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4)一半的故事

一半的故事——孔融

 

 

 

孔融這個故事前半段比較簡單,《三字經》里明明白白寫著「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祖祖輩輩也拿這事兒教育孩子:你瞅人家老孔家那小子,四歲就知道團結緊張嚴肅活潑了。

孔融的出身很不錯,是孔夫子的二十世孫,他的老家自然在曲阜,父親名孔宙,曾任泰山都尉,當時泰山附近治安很差,孔宙到任後以文教德治,只用了個把月的工夫,泰山周邊即變成了「田畯喜於荒圃,商旅交乎險路」的昇平氣象。

孔融兄弟七人,孔融排行第六,這七人肯定是按照家族算的,否則這麼的生法孩兒他媽也受不了。因為讓梨,孔融年紀輕輕便小有名氣,加上天資聰穎,孔宙對這個兒子也很滿意。於是在他十歲那年,帶著他來到首都洛陽,這時候又有件小事,成為孔融才思敏捷言辭凌厲的又一佐證。

 

 

一次,孔融去李膺府上拜訪,收發室一聽孔融自報家門,直接就給他頂了回去,說李大人吩咐了,除了親戚和好朋友,其他閑雜人等一概沒工夫見。這李膺為什麼這麼牛呢?按說也是時代造就的英雄,東漢一朝雖然有十二個皇帝,但除了光武帝劉秀和他的好兒子漢明帝,就再沒有能做點事業出來的了。這也難怪,之後的繼承人動輒七八歲登基,不靠外戚和宦官,哪能坐得穩龍椅,飲鴆止渴總歸不知長久之計,外戚和宦官也就成了東漢王朝覆滅的推手。李膺是一個文武雙全且有錚錚鐵骨的老爺們兒,曾任青州刺史和漁陽太守等職。據載當時鮮卑族屢犯邊塞,李膺為烏桓校尉,身先士卒,不避矢石,每每大破鮮卑,以至於被罷免賦閑後,鮮卑進犯,他被重新起用為度遼將軍,一到邊境,鮮卑便望風臣服。後來李膺幾次起落,成為黨錮之禍的逝者,品行高潔被推為「天下模楷」,凡被他見過和誇獎的太學生均以「登龍門」欣喜若狂。

孔融見到李膺則多少用了點小聰明,他對收發室老大爺說:「我是你家主人遠親的後代,勞煩通報一聲。」大爺一聽是親戚來了,不敢怠慢,連忙去告訴李膺,李膺這時候家裡正好有客人,想了半天沒想起來是誰,就叫人請孔融進來,相互見過禮,李膺就問:「我看你咋這麼面生呢?實在想不起來你是我哪個親戚的後人啊。」孔融就樂了,說這說起來話就長了,當年我的先人孔子曾經去向你的先人老子問道,倆人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處得就跟親戚一樣,親戚的後代不管隔多少個祖宗十八輩兒,也還是親戚嘛。」李膺和客人一聽,都覺得這小孩兒腦瓜子真不簡單,偏偏這時候,又有個叫陳韙的朋友過來玩兒,旁邊的人就把剛才孔融進門的事兒講了一遍,陳韙也是小家子氣,鼻子一哼,說一般小時候聰明的孩子,長大了都不咋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一聽,立刻接過話茬:「這麼說您小時候一定聰明絕頂啦(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陳韙沒想到孔融的反擊居然這麼短平快穩准狠,當時就被嗆了個大紅臉,李膺哈哈大笑,誇孔融說:「你長大以後一定會很牛叉(高明必為偉器)!」果然,孔融一輩子的際遇也全都圍繞著這個鋒芒畢露的個性上。

 

