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說說佛教

說說佛教

涅槃「涅槃」是佛教所要達到的最高目的,佛教的教義、倡導的修行等,最終都是為了達到涅槃。    「涅槃",也稱為解脫。涅槃是佛教產生時就提出的觀念,後來隨著佛教的發展,其含義得不不斷地充實、完善。

   「涅槃」一詞的本義是熄滅。在佛教中它的主要含義是煩惱的熄滅,佛教是要滅除人的慾望,從而去掉人的煩惱,使人最終擺脫痛苦。

    對於如何達到涅槃,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觀點有所不同。

    小乘佛教認為要達到涅槃,主要通過個人的修行即「自利」,認為要擺脫世俗的煩惱,就一定要出家過禁慾的生活。

    大乘佛教反對小乘佛教把達到涅槃和世間絕對區分的做法。認為涅槃,就是在世間認識事物的實相。如果離開世間去追求涅槃,就會越追越遠,真正的涅槃是不能離開世間存在的。因此,大乘佛教不強調出家,而是強調在世間普度眾生,不僅要「自利」,還要「利他」。

    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佛教界討論人本來就能達到涅槃還是要通過修行才能達到涅槃的問題,因而就有了「漸悟」成佛或「頓悟」成佛的爭論。

說「法」 「法」是印度宗教哲學中常用的概念。它有兩種主要含義,一種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另一種含義是指規範或法則。    佛教的法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

    佛教把「法」分為很多類別,「法」的分類理論在佛教理論中佔有重要地位,體現了佛教對人生和自然的基本看法,構成了佛教義理的核心。

    佛教關於「法」的分類理論隨著佛教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地充實、完善和發展。

    早期佛教關於「法」的分類:

    早期佛教的「法」主要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五蘊即色、受、想、行、識。色蘊,泛指一切物質現象;受蘊,指人接觸外界事物的各種感受;想蘊,指人對感受進行分析,得到的知覺或表象;行蘊,指通過認識事物產生的行動意志;識蘊,指人的意識作用。十二處,指人的六種感覺器官和對應的六種作用對象,六種感覺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又稱為六根:六種器官形成的感覺即色、聲、香、味、觸、法,又稱六境。十八界包括六種感覺器官、六種感覺對象及感官作用於對象後形成的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後被稱為「三科」。

   小乘佛教大多數部派把「法」分為過去法、現在法、未來法三種,有的部派把「法」分為五種:過去法、現在法、未來法、無為法、不可說法。有的部派提出「五位七十五法」,把「法」分為五類:色法,即物質現象;心法,即精神現象的主體;心所法,即心所具有的作用;心不相應法,即除以上三法以外的現象;無為法,即無因緣關係的現象。在這五大類下,法分為七十五種。

    大乘佛教提出了「五位百法」,在五大類下,將法分為一百種。

說「禪」「禪」,是宗教的一種修行手段,不僅僅是佛教,許多宗教都將「禪」作為修行的手段。                              「禪」與「定」

   「禪」與「定」在梵語中是兩個辭彙,二者有一定區別,但一般情況下,二者通常混用,表達一個意思。禪定,是人的一種精神修持的方法,是信奉者擺脫外界干擾,保持內心平靜,體悟真理的方法,是力圖獲得智慧、獲得解脫的方法。

                              「禪定」與瑜伽

    禪定和印度歷史上的瑜伽修行有很大關係。禪定的方法內容與瑜伽修行的內容是非常接近的,佛教禪定是在瑜伽修行的基礎上形成的。瑜伽修行在佛教產生之前就存在很長時間了。婆羅門教等宗教經典對於瑜伽修行有明確詳盡的描述,佛教在吸收、改造瑜伽修行思想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佛教的禪定思想。

                              「禪定」與佛教

    在佛教產生之前,禪定就存在了。但禪定與佛教結緣之後,就一直與佛教相伴相生,共同發展。佛教關於禪定的思想逐漸成為佛教修行中的一個主要內容即---定學。從早期佛教、小乘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中國佛教禪宗,佛教一路發展走來,禪定作為一種修行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並且隨著佛教的發展不斷發展變化,不斷完善,直至形成禪宗。

                              「禪定」與禪宗

    佛教傳入中國後,禪定思想也隨之傳入中國,並逐步發展成為一個主要佛教宗派----禪宗,禪宗將禪定修行作為主要弘揚內容,將禪定思想發展到了極致。

    禪宗對禪定問題的探討後來與「心性」、「佛性」問題密切聯繫起來,認為達到最高的禪定境界也說是「見性」,「見性」了就是「悟」了,也就是成佛了。禪宗的核心思想成了如何見性的問題,見性成了修禪者的首要問題,把禪定和佛性問題結合在一起,是中國禪定思想的一個特色。

                               「禪定」與生活

    禪宗還有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強調「佛法在世間」,主張要在社會生活中禪定修佛。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禪宗主要繼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想,與小乘佛教脫離世間修行的觀點不同,大乘佛教認為只有在人世間禪定,才能獲得最高真理。二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受中國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是入世的,要求人們積极參与社會生活,在社會中體驗真理,認為人不能脫離社會。

    禪宗提出「佛法在世間」的口號,認為禪定是參與社會生活時對人生的一種體悟,於是就有了當下流行的「生活禪」、「工作禪」。

    禪宗提出的禪定修行方法因為深入世間,走入了百姓生活,從而使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充滿活力。

推薦閱讀:

勵志說說。
說說算命(圖文)
說說賢良祠的那些事兒:第一位入選的名臣竟是他!
說說家鄉臨海歷史
關於朋友的說說

TAG:佛教 | 說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