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學理論的內容是什麼?
網友回答 2014-11-1301戴爾.卡耐基說過: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而85%則靠人際關係和他的處世能力。利益是人際關係的實質,物質關係、精神關係同屬於利益關係。除血緣、親緣、地緣關係外,人際關係建立的基礎是利益。人際關係中兩個基本的維度:情感上的「親疏」與地位上的「尊卑」考試大自考站,你的自考專家!**人際關係的特點:社會性;歷史性;客觀性;情感性;複雜性;變動性;網際關係的特點人的社會性是人際關係的本質屬性。人際關係的社會性:1、人際關係的社會性體現在人們是在賴以生存的勞動中結成了相互儲存的關係。2、人際關係的社會性還體現在人們是運用在勞動中產生髮展起來的語言系統進行交往的。3、人際關係的社會性在現代社會體現得更明顯、更強化。人際關係的客觀性:1、人際關係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2、人際關係的形成和發展規律具有客觀性;3、人際關係是功能具有客觀性。人際關係確立必備的三個條件:人際關係的主體——人;人際需要;人際接觸或互動。人際關係學是一門研究人際關係的形成和發展規律,並以此為規律指導人們的實踐,優化人際關係的科學。人際關係學的學科性質:人際關係學是一門社會科學;人際關係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的學科;人際關係學是一門應用型學科。20世紀2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梅奧等學者開始「霍商實驗」的研究,1933年發表了《工業文明中的人性問題》提出了人際關係學說。研究人際關係學的目的:1、理論方面:(1)建立一門獨立的、系統的、完善的學科體系;(2)為人們的人際交往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3)有助於分析和研究人際關係學與相關學科的聯繫與區別;(4)有助於從理論上劃清人際關係學與庸俗關係學的界線。2、實踐方面:(1)協調、優化人際關係;(2)預防、消除人際障礙;(3)建立、發展新型的人際關係;(4)培養、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研究人際關係學的原則:1、系統性原則;2、客觀性原則;3、發展性原則;4、統一性原則(幾個統一:理論與實踐、歷史與邏輯、多學科方法論)研究人際關係學的具體方法:1、文獻法;2、觀察法;3、實驗法;4、社會調查法;5、社會測量法;6、統計法;7、人際關係評估法。**02人際交往是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往,馬克思認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社會交往。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交往不僅影響著生產力的創造和繼承,而且和生產一起決定著社會結構。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把人際交往看成社會系統的要素,並把它放在人類整個發展過程中去考察,從而展示了人機交往的發展趨勢。人際關係的主要理論: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人群關係理論和人際需要理論;角色,戲劇和交換理論;相互作用和人數平衡論。人群關係理論代表人物:梅奧、羅特利斯伯格。梅奧等人提出的主要觀點:生產率不僅受物理和生理因素的影響,而且受到社會和心裡因素的影響。影響組織生產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在生產中發展起來的人際關係。由此形成新觀點:1,以「社會人」的人性假設代替「經濟人」的人性假設。2,否定「以物為中心」的管理思想,強調「以人為中心」主張從人的心理和社會方面來激勵工人的士氣,提高生產效率。3,正確處理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之間的關係。4,改變對管理人員只強調技術方面素質訓練的片面做法,強調加強對管理人員了解、診斷、調適人際關係技能的培養和訓練。**如何看待人群關係理論:人群關係理論強調重視人的因素和人際關係在發揮人的積極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張研究改進人際關係技能,改變領導方式,重視非正式組織的人際關係等觀念,都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因素。