幾年之後,孔宙病故,孔融在家裡守喪,他的才氣已聞名一方,不久,廣大宦官同志為了清除異己,挾持著漢桓帝發動了轟轟烈烈的黨錮之禍運動,李膺首當其衝成為受害者,太尉陳蕃不願為虎作倀亦受到牽連,山陽郡的張儉本是西漢開國功臣趙王張耳的後代,時任山陽郡東部督郵,督郵負責監察官員檢驗刑獄,山陽郡是宦官頭頭侯覽的故鄉,侯覽的媽帶著一群家丁四處橫行霸道,張儉於是向皇帝上書,請求依法誅殺侯覽和他那個剽悍的媽;這個奏章的旅程自然在侯覽手裡就到達了終點。張儉有一個叫朱並的同鄉,品行低劣,善於鑽營,立刻順著侯覽的心意第一時間上書,舉報張儉與同郡的二十四人結為私黨,妄圖破壞安定團結的和諧局面。於是張儉也就第一時間光榮的變成了朝廷A級通緝犯,張儉只好被迫逃亡,當時不少人敬重他的品行,都願意冒著被連累的危險收留他。

 

張儉和孔融的親哥孔褒是故交,這一天悄悄來到孔家求助,孔褒正好不在家,孔融認出了張儉,請他進屋裡坐,張儉覺得孔融只有十五歲,辦事怕不把握,就要告辭離開。孔融看出了張儉的心思,就對他說:「我哥哥不在家,但是他能做的事情我也能做,他會做的事情我更會做。」兄長雖然在外,難道我就不能為你做些什麼嗎?」張儉便在孔家藏了幾天後方才離開,結果張儉走的時候被革命警惕性高的紅箍小腳老大娘瞄著了,於是孔家裡三層外三層被各類臨時工組成的聯合執法隊圍了個水泄不通,孔家兄弟齊齊入獄。

堂審的時候,孔融搶先說話:「你們指控的這個階級敵人是我藏起來的,我哥哥根本不知道這事兒,要殺就殺我,趕緊放了他,我媽還等著他回家吃飯呢。」孔褒上前幾步,大聲說:「別聽我弟弟的,人家張儉是來找我的,他就是替我開個門讓進屋等我回來,沒什麼過錯,我願意拿命抵罪。」在這一點上,且不說骨肉之情兄弟之誼,光是遇到事情不是出於本能的推責任,就已經跟現代人有天壤之別,因為人的道德標準有雲泥之差,所以處理問題的結果也截然不同,換上現在,倆個鐵定都要被不小心以稀奇古怪的死法死掉的兄弟,在當時讓地方官犯了難,所以就叫人找來了哥兒倆的媽,問老太太:「你們家犯了窩藏欽犯的大罪,經群眾舉報並且核實無誤,現在按律肯定得死一個了,您老看看,應該死哪一個,留哪一個?」老太太脖子一梗:「必須得死一個?那還用問?當然是我死啦!我是他們的家長,他們犯了錯肯定是我沒管好,趕緊放他倆回家,要不桌上的飯都涼了。」一家人爭著死,主審的官也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原原本本上奏朝廷,隔不多時,皇帝的詔書下來:孔褒死,孔融扶著媽回家吃飯。

這件事之後,孔融的名氣更大了,州郡的官員想請孔融出來做官,孔融拿出非梧不棲的勁頭兒一一婉拒,直到司馬遷的後人楊賜招他入僚,他才肯點頭。楊賜早年也隱居民間致力教學,屢次拒絕朝廷徵召,因此一旦出山便是司空高職。後來以侍講的身份給靈帝當老師,《三國演義》開篇就是點出全書之睛:末世之時天象必有異動。史載亦是如此,說是熹平元年(公元172年),皇帝的御座上突然出現了一條青蛇,《三國演義》說的是靈帝當時就嚇暈了,青蛇無影無蹤,隨後雷電冰雹地震水災種種禍事接連不斷,史書上則說靈帝找不到許仙,就把楊賜找來問這是什麼預示。楊賜密奏一封,說天象其實就是人間的反映,現在奸人當道民不聊生,老天爺是給你提個醒兒,你要是趕緊整頓朝綱匡扶德義還來得及,不然的話,估計祖宗的江山基業到你這兒就沒了。

