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文皇后其人其事

         有清一代,在眾多皇后中,對清王朝影響最大的有兩人:一是清初的孝庄文皇后(初稱庄妃,後稱皇太后、太皇太后);一是慈禧太后(又稱西太后)。她們都經過三朝,輔立過幼帝,都經歷過四大臣輔政,都在清宮中生活了六十多年,都以七十以上的高齡病故,死後葬在同一個地方——河北遵化清陵。但她們在清代歷史上所起的作用與影響截然不同。孝庄一生經歷清初三朝,正是由亂到治的關鍵歷史時期,她始終全力輔佐順治、康熙二位幼帝主政,嘔心瀝血。以其聰明才智和特殊地位,調和清宮內部矛盾和鬥爭,穩定清朝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的統一和鞏固,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開創了清朝鼎盛局面。而200多年後的慈禧太后卻拚命爭權,垂簾聽政,使清朝走向了沒落衰敗之路。本文僅就孝庄的身世及歷史上所起的作用略作評述,以饗讀者。 

                                    (一)

        在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的中國政治舞台上,出現了明朝、蒙古、後金(其前身即滿洲部)三家鼎立的局面。在剛剛勃興的後金與日趨衰落的明帝國之間,是雄居朔漠的蒙古,它東接後金,南鄰明朝,是一支重要的中間力量。在明、後金的角逐中,無論哪方取得蒙古的支持,都將如虎添翼,否則將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因此,對努爾哈赤來說,能否與明爭奪蒙古就成為關乎今後成敗的關鍵之舉。正是上述原因,促使努爾哈赤為首的滿洲統治者以為蒙古諸部對於自己有重大實際意義,從而採取了聯姻通好的親善政策。正如恩格斯所說:「對於騎士或男爵,以及對於王公本身,結婚是一種政治行為,是一種借新的聯姻來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起決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決不是個人的意願。」正是這種政治婚姻致使蒙古科爾沁貝勒之女布木布泰走上了清朝政治的舞台。孝庄文皇后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宰桑之女,第一代達爾罕親王滿珠習禮之妹,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清順治皇帝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在布木布泰兩歲的時候,皇太極就娶走了她15歲的姑姑(名叫「哲哲」)為嫡福晉。天命十年(1625年),布木布泰只有13歲,由父母專程護送,嫁給了比她大20歲的親姑父皇太極為側福晉。9年後,布木布泰26歲的姐姐(海蘭珠)也嫁給了皇太極。布木布泰從此在清宮生活了60多年。孝庄文皇后的宮廷生活,可分為三個階段:入關前封永福宮庄妃,順治時期尊為皇太后,康熙時期尊為太皇太后。庄妃人雖然在後宮,但一直捲入政治旋渦,為清朝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作出了他人不可代替的作用。入關前的庄妃,有兩件既關係清朝全局,也決定個人命運的大事:一是與皇太極結婚後成為清宮的核心人物;二是皇太極死後,嫡子福臨繼承皇位。皇太極一生有子女的后妃有15人,其中7人來自蒙古,而7人中又有3人來自科爾沁。地位最重要的是崇德年間封的五宮,稱「崇德五宮」。1635年,皇太極加封布木布泰為盛京永福宮庄妃。清寧宮的皇后是庄妃姑姑哲哲,關睢宮宸妃為庄妃姐姐海蘭珠。盛京五宮中來自科爾沁的姑侄佔了三席之位。而皇后不問政事,只生三女,沒有生子;宸妃病故,且生子早夭;只有庄妃生子福臨,提高了她在後宮中的地位。 

