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靄黃昏 | 大明王朝日落前的烏飛鳶唳
日落前的烏飛鳶唳———大明王朝的霧靄黃昏
掌握獨裁權的皇帝,往往深居淵默,對朝廷事不聞不問,舉朝形成群龍無首之象,而明代風氣又獎勵廷臣風發言事。於是以空疏之人,長叫囂之氣,而致於以議論誤國。
———錢穆·《國史大綱·明代政制之相次腐化》
中國向來的歷史上,凡一朝要完的時候,總是自己動手,先前本國的較好的人,物,都打掃乾淨,給新主子可以不費力的進來。
———《魯迅全集·書信·致肖軍、肖紅》
1.荒淫怠惰———後期諸帝
明朝的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千奇百怪的一群,他們的所作所為讓後人的獵奇心理大大地滿足了一回,誰都要搖頭失笑。想想有這樣的皇帝,怎麼能夠不亡國亡家呢?
每個王朝衰敗的首要原因都是統治者的先期墮落,明朝也不例外。明太祖以寒微之身,除暴止亂,重建一統,自然會乾綱獨斷。為了能夠「事皆朝廷(實指皇帝)總之,所以穩當」他採取了一大批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廢除了宰相制度。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借著中書左丞相胡惟庸一案,宣布廢除中書省,不在設立宰相。並規定「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在中國傳統政治中,宰相制度本來是「賢人政治」的體現,可以適度緩和君主世襲所帶來的弊端。廢除宰相之後,國家大事全部由皇帝一人總攬裁奪,官僚機構限制調節皇權的作用大大降低,這就使得國家的運行更加緊密的依附在皇帝身上,遇到英主還罷了,碰上昏君,無異於跟著瞎子趕路,只能越走越黑,這在明中後期的皇帝身上體現的更為明顯。
朱元璋的本意也許僅是不想讓皇權旁落,要讓他的子子孫孫都能夠牢牢地把握住秉鈞持軸的權力。然而他沒想到,他的子孫里有很多是對此根本不感興趣的,國家在這些沒有限制的皇帝手裡只能日趨沒落,最終消亡。我們就在這一節里將明朝後期的六位皇帝,分為三段:英宗與憲宗、武宗與世宗和神宗與熹宗,來逐一看看他們的作為,從中領會明王朝滅亡之由。
父子奇聞
在有明一代十六位皇帝中,第六任英宗是最出奇的一位,不僅一人登過兩次皇位,而且還是除宋代徽、欽二宗外,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外族俘虜過的皇帝。
英宗諱祁鎮,9歲(實際年齡只有7歲)即位,年號正統。在他登基時,經過前面五位皇帝的經營,國家穩定,經濟復甦,呈現出繁榮強盛的態勢。特別是祖父、父親仁、宣二宗勤政愛民,治法寬和,宇內承平,史稱「仁宣之治」。
英宗即位之初,軍政事操持在很有才智的太皇太后張氏和內閣三楊手裡(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是明朝歷史上少有的名相、三朝元老,治國很有經驗。因此,英宗親政後,明朝依舊順著仁宣時期的軌跡前進。正統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去世,三楊也先後淡出政治舞台,英宗也長大成人,明朝歷史上首個專權的太監王振隨之出現。
王振善察言觀色,工於權謀,深得英宗寵信,呼為先生。英宗在東宮時,王振就在身邊為局郎。英宗即位後命掌司禮監。當時因為有三楊和太皇太后張氏在,王振尚不敢造次。等到這些人相繼去世後,王振就開始肆無忌憚地弄權了。
窮極土木,建智化寺;用兵興師,西南騷動;廣收賄賂,賣官枉法;使用重刑,打擊異己;豢養私黨,橫行無忌。所有的這些都和歷代以來的宦官弄權別無二致。
明朝時期,北方的蒙古瓦剌部興起,他們雖然向明朝進貢,但明王朝同樣也會對其進貢的使者大加賞賜。正因為如此,瓦剌部貴族常常多派使者、甚至冒充人數入貢,來求得更多的賞賜。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部遣使2,000餘人進貢,詐稱3,000人。王振怒而下令減少其賞賜,瓦剌首領也先以此為借口進犯。
英宗會不會因為這樣的禍亂而將王振正法呢?
王振認為這是揚名立萬的大好機會,極力攛掇英宗親征。英宗年少氣盛,決心仿效其曾祖成祖去蕩平漠北,於是七月十五日,率領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起的50萬大軍浩浩蕩蕩出征了。由於連天陰雨、糧餉不濟,再加上了解到敵人勢力不可小覷,行至大同時,英宗和王振都動搖了,決定撤軍。
因王振希望在鄉人面前顯擺顯擺,所以要求繞道從自己的老家蔚州撤軍,後又擔心軍隊會踩壞家鄉的莊稼,自己背罵名,又決定從原路撤退。結果來來回回耽誤了寶貴的時間。八月十三日軍隊行到懷來城外的土木堡(今河北省懷來縣以東20里處),被也先率軍趕上,明軍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將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等大臣戰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
本來也先打算用俘虜的英宗進行政治要挾,結果兵部侍郎于謙已經擁立監國的英宗弟朱祁鈺繼承帝位,是為景帝。也先沒有辦法,只得於一年後將英宗放回。英宗做了景帝七年的軟禁犯,於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二日,在景泰帝重病的情況下,發動「奪門之變」重新搶回皇位。復辟後的英宗,在擁護他的勢力的勸說下立刻捕殺了于謙,造成明朝歷史上又一個天下人冤之的冤案。