這話說出去有用沒用,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但當時孔融慕楊賜的清名,遂「辟司徒楊賜府」,算是門客,也可以說是開始步入仕途,不久,漢靈帝的大舅子何進被任為總鎮京師的大將軍,楊賜派孔融上門祝賀,何進是當朝數一數二的實權人物,底下的蝦兵蟹將也水漲船高的身價飆升,對孔融頗為輕慢。孔融哪吃得了這一套,把賀狀要回來往地上一扔,估計還踩了兩腳外加吐上幾口帶血的吐沫,然後轉身拂袖而去。回到府上寫了一封彈劾的文書交上去,便回家呆著去了。(楊賜遣融奉謁賀進,不時通,融即奪謁還府,投劾而去。」)

一般小人物的做法都是正事通報不及時,偏門告狀跑的可快了,何進正在喜事兒上,突然聽到有人過來讓他難堪,覺得心裡簡直比被八國聯軍侮辱了還難受,當即派了個武藝好的手下去殺掉孔融出氣,這個劍客也頗具理性,沒有盲目執行命令,反而對何進說:「才學和名氣都很好,因此粉絲眾多,你要是因為一時之氣殺了他,無形中就把天下讀書人都變成了敵人,不如以禮相待,一來顯示你寬容大度,二來也留下個好名聲。」何進一聽,也是這麼個理兒,所以就舉薦孔融當了侍御史,工作職責是負責彈劾官員。結果孔二哥這脾氣跟中丞趙舍也處不來,這次好歹算是給同僚留了情面,自己請了長期病假回家休息去了。

 

不久,何進又把孔融升任司空掾,因為比「司空」多一個「掾」,所以就是司空的副手,幹了三天,又升為虎賁中郎將。虎賁中郎將這麼威猛的職位原本是守護京師之精銳禁衛軍的統帥,但王朝末世往往以給文人戲子優伶封為將軍為流行,因此孔融的將軍職位算是個閑職。再往後,何進就沒再提攜孔融,因為何大將軍已經在與以張讓同志為核心的十常侍集團血拚中喪生了。這一場鷸蚌相爭,董卓成了漁翁,當初何進召喚董卓從大西北來幫忙對付缺雞少蛋眾公公們的時候,曹操知道了就曾不屑一顧的說:「要殺這些宦官,找一個獄吏就夠了,弄這麼大動靜,怕自身都難保。」

董卓進京了,趁著亂殺掉了宦官替何進報了仇,也順理成章的取代了何進的位置,當初靈帝留下兩個兒子,一個是何皇后生的劉辯,一個是王美人生的劉協,何皇后是宮女出身,替補的是廢后宋氏的缺兒,屬於半路皇后,因此她的兒子和王美人的兒子在競爭上屬於同一起跑線,劉辯是何進的外甥,自然何進支持立劉辯,而廣大宦官同志們就去擁護劉協,靈帝自己也是偏愛劉協的,但大舅子太牛,所以自己的意見只能保留,因此到死也沒明確表態接班人是誰。靈帝一斷氣,宦官們立馬就要立劉協,結果嘰嘰喳喳的工夫,何進已經搶先立了劉辯,等到董卓說了算的時候,不但把何進立的皇帝從龍椅上揪下來,何進從前的親信們也紛紛被逐出京師。

憤青孔融對此自然免不了發表意見,「會董卓廢立,融每因對答,輒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轉為議郎」。當然,孔融的這種反對是不疼不癢的文人腔調,起碼董卓沒覺得有什麼威脅,滿朝文武只有盧植一個有資本有膽量敢大聲說NO。所以孔融只是被貶為議郎,不久又被派到黃巾賊最猖獗的北海國任職,這就是孔融又被稱為「孔北海」的來由。

 

