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救世救心八大人覺經·第五覺悟

    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心大樂

    佛陀指導眾生精進的方法,就是要多聽多聞,實行而後覺。佛為眾生而求道,再將體悟後的心得,向世人宣布、教育,後人聽聞佛陀覺悟的道理,必定也要用心體會,則無論先覺或後覺,皆得增長智慧,顯發佛性。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多聽多聞能使我們立志的方向更加明確,即不致產生偏差。否則,時時處於沉浮迷茫中,只是隨業流轉,永遠不得解脫。

    《八大人覺經》第五覺悟:「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

    迷與悟只在一念間,「愚痴生死」,我們應該覺悟所以有輪迴生死,就是因為眾生愚痴迷茫,沉迷六道不能自拔。什麼是「愚痴」呢?大家都知道貪、瞋、痴,因為痴才會起貪;貪求不得就起瞋恨,不僅擾亂自己的心,還危害整個家庭或社會,這都是起於眾生愚痴的心念。

    心地愚痴、煩惱覆蔽的人,遇到事情總是只看表面,無法體會精微的道理,日日貪著五欲,不斷浪費生命,任憑身體毀損老化而不覺,寶貴的慧命也在享樂中夭折,這就是「愚痴生死」,常淪生死苦海不得解脫。

    譬如有位慈濟委員身體不是很好,先生很不能接受,就會埋怨:「太太當委員,也做了很多好事,為什麼還會生病?」其實,生病是很自然的事,怎麼可能當委員就不生病呢!行善付出,善的願力能幫助人坦然面對業力,如果以為做了好事,就能脫離自身的業報,實在是錯誤的觀念。

    還有一位慈濟醫院的病人,心臟病合併肺癌。他住院時一直很埋怨:「我怎麼會有心臟病?我怎麼會得肺癌?你們醫院在宣導戒煙,我都已經戒了,怎麼還會得心臟病和肺癌?」問他:「戒煙多久了?」「一個星期。」一星期前來看病、做檢查時要他戒煙,他倒是真的戒了,但是累積了三十幾年的煙害,怎麼能不生病呢!他卻無法接受。

    物質都有生滅,既有生,就有老、病、死,平時的生活懂得節制,能愛惜自己,就是身心健康之道。假使生病了,一樣要面對現實就醫治療,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菩薩常念,廣學多聞」,菩薩就是覺有情,也就是覺悟的人,他知道貪、瞋、痴使人苦患無窮,這念心打開了,他就能專心向道。所以說「菩薩覺有情」,心智一開,不只自利還能利他;不只自救更要救他,發揮菩薩慈悲的本懷。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是覺悟的道路,所以我們每天都要精勤求法,「多聞則志明」,看得多、學得多,了解人生的方向,志願確立了,不但能夠增長智慧,還能將所得、所了解的再傳出去,讓別人也能夠明了。

    當然,佛法如大海,想得到究竟體會,必定要下一番功夫,所以我們不能自大,應該謙虛精進,廣學多聞,每天用心地聽法,有朝一日聽到一句最契機的道理,能夠掙脫心靈的枷鎖,一生就受用無窮了。

    大愛電視台曾播出「輪椅上的父親」這齣戲,一樣取材自真實人生,是慈濟輔導過的個案之一。二十多年前,他們原本是一個和樂的小康家庭,先生努力工作,太太勤於持家,無奈一場意外中先生腰椎受傷,造成下半身癱瘓。

    一個活潑上進、負責任、又照顧妻小的人,突然半身癱瘓,無法再擔起一家的生計,反而要讓太太到外面做工,而兩個孩子年紀又小,可想而知,他的心裡是多麼痛苦!

    太太也很耐勞、很愛家,一心希望能有機會再讓先生接受治療,所以非常努力。但是當時花蓮的工業不發達,找不到好工作,所以經人介紹,她遠離家鄉到屏東工作。

    這段時間家庭成員的身心倍受煎熬,先生的身體不見起色,反而經常發脾氣,逐漸把自己封閉起來,所有不愉快都往太太身上出。太太看到先生身體沒有改善,常常當他的出氣筒也很鬱悶,每次回家後,都是帶著悲切的心情回到屏東。有一天,太太覺得身心疲憊,自己不分日夜地工作,先生還這麼不能體諒,孩子那麼小,什麼時候才能卸下責任?她不知道希望在哪裡,活著真辛苦,就這樣自殺身亡。

    消息傳回家,先生也是萬念俱灰,但是兩個幼小的孩子要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慈濟發現了他們,開始去關懷陪伴,照顧這個家庭。開頭先生迫於生活受救濟,儘管慈濟人真誠地對待,但是他的心還是打不開,每個月發放時,父子們來到精舍,總是坐在角落的地方。

    有一回我走到他身邊,問問他的近況,他就說:「我這輩子為什麼這麼可憐?為什麼困難一個接著一個?我覺得人生很沒有希望,為什麼我這麼可憐?」真的是滿腹抑鬱。於是我問他:「你的兩隻手是不是很健全?」「是啊!很健全。」「你只是腳不能走而已啊!」「對啊,就是腳不能走,所以身上經常產生褥瘡要去住院。」

    我就跟他說:「其實世間不是你最可憐,你有沒有去看過別人?比你更可憐的人很多啊!這場意外雖然是很悲痛的事,但是還有人手腳都不能動,只剩下頭能動,他聽得到、有感覺,但是全身都不能動,還有這樣的人生,你的頭腦還很好,你肯動的話,雙手也很好,你不是世間最可憐的人。」