另一方面,人際關係理論也有其片面性。如,往往不恰當的誇大人際關係學說的影響和作用;具有將人群關係理論同其他管理科學對立的傾向;將人際關係看成企業效率的決定因素等。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的內容: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實現的需要;6、認識與理解的需要;7、追求完美的需要如何看待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將人的需要分為7個層次,認為生理需要是一切需要的基礎,符合一般人的共同心理過程,具有一定道理。這一理論既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1,每一種需要都要在前一種需要得到滿足後出現,這並不意味著必須使前一種需要得到百分百滿足後,後一種需要才會出現。2,其上七種需要按其重要程度漸次展開,就大多數人而言,可能是正確的。3,將人的需要分為七種而且層次分明,這種劃分方法也明顯的存在著弊端。舒茲是現代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人際行為三維理論。舒茲假設每個人都有三種人際需要:溝通的需要,人際溝通需要就是個體參與群體的需要,是人們關於形成和保持滿意的人際關係的需要;支配的需要,人際支配的需要就是人際關係中所謂支配權;愛的需要,相愛的需要就是與他人建立密切情感聯繫的需要。如何看待人際需要理論:舒茲的人際需要理論揭示了人際需要同人際行為和人際關係之間的內在聯繫,同時強調了兒童時期的人際關係與人體人際行為之間的繼承關係,即承認家庭環境對個體行為模式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舒茲的人際需要理論具有明顯的精神分析傾向,忽視了社會關係對人際關係的制約性影響;同時,也誇大了兒童時期的人際經驗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作用。角色:特指某一個體在社會關係中所處的一定社會地位以及與之相聯繫的符合規範的行為模式。角色理論包括:角色扮演、角色期望、角色衝突和角色實現等主要內容。角色扮演: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社會職位、時間場合,而對不同的交往對象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角色叢:當人們在處理個人或組織的不同關係時就扮演著不同角色。由於關係體系和網路的複雜性,導致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往往不是作為單一的角色出現,而是表現為「身兼數職」的角色叢。角色變換:一個人所扮演的角色隨著個體的生理變化和社會地位變化的變化。角色期望:是指社會、團體或他人以角色扮演者行為的期待或要求,是個人行為的動機。角色衝突:不同角色行為以及不同角色期望之間的矛盾。歐文·戈夫曼主要研究了日常生活中人們面對面的具體互動細節,揭示那些隱含著的、不公開的互動規律。他認為,日常生活中個體在與他人交往時,都會有意無意地運用某些技巧控制自己所給人的印象。他把人們的交際行為比做戲劇表演,並借用了戲劇藝術的術語來闡釋人際互動和印象管理,因此,這種理論被稱之為戲劇交往理論,有時也叫做印象管理理論。人際交往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社會學家喬治·C·霍曼斯教授。他認為,交換不僅有物質財富的交換,而且還有精神財富、心理財富的交換。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是受經濟原則支配的一種社會交換過程。**人際交際理論的基本原則:1、成功原則。在一個人所採取的所有行為中,如果某一個行為經常獲得獎勵,則該行為越可能重複出現。2、刺激原則。如果在以往的交往經驗中,某一刺激的出現常伴隨著對某人某行為的獎賞。那麼,現在出現的刺激狀況如果與過去相類似,則此人越有可能採取某行為或某行為相類似的行為。3、價值原則。某種行為的結果越有價值,則越有可能採取該行為。4、剝奪—滿足原則。如果某人經常獲得某種特定的酬賞,那麼隨著時間的推延,這種酬賞對該人的價值就會降低。5、攻擊—贊同原則。①如果某人的行為未得到預期的酬賞或受到了懲罰,便會感到委屈、受挫憤怒,並導致攻擊性行為。