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兒子們簡介|結局|誰認字|多少兒子
清朝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兒子們簡介
來源:林宜網 時間:2016-01-05 閱讀:27 次
清朝開國皇帝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一生共有16個兒子,本專題搜集整理了清朝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兒子們簡介,努爾哈赤的兒子結局,努爾哈赤的兒子誰認字等相關信息。
- 努爾哈赤的兒子們
-
- 努爾哈赤有多少兒子?
清朝是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他的開國之君努爾哈赤,生於明嘉靖三十八年,父親是當時一個滿族的奴隸主,名叫塔克世。在經過一系列錯綜複雜的鬥爭後,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族並在萬曆四十四年建立後金,滿人入關前的政府。據文獻記載,努爾哈赤共有16個妻妾。《清史稿》上記載努爾哈赤共有14位妻妾,未記載從殉的2位庶妃。這麼多老婆,自然,兒子女兒也不少。
努爾哈赤共有16個兒子,其中8人是清朝的開國元勛,他們是長子褚英、次子代善、五子莽古爾泰、七子阿巴泰、八子皇太極、十二子阿濟格、十四子多爾袞、十五子多鐸。努爾哈赤的其餘諸子如三子阿拜、四子湯古代、六子塔拜、九子巴布泰、十子德格類、十一子巴布海、十三子賴慕布也都立有戰功。
在努爾哈赤諸子中,代善是最長壽的一個。努爾哈赤長子褚英只活了36歲,三子阿拜64歲,四子湯古代56歲,五子莽古爾泰46歲,六子塔拜51歲,七子阿巴泰59歲,八子皇太極52歲,九子巴布泰64歲,十子德格類40歲,十一子巴布海48歲,十二子阿濟格47歲,十三子賴慕布36歲,十四子多爾袞39歲,十五子多鐸36歲,十六子費揚古21歲。
【查看更多】
- 努爾哈赤的兒子們簡介資料
-
- 努爾哈赤第十六子愛新覺羅·費揚果簡介
- 努爾哈赤第十五子愛新覺羅·多鐸簡介
- 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愛新覺羅·多爾袞簡介
- 努爾哈赤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賴慕布簡介
- 努爾哈赤第十二子愛新覺羅·阿濟格簡介
- 努爾哈赤第十一子愛新覺羅·巴布海簡介
- 努爾哈赤第十子愛新覺羅·德格類簡介
- 努爾哈赤第九子愛新覺羅·巴布泰簡介
- 努爾哈赤第八子愛新覺羅·皇太極簡介
- 努爾哈赤第七子愛新覺羅·阿巴泰簡介
愛新覺羅·費揚果(1620-1640年)清朝宗室,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六子,也是最小的兒子。生於天命五年(1620年)十月,生母不詳。費揚果在皇太極在位時,因犯罪被賜死,削除宗籍。康熙五十二年,命復宗籍,賜紅帶為覺羅。
愛新覺羅·費揚果(1620年-?),又作費揚古,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六子,也是最小的兒子。費揚果生於天命五年(1620年)十月,生母不詳。費揚果在皇太極在位時,因犯罪被賜死,削除宗籍。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聖祖命莽古爾尼雅罕呈宗人府請復宗籍,宗人府以聞,聖祖令莽古爾泰、德格類子孫復宗籍。費揚果曾孫三等侍衛曰:「此事朕知之,但不詳耳。費揚果,太祖子,太宗時因獲大罪誅死者。」命復宗籍,賜紅帶(為覺羅)。有子四人。
【查看更多】愛新覺羅·多鐸(1614.04.02—1649.04.29),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滿洲鑲白旗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襲罔替。
後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為和碩額真,旋封貝勒,統正白旗。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為封豫親王。崇德六年(1641年),參與松錦大戰,獲大捷。順治元年(1644年),以定國大將軍從多爾袞入關,擊敗李自成軍。旋揮師破揚州,殺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晉和碩德豫親王。
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鐸染天花死亡,年僅三十六歲,謚號「通」。乾隆年間詔配享太廟。一生戰功彪炳,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
初封貝勒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二日,多鐸出生於明末遼東。天命五年(1620年),封為和碩額真。天命九年(1624年)正月初一,在後金新年元旦的朝賀典禮上,不滿10周歲的多鐸名列第七,實為第六。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三歲時,封貝勒,統正白旗。努爾哈赤病逝,其母阿巴亥又被逼生殉與父汗同柩而殮。
天聰二年(1628年),多鐸跟從皇太極討伐多羅特部有功,被賜號為「額爾克楚呼爾」。
封豫郡王