明英宗第二次掌權,也許是因為年齡增長了,閱歷也多了,人變得很勤政。基本上沒有再出什麼大的亂子。公元1464年(天順八年)正月,朱祁鎮病逝於文華殿,享年38歲,走完了他複雜的人生道路。
明憲宗朱見深,英宗長子,英宗病死後繼位,在位23年。憲宗初年任用李賢為相,閣臣之中還有彭時、商輅等人,一時人才濟濟,朝政比較清明。他還下令為于謙平反,恢復了于謙之子的官職,同時以德報怨,原諒景帝曾廢掉自己的太子之位,恢復其帝號,重修其陵寢,贏得了朝野的普遍稱頌。但這只是曇花一現。隨著土地兼并越來越嚴重以及貪官污吏的增多,農民流離失所,紛紛揭竿而起,爆發了荊襄劉千斤領導的起義和廣西少數民族起義,儘管這些起義最後都失敗了,但它卻暴露出了大明王朝的種種弊端。
更值得一提的是廣西的少數民族起義失敗後,成年男子都被殺害,小孩與女人被送往宮中為奴,就在這批人當中的一個四歲小孩,後來成為權傾朝野、暴誅公卿的赫赫西廠之首。明朝另一位專權的宦官———汪直就登上了歷史舞台。
凡是宵小,都善鑽營,汪直攀附的是當時宮中的實權派人物萬貴妃。朱見深最令後人好奇的就是他竟喜歡一個比自己大19歲的宮女,而且痴情一生,這位宮女就是萬貴妃。難怪今人常常拿「俄狄浦斯情結」來戲謔。萬氏狐媚襲人、固寵有術,緊緊拴著成化皇帝的心,使其又愛又怕又離不開,後宮無人敢惹。當年新皇后吳氏,就是因為動手打了萬氏,被打入了冷宮。後任皇后王氏也因為懦弱安分、委曲求全,才保住了自己的位子。由於萬貴妃生子早夭,為避免失寵,她把憲宗臨幸懷孕的宮女,全部強迫打胎或是致死,要不是因為幾個老太監偷偷藏養了一個小孩到六歲,朱見深險些斷了子嗣。有這樣一位娘娘做靠山,汪直官運亨通。成化十三年,憲宗始設著名的特務機構「西廠」,使明朝的廠衛制度達到頂峰,汪直借西廠,大肆逮捕殺戮反對自己的人,樹立親信,朝廷上一片狼藉。他還多次作為監軍隨軍出戰,所到之處廣收賄賂,加緊搜刮百姓,他的種種暴行漸漸的引來正直大臣們的彈劾,憲宗知道後也就慢慢地疏遠了他。後來索性趁汪直監軍宣府之機將他留在了大同,不許回京。之後又發往南京充軍,籍沒家產,汪直用事才告一段落。
汪直敗後,憲宗又迷戀上佛道,大批的任用奸佞,許多無賴,騙子得以混進宮中,進行招搖撞騙。賢能之士紛紛被貶被罷或者去世,一些重要職位的官員為了自保也尸位素餐、敷衍塞責,當時百姓流傳有「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的說法。大多數大臣則貪贓枉法,進獻房中術以取悅憲宗,明朝政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混亂。加之連年的水旱,人民生活在貧病交困當中。
成化二十三年萬貴妃暴亡,憲宗因悲傷過度也於數月後去世,結束了他荒唐但痴情的一生,將一個爛攤子留給了他的兒子孝宗皇帝。
荒唐誤國
明武宗,朱厚照,孝宗長子,大明王朝的第十位皇帝。武宗自小十分聰明,學東西很快,喜歡騎射,本來應該可以成為一個好皇帝的,但他周圍以劉瑾為首的號稱「八虎」的太監,為了消磨他的鬥志,鞏固恩寵,效法唐王朝的仇士良,給太子日進鷹犬、歌舞等供其玩樂,當時的東宮被稱為百戲場,武宗十分開心,學業和政事當然也就荒廢了。
孝宗去世,十五歲的武宗即位,把所有的玩樂都公開化了。他在宮中模仿街市建了許多店鋪,讓太監扮做老闆、百姓,自己扮做富商,任意取樂。後來又覺得不過癮,讓許多宮女模仿妓院扮做粉頭,武宗作為嫖客,挨家進去聽曲、淫樂,後宮一派烏煙瘴氣。大臣們交章彈劾,聯名上書請求嚴懲八虎,武宗剛剛即位,還沒見過如此聲勢浩大的陣勢,一是不知該如何是好,準備與群臣妥協,放逐劉瑾等人。當夜,劉瑾親率八虎在皇帝面前聲淚俱下地哭訴,使武宗心又軟了下來,第二天就懲治了進諫的大臣,八虎以最終勝利而告終。之後,氣焰更加囂張,劉瑾又建豹房,裡面設樂戶、美女供武宗享樂,劉瑾因此權傾朝野,開始胡作非為,但是他忽略了隱藏在太監內部的爭奪,公元1510年八虎之一的宦官張永,向朱厚照密告劉瑾謀反,朱厚照激動起來,劉瑾就活不成了。劉瑾當權時間只有短短的五年,但整個明政府的結構,幾乎被他拆散。
劉瑾死後,武宗又任用佞臣錢寧、江彬等,胃口越來越大,已經不滿足於在京城玩樂,開始西巡,到處尋花問柳,百姓怨聲載道。看上路旁一個小店裡老闆的妹妹鳳兒,就納她為妃,封鳳兒的哥哥做官。豈知這個鳳兒無福,在返京途中就死了。不久,武宗又看上樂工劉氏,納其為妃,對劉氏寵愛備至。
武宗還有一個喜好是做將軍。西巡中,武宗與一小股蒙古軍隊交火,明軍以較大的代價斬蒙古軍16人,武宗大喜,封自己為威武大將軍,改名朱壽。由於朝政長期荒廢,百姓流離失所,動亂已經是遲早的事。寧王朱宸濠想效仿永樂帝,於正德十四年扯旗造反。武宗一點不著急,反而藉此做個南巡的機會。於是他又打起了威武大將軍朱壽的旗號,率兵出征。可誰知行到半路御使王守仁已經平定了叛亂。這個消息絲毫沒有降低武宗的興緻,他又一手導演了一幕鬧劇,將朱宸濠釋放,由自己親自再將他抓獲,然後大擺慶功宴,君臣大賀自己平叛的勝利。
從那之後,他就逗留江南肆意玩樂。九月里的一天,武宗打魚玩耍時,不幸船翻掉入水中,當時水已變寒,加之身體被女色掏空,從此一病不起。匆匆回到京城後數月,就病死於豹房,結束了其癲狂恣肆的一生。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死後,沒有留下子嗣,由其堂弟朱厚熜即位,建元嘉靖,是為世宗。
世宗在明朝歷史上也是名聲響噹噹的人物,他能不能一改武宗的做法,將朝政革新呢?
