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本宗要雜文集(大正藏2352部)
菩薩戒本宗要雜文集(此者覺盛御草本也)
文。千歲之後二宗肇興。
唯識本疏(第一雲)俱舍序雲。佛滅已後千一百年。天親菩薩出生造論○今依大乘九百年間。天親菩薩出□造本頌○同時唯有親勝火辨二大論師此頌釋。千百年後。余入大論師方造斯釋。
義燈(第一雲)然護法菩薩千一百年後。方始出世造此論釋及廣百論釋。清辨菩薩亦同時出造掌珍論。此時大乘方諍空有(文)。
燈(第一雲)西明雲。至千二百年。清辨菩薩依諸般若及龍樹宗般若燈論掌珍論等破無著等有相大乘。當時護法診深密成立有執。破彼空義。今謂不爾。清辨三性總說為無可得雲空。護法三性非皆說有。何名有教。若名有與初何殊。由此應說。護法依彼瑜伽論成非空有。依圓有故非空。遍計無故非有。如中邊頌等(云云)。
文。則五日傳照於五天。
唯識疏第二雲。佛去世後一百年中。北天竺○五天行有王大論師。
演秘第二雲。疏五天有五論師者。授西域傳東天馬鳴。南天提婆。西天室利羅多。北天鳩摩羅多。中天龍樹(文)。
由種姓力
唯識第九雲。謂具大乘二種姓者。何謂大乘二種種姓。一本性住種姓。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法因。二習所成種姓。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薰習所成。
唯識了義燈卷第七雲。論謂具大乘種種姓等者。性種姓明本有種○然瑜伽三十五雲○從無始世展傳來法爾所得名本性住種姓○習種姓者。本疏雲。聞正法已。令無漏增名習種姓。顯成佛因及悟入識。有漏非正。非能正悟。非性種姓。兼者亦是唯識第二雲聞熏習中有漏性者感勝異熟。非生見道等。雖本有種因聞薰故亦名聞熏○又無性攝論雲。為長能獨法身種子者。為欲增長一切大乘多聞薰習。由此為先得法身故。問。從何立去名為習性答。從勝解地已皆名習種姓菩薩。性種姓者。據未發心本無漏種。習種姓者。據發心已所蕃成種○西明釋雲。十信已前名性種姓。十行已上名習種姓。又解。仁王第一。十住十行迴向如其次第。習性及道。菩薩第一。本業經亦同。不說十信為習種姓。又信有三種。一位地十信。即在十信前。故本業經雲未上十住前有十位名字菩薩常行信等十心。二行解十信通十住已上。即十住十行十迴向如次配屬習性道種三位菩薩說位地信。非名種習。今謂不然。初判十行已上方名習性。十信豈非習收。又雲仁王第一十住十行等如次習性等。本業經同不說十信者不然。仁王第一無別十住行迴向名。即信止堅。如次配習性及道種。不可違文判十信等是三方便非等收。本業經等不說十信名者依總位說。不信論別行。據十信是十住所收有別說者。以初住難雖出十信。如四善根內門難故第十迴向位中別開善根既迴向收十信定是十住所。攝仁王華嚴優婆塞。戒經等皆說四十二賢聖。不說五十。又雲。十信等是十信等方便者即住等收。如初近分屬初定攝。又若十信位地在前。仁王經中復有十善菩薩。豈可地前開為五十又位地十信在十住前。行解十信通十住已上。無聖教說。若雲本業教雲。未上十住前有十位名字。菩薩常行信等十心。即證位地十信十住前。於此倍中經幾時修。又仁王經十千劫中。行菩薩道始入十信。豈位地信前更十千劫為十善位。上既不立。位地十信亦不應開。又設縱別開何廢得是習種性位○又菩薩地明種性已。次明發心發心是即習種姓位。不可說彼據不退位已得方名發心。下文復雲退與不退俱名發心。法化經中舍利弗等曾發大退。佛雲汝汝等所所行是菩薩道。又雲今發一切智心。猶在不失。故知總名發菩薩提心。不唯不退。又四十七明十三住雲。勝解行住從初發心。乃至未得清凈意樂名勝解行住。又四十九說有七地。勝解行地即第二住。又雲始從勝解行地乃至到究竟地於此一切菩薩地中。若其十信非在習種。即勝行等攝行不盡。非未發心。非性種姓。不在十住。非勝解行。若雲雖非十住勝解行攝者。既許行攝。何非習種。又善法欲已去得名為學。有為善法名為學法。何非習種姓。據起現行發菩薩心行熏成種已即名習種。不爾一乘回心向大經八萬劫乃至千。是何菩薩不可得雲是性種姓。何以故。所修諸善非不得思擇。於大菩薩提非不趣求。雖未得資勝位可名習種。或創發心及二乘迴向八萬劫等非勝解行。行未勝故。未在僧祇故。雖然不得在僧祇敷及資糧等可名習種。無文定判十住已前得名為習種菩薩。此解脫分心