    這一句「你不是世間最可憐的人」,敲醒了他的心,他的心結完全打開了,有時心裡煩躁,腦海里就會浮現這句話——師父說的,我不是世上最可憐的人,我還有兩隻手可以再打拚。

    烏雲撥開現光明,雖然還是受慈濟補助,他也一邊租起三輪車出去賣東西;儘管常常長褥瘡進出醫院,不過他已經提起勇氣,心無煩惱,整個人生開朗起來,帶著孩子勇敢地在人群中生活。他用心栽培兩個兒子,後來一個當了軍官,另一個是醫師,這個爸爸的生命已經雲開見月了。

    看,一句話若能契合他的根機,真正打開他的心結,話不必多,只要一句就夠了。不過,什麼時候我們才能聽到一句契機的話?不是等到契機的那句話再來聽,而是平常就要以恭敬心來聽法求道,等待時機到了,就能豁然開朗。

    佛陀在世時,也有一段這樣的故事——

    當時佛陀住在祇園精舍,有的弟子則分散在不同的聚落、國家,其中議論第一的摩訶迦旃延,也住在距離佛陀很遙遠的地方。

    佛世時有很多外道教徒,聽聞佛陀說法同樣心悅誠服,所以遠離佛陀之處,當地人就會把問題請教佛的弟子。

    某日一位梵志,也就是外道出家者,他來到迦旃延的住所,向尊者吐露心中的疑惑。梵志問道:「為什麼國王與國王之間或是長者與長者之間、人民與人民之間,都是相互鬥爭?甚至修行者、出家人,也會互相排斥,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尊者回答:「國王與國王的鬥爭,是因為貪慾;長者及一般人民愛爭鬥,同樣不離開慾念煩惱;出家修行者互相衝突,則是出於我見,這都是人的毛病。」

    梵志又問:「去貪慾和破除我見的道理,誰能為人解釋,使人心開意解?」尊者就說:「釋迦牟尼佛,他是十號具足的大覺者,他能分析人間種種貪慾我見,解除眾生心靈的毛病。」

    梵志聽了趕緊站起來,問明佛陀所在的方位,就面對祇園精舍的方向,恭敬尊重地曲膝禮拜,向佛陀這位救世者遙表敬意。

    世間,國與國相爭,甚至富有人家明爭暗鬥,人與人不和睦,修行者之間互相不調和,會對整個社會造成混亂。這位梵志擔心天下事,知道世間有佛陀這位大覺者,可以開導眾生,使人人信服,如此,國家、社會、人群就有救了,他因此起了恭敬心,所以面對佛陀所在的方向恭敬禮拜。他雖然是外道修行者,卻能在真理的前導下,不分宗教起尊重心,這才是大無私的宗教情懷。

    同樣的,記得一九九九年土耳其大地震,慈濟人前往援助後,土耳其一些人士曾來台灣和我見面。他們都是回教徒,談話中如果時間到了,他們就會說:「請找一個地方,讓我們膜拜一下。」我們趕緊找個安靜的地方,他們進去了,就朝著聖地的方向膜拜,一天五次。他們不膜拜什麼形象,但是有方向,無論多麼遠,都是同樣調整方向去禮拜,這就是表示心靈的敬重。

    學佛求道也一樣,首先起尊重心,而後「廣學多聞」,才能「增長智慧」。比如聽到某個人的故事,其它人有了憂愁,心結打不開,我們就將前面的故事和後面的人分享,以個案輔導個案,這樣常看、常聽、常用,增長了智慧,我們就能「成就辯才」。

    這裡的「辯才」並非世智辯聰,而是以真誠、智慧的言語,和人做心靈分享。人生有了明確的方向,增長了智慧,成就辯才,就能夠「教化一切,悉以大樂」,使人人聽聞正法之後心開意解,放下心靈的桎梏,自然能夠得到快樂。

    慈濟骨髓中心第五百多例的捐贈者,是一位年輕人,接到配對成功的消息十分歡喜,趕緊告訴他的父母,父母親聽了也全心支持。他的父親還說:「可惜我年紀太大,沒有機會捐髓救人,兒子能去救人,真是太好了!」

    來抽髓時,父母親都陪著孩子一起來,不是不放心,而是親戚朋友聽到要捐髓,大家都七嘴八舌跟他們說:「不可以啊!這是抽『龍骨水』,抽了以後脊椎神經會受傷。」所以父母親決定全程記錄,了解整個抽髓過程,回去就可以大力宣導「救人一命,無損己身的觀念」,讓更多的人解除疑慮,共同來參與救人的行列。

    這一家人,真的是菩薩家庭。兒子能發揮生命的良能,捐出骨髓救人,父母親很有智慧,不但同意兒子捐髓,還陪同前來了解,做一個見證者,回去廣為宣傳救人的理念。

    因此,人生方向正確,多聽、多看、多體會、多了解,就能使我們體悟人生。智慧在生活中求,多聞而志明,就不會迷失在貪、瞋、痴的漩渦里,輪迴六道無法自拔,所以要用虔誠、覺悟的心態來面對人生。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八大人覺經》給我們講的四類魔事
UC頭條: 小寶寶和哈士奇你一句我一句交談甚歡,旁邊的大人完全看蒙了
愛喝茶,是大人物的共同點
八大人覺經略說.38(心是惡源)

TAG:覺悟 | 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