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講《楞伽經》C(4)
【詮論】
【前面已討論過世尊的回答為何「不由次第」,在此便完全明白了,因為大慧所問的第一個問題「云何凈其念?云何念增長?」到現在少得到反應!】所以,你要記得第一義諦大空,第一聖義諦,沒有任何的次第,必須回歸當下。次第是生滅的代名詞,階位也是微細生滅的代名詞。為什麼有菩薩的初地、二地到十地呢?因為有最極微細的生滅還沒有斷,所以階位就是生滅的代表,次第就是生滅的代表,有生滅它才有次第嘛,所以生滅,次第就是生滅的代名詞,生滅沒有斷盡就不能成佛,換句話說入第一義諦大空,回歸當下沒有任何的階位,也沒有任何的次第。為什麼講回歸當下?第一義諦大空,絕對的空有什麼次第啊,沒有任何的次第。所以,這個禪宗裡面講的頓悟,就是第一義諦,直截了當頓契本心,即入第一義諦,所以《楞伽經》是圓頓大教,至圓至頓對十地菩薩、等覺菩薩而說的,連阿難都不是當機者,這些阿羅漢也不是當機者,當機者真正的是大菩薩,但是也有比丘隨喜。
【云何斷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誰?何處為何身?】
云何方能斷除,諸就是一切,想就是妄想。所以,云何為,要怎麼樣才能斷除一切的諸妄想?「云何三昧」,「起」就是又起動念。三昧,這裡就是又起念,當然是指無想天。無想天的有情,會從無想定當中又起心又動念,因為他那個定不是無漏的定,所以說這裡是指無想天的定,雖然是用三昧這個名詞,可是這個是外道定,外道所修的無想天的有情,會從無想定當中,這三昧又起心動念。「破三者有誰」,意思就是破三有,破三有當然就是出三界,破三有出三界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呢?破三有者誰?破三有出三界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呢?是誰呢?「何處」破就是哪裡破。「為」就是如何破。所以何處底下一個「問號?」,為底下一個「問號?」,「何身」,就是以何身而破三有呢?哪裡破三有?如何破三有?以何身而破三有?這三個「問號?」。大慧!你為何要問我這些問題呢?
把它貫穿起來說,如何才能夠斷除一切的諸妄想?為何無想天的有情,當他從無想定中,入定以後,最後又起心動念,為什麼無想天的有情何以從無想定當中又起心又動念?破三有出三界的人是誰?哪裡破?如何破?以何身破?大慧!你為什麼要問我這些問題呢?你所問的這些問題,其實都趨向於空無自性啊,不可得啊,為什麼要問我這些呢?
【注釋】
【「云何斷諸想」:此為應前】面【第四十一問:「離妄想者誰?」。「想」,為妄想。】
【「云何三昧起」:此為應前】面【第十五問;「何因從定覺?」】
【「破三有者誰?何處為何身」:此為應前】面【第十九問:「破三有者誰?何處身云何?」】
【義貫】
【如何方能除「斷」一切妄「想」?為何無想天上的有情,會從無想定(「三昧」)中「起」心動念?能「破三有」的人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又在哪裡破?如何破?】以【及以「何身」破三有?(大慧,你為何要問我這些問題呢?)】
【云何無眾生,而說有吾我?云何世俗說?唯願廣分別。】
這些意思是說:為什麼佛說一切沒有「」眾生?諸位!「」眾生是一切法的開始。所以「無眾生」就是根本全部破,就是一切法空的意思。諸位!這個「無眾生」,不能當作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是這個意思喔,「無眾生相」不是這個意思喔;「無眾生」是一切法的根本,所以是一切法空的意思。為何佛說一切「無眾生」,一切法本空,一切法無生就是:一切法無生沒有「眾生」,無所謂「眾生」的生滅。為什麼佛說一切沒有「眾生」的生滅法呢?就是一切法本空。