孔融在北海這一陣子繼續宣講禮教,但是忘了解決民生凋敝的根本原因是得解決吃飯問題,這也不能求全責備,畢竟孔二哥不是庄稼人出身,一直過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大嘴的幸福生活。但與匪類講孔孟之道無異對牛彈琴,在黃巾軍里的猛將管亥圍困孔融所在的北海郡朱虛城的時候,孔融還在跟人下棋,那氣質絕對比後來淝水之戰中的謝安還安閑幾分,但謝安時代,一來自己不是身在前線,二來是人家送來捷報,早說幾分鐘玩晚說幾分鐘關係不大,這主兒倒好,自己還在城裡呢,瓮城已被攻破,還氣定神閑就不正常了。當孔二哥認識到狼真的來了,火已經燒沒半個屁股了以後,立馬找來手下大將太史慈,太史將軍儀錶堂堂武藝超群,在《三國演義》里是與小霸王孫策齊名的大帥哥,但再帥也不能以一頂萬,所以太史將軍的任務是殺出一條血路去求援,求援的對象是草鞋世家的平原相劉備。

 

劉備一看是孔北海來請自己出兵,樂的一跳三尺高,雖然打仗是個冒險的事兒,但起碼自己被名揚天下的孔融知道,說明不是心裡自認為的籍籍無名之輩嘛。劉備一到,黃軍四處逃,孔融才得以又安安穩穩在北海生活。

 

而中原此時也有翻天覆地的變化,胯下赤兔的人中呂布為了夜晚的坐騎問題把乾爹董卓撂倒了,接任漢室大權的是死後兩千年都能被中原人民發掘出商業價值的曹丞相,曹操胳膊底下夾著皇帝,不服氣的同等重量級人物不少,袁紹是其中一個,孔融一個叫左丞祖的部下勸他在兩巨頭中選擇一個,先拉拉關係,以後再生出什麼變故也好自保。孔融覺得這種建議侮辱了他的人格和智商,於是發了一通脾氣之後把左丞祖給殺了。(「左丞祖者,稱有意謀,勸融有所結納。融知紹、操終圖漢室,不欲與同,故怒而殺之。)

 

建安元年(196年)這一年,對於孔二哥四平八穩的生活是影響很大的一年,首先,曹操把便於攜帶安全保溫的漢獻帝弄到了自己的大本營許都,也就是現在的許昌,許昌是曹丕登基以後,因為「漢亡於許,魏昌於許」的緣故給命名的,一直沿用到現在。那邊袁紹看了自然不服氣,想著你姓曹的挾天子,那我姓袁的就要擴地盤,於是派大兒子袁譚去攻打最不用費力就能收入囊中的北海。按說袁氏兄弟個個草包,袁紹的下一輩里唯一值得稱道的就是袁譚的弟妹,魅力傾倒建安三曹。偏偏孔二哥更不是打仗的料兒,節節敗退之餘傲氣絲毫不減,時常憑几而讀,談笑自若。直到一夜忽的城破,自己才從處子突變脫兔,隻身逃往東山,至於老婆孩子,都留給袁譚當戰利品了。

 

這個時候,任憑孔融再瞧不起曹操,但漢室的正主兒在許都,自己也得老老實實回到許都去。曹操喜歡收集人才,譽滿海內外,深受消費者好評的孔融主動歸隊,自然不好怠慢,雖然周圍的人提醒他孔融沒什麼治理地方的真才實學,在北海時候「一朝殺五部督郵」,「奸民污吏,猾亂朝市,亦不能治」,但孔融還是成了負責掌管皇家土木工程的「大匠」,不久又被擢升為少府,負責掌管皇家財產,位列九卿。這個待遇讓孔融一生的事業達到了最高頂點,不得不說是曹操有心為之的愛才之舉。

 

 

孔融認為,這一切都是自己應該得的,他依舊按照自己性子來面對眼前的所有人和所有事,腦子裡似乎沒有該不該說的,只有想不想說的。前後幾年之中,孔二哥接二連三的爆出來一堆超猛言論:

 

比如,頭幾年時候,董卓的部將李傕攻陷長安,殺掉策劃殺死董卓的王允,命以才學著稱的太傅馬日磾與太僕趙岐奉天子符節安撫各地,順便拐到壽春去拜授袁術為左將軍、陽翟侯,不成想袁術拿馬日磾很不當回事兒,並且拿走了他的符節,馬日磾要了幾次,不但符節沒要回來,連人都走不了了,袁術非得讓馬日磾留下當他的軍師,這樣一來二去就耽擱了一年,馬日磾越想越憋屈,急火攻心,嘔血而死。屍體被送回長安之後,大家商量著應該按照烈士處理,厚葬加封號,孔融提出反對意見,說馬日磾是朝廷重臣,盡死節也算是理所應當,而且他跟袁術混了一年多,都應該按照按照漢律規定的,與罪犯交往三天以上的就同罪論處,朝廷不按照叛國罪處理已經是寬宏大量了,怎麼能再行表彰?最後的結果,馬日磾果然沒有得到禮葬。