唯識論第九雲。一資糧位。謂修大乘右解脫分。二加行位。謂修大眾順決擇分○為趣無上正等菩提修集種種勝資糧故。為有情故。勤求解脫。由此亦名順解脫分○謂糯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直實決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恣糧無加行義。
了義燈卷第七雲。雜集論十三說有四順解脫。一依憑順解脫。謂從善法欲乃至為求解脫皆名順解脫分。即名順解脫分故是習種性。
由羯級得菩薩戒○
瑜伽論第四十雲。謂律儀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凈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處於是凈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當。汝能受不。答言能受能授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能受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答。能授菩薩作如是問。乃至第三授凈戒已。能受菩薩作如是答。對第三受凈戒已。
表無表章雲。別解脫無表得有三類。一出家大戒第三羯磨竟。是事如是持時得。其菩薩戒亦第三羯答言能持時得。由此亦有自受之法
四十一雲。又諸菩薩欲受菩薩凈戒律儀若。不會遇具足功德補持伽羅。爾時應對如來像前自受菩薩凈戒律儀。應如是受。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啟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眾。我今欲於十方世界佛菩薩所誓受一切菩薩學處誓受一切菩薩凈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凈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俱。於是學處。於是凈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今於是學處。於是凈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一菩薩今學。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說已應起。所餘一切如前應如。
如本業說○現身不得戒
善戒經雲。是以重法菩薩不犯一一重若具足犯。現在不能莊嚴無量無上菩。現身不能令靜。是則名為名字菩薩非義菩薩。是名菩薩栴陀羅也。不名沙門。非波羅門不能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三種下中上。若後四得下心犯。不名為犯。若以上心噁心犯者是名為犯。上者所謂樂作如是四事。心無慚愧。不知懺悔。不見犯罪。贊破戒者。是名上噁心犯。菩薩雖如是四得終不失於菩薩戒也如比丘犯四重失波羅提木叉戒。菩薩若犯比丘四得亦失波羅提就戒。污菩薩戒。污者現在不能莊嚴菩提不得無量福德三昧。是名為澐。有二因緣失菩薩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噁心。瑜伽四十雲。菩薩於他勝處法隨犯一種。況犯一切。不復堪能於現法中增長攝受菩薩廣大菩提資糧。不復堪能於現法中意樂清凈。是即名為相似菩薩。非真菩薩。菩薩若用軟中品纏毀犯四種他勝處法。不舍菩薩凈戒律儀。上品纏犯即名為舍。若諸菩薩毀犯四種他勝處法數現行。都無慚愧。深生愛樂。見是功德當知說名上品纏犯。非諸菩薩暫一現行他勝處法便舍菩薩戒律儀。如諸苾芻犯分勝處法即便棄捨別解脫戒。若諸菩薩由此毀犯棄捨菩薩凈戒律儀。於現法中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如苾芻住別解脫戒犯他勝處法。於現法中不任更受。