又,佛又說:「而說有吾我」,而又說有一個真正的「我」,真常的「我」。諸位!講真常真樂真我真凈,就是《大般涅槃經》所說的。在這裡諸位注意聽,暫時放下筆注意聽我。釋迦牟尼佛說,諸位!眾生著什麼?執著什麼?執著這個四大,執著這個五陰為有一個「我」,對不對?對!所以,佛為什麼講一切法「無我」?佛講一切法「無我」,是為了破除「有我」,佛講「無我」是為了破除「有我」,但是著一個「無我」,或者著一個「有我」,都不是佛的真義,都不是「真我」。佛說一切法,「我」和「無我」統統要放下,那個叫做「真我」,本性的「我」,那個本性才是真正的「我」,你所執著的那個「我」。所以這裡有三個層面:
①佛為了破除眾生,對四大五陰的執著,所以佛才講一切法「無我」,才講「無我」這個道理;②可是這個二乘人,也不了解佛的用意,以著一個「無我」;③或者一般修行人,一切法「無我」,那就是「無我」的精神,佛說連這個「無我」統統要放下。
再來,再講,世間無常,世間人因為執著得非常可怕,日子過不去,他沒有那種觀念,如何來覺悟來觀照,都不懂,所以佛講一切法無常,是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講無常是為什麼?就是告訴眾生:這個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會變化,你所執著的東西是沒有任何意義。喔!那個就是。所以諸位啊,你去泰國看看,坐著,觀無常。我有一個徒弟,到泰國去,回來,二六時中統統是觀無常,不錯!這個徒弟滿有……這個性,以前個性很剛烈,人家一觀無常,經過指導以後很受用,既然無常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執著的,觀無常。
二乘人最後又內心起恐慌了,說:世尊,一切法無常,我們所修的又修去哪裡呢?佛說:涅槃是常。涅槃是常,二乘人就很好(hào),很喜歡:既然這個一切法無常,我們還有一個「常」的涅槃,就執著那個涅槃是「常」。
到大乘菩薩,佛就告訴你:佛講無常,是為了破除眾生的執著,佛講「常」是為了對治二乘人的恐懼,最後你要放下無常、要放下常,那個才是佛講的「真常」。
所以佛在講經說法,一步一步……這樣聽得懂嗎?一步一步……所以你一下子,你根器不夠的時候,佛不會一下子就講到究竟的,是不是?沒有辦法講到究竟的,所以善說法者,必須碰到怎麼樣?善諦聽者。你很會講經說法,你要遇到跟你法能相應者,這樣才有效果,否則雖然講得滿身大汗,底下聽不懂,大家不如吃中秋月餅、泡茶。所以這個善說法者,你必須要碰到善諦聽者,那個很會聽法的人,這個師徒就相應了。這個就講到「無我」,你要知道時空不一樣,根器不一樣,佛到最後統統要打破所有的常、無常、有為、無為。譬如說:你著有為法,佛告訴你有為法是無常,是剎那生滅,所以告訴你有一個無為。如果你著一個「無為」,佛說:那個不是真「無為」(因為有造作。——整理者自解),我講「無為」是跟「有為」(對治的),是破除「有為」的執著,你著一個「無為」,「無為」又變成生滅,那不是真正的「無為」,知道嗎?「無為」不可說,不可以比較,如果用「無為」來破除「有為」,那個「無為」仍然有能破跟所破,所以真正的「無為」是要放下「有為」跟「無為法」,所以真正的「無為法」是沒有所謂「有為」,也沒有所謂「無為」,那個是真正的「無為」,就是真正地進入心性。
所以,有幾個層面,讓這些眾生也解佛所說的法,都在契合當時候的根器,時間究竟不一樣,不是那種根器的不受用。諸位坐在底下一定是修百千萬劫,不然這第一義諦大空,很艱澀的。你怎麼會坐得下來?只要在《楞伽經》聽到喜悅的人,就不要講悟,這個都不是普通的根器,有喜悅心:哦!這個法真是好!有喜悅心,這個人就不是普通的人,要累劫要圓頓大教,聽圓頓大教能夠喜悅的人,那個人可不是一般的善根。
釋迦牟尼佛世尊為何?你已經講了「無我」了,無眾生了;又說了一個「真我」?