 

比如,朝中大臣有不少人建議恢復砍掉手腳剜割鼻眼刺字去勢等肉刑,孔融強烈反對,說,……欲繩之以古刑,投之以殘棄,非所謂與時消息者也。紂斫朝涉之脛,天下謂為無道。夫九牧之地,千八百君若各刖一人,是下常有千八百紂也……」,最後,恢復肉刑的法案終究沒有被通過。

 

比如,荊州牧劉表「不供職貢,多行僭偽,遂乃郊祀天地,擬斥乘輿」。沖著劉表不願進貢,並對天子之位虎視眈眈的做法,孔融直接上疏批駁其「桀逆放恣,所為不軌」。

 

比如: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漢獻帝在七月和十月連著死了兩個兒子,他心裡難受,就「欲為修四時之祭」,四時之祭屬於在宗廟舉行的大規模祭祀,只有皇帝才可以享受。孔融得到消息,繼續提出反對意見:「臣愚以為諸在沖□,聖慈哀悼,禮同成人,加以號謚者,宜稱上恩,祭祀禮畢,而後絕之。至於一歲之限,不合禮意,又違先帝已然之法,所未敢處。」

 

比如,「初,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融乃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不悟,後問出何經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這件事情的幾個主人公就大大的有名了,三國時期三大美女,南邊的大喬小喬,一個配孫策,一個配周瑜,北邊有甄宓,是袁紹的二兒媳婦,就是前文提到袁譚的弟妹,迷倒曹家爺兒仨的那位,也是曹植《洛神賦》一文的假託和紀念對象;據說曹操早就知道甄宓姿色出眾性情賢惠,因此攻破鄴城之後立刻命人去袁紹家裡找甄宓,自己在營地里滿心歡喜邊搓手邊來回溜達著等,結果不多時,小校回來稟告,說甄大美女已經被五官中郎將帶走了,曹操一聽,好像被扔到一缸冰水裡,從皮涼到骨頭裡,心裡暗罵:「操啊操,你這一仗是白打了。」也難怪曹操失望透頂,誰叫這個五官中郎將就是自己的兒子曹丕呢,連搶都搶不回來。但畢竟自己的心思不能明說,只好順水推舟的嘿嘿乾笑幾聲,說:「我這次滅了袁紹其實就是為了給兒子找個好媳婦呢。」

偏偏孔融知道了這事,就給曹操寫了封信,信中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跟漢末逐鹿中原的其他各路諸侯不同,他文韜武略都頗為了得,看見孔融的這句話,以為一定是出自那本古書,但他想破了腦袋也想不起來曾經有這麼個典故,於是憋了幾天,實在頭疼的不行,才做出謙虛的樣子問孔融:「文舉啊,你的信我看了,但是當初周武王討伐商紂王,貢獻朝歌之後把妖女妲己賜給弟弟周公旦這個事兒,我咋想不起來哪本書上記了呢?你能不能告訴我一聲?:孔融捧腹大笑:」哇哈哈哈哈!我當啥事兒呢,這是我看你們爺兒倆對於美女的態度想像出來的,我猜當年可能也是這種情況。」

這就是孔融明擺著在笑話曹氏父子了,畢竟當年武王伐紂時候沒記載摻和進去美女的環節。所以曹操氣得啊,估計心裡用自己的名兒把孔融家所有女同胞都問候了一遍。孔融的這次嘲弄人,給後世留下了一個「想當然」的俗語。

 