本業經下雲。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罪。是故應受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以是故有受一分中一分菩薩。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受戒。是故菩薩十重八萬威儀戒。十重有犯無悔。得使重受戒。八萬威儀說名情理有犯。得使悔過。對手悔滅。一切菩薩凡聖說心為體。是故心亦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人生受得戒。但解語得戒不知。佛子。三世劫中一切作是說。
然此經中約具七遮
梵綱經十雲。菩薩法師不得與七逆人現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上。殺阿闍梨。破羯磨轉法輪僧。殺聖人若具七遮即身不得戒。
有聲聞犯○聲聞不犯
四十一雲。如薄伽梵於別解脫毗奪耶中為令聲聞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建立遮罪。制諸聲聞令不造作。於中菩薩興諸聲聞不應等學。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為勝。不顧利他。停利他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可名為妙。非諸菩薩利他為勝不顧自利於利他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得名為妙。如是菩薩為利他。故從非親里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恣施家應求百千種種衣服。觀彼有情有力無力隨其所施如應而受。如說求衣。求缽亦爾。於利他中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少事少業少悕望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比丘五緣○
五十三雲。問。有幾因緣苾芻律儀受已還舍。答。或由舍所學處故。或由犯根本罪故。或由形沒二形生故。或由善根斷故。或由棄捨從同分故。苾律儀受已還舍。若正法毀霈。正法隱沒。雖無新受苾芻律儀。先已受得。當知不舍。所以者何。由於爾時穢劫正起無一有情不損意樂能受具戒。況當有證沙門果者。
菩薩四緣
七十五雲。又舍緣略有有四種。一者決定發起受心不同分心。二者若於有所識別大丈夫前故意發起棄捨語言。三者總別毀犯四種他勝所法。四者若以增上品纏總別毀犯隨右四種他所勝法。由此歷緣當知棄捨菩薩律儀。若有還得清凈受心復應還受。
如瑜伽言○無無餘犯
四十一雲。又於菩薩犯戒道中無無餘犯。如世尊說。是諸菩薩多分應與瞋所起犯。非貪所起。當知此中所說密意。謂諸菩薩受諸有情憐諸有情增上力故。凡有所作。一切皆是菩薩所作。非所作非作。所作可得成犯。若諸菩薩增諸有情嫉。諸有情不能修行自全利行。作諸菩薩所不應作。作不能作不得成犯。
開於額上之珠