崇德七年(1642年)三月,多鐸率軍攻破松山城,生擒洪承疇。祖大壽舉城投降。因戰功卓著。多鐸被複封為豫郡王。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清太宗皇太極崩,多鐸與阿濟格跪勸其兄睿親王多爾袞繼承大統,而皇太極子肅親王豪格也謀求自立,並得到兩黃旗及正藍旗的擁戴,雙方劍拔弩張,一觸即發。多爾袞在權衡利弊後,提議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由他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此建議最終得到了各方認同。八月二十六日,福臨在盛京繼帝位,次年改元順治。此後,多爾袞以攝政王之尊掌握了兵政大權。視多鐸為羽翼,委以重任,或帶同作戰,或任為主帥。多鐸從此聲名顯赫,成為明清之際的風雲人物。
率軍入關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九日,多鐸和阿濟格隨同睿親王多爾袞率領滿、蒙兵力的三分之二及漢軍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各部,由盛京出發,向山海關進軍,準備進取中原。大軍抵達遼河時,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遣其副將楊坤至清軍營乞兵請降,並帶來了李自成大順軍攻佔北京、崇禎自縊的消息。多爾袞即令多鐸與阿濟格率軍兼程趕赴山海關。
四月二十一日黃昏,清軍在距離山海關十五里外駐營休息。二十六日進距山海關外十里,在一片石處擊潰大順軍唐通部。吳三桂乘機炮轟李自成大順軍率將十餘員、兵數百騎間道馳至清營,拜見多爾袞,剃髮稱臣。隨後,吳三桂為前鋒引導,英親王阿濟格率領萬騎為左翼,多鐸率領萬騎為右翼,多爾袞自率重兵居後,三路清軍相繼入關。清軍與吳三桂部合流後,已擁有精兵18萬,並佔據雄關之險。
四月三十日晚,清軍大隊進抵薊縣,得悉李自成大軍撤出北京的消息,多爾袞即令多鐸、阿濟格率八旗精銳繞過北京尾隨追擊大順軍,而自己則帶一部精兵趕超北京。多鐸與阿率軍追擊大順軍至固關始還京。
滅順南征
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一日,多鐸晉為親王,受封定國大將軍。統領將士南征。十月,清廷一舉摧毀了西安的大順政權和南京弘光政權。英親王阿濟格、吳三桂和尚可喜統率的一路清軍,十月十九日從北京出發,目標是先攻陝北,爾後南下西安;而多鐸則帶孔有德、耿仲明等明朝降將,統另一路大軍進軍南京,平定東南。正當二路大宮相繼離開北京時,大順軍二萬餘人東渡黃河,連下濟源,孟縣等地,並圍攻河南懷慶府城沁陽。多爾袞接報。即令多鐸改變預定計劃,先救懷慶,然後攻取潼關,與阿濟格會師西安。多鐸部迅速推進到潼關附近,使大順軍戰略上陷於被動。翌年正月十二日,多鐸部佔領潼關。旦夕至西安。十八日,進入西安。
順治二年(1645年)二月,多爾袞令英親王綏理關中,並負責追剿李自成,令豫親王率其部兵鋒南指,完成平安江南的大任。
二月十四日,多鐸奉命率大軍回師東征,進抵河南。三月初九日,多鐸大軍出虎牢關,並分兵由龍門、南陽三路合圍歸德後。攻陷歸德後,率其八旗大軍橫掃河南大半地區,河南諸州縣皆為其收降。河南戰場,多鐸大軍捷報頻傳。清廷獲悉中原已定,詔褒多鐸功,賜嵌珠佩刀,鍍金鞋帶,以示嘉獎。
平定江南
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多鐸率領清軍攻佔揚州。[18-19]隨後多鐸陳兵江北,於五月初九占鎮江。五月十六日進入南京。為撫輯明朝遺民,多鐸以定國大將軍豫王令旨遍諭各處。稱清軍平定東南,乃是"奉天伐罪,救民水火",並張榜示諭臣民,嚴禁胡服辮髮。於揚州立史可法祠,表彰史可法的忠節。又拜謁明孝陵,對「明太子」禮遇甚恭。同時,多鐸也告誡南明官民,若抗拒不降,揚州屠城便是前車之鑒。多鐸遣貝勒尼堪、貝子屯濟等率軍追擊弘光帝於太平。不久,多鐸將弘光帝及偽太子一併解往北京,斬於市。
死後哀榮
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以痘薨,年三十六。多爾袞當時正在山西征討姜瓖,聽到多鐸病重的消息時,立刻班師回朝,到居庸關時,多爾袞「換上素服,號哭奔往京城。
順治九年(1652年)十二月,多爾袞身後削爵,多鐸因是其同母弟之故,連累追降為郡王。康熙十年(1671年)六月,追謚豫郡王為「能」,乾隆四十三年正月昭雪多爾袞,同時命復多鐸親王及封號,配享太廟,八月,入祀盛京賢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詔配享太廟。
【查看更多】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朝鮮國王家屬。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立下卓越戰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謚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兩個月後,於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少年時代
萬曆四十年(1612年)十一月十七日,多爾袞出生於遼東赫圖阿拉城,生母名阿巴亥,烏喇那拉氏,是烏喇貝勒滿泰的女兒,比努爾哈赤小三十一歲,她早在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十一月滿十二歲時嫁給努爾哈赤。
初建勛功
天聰九年(1635年)二月,皇太極命多爾袞等率精兵萬人,前往黃河河套地區,招撫察哈爾部眾。此次進軍,進展順利,先後招降林丹汗的妻子囊囊福晉、蘇泰福晉、林丹汗的兒子額哲。林丹汗曾得到元朝傳國玉璽,上有「制誥之寶」四字,多爾袞將玉璽呈獻給皇太極。群臣因而奏請皇太極上尊號稱帝。
受封理政
皇太極在更定官制時,便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給多爾袞統攝。根據他的舉薦,皇太極將希福、范文程、鮑承先、剛林等文臣分別升遷,利用他們的才智治國。根據他的建議,皇太極又對政府機構作了重大改革,確定了八衙官制。此外,文臣武將的襲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貴胄也要經他之手任命。在統轄六部的過程中,多爾袞鍛煉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為他後來的攝政準備了條件。