世宗登極之初,整頓吏治,誅除奸臣,朝政為之一新,朝野上下都欣慶出了不世的明君。但不久即爆發了「大議禮事件」。官員們根據儒家禮制規定認為小宗入繼大宗應以大宗為主,所以世宗入繼大統,應當歸到武宗這一支來,這樣大宗才算不絕。但顯然世宗沒法做武宗的兒子,不過可以做他叔叔孝宗的兒子,這就是說,世宗需要認伯父孝宗為父,認孝宗皇后為母,而改稱自己的父母為伯父伯母。這在剛剛十五歲就即位的朱厚熜看起來是十分不對勁的,他說:「父母怎麼可以如此顛倒?」之後,在對自己親生父母的封號上他和群臣展開了長達四年的鬥爭。
起先只是他一個人對抗整個文官政府,漸漸的便得到了一部分下級投機官員的支持,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世宗命去除自己親生父親稱號「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中的「本生」二字,等於恢復了自己父親的地位,遂引發了「血濺左順門」事件。護禮派群臣包括九卿23人,翰林20人,給事中21人,御使30人等共200餘人的龐大隊伍,集體跪在左順門外,大呼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哭聲、喊聲震天。朱厚璁命太監傳諭說:「爾等姑退!」但是,群臣到中午時分仍然伏地不起。於是世宗皇帝殺心頓起,命錦衣衛將翰林學士豐熙等八人逮入詔獄,群臣情緒更加激憤,楊慎等撼門大哭,一時「聲震闕庭」,屋瓦上顫。朱厚璁大怒,下令將200多人逮系入獄,為首8人編伍,其餘四品以上奪俸,五品以下杖責,17人先後受杖而死。這次事件,集中體現了明代士大夫的風節,卻也是他們迂腐冬烘、偏執好名的一次大亮相。中國古代的文人士夫一直存在著兩種傾向:一是貪污腐化、人品卑劣;第二就是偏執頑固,因小失大,動不動就因為屁大一點事要和皇帝以死相爭,不能不讓人懷疑這是忠臣孝子情結髮酵後的名利心在作怪。這次事件也成為世宗殺氣的第一次張揚,為他以後的執政開了陰暗的先例。
自大議禮事件之後,世宗就對朝政厭倦了,開始一心求仙,服食丹藥,妄圖長生不老。宮中大量地重用方術之士,這些人跟嘉靖皇帝說用每天早上的露水煉丹效果會很好,嘉靖就命許多宮女清早為他去采露。辛苦的采露工作及嘉靖的荒淫無道,激起了宮女們的憤怒,以楊金英為首的16個宮女決定謀殺嘉靖皇帝。她們趁嘉靖皇帝熟睡之時將繩子套在他的脖頸上,但由於過於緊張,平時很容易打的活結竟然打成了死結,繩子拉不攏。一個宮女害怕起來,跑出去大呼,引來了方皇后,嘉靖皇帝才得以大難不死。宮女們幾天後被凌遲處死,這就是有名的「壬寅宮變」。
有驚無險,世宗更加相信是因為有鬼神護佑,變得越發尊崇道教,甚至自己戴了一頂道士冠移居西內一心修道求長生去了,將全部國家政事交給首輔,20多年不上朝(27年間,總共跟群臣見過四次面,平均七年出席早朝一次)。大部分時間裡,政權落在權奸嚴嵩手中,朝政大壞,北有俺答入寇,沿海有倭寇騷擾,中有忠良枉死,明朝的江山離沉沒已經不遠了。
嘉靖晚年,由於長期服用丹藥,身體越來越差,脾氣也更加暴躁,許多大臣動輒被殺頭或是廷杖,人人自危。為了修鍊,他又大肆建造宮殿,國庫極度空虛。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他在乾清宮去世,死的時候腹脹如鼓,可能是服食丹藥的緣故。
顢頇兇殘
大明王朝另一位二十多年不上朝,群臣不見其顏色的皇帝是第十三任神宗朱翊鈞。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病逝於乾清宮,六月初十日,年僅十歲的朱翊鈞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年號為「萬曆」。
朱翊鈞小的時候十分聰明,再加上權傾朝野的太監馮保和張居正的輔佐,一時有治平之象,明朝的政治得到了一個短暫的復甦和繁榮。張居正非常注重對小皇帝的教育,親自為他安排課程,指導他學習,並選拔有素養的大臣為他教學。小皇帝也對張居正十分信任,呼為張先生,生病了還為他親自熬藥。
此時,張居正對明朝的政事從政治、經濟、軍事三方面下手,進行了頗有成效的改革。政治上,他整頓吏治,實行考成法,作為升遷、黜陟的依據;軍事上整飭軍備,加強邊防,選用能征善戰、帶兵嚴格的將領,對蒙古採取安撫睦鄰政策;經濟上,清丈全國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促進了貨幣經濟的發展。這一系列措施緩和了社會矛盾,使得萬曆前十年,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當時太倉的積糧可支用10年,國庫錢財多達400餘萬。
如此卓有成效的統治,怎麼還會在後世被人說成是明之亡亡於神宗呢?
可惜好景不長,萬曆十年,張居正去世,神宗開始獨掌政權。反對改革的官僚紛紛起來攻擊、誣陷張居正,神宗也對昔日威柄震主的師傅日益不滿,回想起以前馮、張二人對自己的約束,神宗反感陡升。於萬曆十年十二月,將馮保以欺君蠹國之罪,免除東廠提督之職,抄沒家產,隨後將張居正重用的人統統罷免,同時為從前反對張居正的人一一恢複名譽或官職。又追奪張居正的封號和謚號,查抄張家,謫戍家人,改革全部被廢止。
從此以後,朝廷一天天地走向沒落。他長年深居禁宮,盡情享樂,群臣不認識他,他不認識群臣。甚至連郊廟祭祀這些古代禮法社會中認為很重要的事情都委人代行,終日沉湎於酒色之中,使得朝政大壞。生活上他十分奢侈,揮金如土,喜歡大興土木,整個統治階級糜爛不堪,貪污成風。他還以采木、燒造、織造、採辦為名派出大批宦官,分赴各地充當礦監、稅使,肆意搜括民脂民膏,並提倡官吏向他進奉,把進奉財物的多少作為衡量官吏是否效忠皇上的標準。為此人心洶洶,民變紛起,社會越發動蕩不安。
萬曆二十年(1592年)二月,寧夏副總兵官哱拜起兵反叛;五月,日本發動侵朝戰爭;同時西南又發生播州楊應龍叛亂。明神宗被迫三路出征,史稱「萬曆三大征」。三征歷時十餘年雖然獲得全勝,但卻喪師數十萬,耗銀千萬兩,兵連禍結,國家遭難。
神宗因為寵愛貴妃鄭氏,想要立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為儲,而把皇長子朱常洛晾在一邊,這引起了全體大臣的激烈反對,是為明朝政壇重事之一的「國本之爭」,這是繼嘉靖朝「大議禮之爭」後的又一次大規模的皇帝與大臣的衝突。雖然最終勝利的是大臣,但此事前後拖延達二十年之久,為此有好多大臣掛冠還鄉,朝中職位空缺嚴重。神宗也與文官政府形成消極對抗,幾十年不理朝政,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東林黨人與邪黨的鬥爭更加是水火不容,持續了很久。而此時東北的後金卻迅速崛起,努爾哈赤用三十年的時間統一了女真各部,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向明王朝發起了進攻。「遼餉」的加派使民怨沸騰,神宗也從此愁眉不展。星火之光,最終發展成為燎原之勢,把明朝送上了覆亡之路。