云何一切無眾生,就是一切法本空,那麼佛陀又為什麼?諸位這個世俗說,要加三個字,又隨順世俗說的世諦。前面無眾生是講真諦,可是佛你又為什麼隨順世俗而說世俗諦?既然真諦諸法畢竟空,世尊又為何隨順世俗說而講了世俗法。
「唯願廣分別」,廣分別怎麼樣?解說這些問題。
整句貫穿起來說:云何佛說一切無眾生?一切法本空。而說一切真正的「我」,是真「無我」,才是真「我」,真常的「無我」,既然一切法本空,以說一切法是真常的「無我」,畢竟空寂的「無我」,那麼為何又有隨順這個生滅的世俗之世諦說呢?為什麼要這樣子講,既然無眾生就一切法本空,為什麼又講「有」呢?世俗說就是「有」。釋迦牟尼佛一下講一切法本空,一下又隨順世俗,一切法又「有」,世諦,世俗諦。世尊你這樣子有沒有矛盾呢?一下講諸法本空,又一下隨順世俗說「有」,世尊你這樣有沒有矛盾呢?唯願廣分別,解說這些問題。說:大慧!你為何要這樣對我求請,你為何不反求自心,自己的心呢?你問的這些問題其實都唯心現量的境界,都是空無自性,問問你自己的心便很清楚了,你這些問題都趨向於空無自性,你這些問題其實沒有特殊的意義,是唯心現量的境界,萬法都是唯心。
【注釋】
【「云何無眾生,而說有吾我?云何世俗說」:這是應前】面【第二十七問:「云何無眾生?云何世俗說?」】這一句意思就是,為什麼一下講諸法畢竟空無眾生的真諦,為什麼又隨世俗說有萬法世俗說的世俗諦,一下說空,一下說有,世尊你有沒有充滿著矛盾呢?唯願廣分別說,就是這個意思。
【義貫】
【為何如來施設法界之中畢竟「無」有「眾生」或生或滅,一切法空之理,「而」又「說有」真常之「我」?】諸位!這個真常之「我」,就是放下「有我」跟「無我」,統統放下,叫做真常的「我」,聽得懂嗎?叫做真常的「我」。「有我」還有「無我」統統放下,不著,叫做真常的「我」。【為何如來又隨順「世俗說」世諦?大慧,你又說:但「願」世尊為我詳細解說(「廣分別」)這些問題。(大慧,你為何要這樣對我求情——你為何不返求自心?)】
【詮論】
【在此節的最後一句中,世尊引用了大慧菩薩常用的語句:「唯願廣分別」!這其中包含了相當強烈的反諷之意,也是有點調侃之意,亦是訶責之意。】
【所問相云何?及所問非我,云何為胎藏,及種種異身?】
解釋一下。大慧!你所問的,這個「相」的前面加一個「法」字,你所問的法相,云何就是如何建立,你問法相是如何建立,這是你所問的啰,以及所問的,所問,問的底下加一個「之」,「非我」就是「無我」的道理,以及你所問的「無我」的道理,及所問「非我」,中間加一個「之」,那麼就很清楚。所問之「非我」,就是你所問之——「無我」的道理,是什麼?你是這樣問世尊的。
「云何為胎藏」,為什麼有的眾生,會從母胎裡面當中而生出來,尤其是胎卵濕化,這個問四生裡面的胎生,為什麼有的眾生,會從母胎裡面生出來,以「及種種異身」,以及佛陀如來為何有種種異身——就是變化身,度眾生。因為前面八十四問,如來云何於一切時、剎,現種種名色類,前面八十四問是這麼講的,所以這裡是問:以及佛陀如來為何有種種的異身——變化身來度眾生。大慧!你為何要問這些問題呢?
