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及儒家文化簡介

孔孟及儒家文化簡介

一、孔子及其思想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2、孔子的核心思想

  孔子的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義是「仁愛」。孔子所謂的「仁」是以維護宗法血緣關係的孝悌為基礎,以維護貴族等級關係為原則的。他說: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張復「禮」,推行禮治和德治。他說: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他說:

  「自行束惰,吾未嘗無誨焉。」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在哲學方面,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他說: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3、孔子弟子簡介

  顏回——魯國人,字子淵,小孔子三十歲,最為孔子鍾愛,並一再褒獎之:「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冉求——魯國人,字子有,小孔子二十九歲。是魯國權臣季氏之管家。有才藝,以政事聞名。

  仲由——國藉不詳,字子路,小孔子九歲。好勇力,性亢直,曾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之,子路於是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然後來仍多直言,頂撞孔子,是孔門痴兒。孔子容而愛之。以政事聞名。後死於衛國之亂,被砍作肉醬。孔子大慟,為之不食肉糜。

  端木賜——字子貢,衛國人。口才極好,可是孔子卻對他青眼有加。齊相田常伐魯,魯子命之出使救魯。子貢去齊國,吳國,越國和晉國轉了一圈,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竟做下了樁天大的事業,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一使而動五國之政。子貢又精通經濟,善做生意,銀子掙得嘩嘩的。每次出使,車仆之盛,擬於王侯,又仗著孔門高徒的名份,與諸侯相抗禮。儒學之昌盛,子貢大聲勢大排場的宣傳功不可沒。

  卜商——字子夏,衛國人。小孔子四十四歲。孔子說「商始可以言《詩》已矣。」鼓勵他要做「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孔子死後,於西河行教。治學嚴謹,敢於懷疑經史之謬誤。曾聽人說史志曰:「晉師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說:「『三豕』應該是『己亥』之筆誤。」讀史志者問諸晉史,果然是「己亥」之誤。於是名重天下,衛人以之為聖。魏文侯師事之而諮國政。

  曾點——字子皙,曾參之父,就是拿著大棒差點把孝順兒子打死的那位。孔子曾使諸弟子各言其志,獨稱曾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瀟洒。可是誰想像得到,就是這位高蹈脫俗之人,竟因為一棵瓜秧子差點要了兒子的命!

  曾參——字子輿,南武城人。小孔子四十六歲。為人極孝。

  「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之久之。有頃,乃蘇,欣然而起,進於曾皙曰:「向也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聞之,知其體康也。」

  原憲——字子思,宋國人。小孔子三十六歲。清靜守節,安貧樂道。孔子死後,退隱草澤中。子貢為衛相,擺著大排場去看他,見其衣冠襤縷,恥之,說:「夫子居然樂於過這種生活,真是有病!」原憲答道:「我聽說,沒錢花是貧窮,辛辛苦苦學了道卻不去行道,才是有病。像我,是貧窮,而不是有病。」子貢大慚,為輕易說錯了話而後悔了一輩子。

  公冶長——字子長,齊國人。大肚量,能忍人所不能忍之恥辱。孔子說:「長可妻也」。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

  顏由——字子路,顏回的父親,父子倆共師孔子。

  公西赤——字子華,魯國人。小孔子四十二歲。束帶立朝,嫻賓主之儀。曾言其志說:「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4、孔子名言

  學而時習之

  敏於事而慎於言,訥於言而敏於行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小不忍則亂大謀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二、孟子及其思想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85年?-前304年?)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從魯國遷居到鄒國。孟母將其撫養成人,孟母教子甚嚴,其「遷地教子」、「三斷機杼」等教子故事,成為千古美談,《三字經》里有「昔孟母,擇鄰處」之說。

  孟子師承子思,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2、孟子的核心思想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

  「以己及人」的推恩思想」

  「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

  親親——仁民——愛物

  孟子所謂的「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孟子的名言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人皆可以為堯舜。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盡信書,不如無書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三、儒家文化之拓展閱讀

                  季氏將伐顓臾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四、儒家文化中的幾個常識

  「四書五經」:四書——《大學》《論語》《中庸》《孟子》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六藝」——《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樂》《春秋》