涅槃經第八雲。佛告迦葉。善男子。壁如王家大力士。其人眉有金剛珠。與餘力士捔力相撲。償彼力士以頭觸之其額上珠尋膚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其處有瘡。即命良醫欲自療治時有明醫善知方葯。即知是瘡因珠入體是珠入彼即使停住。時良醫尋問力士。鄉額上珠為何所在。務士驚答。大師醫五。我額上珠我去耶。是珠今者為何所在。將非幼化。夏悉啼哭。是時良醫慰力士。汝今不應生大愁苦汝因斗時寶珠入體。今在皮裹現於外。汝等斗時瞋珠陷入體故不自先。是時力不信醫言。若在皮里膿血不凈。何凈不出若在筋裹不應可見。汝今云何欺誑於我。時醫執鏡以照其面。珠在鏡中明了顯現。力士見已。心懷驚怪。生奇特想。善男子。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不能親近善智識。故雖有生皆不能見。而為貪淫瞋遇痴之所覆弊故隨地獲畜生餓鬼阿修羅。栴陀羅剎利婆羅門毗舍首陀生如是等種種家中。因心所起種種級雖受人身。聾盲並啞拘躄癃跋。於二十五有受諸果報。貪淫嗔遇痴覆心不知佛性。如彼力士寶珠在體謂呼出去。眾生亦爾。不知親近善知識故不識知來微密藏。修學無我。譬如非聖。雖說有我。亦復不知我之真性。我諸弟子亦復如是。不知親近善知識。故修學無我亦復不知無我之處。尚自不知無我真性。況復能知有我真性。善男子。如來如是說諸眾生皆有佛性。譬如良醫示彼力士剛寶珠。是諸眾生為無量億諸煩惱之所覆蔽不識佛性。若盡煩惱時乃得證得明了。如彼力士於凈鏡中見其寶珠。善男子。秘藏如是無量不可思議。
然於四處安住正念
三十云何四處。一專求領悟無難詰心處。二深生恭無憍慢心處。三唯求勝善非顯已能處。四能為安立自他善根非求利養恭敬名聞處。如是正念到師處已。先求開許請。
有漏皆苦由三苦故
瑜伽二十七雲。云何建立三種苦性。謂先所說生苦。乃至求不得苦。即顯苦受及所依處為苦苦性。如是名為立苦苦性。諸有是彼所對治法。謂少是老所治。無病是病所治。命是死治。親受合會是怨增會所治。非愛別離是受別離所治。所求稱遂是求不得所治。復有苦受所依處所起煩惱。復有無病等順樂受處等及彼所生受所起煩惱。如是總說為壞苦性。此中樂受及所依處由無常故。若變若異受彼增上所生眾苦。若諸煩惱於一切處正生起時。纏縛其心令心變壞即生眾苦。故壞苦。如世尊言。入變壞心執母邑手。乃至廣說。又如說言。住貪慾纏領受貪慾纏緣所生身心憂苦。如是住嗔恚沉睡眠掉舉惡作纏領受彼纏緣所生身心憂苦。由此至教經一至教諸煩惱中苦義可得。壞義可得。故說離為壞苦性。如是名為建立壞苦性。若行苦性遍行一切亘五蘊中。以要言之。除苦苦性。除煩惱攝。變壞苦性除葯受攝及所依處。變壞苦性諸餘不苦不樂受俱行。若彼所生。若生彼緣。若生住器所有諸蘊名行苦性。由彼諸蘊性無常生滅相應有一切取。三受粗重之所隨逐不安稱攝。不脫苦苦及以壞苦。不自在轉。由行苦故說名為苦。如是名為建立行苦性。
同記第二十六雲。生老病死略有二義。一性逼迫苦苦所攝。對法等說。八苦之中前之苦苦苦攝故。二性遷謝。生變於死。老變於少。病變於強。死變於生故。此說此壞苦。隨少。病應於強。死變於生故。此說壞苦。隨逐愛別離法正是壞苦。以義攝之。此中初苦苦所攝。第二第三壞苦所攝。第四一種行苦所攝。
同記第十五雲。第三明八苦興三苦相攝中。複次初七苦苦攝者。愛別離求不得時亦生苦苦。故前七苦皆苦苦苦攝。彼所對治凈妙煩惱壞苦攝者。貪取將相梁。同時心令其前壞。壞即苦。名為壞苦。又復由貪能變壞心令受當苦。名變壞苦。最後一苦行苦攝者。取蘊是行。行帶粗得不安穩故。又前七苦總入第八取蘊所攝。故前七苦亦名行苦律宗析學名句上雲。三苦(從三受生三苦)一苦苦(有漏五蘊性常逼迫名苦又苦興受相應。即苦有加苦)二壞苦(謂樂相霈時苦相而至)三行苦(謂有漏法四相遷流也)。
諸不凈想如論廣說
瑜伽第二十五雲。不凈想青瘀想。膿爛想。破壞想。膨食想。啖食想。血塗想。離散想。骨銷想。
諸法無我二我空故
唯識論第一雲。世間聖教說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實有性。我謂主宰。法謂軌持。○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此我法相雖在內識。而由分別似外境現。諸有情類如始時來緣此執為實我實法。如紀夢者。紀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緣此執為實有外境。
疏雲。護法等雲。第六七識妄薰習故。八識生時變似我法。上文雲。世間凡夫依識所亦相見二分依他起性上執為我法。此所變者似彼妄境名似我法。彼妄所執我法實無。又雲。有心外法輪迴生死。覺知一心生死永。