那麼整句貫穿起來的意思是說:大慧!你所問的法相,是如何來建立,你所問的這「無我」的道理,還有你問的眾生,為什麼會從胎藏中生出來,為什麼佛陀有如來,有種種的變化身來廣度眾生,大慧!你為什麼要問這些問題呢?你所問的這些問題其實都趨向於空無自性的,都是唯心現量的境界。
【注釋】
【「所問相云何?及所問非我」:此為應前】面【第二十六問:「云何建立相?及與非我義?」】
【「云何為胎藏」:此為應前】面【第三十三問:「云何胎藏生?」】【()
【「及種種異身」:此乃應前】面【第八十四問:「如來云何於,一切時剎現,種種名色類?」】
【義貫】
【大慧,你「問」說一切法「相」是如何建立的?又「問」無我法的「非我」之理是如何建立的?為何眾生會從「胎藏」中生?「及」為何如來有「種種」不同的化「身」?(大慧,你為何要問我這些問題呢?)】
【詮論】
【本節中前兩句的「所問」與「及所問」,亦含反諷、譴責之意,學者可體味之。又,「云何為胎藏」句下,】因為有種種的譯本不一樣,【魏譯有「汝何因問我」一句,】你又什麼原因一直問我這個問題呢?這一句就是,【如是則反諷與訶責之意】就【愈強】烈了【。】意思就是要問的那個問題,要迴光返照你那顆心,你所問的問題,不在問題的本身,在你問題產生的那一念頭,那顆心。如果大悟見性就根本就除,就不會演變、演化流出來這些問題,心就是所有問題的根源,心悟了,這些問題統統沒有了,根源就斷;心如果不悟,這個根源一直存在,根本問題一直沒有解決,那麼問題就會問不完。所以,沒有明心,沒有見性,所有的問題一直存在、一直存在。為什麼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為什麼?因為這樣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佛為什麼能夠成佛?因為明本心,明本真心見本自性,叫做明本心見本性。明本心什麼意思?明本真心。見性什麼意思?見本自性啊,真心自性,就是每一個人成佛的根本,佛無相,所以為什麼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為什麼禪宗講即心即佛?答案很簡單,佛他無相,智慧心即是。
【云何斷常見?云何心得定?言說及諸智?戒種性佛子?】
云何,說為何外道會產生斷常兩種邪見,所以斷、常,為何外道會產生斷見、常見兩種邪見?為何稱它們兩種邪見呢?撥無因果,為什麼叫做邪見?不按佛陀所講的因果的正理出牌,否定佛所講的因果法,叫做兩種邪見。幹了很多的壞事啊;斷見就是人死了一了百了,你幹了很多的壞事,也不會得到果報,你就是做了很多的善事,也不會得到善報,一點都沒有什麼意思,那麻煩大了。這樣子教化眾生的話還得了,一切眾生進入了斷見,那就無惡不作了,所有的善也不為,做善也沒善報,做幹什麼呢?造惡也沒惡報,怕什麼呢?這很嚴重的斷見,所以這個斷、常二見是很可怕的。
「云何心得定」,意思就是云何修行者之心如何能夠得定?修行者之心如何能夠得定?意思是說修行者之心要如何修才能夠得定,從哪裡下手,要怎麼修?諸位!悟了諸法如幻,沒有識心分別,識心分別是依他起的,所以說依真起妄,全妄即真,師父在彰化齋僧請的啦。真心就像樹木,一棵大樹,妄心就像影子,依真起妄,有影子怎麼來的?因為有那棵樹,但是有影子;全妄即真,所有的影子,其實就是樹木的本身所投影出去的。你今天為什麼有意識形態的,意識心的微細生滅分別,因為你有真心妄動,妄本無因,若有所因,何名為妄?所以識心怎麼來的?要依真起妄,依真心而起妄識,妄性本空,所以全妄即真,所有的妄識當體即空,因為妄識是依他起的,依真心而有叫做依他起的,真心來攀緣外境,內心的真心,又意識心又加強,種子習氣……所以種子習氣起現行,現行薰種子,種子又變成習氣;習氣,種子又起現行,現行又薰習種子跟習氣,就一直重複、一直重複,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識心從來沒定過,正因為依真起妄,不了解妄性本空,妄性本空,所以為什麼佛法讓師父如此的契入、如此的珍惜?正因為從小讀書讀的那麼多,沒有一本課本是寫解脫的,也沒有一個老師教我如何來解脫,沒有一個老師!為什麼師父聽到這個正法非常的震撼?喔!世間有這種學問喔,世間還有佛法這種超越一切生滅世間假象、超越一切邏輯、超越一切哲學,哇!這個太了不起了!這個非得用生命來投注它不行。我們從小學一直讀到大學研究所博士,所學的是什麼?學「生」學習生存之道,沒有學習如何來面對死亡;學生之道易,學死之道難。再來,今天你讀的這個書很短暫的,就算你讀到博士,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短暫的,你的眾生去一半了,剩下的時間就是討老婆,生兒育女啊,房子貸款啊,你剩的時間就是這樣子。