                                                   (二)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病故。孝庄「痛不欲生,誓以死身殉,諸王大臣合辭堅請,方留此身」。皇太極死後,因沒有留下繼承皇位的遺囑,宗室諸王、人人覬覦。皇太極長子豪格,皇太極兄代善,弟多爾袞、阿濟格、多鐸,均緊張地四處活動,不惜兵戎相見,清宮裡為爭奪皇位出現了白熱化狀態。但(1643年)八月十四日諸王貝勒大臣會議上,年僅六歲的福臨出人意外地登上皇帝的寶座。這完全出自後宮庄妃,她憑著自己在後宮旨意舉足輕重的作用,籠絡各方勢力,尤其是關鍵人物多爾袞和代善。這次事關重大的立嗣會議由大貝勒代善主持。歸皇帝直掌管的兩黃旗,堅決主張立皇子。「兩旗巴牙喇兵張弓挾矢,環立宮殿」對會議施加壓力;會上提名繼承皇位者有4人:皇長子豪格,以「德小福薄,非所堪當,固辭退出」,豪格雖為長子,然是五宮之外的元妃所生,地位不及五宮所生之子;多爾袞「猶豫未允」,代善以年老辭謝;多鐸毛遂自薦,無人響應,均未通過。多爾袞首倡立福臨,由他與濟爾哈朗共同輔政,立即得到代善支持,被會議通過。擁立福臨是一種歷史合力的結果,也是滿洲貴族間共同利益的需要。1643年,正是清軍入關前夕,內部必需團結一致。擁立福臨的折中方案,能為大多數貴族接受,正是他們的共同利益發揮作用的結果。福臨繼位後,代善的兒子與孫子阿達禮和碩托,還圖謀立多爾袞為帝,多爾袞和代善揭發了他們,並將其處死。其次,福臨能夠以六歲幼齡登上皇位,是與孝庄的顯赫地位及背後強大的蒙古貴族支持分不開的。蒙古是滿族堅定的盟友,也是滿族入主中原必須依靠的力量。庄妃家族科爾沁部不僅勢力龐大,而且在蒙古各部中「荷國恩獨厚,列內札薩克二十四部首」。況且此時,孝庄的四哥滿珠習禮正統率一萬蒙古騎兵在疆場上為清廷衝鋒陷陣,這是不可低估的一支軍事力量。因此,擁立福臨也是滿蒙聯合的需要。福臨是庄妃嫡子,也是蒙古科爾沁貝勒的外甥。福臨即位,本身就是滿蒙聯合的象徵。母以子貴,福臨登基,使庄妃地位也隨之提高。時年三十二歲的庄妃與皇后哲哲同被尊為皇太后。 

                                                 (三) 