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八月神宗病逝。《明史》評曰:「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對明朝的這幾位皇帝,柏楊先生給過一個很好的總結,讓人失笑,他說:「人的感情反應,有時候竟會恰恰相反。朱祁鎮、朱厚照之類的活寶,把皇宮當作不快樂的地方,總是到外面遊盪。而朱厚熜、朱翊鈞之類癟三,又把皇宮當作最快樂的地方,連片刻都不肯離開。對於後者,我們真不了解,在那個範圍有限(不過三四十個院子)的皇宮中,每天所見的都是同一的面孔和同一的景色,怎麼能自我關閉三十年,而不感到單調煩悶。」
神宗長子朱常洛雖然保住了儲君之位,但即位一月後就糊裡糊塗地死去,從而產生了明朝三大案之一的「紅丸案」。光宗死後由其十五歲的長子朱由校即位,是為明熹宗。在位七年,年號天啟,後因服用「仙藥」而死。
熹宗即位之初,東林黨勢力較大,公正盈朝。楊漣、左光斗、趙南星、高攀龍等東林人士還在朝中擔任重要職務,方從哲等奸臣已逐漸被排擠出去,吏制稍顯清明。但很快,朝政就被朱由校的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賢把持,肆意屠戮忠良,任用奸小,使明王朝墮入窮途。
魏忠賢不識字,卻善於察言觀色,曲意逢迎。很快便依仗紅極一時的大太監王安爬上權力高峰,之後又設計將王安排擠出去,與熹宗乳母客氏結成了同盟,成為了後宮不可一世的力量。
其時,國內各種社會矛盾激化,來自遼東後金的威脅越來越嚴重,明朝的大片山河墜入敵手。而熹宗卻整天沉浸在自己的木匠活當中,朝夕營造,膳飲都忘,成了名副其實的木匠皇帝。他心靈手巧,凡刀鋸斧鑿、丹青揉漆之類的木匠活,都親自操作。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裝飾五彩,精巧絕倫,吳寶崖在《曠園雜誌》記載熹宗「嘗於庭院中蓋小宮殿,高四尺許,玲瓏巧妙」。
他對木匠活的長期沉迷,使魏忠賢有機會與朝堂上的一些奸臣聯合,排擠東林黨人,逐漸掌握了內閣、六部。
魏忠賢總是乘他木工做得全神貫注時,拿重要的奏章去請他批閱,熹宗哪有時間理會這些事,隨口說:「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導致魏忠賢一手遮天,東林黨人被貶、被殺者不計其數。魏忠賢把他們投入監獄,遍施人間酷刑,然後殺害,但始終沒能將這些人屈服。東林黨人因此也成為繼漢代黨錮之後的又一代千古文人表率,受到後世景仰。
魏忠賢一邊殘忍地屠殺異己,一邊在全國大肆搜刮,使民不聊生,起義不斷。此時的熹宗皇帝還在後宮玩樂,天啟五年,乘舟遊玩時不慎落水,落下病根,天啟七年,病情加重,一命嗚呼,終年二十三歲。
讓人驚奇的是,大明王朝的兩位少年天子武宗和熹宗,一個喜歡打仗,一個喜歡木工,均不問朝政,都落水得病而死,全沒有子嗣,皆培養出了明朝最壞的太監———劉瑾和魏忠賢。歷史是如此驚人的相似,國家卻一步步淪亡,當年把大權獨攬在皇帝一人身上的朱元璋,能想得到他的子孫竟是這樣的荒淫惰怠嗎?
《明史》中評熹宗說:「婦寺竊柄,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
2.專權弄柄———閹豎繼起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宦官專權是在明王朝出現的。儘管當年太祖立國,規定宦官不許讀書識字,戒防之心溢於言表,但還是沒有想到在他之後宦官之禍會如此之酷之烈,直伴隨大明王朝相始終。
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宦官時代是從大明王朝的王振開始的,講英宗的章節中我們已經大致提到過,到他死時家藏金銀60餘庫。漢朝的宦官中出了一個蔡倫,名垂千古,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人之一,明代的宦官中同樣出了一個名照青史的人物———鄭和。可見,雖然我們在不斷地說宦官之禍,但宦官中也並非全是敗類,或者說也並非全做壞事,不做一件好事。明朝就有這樣幾個盡忠報國的太監,如王安、王承恩、方正化等,即使是馮保亦功大於過,於社稷有利。但大多數宦官還是在專權弄柄,禍亂朝綱。而且此時期的宦官亂政又出現了新的特徵,即政府高級官員和士大夫階層公然無恥地向當權宦官賣身投靠,這是第一、二次宦官干政所沒有的。如有一次王振見工部侍郎王佑貌美而無須,便問:「王侍郎何以無須?」王佑竟然回答:「老爺所無,兒安敢有?」到魏忠賢時期的「五虎」「五彪」「十孩兒」「四十孫」之類時,已經天良喪盡,恬不知恥。我們撮其要以概其餘,重點來看看劉瑾和魏忠賢。
權閹肆毒
公元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劉瑾在明孝宗時就侍奉太子朱厚照,他千方百計地討好太子,把個十多歲的孩子哄的開開心心。所以深受寵信,等到武宗上台,他數次升遷,爬上司禮監掌印太監的寶座,與馬永成、高鳳等八位宦官,並稱「八虎」。「八虎」肆意妄為,以遊戲引誘武宗,日進鷹犬、歌舞、角觝等,又引導武宗微服出宮,把武宗置於他們的控制之下。當時內閣輔臣是大學士李東陽,劉建,謝遷三位,都是機敏厲害久歷宦海的人物,時人評述,「李公善謀,劉公善斷,謝公善侃」。他們決定聯手策劃將八虎扳倒。於是找到太監王岳,范亭,暗示他們先向武宗告發劉瑾等人的奸行,隨後由他們聯合朝臣上奏章內外夾擊。
開始武宗聽不進去,直到被告知天象有變,是上天在警示他時,才有所表示,打算將劉瑾先貶到南京。大學士們仍不讓步,要求處以死刑剷除禍根。他們聯合了當時在京城的主要官員,準備第二天聯名勸諫武宗殺掉劉瑾。這一消息很快被劉瑾得知,他慌忙率領八虎進宮,環跪在朱厚照面前,哀哀哭求,反駁說謝遷、劉健等人的陰謀是使皇帝陷於孤立。武宗大怒,立刻將司禮監、東廠、西廠讓他們分別掌管,將告發的太監送南京充軍,並於半路追殺。劉健、謝遷等一大批忠臣憤而辭職,朝政由此更加黑暗。
劉瑾隨即打擊反對過他的官員,把53位反對者都列入奸黨,製造了明朝一大冤案。他們中多半被逮捕入獄,施以酷刑。他用的方法很多,一是處罰,即罰米供應邊境。因為罰的數目很大,致使很多大臣破家。其次是身體處罰,最狠毒的是去衣廷杖。明朝原來的廷杖主要是對大臣的一種人格侮辱,而非身體處罰,所以允許大臣用氈、毯以及棉衣墊在身上。但劉瑾卻要大臣脫衣受刑,行刑期間又授意執行的錦衣衛加力責打,結果大臣們常被當場打死。他還造有一種大枷,明律規定套在犯人脖子上的「枷」,最重不得超過13公斤,而劉瑾發明的枷竟然重達75公斤,不少官員也因此而死。
在劉瑾的威逼下,許多正直的大臣或辭官歸隱或緘默不語,劉瑾便隨心所欲地專權了。他和投靠自己的內閣大學士焦芳等人內外勾連,一手遮天。先用打球跑馬、帶鷹抓兔等纏住愛玩的武宗,然後,在武宗玩得最高興的時候,把朝臣的摺子拿給他看,武宗總是不耐煩地說:「怎麼什麼事都來找我,你們都是吃閑飯的嗎?」劉瑾裝得灰溜溜的樣子退下,心中美滋滋地專權誤國去了。當時大江南北都傳著民謠,「京城兩皇帝,一個坐皇帝,一個站皇帝;一個朱皇帝,一個劉皇帝。」
劉瑾都做到了站皇帝的份上,在明朝政局裡還有誰是他的對手,可以將其扳倒呢?
