花之前,那一開始,其實是很單純,你就只是看到了這盆花而已。同樣地,你聽到聲音也是一樣的情況。事實上你一開始聽到的時候,它並不是聲音。你聽到了什麼?你聽到的並不是聲音。

所以其實大家要記得就是那個標籤,也就是其實也不是一個sound。sound只是英文,只是利於辨識,所以叫做sound,而中文就叫做聲音。藏文大概最簡單,只有一個音,就叫「扎」。

所以你看,這都是標籤,我們聽到的都只是標籤,而不是實際的發生。同樣地,我們看到的情況也是一樣。當你在剛聽到聲音的時候,剛開始單純地聽到。但接著你會想:「咦,這是什麼聲音?」你可能接著形容:「啊,這真是一個悅耳好聽的聲音」,或者你會說:「這真是難聽的聲音。」

倘若你聽到一種聲音,它是來自你的朋友,你一聽就會覺得:「啊,滿心歡喜。」倘若你聽到的聲音,是發自一位你很討厭的一個人,你就會很痛苦。所以可見得這些都來自你自己的妄念──分別念的標籤。

有些聲音你聽起來很開心,但有些聲音你聽起來很難過,或者有一些特別的句子,你聽起來會特別高興。譬如:「哇,你真好!」「你真棒啊!」或者「哇,你好美!」亦或者說「你好帥!」當然有些聲音,你一聽就會覺得蠻掃興的,感覺被提醒,就像有人說,「你怎麼忘了把垃圾拿去丟呢?」

還有什麼例子會讓你聽起來不開心?「你好胖!」對,但這句話大概只適用於這個世紀。可能在古代,它還是句讚美的話呢!「你很胖」這句話,在幾個世紀之前它不見得是個不好的一個標籤;但在我們現代,當你看到各種雜誌廣告、各種宣傳都在告訴你:「胖是不好的」,你一聽到「胖」這個字,就變成不好的一個標籤了。所以這真的是很好的一個例子,可以看到我們的分別心,它是怎麼樣貼很多的標籤。

事實上你看過去中國的佛教,好多的佛像都是白白胖胖的。你看那個彌勒佛胖胖的多可愛!我們都很喜歡他。我們會喜歡請那位胖胖的彌勒佛像,也會摸一摸他的肚子,希望會為我們帶來好運,希望自己能變得跟他一樣!

我們的這種分別心,或者一種概念的心,它真的帶來很多痛苦。而且這個分別心也帶著,引申出、牽引出我們的煩惱。當我們這種情緒越來越加深、越來越堅固的時候,你只會更痛苦的。

所以當我們談到要降伏我們的心,或者認識我們心的時候,我們都會知道我們的心有這三個部分、三個層次:一個是直接經驗的,現量的心;第二個是我們的分別念,各種概念的心,第三個就是我們的情緒和煩惱。

一,直接經驗的「現量心」:

首先, 我們看第一頁的偈文,它說:

顯現於眼所見一切相,

內在外在一切之萬法。

這一段是形容我們三種心當中的第一種,是我們直接經驗的,或者叫「現量」的這種心,也就是一切「透過眼睛而見到,我們的心能夠領會」的這一切的相,都包含在裡面。所以它包含了外在各種的相,或者內在各種的顯相。

在這裡所謂外在的相跟內在的相:外在的相,是指外在的山河大地,即「器世間」;內在的相,是指住在器世間的一切生命、有情眾生,也稱「情世間」。就是指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經驗到的整個山河大地的外在世間景象,還有居住在這樣一個世間裡面的一切有情生命。

簡單來說,譬如:外在的相是指台北市;而內在的相,指的就是台北的市民,也包括了居住在台北裡面那些小動物們,好像貓、狗,甚至微小的微生物等。

這一切展現在你的心中、被你看到的情器世間顯相,小從微生物、螞蟻,大到整座山,為什麼你會感知或者經驗到這些事物?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是因為業力的關係。這一切的相,被稱為「業相」。然而什麼是業?簡單來說是因果。即是你做了什麼以後,也會回覆得到了什麼。

這裡所謂業力的一種因果關係,舉例來說,好像我們丟一個球,當你把它丟到牆壁上,這個球自然會反彈回來,回擊你的頭或者身體上其他部位;當你丟得越用力,它的反作用力也會越大。這個就叫業力。你種了什麼因下去,就會收成什麼樣的果!

佛教講到業的時候,分為二種。一種是共同的業,一種是不共同的業;也可以稱為共業和別業。所謂共同的業,是指一群人、一群生命一起所造的業。

就像生活在同一個國家裡的人,能夠感受到一些共同的經驗。譬如:我們支持某一些東西,贊成或者不贊成某一個人等等。好像選舉、投票之類的事情就是這樣。

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我們在座三個人,一起籌了一點錢,買了一些食物、水果,然後我們可能布施、分享給一些無家可歸的人,或者是流浪狗、流浪貓等。我們這樣集體一起來做的事,就叫做「共業」。

但是在我們三個人一起做的這個共業之下,它還是有個別不同的一些業。我們三個人當中,雖然在做同一件事,但可能有著不同的心,我們的念頭可能也不同,動機想法可能都不同。所以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就是共業;但有著不同的動機,就是別業。

我們都在利益眾生這樣一個布施的共業之下,但還會有一些因為我們心的不同,而造作了別業。當你由外在看這三個人在做著同樣的一件事情,但心裡在想什麼你並不知道。也因為動機的不同,各自也造了不同的別業。

這三個人可能所想的不盡相同──譬如其中第一個人,他是真心全意地投入,他真的滿心慈悲要幫助人,要分享這些食物。而第二位可能只是第一位的朋友,所以他心中想:「這是不錯的事情,我朋友喜歡做,我也幫著做吧。」可是心中可能暗自也有一點點抱怨,想著:「他給的東西也太多了吧!」但是他並不想說出來,因為他不想讓朋友傷心和難過。儘管如此,他心中其實也覺得有些累,這是第二個人的想法。但第三位,或者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其實他可能根本沒有在思索什麼,他只是跟著做而已。

因此,你可以看到,每個人在不同的心念之下,為自己種下了不同的別業;同時,可能是在一個共業當中,但是他也種下了自己的別業。也就是因為我們的這些共業和別業,都來自我們自身,所以我們經驗到、看到的相才會如此不同,所謂「共相」和「別相」才會產生。

我們也經驗到很多屬於共業之下的景象,譬如大家在共修的此時,會一起經驗到像是台北,或者現在一起經驗到此刻我們身處的板橋市,又或者這一處漂亮莊嚴的佛堂等等。但是,其中你也會有一些個別的業,這可能就取決於你的心情。譬如我們一起走入同一家餐廳,在相同的一個時間吃飯。有的人吃完會說:「啊!這一餐真是值得,太好了。」但有的人會說:「真是爛透了。」

我們現在要唱一首道歌,在《道歌集》第41頁,〈中觀真實描繪〉:

【領唱師兄帶領大家唱一遍〈中觀真實描繪〉】

若就勝義真實言,一切諸佛亦空無,

無有能修無所修,無有地道無修證。

無有佛果無佛身,無有智慧無般若,

因此涅槃不可得,無非名言假立耳。

宇宙三界所有法,或現堅實或變動,

本來無生無有實,本體亦不可得故。

何有俱生之智慧,更無業力及業果,

是故輪迴名亦無,究竟之義如是耳。

嗟呼若無有眾生,何來十方三世佛,

無因則果不成故,世俗諦中一切有。

輪涅諸法皆建立,能仁訓示如是雲,

有法諸物之顯現,空無法性之虛寂。

此二體性本一味,無有絲毫之差別,

自他同異不可得,一切雙融遍法界。

證悟如是境界者,不見心識見智慧,

不見眾生見佛陀,不見法相見法性。

由見如是真理故,大悲之心油然生,

神力自在無畏法,諸陀羅尼法爾成。

諸佛所有眾功德,如摩尼寶自湧出,

此我老密證悟也。

最後,我們要做迴向。

我們今天早上曾說到功德要作迴向。我們用的迴向文是大寶法王噶瑪巴所寫的〈世界啊〉,這是法王對於世界的一個祈願,這也是我在2005年的時候,我和翻譯Tyler一起在法王那邊,當時法王就寫了這篇祈願文,同時,還一起翻譯了英文。那時法王也要Tyler譜了一首曲子。接著我們中文要唱的曲子,是由我們馬爾巴佛法中心的老師和音樂家們所編的曲子。

【(領唱師兄帶領大家合唱〈世界啊〉迴向】

世界啊!我們在您懷裡生生死死,

我們的苦樂在您身上自然舞動。

您是我們的家,從古至今。

我們永遠珍惜您。

願您,化為那夢中的淨土,

一切平等無私的國度,

與慈愛溫柔的天女;

擁抱著您的冀盼,堅定不移。

您是最親的滋養;

切莫任意展露您黑暗的一面。

我們要讓您的一方一土,

成為和平良田,

千萬幸福的果實,自由芬芳,

圓滿成熟我們無盡的期望。

我們剛剛唱的〈世界啊〉,是由法王所撰寫的迴向文,我想這個迴向文是這個世紀最好的一個祈請文了!

接下來,請Tyler唱〈世界啊〉的英文。

「甦醒吧!心中的蓮師」閉關教授.第三堂課

親見本尊,見到什麼?

其實,你要做的就只是放輕鬆,去感受,然後放下。

主法上師:竹慶本樂仁波切

時間:2009年11月13日下午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英譯中:堪布丹傑

整理:林柔君、王惠瑛、方裔如

我們一起唱一次「妄念自解」祈請文。

(大眾唱頌〈蓮花生大士祈請文〉)

執著,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在學習蓮師教法的過程中,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相,無論是快樂的、痛苦的,或是中性的相,各種的體驗,都是我們自身共業和不共業的顯現。這些顯相,如果我們僅是感受它,從相的本質上來說,並不會帶來什麼問題。

那問題是在什麼情況下造成,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舉例來說,如果你走進植物園,你可能會看到很多熱帶的植物、花朵;花,它的本身沒有問題,在你看到花、感受到花,而還沒有給它任何的概念或標籤之前,也不會有問題,純粹只是種很美妙的體驗。

那麼,問題在哪裡?問題在於我們的貪欲和執著,我們的心總是想要執著它、得到它或佔有它。就像看到一款新推出的電腦,具有許多新的功能和零組件,在看到電腦的這個當下並沒有問題,但看到之後,你的心就會開始起心動念,開始執著它。執著的苦,並不在於執著的本身,而是在於我們對所執著的人、事、物生起了佔有的貪欲,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我們所有的概念,各種的妄念分別或貪執,就是我們痛苦的根源。

就像一整排美麗的花,即使你只是想擁有其中的一株,但當想到將它帶回家照料的麻煩,就可能會產生痛苦。我曾經種過一盆很漂亮的蘭花,還將它擺在房間,為了維持它生意盎然的樣子,每天幫它澆水,但後來花卻死了。自從擁有的那一刻起,就是你頭痛問題的開始!要如何維持花朵的新鮮、令它長久綻放如初次見到它的那種姿態?如果想要每分每秒都盡情享受到這朵花所帶來的喜悅,應該怎麼做?可惜的是不管你再怎麼盡力、費心照料,花總有一天會枯萎,並帶給你更多的痛苦。

在偈文的前段提到:

「就讓它顯現吧!就是單純的顯現。讓它安住在無我、無有我執的當中。」

(情器世間諸法雖顯現,令其安住遍尋無我處。)

這並不是叫我們閉上眼睛或躲到一個黑洞裡去,來逃避或想辦法阻止這一切相的顯現;相反的,是要教導我們:享受吧!就讓這些顯相自由生起、任意展現──顯相的目的就是要顯現。

所謂的「雖顯現」,就是指我們在感受事物的那一刻,它所顯現的狀態,這是指外在的對境。而「遍尋無我處」則是要我們將自己總是在執取、感知外境的心,安住在無有我執的自性中。其實,你要做的就只是放輕鬆,去感受,然後放下,讓所有的顯相及心念起伏來去自由,不要將它們佔為己有。「令其安住遍尋無我處」就是說在這整個過程裡,你絲毫沒有執著的心,也不曾有過「這是我的」的想法。不必在理論上或是字義上花時間推敲思考,而是應該透過自己的經驗去感受、體會,從而理解其中的意涵。我們六識的對境,一切事物的顯相,就讓它呈現出其本來的相貌。以赤裸裸的心,去體驗這一切相,不要試著去阻止它、改變它、抓住它或佔有它。就算你想把每一樣看到的東西都帶回家,試問你能夠帶得了多少呢?家裡的空間畢竟有限。心也一樣,如果你可以輕鬆的安住在這樣一個無有執著的心境當中,享受這種自在的體驗,那麼世界當下就是屬於你的了。

心不執著境,境就無法干擾你的心。

帝洛巴大師曾經說過:

我的兒啊,

任何的顯相都沒有辦法

捆縛住我們,

唯一能捆縛住我們的,

是我們的貪欲和執著。

所以那洛巴啊,

你要斷除你的貪執。

從佛法的層面來解讀,這偈子中談到了「無我」,即沒有這麼一個「我」。在對境中,任何事物都是無我的,沒有所謂的「自性」。我們要能夠認知外境是心的顯現,它是沒有實質、是無我的,所有一切的本質,都是空性。關於對空性的見解,我們需要透過學習逐步的去釐清,同時,也可以藉由例如「緣起」等的方式去觀察空性。什麼叫做互為緣起呢?意思是彼此是相互牽動的,會觀待而生、依緣而起。當沒有一個「對境」的時候,就無法持著一個「能夠認知對境的心」;同樣的,當沒有一個「能持的心」的時候,也就無法生起一個「所持的境」、一個能夠被認知或被執取的境。

任何事物,都是互為緣起,互相依存的,無法自己獨立生成。很多時候,就算是一個很單純、剎那的念頭或心識,都需要依靠因緣和合才能夠產生,無法自己獨立發生。例如,我們的眼識,我們能夠看到眼前的花,除了是因為我們有眼球及各種的感受神經,也因為有了光線這樣的助緣,就像我的眼鏡,沒有了它我就什麼也看不到。

再舉個例,假設你走進超市,付了錢,買了一顆蘋果,你會不會以為這一顆蘋果都是憑自己的力量得到的呢?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簡單,這其中有無盡的、不同的因緣。要得到一顆蘋果,首先要有這個超市,還要有售貨員,他也必須將蘋果上架我們才買得到。再那之前,還得要請人開貨車甚至是利用航空貨運把一箱箱蘋果從產地運送到銷售點,更別提果農種植蘋果了,氣候、人為、大環境等種種因素都必須考量。而說到種植蘋果,最基本的種子,也是因緣聚合才能夠產生的。所以瞧瞧你手上拿著的這顆蘋果,它並不簡單,因為它是很多的因緣聚合的傑作。

當事物互為緣起而產生時,就是空性了。

想要更詳細深入了解的話,可以透過修習堪布 竹清仁波切的空性五次第教法《空,大自在的微笑》(張老師文化出版),及閱讀創古仁波切撰寫的《開啟進入空性之門》(英文版,暫名),你會對空性充滿完全的了解與信心。在那之前,先來唱一首講解空性的道歌──密勒日巴大師的〈中觀真實描繪〉:

若就勝義真實言,一切諸佛亦空無,

無有能修無所修,無有地道無修證。

無有佛果無佛身,無有智慧無般若,

因此涅槃不可得,無非名言假立耳。

宇宙三界所有法,或現堅實或變動,

本來無生無有實,本體亦不可得故。

何有俱生之智慧,更無業力及業果,

是故輪迴名亦無,究竟之義如是耳。

嗟呼若無有眾生,何來十方三世佛,

無因則果不成故,世俗諦中一切有。

輪涅諸法皆建立,能仁訓示如是雲,

有法諸物之顯現,空無法性之虛寂。

此二體性本一味,無有絲毫之差別,

自他同義不可得,一切雙融遍法界。

證悟如是境界者,不見心識見智慧,

不見眾生見佛陀,不見法相見法性。

由見如是真理故,大悲之心油然生,

神力自在無畏法,諸陀羅尼法爾成。

諸佛所有眾功德,如摩尼寶自湧出,

此我老密證悟也。

藉由禪修回觀自己內心:還有「我」嗎?