    順治元年(1644年)6月,清朝入關,10月19日,福臨進入北京皇宮,十一天後被宣布為中國的皇帝。時國事初定,皇帝年幼,孝庄以太后之尊完全可以垂簾聽政,然而她始終無此意,只想輔助幼主,不願公開臨朝。孝庄雖不直接參与朝政,但對朝政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大。順治時期,孝庄皇太后的活動,一是處理皇室婚嫁問題,二是輔佐順治帝親政。順治即位後的七年中,濟爾哈郎與多爾袞輔政,以濟爾哈朗居首。但不久多爾袞集大權於一身,國家大事就在他本人的府邸中決定,御璽也存放在府中,到了1644年底,濟爾哈朗降為輔政王,所得俸祿僅及多爾袞之半。多爾袞言出如法,舉國上下,莫不遵行。同時,他毫不留情地對待那些膽敢反對自己的王公們。1647年,他褫奪濟爾哈朗的輔政王之職,委其胞弟多鐸繼任。1648年,濟爾哈朗受到種種指責而大遭貶抑。同年,一向與多爾袞不睦的豪格也被加上各種罪名,受到幽禁,後自殺於監所。其他幾位王公也同樣遭到貶抑。與此同時,多爾袞除了自己原有的正白旗以外,又進而控制了其他旗。首先,接管了原屬莽古爾泰,曾一度由皇太極控制的正藍旗,在其胞弟多鐸死後(1649年),又控制了鑲白旗。這樣,他便掌握了三個旗,而皇帝僅僅控制著兩黃旗。多爾袞的種種跡象已日益暴露出排斥異己,結黨擅權,篡位自立的真面貌。1648年初,多爾袞免除了參謁時的君前跪拜。1648年底或1649年初,多爾袞加上了皇父攝政王的尊號。為了阻止多爾袞奪取帝位,保護幼帝福臨,「太后下嫁」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發生的政治婚姻。1650年底,多爾袞前往熱河狩獵,因身體虛弱,當年除夕,死在長城腳下的咯喇和屯,年僅三十九歲。孝庄文皇后作為後宮的主宰,在處理皇室婚嫁問題上,也表現出比較開明,並尊重男女雙方的婚姻自主權,當然其目的仍在維護清朝的統治。順治九年(1652年),反清將領李定國於西南率軍北伐,定南王孔有德戰死,只有一女孔四貞被救出。孝庄得知此事,破例收為養女,賜號四貞格格。這是清王朝數百年歷史上僅有的一位漢族公主。順治十三年(1656年),孝庄打算把孔四貞嫁給順治帝,「禮部奉聖母皇太后諭,定南武壯王孔氏,忠勛嫡裔」,「宜立為東宮皇妃」然孔四貞言:自幼父母將她許配給父部下孫延齡。孝庄尊重孔四貞本人意願,放棄了立為皇妃的打算,召孫延齡入京,「皇太后命為夫婦賜第東華門外」為了穩住平西王吳三桂,順治十年(1653年),將皇太極第十四女,嫁給吳三桂兒子吳應能為妻。順治十七年(1660年),又將「撫育宮中」的原承澤親王碩塞之女,「封為和碩公主,下嫁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子隆」通過這些婚姻,一方面聯絡感情,以結其心;另一方面也是加強控制,留居京師的額附,實際成為人質。孝庄在自己兒子的婚姻問題上,忠實地執行了「滿蒙聯姻」政策。在順治後宮中,來自科爾沁的有兩位皇后。順治八年(1651年),福臨冊封孝庄皇后侄女——科爾沁右翼中旗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的女兒。這位皇后雖然花容月貌,但十分奢靡,且脾氣古怪,嫉妒心強,因而受到順治帝的疏遠。三年後順治提廢后,孝庄不允,滿漢大臣都紛紛反對。順治帝見廢后不成,回宮後一病不起。孝庄見狀,甚為擔憂,皇后侄女固然近,然皇帝兒子更重要,權衡之下,還是捨出侄女,於是孝庄下令群臣再議,群臣見孝庄已同意,不好再諫阻。於是順治「奏聞太后,(將皇后)降為靜妃,改居側室」。順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順治帝再娶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孝庄二哥之女),聘為妃,六月冊為皇后。當時順治帝寵幸董鄂妃。「奉聖母皇太后諭」董鄂妃相繼被冊封為「賢妃」、「皇貴妃」,死後追謚為「孝獻皇后」。在順治皇帝的婚姻問題上,母子間糾葛不斷,但孝庄基本上滿足了兒子的要求,表現了開明大度和對婚姻自主的尊重。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十四歲的福臨開始親政。順治親政後,孝庄為福臨制定了「作君之則」。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誥諭皇帝曰:「為天下者,處於至尊,誠為不易」。「民者國之本,治民必簡任賢才,治國必親忠遠佞,用人必出於灼見真知,蒞政必加以詳審剛斷。賞罰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則。毋作奢靡,務圖遠大,勤學好問,懲忿戒嬉。倘專事佚豫,則大業由茲替矣。凡幾務至前,必綜理勿倦。誠守此言,豈惟福澤及於萬世,亦大孝之本也」這份誥諭反映了孝庄對兒子的殷切希望和叮嚀告誡。順治也把它當作自己的座右銘和「作君之則」。福臨親政初期,很難看懂向他呈遞的奏摺,由此他深感自己對漢文的無知。他以極大的決心和毅力攻讀漢文,因而在短短的幾年內已經能夠用漢文讀、寫、評定考卷,批閱公文。他還經常到內三院與漢人文臣討論歷朝治國的得失,總結治國經驗;選賢任能,嚴懲貪官,對朝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福臨親政時所取得的成就與主持後宮的孝庄的輔佐是分不開的。孝庄以婚姻手段籠絡了駐鎮南方的漢族各藩王,穩定了清王朝入關後的局勢,在當時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如前文所說孔四貞嫁出後,一直對孝庄感恩戴德,「無刻不以太皇太后為念」三藩之亂,其夫死後,孔四貞從清平叛,影響著定南王舊部,起了很大的分化瓦解叛亂勢力的作用。吳應熊娶了和碩公主,使吳三桂在南方為清朝效命二十年,盡犬馬之勞,二十年後方起反叛之意。清初戰亂頻繁,國庫空虛,兵餉不足,孝庄在後宮提倡節儉,常將節餘的銀兩拿出賑濟災民。《清史稿》載「十年,上以皇太后諭:發布省銀八萬兩賑兵民」。同時,孝庄皇后努力勸阻制止順治帝的輕舉妄動。福臨年少,血氣方剛,性格急躁,遇事不冷靜。順治十六年(1659年)堅持抗清的鄭成功率十萬大軍北伐,攻克長江門戶鎮江,圍困南京,朝野為之震動。順治帝驚慌失措,想要退守關外老家,受到皇太后的斥責:怎麼可以把祖先以勇敢得來的江山,竟這樣卑怯地放棄呢?福臨從羞愧轉為狂怒,要「親自出征,或生或死」,孝庄亦給予勸阻,批評此舉為輕率魯莽之舉。順治帝兩次遭孝庄批評,心中惱火「使他勃然大怒,據說他受到這番阻攔,一怒之下,劍劈了寶座」。儘管如此,孝庄還是極力勸阻,還遣福臨的乳媽與在京外國傳教士湯若望反覆勸說,終於使狂怒的皇帝冷靜下來,放棄了御駕親征的打算,留在北京坐鎮指揮。鄭成功兵敗在大陸無立足之地,日後只好渡海,從荷蘭人手中收復台灣為其根據地。順治十七年(1660年)九月,福臨寵愛的董鄂妃死後,陷入極度的悲痛中,甚至起自殺的念頭。後來他削去頭髮打算出家為僧,也被孝庄和一些高僧勸阻。由於孝庄的盡心輔佐,使順治帝在清初的政治、軍事鬥爭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 