讀到博士差不多快三十歲了,講真的就是這樣,對不對?讀到博士也差不多快三十歲了,對不對?剩下的時間再找一個頭路(工作),上班,討一個老婆,再生三個孩子好了,生三個,你看這樣一世人,一世人就一世人(就這樣),一世人就這樣PASS,就這樣過了,是不是能活那麼久,還不知道呢?所以我一聽到這個佛法,說一句世間法講的,讓我著迷不已:哎呀!這個世間怎麼會有這麼大智慧的世尊!因為我也接觸過基督教,或者接觸過天主教、一貫道,接觸四書五經啊,儒道都有接觸過,就是找不到答案。哲學也找不到答案,亞里斯多德(亞里士(斯)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臘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馬克思曾稱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科學史上標誌著一個轉折點,因為他是最後提出一個整個世界體系的人,而且是第一個從事廣泛經驗考察的人。其有著名的三大定律,雖然有些被後人推翻,但在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大廈沒有造起來之前,整個西方世界都被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統治著。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他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形而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法律。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構建了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玄學。)講什麼?然後呢?這個柏拉圖又講什麼呢?到最後究竟義還是跟著佛陀,這條路也找了好長的時間。所以修行者之心,要怎麼樣才能夠得定?那就沒有佛法就不行。
言說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言說?人與人之間溝通,當然要有言說了,但是這個言說也是依他起的,也是無自性的。其實這個語言啊,我們如果要生存,其實也在這個語言,你單單一個英文,沒有十年二十年就沒辦法,你單單一個日文,我講的是很流利的,能聽能說能翻譯的那一種功夫,不是整天(日文)日常會話而已,我在講的不是這個,而是日文非常的流利,講了就能夠馬上翻譯那一種,那一種才真正的功夫。對不對?如果要說那個(一般日語會話),誰不會?(唱幾句日文歌曲)那個誰都可以來上兩句,那個很簡單,Easy!Easy!那個很簡單的東西,我講的不是屬於這種,不是這種。我講的是非常專業的,日語沒有十年、二十年你沒有辦法,英文沒有二十年你多厲害,對不對?沒有辦法的。欸!就像那個語言不通,我們到泰國去的時候,有一個美國人不會講泰國話,那個美國人肚子大大的,我去的時候,到那個芭達雅(芭達雅,又名芭堤雅(Phattaya)是一個泰國城市,屬於東部地大區春武里府,位於暹羅灣東側,第一大城曼谷的東南方約165公里處。它是泰國旅遊業最重要的據點之一,該城市的特色是多彩多姿的夜生活。)去看,實在是不搭軋(搭軋:「相配,相吻合,協調」的意思。),不搭軋,他們倆個坐在海灘上,我看那個泰國人黑黑的,美國人白皙皙的,兩個都不講話,因為她不會英文,他不會講泰國話,兩個抱在一起,我看得會害臊,坐在他們後面,這是要持什麼咒讓他們分開呢?這一個黑黑的,一個白皙皙,不相稱,兩個都不會講話,一個不懂英文,一個不懂泰文,這樣可以在一起,我就想不通了,語言又不通,我就感覺這一幕讓我今天都不會忘記,實在是不搭軋。我們到芭達雅去,我就坐在他們後面念念念。師媽說:師父你在念什麼?我在念說,他們兩個怎麼樣才分得開(師父笑)。所以說眾生,講到言說,你看兩個語言不會通,坐在一起,不知道要做什麼,對不對?言說怎麼來的呢?言說就是人類為了要溝通來的,但是,是空無自性啊。
以「及諸智」,叫做諸佛之智有多少,多少種呢?諸佛之智到底有多少種?戒就是佛戒,佛的戒律到底有幾種?眾生的種性,到底有幾種?諸位!這裡有三個「問號?」:戒?種性?佛子?這有三個「問號?」。佛的戒律有幾種呢?眾生的種性有幾種?眾生的種性前面講過,有五種種性,你們記得吧。我相信你們的頭腦,回想一下就知道,你們頭腦一定記得起來。佛子,有幾種佛子呢?大慧!你為何要問這些問題呢?