這是密勒日巴道歌中,一首非常棒、解釋有關「中觀」見地的道歌。

當我們的心處在迷惑之中時,會以為很多事物它是真實存在、實有的。透過原子科學,我們才知道,這個我們曾以為無限廣大的宇宙,在未成形之前,不過只是一顆非常細小的粒子。而不僅是宇宙,一切的物質,都是由原子、粒子所組成的,再細究,粒子又是由夸克(Quark)所組成的。科學家們透過現代物理學,不斷的在證實這世間顯相的虛有。只是顯相與空性這二者都是空,你沒有辦法把它們分開,就像我們眼前的這朵花,只要你曾經體驗過、感受過它,它的顯現就已經是空性了。沒有人能夠說出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什麼,也沒有任何真實的存在性。

當你試著去分析或觀察外在的任何事物時,絕對找不到任何實有的東西,如果以同樣的辦法,向內去觀察你的自心,也會發覺其實並沒有所謂「單一、獨立、永恆」存在的、實有的心。再者,如果要將六識逐一的細解來看,甚至會發現什麼識都找不到。我們常說要相信自己,但不時也會覺得茫然,懷疑自己「我到底是誰?」要如何定義自己?十年前的你覺得自己很聰明,但十年後的今天你回頭看,可能會覺得當時真是愚蠢。人的一生中,就是不斷的在定義自己,同時卻又因為找不到一個實有的自己而無法真正的去定義。雖然念頭總是不斷的在生起、在改變,但藉由禪修,我們可以回觀自己的內心,輕鬆的安住在無有我執的心境之中。還有這個「我」嗎?你很難找到的。

我們經常會聽到別人提起不同的本尊,例如某個本尊祂的法相很莊嚴等等,你在心裡可能會幻想:那位本尊一定是很神聖又充滿力量。但事實上,講白一點,本尊不過就只是明空不二的一個顯相而已。所以密乘就特別強調,千萬不要將所觀修的本尊誤以為是一個有相的、實有的本尊身,因為如此的觀修不僅無法幫助我們成就佛果,反而會種下投生到下三道的業因。

蓮師說「能所二元悉皆淨化時,即本尊身明空不二也」,其中的「二元」指的是所取之境和能執之心;當這二者都是清淨的,而能令我們安住在無執性中,單純的、真實的去體驗一切的顯相,身在其中而不起貪執,就叫做「能所二元悉皆淨化時」。這時候的本尊身,即明空不二的本尊身,也是本尊身最真實的本質。我們若能透過無所執的心來觀修本尊,就是最究竟也最真實的「生起次第」的觀修了。

為了讓心得到完全的解脫,我們也可以向蓮師祈請:「貪欲已自解脫之上師,鄔金貝瑪尊內我祈請」。貪欲的意思是當「能執的心」接觸到「所執境」、能夠被執持的境時,在那個當下,你生起了執著,想要去佔有,這就叫做貪欲。例如透過你的眼識,你會貪著色法,透過你的耳識,你會貪著聲音等。在此,主要談的是看到的色法,即「如是眼所照見」,強調的是眼睛所看到的相。我們內心的貪著,大多是我們對於外在色法上的執著,也因此我們必須向蓮師祈請,祈求祂的加持。透過虔誠的祈請,得到蓮師甚深的教導與口訣,令我們的心能從貪執當中解脫,這種解脫是自然的,所以也叫做「自解脫」。蓮師本身就是從貪欲當中自解脫的,所以向蓮師祈請,追隨祂的弟子們也都可以從貪欲當中自然解脫。當你沒有了執著,此時一切的相,就都是本尊明空不二之相了。

問答時間

問1:仁波切剛提到,本尊是明空不二的,那為什麼過去很多祖師們能夠「親見本尊」?他們是真的看到了本尊嗎?

答:我們會聽到過去的大成就者提到他「親見本尊」,這是指他確實親眼見到了真實的本尊顯現在自己的面前,也就是他親見了本尊「明空不二」或「顯空不二」的本質。這種本質是空性,不是你可以去觸碰到、感受到的,也因為如此,本尊可以化現成不同的法相來利益眾生。

之前在解釋「能所二元悉皆淨化時,即本尊身明空不二也」時,曾說到本尊身並不是指有顏色、形體或持有法器的實有形象,而「能所二元悉皆淨化時」指的就是見到空性—─不僅觀見到外境事物空性的本質,同時也體認到自心無我的心性本質。本尊的法界體性就是空性,所以當我們觀見空性的當下,其實就是見到了本尊、見到了佛。我們都能夠透過任何本尊的觀修,如金剛薩埵、金剛手菩薩或是時輪金剛等,親眼見到這種明空不二、顯空不二的本質。

問2:仁波切講到去除貪念,感覺像是得道高僧才做得到。因為我們都只是凡夫俗子,我們什麼東西都要爭。在社會上要爭,在家裡面要爭,甚至連男朋友也要爭,什麼東西都會愛,不是嗎?如果身為一個佛教徒,如果都不爭的話,不會覺得有些懦弱嗎?

答: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你說的情況都是很切實的。當我還在紐約市的學校就學時,我每天都要搭地鐵,紐約地鐵的人潮是非常擁擠的,尤其是上下班時間,每個人都是拚了命的在擠。我當時是穿著紅色的僧袍,其實沒有什麼人想要接近我或根本都沒留意到我,但後來我才發現,在紐約的地鐵上你不應該去注目別人。剛開始我還試著問候身邊路人,甚至是面帶微笑的望著地鐵中的每一個人,最後卻發現打招呼的對象都盡量在避開我。直到一個朋友告訴我:「你不應該那麼直接的去注目他人。」我不看他們,那我要看那裡?朋友說,你可以看地上,看你手中的紙張,或看地鐵上的廣告。

的確就像你說的,人都是要爭的。我們第一個要爭的就是在路上,因為要趕時間,以前我也常常遲到,趕著搭地鐵、趕著上車是每天的例行公事。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我們的教室是在樓上,所以還要跟別人爭電梯上樓。這樣不斷周而復始,天天都在爭、在趕,甚至會起爭執。我初到紐約時,面對每一個人,都是面帶笑容,試著問候對方,我也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很多」。

直到有一天,我在校園搭電梯時,本來是要搭電梯到樓上,但在二樓的時候,電梯門開了,走進來一位穿著莊重、面帶笑容的老婆婆。看到她對著我露出燦爛的微笑,剎那,我心中生起的第一個念頭卻是:「她想要從我身上得到什麼?」想到這兒,我馬上就不笑了,也沒有回應她。那一刻,我彷彿真的就變成紐約人了。但也因這一念的生起,我突然自我反省,認知到錯的不是這個老婆婆,而是我自己,是我的心變得越來越糟糕了。雖然這一路上我不停的在爭、努力在爭,但結果只是讓自己的心變得更糟。當下我決定要轉變,離開紐約,搬到西岸去。

爭,在某些層面上確實是需要的,但它並不是一個最終的答案。就像如果你的手被蚊蟲叮咬後,忍不住拚命去抓,雖然會暫時緩解瘙癢的感覺,但卻也有可能因為抓太大力破皮而使傷口潰爛感染,變得更嚴重。美國就是個例子,即使他們派軍隊到世界各地去,但卻無法只靠著武器或侵略的行為而完成任務。唯有透過真心、誠心與慈悲,以非暴力的、和平的辦法,才有可能在最終贏得勝利。

你可以用各種形容詞來形容一個佛教徒,說他懦弱等等,但身為佛教徒,他就是比較開心。因為他懂得發自內心的去祈請,每天樸實簡單的生活,就算有天寺廟被毀掉了,也能夠樂觀面對。他不會想要去侵略他人或者去爭奪什麼,甚至是要去傷害其他的宗教。

一個佛教徒,最終,他就是快樂的。

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你一定會慢慢發現,能夠訓練、調伏一切的最好武器、秘訣,就是慈悲與關愛。

問3:有時候我會因為身為一個佛教徒,卻必須去爭名奪利而充滿罪惡感,怎麼辦呢?

答:就算覺得自己是一個罪業深重的人,在生起懺悔之心的當下,就都不是問題了。身為一個佛教徒,最重要的就是懺悔,在懺悔完之後就不要再後悔了,就要放下,不要活在過去。我們可能沒有辦法馬上做到,但沒有關係,可以慢慢來。佛陀曾經說過,持誦《心經》是能幫助我們懺悔、淨除罪障最好的方式。此外,也要修持「空性五次第」,精進空性與無我的禪修。

因為我們是以歌唱來傳承的,最後,就用道歌來表達在修行旅途上,對佛法及道友的正確認知:

〈一切色相〉

一切顯空不二色相,

如同彩虹光彩閃亮,

在顯空不二的廣境中,

放下我心到無心處。

種種聲音聲空不二,

如同迴音繚繞不停,

在聲空不二的廣境中,

放下我心到無心處。

種種覺受樂空不二,

超越筆墨所能形容,

在樂空不二的廣境中,

放下我心到無心處。

一切覺空不二覺性,

超越概念所能明瞭,

在覺空不二的廣境中,

放下覺性到無心處。

〈朋友〉

朋友即是空相,猶如水中月,

設若執以為實,徒令痛苦增。

若知皆是空相,猶如水中月,

如幻三昧離執,悲心將增長。

無焦點見增長,離執修增長,

遠離能作所作,行持將增長。

一切奇蹟之中,最大之奇蹟,

一切美妙之中,無上之美妙。

「甦醒吧!心中的蓮師」閉關教授.第四堂課

什麼是上師?

當你安靜坐著的時候,可以感受到上師的心;當你安靜坐著的時候,

可以感受到你自己完全的覺醒。

主法上師:竹慶本樂仁波切

時間:2009年11月14日上午10:00

地點:化育道場

英譯中:堪布丹傑

整理:噶瑪妙辭、史玉琪

〈蓮花生大士祈請文〉

顯現於眼所見一切相,內在外在一切之萬法,

情器世間諸法雖顯現,令其安住遍尋無我處;

能所二元悉皆淨化時,即本尊身明空不二也,

貪欲已自解脫之上師,鄔金貝瑪尊內我祈請。

顯現於耳所聞一切音,執取諸音悅意不悅意,

令其安住聲空不二境,離一切念超越諸想像;

諸音空性無生亦無滅,如是即成勝利者教法,

勝者教法聲空不二也,鄔金貝瑪尊內我祈請。

心隨境轉一切之移動,諸念孳生五毒與煩惱,

令諸念心無造作安住,莫思往昔莫臆測未來;

若令驛動安住於原處,一切驛動解脫入法身,

覺性已自解脫之上師,鄔金貝瑪尊內我祈請。

祈請賜予加持令淨化,外在所攝對境之顯相,

祈請賜予加持令解脫,內在心理運作能覺心,

祈請加持能所二元間,明光將證本來之面目,

三世一切善逝悲心中,祈請加持我心得解脫。

如果我們能夠這樣來祈請的話,會得到加持,這是絕對沒有疑惑的,一定會得到加持。所以在這個偈子裡提到,我們要向這樣一位「貪欲自解脫」的上師來祈請。

在這裡,我們說要向上師來祈請,這裡的上師指的就是蓮師,他是此處我們祈請時最主要的對象。這位蓮師,我們祈請的對象,他跟我們自己的上師是沒有差別、不可分割的。所謂「自己的上師」,可以說就是我們自己所選擇的、認定的這樣一位上師。在座的你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上師,各自的上師。以我自己為例的話,當我念到「祈請貪欲已自解脫之上師」,這位上師對我來講,他就是蓮師;同時,跟我的上師 —— 也就是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是不可分割、相同的這樣的蓮師。

所以呢,各位可以想:當你向蓮師祈請的時候,你就可以想這位蓮師,跟你的上師是無二無別的。舉例來說,某一位名為JOHN的人是你的上師,在唱頌這首祈請文時,你就想,這位跟JOHN無二無別的蓮師,你向他做祈請;或者我們套用另外一個很通俗的中文名字,例如「志明」,就向與志明無二無別的蓮師,我向您祈請。

實際上各種名稱,尤其是藏文裡面聽起來很奇怪的名稱,都可以是上師的名字,並且,與蓮師是無二無別的。因此,當你觀想向著與你的上師無二無別的蓮師做祈請的時候呢,你就會得到大的加持。

首先依止外在上師

接下來要討論什麼是上師?我覺得要解釋「上師」,最好是要依靠我的上師之一,頂果欽哲法王所作的一篇偈文〈深要教導〉來解釋。也就是〈深要教導——— 學修雙全的教言精華〉。

我先念一遍藏文,對各位可能沒什麼用,但對我會有些幫助,所以先念一遍藏文。

〈深要教導〉

先由外在上師示法教,轉心趨向佛法為至要;

中以內在上師聞與思,令法趨入正道為至要;

後以秘密上師於自心,令念解於空性為至要;

前中後三上師合為一,令惑顯為智慧為至要;

象徵實義表法上師寶,與我不離切信為至要。

憶師恩與虔信若無缺,三界一切處皆得加持;

虔誠信心確信若未生,上師為父亦無有是處。

上師究竟不執於色身,了義法身上師遍輪涅。

若不識自性不見己惑,則以口訣金匙來開眼,

百信之眼一開將照見,上師與我無聚亦無散。

由此力生無漏功德聚,一如茂春歡悅之雨雲,

加持成就事業泉源處,得獲確信定無有疑慮!

學修兼備教言之精華,我今以此獻禮極深要!

~這些口訣,是芒噶朗(義為吉祥,即尊聖的 頂果欽哲法王)對具信的鄔金所宣說的。

所以看到這裡,就解釋了什麼是上師。一般來說,在台灣、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東南亞,還有在歐洲、美洲,你會看到很多很多對於上師的誤解,也有很多對上師的不瞭解或迷惑。尤其在台灣,「上師」指的就是「來這裡拿你錢的人」。但我這次來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拿到錢,不是因為我很富有、不需要錢,而是因為在 竹清仁波切的加持之下,錢對我來說,不是個什麼重要的事。(眾笑)

因此呢,什麼是真正的上師,我們看到欽哲仁波切在這篇〈深要教導〉中解釋得很清楚。第一段寫到:上師有外在的上師,內在的,還有秘密的上師。

在欽哲仁波切這篇偈頌裡面提到的上師,分為外、內跟密。但在密勒日巴道歌裡面將上師分成外、內跟究竟。所以,一開始我們要依靠的是外在的上師。那麼首先,什麼是「外在的上師」呢?此處有幾個要點:

他是具備或者說他帶著傳承的加持,他是具有傳承的人。

他本身具備一些特質、一些功德。什麼功德呢?

是他有這方面的學問、學識,同時,還要有證悟,也就是學修兼備,這裡的「證悟」,意思是最好是他有證悟,要不然他至少有對於禪修上的一些覺受。

在密勒日巴的道歌中提到,上師的定義就是「具備傳承」。因此,我們可以說,在金剛乘裡面的上師,最重要的一個功德或者說他的德相,就是具有傳承。所以,他要有一個好的傳承,而且這個傳承並沒有被他毀壞了三昧耶戒而染汙,意思就是說他的戒律、三昧耶戒、誓言,也是很清淨的。這是最重要的。

因此呢,我們首先要依靠的是這樣的一位外在的上師,這位上師,他具備全然證悟的心性,同時,他也是一個模範、典範,他可以將傳承的加持完全的傳遞、引薦給這個弟子。透過這樣的傳遞,能夠讓弟子也全然地證悟到心性。一般我們說的佛法教學,或者是傳遞,如果只是口頭上,其實很容易,因為如果多讀一些書,就像在大學裡那些教授,多讀點書就可以教學。但是,在此處,一位傳法的上師,很重要的是他必須具備了傳承的加持, 同時他也需要有一種能力,可以培養出整個氣氛;讓弟子在這種加持的氛圍當中,能夠了知到他的心性。這就是一位所謂「具德的外在上師」最特殊的地方。

因此,在最開始的時候,尤其對於凡夫、普通人來說,老實說像我自己,一開始就要依靠這樣一位完全證悟的上師,同時是以一個外在的、「一個人」的形象,我們依止他。

從輪迴的惡趣,轉心向道

透過上師的加持,令我們的心轉向佛法,讓我們的心趨向法教。平時我們的情況,心都是趨向輪迴而不是佛法。我們總是散亂在輪迴的各種事情當中,大家不覺得嗎?輪迴實在很有趣,跟佛法比起來,佛法好像很無趣!你看,有趣的輪迴,以台灣為例,我去過兩次KTV,但不是很喜歡,裡面太暗,聲音太吵。但無論如何,台灣還有很多很有趣的地方,例如夜市,你可以在夜市裡吃很多東西,年輕人還可以去舞廳,抽些東西、喝些東西,大家都知道輪迴有趣的地方。但是,一整夜在有趣的輪迴當中,隔天早上一醒來,你立刻會感到痛苦和不舒服。所以,輪迴的果是什麼,其實是很清楚的,就是在你整夜過後,隔天一早醒來時那種痛苦、那種頭痛,這就是輪迴。但是如果不計後果的話,輪迴是很有趣的。

所以,輪迴很有趣,佛法無趣。這個修道,就是道法它是無趣的。所以你看,上師總是叫你做什麼,你就得做什麼,這是多無聊的一件事情,不僅是如此,還叫你面前來了什麼,你就得面對什麼,也是很無聊的。尤其像禪宗,或者是日本的禪,傳統上來說,它是要你面對一面全白的牆而已,甚至不是像這樣子花花的、漂亮的佛堂,就是一面白白的牆而已,實在是蠻無聊的。所以各位應該很慶幸,自己挺有福氣坐在化育這個漂亮的佛堂前,壇城、擺設、甚至窗外的景色,看起來都還不錯。

當年我剛開始練習禪修的時候,當時我的上師,也就是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教導我們禪修。時間大約是在1980年左右,早期的時候,一群大概三十多個學生,堪布仁波切要我們這些學生面牆而坐,所以這面牆坐幾位,那面牆坐幾位。就是因為有過這樣的經驗,所以對這種面壁的禪修方式,我是有感受的經驗之談。

所以我禪修的第一課,就是專注面對著牆,同時還專注在一個很強的心念

—— 到底什麼時候可以結束這個禪修!(眾笑)大家知道,就是看著牆,但心中一直想:「到底什麼時候可以結束啊」,但我發覺總是無法結束,所以大家可以想像那個景象:一群學生面對著四堵牆, 竹清仁波切有時候就坐在中間,非常愉悅地偶爾會站起來行走,而且會歌唱,總之,你感受到他在享受著、慶祝著每個學生的痛苦。

不僅如此,如果學生在禪修時打瞌睡的話,就會看到班長或者糾察師(監香師),他就會走過來,走到打瞌睡的學生後面,點一下你的肩膀,那表示你下課之後,還要被罰款。當年,罰金大概是兩塊盧比左右,實在是非常資本主義的寺院!直到現在我都不知道他們後來把那些罰金做什麼用了(眾笑)。開玩笑的,他們都拿去點燈了。對寺院學生而言,是很好的累積福德、很好的供養。但是大家知道我的「供養」比不上同期的某些同學,我不會在這裡說出他們的名字,因為在座各位可能認識他們某些人。

所以,在前往涅槃這樣子的旅程,並不是很有趣。而且,它一開始是先從看著或者專注瞪著一面牆開始!所以呢,輪迴是有趣的,我們還是回到我們的主題:輪迴是有趣的。各位如果想要有一些歡樂、趣味的話,歡迎回到輪迴。但你要記著隔天早上那種宿醉的痛。(輪迴還有趣的一點,就是你偶爾可以喝可樂。)

所以在一開始,我們依靠這樣一位外在的上師,透過他,我們能夠得到如何在道上修持的各種教法,透過他,我們可以得到甚深見解的教授。也就是透過這兩個部分,告訴你如何在道上實修,以及實修上需要具備的見解,依這兩個部分修持,我們的心就能夠轉向佛法了。

讓上師觸動你的心

其實,講到修行──修持的旅程,或者稱「道法」,其實就是我們的人生,跟我們的人生很像,並不是另外的東西。就像在人生當中你會有一個想學習效法的對象,可能是你的父親、母親,或者哥哥、姊姊,或者一些偶像明星。人生中你需要一個效法的對象,這時候,在金剛乘的修持旅程中,你要效法的對象就是你的上師。所以, 我最崇拜的偶像、最大的偶像、超級偶像就是 竹清仁波切,他是我的超級偶像。你們可能不覺得 竹清仁波切很酷,但我覺得竹清仁波切真的是超酷的!

