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洪傳陳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劉成德老師談太極拳
洪傳陳式太極拳有什麼特點:
洪傳陳式太極拳是陳式太極拳的一個支脈,太極拳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形成了陳、楊、吳、武、孫式五大流派,陳式太極拳是源頭,其他四家都是源自陳式他幾圈,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形成了新的流派。
在其他太極拳已經名滿天下的時候,陳式太極拳一直湮沒無聞,長期不為世人所知。陳式太極拳第十七代傳人
陳式太極拳能夠在濟南生根開花,歸功
說到洪傳陳式太極拳的特點,我們認為
怎樣才能練好洪傳陳式太極拳?
這個問題要從源頭上說起,太極拳以太極為名,來源於太極,理論上是有來頭的,是傳統中國文化的產物,符合中國古代人們對世界的認識理解,符合中國的哲學、醫學、自然科學思想,所以太極拳不僅僅是一個拳術,而是一種文化,是一個文化拳。
道以拳顯,拳以求道。太極拳是小道,他和太極比起來是雕蟲小技,我們追求的是太極這個大道。
太極著,無極而生。無極是混沌,太極是什麼?是陰陽。太極圖中用黑白兩個「魚」來表示陰陽。
學習、練習洪傳陳式太極拳是一個充滿樂趣,又十分艱苦的過程,每一個有志於此的人都要做好心理準備,把太極拳當成一種事業,當成一種文化,當成一種真理的求索,謙虛謹慎,不辭辛勞,持之以恆,充滿激情地投入進來,經過日積月累地磨礪,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才有可能有所成就。
太極拳每一個流派都有自己的特點,在練習中也有不同的要求,要因式而異,因人而異。濟南洪傳陳式太極拳經過兩代人的研究整理,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點和要求,我在幾十年的練習和教學實踐中,也有一些心得體會,希望對熱愛太極拳的同志有所啟發。
一、 劃圈和手
從對太極拳不認識到認識這樣一個過程,應該從何處入手呢?我在教學中,強調從劃圈入手,劃圈是認識太極拳的開始,是基本功。
洪傳陳式太極拳特彆強調「圈」的運用,認為整套動作都是由正手圈和反手圈這兩個圈所組成的。
描述一下正手圈的過程,以右手為例。下盤半蹲成側馬步,右腳尖向右側與身體成45度,左腳向內扣,兩腳成「川」字步;左手掐腰;右手自然伸展到最遠端,與身體成45度夾角,右手手型為掌,中指領勁。
第一動為松肩墜肘,右手自然放鬆,隨著肩、大臂、小臂的放鬆回落,保持指高於掌,手高於肘的狀態,側馬步不變。
第二動身體向左側轉動,右手隨之左轉,腰襠調整,變正馬步。
第三動松腰襠下塌,同時中指領勁,右手掌心對胸口,手掌斜對左肩井。
第四動身體右轉,右手隨之向右開出,手領肘,肘領肩,步型漸變成側馬步,恢復起始狀態。
反手圈起式與正手圈相同,以右手為例。
第一動右手伸展在與身體呈45度角的最遠端,松腰襠,松肩墜肘,右手以中指為圓心,向大拇指方向旋轉,轉至掌心朝前。
第二動身體左轉,右手隨之向左劃弧,至胸前。
第三動松腰襠,右手繼續劃弧到掌心向內,隨腰襠的下沉,松肩墜肘,右臂右手下沉至胸口。