擁立幼帝
崇德八年(1643年)農曆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他生前未立嗣子。此時,代善的兩紅旗勢力已經遭到削弱,他本人年過花甲,早已不問朝政。其諸子中最有才幹的岳託和薩哈廉年輕時已過世,剩下碩託也不為代善所喜,滿達海初露頭角,還沒有什麼發言權。但以代善的資歷、兩個紅旗的實力,其態度所向卻能左右事態的發展。皇太極生前集權的種種努力和滿族社會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極長子豪格參加到競爭中來。多爾袞便是另一個競爭者。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說,身後兩白旗和勇猛善戰的兩個兄弟則是堅強的後盾,而且,正紅旗、正藍旗和正黃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還有一個人也不容忽視,他就是鑲藍旗主濟爾哈朗。
定鼎燕京
順治帝臨政時,關內正一片混亂。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聲威日壯的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城,崇禎帝自縊於煤山(今景山),統治中國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滅。四月初四日,即吳三桂剛剛叛歸山海關之時,內院大學士范文程上書多爾袞,認為「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是我非與明朝爭,實與流寇爭也」。主張立即出兵進取中原。他提出,「戰必勝,攻必取,賊不如我;順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賊」,因此要一改以往的屠戮搶掠政策,「嚴禁軍卒,秋毫無犯」。即不僅在戰略上改變得城不守之策,要入主中原,在戰術上也要招攬民心。多爾袞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議,並在得到北京為農民軍攻破的確報之後,「急聚兵馬而行」,與農民軍爭奪天下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舉行了登基大典,四月三十日,李自成以郊外祭天為名撤出了北京。五月初二,清軍進入北京城。
統一區夏
清軍佔領北京之後,多爾袞嚴禁搶掠,停止剃髮,為明崇禎帝朱由檢發喪,博得了漢族士紳的好感,然後迎請順治小皇帝赴京登基,很快穩定了佔領區內的形勢。十月,當順治帝於太和門(時稱皇極門)重行即位大典加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的同時,即令為多爾袞建碑紀功,「永垂功名於萬世」。從此,在待遇上,多爾袞開始凌駕於諸王之上
權勢煊赫
順治二年(1645年),多爾袞晉為皇叔父攝政王后,一切大禮諸如圍獵、出師等時,王公貴族俱要聚集一處待候傳旨,還要「列班跪送」多爾袞。若其回王府,則需送至府門。如遇元旦、慶賀禮時,文武大臣在朝賀順治帝後,即去朝賀多爾袞。上朝時,多爾袞於午門內從便下轎,而諸王需於午門外下轎等等。上述所有儀注都表明一點,即多爾袞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同時,由於明末黨爭激烈,清初又大量引用舊人,因此明末黨爭積弊在清初政局中反映出來,並與滿洲貴族內部矛盾糾纏在一起。
身後榮辱
順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爾袞追尊生母太祖妃烏喇納拉氏,尊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祔享太廟。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傷。十二月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爾袞薨於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歲。
【查看更多】愛新覺羅·賴慕布(1611─1646年),清朝宗室,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三子。天聰八年,授牛錄章京。崇德四年,與議政。七年,從阿濟格伐明,敗寧遠兵。上御篤恭殿賚師,阿濟格不待賞先歸。賴慕布坐不勸阻,奪職,罷議政大臣。順治二年,封奉恩將軍。三年,卒。十年五月,追封謚輔國介直公。
【查看更多】皇太極時期參加過攻打明朝邊境以及朝鮮的作戰;清軍入關時作為清軍前鋒隨多爾袞入關,順治元年(1644年)封和碩英親王。地位僅次於四大貝勒。又以靖遠大將軍自邊外入陝西、四川,屢敗李自成,殺死劉宗敏,俘獲宋獻策。順治五年(1648年)又以平西大將軍督師征討姜鑲在大同的叛亂。順治五年(1648年),要求封叔王,被攝政王多爾袞拒絕。多爾袞死後,企圖攝政,被削爵幽禁賜死。阿濟格能征善戰,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將領。但他卻是一個缺少智慧,性格粗暴的人。
早年經歷
明萬曆三十九年(1605年)七月十五日,阿濟格出生,阿濟格驍勇善戰,被授為台吉。天命十年(1625年),跟從貝勒莽古爾泰征伐察哈爾部,追殺察哈爾兵至農安塔。
天命十一年(1626年),他偕同台吉碩托討伐喀爾喀巴林部,再跟從代善討伐扎魯特部,這兩場戰役都有戰功,因功封為貝勒。頗受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寵愛。皇太極的第二任正妻繼妃烏拉那拉氏,曾因為見阿濟格不肯下轎,即被公爹努爾哈赤下令休離。