所以,我們就可以以堪布 竹清仁波切為效法的對象。但這不表示 竹清仁波切是唯一一位我們要效法的上師,並不是這個意思。在座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上師。例如寧瑪派裡,以蓮師為主要的模範,在其他的傳承上,例如噶舉派會以法王噶瑪巴為主,或者薩迦的某些祖師、格魯派的宗喀巴大師等等,但我講解的時候,會以 竹清仁波切為例,來作解釋,但各位可以想著你自己的上師。

所以,當我們以 竹清仁波切為我們效法的上師時,上師教授弟子甚深的見,同時告訴我們在道上的心性指引,接受了這樣的指引,我們實際來修持,很自然的,我們的心就會轉向佛法,意思就是我們的心將能夠成就覺醒。

所以這樣的一位上師,可以說就是啟發我們最主要的一位導師。所以,在藏文裡,這句話還有一種他會「觸動到你的心、讓你的心感動」的意思。就好像英文說MO V I N G或中文說很有感受、很觸動。在這個時候,我們的心感動了,我們的心開始願意趨向某個地方了,開始去行走了,到哪裡去呢?就是「趨向於法」。也就是說,當你依止了這樣一位上師,當你見到他,當你聽到了他的教法的時候,他讓你的心很自然的感動了,並且讓你的心趨向、開始行走向佛法了。這就是在 頂果欽哲法王這篇偈文所寫的,我們最開始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讓我們的心趨向於佛法。首先透過外在的上師,他啟發了我們,讓我們的心生起歡喜、想要趨向於佛法。接下來就進入「內在的上師」。

思維內化,即是內在上師

這裡所謂「內在的上師」,有的時候稱為「如來教言的上師」。所謂如來教言的上師,這裡的「教言」指的就是過去佛陀所說的這些佛法內容(經教),也包括了過去的論師們所說的論點,還包括了成就聖者們所說的教授,我們依循這些教授(經、論)而修持,這就是內在的上師、如來教言的上師。因此,我們可以說這個「內在的上師」,指的也就是我們對於佛法的聞、思、修三個部分。

一開始,我們學習的任何經典、經教、法教、文字,都是我們的上師。當你多去聽聞法教後,更進一步地,你將這些聽聞的東西真正的內化、思維後,也就是將佛陀的教言或祖師大德、成就聖眾們的教言,思維並真正內化後,這樣的思維跟內化,就是我們的上師。

付諸實修,始見真正上師

接下來第三個部分,就是當我們繼續實修、真正修持這個教法,並且毫無疑慮的去修,這就是我們真正的上師。

所以各位可以看到,它是有一個進程的。從最開始首先我們要依靠一個外在的上師,一個人相的上師,例如像堪布 竹清仁波切,或者像 頂果欽哲法王,他是真的有這麼一個人、這樣一位上師,他給我們這麼多這麼多的教法,但真正他要我們做的是什麼?其實是進一步,追隨「內在的上師」,指的就是這些教法,這些我們學到的、聽聞到的這些文字內容,我們真正將它內化思維,並且付諸實修。之後,透過這樣一個聞思修的過程,我們的心能夠安住在心的實相本性中,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上師。

前面,我提到了我最主要的兩位上師,如果你並不是很喜歡他們,沒有關係,你可以把他們貼掉,換成你喜歡的上師。他們是可以被替換、被取代的。這裡並不是開玩笑,你真的可以換成你自己的上師。所以,好好學習上師給你的教法,好好的去思維上師告訴你的這些法教,並且將你這些思維,帶入你的禪修,帶上你的禪修墊。

這裡講到了禪修,禪修並不一定就是不停地念誦。念誦可以是一種禪修的方式,但不是只要念誦就是有禪修,並不是的。有時候,你只要安靜的坐著。你的生活已經太忙了,為什麼還要把那種繁忙的念誦再帶上你的禪修墊呢?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不論是中國的禪宗或者日本的禪宗,南傳的禪修法門或者金剛乘的大手印、大圓滿,各種禪法當中,都很強調安靜的坐著。

這就像 竹清仁波切一開始教我們這一批學生禪修的時候,就是坐著,安靜的坐著,然後看著牆,沒有任何其他事要做,不需要念誦什麼東西,也不需要去唱頌,那些都不需要。開始時,只要安靜的坐著,再之後,你就可以唱頌或者念誦。這裡談到的,就是思維跟禪修是很重要的。因此,如果我們可以交互運用,偶爾安靜的禪修,偶爾動態的唱頌或念誦,這樣的修持是很有力量的。

當你安靜的坐著的時候,你可以感受到佛的心;同樣,當你安靜坐著的時候,你可以感受到上師的心。當你安靜坐著的時候,你可以感受到你自己完全的覺醒。所以在這個部分,我們說透過內在的上師,也就是這樣聞、思、修的過程,透過這樣的過程,就是你真正開始見到真實上師的時候。

我們來唱一首道歌。〈雪山之歌〉(《密勒日巴大師全集》歌集上第51頁)

恭敬頂禮上師足~

成就加持空行賜,三昧甘露利無窮,

以信供佛身根利,徒眾善行獲吉祥。

當下一念顯空性,少物微塵不可得,

頓超能觀與所觀,我得如量之見地。

光明相續如流水,修觀無間亦無得,

能修所修一時消,我得堅毅之修觀。

能作所作皆光明,緣起皆空決無疑,

能行所行無罣礙,我獲最勝之行持。

方分妄念法爾消,希懼貪瞋盡寂滅,

頓超戒律能所持,我守最勝之持戒。

法身自心無少別,悟此二利自然成,

能得所得皆超脫,我獲殊勝之成就。

為答信徒之詢問,老密唱此歡喜歌,

大雪替我圍茅篷,空行為我供食物;

夏日雪水最勝飲,無勤諸事自然成,

勿勞耕種稼禾結,無需收藏倉庫滿;

觀察自心見一切!居於低下至高位,

圓滿勝願上師恩。徒兒施主與會眾,

汝等信心誠可感,為報殷誠供養德,

我今答汝此法歌,你我皆應大歡喜!

好像可能唱得不錯。請再唱〈六種問〉。請好好的唱。

〈六種問〉(《密勒日巴大師全集》歌集上第110頁)

心之所顯億萬千,多於日光映微塵,

應於彼體如實知,如王自心確了知。

萬法實相之本體,任何因緣不能生,

唯一實相得決定,如王自心確了知。

洞澈真如之證智,雖逢百刃無退卻,

由此自然斷貪著,如王自心確了知。

妄念奔馳如潮湧,鐵閘銅池不能容,

念由心現非外境,如王自心確了知。

各種五欲之受用,智慧本尊亦不棄,

於彼六識鬆緩住,如王自心確了知。

六識境之諸顯現,世尊手亦不能抑,

知彼現象無有境,如王自心確了知。

謝謝!〈雪山之歌〉以及〈六種問〉,這兩首道歌都是非常非常甚深的教法。為什麼剛才唱這兩首道歌呢,因為頂果法王這篇偈言提到「中以內在上師而聞思」,所以我們要好好的聽聞、思維這兩首道歌。

雖然有許多許多甚深的教法與經典,但是,密勒日巴大師的道歌是最殊勝的。因此,這「內在的上師」指的是什麼呢?就是你真的能夠嘗受到、體會到、經驗到上師的見解。你真正能夠嘗到了上師所經驗的這種味道。你是真正能夠感受到,而不是只停留在看著外在上師的相貌而已,那可以說只是一種迷信。「內在的上師」是指你真的能夠體驗到上師的見解,感受到他的經驗,這就是真正的上師,透過這樣,你就越來越接近上師的心。

我們常說,你無法透過一個人的外表而說出這個人的情況,只有當你越來越瞭解這個人的時候,才有可能知道。我有個很有趣的經驗想跟各位分享。有一次我到一家戲院,在男生廁所看到一位又乾淨又時髦、打扮非常體面的先生,但是不可思議的是,這位紳士上完廁所竟然沒洗手就走出去了;當時旁邊另有一位外表看來很邋遢、不修邊幅的傢伙,他上完廁所,竟然非常仔細地用肥皂洗個半天,把手洗乾淨再出去。所以,這個就是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男廁裡的秘辛」。總而言之,就是告訴我們不能憑外表去評斷一個人。

此處,我只是跟大家分享自己一種先入為主的概念,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那樣一位體面又整潔的人,結果他竟然不洗手,完全不衛生;但我們以為看來很骯髒、邋遢的人,他的本質卻是那麼講究衛生、會去洗手。

趨入師心,體驗上師的體驗

同樣的,我們在看上師的時候,的確,他外在的模樣很好很殊勝,但是,如果你沒有真正趨入、瞭解上師的見解,或者說上師的修持,這時可以說,你跟這位上師是完全沒有任何聯繫的。所以你不可以僅憑外表就去評斷任何一個人。在這裡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我們內在的上師。

內在的上師就是你真正去瞭解、去知道這個人——知道我們的上師。你瞭解上師的見解是什麼、修持是什麼、習慣是什麼。你真正的知道他、瞭解他。所以呢,請大家好好的唱〈雪山之歌〉和〈六種問〉。(全體再唱一次〈雪山之歌〉與〈六種問〉)

此處,「內在的上師」一開始是指: 當你真正能夠經驗到、嘗受到上師所經驗的見解,還有上師所經驗的修持,換句話說,在金剛乘裡面,形容「師心我心無二無別」,指的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事實上,這個「內在的上師」,它就是一個關鍵,是指你「真正開始認識到你的上師」這個起始點。一位上師的外相,真的並不那麼重要,不一定非得是他的學生才能看到,臺北街頭的每個人都可以看得到上師的外相。就好像假設你跟你的上師走在臺北的街上,(此處,你可以想著任何一位上師),以我來說,就像是我跟著 竹清仁波切走在臺北街上,我看得到 竹清仁波切的相貌,同樣,街上每個人也都看得到,沒有任何的差別。或者,你也可以說在網路上,成千上萬的人都可以透過網路看得到上師的相貌(照片)。

但是所謂「我是仁波切的弟子」跟那些不是仁波切的弟子的人,差別到底在哪裡呢?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感受到有差別呢?就是當我真的開始經驗到、嘗受到上師的見解,以及上師禪修的那些經驗,當我開始經驗到這一點的時候,此時自己就跟其他人不同了。

我們可以把經驗的對象換成佛陀,情況也是一樣。例如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看到佛陀的相貌(照片),你可以在網站上、街上、雜誌上、書上都可以看得到,甚至不同信仰的人也看得到,基督徒、回教徒、佛教徒,或者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看得到佛陀的相片。但到底是什麼讓身為佛教徒的我們跟其他人不同呢?就是當你能夠真正去經驗到、瞭解到佛陀的教法,瞭解到他想要說的見解,瞭解到他所禪修的經驗,你真正跟這一些內容建立起一個關係時,亦即跟他的見、修、行這些建立起關係時,這時候,你就是一個佛教徒。

所以呢,不要太瘋狂迷戀於上師的外相。那只是外在的一個上師的相,內在的上師是更重要的。

秘密上師,從自心開顯

頂果法王的偈言接下來第三句提到:最後,「後以秘密上師於自心,令念解於空性為至要。」在這裡第三個階段(或說第三個層次)的上師──秘密的上師,唯有當你真正從各種迷惑中解脫出來時,這時候你才能夠真正說體會到了「秘密的上師」;換句話說,它就是你的自心,自心的本質,自心的實相。因此,我們可以說「秘密的上師」或「究竟的上師」,就是我們的自心本性,心的實相。

在大手印的教法裡面,所謂秘密的上師或究竟的上師,稱之為「法性意義的上師」,或者叫「法性義的上師」。第九世大寶法王 旺秋多傑在《了義海》當中是這樣子提到的。

所以,這個「秘密的上師」,它就是我們自心的實相,自心的本質。這個究竟的上師,從來沒有跟我們分離過,它就在我們自心中。

當我們能夠真正碰觸到自心的本質或者實相的時候,換句話說,就是真正碰觸到「秘密的上師」、「法性實義的上師」時,我們的念頭將能夠解脫於空性,這裡的空性,也就是指法界中。

在大圓滿與大手印這兩個傳承中,都提到說,這個究竟的上師,或說這真實的上師,它不在外面,它在我們的心中,它是在裡面的。就是說,真實的佛就在你的心中,然而我們總是向外去找尋一個佛;所以真實的上師就在你的心中,然而我們總是向外去找一個上師。

這篇偈文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依止上師是有這樣的一個進程,是有次第、有層次的,一開始你要依靠一位外在的上師,接著是內在的上師,再來第三個是你一定要知道,這樣秘密的上師就是你的自心,你一定要認識到你的自心。唯有透過認識自心的上師,你才有可能全然的轉化,或者說全然的轉移、淨化你的心,全然的轉移、淨化你的迷惑跟煩惱。

如果你總是依靠著、依賴著外在的上師,就像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永遠需要保姆。甚至可能到十五、十六歲了,還是需要保姆,要人幫你煮飯,要有人為你讀床邊故事,你一定要開燈才敢睡覺……你知道的,有些人一輩子都長不大。同樣的,在心靈的層面來說,如果你總是想要依賴外在的上師,你是永遠也長不大的。

某方面來說,這樣一位被稱為「上師」的保姆,對這個BABY他也會覺得很累。當然,你可以說,「我想要永遠保持年輕」,但你要知道,這位已經年長的上師,他只會越來越年長,所以最後呢,並不會有太好的結果。當我們還是BABY的時候,我們是需要一位保姆,但我們到了某個年紀之後,就真的應該要對自己負責了。

在金剛乘當中,也是一樣的。一開始,你需要依靠這麼一位保姆,也就是外在的上師,但之後你要將這位保姆所說的這些內容,要真正的內化,去思維它,變成是你自己的。最後,第三個階段,是要真正瞭解到、認識到自心的實相。那麼最終,你就真正的獨立了。

不要永遠想當一個「上師的BABY」。

事實上,在座各位如果是父母,你們可以想想,如果你有一個孩子,你會希望你的孩子到40歲還像個三歲的小孩子嗎?像那樣長不大嗎?不會的。所以同樣,上師也不會希望他的弟子永遠像個BABY一樣,他希望你成長。就好像一個家庭裡面,小的時候你和兄弟姐妹在一起,家裡可能會打打鬧鬧的,同樣的,當你是一個佛法的初學者,剛開始你跟你的師兄弟之間也會吵吵鬧鬧,這是可以的。但是請你長成之後,老一點之後,停止這樣的爭吵跟打鬧。尤其,如果你是身為家中的兄長,那更要為了你的弟弟妹妹們建立起一個好的模範。

我們可以做一個觀想,觀想你現在是為人父母,你有一個孩子,你就好像觀修本尊那樣的去觀想。你想你是一個父母,你有小孩,你希望你的孩子永遠在那兒打鬧嗎?你會希望看到你的孩子在那兒打,你還非常的享受說:「哇,再打、再打!太棒了,繼續打!」不會的。父母不會希望看到孩子像拳擊賽那樣,「哎,他打得好,他要贏對方,」不會這樣想的。所以你可以試著想想如果你身為一個上師,同時,你也看著自己,身為一個學生的自己,你從一個你是上師的角度來看著你自己。上師真的希望你長大。上師真的不希望你永遠在那裡兒戲。事實上,每個父母最希望、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孩子能夠真正的獨立,不需要再照顧他。同樣在此,你會看到上師真正的夢想是什麼?他希望這個弟子真正的獨立,也就是弟子真正的證悟,也成為一位證悟的上師。

這裡提到說「讓念頭解脫於法界空性」,這是最重要的。這裡並沒有說,希望這個迷惑更加增長,或者這種分別心更加增長,它是說,要讓這一切的分別念頭解脫於空性。希望各位對於這前三個上師,好好的去學習它、思維它。

在我們台灣,尤其是金剛乘真正在弘傳的這些國家裡,大家對於「上師」都會有一個概念、有一種認知。所以這個偈文是這麼的重要。它是出自於一位真正圓滿的完美上師所寫的,也是我的一位上師──頂果欽哲法王。所以透過這個偈文,大家真正對於上師的意義會有所瞭解。

(下課鈴響了)今天我們要講到下午一點。(眾笑)

我們課程的主要法本〈蓮花生大士祈請文〉中,提到好多好多上師,例如「貪欲自解脫的上師」等等,因為提到這麼多,所以我今天講解了「什麼是上師」的意思。

在下課用餐之前,我有一個請求,請大家再唱一首道歌。

〈中觀真實描繪〉(《密勒日巴大師全集》歌集上第350頁)

若就勝義真實言,

一切諸佛亦空無。

無有能修無所修,

無有地、道、無修證,

無有佛果無佛身,

無有智慧無般若,

因此涅槃不可得,

無非名言假立耳!

宇宙三界所有法,

或現堅實或變動,

本來無生無有實。

本體亦不可得故,

何有俱生之智慧!?

更無業力及業果,

是故輪迴名亦無,

究竟之義如是耳!

嗟乎!若無有眾生,

何來十方三世佛?