②如果某人的行為獲得了預期的甚至超過預期的報酬,或者未受到預料中的懲罰,那麼就會感到這種行為的結果很有價值,併產生喜悅,導致讓對方更加贊同的行為。6、理性原則。人們總會選擇那種可能帶來價值較高結果以及較能獲得該結果的行為。如何理解人際交換理論:交換理論揭示了人際關係中的社會交換規律,為人們了解人際交往、人際吸引的機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但從本質方面考查,人際交換理論也存在著一定缺陷:如只是抓住了市場交換形式的雙方相互作用的一些方面,便概括出人際交往的原則,這具有片面性。伯恩內認為相互作用分析理論的三種不同的心態:1、每個人身上都好像保留著兒童時代的特徵,即三歲時的自己。2、每個人身上又都好像存在著自己父母的特徵,即大腦皮層對於耳聞目睹父母親行為及外部刺激的真實記錄。3、一個正常的成年人具有的客觀、冷靜理智的心態。前兩者分別稱為「兒童」和「父母」,後者稱為「成人」,這三者構成了個體的人格結構。相互作用分析理論又稱為人格結構的PAC分析理論。「父母」:即以權威和優越感為標誌,通常表現為訓斥人、指揮人、命令人或其他能夠表現權勢的作風。「成人」:則表現出客觀、現實和理智的狀態。「兒童」:即表現出單純、幼稚、好衝動或服從和任人擺布。如何保持「成人」心態:1、建立一個合乎道德的價值觀體系。2、學會分辨與控制自己的「兒童」。3、學會分辨與控制自己的「父母」。4、保持對他人「兒童」的敏感性。人際關係平衡理論:儘管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說所做的每件事情上都不盡一致,但不一致總是趨於向一致性方面轉化,人們在不一致時總會不斷地引起衝突、緊張和焦慮,直到獲得某種一致為止。人際關係平衡理論起源於格式塔理論:人們在心理上都在追求「完美的形式」。因為,人的心理現象最基本的特徵是在意識經驗中所顯現的結構性或整體性。知覺絕不是感覺的簡單相加,思維也不是觀念的簡單聯結。人們在心理和認知活動中不是單純地論述某一現象,不是單純追求某一元素,而是追求「完美的形式」或「完美的形象」。當三個人之間的關係不平衡時,人們往往設法使之平衡。也就是說,這種「平衡」的力量影響著人們對交往關係的認識,人們重視人際關係的平衡。人際關係平衡的條件:人們總是希望自己喜歡的人與自己具有相似的情趣,而希望自己不喜歡的人與自己具有不同的好惡。否則,就會出現不平衡。人際關係中既存在平衡結構,也存在著不平衡結構。平衡理論認為,不平衡結構會向平衡結構轉化。從不平衡轉化為平衡可以多種方式:平衡理論強調的是「最省力原則」,即人們為了使不平衡狀態變成平衡狀態可能需要進行多方面的調整和改變。平衡理論還認為:對於自己愈喜歡的人,愈希望與其保持關係平衡;而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人,則不大注意關係是否平衡。如何理解平衡理論:平衡理論以微觀的人際交往,說明人與人之間具有趨於一致的傾向,表現為追求和諧、喜歡和同化等方面。這一點對於人際交往具有積極意義。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人際關係的平衡與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複雜過程。平衡理論只考慮到了兩個人和一個物體這樣簡單的系統,忽略了這個系統中的其他大量因素,因此,對平衡模式的討論顯得有些簡單,由此得出的結論也難免片面。來源:考試大-自學考試03人際關係的發展歷程:1、原始社會的血緣關係;2、奴隸社會的依附關係;3、封建社會的宗法關係;4、資本主義社會的金錢關係;5、社會主義社會的平等關係。**宗法關係:是以宗法制度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按家族血統遠近區分親疏貴賤的等級關係。是封建社會人際關係的基本特徵。封建社會的宗法關係的特點:1,以血緣關係為基礎;2、以等級差別為準則;3、以土地佔有為標準。形成人際關係的條件:先決條件、具體條件和時間條件先決條件是指對於人際關係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普遍促進作用的決定性條件。有的學者稱為動力系統,包括人的生產、物質的生產、精神的生產。任何人際關係的形成或確立都是社會內部這三種生產相互作用和協調發展的結果。考試大自考站,你的自考專家!精神生產對形成和發展人際關係的影響:1,思想意識對人際關係的影響;2,知識層次對人際關係的影響;3,精神產品的生產方式對人際關係的影響。思想意識對人際關係的影響:人的思想對其一切行動都具有指導作用,人際關係的形成與發展無疑也會受到思想意識的指導。