天聰時期
天聰四年(1630年),再跟從大軍伐明,逼近廣寧,會師大凌河。夜圍錦州,明軍偷襲阿濟格軍營,下大霧看不見人,阿濟格嚴陣以待。待霧散時突擊,俘獲明將一人、甲械及馬二百餘。皇太極酌金卮親自慰勞,授圍城方略。聽聞明增兵,皇太極命揚古利率八旗巴牙喇兵的一半去增兵。祖大壽的弟弟祖大弼逐清軍中偵騎近上前,皇太極擐甲與戰,阿濟格馳至,明軍步騎遝出,阿濟格奮擊退卻明軍,斬殺明裨將一人。皇太極把所統的士兵交付給阿濟格,明監軍道張春的救兵來到,又戰於大凌河,截殺明軍大半,向北驅逐明軍有四十里。
天聰六年(1632年),跟從大軍討伐察哈爾,林丹汗因而逃跑。皇太極轉移軍隊前去攻打明朝,令阿濟格統率左翼及蒙古兵攻打大同、宣府,全部繳獲明朝張家口儲藏的犒邊財物。
天聰七年(1633年),迎接明降將孔有德,抗拒明朝和朝鮮的軍隊。皇太極向大臣們詢問,打明朝、朝鮮、察哈爾這三個地方,先打哪個,阿濟格說先打明朝。偕同阿巴泰攻打山海關,皇太極下旨責問他不深入進軍,阿濟格說:「我想要在這裡讓馬停歇、積蓄糧食,唯恐各位貝勒不從啊」。」皇太極說:「你如果堅持不走,諸位貝勒難道要丟棄你自己離開嗎?」。
天聰八年(1634年),跟從大軍討伐明朝,攻克保全、靈丘。
率軍進關
順治元年(1644年)從攝政王多爾袞在山海關之戰中大敗李自成大順軍,封和碩英親王,序稱「八王」。受命為靖遠大將軍,率平西王吳三桂、智順王尚可喜等滿、蒙、漢軍3萬餘,自山西入陝,追擊李自成大順軍至湖廣。
順治二年(1645年)俘殺大順政權的權將軍劉宗敏、軍師宋獻策。招降明寧南侯左良玉的兒子左夢庚、總督袁繼咸部的馬步兵10萬,相繼佔領河南、湖廣、江西、江南的63城。不久,因為出師貽誤戰機、謊報軍情罪降為郡王,不久就恢複復親王的爵位。
順治五年(1648年),封平西將軍,出兵鎮壓天津、山東曹縣一帶得抗清隊伍。當年冬天,平定倒戈反清的大同總兵姜瓖的叛亂,將大同城牆毀後還師。[19-20]
順治六年(1649年),姜瓖的大將劉遷進犯代州,阿濟格派遣博洛前去救援,圍困劉遷才得以解圍。
奪權失敗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英王阿濟格乘攝政王多爾袞病死之機,欲謀亂奪政失敗。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議政王大臣會議阿濟格罪,將其幽禁,其子勞親被革去王爵,降為貝子。阿濟格在幽禁期間,不僅沒有一絲收斂,反而益加狂暴無禮,在監房內私藏大刀,暗掘地道,聲稱要放火燒毀監房。
順治八年(1651年)十月十六日(11月28日),諸王以阿濟格悖亂已極,留之恐貽後患,應立即處死。奏入,順治帝令其自盡,除宗籍。
乾隆十一年(1746)平反,重修園寢。
【查看更多】愛新覺羅·巴布海(1596-1643年),清朝宗室,清太祖第十一子,初授牛錄章京。天聰八年,授一等甲喇章京。其妻,揚古利女也。崇德四年,授梅勒額真,封鎮國將軍。順治七年,有罪,巴布海及其妻並子阿喀喇皆坐死,籍其家予譚泰。順治九年,譚泰誅,乃以其孥及遺產畀巴布泰。
七年,巴布海語固山額真譚泰曰:「原罷我梅勒額真。堪為梅勒額真者,多於草木!」譚泰語折之,誓曰:「若口與心違者,天日鑒之!」圖海奉命差擇牛錄貧富,巴布海曰:「我所領牛錄甚富。」語聞,巴布海曰:「我非太祖之子歟?譚泰等顧厚誣我。」廷鞫皆實,罪當死,上寬之,但奪爵。世祖即位,有為飛書訐譚泰者,投一等公塔瞻第。鞫其仆,謂得之巴布海家。內監逮訊,不承,巴布海及其妻並子阿喀喇皆坐死,籍其家予譚泰。順治九年,譚泰誅,乃以其孥及遺產畀巴布泰。
嫡妻瓜爾佳氏,吳爾堪之女;
繼妻蘇穆祿氏,公楊古里之女;
妾李氏,李文祥之女;
妾張氏,張二之女。
子阿喀喇,天命十年八月初五日巳時生,母嫡妻瓜爾佳氏,吳爾堪之女;崇德八年八月因父罪處死,年十八歲。嫡妻納喇氏,莽佳之女,無子女。
【查看更多】早年被授為台吉。天命六年(1621年),率軍攻打奉集堡(今遼寧瀋陽東南),攻克海州。又與阿巴泰征討喀爾喀蒙古扎魯特部。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多羅貝勒。天聰五年(1631年),後金設六部,他掌戶部事。旋出征錦州、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旅順口等地。天聰九年(1635年)逝世。
少年時代
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一月十三日,德格類出生於建州女真佛阿位城,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子,生母是富察大福晉。早年被封為貝勒。後來被授予台吉的稱號。
天命六年(1621年),後金軍攻擊明朝遼東奉集堡,大軍將要回師的時候,有一名士兵指出明軍的所在,德格類偕同貝勒岳托、碩託攻擊他們,擊敗明將李秉誠。然後德格類又和台吉寨桑古一起巡視三岔河橋,到達海州(今遼寧省阜新市海州區),海州城中的官員張樂舁抬著轎子迎接德格類等人,德格類命令後金士兵不要擾民,不要搶奪百姓的財物,還不能住在城上,不能進入民居。第二天,派遣巡視三岔河的人回來稟報橋被毀壞而且沒有船可以渡河,於是率軍回去。
天命八年(1623年),德格類和貝勒阿巴泰一起討伐喀爾喀扎魯特部。[4]天命十一年(1626年),又跟從代善討伐喀爾喀扎魯特部。
隨軍征戰
天聰三年(1629年),德格類和濟爾哈朗、岳托、阿濟格等再次攻打明朝的錦州和寧遠,燒毀了明軍囤積在那的所有物資糧食,而且還抓獲了許多的明軍士兵,為皇太極大舉攻明創造了條件。根據功勞被封為和碩貝勒。
天聰四年(1630年),德格類與阿敏留守盛京。三月曾赴遼河邊迎接皇太極及諸大臣還京,互行抱見禮。四月,德格類幼子夭亡,皇太極親來慰問。