無因則果不成故,

世俗諦中一切有,

輪涅諸法皆建立,

能仁訓示如是雲。

有法諸物之顯現,

空無法性之虛寂,

此二體性本一味,

無有絲毫之差別,

自他同異不可得,

一切雙融遍法界。

證悟如是境界者,

不見心識見智慧,

不見眾生見佛陀,

不見法相見法性。

由見如是真理故,

大悲之心油然生,

神力自在無畏法,

諸陀羅尼法爾成,

諸佛所有眾功德,

如摩尼寶自湧出,

此我老密證悟也!

此我老密證悟也!

接下來唱法王所做的迴向文,也就是〈世界啊!〉。

不管各位喜不喜歡這個調子,這是最好最好的一個迴向文,最好的一個祈願文。

〈世界啊〉

世界啊!我們在您懷裡生生死死,

我們的苦樂在您身上自然舞動。

您是我們的家,從古至今。

我們永遠珍惜您。

願您,化為那夢中的淨土,

一切平等無私的國度,

與慈愛溫柔的天女,

擁抱著您的冀盼,堅定不移。

您是最親的滋養,

切莫任意展露您黑暗的一面。

我們要讓您的一方一土,

成為和平良田,

千萬幸福的果實,自由芬芳,

圓滿成熟我們無盡的期望。

唱得非常好!唱得非常好!

如果再不下課吃飯的話,就要被罵了。(眾笑)

「甦醒吧!心中的蓮師」閉關教授.第五堂課

有信心,修持才有力道!

虔誠心就像開關,打開了燈,看見真實的你!

主法上師:竹慶本樂仁波切

時間:2009年11月14日 下午3:30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英譯中:堪布丹傑

整理:楊悅芸、林柔君

先一起唱頌〈蓮師祈請文〉。

接著我們繼續討論這篇由 頂果欽哲法王所寫的祈願文〈深要教導:學修雙全的教言精華〉。之前我們已經討論過「外在的上師」、「內在的上師」還有「秘密的上師」—— 最後一個,也可以稱為「究竟的上師」。

三種上師的關聯、比喻與含義

我們可以說外在的上師他是一個模範,一個例子;而內在的還有秘密的上師可以說就是實際意義的上師,內在的、秘密的上師,是想要表達外在上師這個比喻的含義。

所以有這麼一個比喻的上師。它比喻什麼呢?它是一個模範、一個例子、一個比喻;透過它讓我們瞭解到什麼是佛性,透過這個比喻也讓我們知道,如何能夠了知這個佛性,或者說心性。

透過這樣一個外在的,比喻的,模範的上師,它要闡述的寓意是什麼?它要闡述的含意是什麼?它要告訴我們的就是我們本具的佛心、佛性,或者本具的心性。

外在上師像鏡子,反射弟子真實容顏

通常我會用一個比喻來說明:上師好比是一面鏡子。當你看著鏡子的時候,你會看到什麼?你能看到這面鏡子的臉嗎?你會看到鏡子本身嗎?並不會!你只會看到鏡中反射出來的你,你的臉、你的容貌。這可以說是鏡子它的責任——也就是反射出它前方的影像;我們可以說,此時你真實的佛性、真實的面貌,就會被「上師」這面鏡子反射出來。

當你看到這樣一位外在的、莊嚴的上師的時候, 這裡要強調的是, 這裡的莊嚴是beautiful(美麗),這樣一個漂亮莊嚴的上師,這裡的漂亮指的不是他的樣貌;上師的莊嚴指的是他的功德,還有他自心佛性的功德。

當你看到上師的莊嚴功德時,你看到的,其實是反射出你自己證悟時的莊嚴功德;首先, 你會從上師這面鏡子當中,看到了你自己證悟時莊嚴的相。

再來第二個,你會看到的是,如果你的臉上有一些髒東西、灰塵,鏡子也會如實地把它反映出來;你要知道鏡子它是不會害怕、不會畏懼反映出這些髒東西的。鏡子它也從來不會禮貌、客氣的,它也不會刻意為了你而改變什麼,或者刻意為了你而顯現什麼。

上師這面鏡子, 反射出來的,都是我們當下的容顏,所以當你滿臉塗滿黑炭的時候,你會看到,鏡中反射出的也就是這個黑臉,烏漆抹黑的一張臉;又或者因為你在什麼地方工作,弄得滿臉都是炭,只有露出兩顆圓滾滾的眼睛,還有一排白白的牙齒,看上去很像萬聖節戴著面具的樣子,鏡子也都會反射出來。

所以鏡子的工作其實就是真實的反射,並且清楚地讓你看到自己的這個髒臉。鏡子不會生出一隻神奇的手,幫你把臉抹乾淨,它是不會生出這隻手的。雖然最後我們會知道要清洗我們的臉,但前提是因為你從鏡中看到你的臉是髒的,所以你會說: 「啊! 我的臉髒了,我要清洗它。」

面對鏡子,打開你的心

我們可以清洗各種東西,讓它看起來比較好。我曾經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廣告;這個廣告是說: 有一家大公司的執行長,樣子非常的帥氣,緩緩地走下黑色的轎車; 他西裝筆挺,穿著得體。

接著你會看到在他的轎車旁邊,有非常多的人在等著他;他的身邊也有很多的保鏢、隨扈,都在保護著他;但當他一走下車,他穿的鞋子,不曉得黏了什麼東西,大概是黏了一張報紙,所以當他一邊走路時那個黏著的報紙也一邊飄著走。

這時候一位保鏢趕緊衝過來,把報紙拿掉,將鞋子弄乾淨; 在此同時, 當他走著走著,頭皮屑也不斷地撒落到肩上。這時候,又有一個人跑過來幫他把髒東西清乾淨,總之你會看到他周圍有五、六個看起來很可怕的保鏢護著他。

他正要去參加一個會議,最後終於走進大門。當會議室一打開,他看到裡面充滿很多的人,他笑了!看似非常莊重的一個微笑。當他露齒一笑,一片菜葉眼睜睜地就卡在他的牙縫裡面。

你可以想像當門一打開,那麼多人在裡面準備著,等候著他來開會,他也會心的笑了,但是一大片的沙拉葉子卻卡在他的牙齒上。

我好喜歡這則廣告!

對我來說,看到這則廣告的感覺是什麼?我覺得這則廣告在告訴我們:的確,就像這位執行長,一路上有很多的人可以幫你清理外在的東西,但還是有一些骯髒的東西是你要靠自己去清理的,譬如說牙齒裡卡著的菜葉,是沒有辦法由一個跑過來的人,將你的嘴巴扳開,然後直接勾刮下來。這是不行的。

如同剛剛的比喻,我們可以向佛菩薩、向本尊、向祖師們來祈請,然後佛菩薩們,就好像剛剛那個CEO的那些保鏢,可以幫你清理部分的東西,比如你腳下的報紙,或者你肩膀上的頭皮屑,但是他們沒有辦法幫你清洗牙齒,那部分還是得靠你自己。

所以,同樣地,我們可以透過祈請得到一些加持,但是最終要完全認識到真實的自心,或者要完全的覺醒,能靠的唯有自己,沒有其他人。

上師, 就好像我們剛剛談到:他是一面鏡子。當你願意麵對他的時候,當你笑了,你就可以看到那一大片的菜葉,卡在你的牙齒裡。這裡我們說張嘴對著鏡子或者對著上師,指的是:你要打開你的心。當你願意真正面對著這個鏡子、對著上師打開你的心的時候,你自然可以看到那個最細微的染著,它就在那邊。

當然上師如果碰巧是位牙醫的話,當然你就可以打開你的嘴,請他順便幫你洗牙,但因為大部分的上師都不是牙醫,所以不一定要打開你的嘴巴。

三種上師,不能分割!

接著下一句說:

前中後三上師合為一,

令惑顯為智慧為至要。

在這裡說:「前中後三上師合而為一」,但要將這三個上師合而為一,要知道這三者是不能分割的。這裡說前、中、後,其實「前」,指的是外在的上師,「中」,指的是內在的上師,而「後」呢?指的就是秘密的上師。我們要知道這三者是合一、不可分割的。這三者的要點、精要,都是一致的。

我們要知道這三種上師的關聯性。事實上,如果沒有外在的上師,你沒有辦法真正地了知到內在的上師。進一步來說,同樣地,如果你沒有依靠外在的上師,就沒有辦法真正瞭解內在的上師,也就是你不可能認知到自心秘密的上師!

所以從這裡,你可以看到這三個上師,都有著關聯性,而且彼此連結著, 一個接著一個;並不會說當你得到了內在的上師,就要把外在的上師丟掉; 或者當你得到秘密的上師, 就要把外跟內的上師丟掉,不是這樣的,這三者都是相互關聯的!

所以,透過瞭解這三種上師是合而為一的時候, 就能夠「令惑顯為智慧」;在這個時候,透過你這樣的經驗,就能夠讓迷惑顯現為智慧。

得到加持的關鍵,在於虔誠心

象徵實義表法上師寶,

與我不離切信為至要。

這一句是比較容易的,「象徵實義表法上師寶」在藏文裡有三個部分,三個詞分別代表剛剛所謂的外、內、密的上師:

一,象徵的上師:指的就是「內在的上師」;

二,實義的上師:即為「秘密的上師」;

三, 表法的上師: 這就是「外在的上師」。

在藏文是由內、密再到外,這是因為音節的關係,所以他會把這幾個詞, 做這樣的排列;但中文的話,其實接著之後再翻譯給各位的時候,可以按照外、內、密這樣的順序,可能比較順一點。

最後一句說,這三者與我不離,就是跟我沒有分離,要具備這樣的切信, 是非常重要的!

這裡提到有這三種上師,當按照外、內、密的話, 外是「表法的上師」,內是「象徵的上師」,而密是「實義的上師」,這三種上師跟我都是沒有任何分別的。接著 頂果欽哲法王提到,這裡的關鍵處是什麼? 就是我們要「具備切信」,切信同時也可以說就是一種虔誠,一種虔信心,一種虔定心!

這裡提到這樣一種虔誠的信心,如果我們對上師具備了虔誠的信心、懇切的信心,會很自然的時常憶念師恩,而且無論你在哪裡,無論你在輪迴,在任何角落任何地方,加持都會進入到你的心裡。所以這一句話告訴我們,得到加持的關鍵, 在於我們對上師的虔誠心。

就像剛剛的比喻:上師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就像站在鏡子前面的那個人。這時候我們可能會問:虔誠心是什麼?虔誠心其實就是燈,也就是那個開關,當你有了虔誠心,就好像你開了燈,當你開了燈,你才有可能看到反射在鏡子當中的那個你。

所以當沒有虔誠心的時候,也就是沒有光的時候,一直在那兒黑漆漆的什麼都看不到了。雖然這裡提到信心和虔誠非常重要,但在這裡並不是一開始你就要完全的信任,或者完全具備虔誠心,這裡談到的信任,其實剛開始你只要有那麼一點點的信任,一點點的相信,也不需要多。

這就好像你生病去買藥是一樣的,好像你對藥的那麼一點點的信心,這個藥你知道可能出自於一家西藥公司等等,裡面也都會附上整罐藥的說明書、包括裡面的成分,裡面有各種你看不懂的藥的專有名詞、專業術語等等,但是你就是有著信心——就是這間公司,這是個好公司的藥!你相信、你買了、你吃了,然後,你等著看會有什麼效果!

同樣對於上師,剛開始的時候,就像是買藥,就像是用藥一樣,你只要有那麼一點信心就行了。這裡的「藥」,指的就是上師給你的法,這就是法藥。然後你要吃下去,就是你要去練習,你要去修修看,接著呢?就等著吧!等著看會發生什麼?尤其這種虔誠心在你修道的路上,它會是一種很大的影響,很大的力量。

我記得過去有這樣一個實驗:在實驗室裡面,他們做了這樣一個測驗,也就是他們做出一些假的藥丸,其實根本沒有任何藥的成分,只是一些糖分融合而成的東西。但是他告訴那些病人,這藥的藥效非常強,這是一種能夠殺死一切疾病的藥!

不只如此,這些實驗的人也同時告訴那些被實驗的人──你得了什麼病!還給他們看一些病例的報告,告訴他:你得了病。奇怪的是被實驗的人根本沒有病,但是被說成有病的時候, 嚇得臉都變了。這時候, 再給他吃這樣的藥丸以後,結果竟然有著療效,他會覺得病也好了。

由此可知,這都是一種心靈的遊戲,就好像你吃一個藥,如果你勉強吃,覺得這個藥對你恐怕沒效,那你吃下去並不會有太大的幫助。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修持佛法的時候,要具備那麼一點信心!

具備信心,修持才會有效、有力道

這並不代表當我們說:「要對上師有信心」這樣的一句話時,並不代表上師需要你的信心,不代表佛陀或者這個法需要你的信心。真正需要信心的人是誰?是你自己,是你自己需要這個信心。因為唯有具備這樣的信心,才能夠讓你走在修持的道路上,並且讓這些修持變得有效,變得有力量!

憶師恩與虔信若無缺,

三界一切處皆得加持。

為什麼在下一個句子提到──虔誠、信心、確信。當這些倘若沒有生起的話,「上師若為父」,就算上師是你的父親也無有是處,也沒什麼用。

所以這兩句要放在一起。第一句說: 「憶師恩與虔信若無缺,三界一切處皆得加持」。如果你具備對上師的虔誠與信心,不管你身在離上師多遠的地方,無論你在任何地方,都會得到加持。

虔誠信心確信若未生,

上師為父亦無有是處。

同樣相對的,下一句說如果你不具備虔誠、信心和確信的話, 就算這位上師是你的父親,是說你可能天天、甚至一生都跟他在一起,並且早晚都能見到他,也還是無有是處。

這裡的藏文是說,你也得不到任何好處!事實上有的時候你離上師遠一點,你會發覺信心反而變得更強;你會發覺當距離越遠的時候,你的信心也變得更長效;當你離他越近的時候, 信心有可能反而越來越短,越來越小。

虔誠心與跟上師的距離成反比?

所以當你越看不到上師的時候, 你真的心裡就會越想著他,心中永遠繫念著他;你的虔誠心是那麼地有力量,那麼地強烈;反而,當你越跟他在一起,天天見到他的時候,你會越來越想著:啊!什麼時候我可以休息, 不要在他的身邊,承侍他,照顧他,你會覺得累了!

你會發覺自己越來越辛苦,因為你發覺你要開車、要做飯、要煮茶,要隨時跟隨在上師身邊,而且你知道上師經常都不太聽話;他可能會一下到東邊,一下又到西邊,你都得跟著他,你會感到很累;然後上師他喜歡晚上不睡覺,偏偏又喜歡起得特別早;當然你的情況是晚上不能睡,早上卻要起得比他更早。這是我親身的經驗!

現在我開心了,但是我後面這兩位他們開始辛苦了,他們就是喇嘛天南,還有泰勒,是個老外。我自己也是老外!

我的第一位上師是第十六世大寶法王。當時一開始,我等於是當一位侍者,待在法王身邊。我很小就在法王身邊,一出生就在法王的身邊,而且受到很多的教導。

當法王的侍者大約是我青少年的時候,十六世大寶法王真的非常地關愛眾生,尤其法王特別喜歡動物,比對人還更要喜歡。當我長到這麼大,到現在才終於瞭解,法王為什麼比較喜歡動物而不是人,不是那麼關心人。

十六世法王真的特別喜歡動物,可以看到當時我們有蛇、有鳥、有鹿、有狗、有貓等,特別是還有很多的鳥。最後會發現這些動物造成我們很大的麻煩和干擾。法王很喜歡照顧他的那些鳥,法王經常會想要自己清理這些鳥籠,然後,也會抽換鳥籠中間那根木頭的位置, 鳥大都會喜歡站在那上面。

法王會隨時幫鳥變換不同的位置,讓牠站在不同的地方,所以會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去做。鳥籠是圓形的,所以法王會把本來是直線的那根木頭,有時候會將它變為橫著擺放。

我覺得很奇怪,怎麼擺不都一樣嗎?鳥籠本來就都是圓的呀!怎麼放不都是一樣嗎?所以當時我還有幾位喇嘛,經常需要做這樣的事,變換那根木頭方位的工作,直到晚上十二點或者凌晨一點左右。

但是當時每天早上我的上師,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都會在大概三點半、四點的時候起床。那時我們每一個人也都需要起床,不會有人例外!