                                              (四) 

    順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順治帝染上天花駕崩。八歲的玄燁繼位,年號康熙,福臨第三子。順治生前,喜歡二子福全,從小將他養在宮中,準備立福全。也有傳說順治臨死前,曾想選立一位成年的兄弟。但孝庄堅持立皇子,並擇定玄燁。原因是玄燁已出過天花,有了免疫能力。「他在髫齡時已經出過天花,不會受到這種病的傷害」玄燁繼位後,由四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與鰲拜輔政。孝庄文皇后由皇太后進而被尊為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將玄燁扶上皇帝寶座後,仍然堅守問政而不擅權的原則。當時有人上書勸孝庄垂簾聽政,《清聖祖實錄》記載:「甲子,江南桐城縣生員周南詣闋奏十款……請垂簾以勸盛治之隆」。這個請求被她斷然拒絕,而實行四大臣輔政。然而,重大決策必經孝庄同意方可實施。四大臣輔政時期,仍以「效法太祖、太宗」作為施政綱領,並恢復部分入關前的舊制,他們的思想傾向守舊。但四大臣約康熙四年(1665年)開始出現了裂痕。索尼資望最高,居四大臣之首,曾參與擁立福臨,最受太皇太后倚重。康熙四年初,議立索尼孫女(長子噶布喇之女)為康熙皇后。鰲拜聲稱「若將噶布喇之女立為皇后,必動刀槍。滿洲下人之女,豈有立皇后之理?」並會同遏必隆與蘇克薩哈啟奏太皇太后。孝庄太皇太后斷然回答說:「滿洲之女如何立不得皇后!我意已定,不必再議」。七月,索尼的孫女冊立為皇后,成為皇親。同時,出身鑲黃旗的鰲拜權勢日張,遏必隆依附之,加強了他們在輔政大臣中的地位。康熙五年(1666年),鰲拜借故恢復舊制,對清初圈定的八旗土地,倡議並強行換地,與正白旗的蘇克薩哈的利益發生尖銳衝突,因此積怨日深。索尼年老多病,害怕捲入他們之間的矛盾,於康熙六年(1667年)三月,會同鰲拜等奏請康熙親政。太皇太后諭示說:「帝尚幼沖如爾等俱謝政,天下事何能獨攬?緩一、二年再議」。六月,索尼病故。七月,太皇太后決定康熙親政理事,但仍強調「雖親政,爾等仍同輔政」。鰲拜表面贊同康熙親政,實際上並不願放棄輔政大臣。這時,輔政大臣已剩下3人。遏必隆依附鰲拜,鰲拜居功自傲,擅權跋扈,排斥異己,結黨謀私。康熙三年,朝廷發生新舊曆法的爭議,鰲拜利用康熙年幼,不把康熙放在眼裡,打擊新法參與者,並將順治時期的欽天監湯若望等人逮捕審訊,判決凌尺處死。適逢京師地震,宮中失火,太皇太后親自出面干預,才將湯若望保護下來。鱉拜還獨斷專行,濫殺大臣,找借口將向他提意見的戶部尚書蘇納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正登聯等大臣殺掉。康熙十四歲,到了親政年齡,大臣們上疏要求皇帝親政,但奏摺被鰲拜一再扣壓,最後孝庄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出面,才使康熙親政。輔政大臣蘇克薩哈自知勢孤,疏請經先帝陵寢,鰲拜稱旨責問,將蘇克薩哈及全家逮捕,定二十四大罪,凌尺處死。康熙「堅決不允」,「鰲拜攘臂上前,強奏累曰」終於將蘇克薩哈處以絞刑。鰲拜專權跋扈,藐視皇帝,威脅了皇族的利益。以孝庄的智略膽識,豈容如此權臣,於是演出「智擒鰲拜」的歷史事件。《清史稿》記載:「……乃選侍衛,拜唐阿少年有力者為撲擊戲,是日鰲拜入見,即令侍衛等掊而擊之」。選少年侍衛以遊戲為名捕鰲拜,事不成,只算少年無知遊戲過火而已,成功了則假戲真做。就這樣沒費刀槍血刃,便將不可一世的鰲拜捕獲,將其終身監禁,處死了其同黨。康熙帝全面親政後,太皇太后不過多出面參政,然康熙處理國家大事,必先徵求她的同意。她雖「不預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後行」。據《康熙起居注》記載,玄燁每天上朝前或下朝後,都要去後宮向祖母問安請示,有時一天多達三次,聆聽祖母面授機宜。康熙帝稱頌祖母說:雖然「穆處深宮」,但常為國家謀劃「弘綱大政」,「勉以懷保,惕以勵精」。康熙十一年(1672年)末,太皇太后諭示玄燁說:「方今天下太平,四方寧謐,然安不忘危,閑暇時仍宜武備訓練」。又說「人君之道,誠莫如虛公裁斷」。這些諄諄教誨,為康熙一生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紮實的治國思想基礎。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吳三桂等發動「三藩之亂」。在朝廷內圍繞撤藩與否發生過激烈的爭論,康熙亦曾有過動搖之念,但在孝庄的支持下,力排眾議,堅決撤藩,毅然發兵平叛。康熙十四年(1675年),駐牧在關外義州的蒙古察哈爾部布爾尼乘清軍南下平叛,無力北顧之機,興兵叛亂,威脅京師。康熙帝束手無策,太皇太后建議派遣大學士圖海率兵平叛,康熙認為圖海在前朝處理刑事失職被免職而有顧慮,太皇太后諭示:「圖海才略出眾,可當其責」。圖海「八旗家奴之健者數萬人」。孝庄力主用圖海平叛,使清朝擺脫了南北受敵之困境,從而集中全力鎮壓了「三藩之亂」。 