百法論雲。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
同疏(義亦)雲。初明人無我。啰明法無我。人無我者。梵雲補持伽羅。謂唐言數取趣。謂諸有情起惑造業即為能取。當來五趣之為趣。雖複數數起惑造業五趣。輪迴。都無主宰實自在用。故言無我。故經雲。無我無造無造者。善惡之業亦不已。補特伽羅即無我。持業釋也。法無我者。謂諸法體雖復任持輒生物解。亦無勝性實自在用。故言無我。法即無我。持業釋也。
謂諸蘊法生滅為身(等)
唯識論第九雲。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故佛蜜意說一切法無性。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論曰。即依此前所說三性立彼後說三種。無性衣即相生勝義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非性全無說。蜜意言顯非了義。謂後二性雖體非無。而有愚夫於彼增益妄執實有我法自性。此即名為遍計所執。為除此執故。佛性世尊於有及無總說無性。云何依此而立彼三。謂依此初遍計所執立相無性。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花故。依次依他立生無性。此如幻事。托眾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依後圓成實立勝義無性。謂即勝義由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說無性。非性全無。如太虛空雖遍眾色而是眾色無性顯。
一人一切所受身骨
瑜伽三十二雲。或觀青瘀。或觀膿爛。廣說。乃至觀骨觀鎖。或觀鎖汝於如是初修觀時。於一青瘀。廣說乃至於骨鎖當起勝解。若於其中已串修習。觀道明凈。於所緣相明了勝解相。續轉時。後應於二於三於四於五於三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或百青瘀中表瘀乃至一切諸方諸維所有青瘀起無量行遍一切處無間勝解。於中乃至無有容受一杖端睡如於青瘀。如是乃至骨鎖亦爾。汝依如是勝解作意應當趣入真實作意。於趣入時應作是念。如我今者有生解所作無量青瘀。廣說乃至無量骨鎖真實青瘀。乃至骨鎖其量過此。不可數知。所以者何。從前際來於彼彼有彼彼趣中輪迴生死。我所曾經。命終夭沒。揚棄工屍骸所起青瘀。廣說至所起骨鎖無量無邊。如是所起推戎前際不可知故。使有能矣容受。於一劫中所棄屍骸乃至骨鎖。假使能斂在一處。其聚量等廣大脅山。如眾前陽。後際亦彌。乃至水能作苦邊際。如是汝依勝解作意應當趣入真實作意。同記第七雲。廣大脅山者。泰雲。王舍城門西有山名毗富羅。此唐雲廣大。上狹下廣。形若人脅故。
所飲乳汗如四海水
瑜伽三十二雲。我此所作無量無邊水界火界地界風界虎空界相。我從無始生死流轉。所經諸界無量無邊。甚過於此。謂由父母兄弟姐妹眷屬喪亡。及由親友財寶緣位離散失壞悲泣雨淚。又飲母乳。又由作賊擁逼劫掠空牆解結。由是因遭無量度截手刖足斬頭劓鼻種種解割身諸支節。由是因緣血流無量。如是所淚乳血攝。水界水聚四大海水皆悉盈滿。念百分中不及其一。廣說如前。又於諸趣死生。經無量火焚燒屍骸。如是火聚亦無比況又經無量棄捨骸骨狼籍在地亦無比況。又經無量風界生滅分折屍骸亦無比況。
右脅而卧
二十四雲。以何因緣右脅而卧。答。與師子王法相似故。問。何法相似。答。如師子王。一切獸中勇堅猛。最為第一。苾芻亦爾。於常修習覺寤瑜伽發勤精進勇悍堅猛最為第一。由是因緣興師子王卧法相似。非如其餘鬼卧天卧受欲得卧。由彼一切懶惰怠下劣精進勢力薄弱。又法應爾。如師子王。右脅卧者者。如是卧時。身無掉亂領無忘失。睡不極得不見惡夢。經卧者者興是相違。當知具有一切過失。是故說言。右脅而卧。重累其足。
住光明想○