這也就是為什麼剛剛跟各位說,當你和上師距離太近的時候,你會發覺苦難非常地多,然後信心就會越來越少,越來越短,越來越微弱。因為你會有晚上很晚才能睡,卻還需要起得特別早的痛苦。

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很盡力地試著想要生起信心和虔誠心,但是就好像鳥籠的那支棍子一樣,只是不斷地變換方位而已。在座你們每個人都想離上師很近對不對?那你要小心啊!別靠太近了!因為很有可能你的信心反而就消失了。

事實上,離上師越遠你的信心就越強, 就好像你會遠遠地,遠望這位上師,當下你可能會覺得還不錯,滿莊嚴的;就好像我們現在,彼此之間有了這樣的距離,互相會覺得還滿順眼,滿不錯的。同樣地,就像在座有很多喇嘛,你們都看得很清楚也很好。但是你要知道當彼此越來越接近的時候,信心可能就會越來越少。

親近魔,不見功德見過失

在佛法金剛乘裡面有一個詞彙, 提到一種魔, 魔鬼的魔,或者一種障,稱為「親近魔」。就是當你跟上師太親近的時候,就會有一種魔、一種障礙會產生, 就稱為「親近魔」。

舉個例子來說,就好像兩個很要好的朋友,他們可能是大學多年的室友, 或者就像台灣,在當兵時期一起當兵的朋友,兩個人非常親近。之後可能畢業了, 或者是說兵役結束,但是彼此之間還是有很深厚的友誼。雖然住在不同的地方,偶爾才能見面,但見面時彼此都非常開心,非常愉悅。但是一旦兩個人搬進同一個房子,反而可能很快就會吵架。

所以當我們真的有機會親近到佛陀,譬如說親近釋迦牟尼佛,或者親近殊勝的上師,像法王 噶瑪巴或者像是 頂果欽哲法王、堪布 竹清仁波切等等,當你有機會親近他們的時候,要注意的一點是,不要太過親近了,因為這個時候會有一個危險,就是會有這樣的一種「親近魔」出現。

這種「親近魔」出現的徵兆是什麼?就是你不再能看到上師證悟的功德了,你看到的都是很多瑣碎負面的事情。可能本來沒有這樣負面的情況,但當你不斷地去思維、去胡思亂想時,你看到的可能都是負面的情況。就如同顯乘經典裡面提到,佛陀時代的善星比丘,他就是這樣的狀況。

善星比丘隨侍佛陀25年後…

所以我們要注意,當有這種親近魔出現的時候,真的是非常危險。就像剛剛談到的那位善星比丘, 當佛陀在世的時候,他曾經花了25年的時間當佛陀的侍者,跟在佛陀的身邊。但他最後得到的結論居然是,他跟佛沒有任何的差別;唯一的差別是佛陀的後面有一個圓圓柔和光芒的法輪,而他沒有,也因此最後他對佛陀失去了信心。事實上這是很明顯的一件事,就是你如果真的要有光在你背後,那是非常難的。

我不知道那位善星比丘的腦子是怎麼想的,如果是我看到那個光輪的話,我一定會轉念的。所以這個偈文它在告訴我們什麼? 它在告訴我們: 信心、虔誠還有信任,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尤其當你在建立與上師之間關係的時候,這幾個都是最重要的。在這裡, 由於我們是向蓮師來祈請,所以這裡指的是當你要向蓮師祈請的時候, 信心、虔誠、虔敬都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算上師是你的爸爸,你也不會變得更好。

別執著上師色身,向法身祈求是最重要的

接著,「上師究竟不執於色身,了義法身上師遍輪涅」;所以這個句子告訴我們,不要去執著上師的化身或者上師的這個色身。色相,並不是最究竟的;事實上,究竟的上師是什麼呢?是他的法身。因此上師的心、上師的證悟和上師的智慧,這一切也就是究竟的法身,他同時是遍滿於一切的。所以如果你執著於上師的色相、色身,把這個當成最究竟的話,將會非常的危險。

如果我們執著於上師的相貌或者他的身形,並認為這就是最究竟的上師,那麼很多的麻煩就會出現。其中第一個麻煩就是,如果你具備這樣錯誤的見解,以為上師的色身就是究竟上師的話,那麼,你會發覺你對於上師的信心會繫著於、依靠在上師的一個微笑。

這其實是件很悲哀的事,你會發覺,當上師笑的時候,你的信心就在那兒,但是如果上師不笑了,你的信心也將不一定存在。當我們執著上師的相就是究竟的上師的話,舉個例子來說,就好像法王,他也不可能以他的這個色身陪伴每一個學生,對每一個學生都花上兩個小時去陪伴,這是不可能的。

當然每個人都想要跟法王吃晚餐,就算沒有晚餐至少去喝杯下午茶,甚至只是連喝一杯茶也不太可能。但這些根本不是重點,事實上,真正能夠跟上師法王 噶瑪巴法身的心能夠聯繫的人,才能夠真正得到加持。雖然還有很多人以為要跟他的色身在一起的時候才能得到加持。

當然你有可能花了兩個小時在餐桌上,我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樣的加持,可能得到了一種晚餐的加持而已。但這不代表你要取消或者拒絕跟任何上師共餐的機會, 不是這個意思。當然法王 噶瑪巴請我們吃飯的時候,你當然要把握住這個機會。好像法王到美國的時候,我很有福氣地跟法王同在一家漢堡連鎖店一起吃東西。我當時必須要吃素食的漢堡,而那並不是一家素食的漢堡餐廳。

總之這一句是很重要的。「了義法身上師遍輪涅」,這一句是很重要的,就是你不要昏頭在上師的色相、外相上面, 你要向上師的法身來祈請。這一句說:

若不識自性不見己惑,

則以口訣金匙來開眼,

百信之眼一開將照見,

上師與我無聚亦無散。

接著,

由此力生無漏功德聚,

一如茂春歡悅之雨雲,

加持成就事業泉源處,

得獲確信定無有疑慮!

學修兼備教言之精華,

我今以此獻禮極深要!

這些都是比較容易理解,也是附帶提到的內容。其實主要的正文是之前的那些偈文,接下來我們應該從頭來唱頌這些偈文,請吳宗憲老師來帶領我們唱頂果欽哲法王所寫的祈願文〈深要教導:學修雙全的教言精華〉,你想唱什麼調子都可以。唱偈文:

先由外在上師示法教,

轉心趨向佛法為至要;

中以內在上師聞與思,

令法趨入正道為至要;

後以秘密上師於自心,

令念解於空性為至要;

前中後三上師合為一,

令惑顯為智慧為至要;

象徵實義表法上師寶,

與我不離切信為至要。

憶師恩與虔信若無缺,

三界一切處皆得加持;

虔誠信心確信若未生,

上師為父亦無有是處。

上師究竟不執於色身,

了義法身上師遍輪涅。

若不識自性不見己惑,

則以口訣金匙來開眼,

百信之眼一開將照見,

上師與我無聚亦無散。

由此力生無漏功德聚,

一如茂春歡悅之雨雲,

加持成就事業泉源處,

得獲確信定無有疑慮!

學修兼備教言之精華,

我今以此獻禮極深要!

~這些口訣,是芒噶朗(義為吉祥,即尊聖的 頂果欽哲法王)對具信的鄔金所宣說的。

接下來,有問題的話歡迎提出來。

問答時間

問題1:調伏自心與利益別人如何同時兼顧?

問:第一個是說,我們要先調伏自心,免得到時候,雖說是利益眾生,結果卻把垃圾丟給人家。在這樣的問題之下,就我所知道的是,其實像佛陀多生累劫以來曾經在畜生道及地獄道裡面利益眾生。但問題是, 我們要調伏自心好像很難,不見得馬上就能夠利益到眾生。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是不是可以請 仁波切再解釋清楚一點?我們要如何做才能真正地利益到眾生;看起來好像不會那麼快,是不是我們應該邊學邊做這件事情?」

堪布問: 你所說「邊學邊做」是說你在調伏自心的同時也在利益別人是嗎?

答:對!是不是會有錯誤的時候,然後能夠看得到那個錯誤,馬上修正這樣?

仁波切(笑)

答:其實一個人是可以兼顧調伏自心和利益他人的。你可以做一些修持,透過禪修降伏自心,並且見到空性;但禪修的同時,也可以利益別人。所以自修跟利他並沒有相互違背。但在這之前,對於你剛剛提問的問題, 我想要強調的是,如果你有一些更實際的或者更基礎的一種認識自心、調伏自心的經驗, 那麼當你在利益別人的時侯, 會讓你這種幫助以及對他人的利益更加有效,不會導致讓過程變得複雜,什麼叫做複雜?就是變成在丟垃圾。

所以我們自己到底要如何去判定我是否真的在幫這個人?還是其實只是自己把垃圾丟給他人?你要怎麼樣來分辨?在這個時候,關鍵是你應該要專注在一個問題上:「到底對方需要的是什麼?」這一點要清楚。同時再接著去了解:我可以怎麼樣依他所需要的來幫助他?但很多時候,如果你一開始就依你的想法去想對方會需要什麼?並且給予他你自己的好意,你自己覺得對方會需要的東西時,其實整件事開始複雜化了。就好像一位僧人需要的是紅色的袍子,但是,你卻告訴他,藍色的是不是更好?就像這樣,這個複雜的過程就開始了。

問題2:貪欲的本質是空性,既然如此,為何不要執取貪欲呢?

問:仁波切昨天講到空性像夸克一樣,如果「明、空」兩個都同時存在的話,貪欲分析到最後,不也是這樣依舊存在的情況?那麼,為什麼我們取明空不二?卻不取貪欲?

答: 你這個問題有點把二諦:世俗諦和勝義諦,兩者合併在一起討論了。也就是我們會說,譬如貪欲的本質是清淨的,然後說執著的本質也是空性的,或者煩惱的本質也是清淨的等等,這些講解都是在勝義諦的基礎上。

事實上如果從勝義諦來說,不僅僅是這些煩惱,各種的貪欲的本質是清淨的,或者是空性,是無實有的。甚至具有這些煩惱的那個人,那位眾生,他也是無實有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在這裡面的「能斷」、「所斷」都是空性的。在世俗諦來說,煩惱存在、這個人也存在、他的執著也依舊存在,所以在這個時候,這些都應該要斷除。

問:仁波切呢?

答:Yesla!(眾笑)

問題3:如何能夠經驗到心的本質跟實相,而且讓它持續下去?

問: 這個問題是想問仁波切,可不可以請您告訴我們心的本質和實相?我們要如何能夠經驗、知道、了知到這個心的本質和實相?還有如何能讓這樣的經驗能夠維持和持久?

答:要如何能夠觀看我們的心性,或者心的本質,也就是你要看著自己各種的起心動念。可以說你看著你的心的每一個念頭,每一刻念頭,然後看著你的情緒,種種的概念等等。

當你在看的時候,或者當你在經驗的時候,你會經驗到一種開闊、廣闊,還有一種完全的自由。這可以這樣說,這是你的心性!那麼你會在什麼樣的狀況下, 經驗到這樣的開闊、這樣的心性?就在於當你真的在放鬆的時候,還有當你具備一種全然的信心的時候。

事實上在佛法裡面講到一種信心,它也可以說是一種虔誠心,一種信任。就好像一個日本的禪師, 他曾經問到說:「我不看的時候他在那兒,我去看他的時候,他又不在了;請問這是什麼?」

其實這樣的一段話,這樣的一個提問,它就是具備一個非常好的心性指引。這一段話,這個提問,它是這麼地直接簡單。那麼你要如何才能夠延續保任這樣的經驗呢?當然首先第一步,前提是你已經從一位傳承的上師,得到過這樣心性的指引。

當你得到之後,你才知道要保任的是什麼?你要延續、持續的是什麼?所以,這就談到什麼叫做保任持續。如何來保任?是指你就能夠短暫的,但是多次數的,重複的一直綿密保任你這樣心性的經驗,然後不斷地放輕鬆,不斷地安住,短時間而多次數的。

問題4:如何在分別心跟煩惱心生起之前,安住在現量的心當中呢?

問:我想請問仁波切,上一堂課程,您曾指導我們去經驗現量的心。但是因為平常我們的六根所接收到的對境實在來得太快了,我們如何在分別心和煩惱心生起之前,安住在現量的心當中?

答:的確!就像你所說的,對於一個凡夫來說,剛開始你很難一直安住,保持安住在第一念,只能現量或者單純的見而已。為什麼?這是因為身為一個凡夫,我們有太強烈的一種習氣,這種習氣也就是一種分別念, 是一種念頭心的運作,習慣性地把看到的東西,或者聽到的聲音,直接就思索意義,把你對它的概念融合在裡面,摻雜在裡面;所以我們很難做到安住在第一念,就是當你聽到以後,還沒有任何分別和作意在裡面的那一念。

舉例來說,當你的眼識很專注地在看某個東西的時候,這時可能你聽到某個人正在跟你講話,但你根本不知道他在說什麼。這時候,你會跟他說:「你可不可以再說一遍?」其實那個時候, 你清楚的聽到了,但是你沒有任何的分別心在裡面,那也是一種你直接的經驗。

還有一些人,你可能也會有經驗,就是當你去參加這種大演唱會的時候,音量非常大,這個時候你會完全專注在這個聲音上,非常大的聲音;這個時候你甚至都沒有什麼念頭,就只是專注在那個聲音上。在此同時,你的眼睛可能很清楚地看到一些東西,但因為你專注在聲音上,雖然眼睛看到,但是也沒有任何的作意,沒有任何的分別在裡面。這也是一個例子。建議你先去參加一次音樂會,或者演唱會。

還有,就像我們在唱一些自己特別喜歡的歌曲時。或者在唱道歌的時候, 你是完全陶醉、完全融入在旋律與真實義當中。你會有這種無念的經驗,然後完全融入那首歌曲當中。

也有人說這時候你腦部的運作部位不同,同樣地我們的心在完全融入的時候,你會有一種叫無念的體驗。「無念」是指你沒有任何分別念的這種覺受。我們可能會問:在佛法的修持上,你要怎麼做到這樣的無念、無分別念?其實這就是禪修。而且是禪修當中「止的禪修」的研習與修持。

當練習「止的禪修」的時候,你不要唸任何東西,你不用唱,身體也沒有任何的運動或者動作。還有特別強調,這時候你不需要再唸咒語。因為在台灣,有很多人說要持咒!這裡也強調:你不需要唸任何的咒語!

在這個時候你完全地放輕鬆、安住、坐著。這時候你沒有任何唱頌,沒有任何唸誦,也不持誦任何的咒語,只是坐在那兒,做止的禪修。這樣就可以經驗到無念 —— 止的禪修。

問題5:在家人很難斷除貪欲?

問:我的問題您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在佛堂問這個問題,佛菩薩請原諒我!

我學佛是以西方心理學的方式來學習。我覺得西方的科學家佛洛伊德在講心理學的時候,他會以性的觀念來切入。他每次在講解的時候,也都會講到性的觀念。當講到貪欲的時候,他會講到性的觀念,也會提到每一個人對性的需求都很強烈。並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變成僧人, 不是嗎?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凡夫俗子、是在家人。我學佛, 從大學到現在,當禪修的時候,當然很清淨很快樂,可是就生物學來說,最優秀的基因會存留下來;我很懷疑你們西藏人怎樣生小baby?

答:首先不是所有的西藏人都是出家人。所以照這樣的推理來說,他們應該還是會生小孩的。而事實上,你會在佛法裡面看到,佛法告訴我們說:我們各種的煩惱也好、貪欲也好、嗔心也好、傲慢也好、疑慮也好等,這些都告訴我們,剛開始需要小心、謹慎,要好好的注意, 不要生起這些煩惱。

你不可能馬上斷除這些煩惱,事實上就算告訴你,你要馬上斷除這些貪欲、嗔心,也是做不到的,是沒有用的。當然,如果你想要馬上斷除這些煩惱的話,你的確可以選擇出家這樣的一條道路。但並不代表你一出家馬上就能完全斷除這些煩惱;對於在家人來說,其實你也並不需要馬上就斷除這些煩惱。

佛陀的確告訴我們, 要小心、而且要找到方法,並且教導我們怎樣讓這些煩惱,變成修道的助緣。

大乘佛法裡教導我們,透過菩提心來轉化你的煩惱。舉個例子來說, 就像你剛剛所談到,關於貪欲這個方面。當有這方面的貪欲生起,因而造成痛苦煩惱的時候,當下你可以做的一個修持,也就是剛剛談到大乘的一種修持方式,也就是:因為我自己已經領受並且經驗了這樣貪欲的痛苦, 所以希望所有一切的眾生不要再經驗因為貪欲而產生煩惱的痛苦。這種修持叫做「施受法」。

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就可以這樣想:所有的眾生有關貪欲的痛苦都消除了,而一切痛苦都由我來領受。同樣當我們嗔恨心的煩惱生起的時候,還有當愚癡的心生起的時候,也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觀修。除了「施受法」,當然還有一些其他轉化煩惱的方式。

但在金剛乘裡會提到這種種的煩惱──貪心、嗔心等各種的煩惱,都是自生也自解的。因此你不需要一個觀修的方法或法門來將它轉化或者消除,因為煩惱是自生自解的。所以你會看到金剛乘的教法,包含了佛陀當初在印度所開示的內容,還有之後傳到西藏,金剛乘的這些內容,都在強調這種能夠對治我們種種煩惱的法門。

但現但現在很多人一聽到密乘都會有一種誤解,覺得這些人好像特別喜歡煩惱。其實這些人並不喜歡煩惱,因為煩惱只會讓人更痛苦。那為什麼會覺得他們喜歡煩惱呢?是因為聽到金剛乘裡面常常會強調,煩惱要透過煩惱來修持;不是因為喜歡煩惱而如此,而是因為唯有當你認識到這個煩惱並且用它作為你修持方式的時候,你會經驗到原來它是自生也自解脫的。

透過見到我們煩惱的本質,每一個煩惱都是一個智慧的顯現,五種煩惱就是五佛智慧的一種顯現,這是金剛乘裡面告訴我們的。但是現在很多人對這些教法有一些誤解,所以你會看到,在台灣的街上,有些人發一些傳單,裡面提到密乘金剛乘不對的、誤解的地方。其實他們根本沒有了解到修持真正的要點在哪裡。不可否認的,當有這麼多人在修持金剛乘或者說藏傳佛教金剛乘的法教時,的確會有某些人犯下某些錯誤、做錯某些事。但不應該把人為的錯誤歸咎於佛陀的法教,這是錯誤的,沒有這樣的道理。應該是當某個人犯了什麼錯,就由這個人來領受懲罰,不應該把對他的懲罰轉嫁到佛法、法教上。

因為人有太多不同類型的人,你也會在南傳,甚至在大乘,在很多地方都會看到些許不是的地方。我覺得不是只有金剛乘這些行者當中的某些人在丟臉、做錯事而已。但現在不太方便也不應該再多講這些,因為這樣反而會造成更多人的誤解。因為很多人誤解了,反而不敢講了。

就好像我們因為有一個台灣人犯錯了,你就說全台灣都很壞,我們不會這麼講;也就像一個修行人他犯了這樣的過錯,但是卻以偏概全地說整個佛法,整體都不好,這有點太過火了。那麼我們也要下課了。不下課的話下課鐘又要敲了!