為了增加自己的權勢,劉瑾還建立了另外的特務組織「內行廠」,權力在錦衣衛和東廠、西廠之上。通過特務來監督官吏和百姓,製造恐怖氣氛,維持自己的專權。他受起賄來也是來者不拒,有為了得到高官向他行賄的,有為了徇情枉法、製造冤獄的,各種各樣,千奇百怪。各地官員進京朝拜述職時總是要向劉瑾行賄,叫做「拜見禮」,少的要上千兩,最高達二萬兩。如果升了官要立即用重金「謝」劉瑾,叫做「謝禮」。
劉瑾的專權使朝政混亂,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安化王以清君側誅劉瑾為名,舉兵造反。武宗派都御史楊一清和太監八虎之一的張永去平定安化王的叛亂。叛亂平定之後,楊一清勸說張永在向武宗報告戰況時,揭發劉瑾的十七條大罪。武宗看完後微微遲疑,說劉瑾怎麼可能造反?張永磕頭幾乎磕出血來才把武宗說動,命令將劉瑾抓捕審問。第二天,張永,李東陽,楊一清聯手組織御史拚命彈劾,武宗親自出馬,去抄劉瑾的家。結果發現了印璽、玉帶等禁物並有黃金24萬錠又57800兩。還在劉瑾經常拿著的扇子中發現了兩把匕首,武宗見了大怒,終於相信了劉瑾謀反的事實。
最終武宗下令把劉瑾凌遲處死,其族人、逆黨也都伏誅。劉瑾當權專政雖然僅五年時間,但很多正直的朝臣因他而死,國家因他而亂。
白丁亂國
魏忠賢,原名李進忠,北直隸肅寧(今屬河北)人。出身於市井無賴,目不識丁,整日遊手好閒,酗酒、聚賭,無所不至,經常因為輸了錢東躲西逃,後為賭債所逼遂自閹入宮做了太監。
他通過行賄被太監魏朝「引進」,作了熹宗生母王才人的一名辦膳太監,當時太監魏朝是熹宗信重的老太監王安跟前的紅人。魏忠賢為巴結王安,與魏朝結拜為兄弟,此時熹宗的乳母客氏正與魏朝相愛,魏忠賢略施小計,橫刀奪愛,將魏朝擠到了一邊。
客氏十八歲入宮,給朱由校當奶媽。十九歲丈夫去世,成了寡婦。此人極為妖艷,朱由校大婚之前,她已「先邀上淫寵」。在朱由校心目中,客氏遠遠超出了乳母的概念,是集各種女性角色於一身的不可須臾或缺的伴侶。所以,當上皇帝後的熹宗不到一個月就封客氏為「奉聖夫人」,升魏忠賢為司禮監秉筆太監。
魏忠賢善於察言觀色,他見熹宗性好遊戲,就別出心裁,糊制了獅蠻滾球、雙龍賽珠等玩物,每天與客氏兩人誘導熹宗專以嬉戲為樂。熹宗遂倚兩人為心腹,頃刻難離。
此時,朝廷內部的兩大派官僚爭鬥日趨激烈,東林黨派的大臣掌政。東林黨人以「清流」、「正人」自詡,對政見不合者均斥為「邪人」、「邪黨」,甚至直指為閹黨。東林黨又多次上章彈劾客氏和魏忠賢二人,成為閹黨這股邪惡勢力的政敵。為此,魏忠賢在客氏的幫助下逐漸取得了熹宗的寵信,開始從中弄權,勾結外廷官僚,打擊東林黨人。
東林黨當然不會坐以待斃,但在這場血與火的鬥爭中他們能取勝嗎?
與東林黨作對的各派官員便紛紛投靠到魏忠賢門下,形成一個強大的潛流向東林黨派的朝臣們沖盪過來,人們稱其為「閹黨」。文臣方面有兵部尚書崔呈秀、禮部尚書田吉等為之出謀劃策,講解起草詔書,時稱「五虎」;武臣方面有錦衣衛都督田爾耕、錦衣衛指揮掌北鎮撫司事許顯純等五個負責捕殺、鎮壓異黨,號為「五彪」。此外,還有所謂「十狗」、「十孩」、「四十孫」等大小爪牙。東林黨首輔葉向高於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被斥辭官。內閣中的其他東林黨人也均遭罷黜,閹黨顧秉廉升為首輔,控制了整個內閣。
魏忠賢趁熹宗興緻勃勃地做木工活時讓他審批奏摺,使權柄落在自己手裡,肆意搜刮,民不堪命。他每次出行,都乘坐文軒,羽幢青蓋,身著錦衣玉帶、腳蹬長筒皮靴、佩著利刃的衛士夾在兩邊保護,廚役、優伶、百戲等緊緊相隨,總共數萬人,聲勢浩大,塵埃蔽天。經過之處,一些逢迎拍馬的官員甚至呼他為「九千歲」。
天啟六年(1626年)六月,浙江巡撫潘汝禎,第一個請給魏忠賢立生祠,熹宗准其請,並賜名「普德」。此後各地聞風而起,魏忠賢把它看作是衡量各地官員對自己效忠的尺度。各地爭先恐後地立生祠,於是魏忠賢生祠「幾遍天下」。
甚至有一國子監生,竟然向皇帝上奏請求將魏忠賢配祀孔子,於是在國子監西側建立了魏忠賢祠。一個宗奉孔子的讀書人,竟然讓一個文盲閹宦來配祀大成至聖先師,還贏得了一些官員的喝彩,這些官員們的道德淪喪到何等地步可見一斑。難怪樊樹志先生議論說:「如果沒有昏庸的皇帝的縱容,沒有奉聖夫人客氏的支持,沒有一大批無恥官僚的吹喇叭抬轎子,局面不至於如此。那些內閣、六部大臣乃至封疆大吏,個個爭以當魏忠賢的乾兒義子為榮,這幫人的數量是不小的。《明史·閹黨傳》只列舉了一些代表人物,如魏廣微、顧秉謙、崔呈秀、王紹徽、田爾耕、許顯純等。崇禎初年清查『閹黨逆案』,一共查出三百一十五人,實在是一個不小的幫派。」(《國史十六講》)中國歷史一到了這種關鍵時刻,總會有一大幫這樣的厚顏無恥之徒冒出來,過後,彷彿都是時勢所逼,出於無奈,實則投機取利,恬不知恥。遠了如武則天時期的群臣百相,近了如「文革」中的芸芸眾生。
魏忠賢的族孫魏良棟僅三歲也被封為東安侯、魏鵬翼僅二歲封為平安伯世襲,他的從子魏良卿甚至代替天子在南、北郊的祖廟主持祭天地、祭祖宗的大禮。
魏忠賢的胡作非為,引起東林黨人的極度憤慨,天啟四年,副都御史楊漣上疏參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狀。魏忠賢嚇壞了,忙向熹宗哭訴,在客氏和王體乾的極力幫助下,才沒有被處理,熹宗反而下旨痛責楊漣。魏忠賢這回決心趕盡殺絕。
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終於興起大獄。副都御史楊漣、僉都御史左光斗、吏科都給事魏大中,都平素廉潔正直,但反被閹黨誣衊受賄,皆逮捕至京下獄。同時下獄者還有顧大章、周朝瑞、袁化中,時稱「六君子」。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魏忠賢又捕殺東林黨首領高攀龍、周起元、周順昌等七人,史稱「七君子」。於是,東林黨成了十惡不赦的罪名。
魏忠賢的倒行逆施全靠熹宗的昏庸無知、懶於政事。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熹宗病死,信王朱由檢入繼帝位,改元崇禎,即為思宗。下令把魏忠賢發往鳳陽,後又派人追逮治罪,魏忠賢聞知,提前畏罪自盡,結束了他罪大惡極的一生。
皇帝的昏庸怠政,使得閹宦們有機可乘。掌權的宦官們完全沒有政治良心,胡作非為、肆意荼毒,將國家機器當成了自己巧取豪奪的工具,這樣的國家不亡也難!