二十四雲。云何為住光明想巧便而卧。謂於光明想善巧精忍。善取善思。善了善達。思惟諸天光明俱心巧便而卧。由是因緣雖復初卧心不惛闇。如是名為住光明想盧巧便而卧。
如野鹿寐
二十四雲。云何名為思惟起想巧便而卧。謂以精進策勵其心。然後寢卧。於寢卧時時覺寤。如林野鹿不應一切縱放其心。隨順趣向。臨入睡眠復作是念。我今應於諸佛許覺寤瑜伽一切皆當具足成辨。故應住精勤最極濃厚如行欲樂。
應作四句
唯識論第九雲。由斯施等十對波羅蜜多一一皆應四句分別。
同述記雲。論由斯施等至四句分別。述曰。有是非故一一皆應四句八別。此一一自即種類福為四句。謂施非度不求菩提等。是度非施。隨喜施等亦度亦施等可知。若不約種煩福次第修者。施為三句。無是波羅非施。故餘五度得為四句。前有施度得為四句故。若非次第者皆得為四句。
唯識論演秘卷第七雲。論由此施等四句分別者。有三四句。如疏所明又按。優婆塞戒經廣作四句。施四句雲。是施非度。謂聲聞緣覺凡夫外道初二僧祇菩薩施。度而非施。謂餘五度亦度亦施。第三僧祇菩薩所施非度非施。謂二乘等所修五度。余度四句准此可量。問。經論何違。答。經據任運進修不退增勝。論依具相通退加無加行以立度名望。義不同無違也。
七種最勝○。
唯識論第九雲。此十相者。要七最勝之所攝受方可建立波羅蜜多。一安住最勝。謂安住菩薩種性。二依止最勝謂要依止大菩提心。三意樂最勝。謂要悲愍一切有情。四事業最勝。謂要具行一切事業。五巧便勝。要無相智所。攝受。六迴向最勝。謂要迴向無上菩提。七清凈最勝。謂要不為二障間雜。若非此七所攝受者。所行施等非到彼岸。
同述記雲。論一安住最勝至一切事業。述曰。一切事業者。謂隨順度所有事業皆應行之成彼度故。攝論有六。徐初種姓。即菩提心中攝故。
然到彼岸各有九相
三十九雲。云何菩薩施波羅密多。嗢柁南曰。
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來 二世樂清凈 如是九種相 是名略說施謂九種相施名為菩薩施波羅蜜多。一自性施。二一切施。三難行施。四一切門施。五碚士施。六一切種施。七遂求施。八此他世樂施。九清凈施。
四十雲。云何菩薩戒波羅客多。嗢拖南曰。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凈
如是九種相 是名略說戒謂九種相戒名為菩薩戒波羅蜜多。一自性戒。二一切戒。三難行戒。四一切門戒。一自性戒。二一切戒。三難行上一切門戒。五善土戒。六一切種。七遂求戒。八此世他世樂戒。九清凈戒。
四十二雲。如是如上所說一切自性戒等九種屍羅。當知三種凈戒所攝。衣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三種菩薩凈戒以要言之能為三所作事。謂律儀戒能安住其心。攝善法戒能成就自佛法。饒益有情戒能成就有情。
一因果攝○遍修一切
唯識論第九雲。十次第者。謂由前前引發後後。及由後後持凈前前。又前前粗。後後細攝故。易難修習次第如是○此十報者。謂一一皆攝一切波羅蜜多互相順故。依修前行而引後者。前報於後。必行前故。後不報前。不待後故。依修後行持凈前者。後攝於前。持凈前故。前不攝後。非持凈故。
同述記雲。論十次第者至持凈前前述曰。第一解。謂由前前引發後後。七十八解密對法十一報論等說。由布施等故引生戒忍等○第二解。及由後後持凈前前。對法論說。戒能持施。乃至慧能待持定。謂由具屍羅施得清凈。所以者何。由行布施攝益有情。由持戒故不為惱害○論又前前粗至次第如是述曰。第三解。對法論說。於諸地中施行最粗。戒細於施故次建立。乃至一切行中慧為最細最後立。論此十攝者至互相順故。術曰。謂十度。一一皆報一切度。十行相資成互相順故。此中對法等說。或真如攝。或慧攝等。然今但以十度相報不同彼論。論依修前行至不待後故。
述曰。前引後度起者。前攝後。後待前方成故不報前。前不待後而成故。對法十二說。此依始業戒時所有。戒皆是施。有施非戒。謂戒所不攝施○論依修後行至非持凈故述曰。後持凈前者。後報於前有施皆戒。有戒非施。謂施所不攝戒。以後戒持凈前施等故。前不報後。非持凈於後故。
二者體攝○必相應故