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初設六部,各貝勒掌管各部,德格類奉命掌管戶部。後跟從皇太極圍大凌河,農曆八月一日,皇太極設筵款待前來參戰的蒙古軍,然後再次申令軍紀,並兵分兩路,一路由德格類、岳托、阿濟格率兵兩萬,經義州屯住於錦州和大凌河之間,切斷錦州與大凌河的聯繫。皇太極親自率大軍經黑山、廣寧從正面壓向大凌河城。二十七日,明軍派4萬人由錦州行趨大凌河,距城7.5公里時被後金兵發現。當時皇太極及大貝勒代善、莽古爾泰、德格類等總兵力不及2萬人,皇太極考慮如等後金重兵到來,必然失去戰機,遂決定與明軍對陣。當時,明馬、步兵合營,四面布列大小槍炮,沉著應戰,皇大極率後金軍兩翼騎兵列陣。德格類率師策應皇太極,擊破了明監軍道張春的軍隊。十月,祖大壽因為城內糧絕而投降後金,德格類偕同阿巴泰等偽裝成明軍襲擊錦州,收穫非常大。
大凌河之役後不久,皇太極批評莽古爾泰的軍隊不聽號令並且貽誤軍機,莽古爾泰不服,雙方發生了爭執。十月二十日,皇太極指責莽古爾泰所部。莽古爾泰手按佩刀,怒視皇太極,大聲吵鬧。德格類見同母兄這樣做大事不妙。上前斥責其兄道:「放肆,你這不是大逆不道嗎?」接著掄拳便打。莽古爾泰大罵德格類,並拔出佩刀,最後被德格類推到一邊。兩天後,大貝勒代善及眾台吉,以莽古爾泰向汗揮刀之罪,奪去莽古爾泰和碩貝勒爵位,降為多羅貝勒,並且奪去五牛錄諸申給德格類。
戰功赫赫
天聰六年(1632年),五月,德格類跟隨後金軍出征察哈爾,林丹汗兵敗逃走,後金軍駐紮在穆嚕哈喇克沁。德格類與濟爾哈朗、岳托率右翼兵進攻歸化城,收降了察哈爾部一千餘人。然後德格類又和岳托一起劫掠周圍的土地,自耀州到蓋州一直向南進行劫掠。同年十二月,莽古爾泰卒,德格類繼掌正藍旗。
天聰七年(1633年)五月,明將孔有德、耿仲明從登州渡海來降,德格類率軍攻克了明朝遼東的重要出海口旅順口。
天聰八年(1634年),德格類又跟從皇太極討伐明朝,林丹汗被後金軍打敗後跑到青海在青海打草灘去世,察哈爾蒙古有很多人前來歸降,德格類奉命撫定蒙古前來歸順的人戶。後來他又攻克獨石口,再次攻打赤城,未能攻克。率軍進入保安,在應州與入塞的後金軍會師,然後班師。
晚年逝世
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初二,德格類病死。同年十二月,莽古爾泰雖然已死,仍為親妹莽古濟格格屬下冷僧機控告莽古爾泰與德格類、莽古濟格格盟誓怨望,即將危及皇太極,以莽古濟格格的丈夫瑣諾木為證人,以大逆之罪削除莽古爾泰宗籍,德格類以同謀之罪,被追削貝勒之爵位。其子鄧什庫受牽連而被削去宗籍;德克西克,以侍衛跟從豪格征討張獻忠時戰死,順治帝下詔其子輝爾食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俸祿。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下命恢復德格類一系宗籍,賜紅帶子為「覺羅」。
【查看更多】愛新覺羅·巴布泰(1592-1655年),清朝宗室,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九子,母為庶妃嘉穆瑚覺羅氏。天命十年,偕阿拜、塔拜伐東海北路呼爾哈部,有功。十一年,命理正黃旗事。天聰四年,從阿敏駐永平。明兵攻灤州,巴布泰不能御,坐罷。八年,授梅勒額真。從伐明,克保安州。巴布泰匿所獲不以聞,復坐罷。崇德六年,授三等奉國將軍。順治元年,從入關,逐李自成至慶都。二年,進一等。三年,從勒克德渾伐湖廣,戰安遠、南漳、西峰口、關王嶺、襄陽,屢破敵。四年,進輔國公。六年,偕務達海討姜瓖,進鎮國公。十二年正月,卒,予謚鎮國恪僖公。
【查看更多】清太宗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Huang·Taiji,1592年11月28日申時-1643年9月21日亥時),滿族,又譯「黃台吉」、「洪太主」、「紅歹是」,乾隆年間改用現譯,沿用至今。
他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極被漠南蒙古部落奉為「博格達·徹辰汗」,又稱天聰汗,同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在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
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廟號太宗,謚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早年經歷
皇太極出生於明萬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592年11月28日)申時,努爾哈赤第八子,母為葉赫納拉氏,名孟古哲哲,是葉赫貝勒布齋和納林布祿的妹妹。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秋季,孟古哲哲生病,想要見她娘家母親一面,努爾哈赤派人去通知這事情,納林布祿沒有同意,同年九月孟古哲哲因病去世,皇太極時年12歲。孟古生前的時候,做大福晉時間較短,皇太極當了大汗後,尊奉孟古哲哲為孝慈高皇后。
征戰四方
皇太極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萬曆四十年(1612年),從父出征海西女真烏拉部,克六城。[4]
後金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史稱後金),稱大汗,任命次子代善為大貝勒、侄子阿敏為二貝勒、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八子皇太極為四貝勒簡稱四大貝勒。
天命三年(1618年),隨父攻明,獻計襲取撫順(今屬遼寧)。次年(1619年),在薩爾滸之戰中,與諸貝勒率兵大破明軍西路杜松部、北路馬林部,與代善破東路劉綎部。不久隨父攻取明開原、鐵嶺,滅葉赫部。
天命十年(1625年),與兄阿巴泰率精騎5000馳援科爾沁,迫使察哈爾蒙古首領林丹汗遠遁。