3.守正清剛———東林黨議
讀書人的氣節是顯在關鍵時候的,所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明王朝的晚期,宦官又一次專政,這必然又是一次知識分子的劫難,彷彿東漢。歷史總是不斷地相似,留給後人浩嘆!
張居正死後,從萬曆十四年(1586年)開始,明神宗逐漸怠政,不肯上朝及接見閣臣來商討國事。萬曆二十年後(1592年),他乾脆把奏章留在禁中,不批不出,使政事陷於癱瘓。他還認為承平時期官吏不必多,加之猜忌成性,對官吏多不信任,因而在他的時代,有意使官吏任免處於半停頓狀態,在職的不能正常升遷,空缺的不能及時得到補充,導致整個國家機器不能正常運轉。再加上張居正的繼任者認為張居正的覆滅是因為其「威柄之操,幾于震主」,所以都一律的故作平庸,因循默守,對上無所匡正,對下敷衍了事,使明王朝失去了政治是非標準,中央議政體制形同虛設。官僚們腐敗成風,上下通同,置人民痛苦和國家興亡於不顧,到萬曆晚期,政局更加不可收拾。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正直的士大夫和官員抱著「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語)的態度,積极參与中央決策和官員任免,反對擅權無能、尸位素餐的閣員和亂政虐民、貪污腐敗的宦官,於萬曆中期以後,漸漸形成一股政治勢力,力圖挽救日漸沒落的大明王朝,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東林黨議」。
東林黨議是繼東漢黨錮之獄以來中國文人士大夫精神的又一次集體張揚,他們不畏權勢、聲張正義,將家國興亡高高置於個人生死之上,與黑暗勢力進行了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殊死搏鬥,其酷、其烈、其慘,比東漢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一批批文人士大夫在泯滅人性的嚴刑面前毫不屈服,終至虐殺,為中國的脊樑又增添了一份重量。
黨議興起
東林黨為了吏治清明,天下安定,積極干預官員任命。在他們的呼籲得不到皇帝和首輔的重視時,就決定利用六年一度的「京察」作為反對政敵的機會。這樣從萬曆十五年(1587年)丁亥京察到天啟三年(1623年)癸亥京察間的七次「大計」,就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
京察是明清兩代考察京官的制度,始於洪武朝。在京的稱京察,在外地的稱大計。弘治十七年(1504年)五月,經吏科給事中許天賜奏定,京官六年考察一次,巳、亥年為京察之年。屆時,四品以上京官具疏自陳,由皇帝決定去留。五品以下京官,由吏部會同都察院考察,然後具冊奏請。京察由吏部尚書、都察院都御史、吏部考功司郎中主持,並密托吏科都給事中、河南道掌道御史咨訪。以「四格」、「八法」為升降標準。「四格」為:守、政、才、年。每格按其成績列為稱職、勤職、供職三等。列一等者記名,得有升任外官的優先權。「八法」為:貪、酷、無為、不謹、年老、有疾、浮躁、才弱。分別給以提問、革職或降級調用的處分,年老和有疾者退休。「八法」後去掉貪、酷,改為「六法」。清初沿用明制,定為三年一次,子、卯、午、酉年為京察之年。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癸巳京察,吏部尚書孫鑨、左都御史李世達和考功司郎中趙南星一意奉公,力杜請謁,將公論所不齒者貶斥殆盡,可結果卻是孫、趙及支持他們的官員包括顧憲成、高攀龍等先後被迫辭職或革職為民。顧憲成居家後,希望通過講學的方式激勵人心、有益世道,於是聯絡當時地方官員修復宋朝學者楊時創建的東林書院,偕當時因遭打擊而被罷官的正直士夫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顧允成(顧憲成弟)講學其中。受到了另外一些「抱道忤時」的士大夫的紛紛響應,馮從吾在陝西、鄒元標在江西、余懋衡在徽州也開始講學,四書院彼此聲援,與在朝的李三才、孫丕揚等遙相呼應,講習之餘,諷議朝政、裁量人物,使東林書院逐漸成為對在朝官員聲譽、行動有重大影響的政治輿論中心,聚集為一股全國性的政治勢力。
東林書院所起的作用,彷彿當年東漢的太學,這樣一幫肆口橫陳的書生,會遭到什麼樣的結局呢?