                                                       (五)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75歲的孝庄病重,卧床不起。康熙召天下名醫為其祖母治病,自己晝夜守在身邊,「遍撿方書,親調藥餌,晝夜席地而坐,衣不解帶,寢食俱廢」。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75歲崩於慈寧宮。她在臨終前的遣詔中,寫自己盛年喪夫,中年喪子之哀情,並囑康熙帝「勉自節哀,以萬機為重」。遵照她的遺願,安葬於河北遵化清陵。孝庄的逝世,對康熙身心的打擊極大,康熙陷入極度悲痛之中。文武群臣合疏勸皇上節哀,稱頌太皇太后「佐太宗文皇帝,肇造丕基。啟世祖章皇帝,式廓大業」。這是對太皇太后較恰當的歷史評說。康熙在祭文中,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稱頌祖母說:「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臣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極之恩,畢生難報」。康熙作為清代最傑出的皇帝,文治武功,大有作為,六十年如一日,勤朝政、慎刑罰、重農桑、肅吏治,天下寧一,四民尊業,名振中外,開創清王朝鼎盛之世,孝庄為之倍注心血乃是一大原因。他能繼承皇位,是孝庄太后慧眼選定,並在她的直接撫育、教導和輔佐下成長起來。正如康熙所說:「全賴聖祖母太皇太后鞠養教誨以致成立」。

                                                            (作者單位:通遼市委史志辦公室)

注釋:【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恩選集第四卷74頁【2】《清世祖實錄》【3】孟森《孔四貞事考》【4】【5】《清世祖實錄》【6】《清聖祖實錄》【7】美國人恆慕義《清代西人見聞錄》【8】魏特《湯若望傳》【9】《明清史料》【10】【11】【12】《清聖祖實錄》【13】《清史稿》【14】《康熙起居注》【15】《清世祖實錄》【16】《嘯亭雜錄》【17】【18】【19】【20】《康熙起居注》【21】《清聖祖實錄》

 

推薦閱讀:

寧靜、袁姍姍、斯琴高娃、景甜,誰是經典大玉兒?
【歷史著名政治家】孝庄文皇后
真實的孝庄太后漂亮嗎?

TAG:孝庄文皇后 | 皇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