繼位為汗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因病去逝。大妃烏拉那拉氏和兩個庶妃殉葬。代善與其子岳托及薩哈廉,擁皇太極嗣汗位。代善的長子貝勒岳托和三子貝勒薩哈廉,對諸貝勒大臣說出了擁戴皇太極的原因:「才德冠世,當速繼大位」。由於身為長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眾貝勒乃合詞請上嗣位」,皇太極「辭再三,久之乃許」,被擁舉為大汗。九月一日,皇太極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為天聰元年。
故鼎革新
繼位後,皇太極順應歷史發展趨勢,促進了後金政權的封建化進程。他派人丈量土地,將「各處餘地」歸公,發給民戶耕種,不許旗主、貴族再立莊田。又把原來每13名壯丁編為一庄改為每8名壯丁編為一庄,「其餘漢人,分屯別居,編為民戶。」並下令編審壯丁,解放部分奴婢為編民。這些措施,使滿族貴族的特權受到一定製約,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他極力學習漢族文化,命儒臣翻譯漢字書籍。
天聰六年(1632年)正月,廢除「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舊制,改為自己「南面獨坐」,突出汗位獨尊地位。繼而尋機削除異已,剷除了威脅汗位的三大貝勒勢力,使汗權得到鞏固。仿明制,設內三院,六部,「停王貝勒領部院事」,獨主政務。又設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備的國家機構。集中了汗權,加強了專制統治。
為了擴大兵源,創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命人在老滿文的基礎上增加圈點,將老滿文改造成新滿文。為了聯絡蒙古和西藏,大力扶植和宣揚喇嘛教。
登基稱帝
皇太極決意承襲父志,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統治。在即位後「邦家未固」時,一方面對明廷採取議和策略,同時又屢次入關,擄掠漢地大批人畜、財物。
為解除後顧之憂,兩次出兵朝鮮,統一蒙古和黑龍江流域。在鞏固了內部統治,並基本上消除了來自朝鮮和內蒙的威脅後,於天聰十年(1636年)五月,稱帝,定國號「大清」,改元崇德,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其後將主要兵力用於對明戰爭。
崇德五年(1640年)七月,帶病急援松錦之戰,指揮清軍取得松錦大捷,生擒洪承疇,殲滅明軍五萬餘人。在降服松山、錦州後,清軍佔領了除寧遠外的明朝關外全部城鎮。
崇德七年(1642年),再次遣軍入關,連破遠至山東的八十餘城。同年十月,西藏達賴五世羅卜藏嘉木錯派遣伊拉古克三胡土克圖和厄魯特蒙古戴青綽爾濟等向清朝通好。皇太極一再盛讚佛教,向藏使表白他對佛教篤信不疑。
無疾而終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年52歲。謚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文皇帝,後累加謚為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廟號太宗。葬瀋陽昭陵(北陵)。
為政舉措
政治
整合圖新
皇太極繼位之初,後金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外部處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鮮的包圍。內部由於貴族分權勢力的矛盾,衝突日益嚴重。皇太極逐步建立國家統治機構,以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國家權力,並通過這套政權機構,把權力牢牢地集中到自己的手中。
皇太極還頒布條例使大量漢族奴隸取得了「民戶」地位。經過努力,農業有了較大發展,糧食基本上能夠自給,社會矛盾得到緩和。
天命、天聰年間沒有監察機關,崇德年間皇太極成立了都察院,給他們稽察一切官員的大權。有清一代,滿蒙的結合,早比滿漢更緊密。為了處理蒙古事務曾設蒙古衙門,崇德三年六月又改為理藩院。合原有的六部、都察院,構成了有名的八衙門。皇太極任命滿洲、蒙古、漢人擔任承政,每部三人,以下皆參政。崇德三年七月更定八衙門官制,每衙門只設滿洲承政一人,以下酌設左右參政、理事、副理事、主事等官,由二等變成五等。這就強化了以他為首的國家統治權力。
正式稱帝,建立清朝
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下令改族名為滿洲。
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諸貝勒大臣以遠人歸服、國勢日隆為理由,請求為皇太極上尊號,未允。後來薩哈廉讓諸貝勒檢討過去,表示今後忠誠效力,皇太極答應可以考慮了。然後皇太極又以「早正尊號」徵詢漢官儒臣的意見,鮑承先、寧完我、范文程、羅綉錦等都表示贊成。薩哈廉又召集諸貝勒各書誓詞,向皇太極效忠。「外藩」諸貝勒聞訊也請求上尊號,皇太極同意了。上尊號的準備活動至1636年(天聰十年)三月末大體就緒。
同年四月五日,滿洲諸貝勒、固山額真,蒙古八固山額真,六部大臣,孔、耿、尚,外藩蒙古貝勒及滿蒙漢文武官員齊集。多爾袞捧滿字表、巴達禮捧蒙字表、孔有德捧漢字表各一道,率諸貝勒大臣文武各官赴宮門跪下,皇太極在內樓,御前侍衛傳達,皇太極命滿、蒙、漢三儒臣捧表入,諸貝勒大臣行三跪九叩頭禮,左右列班候旨。三儒臣捧表至御前跪讀,表中盛讚皇太極的文治武功,上合天意,下順民情,請上尊號,一切儀物,俱已完備,只待賜允。皇太極聽後同意,並發誓倍加乾惕,憂國勤政。消息由儒臣傳出,眾皆踴躍歡欣,叩頭而出。第二天決定選擇吉日四月十一日舉行登極大典。屆時正式祭告天地,受「寬溫仁聖皇帝」尊號,建國號大清,實際是把後金改為大清,改元崇德,即天聰十年為崇德元年。祭告天地完畢,在壇前樹鵠較射。
設立內閣