這麼多,還沒比完呢,再比如,曹操遠征烏桓,路上望梅止渴的那次,孔融上書稱「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啥意思呢?這裡牽扯了兩個故事,一個是從前商周時候北方蠻夷「肅慎」沒有向周武王繳納貢品一種特殊的樹木「楛矢」;另一個是西漢時候,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以後,匈奴的單于讓他在北海邊模樣,蘇武的注意力全在漢皇賜給他的符節上,結果羊被羌族的一個分支「丁零」偷走了不少。孔融笑話曹操,說你這次跑那麼遠,正好把輕蔑周武王和蘇武之羊被盜的事情一起解決了呢。

 

再比如,曹操知道從農業生產入手,若是吃不飽肚子,一切都是零,因此在屯田的同時想節約釀酒的糧食,於是頒布禁酒令,曹操愛喝酒,且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詞句傳世,所以禁酒也是一時的做法,孔融則反對依舊,說喝酒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並且列出堯帝,孔子,劉邦,樊噲,屈原,漢景帝等一堆名人例子,觀點是對於政局其實沒啥影響。曹操這次給他回了封信,結果招來孔融第二波的笑話,說既然你說有因為酒禍國的,那夏桀商紂都是因為美女才傾覆,要不,你把結婚這事也禁止了唄?既然是怕浪費穀子你就明說,不用上綱上線到亡國滅種吧?直接赤裸裸把曹操給晾那兒了。

 

再比如,袁術在壽春想稱帝,曹操覺著惱火,就想拿袁術的親戚,當時的太尉楊彪開刀。楊彪是袁術的妹夫,他的兒子遠比老爸出名,就是那個恃才放曠的楊修。孔融知道曹操起了殺機,連忙跑去跟曹操說:一來楊家有四世的清譽,二來《周書》上說,即使是父子兄弟,有罪都不應該瘦連累,因此怎麼能把袁術的罪遷怒於楊彪呢?你要是敢殺楊彪,我明天就捲鋪蓋回家。」不管是不是這話的作用吧,曹操最後是沒殺楊彪。

 

還有就是,孔融剛到許都的時候,曾經公開表示如果按照古制,京城千里之內是不能封、建的。那時候偏偏曹大丞相剛被封為武平侯,武平在當時的豫州陳國,現在的河南鹿邑縣轄下,離洛陽、許都都不遠,這又是給了曹操一記不太響亮的小耳光。

 

孔二哥種種憤世嫉俗的刻薄話大多數被曹操受用,這還沒算那個初次見面就出言不遜,把荀彧、荀攸、郭嘉、張遼、徐晃等曹操倚重的大臣通通罵作奴才,後來索性自己光著膀子一邊敲鼓一邊罵曹操的禰衡也是孔融傾力推薦的呢。

 

曹操那個陣營有位郗慮,以前曾經和孔融一起被漢獻帝召見,漢獻帝問孔融:「鴻豫(也就是郗慮的字)有什麼優點啊?」孔融的回答迫使不留情面:「他啊,你帶著他干點啥或者喝喝酒扯扯淡還行,千萬別跟他商量事兒或者讓他權衡決定啥。」這句話原本出自孔子,原文是「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那郗慮可就在一邊站著聽著呢,聽孔融把自己貶成這樣,當下氣不打一處來,就差沒掄起手裡的朝版砸到孔融臉上了,也顧不得天子就在跟前,上前質問孔融,說:「你當初主政北海郡的時候,整頓不了吏治,也安撫不了百姓,怨聲載道的,那你給我看看你的謀略權衡都在哪兒呢啊?」這樣的爭執,結果必然就跟罵街罵到點兒就偃旗息鼓去做飯或者接孩子一樣的家庭婦女一樣,沒有什麼輸贏結果,但兩個人的梁子算是就此結下了。

郗慮揣摩出曹操想給孔融點顏色看看,就上疏奏了孔融一本,曹操借坡下驢的免了孔融的官,還給他寫了封信,讓他緩和一下跟郗慮的關係,孔融滿口答應下來,雖然沒到退休的歲數,但在退回家這段時間內,他還真就美美的休上了一陣兒,每天就是呼朋喚友吃飯喝酒,號稱「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而且一喝點酒嘴上就沒了把門兒的,從愛說,更變成了愛瞎說,於是又有雷人的言論流出: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後漢書·孔融傳》)