唯論第九雲。此十性者。施施以無貪及彼所趣三業為性。戒以受學菩薩地三業為性。忍以無瞋精進審慧及彼所起三業為性。精進以勤及彼所起三業為性。靜慮但以等持為性。後五皆以擇法性。說是根本後得智故。有義第八。以俗勝解及信為性。願以三為自性故。此說自性。
同述記雲。論戒以受學至三業為性述曰。對法亦以三業同此四十雲。律儀戒以七眾別解脫戒在家出家戒為體。即唯二業。攝善法戒者。諸菩薩受律儀後。一切為大菩提。由身語意積集諸善為體。即通三業。饒益有情戒略有十一種。如彼廣解。亦通三業。此中。總論故以三業為性。以受時學時三業為性故。然菩薩戒自息惡戒。是何戒攝。今欲為前別故。所以且說七眾其菩薩產得律或。菩薩戒有意業。此中論色為律儀體。所以不說攝善戒。寬故。即令入報善戒中。故論實亦得若爾菩 戒有支無支如色法不。如別妙會。
三者用攝○成就有情智義
唯率第九雲。十勝行者。即是十皮羅蜜多。施有三種。謂財施。無畏施。法施戒有三種。謂律儀戒。饒益有情戒。忍有三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宗法忍。精進有三種。謂被甲精進。報善精進。利樂精進。靜慮有三種。謂住靜慮。引發靜慮。辯事靜慮。般若有三種。請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方便善巧有二種。謂迴向方便善巧。拔濟方便善巧。願有二種。謂求菩提願。利樂他願。力有二種。謂思擇力修習力。智有二種謂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
同述記雲。論施有三種至法施。述曰。財是身任持。無畏是心任持。法施是善法住持○無性性七雲。施性中現有六波羅蜜多。財施無畏施。法施所攝故。對法雲。施度是財施。餘五無畏施。一切六法施。此興世親金剛般若論相違。彼雲。檀度報於六○論戒三種至饒益有情戒。述曰。律儀戒是善任持。攝善法戒是菩提任持。是彼因故。饒益有情戒是大悲任持。
互相資助○為自性故
唯識論第九雲。若並眷屬一一皆以一切俱行功德為性。又下上文雲。若自性攝。戒定攝靜慮。慧報後五。若並助伴皆具相揶。若隨用攝。戒攝前三。資糧自體眷屬性故。定報靜慮。慧報後五。精進三攝。遍策三故。若隨顯攝。戒攝前四。後三如前。又守故。定攝虎後五。
同述記雲。論若隨用攝至遍策三故。述曰。戒攝前三者。施資粳。若是戒自性。忍是戒眷屬。由忍不破戒故。餘二可知。精進三學攝。高策三學故○論若隨顯攝至慧後五。述曰。戒攝前四。前三如次。前說以精進守護戒。故亦戒攝○四十九說。由是四資糧自性眷屬守護修戒學也。由定故圓修心學。由慧故圓修慧學。
同演秘雲。無性釋曰。謂於一切修加行中即有一切。更互相資助。季時施禁防。忍受策勵。專心能碚巧知業果相屬。如是施中即有餘轉。若修戒時遠離慳吝忿恚散動邪見。如是戒中即有餘轉。修習所余。亦如是說。
唯識論第九雲。十於十地離實皆修。而隨相增地地修一。雖十地行有無量門。而皆攝在十到彼岸。
於一切行修一行
唯識論第三雲。又不動地以上菩薩一切煩惱永不行故。法駛流中任運轉故。能諸行中起諸行故。剎那剎那轉增進故。此位方名不退菩薩。然此菩薩雖未斷盡異熟識中煩惱種子。而緣此識我見愛等不復執藏為自內我。由此永舍阿羅耶名。故說不成阿羅耶識。此亦說彼名阿羅漢。有義初地以菩薩已證二空所顯理故。已得二種殊勝智故。已斷分別二種障故。能一行中起諸行故。雖為利益起諸煩惱。而彼不作煩惱過失故。此亦名不退菩薩。
同述記第三(末)雲。論能諸行中起諸行故。述曰。此第三理。十地論說。初地至六地名為少行。第七地名大行。八地已去名為廣行。前六地一行中修一切行。是故名少。第七地雖亦然。以能即空方便智發起有中殊勝行。勝前六地。故立大名。前五地中。雖合此難合。真俗雙行。然極用功方始能起。此第七地雖未任運。少用功力即能現前。故與前異。立其大名。八地已去一切行中修一切行。故名為廣。然舊地持雲。勝解行已去名少。初地至六地名大。七地已去名廣。以見道前一行中修一行故名少。次六地中。於一行中修一切行故名為大。七地已去真俗雙行名為廣。所望不同不相違也。今菩薩地瑜伽四十八卷說。初劫名波羅蜜多。第二劫名近波羅蜜多第三劫名大波羅蜜多。此約波羅蜜多別。亦不相違。