清入關前沒有內閣的名稱。但是皇太極統治下的大清已初具內閣性質的內三院。天聰十年(1636年)三月,皇太極改文館為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從文館到內三院,雖任職者均為大學士、學士,但分工更明確了,有的負責編考歷史,有的起草敕諭及注釋古今政事得失,還有的向皇帝進講。崇德以後內三院的大學士、學士們對皇太極的決策有了更大的影響。
擴充八旗
皇太極的統治還繼續利用了八旗這個軍政合一的組織。他使八旗通過變革越發充滿生機。一是對滿洲八旗不斷補充新的成員,二是完善和擴大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努爾哈赤時的滿洲被稱為「佛滿洲」,即舊滿洲。皇太極對黑龍江等地多次用兵,帶來大批少數民族加入滿洲共同體,被稱為「伊徹滿洲」,即新滿洲。皇太極把新滿洲編入八旗。崇德五年(1640年)一次就把征索倫俘獲的新滿洲壯丁並家小五千六百七十三人編為牛錄,隸於八旗了。同時把征庫爾喀俘獲的新滿洲壯丁四十二人補充了各旗披甲的缺額。滿洲八旗之外,蒙古八旗早於漢軍八旗建立。崇德年間漢軍八旗發展最快。
崇德二年(1637年),照滿洲例,漢軍分為兩旗,四年擴大為四旗,每旗設牛錄章京十八人,固山額真一人,梅勒章京二人,甲喇章京四人,但內部仍分正黃鑲黃兩旗,正白鑲白兩旗,正紅鑲紅兩旗,正藍鑲藍兩旗。崇德七年六月正式完成了漢軍八旗的建制。皇太極說:「我國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這種擴大滿洲八旗和建立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既增強了清朝的武裝力量,也對滿蒙漢的廣大人民實行了深一層的控制。尤其是為了奪取全中國統治權,皇太極創立的漢軍八旗有重要意義。
經濟
皇太極在原來的基礎上鞏固和擴大了在東北的統治,為入關統治全中國做了充分的準備。他稱帝後立刻把保護土地牲畜作為法典規定下來,地里莊稼不準偷損,母豬不許殺,這是為了繁殖。也不準殺馬、牛等作犧牲或出賣。以後幾乎每年都把督促耕種作為重要活動,提出「農時不可失」,「廢農事者罪之」。他知道五穀乃萬民之命所關,因此一再強調搞好農業生產,入關前清朝的糧食不太缺乏,與這種努力分不開。手工業生產也大有進步。盛京(今瀋陽)宮殿大部分為皇太極時所建,其規模和工藝技術都標誌後金手工業的水平很高。盛京城西實勝寺,鑄大鐘千斤,是冶鑄業的發展象徵。商業貿易在境內有之,與明及朝鮮也均有之。皇太極曾命令大學士希福帶領八家商人及公以下牛錄章京以上家人的龐大代表團赴張家口貿易。後來又命人到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買馬。個人遠走貿易的也不乏其例。
崇德年間,雖然不再發生大批漢人被殺,或漢人投毒、攔路劫殺等反抗事件了,但皇太極卻仍然注意緩和清朝的社會矛盾。他命令臣下做好「養人」的事情,尤其是對新掠取或來降的滿洲、蒙古、漢人做好安置。皇太極晚年,他的子侄們在他面前發牢騷說太祖時誅戮漢人,而今漢人有為王者矣,有為昂邦章京者矣,而滿洲宗室卻有為官者,有為民者,「時勢顛倒,一至於此!」但皇太極並未因此動搖其國策。
軍事
皇太極在國內大力實行改革時,並沒有放棄父汗努爾哈赤對外擴張的政策。他命令軍隊建造具殺傷威力的武器紅衣大炮,並且將單一的騎兵兵種,改建成一支騎兵、炮兵與步兵多兵種的軍隊。皇太極十分重視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將的作用,對他們採取招降收買政策。不僅通過考試儒生,網羅了兩百餘名漢族文人,而且此後又多次舉行考試,分別優劣,量才錄用。對大批降將賜以莊田、奴僕、馬匹,並委以官職。對明大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沉志祥等紛紛自願來投的行為封王封侯,寵榮備至。隨著蒙古的臣服,明朝將領的降順,皇太極逐步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大大增強了軍事力量。
對於朝鮮,皇太極經過兩次出征,朝鮮國王李倧被迫投降,稱臣納貢,允諾與明朝斷絕往來,並將王子送到瀋陽為人質。
對蒙古,皇太極採取「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政策。首先爭取與察哈爾林丹汗不和的科爾沁、喀喇沁等部的歸附。為了籠絡蒙古封建上層分子,皇太極用聯姻、賞賜、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襲職例、崇奉喇嘛教、與西藏僧俗頭領建立聯繫等手段,取得了蒙古諸部的支持和效忠。天聰八年(1634年),林丹汗在青海去世。次年(1635年),後金軍繼續進攻察哈爾余部,林丹汗之子額哲奉母獻傳國璽歸降。鄂爾多斯部也為後金所並。至此,漠南蒙古全部統一於後金。
對明朝,皇太極全力以赴發動戰爭。崇德元年(1635年),他命阿濟格統兵南侵,掠奪人畜十八萬。崇德三年(1638年),又命多爾袞、岳托率軍南侵,攻破城池五十多處,虜獲人口四十六萬,金銀百餘萬兩。為了從正面打開山海關,自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起,發動了錦州戰役。明廷派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十三萬大軍往援錦州祖大壽。皇太極親自坐鎮指揮。
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明將洪承疇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至此,明朝在關外僅剩寧遠一孤城。
文化
創新滿文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滿洲努爾哈齊為文書往來及記注政事的需要,命巴克什額爾德尼等人以蒙古字母為基礎,結合女真語音,而創製了滿文,這種由蒙文脫胎而來的初期滿文,是沒有圈點的滿文,叫做老滿文。
天聰六年(1632年),皇太極命巴克什達海將老滿文在字旁加置圈點,使滿文的語音、形體更臻完善,這種加置圈點的滿文,叫做新滿文。