人們的思想意識,特別是社會意識,交往意識直接影響或制約著人際關係。1,相同的思想觀念是維繫良好人際關係的紐帶;2,思想意識是否正確,決定著人際交往是否恰當;3,思想認識的深淺程度,影響結交人際關係的速度。知識層次對人際關係的影響:科學文化水平相近,知識層次相同的人,相互之間交往多;科學文化水平懸殊,知識層次不同的人,相互之間交往少。具體條件:對於人際關係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直接影響的條件。形成人際關係的具體條件:相互接觸;相互近似;互相補充;相互悅納。心理學家把人際關係的適應模式按人的性格分為:主動性,被動型;將互相補充的情況分為包容、控制、感情三種類型。主動型與被動型可以結成哪些關係:①具有主動型性格的人願意主動與別人交往;而具有被動型性格的人則期待別人來與自己交往。又方可以結成以包容為主要特徵的互補關係。②具有主動型性格的人喜歡支配他人;而具有被動型性格的人則願意接受他人支配。雙方可以結成以一方控制另一方為主要特徵的互補關係。③具有主動型的人容易對別人表示親善;而具有被動型性格的人則希望得到別人的親善。雙方可以結成以感情親善為主要特徵的互補關係。**正向發展:就是逐步建立人際關係的過程,這需要在相互接觸的基礎之上經歷注意、吸引、適應、融合、依附五個階段。**負向發展:就是人際關係的惡化過程,這需要漠視、冷淡、疏遠和分離四個階段。**人際關係的發展趨勢:1、社會性增強,自然性減弱。2、自主性增強,依賴性減弱。3、平等性增強,等級性減弱。4、開放性增強,封閉性減弱。5、合作性增強,分散性減弱。6、複雜性增強,單一性減弱。7、網路時代產生了新型的網路關係。來源:考試大依賴性的具體表現:1、子女依賴父母2、女人依賴男人3、本人依賴他人4、下級依賴上級**網路關係:指以電腦聯網和數字元號信息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體鏈接中實現的人一機一人互動基礎上形成的人際關係。**網路關係的四個特徵:1、多維性2、虛擬性3、不確定性4、非中心化04人際關係的結構是指構成人際關係的要素及其相互關係。構成或影響人際關係的要素又可以分為顯性要素和隱性要素。構成人際關係顯性要素:構成人際關係的外在要素,包括:交往主體,人際交往活動中處於主導地位的交往者。交往對象,人際交往活動中,交往主體活動的指向者或接受者。交往手段,交往主體為實現自己的交往目的,將自己的活動施加於交往對象而採取的方式或方法。可分為語言手段和物質手段。交往環境。交往目的:指通過交往使參與者達到的目標。交往過程:指交往起點到交往結果之間的發展過程。交往內容隱性要素:影響人際關係的內在因素。包括:利益,情感,尊嚴。交往環境:交往條件和交往情境。交往條件包括:交往的空間、交往的時間、交往的頻率和交往的距離等。交往情境:表現為交往雙方的內在心情;如愉快心情,尷尬局面,和諧氣氛,緊張氣氛,友好意向,矛盾衝突等。人際交往具有積極的正向功能:相互學習,促進個體社會化;交流情感,有益於身心健康;相互影響,有利於自我完善(有利於形成健康的個性;有利於發展健全的自我意識。);凈化心靈,優化社會環境;取長補短,增強整體效應本文來源:考試大網個性:在個人自然素質基礎上受社會的影響而形成的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個性系統:由動力系統、自我調節系統和特徵結構三個子系統構成。動力系統: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及世界觀等。自我調節系統:以自我意識為核心,包括認識(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評價)、情感(自信感、自尊感)和意志活動(自我檢查、自我控制)三個方面。特徵結構:包括能力特徵和性格特徵。良好人際關係結構能夠優化並增強群體的整體效應是因為: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夠形成互補,主要包括知識互補和性格互補;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夠產生合力;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夠激發潛能。人才互補效應:具有不同知識、才能、氣質、性格的科學工作者,組成一個研究群體,那麼這個群體的知識結構和智能結構的合理程度和高超水平,是任何一個科學家所望塵莫及的。人才之間的相互協作、鼓勵,給群體中的每個成員都帶來了創造的活力。人際交往之所以會激發個體的潛能,是因為其中存在著激勵因素。