  「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五常——仁、義、禮、智、信

  「三從四德」: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五、學習練習

  (一)請閱讀下邊的文段,進行恰當的斷句,並將它翻譯成現代漢語: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二)根據你對孔孟的了解,說說你心目中的孔子或孟子,或就儒家文化談談你的看法。

  附參考答案:

  (一)斷句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翻譯:孟子對齊宣王說:「如果大王的一個臣子要到遙遠的楚國去,將他的妻子兒女託付給他的朋友照料。可是等他回來時,卻發現自己的妻子兒女正在挨餓受凍,他應該怎麼辦?」齊宣王回答說:「跟這個朋友斷交。」孟子接著說:「如果長官管理不好屬下,怎麼辦?」齊宣王說:「撤換他。」孟子又說:「全國都沒有得到治理,怎麼辦?」齊王扭頭看看左右,說起別的事來。

  (二)略

作文推薦

從邊緣起飛

高三(1)黃若青

  臨走的時候,我們想為姐弟三人照幾張照片。

  姐姐劉靜有點不好意思,她低下頭想了一會兒,擺出一個雙手叉腰的造型。這是明星畫報上常有的姿勢。我們記起劉靜在剛剛的採訪中提到,她的夢想是當歌星。

  輪到二姐劉小玉的時候,她說要好好構思一下造型。弟弟等不及了,衝到鏡頭前擺好了一個類似於奧特曼的瀟洒POSE。

  這時候小玉站到土房台階的邊緣,她要跳下這幾級台階。「一定要拍到我在空中的樣子。」小玉一再叮囑我們這兩個「攝影師」,「我想看看飛起來是什麼樣的。」

  我為小玉這話中的誠摯所打動。我回身望望姐弟三人同爺爺奶奶居住的那間低矮的土房,那種沉默的土黃色帶著一絲卑微駐立在夏日的田野中。姐弟三人卻告訴我們他們喜歡自己的家,喜歡房樑上晒乾的玉米,喜歡那張蒙著塑料布以擋風雨的老床。爸爸媽媽外出打工已經三年沒有回家,這三年來,他們寄回來的錢也僅僅只夠交出姐弟三人的學費。

  「你們的夢想是什麼?」我們問。

  「到北京上大學。在城市裡給爸爸媽媽買一座大房子。」小玉很認真地告訴我們。

  這就是一個小女孩的夢想。即使這個夢想的起點隱藏在土房投下的陰影之中,即使這個夢想只是一粒小小的種子,我相信,它會發芽,會長成一棵堅強的大樹。

  因為這個女孩已經站在了生活的邊緣。雛鷹就是這樣學會飛翔的。沒有一次次從懸崖邊緣勇敢地起飛,沒有一次次疾速墜落之後的奮起,它就永遠不會練就足夠堅韌的翅膀。

  我的腦海中又現出了小玉從土房邊緣「飛起」的身影。我的攝影技術不好,我鏡頭中的小玉的身影已經模糊,和她身後的土房融合為那樣沉默的土黃色。不,我突然覺得,那不是沉默、卑微的顏色,那是生命中也許苦澀,卻最厚重的基石。它築起的不是平台高樓,而是懸崖,而是夢想起飛的邊緣。

[評語]

  社會中總有一群人,是「邊緣人」。他們處在經濟地位的邊緣,也處在文化地位的邊緣,甚而在社會地位和人格地位上,都處於「邊緣」狀態。本文小作者很敏銳地捕捉到了這樣一個社會現實,顯示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也通過文章散發出了人性的光輝。「邊緣人」,從邊緣起飛。這個邊緣,是土房前的台階的邊緣,也是社會的邊緣,他們要付出比「中心人」多得多的努力和代價。但是,作者同時又看到,正是這個「邊緣」,這是邊緣前的斷崖,才使得這些邊緣的同齡人顯得更加積極,更加樂觀,更加努力,更加向上,更加快樂。(指導教師:黃春)

推薦閱讀:

姚中秋為什麼從自由主義轉變為儒家?
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後對與佛和道兩家是什麼態度?
哲學交流(4):從孟子「萬物皆備於我」說理、心分殊(之二)
正德雙創|儒家文化的精髓
你怎麼理解「君子不器」?

TAG:文化 | 儒家 | 儒家文化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