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佛之根本在發菩提心

學佛之根本在發菩提心學佛之根本在發菩提心學佛之根本在發菩提心明菩提心三要義:一、要信自心是佛;二、要有善知識教授;三、要肯精進觀心。只要具此三要,無不成佛。發心功德之殊勝,非平常誦經念佛持咒以及其它觀行可比擬,果報不可思議。古德云:「若不守心,得成佛者,無有是處。」發心的儀軌:於佛像前恭敬而住,起增上意,發誓願言:「我弟子某某,從今日起,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饒益諸有情。凡我所修六度,持佛聖號等,一切皆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我今與諸菩薩摩訶薩同行,願我佛如來證知。」(三說)功德與福德功德與福德的關係,功德可包括福德,福德不能包括功德。因為功德是自己心性上的成就(明心見性)。福德是六度萬行,所做的一切大小善事,是我們行者借一切善事修自己的心性,以達到凈和覺。凈而不染,覺而不迷。凈染、覺迷是一不是二。離開染修凈,凈也就不存在了。離開眾生想成佛,你永遠是眾生了,永遠出不了輪迴。所以說福德是幫助功德的。功德要自己修,別人代替不了,清凈心自己不修別人怎麼能代替呢?這是自己本分上的功夫。修學忌雜廣學佛一定不要雜修,最忌誦經不專一,經咒全通必然稀鬆,毫無益處。經是文字包袱,背得愈多,走路愈困難。步子邁不動,怎麼去極樂。學佛就是入海行舟,先深(入)後廣。深就是廣,廣就是深,深廣不二。得其門而入,融會貫通,一切全通。況能死守佛號見到彌陀,無不通之理。「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就是要深入。深入就是精專、精純。百年前「純印」二字來到人間,就喻修行要精純。最精純之法莫過於念佛,佛號的功德力不可思議,可明心見性。性又稱心,心是名,性是用。菩薩修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不變是心,隨緣是用;不變是空,隨緣是有。空有不二。前面講學佛猶如入海行舟,先深後廣。先深得諦理,後廣得萬法。理無礙事必無礙,理事皆無礙。諦理是清凈心,萬法是廣學多聞,清凈心(入諦理)得總相,廣學多聞得別相。小乘人得總相,法執不破,不前進不度人了,偏空;菩薩得別相,出空入假,在度眾生中斷無明證法身。菩薩是佛的因地,念佛人可直證聖流。入諦理可消狂慧(依文解義)、可消業障、可斷煩惱、可除妄想、可破無明、可證法身。只有老實念佛,專一修行,一心念佛,自心悟證,方能入諦理,靠經論、依外緣不能入諦理。明白念佛可成佛之理後,一切經論全放下,放下!放下!老實念佛,依聖言量不會差的。老實是福,貪法是苦——念佛!念佛!一心念佛!誦經之法讀經是修戒定慧,不要摻雜第六識,思得絕對是假的、錯的。凈心出真智,無知才能無所不知。無知是根本智是體,無所不知是後得智是用;無知是慧,無所不知是智(世間智)。讀經不解義是修根本智,久熏性顯,摸到電源開關,「啪」——千年暗室全亮。讀經智慧未顯怎麼辦?放下,念佛!心凈下來,善根顯露再去讀經,就能進入一個新的境界。只有念佛功德可快顯。諸惡莫作是功,是戒;眾善奉行是德,是定;自凈其意即入聖,是慧。若人識自心,大地無寸土;若人明此理,一切皆如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自度、度人,是事相是俗諦;自凈其意是理體是真諦。貪經論不開智慧,因所知障障智慧,見惑障智,思惑煩惱(妄想)障定(障慧少障定多)。這兩種障其因就是我慢心、人我執、法我執,所以經法貪不得。照大夫所開的治百病的方子抓藥,其人非死不可!開方要對症,經論要專一,否則不得成就。此論非我人不讀經論故,實乃古大德及當今凈空法師所倡導。因經是開慧(見性)的助緣,舍本求末愚痴也。文字相是假,智慧是真。佛說文字顯總持(陀羅尼),總持離文字。文字相是助緣,取相叫智障,不取相叫智母。「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住,不住相、境、緣,方生心、性、實相。這樣才可稱為如如文字修。古人講:「見幻即離,離幻即覺,無所離處,當下圓覺,不必外求。」清凈心是智慧之母,廣學多聞是助緣。佛法本是無相法,深到不可思議,孫中山先生說,「佛學可正哲學之偏」。既無相,如何會入?以無住心,即清凈心,無求無得心會入。也就是以無住契無相法,才能了解佛法。切記最捷徑的入理之路——老實念佛!老實是俗諦,佛是真諦。二諦不離自心(一真)。上一篇文章:如何念佛下一篇文章:談念佛
推薦閱讀:

土登翁修堪布:上師如父,道場如母,要有虔誠和恭敬之心
發菩提心,女轉男身(1~9)
◎ 乙、正說 · 二、別釋-念眾生恩發菩提心
索達吉堪布:遇到了佛法卻沒有發起菩提心,那是相當遺憾的

TAG:學佛 | 菩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