現在我們要唱一首道歌來做迴向,是法王作的道歌〈世界啊〉:

( 領唱師兄帶領大眾唱頌〈世界啊〉)

世界啊!我們在您懷裡生生死死,

我們的苦樂在您身上自然舞動。

您是我們的家,從古至今。

我們永遠珍惜您。

願您,化為那夢中的淨土,

一切平等無私的國度,

與慈愛溫柔的天女,

擁抱著您的冀盼,堅定不移。

您是最親的滋養;

切莫任意展露您黑暗的一面。

我們要讓您的一方一土,

成為和平良田,

千萬幸福的果實,自由芬芳,

圓滿成熟我們無盡的期望。

唱得非常好!唱得非常好!因為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只要是唱道歌就是好。」其實最重要的就是你是沒有任何疑惑、疑慮地唱著道歌。唱得好啊,唱得好啊!

為何要舉行薈供?

晚上要舉行「薈供」,所以我在這裡簡單的解釋一下「薈供」的意義。薈供是指,我們將「有所緣」的福德資糧和「無所緣」的智慧資糧,這兩種資糧透過薈供的舉行,在相同一個時間裡,透過一些特別的方法,也就是薈供的方式,而使它非常快速的圓滿,這就是薈供的意思。

平時在顯乘裡面我們會提到,要圓滿積聚資糧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或者是三十七劫那麼長的期間。而在金剛乘,我們說要在一生當中就成就金剛持的果位,也因此,需要這樣一個薈供,讓我們在一生當中圓滿這兩種資糧,所以這是一個甚深殊勝的方法!

我們為什麼要舉行薈供?

第一個原因跟目的,就是為了積聚兩種資糧。

第二個原因是,如果你要接受灌頂或者接受金剛乘甚深的一些口訣,也要做薈供。

第三個原因是,我們每一個參與的人,當自己在做密乘的修持時, 可能違犯了三昧耶戒;在違犯許多的戒律之後,就透過薈供進行一種懺悔,同時也是一種「恢復」,再重新恢復你的戒律。這其實就像是顯乘裡面,我們稱為〈大乘布薩律儀〉, 或者叫〈還淨律儀〉一樣的道理。

第四種舉行薈供的原因,是因為要慶祝。這種歡喜慶祝是指,譬如當一個人他進行了一個圓滿的閉關結束之後,會有這樣一種為了歡喜慶祝而做薈供;或者是說我們在得到上師的灌頂、或者教授之後,也會舉行這樣一種喜慶的薈供。

當然薈供有非常多不同的解釋,譬如也有叫做勇父或者空行母的這種薈供等等。薈供還有一種稱為「薈供輪」,還有叫喜慶這種慶祝,它都有一些不同的定義和解釋。

但在這裡就不多說了,因為不見得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興趣想要了解這些。如果說太多的話,很多人可能會想說,這些西藏的上師怎麼都瘋了,所以最好在我還沒瘋之前, 就走吧!

最後我們站起來一起唱〈朋友〉這首道歌:

朋友即是空相,猶如水中月,

設若執以為實,徒令痛苦增。

若知皆是空相,猶如水中月,

如幻三昧離執,悲心將增長。

無焦點見增長,離執修增長,

遠離能作所作,行持將增長。

一切奇蹟之中,最大之奇蹟,

一切美妙之中,無上之美妙。

「甦醒吧!心中的蓮師」閉關教授?第六堂課

揭開聲音的魔術

當你認知到宇宙萬有之音的本質其實都是空性時,還有什麼好執著的呢?

主法上師:竹慶本樂仁波切

時間:2009年11月15日 上午10:00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英譯中:堪布丹傑

整理:楊悅芸、方裔如

想遠離世間八法的陷阱,先要捨棄自己執著的心

「安住於聲空不二」談到對於聲音的各種執著與分別。對境,是指外在的相與境,也是二元對立中最主要的一種對境—色相;而容易對我們造成干擾、影響的則是聲音。這些影響與干擾,並不是源自事物或聲音的本身,而是由事物或聲音衍生出的分別念,因為我們太習慣把聲音和它可能代表的意義結合在一起。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課題,不論是東方哲學或西方哲學,都對於語言、聲音的本質及其所象徵的含義有諸多討論。例如奧地利學者維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1951),就曾發表很多關於語言哲學的研究和論述。

常常,即使只是閃過耳邊的一句話,也可以很自然的將我們的心帶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境界去。無論是詞彙、語言或聲音,都是很有力量的一種媒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強調持咒的種種功德與利益。

印度教的大師穆克塔南德(Swami Muktananda,1908-1982)與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因為他和法王之間那份深厚的情誼,間接也令我在幼時就有機會與他見面,那年我才九歲。而後,當我們於紐約再相遇時,我已經十四歲了。

這位大師在他的著作裡曾提到聲音的力量。有一天,當大師正在解釋持咒的力量時,有一個學生舉手問到:「持誦咒語時,不過就是重複同一個聲音,難道真的能幫助人?」他很懷疑。就好像如果肚子餓了,就算一直喊:小籠包、小籠包、小籠包,牛肉麵、牛肉麵、牛肉麵,也沒有辦法讓肚子變飽,食物並不會自動出現在面前。印度大師聽了學生的提問,只回答了:「閉嘴!你給我坐下!」接著又開始講解咒語的意義。

你可以想像,如果一位老師當眾要你閉嘴又無情的叫你安靜坐下的時候,我們會有什麼反應。那位學生坐下來之後全身顫抖,越想越氣,既沮喪又憤怒,最後他真的忍不住爆發了,站起來對著老師大吼:「你怎麼可以對我說這樣的話?」在聽完他一連串的抱怨之後,印度大師才緩緩的對這位已經失控的學生說:「你看,這就是語言文字的力量!咒語的力量也是如此!」

由此可見所有聽到的聲音或使用的語言,都擁有足以改變現狀、令情志起伏的影響力。尤其當你因為執著這個聲音,而賦予它重要或特定的意義時,產生的效果就會更加巨大。

因為聽到別人認同你、喜歡你、感謝你的詞句而生起歡樂;聽到別人反對你、厭惡你、嘲諷你的話語而生起憤怒;在種種對文字和聲音的分別與執著之下,我們不知不覺便落入這世間八法的遊戲當中。

在稍縱即逝的剎那,照見無我的真實本性

每一個人都喜歡得到讚美,不是嗎?至少我是如此!當有人這樣指責我的時候,我也會覺得難過、不開心,就算是我的確有錯,但在被指出錯誤的那個當下,還是會心生不悅,甚至試圖去辯解自己是對的。這時候,佛教因明學的邏輯辯論就會派得上用場,可以透過邏輯因明來證明自己完全是對的!

以前我們在傳統佛學院接受訓練時,天天都在辯論。佛學院的辯論是採取一對一的方式,提問的人站著,而回答的人則坐在地上。其實我在提問的時候,都早已知道對方會回答什麼答案,所以只要對方說中其中一個,我就可以馬上將他辯倒。因為歷經這種傳統的訓練,之後在生活當中,對於別人讚美的語言和指責的話語都能感到泰然自若。別以為因明學是在吵架中獲得勝利的辦法,透過其邏輯和理學抽絲剝繭,我們就不會再輕易的被外來的言語牽動情緒。

聲音與其可能代表的意義,常為我們帶來許多痛苦和爭吵,而這一切都源於我們對它強烈的貪欲和執著。我們為什麼要抓著這些聲音或語言不放?無論是任何話語,甚至是粗話,任何一個字,任何一個聲音,一旦出現,就終究會消失,唯一不想讓它消失的是我們的貪欲和執著,所以才會使用像是MP3的錄音器材,想將講過的每句話保存下來。

事實上,聲音空性的本質,是比我們所謂色相,即事物空性的本質更清楚、更容易理解。因為物體的延續性及持續性,它所呈現的色法及空性,我們比較難用眼睛去察覺,總以為東西好像一直都存在那裡。但是聲音不同,它的空性你很容易感受得到。它說出現就出現,說消失就消失,你抓不住它,也無法遙控它。當我們沉醉於享受一段聲音或旋律的片刻,可能是鋼琴、笛子、吉他或喇叭,一旦結束了,所有的美妙就立刻成為過去,你再也無法得到它。聲音的出現就是空性,是聲空的顯現。

聲音,也是一個非常有力量的工具,它比任何的刀子都還銳利。可以將你帶往兩個面向:一種是正面的,例如透過持誦咒語能得到廣大的利益;另一種則是負面的,例如國與國之間交涉時遣詞用字不當,就可能引發戰爭。當然如果你能夠正面地、正確地來使用聲音的話,它將會為你帶來正面的利益,就好像唱歌。為什麼瑜伽士總在唱著歌?因為這些道歌是非常有力量的一種工具,能幫助我們將心連結到真實的本性當中。

藉由唱頌道歌,將心安住在聲空不二

「令其安住聲空不二境,離一切念超越諸想像。」

這段偈文教導我們安住在聲空當中,了知它的無生與無滅。即便我們很難在日常聲音的來去中一開始就做到,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唱頌道歌,輕易的將我們的心安住。每當在唱頌道歌的時候,你會聽到它的字句、它的曲調、它的音樂,而就在每一個音符的起落之間,你可以體會那將心安住在聲空不二當中的覺受──遠離任何的思慮,同時超越各種想像般的安住。在道歌唱頌的練習後,對於生活中特別執著的聲音、語言或詞句,就能慢慢懂得放下了。當你認知到宇宙萬有之音的本質其實都是空性時,還有什麼好執著的呢?

曾經有一句話說:「開心的時候,你會很想學習佛法;快樂的時候,你會覺得學習佛法很容易;但是痛苦的時候,你會覺得學習佛法很困難。」當你快樂的時候,荷包滿滿,生活也過得不錯,這時候的你會百分之百同意一切是顯空不二;當你有一個很帥的男朋友或一個很漂亮的女朋友,你也會理所當然的說一切是色空不二。

但是當一個人他苦哈哈的時候,你跟他說一切顯空不二,他只會瞪著你看。如果在情緒低潮的時候,被人莫名其妙的罵了一句,因為吞不下這口氣所以回罵對方,言語交鋒中,你還會記得聲空不二嗎?很難!我們中心經常會有這種小組討論,在分享的時候,因為氣氛很很愉悅、順暢,很自然的會有「啊!的確聲空不二!」的想法。但在進入正式討論之後,卻常會因為觀點不同而發生爭吵或意見不合,在那個當下便很難理解什麼是聲空不二了。

接下來,我們就來體會聲空不二,安住在聲空不二當中,一起唱〈蓮師祈請文〉的第一和第二個偈子:

顯現於眼所見一切相,內在外在一切之萬法,

情器世間諸法雖顯現,令其安住遍尋無我處,

能所二元悉皆淨化時,即本尊身明空不二也,

貪欲已自解脫之上師,鄔金貝瑪尊內我祈請。

顯現於耳所聞一切音,執取諸音悅意不悅意,

令其安住聲空不二境,離一切念超越諸想像。

諸音空性無生亦無滅,如是即成勝利者教法,

勝者教法聲空不二也,鄔金貝瑪尊內我祈請。

大家剛剛有觀修聲空不二嗎?有修的請舉手……(只有一些法友舉手),有觀修的實在不夠多,所以再唱一遍!這次請大家盡力的唱,同時觀修聲空不二顯空不二。如果現在不修,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再修?大部分的人可能會想:「沒關係,我以後再修。」但卻很少人會說:「我現在、每個當下都可以修。」

(再唱一遍。)

大家有修嗎?請舉手!奇怪,怎麼有些人手只舉了一半?大概是害怕可能再唱一遍吧!

想要成佛的話,一定是希望當下立刻能成佛,而不是未來才成佛,因為未來是不實存的。而每一個未來,都還有另一個未來接續,是永無止境的,要是這樣拖下去,就永遠不會有成佛的機會出現。所以我們才要試著找出各種方法,在當下就成佛。珍惜這暇滿人身,努力尋找成佛的方法,不斷的嘗試,就算最後無法成就果位,至少你嘗試過了,精進了,也算往前邁向了一大步。

宇宙萬有之音,都蘊含著佛陀最究竟的語言

「佛陀的真實語,照見各種不同聲音的平等性」這句話指佛說聲空無生亦無滅,佛陀聲空即教言。它告訴我們聲音空性的本質實相,就是佛陀真實的聲音或語言。

無論是同意或反對的聲音,它的自性也就是它的平等性,當你能感受它的聲空不二,就一如親聽體驗了佛陀真實的、究竟的語言。反之,如果你對於這兩種聲音起了分別,把它們視為不同的、對立的:對於喜歡的聲音貪執;而對於不喜歡的聲音,則生氣、瞋恨,那麼不僅會為自己帶來痛苦,也會傷害別人。

為了讓我們能夠證悟、體悟到這樣聲音的聲空不二性,我們要祈請鄔金蓮花生大士。接著要來唱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的一首道歌,在第96頁〈天龍甚深吼: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的生平故事〉,當時仁波切說這是自顯的,看到這樣一幕天龍甚深吼。請用美妙的語調、曲調來唱頌〈天龍甚深吼〉:

廣境自性無生恆清淨,何等美麗下方之世界,

我見萬事無生亦無根,此即禪修無我實相時。

吾財受用悉如空中虹,無實無存甚至最微處,

當吾受用如幻之欲樂,顯空不二清茶與啤酒,

此即安住心之圓滿月,覺空不二閃耀明光時。

如來見修修持之次第,淨除世俗想法方便道,

因此訓練自己能熟練,顯相與心皆無實無根,

死亡疾病驟然降臨時,我將準備妥當全無悔。

世界生命顯相網模式,父母親友顯現如幻夢,

恰如清晨曉霧誠短暫,如是如霧顯相消融時,

即是尋覓無生實相時。

無實無根空性迷霧中,吾因冷熱等等而受苦,

然若勤修威猛祕密乘,如狐懦夫自解時已至。

吾等於此華衣之元素,吾等供養美食受用物,

然此輕狂一生終了結,吾等故應無懼做準備,

接受偉大死神之審判。

於此殊勝雪域之佛國,吾此橫越山丘與山谷,

而今飛越廣大虛空中,吾此清淨如幻血肉身,

化為顯空不二之本尊,因此訓練自己能熟練,

道與地之了悟自解脫。

哈哈德謙讓卓無著行,啊荷翔於母親廣境中。

這是一首「色空不二上師身」的上師相應法,一首「聲空不二上師語」的相應法。偈子告訴我們,將一切色相、一切顯相,都轉為道用,就是上師身的瑜伽相應法,也就是上師身相應法;而將一切聲音都轉為道用,則是上師語的相應法,其最好的修持辦法就是持誦上師的咒語。

你可以不斷的持誦這些咒語,就是聲空、聲空……,就好像拿著念珠一樣,每撥一個就念一次:「聲空。」如此,每一剎那你都在觀、修聲空,念一圈就可以觀修108次,這樣不是很好嗎?有句話說:「聲音即是咒語。」所謂的咒語,在此指的就是聲空不二。

在接下來《蓮花生大士祈請文》這個偈子說:

心隨境轉一切之移動,諸念孳生五毒與煩惱,

令諸念心無造作安住,莫思往昔莫臆測未來,

若令驛動安住於原處,一切驛動解脫入法身,

覺性已自解脫之上師,鄔金貝瑪尊內我祈請。

我們先跟著念,念一次之後,接著再唱頌後面較長的偈文:

祈請賜予加持令淨化,外在所攝對境之顯相,

祈請賜予加持令解脫,內在心理運作能覺心,

祈請加持能所二元間,明光將證本來之面目,

三世一切善逝悲心中,祈請加持我心得解脫。

分別心是煩惱的推手,將我們推入情緒的漩渦

接著,就要談論到有關心性的部分。三個偈文分別是:身、語、意,也可以說三個偈文第一個是說相,而後是身,再來就是念。以為談的是三種不同的東西,但其實不過是同一種東西的三種面向罷了。

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來看這三個部分,它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進程。就好像你先看到一個事物、一個相;接著你賦予了它一個聲音、一種形容,為它貼上標籤;最後你開始生起一些念頭,例如當你看到一個人,心中響起聲音:「上師!」

上師,就是你對這個人的標籤。接下來,念頭來了,如果今天心情好,你可能會對「上師」發出讚歎:「哇!他是一個證悟者。」,但如果你今天心情不好,就會覺得這個「上師」實在是很麻煩、很乾擾。

當上師笑,我們看到他證悟的相,我們的虔誠心就生起了;如果他不笑的話,我們就看不到他證悟的相,覺得上師也不過是個普通人而已,不知不覺的信心就降低了。相,是身的顯現,又稱色相;聲音,是語的顯現;心念,則是意的顯現。

我們的心,你可以看到它在不同的境上,不斷的在輪轉、移動著。各種的分別念,各種的感知,各種的念頭頻頻出現,幾乎不曾停止。「動念」的動,是指你的妄念生起,心散亂了。

散亂主要是指第六意識,也就是「分別意識」,即分別念的散亂,或者說心移動到這些分別意識的境上去了。當心一移動,煩惱就來了,透過起心動念,能引發非常多的情緒。雖然說沒有情緒的人生或生活,就像沒有氣泡的蘇打水,平淡而無趣。但情緒具有強大力量,同時能引起我們的興趣,換個角度來講,它很危險!