第四動身體右轉,松肩墜肘下塌外碾,右手隨之向右側45度開出。
左手的正反手圈與之要領相同。
這是正反手圈的外形動作,太極拳是內家拳,所謂內家就是身體內部有變化。這兩個圈的動作,內里是變化的,最主要的是腰襠的調整,「暗換腰襠神不知」指的是腰襠的變化。我們在練習時一定要注意多轉腰,盡量避免上身晃動,襠勁是通過髖關節的轉動體現出來的,初學者可能找不到襠勁,沒有關係,經過鍛煉會逐漸體會到的。松肩墜肘,下塌外碾;手領肘,肘領肩;中指領勁等不僅是外形上的要求,要真正做到內裡面松沉才是有功夫。
我們這套太極拳動作都是由這兩個圈組成的,要領、角度、方位等都要遵守這兩個圈的規律,可以說劃好圈,是洪傳陳式太極拳的基本功,也是洪傳陳式太極拳的最高要求,劃圈是貫穿學習太極拳始終的一件事,是儘快掌握太極拳要領的一個好的方法。
二、 學習套路,天天磨練
洪傳陳式太極拳,源於陳發科老先生傳授的陳式太極拳,分一路拳和二路拳兩套拳架,我們在此基礎上編排精選一套42式的套路,這三套拳架對於學習陳式太極拳,健康體魄,增長功夫,提高修養都是很有好處的。
人們提起太極拳,印象中就是指的太極拳套路,這種運動形式就是太極拳了,所以說一個人不會套路似乎不能算是會太極拳。但太極拳的精髓又往往不是表面化的,真正有功夫的人,從拳架的表演上能看出一部分,更多的則需要動手實驗。
做為學習太極拳者,學習套路是必要的,一方面提高練拳的興趣,通過這種方式避免單純站樁、劃圈的枯燥;另一方面練拳校驗動作,長期重複,產生動作定型,達到隨心所欲不逾矩。
太極拳套路的學習和練習要循序漸進,第一
練習拳架要注意幾個問題:
動作要到位。很多人滿足於比著葫蘆畫瓢,不求甚解。平時一遍遍地練下去,動作雖然流暢,其實是錯誤的重複。我們學拳既求形似,更求精神,不要圖多圖快,要把每個動作分解開來,仔細揣摩,把每個動作做規範,一個個地連貫下來,整套動作才能有規矩。
動作要琢磨。練拳看上去是練的身體,實際是練的腦子。前人說「太極拳是個文化拳」是一點不錯的,練拳關鍵在多思考,走腦子比走趟子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練拳不用腦不會有好的效果。每個人的身體條件不一樣,學拳的經歷,進步快慢也不一樣,要根據自己的體會總結思考,結合體會去找規律。再一個,太極拳離不了老師,學生還要勤思善問,請老師指點,與拳友交流,在不斷的思想碰撞中悟道。
不能離原則。許多拳友談起太極拳,原理背得很熟,「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松肩墜肘、氣沉丹田」等等,但到練拳上就把原則忘得一乾二淨了,肘也抬起來了,胸也憋上氣了,上下搖晃,失去中正。太極拳不論何門何派,不論初學名宿,不論孩童老者,它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應該遵守它的科學規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可舍本求末,把太極拳練成廣播體操。怎麼樣才能遵守太極拳的原則呢?一是練的時候有意識,隨時提醒自己,是不是違背了總的要求;二是按照老師的示範做,不斷地改正動作。
三、 與人交手,實踐出真知。
