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自成不想要大明江山,可崇禎太任性,李自成只好哭著把逼裝完

許多人認為,明朝末年,這個龐大的帝國已經爛到了根子上,百姓民不聊生,所以到處爆發起義軍。而起義軍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推翻這個萬惡腐朽的王朝。可事實上,起義軍原本的目標卻並非如此。

1644年(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闖王」李自成所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兵臨北京城下。歷經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如果照正常的劇情發展,應該是起義軍圍攻北京城,推翻腐朽的明王朝統治。可是,就在此時,歷史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擁有壓倒性優勢的李自成並沒有立即下令軍隊發起總攻,卻派投降起義軍的太監杜勛進宮與崇禎皇帝談判。

按說已經到了這個時候,還有什麼好談的呢?可李自成卻不這麼想,他向崇禎皇帝提出了一份優厚到幾乎讓人無法拒絕的和談條件:1、讓明朝割讓西北一帶,並封李自成為西北王;2、受封后,李自成及其部屬名義上歸屬大明王朝,但可以不奉召入覲;3、明朝「犒賞」起義軍白銀三百萬兩。為了表示誠意,李自成還提出只要崇禎皇帝同意了這份條件,他就帶兵幫助明朝官軍去鎮壓國內其他起義軍勢力,並協助一起對抗東北的滿清八旗軍。

當時李自成明明有實力拿下北京城,大明江山已經唾手可得,為什麼他又要整出這份明顯很「吃虧」的城下之盟呢?難道是李自成腦子壞掉了?還是因為他泥腿子出身,見識太短呢?都不是這麼回事。如果我們站在李自成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他提出的這一要求,其實一點都不奇怪。

當時李自成明明有實力拿下北京城,大明江山已經唾手可得,為什麼他又要整出這份明顯很「吃虧」的城下之盟呢?難道是李自成腦子壞掉了?還是因為他泥腿子出身,見識太短呢?都不是這麼回事。如果我們站在李自成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他提出的這一要求,其實一點都不奇怪。

李自成在崇禎二年(1629年)就開始參加了起義軍,可是他的革命工作一直乾的不太順利。經常被明軍打的滿山遍野逃竄。直到崇禎十四年(1640年),他的軍隊才真正具備了一定規模。此後,李自成的起義軍節節勝利,終於在三年後,兵臨北京城下。此時,拿下北京城可以說是板上釘釘的事,可是拿下之後該怎麼辦呢?

李自成的軍隊最後幾年突然順風順水,進展太快,以至於沒來得及建立牢固的根基。同時,李自成身邊大老粗不少,可是能輔佐他治理國家的人才卻一個都沒有。他最重要的三個謀士牛金星、李岩、宋獻策,兩個是舉人學歷,一個是江湖術士出身。想指望他們就把這麼龐大的一個帝國給理順顯然不現實。說白了,李自成根本沒有一套能夠治理國家的班底,把江山交給他,他也坐不住。

此外,明朝雖然已經窮途末路,但各地的明軍還有百萬之眾;關外的滿清也一直對中原虎視眈眈;還有西南的張獻忠勢力也不是省油的燈。李自成拿下北京後,勢必成為眾矢之的,遭受各方的打擊。而他的起義軍顯然不具備能對抗四面八方敵人的實力。

你如果翻閱明史,你會發現整個江南地區作為國家賦稅重地,仍完整的在崇禎手中,江南仍擁有幾十萬重兵,即便北方戰局仍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李自成此番重兵長途奔襲,仍為流寇,沒有建立有效的地方政權,在征討北京途中佔領的城池仍未來得及消化,明軍聞風暫時喪膽,一旦天下有變,大明復盤的可能性仍在。現在屯兵於北京堅城之下,如久攻不克,正犯了兵家大忌,一旦崇禎反擊,各地勤王之師雲集,後果不堪設想,大明當年在於謙領導下大敗韃靼也先的殷鑒不遠,作為征戰多年的闖王他是明白處境的危險的。

他本一驛卒,後來因政府財政困難精兵簡政才被迫下了崗,其間老婆還因家貧跟人走了,官逼兵反,他走投無路才造的反。起義多年,當年老領導高迎祥掛了,自己在車廂峽用詐降計才死裡逃生,後來在商硌山剩下劉宗敏等十八騎,幸虧河南農民大饑荒,官逼民反,他才有機會翻盤,他也知道朝廷將才輩出:洪承疇、孫傳庭、楊嗣昌…大將層出不窮,他對徹底消滅大明是沒有絕對把握的,他難免有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意識,「西北稱王"光宗耀祖、衣錦還鄉,和朝廷也是兩全齊美的事兒,再能敲朝廷一大筆真是美啊!

東北滿清順治、多爾袞虎視眈眈,山海關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揚蹄待發,北方大明殘餘勢力遠未蕩平,南方大明經濟實力雄厚、兵力尚足,四川還有老兄弟老江湖張獻忠野心勃勃……

自己手下,四十萬大軍仍未整編:有劉宗敏這樣的老兄弟、還有大明投降的、投機的,現在雖由他糾合一處,但是否對他赤膽忠心尚是問號。後果的結局就是如此,闖王山海關一敗,河南等地首尾兩端的降將降官復叛,闖王一路狂奔,未能逃回陝西。一說喪命湖北九宮山,一說出家做了奉天玉和尚,他也是和尚命哪!先前一老婆被高傑搞定,好不容易進了紫禁城,卻又無奈做了和尚(蒼茫大地極有同情心,給『闖王選了個可能中的好結局)。