東林黨的政敵是以山東萊蕪人亓詩教為首的齊黨、以湖北黃岡人官應震為首的楚黨、以浙江慈溪人姚宗文為首的浙黨、以南直隸崑山人顧天峻為首的昆黨和以宣城人湯賓尹為首的宣黨。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辛亥京察,東林黨人控制北察,湯賓尹和顧天峻被察,東林黨人首次在京察中獲勝,但同時在南察中則受到打擊。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丁巳京察則齊、楚、浙三黨控制了朝政,東林黨一再受到打擊。神宗死後,由於對太子朱常洛有翼戴之功,東林黨人全面參政,天啟三年(1623年)癸亥京察中,趙南星再次以左都御史的身份罷斥了擾亂政局的亓詩教、趙興邦等人,吏治為之一清,形成了「眾正盈朝」的局面。
三案之爭
神宗雖然於萬曆二十九年迫於眾意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結束了長年累月的「國本之爭」,但朝臣當中已經分化成堅決反對鄭貴妃和福王朱常洵的東林黨和依違其間相對附和鄭貴妃的「邪黨」兩派,這為日後的三案之爭埋下了伏筆。
「晚明三案」是指「梃擊案」、「紅丸案」和「移宮案」。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四日,一男子手持木棒,一直打到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前殿檐下才被太監們慌忙捉住。神宗吩咐巡視皇城的御史劉廷元進行審問,後又交刑部複審,持棒人張差供出是宮裡的太監將他引到慈慶宮門前的,東林黨人都懷疑是鄭貴妃和他的哥哥鄭國泰陰謀策劃借張差之手傷害太子,結果神宗倉促結案,不願深究,以處死張差和秘密處死兩太監含糊了事,是為「梃擊案」。
「紅丸案」發生在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八月里明神宗朱翊鈞死去,朱常洛即位,是為明光宗。鄭貴妃首先拉攏朱常洛當太子時就得寵的西李選侍,提議立其為皇后,後又挑選了八個美貌的女子送給光宗。光宗不幾天就病魔纏身,宦官崔文升進獻泄葯,一天要拉三四十次,人眼看著就要不行了,鴻臚寺丞李可灼又進紅丸兩粒,光宗服藥身死。朝中大嘩,東林黨人指責崔文升是鄭貴妃的心腹,又指責李可灼結交宦官,妄進紅丸,是導致朱常洛死亡的元兇。最後兩人同時被處死,紅丸案也不了了之。
「移宮案」緊隨「紅丸案」發生。乾清宮是內廷的正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居住。光宗病危時,住在乾清宮,西李隨住。光宗死後,李選侍仍然佔據乾清宮,控制太子,不讓登基,妄圖邀封皇太后。東林黨人認為其非皇后,又與鄭貴妃關係密切,所以堅決要求其移出乾清宮,並設計賺出太子,使得太子順利即位,是為熹宗。
三案本是宮闈瑣事,但遭到黨爭雙方的利用,東林黨人站在維護封建綱常的立場上,且抓住對方種種把柄,所以漸漸佔了上風。但由於其過分依賴皇帝,攻擊政敵時又不加嚴格的甄別,將其置於不可轉還的「邪黨」位置,致使許多人被逼投靠魏忠賢結成「閹黨」時,東林黨就無力與更加接近皇帝的權閹抗衡,慘遭屠戮。
蹈節死義
天啟初年,魏忠賢聯合客氏逐漸掌權,而此時的東林黨卻又重新開始追論「三案」,逼迫敵對的諸黨重新聯合起來,並且投靠在魏忠賢門下,結成「閹黨」。兩者結合後開始主動出擊,首先誅殺了和東林黨關係密切的太監王安,後又逼走東林大學士劉一,企圖將東林黨人盡數逐走。
天啟三年(1623年),魏忠賢控制了東廠,東林黨人面臨巨大危險。天啟四年六月,副都御史楊漣上疏參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狀,遭到魏忠賢的反撲,先杖死痛詆魏忠賢的萬,逼走首輔葉向高,罷黜趙南星、高攀龍、魏大中、楊漣、左光斗等東林骨幹,接著於第二年開始大面積地逮捕殺戮,楊漣、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顧大章紛紛下獄死。左光斗、魏大中被打死後均體無完膚,楊漣死狀最為慘烈,屍體被家屬領出時,全身已經潰爛。死時鐵釘穿耳,沙囊壓身。
天啟六年魏忠賢又興大獄,逮捕高攀龍、周順昌、周啟元、繆昌期、李應升、周宗建、黃尊素七人。高攀龍聞逮投水死。緹騎到蘇州逮捕周順昌時,引發了以顏佩韋等五人為首的蘇州城鄉數萬人暴動,為之呼冤,打死緹騎二人。後周順昌為不連累鄉里,赴京城自首,被酷刑打死。顏佩韋等五人亦被處死。繆昌期下獄一月,就體無完膚,十指全脫,然大義凜然,詞氣不饒,旋即慘死獄中。閹黨將繆遺體碎首暴屍城北,其狀慘不忍睹。
大明王朝進入了最黑暗的時代,東林黨人橫遭屠戮,正人直士慘死殆盡。有能力的正直人士迫害死光了,姦邪全部把持著各路要律,國家會怎麼樣就可想而知了。等到崇禎帝上台後,重新懲治了閹黨,東林黨人又重見了一絲光明,然而黨爭並沒有結束,它一直持續到苟且的南明時代,伴隨著大明王朝相始終。
4.悔恨交加———崇禎自盡
和大多數末代皇帝相比,崇禎並不見得比他們更加腐敗荒唐,相反,他還算是一位相對而言還比較勵精圖治的皇帝,那為什麼大明王朝的江山卻在他手上覆亡了呢?