然初地已前於六波羅蜜一行中修一行。初地已去於六波羅蜜一行中修一切行。人地已去一切行中修一切行。七地以前唯於六度唯有修一。以一切行而莊嚴之。八地已去一切行中具修萬行。然所修願·力·智·度漸次勝前。別立其名○論剎那剎那轉增進故。述曰。此第四理。謂八地後。無漏相續。無有漏間。又彼亦無未得之退。故能念念增進諸行。勘十地·地持及菩薩地等。彼謂從此八地已去。 諸剎那能得過前二阿僧祇所行功德智慧一倍。第二剎那實增前念。如是展轉勝進倍前。論能一行中起諸行故。述曰。此第四因唯約六波羅蜜論。不爾即與一切行中修一切行無有差別。以一一行中皆能修集一切行故。
所以後四為根本重。
勝鬘經雲。爾時勝鬘聞受記已。恭敬而立。受十大受。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所受戒不起犯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尊長不起慢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眾生不起恚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他身色及外眾具不起嫉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內外法不起慳心。
同述記雲。菩薩尋有三種戒。謂律儀等。即十中分之為三。初有五種明律儀戒。第二有四種明饒益有情戒。第三有一種明揶善法戒○律儀戒者斷一切惡。菩薩戒戒內有四種者者亦依此義。文中有二。初有一大受於性及遮若輕若重根本隨順。但對持第二有四受。唯持性非遮。唯重非輕。唯根本非隨順也。於中有四。即四波羅夷。波羅夷此名他結勝處。惡法損己名他勝處。善法益己名己勝他處。何者為四為。一若有財法不得吝惜。二不得為名聞等自嘆毀他。三有怨嫌彼此相和。四不得起大邪見諦無因果。今此文中依期次。從後向前說。欲斷惡邪見最重。所以先明也。
瑜伽抄雲。此曰他勝處法具三聚戒。如勝鬘雲。我從今日乃至菩薩提於所受戒不起犯心此當律儀戒。初不為貪求自贊毀他是律儀戒。即當勝鬘於諸眾生不起嫉心。第二慳惜財法饒益有情戒。即當勝鬘於內外法不起慳心。第三忿根怨結亦是饒益有情戒。第四不謗毀大乘說相法是攝善法戒。
百法論疏雲。云何為慢。恃已於他高舉為性。能階不慢生苦為業。謂若有慢於德有德心不謙下。由此生死輪轉無窮。受諸苦故。此慢差別有七九種○九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為性。能障不嫉憂戚為業。謂嫉妒者聞見他榮深懷憂戚不安隱故。嗔一分為禮。十為體。十慳者。畜積為業。謂慳吝者心多秘澀。畜積財法不能舍故。貪一分為體。
謂順前句
唯識述記第七雲。順前句者。謂於諸法中隨取二法。更互相問。依止前法以答所問如有問言。若智亦所知耶。設所知亦智耶。此應作順前句答。諸智亦所知。有所知非智。謂余法。順得句者。謂即二法展轉相問。依止後法以答所問。如有問言。若所取說能取取。設能取亦所耶。此應作順後句能取亦所耶。此應作順後句答。諸能耶亦所取。有所取非能耶。謂色等五境及示處除相應。
增上狂猶○或未受戒
四十一雲。又一切處無違犯者。謂若彼心增上狂亂。若重苦受之所迫切。若未曾受凈律儀。當知一切皆無違犯。
草本雲。安貞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未克)為興法利生記之也覺盛(生年三十六)又雲。弘長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書寫之了。一向受持三聚戒。成就四弘誓願因。兼為值遇先師靈。隨遂給仕之緣也。
右筆忍證(生年二十五)
推薦閱讀:
※戲說娼妓稱謂的變遷-亂彈八卦-雜文-好心情原創文學
※暴力革命是快速成長的唯一途徑
※缸里的魚
※父母兒女的緣分其實沒那麼深
※《熱風 . 四十一》 ——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