相互激勵的因素主要有:群體壓力、根據現代心理學的從眾心理效應,社會心理環境一經形成就會產生一定的群體壓力,對群體成員具有制約、規範作用;人際比較、即通過與周圍的人進行對比,來正確地評價、認識自己;參與競爭,在競爭條件下,人的心理狀態具有以下特點:動機強烈、效率提高。05人際關係的類型按內容分:經濟關係、政治關係、道德關係、法律關係、宗教關係。來源:www.examda.com經濟關係是人際交往中最常見的一種關係,經濟關係主要包括生產關係、分配關係、交換關係、消費關係等。按人際關係聯結的內在紐帶來劃分:血緣關係、地緣關係、業緣關係、趣緣關係。血緣關係是指以血緣為紐帶而結成的關係,是「人際第一關係」。血緣關係的特點:血緣關係是先賦的,與生俱來的,是個人無法選擇的。血緣關係在人的一生中是交往頻率最高、持續時間最長久的一種關係。血緣關係的基礎是血緣和情感。血緣關係對人的成長和發展影響甚大。確立夫妻關係的原則:1、婚姻自由;2、一夫一妻制;3、男女平等;4、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5、計劃生育;6、夫妻之間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之間敬老愛幼、互相幫助。代際關係:指上下輩兩代人之間的關係,泛指青年人與老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類型:民主型、專制型。地緣關係:依據人們的出生地或共同生活居住地域而結成的關係;主要表現形態是鄰里和同鄉。業緣關係是以人們的職業生活為紐帶而結成的關係。特點:獲取性、直接性、調節的兩重性、角色行為的差異性來源:www.examda.com趣緣關係:以人們的專業技術特長或興趣愛好為紐帶結成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按不同傾向的關係:第一種劃分為合作型、競爭型、應酬型、混合型;第二種劃分為主從型、合作型、競爭型、主從—競爭型、主從—合作型、競爭—合作型、主從—合作—競爭型。建立合作型人際關係的前提條件是:1.雙方的總目標是一致的;2、雙方都有合作的意願;3、雙方都富有誠意;4.雙方能互相配合;5、雙方能互相理解,共同解決合作過程中的問題;6.合作結果最終能達到互惠互利。按不同程度的關係劃分:按交往時間長短劃分:長期型和短期型人際關係。按好壞程度劃分:親密型、團結型、維持型、衝突型、疏離型、決裂型。親密型關係的特點:1.交往頻繁;2、相互依存;3、追求共享;4、相互接納;5、心理相容維持型人際關係是指能保持存在下去關係。交往雙方存在一些矛盾和意見,但雙方都有一定的理智和剋制能力,沒有直接面對面地衝突。特點:1.雙方互水認同;2、雙方互不諒解;3、雙方關係沒有激化;4、雙方關係的不穩定性。相關知識2016-06-26在職場上,到底是人際關係更重要,還是工作能力更重要?
2014-11-19人際關係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什麼2014-11-11人際關係學說的主要內容是什麼2014-05-02人際關係學說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行為科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2014-09-26人際關係學說的主要內容2014-03-14人際關係學和行動科學理論構成於甚麼年代求答案更多相關知識>>略懂社熱議有沒有一部動漫,你看了又看,可是仍然看不膩,是那個,最喜歡裡面什麼。很多人說大魚海棠「抄襲」千與千尋,你覺得從哪些細節可以看出來呢?你在哪部電視劇里認識麗穎的?你為什麼愛上了麗穎?更多相關熱議>>相關搜索人際關係學理論的內容梅奧人際關係學理論每天學點人際關係學學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人際關係學 靳西曾仁強的人際關係學萬慶良葉劍英什麼關係中國夢是什麼內容20字等待您來回答在網路招聘上,你覺得會講「人際關係「嗎?0回答四項內容的基本內容是什麼?1回答和林黛玉的內容1回答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第六章主要內容0回答微信運營內容為王嗎?1回答歡迎來到問問管理學領域專家
張莉莉14級|1203滿意答案企業推廣 - 誠聘英才 - 免
推薦閱讀:
※《捷德奧特曼》16講什麼內容?
※網易斥資10億補貼短視頻及MCN,內容平台競爭加劇,你準備好入局了嗎?
※八字六親代表的內容
※與女鬼同居的日子招魂的內容是什麼?
※軍情解碼最新一期講了哪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