情緒,不僅夾帶著一種覺醒的力量,甚至還有功德的特質。例如當你興奮的時候,絕不會同時間感覺昏沉,誰會熱血沸騰到睡著呢?在興奮的當下,會有一種強烈的覺醒自然生起。

當真的興奮的時候,你根本睡不著。就像17世大寶法王去年要去美國的前一晚,我根本興奮得睡不著。當然還有緊張,有太多事情需要去做。但是當一切事情都忙完,法王也再過一小時就會出發,那時候我乾脆不睡了。

這是我的一個秘密,你不要告訴別人。這個秘密就是,其實我是在法王要到達的一個小時之前,才將一切事情安排就緒。

當然總比法王已經到達一個小時之後,才做完這些事來的好吧!其實還挺不錯。所以,當你興奮的時候,真的會睡不著覺,從我靜待17世法王來美國這件事就能夠知道。

情緒,容易讓人興奮,它也可以刺激大腦,刺激人的身體和內心,令身心在剎那間完全清醒。例如生氣的時候,腎上腺素分泌、心跳加快、血壓上升,你可以感受到身體在顫抖,心裡的念頭轉個不停,就算面前有美麗的花朵,也沒有辦法看到,因為連視覺都變得不在意了。

你本來是個聰明、理智又很有邏輯思考能力的人,但每當情緒生起,就會突然變得衝動又不講道理。但這不是很好嗎?你真的完全無念了、放空了。此刻唯一擁有的,就是一種力量、一種震動的展現,這是非常覺醒的經驗。

同樣的,熱忱或嫉妒都是很好的情緒。當我還在向竹清仁波切學習的時候,我就曾經非常嫉妒那些同班的同學。好幾次,我感受到仁波切是站在我的這一邊,但是沒幾天後他竟然站到別人那邊去了,而且還跟他說了很多的話。我當時想,我倆的關係怎麼啦?心裡不禁湧出各種念頭,對同窗法友生起了強烈的情緒。

無論是出家眾或在家眾、男人或女人,每一個人都有情緒。如果哪天有個喇嘛跟你說他沒有情緒的話,他就是在騙人。雖然出家人總是比在家人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例如透過禪修等,試著超越或轉化、淨化他的煩惱,但並不代表他們已經從中解脫了。

像我就還沒有從煩惱當中解脫,還有很多的煩惱,要多少有多少。所以,記得,不必試著去期望這些會帶來煩惱的情緒。很多人會對我抱怨,說他失去了熱情,但這是一個很笨的問題。如果你沒有熱情,那就盡情享受沒有熱情的狀態,你並不需要心理治療師的任何幫助。藉由種種的情緒,嘗試觀照自己的心,那麼在情緒生起的當下,心也覺醒了。

皈依:開啟佛法大門的鑰匙,點亮覺悟之路的光明燈

皈依儀式

接下來要給予皈依,接受皈依的人,請留在原位。如果在座的已經受過皈依戒,也可以再次複習這種感覺。這裡要聲明,有些華人弟子會誤以為授予皈依戒的上師,就等於我們的根本上師,但並非如此。皈依指的是皈依佛、法、僧三寶。

今天,我的身份不是根本上師,而是一個導遊、一位善知識,引導各位來接受皈依,帶領大家到三寶處圓滿成就。

什麼叫做善知識呢?其實就是指修行道上的朋友,也稱法友,即在佛法的聞、思、修上比我們知識豐富、經歷多廣的資深修行者。金剛乘裡常頻繁的強調上師,把人都搞糊塗了,佛陀剛開始說法的時候,祂提到的是善知識──一個能陪伴你、帶領你的法友,而所謂的上師,是你之後才會經驗到的。

皈依的時候,我會念皈依文,此刻我的身份只是授予各位皈依戒的戒師。如果你沒有受過皈依戒,念誦皈依文可作為新受皈依戒的開始;如果你已經受過皈依戒,念誦皈依文則可修補、恢復你的戒體清淨。事實上,皈依文是每天都要持誦的。

念誦皈依文

皈依文的內容首先提到戒師:「傳授皈依戒的戒師啊,請您鑒知我,請您指導我。」接著,當我念「達名」(你的名字?)時,不曾受過皈依戒者,請念你的俗名;曾受皈依戒者,則念皈依後的法名。「我從今起,直至盡形壽,」就是指在我這一生結束之前。「皈依佛,兩足尊,」意思是佛陀為三界人天師,福德及智慧都圓滿具足。「歸依法,離欲尊」告訴我們唯有皈依殊勝的佛法,才能斷除我們的一切貪欲、執著,徹底的從輪迴當中解脫。「皈依僧,眾中尊,」指僧伽是帶領我們在菩提道上次第修行的導師。

最後一句:「從今日起,在戒師的面前,我將皈依三寶」,這句要念三遍。在念完第二遍之後,請新受戒的戒子依序上前,我會授予皈依證,然後剪下你的一點點頭髮。待會兒坐下來念到第三遍的時候,當再提到「達名」,就要念自己皈依後的法名了。

授戒的傳統是傳自第16世大寶法王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Rangjung Rigpe Dorje 1924-1981),而剪髮的儀式則象徵著斷除、根除了輪迴的根源。

當我為你們剪下頭髮時,我會問:「剪下了頭髮,你開心嗎?」你要回答:「佐啦!」(藏音),意即我很開心。過去大家常常都會忘了說這句話,不管我怎麼重複的提醒,大家似乎都不願表達開心。

其實關於皈依,還有許多可以詳加說明的部分,如皈依的意義等,我也曾經在書中提到皈依分為外、內等的皈依,大家可以參考相關的書籍再去深入了解。

外皈依的意義

外皈依指的是佛、法、僧三寶,以三寶為我們依怙的對象。皈依佛:我們要憶念佛陀,祂是一個帶領我們的人;歸依法:它是一條道路,是能達致圓滿成就的方法;皈依僧:僧眾是我們的善知識、修行道上的伴侶和朋友。

內皈依的意義

內皈依是指我們自身其實都已經具備了三寶,要認知我們本具的佛性,與佛無二無別。

皈依後的學處

在皈依之後有一些皈依戒需要遵守:當你皈依了佛之後,就不再皈依其他的天神;皈依了法之後,就不再傷害其他的眾生。就算你沒有辦法積極利益他人,至少也不要再做出傷害他人的事。

例如在海產店把魚、蝦、螃蟹等等直接從水族箱裡撈起,活生生的去烹煮、燒烤,這就是直接傷害到了眾生。這也為什麼法王噶瑪巴說要吃素,法王並沒有要你馬上吃全素或斷肉,而是我們可以盡力的朝這個方向去做,例如每個月吃素一次或每週吃素一次等。為什麼談到吃素?因為它與皈依之後的皈依戒有一樣的出發點,就是不傷害眾生。

而皈依僧之後,不要再與惡友交往和相處。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要你從此斷絕與這些人的關係,因為不論是工作上或生活裡,我們都很難主動避開或分辨所謂的惡友。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謹慎、自律,不要再受到惡友的影響或教唆而沾染到惡習。現在請大家憶念著佛、法、僧三寶,然後跟著念:

達名

(請念出自己的俗名或法名)

請念誦藏文皈依文二遍:

喇嘛拉佳蘇企喔 桑傑拉佳蘇企喔

確拉佳蘇企喔 給敦拉佳蘇企喔

(請新受皈依戒的法友依序上台,仁波切會剪下你的一點頭髮,並授予新的法名)

請念誦藏文皈依文第三遍:

喇嘛拉佳蘇企喔 桑傑拉佳蘇企喔

確拉佳蘇企喔 給敦拉佳蘇企喔

(念完第三遍之後,仁波切會一彈指,在彈指的剎那,我們要生起「已經得到皈依戒」的想法。)

達名

(請念出自己的皈依的法名)

接著,仁波切會說「他並多」,意即「這就是儀軌」,弟子要回答「拉索」,就是「善哉!」

祝福祈願文

(仁波切會為大家念一段祝福祈願文,祝福各位在皈依之後,能夠迅速掌握修持的要點,並成就圓滿的佛果。)

最後,讓我們一起唱《朋友》,歡迎今天新加入的朋友、道友:

朋友即是空相,猶如水中月,

設若執以為實,徒令痛苦增。

若知皆是空相,猶如水中月,

如幻三昧離執,悲心將增長。

無焦點見增長,離執修增長,

遠離能作所作,行持將增長。

一切奇蹟之中,最大之奇蹟,

一切美妙之中,無上之美妙。

「甦醒吧! 心中的蓮師」閉關教授. 第七堂課

「甦醒吧! 心中的蓮師」閉關教授. 第七堂課 ~~ 竹慶本樂仁波切

任何事都是美妙的!五毒也是!

煩惱是藥,情緒清淨則淨土現!這是我們每個人底層的珍寶!

教授:竹慶本樂仁波切

時間:2009年11月15日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英譯中:堪布丹傑

整理:王惠瑛、卻貝卓瑪

大家午安!我們的念頭會有各種運作和轉動,會因為遇到不同的境, 而有各種念頭生起。或者,攀緣會讓我們的情緒因境生起念頭。我們說是五毒也好,或者五種煩惱,它可以說都是情緒的一種,情緒的一些類型。

轉五毒為道用

這五種煩惱, 第一個是貪欲,有著各種不同的名稱,是慾望、貪心,或是執著於貪心;再來第二種是瞋心,它可說是一種侵略性的瞋心,再來第三種是愚癡,也可以稱為沒有覺知,或者是缺少智慧;第四種是傲慢,傲慢是指覺得自己是最好的──當你跟別人比較時,覺得自己才是最好的;第五種是嫉妒,嫉妒已經在前一堂課講過了。

這就是五毒,五種有毒的情緒。知道嗎?當你經驗這種情緒時,裡頭有非常多的能量,而且有非常多的可能性。所以,在這種強烈的情緒當中,有一些東西是你絕對不會錯過的。這種感覺就好像是──當你很生氣的時候,其實不需要有一個人來提醒你:「嘿,你在生氣!」不需要的,這個情緒對你來說非常清晰,你自己知道。

你可以想像它跟所謂的佛性不一樣,雖然佛性一直都跟我們在一起,但我們很容易就會錯過、忘了、遺失了它。智慧,或者說這樣的佛性,它並不是那麼容易被察覺的。但是情緒的智慧,對你來說卻是非常清晰。當你能夠看到智慧,見到它的本質時,這時你會知道,情緒它就在那兒。

所以當你能夠真正認知到,或者懂得處理情緒時,你會知道情緒當中具有多大的力量。同時,當你能夠了解到、觀知到情緒的智慧面向時,於是你就能跟自心本性連結。或者,當你非常貪著於某個東西,此時那個東西對你來說,感覺就特別清晰,而且非常銳利,就在那兒。

舉例來說,就好像一個人他貪心特別強烈的時候,不需要有一個喇嘛過來拍拍他說:「唉, 你在起貪心。」或者「你在起瞋心。」不需要的,因為自己很清楚這個瞋心,或者這個貪心的情緒,對他來說是非常清楚的。這種強烈的情緒,不需要有任何的猜測,你不需要去猜測它。

什麼叫做猜測?就好像說,有些事情我們似乎不太了解,需要去猜測。例如一個證悟的上師在告訴你佛性時,你可能會覺得他到底在說什麼?你會有一種猜測,覺得可能是這個,或是哪一個,還會詢問。

但如果這位上師跟你說瞋心、或者貪心的情緒時,你馬上就知道─ ─ 喔, 這個是我執,你不會有疑惑或猜測。就像蓮師在這個教文當中所告訴我們的,情緒一說出來的時候,馬上就會知道。我們甚至不需要用推理去推測出來,因為它對你來說是直接的經驗。所以你不需要用因明的三種論釋,去推測我現在是有著情緒的。

比如:我們利用各種的譬喻去推測情緒的存在,其實這是不需要的,因為它是來自直接的經驗。這裡有佛學院,大家曾學過,都知道具備三性的因。所以對於自己的煩惱跟情緒,你並不需要透過這種因明、三性的因或原因去推理。

情緒這個東西不需要透過推理、因明的論釋,你也不需要經由自己的作意去思維,對你來說它就是現量的、直接的。所以它真的是最清晰,這也可以說,就是情緒它最美麗的一種特質了。它是那麼的赤裸裸,那麼的直接清晰,就在眼前。它可是第一手的資料,這也是為什麼我那麼喜歡情緒。因為情緒不會試著躲藏,而且它們也不會很客氣,它們不會客氣,也不會隱藏,就是那麼的直接。

所以當你能夠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情緒,運用這種光明清晰、強大的力量時,你就會明白原來修持這個道,這種修持法道的可能性有多大了。而且你也會知道,當你的情緒越強烈時,它的這種清晰度和力量也會越強。

在這裡有一些比喻跟引述,但並不是特別的神聖,所以現在最好還是把它們丟掉吧!你已經知道情緒的力量有多大了,譬如有一個人他真的生氣、憤怒的話,此時他可以真的殺掉一個人的,或者他有可能會殺了非常多的人,你可以試著想像,使用同樣的力量。

但如果是朝向成佛之路的話,那它的力量會有多大了!你有多大的力量去傷害某個人,也就代表你可以擁有同樣的力量去利益多少的人。因此,情緒是一種非常有力量的工具。這就是為什麼在金剛乘裡常常提到,將這個五毒做為道用。

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我們從這五毒當中去提煉、萃取出藥。就好像要治療被蛇咬的中毒症狀時,我們需要從蛇毒當中所提煉出來的血清這種藥,所以你會知道,能夠治療這個毒的,反而是毒本身所提煉出來的東西。因此我們說,如果你具備了善巧方便時,你就能夠將毒轉變成是藥。

煩惱能夠對治煩惱

事實上,好像很多藥都是從毒當中提煉出來的。例如很多菇類,你吃了應該是會死的,但是經過提煉製造成藥以後,反而對你很有用。我不想給大家一些壞的影響,不過在金剛乘裡面有一句話:煩惱自己能夠對治煩惱。

同樣的各種障礙, 也叫覆障,都可由自己本身來對治自己的覆障,來清淨自己。就好像你身上若沾染了一些毒,這時你會需要另一些毒液,才有可能將它清除掉。因此當你有煩惱時,也會需要利用煩惱本身來將它清淨。

因此這裡提到煩惱、五毒、妄念任生起,接著後面說,此時心不需要有任何造作,而且你也不需要瞻前顧後,只是在每一個動念的當下,就安住在每一個情緒自己的頻率和自心當中,即為住於法身。這可說是究竟的,阿底瑜伽的方法。所以當我們經歷情緒或煩惱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做?要做的就是直接、赤裸裸的看著這個情緒,直接經驗並看著這個情緒的感受與體驗。

當你的憤怒、情緒、生氣等清晰地展現時,就直接赤裸裸的看著這個情緒。當你的貪心清晰地生起時,也是赤裸裸、直接的看著它。同樣的一切煩惱都是利用這種方式,一生起就直接看著它。所以無論任何的情緒生起時,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赤裸裸的直接去面對,去看著這個情緒本身。

這個意思也就是, 你去經驗、感受這個情緒的力量,直接去經驗,而不要試著將情緒貼上標籤,或者有任何的分別和形容。這個意思是你不需要去說:「唉呀!我生起了一個不好的情緒。啊!這真的是不好,我不應該這麼做……。」不需要後面這些點點點的東西,只要直接去經驗,直接看著這個情緒的展現,你看著、感受它的力量,並且去嚐它的味道。

然而這種「看」呢,你不需要太用力,只要身體這樣看著它,然後放輕鬆地安住在這當中。當你看到、嚐到、經驗到了這個情緒的力量時,就安住在那樣的一個境當中。這時你不需要試著跑到另外一個空間去休息,不需要的。不是嗎?

我們總是想要逃,找到另外一個好一點的地方去休息。不是這樣嗎?每次當我們情緒生起時,總會覺得──唉呀,這個情緒、這個心情太負面了,我的心念太複雜,然後你會試著去找到一個善良的、好的、一個秘密的、神聖的、清淨的心,但事實上你卻很難找到。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人會恨自己,或者批評自己。

許多時候我們會變得過度批評自己、自省,然後你總覺得自己真是太糟糕了,我真是個壞人。甚至有許多出家眾常常會覺得──唉呀,我不應該有這樣的情況,不應該有這樣的心念…… 等等。不僅是出家人,之前也有在家人提到自己不該有這種貪心或熱情。

其實,為什麼不呢?總是會有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你已經有了,而且不能改變它。事實上如果你具有能力或自主性,可以要它來的時候才來,不要它來的時候就不來,若有這種選擇能力的話,你現在也不會遇到這種問題了。

安住在你的情緒當中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會坐在這兒,正因為我們沒有這樣的選擇性。如果你一開始就擁有選擇, 你就不會說: 「唉呀,真是狗屎呀!」因為你可以選擇,所以不會再發生這樣的情況了嘛。可能你不必用到這種難聽的字眼,而只是用一個「哎呀!哇,哎呀!又一次了。啊! 又一次了, 又一次了……。」

因為我們沒有自主和選擇性,所以會有這樣的情緒,那麼你何不利用這個情緒?你可以直接安住在情緒當中,在赤裸裸的、很直接的看著情緒之後,然後就安住在情緒當中。這麼一個赤裸裸的、直接的、清晰的情緒,它其實就是你心的實相,自心的實相。

在這個清晰直接的元素當中,你也可以看到佛性,赤裸裸的佛性。所以這是為什麼你會看到,像在《寶性論》裡也提到的,總會說這樣一個如來藏的珍寶,都會比喻是在一個垃圾堆,或者一堆污泥當中,你要去發現它,或者形容它是在一個貧窮人家的地底下,被埋在裡面,然後你必須把它挖出來。很少聽到它是在一個非常乾淨的地方,然後供在那兒,讓你隨手可得。

像這樣一個智慧、珍寶,都會形容是在垃圾堆當中才能找得到,或是在一個乞丐、貧窮人家裡的地底下,你要挖出來才找得到。我想到一個故事,有一部電影, 《貧民百萬富翁》就是這種情況,你可以想像在那裡就能展現、找到一個珍寶。

平時我們總以為煩惱都是負面,都是不好的,但其實透過煩惱,你可以從中找到證悟的智慧。所以每當說要尋找珍貴的寶石,都會形容是在貧民窟中,而不會說在一個很清淨,很好的環境裡。

貧民窟地底下找珍貴寶石

佛法中並沒有提到要在淨土找到這樣一個清淨的東西,而是說你可以從地球上找到珍貴的石頭。珍貴的石頭就存在於地球,而且可以在很多地方,但你不會形容它是在一個宮殿裡,或是在一個美麗的湖泊中,在一個幽淼的海邊、清淨的蓮花當中找到。都會形容這樣珍貴的寶石是在貧民窟、垃圾堆,甚至是垃圾堆的底層,貧民窟的地底下才能找到。

為什麼總要這樣形容?因為這說明了我們只有在迷惑、情緒、煩惱當中,才有可能找到佛智,或是證悟。這實在是個好消息,要不然我們真的是沒希望了!如果告訴你要在淨土才找得到這樣的東西,那就沒辦法。聽起來滿好的,但是對我來說沒有什麼用處,因為我的心就住在貧民窟裡,有的時候身體也是啦。當然這要看情況,看你每個月的收入而定。(眾笑)

不論證悟也好,解脫也好,或者佛陀的智慧、佛智也好,你都能在情緒當中找到。別看太遠去了,就是赤裸的看著這些情緒,直接的安住,接著就是放輕鬆,讓它如是。別太嚴肅了,放輕鬆,再多放輕鬆一點吧!