民族
皇太極繼位後,內部滿、漢、蒙幾十萬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人都聚集在遼河東、西。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間、滿族統治者內部等等各種矛盾都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後來,又數次入關擄掠了上百萬人畜,遼東漢人一下子幾倍於滿人。如何穩定漢族人的民心幾乎成為後金勝敗存亡的關鍵。面對「邦家未固」的局面,皇太極意識到「治國之要,莫先安民」。因此,他即位之初,就強調「滿漢人民,均屬一體」,特別注重消彌和緩和遼東滿漢民族間的矛盾。
【查看更多】愛新覺羅·阿巴泰(1589年—1646年),清朝宗室,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七子,母為庶妃伊爾根覺羅氏,隸屬滿洲正藍旗。
初授台吉,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和費英東一起征討東海窩集部烏爾固辰、穆梭二路。天命八年(1623年),同德格類一起征討扎魯特部,追斬昂安。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極即位,阿巴泰被封為貝勒。
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為多羅饒余貝勒,駐防噶海城。崇德七年(1642年),與鄭親王濟爾哈朗一起攻克杏山。以奉命大將軍的身份征明,攻破薊州等州縣。順治元年(1644年),晉封為多羅饒余郡王。
順治三年(1646年)三月阿巴泰病逝。康熙十年(1671年)追加謚號為敏。
少年時代
阿巴泰的母親伊爾根覺羅氏,萬曆十四年(1586年)與努爾哈赤成親,是他的第七房妻子。伊爾根覺羅氏出身一般,生前沒有受過努爾哈赤的寵幸,死後也沒獲過任何哀榮。她連生卒年月都沒有留下,在清朝史書中甚至沒有隻言片語的記載。阿巴泰母親地位較低,直接影響到他日後在諸兄弟中的排位。不過,因為在年齡上的優勢,阿巴泰比諸弟較早參與征戰,較早建功立業,所以努爾哈赤對他還是比較器重的。
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征伐明朝,阿巴泰隨征。攻克撫順城時收降明游擊參將李永芳。李永芳官職雖低,卻是第一個公開投降後金的明將。努爾哈赤極力籠絡,授予他三等副將,統轄撫順降民,並將阿巴泰的女兒嫁給他。此後,李永芳對內對外稱「撫西(即撫順)額駙」,竭盡忠誠報效後金。李永芳的9個兒子,後來都做了清朝的高官。
天聰時期
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皇太極繼位之初,封賞諸貝勒並賜宴。赴宴的諸貝勒中,地位最顯赫是代善、莽古爾泰、阿敏、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岳託。阿巴泰雖已38歲,因只是個貝勒,座位排在了諸和碩貝勒以下。眼瞅著諸弟侄觥籌交錯、開懷暢飲,他深感臉上無光,心中鬱悶不樂。回到府第,不禁對屬下大發牢騷:「今後我再不赴宴!」「戰則我披甲胄而行,獵則我佩弓矢而往,赴宴而坐於子弟之列,我覺可恥。」努爾哈赤生前,有蒙古親戚來訪,阿巴泰曾與四大貝勒一起出見,如今隨著諸弟侄逐漸長大,自己的地位每況愈下。皇太極聽到他的牢騷話,未予理睬,只命臣屬做些說服工作。誰知阿巴泰的怨氣不僅沒消,反而越來越大。
天聰二年(1628年),阿巴泰與岳托、碩托一起攻打錦州,明軍退守寧遠,阿巴泰等人率兵攻克了明朝的二十一墩台,摧毀錦州、杏山、高橋三城後退軍回師。
天聰七年(1633年),阿巴泰奉命修築蘭磐城,皇太極賜給他御用蟒衣一襲、紫貂皮八套、馬一匹。六月,皇太極向大臣們詢問,打明朝、朝鮮、察哈爾這三個地方,先打哪個。阿巴泰請求先討伐明朝。八月,阿巴泰率軍攻打山海關,俘數千人後退兵。皇太極迎接並慰勞他們,但是責備他不肯深入進軍。
天聰八年(1634年),跟從皇太極大軍出征宣府,到達應州,阿巴泰攻克靈丘和王家莊兩地。
倍受冷落
崇德八年(1643年)五月,全師退軍回師,皇太極派遣濟爾哈朗、多爾袞等於盛京郊外三十里迎接阿巴泰大軍,並賞賜白銀萬兩。
皇太極在位的18年中,阿巴泰因各種過失受到的處罰不少於10次。耐人尋味的是,他雖屢屢被罰,只是罰銀、罰物,銀子固然賠了不少,卻從來沒有受過降爵或削爵的重懲。原因在於:其一,阿巴泰一生小錯不斷,大錯不犯;其二,他出身偏房,長期被排斥在最高權力核心以外,這反而成全了阿巴泰,一次次骨肉相殘的爭鬥,從來沒有波及到他。其三,他身經百戰,戰功卓著,在朝中享有很高聲望。其四,對這位愛發牢騷的兄長,皇太極不能不有所寬容。當然,皇太極的寬容是有限度的,比如他對桀驁不馴的大貝勒阿敏、莽古爾泰就不講寬容,而是毫不留情地把他們置於死地。他對阿巴泰網開一面,是因為後者既出身偏房,又有勇無謀,對他從來構不成威脅。
晚年逝世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晉封為多羅饒余郡王。
順治二年(1645年)正月,阿巴泰統率左右兩翼出兵鎮守山東,剿滅滿家洞土寇後再退兵。滿家洞為活躍在山東嘉祥一帶的抗清武裝,他們挖遍地洞,出沒其中,形成一定聲勢。清軍用土石塞填地洞,攻破十幾處。繼而阿巴泰派遣都統准塔擊敗駐紮在徐州一帶的南明軍隊,積極準備南下。
順治三年(1646年)三月二十五日,阿巴泰病逝,終年五十八歲。
康熙元年(1662年),被追封為和碩饒余親王,賜謚號曰敏。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盛京賢王祠。
【查看更多】
推薦閱讀:
※無證之罪的結局裡駱聞最後怎麼樣了?
※他偷偷塞給流浪漢100美金後,結局卻讓人想哭!
※薛寶釵的結局究竟是什麼?紅樓夢薛寶釵簡介
※愛情的圓滿結局,從來都不是只靠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