【注釋】
【「云何斷常見」:為應前第二十八問:「云何為斷見,】以【及常見不生?」】諸位這個不生,注意!這個不生跟無生法忍那個生不生完全沒關係,一定要寫起來。「不生」就是遠離的意思。所以你看一切法不生,看習慣了,常見,常見到無生法忍,完蛋了!你答錯了!不生就是讓常見的外道,怎麼樣?不要生起。外道有斷、常二見。云何為斷見以及常見?令他們外道不生起常見外道的知見,這個不生是指遠離,所以因此經教,如果很粗淺的,看到不生就:哇!就一直覺得一切法無生。師父講的:生,等同無生。他就又背,又回想起來,就搞錯了,這個不生不是那個不生,叫做遠離。
【「云何心得定」:為應前】面【第二十一問:「何因得神通,】以【及自在三昧?」】
【「言說及諸智」:「言說」為應前】面【第五十問:「誰生諸語言?」「及諸智」則為應前】面【第四十七問:「諸智有幾種?」】諸智當然佛才有啊!佛的智慧有幾種?
【「戒種性佛子」:為應前】面【第四十八問:「幾戒眾生性?」】
【義貫】
【為何外道之人會產生「斷常」二種邪「見」?修行者「心」如何「得定」?語「言」是怎麼來的?諸佛之「智」有多少種?佛「戒」有幾種?眾生「種性」有幾種?「佛子」有幾種?(大慧,你為何要問我這些問題?)】
【云何成及論?云何師弟子?種種諸眾生,斯等復云何?】
「云何」,「成」就是成就。那一些是如來所成就的理,就是法,以哪些是解釋佛理的論,諸位!這個「論」,就是解釋佛陀所講的法,像《大智度論》是解釋《大般若經》,等等。「云何成」就是如何是如來所成就的法,如何是如來所成就的理,又解釋佛理的論是什麼?
「云何」,「師」就是教授師。意思就是說,如何都能成為佛法中的阿闍梨教授師,怎麼樣都能成為教授師?又佛弟子到底有幾種?弟子就是佛弟子,到底有幾種?云何才能夠資格稱為教授師,又佛弟子到底有幾種?這弟子前面加一個「佛弟子」,弟子底下補兩個:幾種。那就看得懂了。要怎麼樣都能成為佛法中的阿闍梨的教授師,以佛弟子到底有幾種?
「種種諸眾生」,眾生的種種男女性別為什麼不同?男的是男的,女的是女的。眾生的種種男女性別,完全不同的眾生。
「斯等復云何」,「斯等」就是這一些。「復」就是又。「云何」,如何造成的。為什麼這一輩子她會投胎成女人,為什麼這一輩子他會投胎成男人?眾生的種種男女性別不同,這些又為什麼?是如何造成的?如何讓他們投胎成男人或者投胎成女人?大慧!你為何要問我這些問題?