你知道有時亞洲的,東方的一些規矩啊、禮俗、概念,會讓我們沒有辦法真正放鬆,有太多的文化習俗,或者形式等的東西。但是記得在修學佛法的時候,別把這些東西帶進來,只要放輕鬆就好。

過去我在台灣見過一些法師們,曾經和其中一位一起吃了晚餐。當時我有一點被嚇壞,被他的嚴肅嚇壞了,在受到驚嚇的那一刻,我實在不知道該說什麼?只能看著他,然後不知道該說什麼?而他也是看著我,同樣地不知道該說什麼?

所以,在那一餐飯之後馬上就去按摩了。開玩笑的,我沒有去按摩,只是洗了一個很舒服的熱水澡。當然,我想說的就是別驚嚇別人,當你在禪修的時候,放輕鬆。

任何事情都是美好的

你知道剛開始吃飯時,我還試著多談些話,很開放、開心的談話,但幾分鐘之後,到最後就只剩下相互的乾瞪眼而已。這讓我想起某些動物在見面的時候,好像也是這種樣子。但那也是一個不錯的經驗, 總之, 什麼事都是美好的。但我還是滿慶幸只跟他吃過一次晚飯而已,因為那一餐飯讓我感覺像閉了三年的關,雖然僅僅是一個,可能只是三十分鐘的晚餐,卻覺得像是漫漫無期。所以,放鬆好嗎?

我自己也試著想要放輕鬆。當然你不想放鬆也沒關係,這是你自己的選擇。當我越老的時候就越放鬆,並不是因為我修持上的進展,而是年紀增長的關係。所以這一句話是告訴我們,如果轉動的心念能夠在當下安住的話,這就是法身。

意思是如果你可以讓心就此安住,放鬆在情緒本來的情況當中,你會發現它自然就解脫了。每一個念頭就像是一個小圈圈,一個小光點,一個來了、又沒了,一個來了、又沒了。瞋心比較像是火圈,過來了。然後又是貪欲的圈圈來了,它像是波浪一樣,然後又消失了。

如果你能夠放輕鬆,安住的話,它自然地自解脫,自己消失了。這每一個圈圈都不會綑縛住你,唯一會綑縛住你的,是當你的分別念、執著產生的時候,就會將你綑縛住。由於你的概念、分別……等等,每一個小圈圈本來是分開自解的,結果卻因為你的執著而將它一個一個串在一起,最後只會變成一條大的鐵鏈將你綑縛住。

我正試著跟我的好朋友,一邊對看著,然後試著放輕鬆。所以這每一個圈圈,並不會真正綑縛住、限制住我們,可是當我們的分別跟執著將它們全部串在一起時,這個鐵鏈就會綑縛住我們,讓我們永遠無法出離輪迴。

一般來說,這些圈圈不會限制、綑縛住我們。如果你讓它一個來、一個去,來來去去之間,你會欣賞並覺得它很美麗,就好像你看著天空中的星辰和彩虹一樣。你看著這個火圈,是很漂亮的,你可以看到紅色的火圈,可能是瞋心過去了,然後是綠色的火圈,是貪心過去了……等等。

你知道那種圈圈,它也可以像是抽菸時所吐出的煙圈,是不是這樣講?這是我九歲時,爸爸教我的。你們可能不太相信,那樣很好。

所以每一個圈圈是無法綑縛住你的,除非你真的把它套在指頭上,開玩笑的。甚至你把它套在手上,也會發覺它綑縛不住你,它只是綑縛住你的手指而已。總之,真正能夠綑縛住我們的,是像那樣的一個鐵鏈。是什麼讓這一個一個的圈圈連起來變成一條鐵鏈,綑縛住我們?就是我們的概念心,我們的分別念, 跟我們的執著。

過去已過去,現有的只有當下

覺性已自解脫之上師,

鄔金貝瑪尊內我祈請。

這兩句,是非常甚深的。在這裡要回頭去講:

令諸念心無造作安住,

莫思往昔莫臆測未來,

這兩句的意思是說,無論我們生起任何情緒時,不要把這個情緒跟你過去的任何經驗連結在一起,也不要將它跟你未來的計畫,或者一些東西連結在一起,就只是直接地看著這個情緒的生起。

因為我們時常會把當下生起的情緒,跟過去的一些經驗連結起來。事實上,自然來說你每個當下的情緒,都跟過去的你沒有關係。的確,過去的某些經驗可能導致你現在這個情緒的生起,會提供一些貢獻,但是過去的都已過去, 現在(那些過去的經驗)已不存在了。

現有的是什麼?只有當下。它不是未來,就是當下。這就是我們要看著自己的情緒本質的一種方式。

當你能夠真正看到情緒的本質,或者真實經驗到情緒本身時, 就被稱為「覺」, 叫做「rig ba」,這是在大圓滿裡所提到的一個名詞,它的意思是赤裸裸的一種覺性,稱為「覺」。

同樣在大手印裡形容它為「平常心」,金剛乘則稱它為「金剛心」, 或者「金剛本智」,都是一樣的。為什麼我們要說,

覺性已自解脫之上師,

這告訴我們,情緒的本質即為覺,它是自解脫的。因此我們要向蓮花生大士來祈請,祈求他的加持,讓我們能夠了知到這一點。接下來的偈文說:

祈請賜予加持令淨化,

外在所攝對境之顯相;

祈請賜予加持令解脫,

內在心理運作能覺心;

祈請加持能所二元間,

明光將證本來之面目,

三世一切善逝悲心中,

祈請加持我心得解脫。

接著,我們來唱頌後面這兩個偈文:

心隨境轉一切之移動,

諸念孳生五毒與煩惱,

令諸念心無造作安住,

莫思往昔莫臆測未來,

若令驛動安住於原處,

一切驛動解脫入法身,

覺性已自解脫之上師,

鄔金貝瑪尊內我祈請。

祈請賜予加持令淨化,

外在所攝對境之顯相;

祈請賜予加持令解脫,

內在心理運作能覺心;

祈請加持能所二元間,

明光將證本來之面目,

三世一切善逝悲心中,

祈請加持我心得解脫。

唱得非常好, 唱得非常好聽。後面這個偈子,我會用藏文來講,因為不需要去想太多英文該怎麼說。如果要看藏文又需要看英文的話,那會比較麻煩。但有時想說藏文,卻不知該用什麼詞彙,那時只好回頭再看英文。但有的時候想要說英文,說著說著卻又說成了藏文。

總的來說,就是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語言。你知道,如果在國外待太久了就會這樣,到過太多的地方也會變成這樣。

第四偈裡,這裡的「外」跟「對境」,指的是什麼?可以說包含了器世間、情世間。

「器世間」就是整個外在的世界;居住在這個世界裡的有情眾生,就是所謂「情世間」。器世間、情世間和一切的色、聲、香、味、觸等等,以及對於這一切境的執著和貪著之心,全都得到了轉化,都清淨了。

這是指外在的所取境都清淨了。那麼什麼叫做清淨?什麼是轉化?它轉化成什麼了呢?意思就是轉移、轉化,成為空性了。

所謂的空性是你了解到,外在這一切的所取境都沒有實際存在,沒有實有的這種性質存在。那同時呢,「祈請賜予加持令解脫,內在心理運作能覺心,」

這裡的「內在心理運作能覺心」,它的本質是什麼?也就是無我。你怎樣能知道,並讓它能解脫?即為你證悟到心性的本質是無我的。

我們會問:要怎樣才能知道心性,明白它是無我的呢?方法就是當每一個執著,在這些念頭生起的時候,你看著,直觀它的自生、自滅,自生、自解脫的這種本質,於是乎你就能證知心性的本質,無我的這個特性,這可說是最甚深、最殊勝的法門了。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說過一首偈頌叫〈七十自解脫〉,透過這樣的方法,尤其像那一篇,竹清嘉措仁波切教導的道歌所提到的,能夠讓「內在心理運作能覺心」解脫。接著,

祈請加持能所二元間,

明光將證本來之面目,

這裡的「能所二元間」,指的是剛剛的外跟內,就是所取的境,跟能執的心,兩者之間。也就是當外面的對境,還有內在能覺的心, 兩者都清淨、解脫之後,這裡的「能所二元間」指的就是這樣。兩者都解脫之後還會有什麼?就是「明光本來之面目」。當外境都清淨,內在覺心也清淨,這兩個情況都具備時,你會見到什麼?就是明光的本來面目。當外在對境都清淨,內在覺心也都解脫時,你就會認識到明光的自性。

三世一切善逝悲心中,

祈請加持我心得解脫。

這裡的三世, 可以說是過去、現在、未來的如來以悲憫加持我等。或者你也可以這樣來理解,說三世如來的悲憫,這裡指的是具備了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如來大悲心的誰?就是我們的根本上師。

或者就是蓮師,祈請他的加持,讓我們這個狂野的心,狂野不羈的心能夠得到解脫。所以在解釋「三世一切善逝悲心中」這句話的時候,可以有一些不同的解釋方式。

一種解釋是說,祈請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佛跟佛子,就是如來佛跟佛子等等,以他們的悲憫來加持我們;另一種則是說祈請具備著過去、現在、未來三時,一切如來悲憫的根本上師,也就是蓮花生大士,祈請他加持,讓我們的心得到解脫。

這裡是說,祈求加持讓我的心得到解脫。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們最清楚知道自己的心。我們知道自己的腦神經嗎?最清楚;我們知道自己的過錯,也最清楚知道過錯在哪裡。最了解自己的極限,也最明白自己的弱點。

我們知道讓自己的心解脫有多困難。自己最了解自己,是沒有辦法欺騙、隱藏自己的,自己也最清楚知道,要讓自心解脫有多麼困難。所以說,祈求您的加持,讓我的心得到解脫。

最後提到此為蓮師對虛空藏之教言,從這一品當中所擷取出來的,所以它有這一品的意思,這是說蓮師對虛空藏的教言,其實後面還有許多內容,我們只是從這一品當中節錄出這一段。

虛空藏比丘是蓮師的二十五大弟子之一,他是一位比丘,同時也是西藏最先出家的七位出家人其中之一, 俗稱七覺士。當時他在西藏就先好好的學習了梵文,而且也精通藏文,變成一個很有學識的人,之後他來到印度,跟隨一位大圓滿的上師叫「吽噶日」,向這位大師學習,因此成為一位證悟的瑜伽士,是一位比丘瑜伽士,比丘大師。最後他跟隨蓮師學習,並且成為蓮師的二十五位大弟子之一。所以這位虛空藏,就是蓮師講說這個祈願文的對象。

五毒自解脫,配合蓮師祈請文

然後有一個深要教導,〈五毒自解脫〉,這是巴楚仁波切所說,是一個非常深奧的偈文。這個五毒自解脫,可以配合著蓮師祈請文。當你在念:

心隨境轉一切之移動,

諸念孳生五毒與煩惱,

就可以配合著來思維。我們要如何讓五毒解脫呢?巴楚仁波切這麼說,他說:

莫隨瞋恨之對境。

我們可以一起來念一次:

莫隨瞋恨之對境,

且觀瞋恨之自心,

瞋恨自生自解脫,

即是明空之本性,

明空不二非其他,

即是大圓鏡智也,

於彼瞋恨自解中,

念誦六字大明咒。

莫執傲慢之對境,

且觀執取之自心,

執取自身最殊勝,

自生自解本空性,

本空之性非其他,

即是平等性智也,

於彼傲慢自解中,

念誦六字大明咒。

莫執貪欲之對境,

且觀執著之自心,

執著自生自解脫,

即是樂空之本性,

樂空不二非其他,

即是妙觀察智也,

於彼貪欲自解中,

念誦六字大明咒。

莫迷嫉妒之對境,

且觀細察之自心,

細察自生自解脫,

即是智空之本性,

智空不二非其他,

即是成所做智也,

於彼忌妒自解中,

念誦六字大明咒。

莫再誤解愚癡境,

且觀愚癡之自身,

念頭自生自解脫,

即是覺空之本性,

覺空不二非其他,

即是法界體性智,

於彼愚癡自解中,

念誦六字大明咒。

這是很深的一個偈文,大家要好好的讀誦、好好的學習,而且要去修持它。過去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曾教授過,如果當時你們有接受過這個教導,可以再去複習、念誦。這是一個很深的教法,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要在這一次送給大家,主要是為了配合蓮師祈請文當中的第三個偈文。

這一次簡短的講說了「妄念自解」,也就是這個〈蓮師祈請文〉。那麼,我們應該要唱一首道歌。好好的把妄念自解〈蓮師祈請文〉從頭到尾的唱一遍。(唱道歌)。

唱得非常好,唱得很好聽。明空的聲音,這麼清楚的被唱出來;聲空不二的聲音,也這麼清楚地唱出來了。顯空不二的相,從前面這些美麗的花開始,這一切整個展現在我們眼前。看著顯空不二的相,聽著聲空不二的聲音,當你聽著的時候,你的心中,你的感受,會生起的是樂空不二。這種樂空不二的感受,是依靠什麼而生起的呢?是依靠顯空不二和聲空不二而生起的。透過這樣而能夠覺知的, 被稱為「覺」。這個覺,就是覺空不二,也就是明空不二。讓這個顯空不二、聲空不二、明空不二、覺空不二都超越,融入到法性、法界吧!然後我們要唱,顯空不二、聲空不二、明空不二、覺空不二的道歌。一切色相,就這四個。

唱得非常好聽。如果唱得這麼好聽,我們就應該徹夜的唱吧(大眾笑)。

非常的謝謝!謝謝大家!這一次講解了〈蓮師祈請文〉,並且給予一些註解。我為什麼能夠說出一些祈請文的解釋呢? 最主要是來自於我的上師,也就是竹清嘉措仁波切的慈悲。我曾經跟隨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學習過幾次這個祈請文,由於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的慈悲,以及他的加持和教授,因此才能在這裡講說一些內容。

雖然我沒辦法記得全部,但是我所記得的內容已經在這裡都講出來。只是好的部份大多忘了,所以就把還記得的那麼一些些,解說了出來。裡面如果有任何一些詞句,各位聽到了,覺得是有些幫助、有些利益的,對你有些影響的話,那麼這一切都是來自於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所說的話,並不是我自己所說的,我只是重複了上師所說的話而已。

如果你在課程當中聽到任何不好的,錯誤的言論,你要知道,這些都是我自己說的,我承擔一切責任。因此這一次,在化育道場妙融法師、堪布丹傑的邀請之下,要我來這裡給予灌頂和教授等等,我都盡力的完成了。但很抱歉的是,之前有提過,我忘了帶我的法帽。但最後還是要再次謝謝,我們這裡除了有很多台灣的朋友之外,還有許多來自其他國家的朋友, 謝謝你們來到這裡,謝謝!

感謝在座的各位這個週末守護住了我,讓我無法做壞事或者任何其他的事。因為各位讓我綑綁在這個座位上,不讓我在這幾天到外面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例如吃個小籠包,這幾天我都吃素了。還有這幾天,也因為各位我才沒有去上網,或是回覆電子郵件等等。

而是在這裡讀誦祈請文,所以謝謝大家讓我有機會修行。我們常常說要學習佛法,或是給予教學,並非給予教學的人才是在利益學生,不一定是這樣的。學習是雙方面的,是師生之間的一種互助。我真的要謝謝大家,因為事實上利益到了我自己。至於在課堂中的內容有沒有利益到你們,這是取決於你們的一個感受。

謝謝你們真的幫助了我,謝謝。最後我也祝福,祈願化育道場能夠愈來愈興盛,所有的法友、弟子們能夠修持圓滿順利,也謝謝這一次化育的義工,法師們!謝謝。

法會圓滿?獻供

妙融師:謝謝仁波切,我們現在請化育道場的善戒師,還有我們護法居士代表們,首先向仁波切獻上供養,真的非常感謝仁波切遠道而來,這麼辛苦。讓我們這幾天非常地法喜充滿,每天感受到這個法水的沖洗,讓我們身心都感覺非常的喜悅。

謝謝堪布幫忙翻譯,他真的是累壞了,我們也要謝謝翻譯們。翻譯很辛苦!還有謝謝喇嘛們,因為喇嘛們晚上帶著我們共修。還有謝謝Tayler,這幾天讓我們聽了這麼多好聽的英文道歌。最後請法友們一排一排的起來,我們向仁波切獻上供養,作為最後的結束。

既然我們這次的課程是來自於竹清嘉措仁波切,來自本樂仁波切的這些教導,所以我想我們也不能夠太依循傳統,等各位準備好之後,我們一邊獻上聲空不二的道歌,一邊獻上顯空不二的舞蹈,然後來獻給仁波切。但是一邊跳舞一邊上去的時候,請不要忘了你在哪一排喔。(笑)

我們一排一排的上去,大家站起來,從頭跳到尾吧!

仁波切:就按照妙融法師所講的去做吧。

妙融師:好,起來。就按照我說的去做。(笑)

大眾依序上台, 唱著〈一切色相〉: 一切顯空不二色相…
推薦閱讀:

大學教授沒課的那幾天都在幹嘛?
十級大風能把瘦子吹跑嗎?
如何評價復旦大學鍾揚教授的貢獻?
《天網欄目》中有一期介紹了李昌鈺教授,請問李昌鈺教授是誰?

TAG: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