字面翻譯過來,意思就是:這個爹呀,對於兒子,能有啥親情?還不就是當初一發情性生活的結果?兒子對於媽,又能有了不得的,不就相當於把東西放瓦罐里存著,一旦拿出來就各奔東西了?哦,合著兒子就相當於媽腌的甜蒜。

若是從更高的思想上來說,孔融這話倒是沒錯,但孔融的做派又不具備佛家道家的風骨,因此這樣出格的語錄不但被世人詬病,也成為後來殺身之禍的罪狀之一。

 

 

另一件備受爭議的言論,則是孔融對於當時一則民生新聞的短評,據說當時有個叫管秋陽的人,為了躲避戰亂,跟弟弟和弟弟的同伴一起逃荒,因為天降大雪,食炊斷絕,三人個人六隻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籌莫展。弟弟從管秋陽那火燙燙熱辣辣的眼光里讀出了「吃人」兩個字,所以哥兒倆就把那同伴宰了吃肉,卡路里得到充分補充之後,兄弟倆終於渡過難關活了下來。孔二哥對此的評價是:吃人無罪,活命有理。正是因為管秋陽太愛惜父母賜予自己的身體了,所以才有吃同伴的想法和行為;再說,這只是個同伴,不算是朋友,如果是管仲吃了鮑叔牙,或者漢宣帝時候的貢禹和王吉互相吃,這才有違仁義。管秋陽吃的那個可以當成一隻會說話的鳥獸,他吃人,可以等同與狗吃狐狸或者狐狸吃鸚鵡,因此不必大驚小怪。

孔融是不用大驚小怪,輪到聽眾來大驚小怪了:原來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兄弟倆是媽生的,另一個就是石頭裡蹦出來的,所以捐獻出身體來做飲食研究是件光榮的事兒。

對於這件事,南朝梁孝元帝蕭繹先生在他編纂的《金樓子》中《立言》部分也有記述:「昔孔文舉有言:三人同行,兩人聰雋,一夫底下,飢年無食,謂宜食底下者,譬猶蒸一猩猩,煮一鸚鵡耳。」

看,聰明人吃笨人是理所應當理直氣壯的,笨人相當於猩猩或者鸚鵡,看來後世得其理論精髓的是那個提倡「優勝劣汰自然選擇」謬論欺瞞世人的達爾文。

不知道這是不是孔融的真實想法和做法,如果他真的有這種念頭,那當初他捨棄妻子匆忙逃離北海的行動就不難理解。

 

一年之後,孔二哥被曹操召回,擔任太中大夫,基本屬於沒實權沒事兒乾的高職,這個階段內,他最喜歡乾的事情還是每日賓客盈門筵席不斷。

曹操愛才也惜才,這不假,所以他手底下的才著實太多,對於霸業沒有幫助的空談者只能割愛不忍痛。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終於對孔融失去了耐心。

 

負責把孔融按照法律程序送上斷頭台的仍舊是郗慮,他授意另一個跟孔融不合的同僚,軍謀祭酒,相當於參謀一職的路粹奏了孔融一本: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寧,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言『我大聖之後也,而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宮掖。又與白衣禰衡言論放蕩,衡與融更相讚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也。』融答曰:『顏淵復生。』之前的誣陷孔融有謀逆異心倒也罷了,最後一條孔融和禰衡互相捧著玩兒,這個說那個是孔子,那個說這個是顏回,則有點羅織罪狀的意思。劉勰在《文心雕龍》里對此舉的評價是:「觀孔光之奏董賢,則實其奸回;路粹之奏孔融,則誣其釁惡。名儒之與險士,固殊心焉。」文人玩兒起人來,太TM陰了。

 

 