【注釋】
【「云何成及論」:此為應前】面【第五十三及五十四問:「成為有幾種?云何名為論?」】
【「云何師弟子」:為應前】面【第六十二及之六十三問:「弟子有幾種?云何阿闍梨?」】
【「種種諸眾生,斯等復云何」:此為應前】面【第七十七問:「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
【義貫】
【如何是如來所「成」就之理,「及」闡釋這些理之「論」?如何方能稱為佛法之教授「師」?佛「弟子」有幾種?「眾生」的「種種」男女性別不同,是如何造成的?(大慧,你為何要問我這些問題呢?)】
在座諸位!這就成為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啰。在美國有一個女孩子,她一出生以後,她一定是找她哥哥的衣服穿,她絕對不穿女孩子的衣服,她媽媽買了一櫥子女孩子的衣服,她就是不穿。她常常告訴她媽媽說:我前世是男的。她媽媽就給她搞得莫名其妙,後來這個女孩子真的去做變性手術。所以這個怎麼講呢?你看!她那麼喜歡做男的,竟然投胎成女的,有的投胎成男的啦,已經具足男人的條件,是怎麼樣呢?他非常欣賞女人的胭脂水粉餅,也非常欣賞女人穿那個高跟鞋,然後穿著裙子,然後那個長發飄逸,一(左手把頭髮向後上方一甩)二(右手把頭髮向後上方一甩)三(雙手把頭髮向後上方一甩),他就是。一個男孩子為什麼會欣賞這樣子呢?他就看到那個風一吹來的時候,那個裙子隨風擺動,婀娜多姿,然後那個帽子,女孩子帽子特別多,帽子一戴胭脂一塗,耳環一(擺動):咚咚,兩個放左右佛手(「佛手」喻耳環的形狀),手印(喻耳環的形狀),對不對?哇!多好看。弄得那樣,大到嚇死人的耳環,他就覺得這樣子很漂亮。這個男孩子就是從小絕對不會是男人的打扮,全部都是女孩子的打扮,那個美國人說:完了!我生的這個兒子不像兒子,女兒不像女兒,到底我該怎麼辦呢?後來長大了,十六七歲,他每次跑廁所都跑去女孩子的廁所,都被人家控告,在學校也是,他不去男廁所,他跑去女廁所,在high school,senior school, high school都一樣,後來把自己化妝成女的,每天都照顧,那個粉餅從來都沒有離開。後來就沒辦法,看那個醫生說沒辦法了,這個已經還是要動刀啦,把他解決了,變成了一個女的,滿他的願。哇!人家,他現成女的時候,精神百倍啊,他可以正正噹噹地出入女眾的廁所,胭脂水粉餅,從來沒有的,而且去打那個女性的荷爾蒙,那個皮膚好到,報導的新聞出來,看不出他是個男孩子,完全看不出來,這變性人。你看得出來,標題寫得斗大:你看得出來他是男孩子嗎?看不出來,統統是女的。我講,生不逢時,有的是想當男的,有的,我是指那個人啦。一出生想要男的,結果生成女的;一個想要女的,變成生成男的,世間沒有公平,對不對?還好這個是少咧,對不對?像我一出生,男的!我就很喜歡男的,很好啊,對不對?哪有不好咧,是不是?我講話也不會扭扭捏捏,純正的男子漢大丈夫,爬山最怕倒退走,怎麼看師父也是男的,因為我們這種個性,也是火爆浪子的個性,對不對?是因為磨練了四十年,四十年現在變乖乖了,很善良。
所以我後來看到了佛經,說:修行人要具足四種柔軟:一、要柔軟心;二、要柔軟身;三、要柔軟腰,腰就是很有禮貌的意思,看到人就是打躬作揖,柔軟腰;四、柔軟語,就是你講話,不要像惡婆娘般粗魯,你這講話要很柔軟。如果一個人這一輩子能夠得到四種柔軟的話,他臨命終會現柔軟的往生相。四種柔軟:一、要柔軟心,就是不要太強硬,有話好好講,要柔軟心;二、要柔軟身。柔軟身就是我們身段要放柔軟,不要那麼剛硬,個性不要那麼硬,柔軟身;第三、柔軟腰,就是自己肯低下謙卑,對每一個人這腰絕對不會硬,我很軟,肯向你低頭,肯低頭的人不會撞到矮門,學著彎曲總比斷裂好。這句很重要,Very imp