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的一個門類,不是舞蹈,不是體操,更不是花拳繡腿。陳式太極拳更是一個實戰技擊性很強的拳種,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練拳練架子只是知己,怎麼樣知彼?進而驗證自己?則需要動手交手,從實踐中試驗。
太極拳有一個很好的實驗方法——推手。這是前人在總結實踐中找到的一個好方法,我們在學習練習到一定階段,可以通過推手來校驗自己的水平,找勁逐漸到懂勁。關於推手的要求前人論述已經很多,簡單地說就是要按太極拳的原則推手,要順對方勁,既不能頂扛,也不能丟勁。自身要圓,隨遇平衡;周身要松,棚在其中;粘連粘隨,與人同步。初學者不要怕丟人,不要想沾光,更不能蠻力欺人,沾光就是吃虧。要有太極大思維,陰陽平衡,不丟不頂,把自己的事做正確就是有功夫,與對手同步就是知己知彼。
還有一些人懷疑,太極拳慢慢悠悠,能打人嗎?能與拳擊、散打等自由搏擊嗎?我認為太極拳既然是一種技擊術,就不存在和什麼人,什麼派交手的問題,我主張與任何人、任何拳術都可以試驗。推手是太極拳找勁的一個好方法,是師友之間切磋的好方式,但並不是唯一的試驗辦法,真理是不怕檢驗的,太極拳是真正的武術,不迴避任何技擊檢驗方式。進一步說,我們在練習和實踐中,應該積極與各門各派友好試驗,找出自身不足,學習各家所長,不斷修正自己,這樣才能不斷進步。一個追求真理的人,真正熱愛太極拳的人是不怕丟面子的,失敗是最好的老師,善於學習總結改正才能成功。
我願意把我的老
太極拳怎樣才能出功夫?太極拳怎麼練?我覺得還是離不了太極拳的理,我的看法是一松,二圓,三意,循序漸進。
第一要松,松就不簡單,任何運動都需要松,我們平時上講台講話也要放鬆,不松就會緊,只有鬆了才會心平氣和,收放自如。從練拳講,鬆了才會氣血周流,打通經絡。所謂內家拳不配合氣是不可能的,氣到血倒,氣為血帥。比如槍,一個小小的彈頭,產生這麼大的衝擊力,是因為有氣在推動它,是氣的壓縮產生了力。沒有氣是不可能的,但松也不是癱。所謂僵是一種生硬的蠻力,太極拳講不用力是不用蠻力,不能僵硬。鬆了以後不是沒有力,放鬆和有力不是一回事,兩者不矛盾。
怎樣做到松?是要經過多年的磨練,不要使蠻力,練的時候不要圖快,欲速則不達,要按照太極拳的理去做。松本身就是很自然,不要拿捏,別過於追求什麼東西。松肩轉腰我們每次都強調,為什麼做不到?「每見數年純功不能悟爾」,悟不了沒有關係,不定什麼時候,豁然貫通!功到自然成。
因為太極是無極而生,根本是一個圓,所以要練圓,我們這個拳就是在圓裡面找。練圓以後才能體現陰陽,體現對立統一,有了這兩方面基礎以後,用意念去指導,用意不用力才能達到。
要想練圓必須松下來,各處配合好了才能圓。內外都要圓。陰陽在圓上面表現出來,才符合太極拳的原理。圓上面陰陽才統一,統一就是不偏不倚,陰陽是平衡的。體現在圓是太極圖,但這個圓是個球體,是立體的圓,我們追求的是這個立體的圓。
太極在腰襠,為什麼?
因為「暗換襠勁神不知」,通過腰襠轉動,把勁引化了。所以我說太極拳不是對抗項目,是引化,老百姓講話是「誑人的」。對方來了力,借對方的力,引導他犯錯誤,誑對方的力,這就是太極拳。通過什麼方法呢?走的是圓的切線,在圓的切點上擦出去,所以腰襠要松要圓。但話說回來了,你沒有腰襠勁拿什麼「換」呢?關鍵還是練腰襠,腰為主宰就是指的這個問題。
「牽動四兩撥千斤」是指的什麼?