這些都是捕風捉影的罪過,最後定斬的還是孔融的「不孝」,根據就是他的爹媽腌甜蒜理論。單純拿孔融的話說事兒,他肯定是理虧的一方,當從他的行動上來看,十三歲父親去世的時候「哀悴過毀,扶而後起,州里歸其孝」,據說在北海任職之時,曾經因為一個哭墳悼親的人臉上的傷感度不夠,還把這個倒霉蛋兒抓回去以「不孝」的罪名殺了;就要被處死之前,他懇求曹操派來的使者「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否?」希望自己的骨肉得以留下性命。

 

史載那年孔融的兒子九歲,女兒七歲,這就應該是他把從前的家人留給袁紹,自己逃來許都之後另立新家的成果。這一雙孩子心理素質好到難以想像的地步,在爹媽被帶走的時候,倆人正在下棋,跟沒事兒人一樣,旁邊的人勸他倆趕緊收拾收拾東西逃跑,他們回答說:「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傳到今天,變成了那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的朋友受託照顧兩個孩子,這一天,大家正要吃飯,肉湯灑在了案几上,淡定哥因為口渴,直接上嘴去往肚子里吸,淡定妹說了一句話:「咱爹這次怕是回不來了,估計咱們也活不了幾天,你還有心思喝肉湯呢?」淡定哥終於不再淡定,哇的一聲哭了出來。

而在去刑場的路上,淡定妹勸慰垂頭喪氣的哥哥,說倘若人真的有靈魂的話,那我們不久就能跟爹娘見面,繼續生活在一起了,這有什麼可難受的呢?」兄妹倆臨刑時「顏色不變」從容赴死。

 

孔融被殺這一年是五十六歲,具體日期據粗略考證,是八月壬子(二十九)日,詔告天下的令文結尾提到:「融違反天道,敗倫亂理,雖肆市朝,猶恨其晚。」

 

「雖肆市朝,猶恨其晚。」

 

猶恨其晚……

 

他與曹操的矛盾是一個日積月累的結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曹操從因孔融的才華從大愛到因為孔融的放肆到大恨,也是一個艱難的心路歷程。

 

 

 

孔融被處死後,棄屍於市,他他從前的好友里只有脂習孤身前往刑場,抱著孔融的屍體大哭著說:「文舉啊文舉,你就這麼丟下我去了,以後我還能去跟說一起說話呢?」曹操聽說之後大怒,叫人把脂習也抓起來丟進大牢,準備問斬。荀彧勸曹操說:「我聽說脂習曾經屢次勸阻孔融不要那麼鋒芒畢露,否則會引來災禍,但孔融不聽;現在孔融死了,他敢冒著被殺的危險來哭靈,說明他是個有義氣的人,要是殺了他,天下人都會認為主公你做得太過了。」於是,曹操把脂習放出來,准許他收殮了孔融的屍身去下葬。曹丕登位為魏文帝之後,稱讚脂習有漢初彭越的布衣之交欒布那樣的義膽,並把他加以中散大夫的散官。

 

曹丕所著的《典論·論文》里,提出了「建安七子」一說:「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期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孔融居七子之首。

 

孔融死後,曹丕花重金四處懸賞求購孔融的文章,並在《典論·論文》中評論孔融的文章「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詞」。肯定了孔融的文辭,但其論點顯出的局限與偏執,卻無法被人認同。這也是孔融內心性格的一個真實寫照。

 

對於孔融,不想多做評價,他堅持了他想要和一直在堅持的一種生活方式與生活信念。他在《臨終詩》的開篇第一句,就說「言多令事敗」,結尾兩句,則是「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

孔融終其一生想過得像天鵝那樣,盡量舒展一些,可惜這種舒展只停留在表面。他的刻薄,隨性,濫殺,也許反襯出來的,正是一種不能知曉生死的痛苦與迷惘。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他是怎麼想的,就像我們永遠看不到月亮的另一面。

 

 

 

 

 

                                                                 辛卯年 十月廿五

                                                                   小白於聽雨軒

 

 

 

 

 

 


推薦閱讀:

請以「你終於回來了″為開頭寫一個故事?
想吃月亮的小兔子
掌門之死
無色方糖出版了一本辣雞小說…
聽到李玉剛《剛好遇見你》時,能夠讓你淚目的回憶是什麼?

TAG:故事 | 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