所以跟大家講,這樣我們四種柔軟,對不對?柔軟心、柔軟身、柔軟腰、柔軟語,死後就全身都是柔軟,軟綿綿,往生凈土瑞相重重,對不對?要不然死的時候硬梆梆,多難看啊!這個臨命終往生的時候,柔軟,人家在換衣服的時候,往生善道跟往生惡道,看那個柔軟度就知道。像我爸爸一天念佛至少兩萬,再來,持《往生咒》。我跟爸爸講:你持《往生咒》,三十萬遍。《往生咒》,念三十萬遍《往生咒》。他說:我經教不懂。我說:沒關係!爸爸,你念佛!我知道我爸爸往生,那個來換衣服的:哦!這個全身都是軟的,跟沒有骨頭一樣,非常地柔軟。我跟師媽講:你每天記得念佛。師媽最偉大的地方,就是她很尊敬我們講堂的法師,這個僧寶。斷氣以後,二十四個小時頭頂是熱的。所以,這個就是告訴大家,很事實的一個答案,這個往生凈土是從現在開始做起,你記得用柔軟,這兩個字來用在你一輩子,你就會很快活、很快活,你就不會卡住、不會卡住。所以我們修學佛道,抓住了重點以後,還要付諸行動。諸位!行動比語言更有力,行動比語言更紮實,就是修行人不是只在嘴上說說。講得很好,作早課也不要,晚課也不要,念佛也不要,共修也統統不要,你要跟人家修什麼行?對不對?不可以這樣子啊!連師父現在都還在念佛,你為什麼不念佛呢?是不是?修行不能光說不練,要腳踏實地去做,那就知道了。
所以聽經聞法,它就是有這個好處,而且跟著師父也不錯,我們有一個木屋,那個很清凈的道場,然後那邊空氣也好,又打佛三,我就感恩這些工作人員,也感謝這些義工,我之所以要這樣做,就是有無比的感恩,感恩這些工作人員,一輩子跟著師父辛苦,也感謝這些法師,也感謝這些護法居士大德,來護持講堂。所以我們設立了那個木屋的佛三,就是為了感恩,然後就給大家送到極樂世界去,送到極樂世界去(大眾感恩鼓掌)。這個是最終的目標,所以木屋那個地方,是很棒的地方,去,你看才第一次去,不準講話,對不對?大家都守規矩,每天都八關齋戒,還誦戒,誦三十條清規之戒,誦《廣欽老和尚開示錄》,誦戒喔,去到那個地方,教導出來的徒弟,個個都很出色(師父笑),真的是很好!到最後還帶大家去爬山,還在山上還灌頂。哇!那真的是不錯,不錯!木屋總是有一個賣點,所以大家表現得很好,品行不好的不能讓他去,不可以的!去那邊鬧的,怎麼可以讓他去呢?不可以去那邊鬧的,去那邊要了生死的,品行好的。再來就是你如果有糖尿病啊,哦!那就比較麻煩,如果你有高血壓就比較麻煩,所以要去打佛三的人,要好好地把身體照顧好。
今天因為已經五點三十七分了,我今天已經講到二十頁了,就是我每天所定下來的目標,所以就不必再講下去了,明天法師要去齋僧,所以我們明天就不上課,下一次上課,九月幾號?哦!你們竟然開大智慧,還記得十五,那不錯、不錯!很好,十五。
接下來,我們再宣布一遍:因為要舉辦魚池鄉大蓮花居佛三的活動,今年的水陸法會的義工大會取消,這個組長各就各位帶開來就好,其實已經二十幾年了,也不用再怎麼開,來也是你看我,我看你,等那塊麵包,不需要開什麼,都一樣的,不需要!都一樣的。所以不需要開,這樣看就知道了。
接下來請大家合掌。
願以此功德,消災在座諸位法師、消災在座諸位護法居士大德,迴向本講堂消災點燈及亡靈牌位拔度者,迴向南投養德禪寺納骨塔一切亡靈,迴向花蓮佛興寺納骨塔一切亡靈。一起念: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下課。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法語:起心動念,無不是罪
※仁炟法師開示:初入佛門的人如何修行
※心戒法師答弟子問(七)
※心戒法師答弟子問(一)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二十五集)-凈空老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