:「牽動四兩撥千斤」這個四兩我認為是重量+速度。自己保持平衡,,引化對方失去平衡,在對方失去平衡的基礎上,不是前引就是後加,加速其不平衡。有人誤以為拿「四兩」去撥動「千斤」,這是不對的,因為有個前提——「牽動」,只有千斤這個速度起來了,引透了,在後面在加點速度,更加其失重,幫著他犯錯誤,我說太極拳是「落井下石」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太極拳不是對抗,是引化。要想做到引化腰襠就不能死,要轉起來才能分力。人先天不會頂,人的這種僵力也是後來形成的,小孩子不會用力,很放鬆。只有圓了才會滑,圓中有引。像車輪子,它按自己的運動規律旋轉,投一個石子,馬上會被打出來,並不是車輪子有意識,是圓的旋轉造成的,接受石子的那一點對圓來說是接點,在外邊是切點,石子被圓拋出沿切線飛了。
我們練太極拳就是練這個圓,八卦在手腳,五行在腰。四肢的方位是死的,腰中的五行是活的。腰好比電機,四肢好比是葉片,是電機帶動葉片旋轉,腰運動帶動四肢動,轉的快了就是一個整體,分不出正隅,因為成為一個圓了,外力來了自然一觸即發,從切線引化出去了。這一點我們練拳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現在往往是該動的沒有動,不該動的動了,四肢晃動的太多了。
怎樣才能找到這個「棚勁」。
棚、捋、擠、按、采、挒、肘、靠這是太極拳前輩總結的八法,加上前、後、左、右、中定為十三式。這裡面棚勁是一個關鍵,是貫徹其中的,沒有棚勁什麼事也辦不了,八法用起來是一個整體,分不出正隅。前人對於棚勁有許多解釋,我這樣表述:棚勁是把對方的勁化開,破壞他的中心,提高他的重心,減小他腳下的摩擦力,使其失重無法用力。
棚勁有人理解為架住,有人理解為頂住,還有人從字面上尋找含義,都不確切。架住是在下面,實際上在上面一樣可以棚;頂住是小力支撐大力,但棚不是僵力;棚不一定有胳膊上,腿上也可以棚,它是一種圓的引化,引中有放,陰中有陽,動搖對方的根基。
有棚勁才能懂勁,只有懂勁才能「制」和「止」人家的勁,才能「借」和「截」;懂了勁還得把人引透,引不透化不開對方的勁,化開了法才好使。
怎麼樣練出棚勁?
還是從腰襠里練出來。所以這個練是個綜合性的,缺一不可。身體節節貫穿。身體放鬆了,上下相隨了,外表敏感了,增加了靈敏度,才會所謂「聽勁」,沒有靈敏度聽不了勁。拳譜上說「上下相隨人難進」,自身是一個整體了,貫穿了就有了功夫。「沾連粘隨不丟頂」是指與對方同步,能聽對方的勁,能棚住對方的勁,達到同步,同步就是沒有距離,在這種情況下,才能控制對方,發揮我的優勢,所以這個棚是一系列的結果,是太極拳有沒有功夫的體現。
太極拳與站樁的關係。
站樁是內家拳練習的一個重要方法,我們太極拳也講站樁。太極拳是兩方面的:由陰到陽,由陽到陰;由外到內,由內到外。我認為站樁求的是靜,是松。所謂靜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安靜。鬧市中也可以求靜,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為什麼?專一了,精神高度集中,別人講話可以充耳不聞了。所以靜不是無聲音,是內里的靜。
站樁為何能達到靜?用的是意念,太極拳的站樁我認為是意念練拳。平時練拳是外動內靜,站樁是外靜內動,用意念去調氣,找裡面的勢。人們所說的大圈到小圈,小圈到無圈就是這個問題。從外形的開合,到外靜內動,到無圈了。無圈是沒有外形的圈,但它的意念圈是有的,是無形的,還是按圓的規律走的。
我自己有時也閉上眼睛琢磨,不一定是站樁,坐著也可以,用意念練拳,勁怎麼走,手怎麼出,這也是一種很好的練拳,將來與外形的練結合起來,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陰陽互成。但我不主張初學者就練站樁,因為初學者靜不下來。
太極拳將來練的是無法而有法,無形而有形。
推薦閱讀:
※完整版《濟南的春天百米手繪長卷》亮相,快來看看濟南的「清明上河圖」吧
※衛浴裝修空間擴大4個小竅門
※除了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濟南居然還有這個?
※北方行記(四百八十九)濟南風光覽千佛山景區(二)
※#愛城市網#服務民眾辟蹊徑,政務APP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