明朝的末代皇帝是崇禎帝朱由檢,他是一位勤政敬業的皇帝,一天只睡兩個時辰,做夢都希望振興大明王朝,一保江山。可惜國事日非、江河日下,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加上用人失策,苛嚴好殺,終於在清軍及農民起義軍的夾擊下敗亡了。
崇禎即位沒有多久,就將魏忠賢逐出於鳳陽,後下詔追逮,魏忠賢自縊死。並將閹黨定為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一時大快人心,頗得時望。
但其後不久,他就又發現只有宦官最忠貞,所以大量地派出宦官到各軍隊中去做監軍,致使監軍制度復活,後來就是這些監軍們首先背叛他投靠了李自成。
此時,外有強敵蒙古、瓦剌和滿洲,邊戰不停。內部大臣之間門戶之見日深、爭論不斷,崇禎已無可為。再加上他生性多疑,喜怒無常,常靠濫殺無辜來維護自己的權威,曾因地方失守,就將上任僅有七天的陝西華亭縣尉徐兆麟斬殺,最終殺到了邊防重將袁崇煥頭上,大明王朝的長城也跟著土崩瓦解。
天下奇冤
袁崇煥,字自如,又字元素,祖籍廣東東莞。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十三萬人圍攻寧遠。袁崇煥誓師與寧遠城共存亡,軍士感奮,士氣高漲。袁崇煥行堅壁清野之策,同時將全部庫存的白銀置於城上,激勵將士。二十四日,後金軍來攻,明朝城樓上火炮齊鳴,弓箭齊發,後金軍敗去。次日,重振士氣,再次來攻,總帥努爾哈赤被飛來的炮石擊中,血流不止。後金又不得不收兵退去。在撤兵途中,努爾哈赤去世。
努爾哈赤死後,由皇太極即位當權。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率軍攻打錦州,錦州守軍一面堅決抵抗,一面飛報袁崇煥請援。袁崇煥識破皇太極圍錦州是調虎離山之計,目的在寧遠。於是堅守寧遠不動,派精騎四千繞到清軍後面猛攻,致使清軍兩面受敵。同時又奏請朝廷調其他路兵支援。皇太極見攻錦州不下,便回師進攻寧遠。城上明軍萬炮齊發,矢石如雨,清軍損傷慘重,又一次敗績。「寧、錦大捷」後,魏忠賢冒領功勛,大加封賞自己的爪牙,而袁崇煥不但沒有封賞,反誣他「不救錦州為暮氣」。袁崇煥一怒之下,辭官歸鄉。
袁崇煥既然已經辭官還鄉了,後來怎麼還會有那麼多的故事,看來他還有復出的一天。
崇禎帝即位之後,召袁崇煥入京,與他商量平遼方略。袁崇煥離京赴任時,崇禎帝親自為其送行,賜予尚方寶劍,對其寄予恢復邊疆的厚望。袁崇煥深知身負重命,擔心皇帝不能對己無疑,便再次懇請皇上「任而勿貳,信而勿疑」。還解釋說「軍中可驚可疑者殊多,但當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崇禎帝皆「優詔答之」。
袁崇煥到邊境後未立一戰功,但請餉之奏卻接連不斷,使崇禎皇帝大為不悅。身旁禮部右侍郎周延儒又藉機挑撥,使崇禎帝雖然勉強發去了軍餉,但卻開始懷疑袁崇煥恃邊逼餉以充私囊。其後不久,袁崇煥又擅殺了皮島守將毛文龍。毛文龍在遼東失陷後堅守皮島,多次襲擊清軍後方,有力地牽制了清軍的南下。但他恃功跋扈,不但不聽袁崇煥調遣,而且還誣衊袁崇煥剋扣他的軍餉。崇禎帝對袁崇煥誅殺毛文龍十分惱火,但礙於尚方寶劍,只能「優旨褒答」。
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率大軍避開袁崇煥的防地,從蒙古繞道入關,很快便直逼京師而來。袁崇煥心急如焚,立即親率精銳部隊,馬不停蹄,急赴京師救援。他們趕到北京城外,與圍攻廣渠門的清軍交鋒,一場惡戰,清軍敗退。
皇太極又遇袁崇煥,心下十分懊惱,決定利用崇禎帝多疑猜忌的性格,行反間計。他首先假擬了兩封以自己口吻約袁崇煥私下議和的所謂「密信」,讓部下「丟失」在明軍經常出沒的地方,後又讓兩名被捕的宦官「無意間」聽到將士議論袁崇煥已與清主私下議和的消息,「逃」了其中一名。崇禎帝聽說後,怒不可遏,當即傳旨令袁崇煥入見,將其逮捕下獄。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以「謀叛欺君罪」將袁崇煥處以磔刑。袁崇煥死後,邊將更無人選,集體投降的將士日漸增加,崇禎帝輕率疑臣,自毀長城,致使大明王朝的堡壘不攻自破。
死不醒悟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建國號大順,改元永昌,進兵東渡黃河。崇禎急詔天下兵入京勤王,並調吳山桂入關。三次下罪己詔,罷天下遼餉,但進京赴王命者寥寥。三月十八日,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欲取庫中錢財賞賜兵卒,卻發現根本無銀兩可賞,最後只能發給守衛險要處的兵士每人一百個銅錢。起義軍開始對平則門、彰義門發動攻擊,聲勢猛烈,士兵逃亡大半,崇禎不得已只好命宮內太監上城拒守。下午戰事越來越激烈,彰義門守門執事太監曹化淳開門納降,起義軍呼嘯著破城而入。
起義軍破城的消息傳到禁中後,城內大亂,留守的百官紛紛逃跑,崇禎更是心急如焚,慌忙闖入殿內撞鐘招人,結果卻沒有人應答。不得已持劍跑入後宮,見皇后及公主嬪妃正聚在一處慟哭,下令皇后自盡。自己又流著淚,掩著面狠心砍向長平公主,公主尖叫一聲,揮起左臂做擋,立刻血流成河,暈死過去。崇禎再也沒有勇氣對其心愛的女兒下手,提著劍跑到昭仁殿,砍死了另一個女兒昭仁公主。其他的宮人無計可施,只有對泣,崇禎又殺嬪妃數人,投水而亡者有數百人。
之後,他把太子及永王、定王等安排躲到了外戚周、田家,自己在混亂中與太監王承恩等準備換便裝出城,可惜幾個城門守將不是射箭阻止他逃跑就是躲起來不做理會,崇禎不得已再一次退回宮內擊鐘,希望有文武官員來護駕,結果和第一次一模一樣。
已經是窮途末路的崇禎,臨死之前留給後世一個遺詔,他悔悟了嗎?
崇禎逃至萬壽山上,看到自己的宮闕內烽煙四起,起義軍魚貫而入,當下淚流滿面,心知大勢已去。用劍割破手指立遺詔說:「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憑賊分裂,勿傷百姓一個。」逐披面赤足,著藍衣,自縊于山角下一古柏旁。時年35歲。
臨死都沒有改變他喜歡巧言飾過的個性,將覆亡之責推到群臣身上,死不醒悟。殊不知,群臣可全是你自己選的啊!當初你感嘆不能遇到像岳飛一樣的將領,可你遇到時,又是怎樣對待他們的!
總的來說,崇禎帝不和大多數歷代末帝一樣昏庸無能,但他也有自身不可饒恕的缺陷,《明史》評價說:「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場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乃複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祚訖運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使然哉。」此論公允。
崇禎死後,雖然還有幾位地方朱氏王爺在群臣的擁戴下組織了幾年南明王朝,但已經是強弩之末,不成氣候。再加上皇帝昏庸,群臣紛爭,沒有幾年也就紛紛謝幕了。重新執掌中華的新型貴族是從關外崛起的女真人,又一個二百多年的王朝就要開始了。明朝這後一百多年的政事,除了幾個剛正不屈的士大夫能讓我們看到一絲亮色外,剩下整個國家一片黑暗。中國歷史上沒有那個朝代的怠政皇帝有如明朝之甚者。嬉戲誤國、荒淫怠政,將祖宗江山、百姓生死統統拋之腦後,只顧一己行樂,這樣的天子還能維持一個國家二百多年,不得不佩服中國古代文官政府的厲害,這也是前人翻來覆去想窺測其(「超穩定結構」)奧秘的原因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兩廣一直是我國領土而地緣上靠近兩廣被中央王朝統治千年的越南卻獨立了?
※天下第一爛人,雖建立了一王朝,可終被兒子所殺
※王朝興衰是因為氣數和皇帝昏庸嗎?
※李姓稱帝的歷代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