前面天下形勢已分析過,既然群雄已經紛起,叫老子打狗還需要一堵牆,西北尤其是老家陝西,地形險要,又有群眾基礎,那地方最讓他放心。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顧慮,所以李自成認為,不拿下北京,而是通過談判成為一個明朝承認的割據勢力,才是明智之舉。

李自成在進軍北京的路上,可以說走一路寫了一路的談判申請。因為當時李自成軍隊的處境非常惡劣,李自成是流寇,沒有根據地,沒有後勤,軍隊補給全靠搶,而北方大災,到處餓死人。南方他去不了,他一往南去政府軍就開始玩命。李自成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政府承認他,收編他。甚至在一次給崇禎的信里明確表示,只要官家給糧給錢給裝備,他願意帶著部隊出關去和女真人死磕。

而崇禎皇帝我們都了解,剛愎自用而且小心眼,朝廷經過一系列的折騰,大臣們基本都放棄這個皇帝了,皇權和文官集團之間的矛盾尖銳到了大家看朝廷死的地步。崇禎臨死還咬牙發狠,百官都可殺。

於是崇禎對李自成的要求一概不理,一門心思要弄死這群亂臣賊子。就算北京城被圍了也不鬆口。

迫不得已,李自成心想,皇帝有錢,咱就打吧,不然下面人沒錢沒糧,再來個嘩變,那就兩邊不是人了。

於是北京城破。

李自成來到皇宮一看,差點氣吐血,麻痹比老子還窮!皇帝做到這份上也是沒誰了。轉頭看看身後,幾十萬人兩眼發紅跟狼似的看自己。沒錢就搶!綁架!把北京城大小官員通通抓起來,明碼標價,照價贖身。當年崇禎找這幫官員募捐的時候,一個個都沒錢,現在好了,都拿出來了。

李自成在北京屁胡還沒坐穩,吳三桂要入關勤王的消息就傳了出來。未必,吳三桂還特地寫了一篇很是氣節滿滿的文章,指責他父親投降闖王沒氣節。結果他自己更過分,投降了後金女真人。

李自成一看,好嘛,天子守國門,啥也別說了,收拾東西干吧。帶著部隊北上和關寧鐵騎打成一團。赫赫有名的關寧鐵騎被大順軍打得落花流水,關鍵時刻,旁觀已久的多爾袞帶著七八萬人加入戰局,大順軍立刻歇了菜了。李自成敗退北京,滅了吳家三十八口,然後逃離北京。

當然,李自成的失敗有很多戰術上的因素,比如不該睡了吳三桂的小妾啊,牛金星沒有及時支援啊等。但是,最關鍵的還是本文最初指出的,他在政治上的硬傷,弱智。他不能清醒認識到朱明王朝其實已經徹底歇菜,以及後金對入關的迫切願望。起碼,在山海關大戰之前,他對後金軍隊的干涉,是沒有足夠認識的。

自此,東亞格局徹底改變。

自此,我泱泱中華又重新陷入中世紀的泥潭裡三百年。

不多談李自成,反過來多談談大明朝的覆滅,李自成連自己都想不到的進逼北京城,其實這驗證了崇禎並不像很多人描述的那樣,是個清明的皇帝,他被一幫所謂"清流"的東林黨人捧上皇位,更多是東林黨人"黨爭"的工具,對象當然是魏忠賢的"閹黨"。但歷史事實無情的告訴我們,所謂禍國殃民的不是被唾棄的閹黨,反而是道貌岸然的東林黨人。

一是,東林黨人為了黨爭的政治利益,別說國家社稷,哪怕兵家險事,也是意識形態挂帥,滿嘴大道理,卻罔顧險惡的客觀現實,誤國誤民,事例數不勝數,這點在後面的南明政權的失敗,更是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著名的史可法殉國,如果了解背後的具體史實,相信很多人都會對明末的這些歷史人物評價有個翻天覆地的改變。

而所謂被打倒的閹黨,一是他們當權時的國家情況,對內對外都還表現出極強控制力,崩塌反而是從崇禎上台開始;二是魏忠賢倒台幾乎是沒啥抵抗能力的,這和東林黨人對他陰險狡詐的描述大相徑庭,其中原委,我想不用多說。三是李自成兵臨城下時,崇禎想各大官員募銀,結果一兩沒募到,李自成進京,短時間竟搜刮出兩千萬兩,其中大部分來自官僚;二是想找人擔當抗敵重任,結果是平時口若懸河的官僚們,沒有一個站出來。但城破國亡後,不管是投靠李自成的官僚,還是投靠滿清的官僚,不管是級別和人數都令人瞠目結舌。

所以大明亡國的根源是其後期漸漸嚴重的官僚結黨文化,失去了平衡他們權力的力量,不管是強勢的皇上還是他們依託的宦官階層,利用的國家機器是東廠,西廠以及錦衣衛。崇禎的昏庸在於,把這些監督官員的利器,一併歸於閹黨而廢除和削弱,致使朝堂上成了東林黨人的一手遮天,因為其維護團體政治利益的唯一目的,很多重要的國事,兵事被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導向錯誤的泥潭。也因此在滿清的吸取的前朝教訓中,黨爭作為重要的教訓,在其政權設計中極力避免。


推薦閱讀:

崇禎的十七歲
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李自成攻破京城後,如何處理他的遺體你想不到_【快資訊】
崇禎臨死前給李自成寫封信,說了些什麼?不少人看過流淚了!
崇禎如果南遷, 能不能守住大明江山?
崇禎帝為什麼不讓袁崇煥避諱改名?

TAG:李自成 | 崇禎 |